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方法 >

科技苑种了莲藕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6    阅读:

篇一 科技苑种了莲藕
移动藕池的泥鳅莲藕混养

  [科技苑]两个女人的莲藕池

  现在种植莲藕大都是用水泥池,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是投资较大,二是藕种越冬时,水在池子里结冰,结冰后膨胀容易把池子堰撑裂漏水。那么,能否有一种更简单的办法代替水泥池子呢?

  山东一家种植户经过两年的实验,用一种特制的橡胶布做藕池并取得了成功。这一试验的成功,给养藕事业带来了方便,减少了投资。橡胶纤维布一亩投资仅4000元左右,而建成结实不怕冻的水泥池子,每亩投入在2万元左右。这种用布养藕的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移动的藕池,意思是想养藕,只要有空闲地方铺上就养,不想养了掀开就种庄稼,方便又实惠。

  (采访)“你看这藕大不大,太大了,得有六七公斤吧。”

  “像我这种池子一亩地能产一万多斤藕,再加上别的收入,年终收入至少两万多元。”

  (主持人)刚才说话的这两位啊,是山东省平邑县的两个莲藕种植户,一个叫武京玲,一个叫崔凤美。俩人都是一个村的,平时以姐妹相称,搭伴种藕。要说这种藕啊,一般亩产五六千斤,去掉成本,一亩藕池一年赚五六千块钱就算不错了,可这两个女人不简单,一亩藕池一年能赚两万多块钱。同样是种藕,她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收益呢?

  (采访)山东省平邑县莲藕种植户崔凤美:“我这一亩地的池子收入2万多元,你知道秘密在哪里?全在这个池子里。”

  这姐妹俩的藕池看上去并不起眼,要说特别之处,就是池子是用防水布做成的,而不是我们常见的水泥池子。一般来说,建一亩水泥池子至少要投资一万多块钱,可这种用防水布做成的藕池,让姐妹俩节省了一半多的投资成本。不过这种藕池可不是跟别人学来的,用她们自己的话说,是被逼出来的好办法。

  武京玲和崔凤美从2002年就开始种藕了。刚开始的时候她们用水泥池子种植,随着种植越来越有经验,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到了2006年底姐妹俩有了新的打算。

  (采访)山东省平邑县莲藕种植户武京玲:俺就想打谱再投资再租地,租地寻思再扩大一点规模。

  想扩大种植规模,就得找地啊。姐妹俩说干就干,开始到附近村子里去租地,没想到这次租地却让她们碰了壁。

  (采访)当时我就租的这片地,我砖拉来了,水泥拉来了,结果人家改变主意了

  他们就是不让俺搞了。

  这就是当时答应要租地给她们的村民。为什么答应好了的事又突然变卦了?

  (采访)一开始俺不知道她干什么,到后来以后,她拉来红砖、水泥说要建藕池子,就是说俺就不租了,为什么呢?就是说以后万一她要不做了,俺怎么办,就没法种地了。种地到以后还得打沟,还有的搭钱,还得找人,雇人干,不合算了就。

  其实这事不难理解!你想啊,在耕地上建水泥池子,种藕的时候没问题,可过几年要是不种了,这水泥池子就成了建筑垃圾,把耕地都给毁了,要想再种庄稼就得重新整地,花时间费工夫不说,还得往里投钱,这么着可就不合算了。也难怪人家不答应租地。这租不到地,姐妹俩犯了愁。

  (采访)愁得慌,想发展、想增大面积,它租地不好租,老琢磨这个事。

  愁得慌也没有办法,人不租给咱们,咱们怎么弄。

  大姐武京玲打了退堂鼓,可妹妹崔凤美却不甘心。

  (采访)当时就是租地老百姓不叫建池子,我就想用什么方法代替建池子。

  是啊,村民不租地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建水泥池,把地给毁了。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不毁地又能种藕呢?崔凤美开始琢磨,希望能找到一种材料代替水泥来建莲藕池。她首先想到了能防水的塑料布。

  莲藕是一种水生植物,它的生长离不开水,所以过去莲藕大部分生长在水塘里,后来北方很多地方又出现了用水泥池种植莲藕,水泥池子的好处之一就是它能够保水。要是把防水的塑料布做成池子种藕是不是能行呢?一旦不种藕了,也不会留下建筑垃圾,不会破坏耕地。有了这个想法,第二天一大早崔凤美就去找大姐武京玲商量,没想到大姐对她的想法当时并不同意。

  (采访)崔凤美:她不同意,她说你别糟蹋钱了,瞎折腾去了

  武京玲:我就是怕她不成功,浪费这些钱。

  尽管武大姐不太同意,但看到崔凤美坚持要试一试,她也没有阻拦,所以崔凤美一边和武大姐在原来的水泥池里种藕,一边开始到市场上找能防水的塑料布。

  (采访)女:当时,我就到商场上,我就想着不漏水就行,第一次我就用这种布,买了这种布。

  崔凤美把买来的防水布铺到地上,西周加高做成一个池子,采用水泥池种莲藕的方法,里面加上土灌上水搞起了试验。开始池子里的水满满的挺好,崔凤美也很高兴,可就在一个多月后,她发现情况不对,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少。

  (采访)这个水位慢慢就漏下去了,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扒开一看就是那个藕,藕芽把布都扎透了,所以说水就漏掉了。

  崔凤美发现,不仅藕芽把塑料布扎破了,而且藕节之间长出的根系也能把下面的布扎破,很显然她使用的这种塑料布太薄。

  第一次试验失败了,于是她又到市场找了一种更厚的防水布,第一年没出现漏水现象,崔凤美感觉效果不错,可第二年就又出问题了。

  (采访)它不能晒,太阳一晒它也不结实了。

  原来,暴露在外面的塑料布经太阳一晒容易老化,根本不耐用,这种布也只能放弃。

  (采访)因为这两种布的情况我都知道,一个是被藕根扎透了,一个是很容易老化,不经晒,因为这两方面的缺点,我就找一种而且经晒,而且又钻不透的布,各个厂家逛一逛,看一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崔凤美终于打听到,海南一家企业生产的一种橡胶布比较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她赶紧与厂家联系,说明了自己的用意,就这样厂家按照她的要求,为她加工制作了这种防水布,这种防水布可不是普通的塑料,而是橡胶中加入聚脂成分做成的。可这种防水布到底行不行呢?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为了保险,崔凤美特意请来专家给自己把把关。

  (采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刘世琦:中间是它这个橡胶和聚酯合成的一个材料,那么它的防水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它这个抗老化能力比较强,另外就是它的强度比较大。它这个莲藕在生长过程中,它这个穿透,穿不透。那么就是说它克服了过去用塑料非常容易被穿透的缺点。

  而外面加的这层无纺布,也对中间的橡胶层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提高了抗老化的能力。

  经过三年的试验,效果非常好,看到崔凤美试验成功了,武京玲也很高兴,姐妹俩也就不再为租不到地发愁了。现在只要随便有块地,不管是耕地还是荒漠地,把土地弄平整了,周围用土培起来,或者直接用活动的空心砖做成60公分高的围堰,把橡胶布铺到里面。然后就可以像水泥池子一样种植莲藕了。

  要是不种藕了,材料一撤,地面马上可以恢复原貌。姐妹俩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移动的藕池。

  (采访)刘世琦:这种移动式的藕池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不需要有平整的土地或者是土地质地比较好,这种条件。在一些荒漠地方、盐碱地、低洼地都可以使用。另外就是它可以弥补了过去在粮田上建这种固定的水泥的藕池,对于土地破坏的这种现象。

  不仅租地好租了,种植方便了,而且降低了种植的成本。这种新型的莲藕池投资也就四千左右,可建一亩水泥池子至少要投资一万,这样无形中就节省了六七千元,成本节省了,这利润也就增加了。

  

[1] [2] 下一页

篇二 科技苑种了莲藕
丁所山:在北方冬天种植莲藕技术

  [科技苑]冰下收莲藕(20140326)

  【导读】:冬季的北京天寒地冻,可他偏偏在最冷的时候跟冰较上了劲;发明切割机,引进高压水枪,移动巨大的冰块,这冰下到底隐藏着什么?

冰下收莲藕 

  【主持人】:北京的冬天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10多度,池塘里的冰层能结到三四十厘米厚,可有一位来自安徽的农民工,每年最冷的时候,他都要带着一群人在池塘里破冰,而且还要下水,他在干什么呢?原来是挖藕!

  (字幕:2014年2月17日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

  【解说】:2014年2月,农历已经过了立春,但池塘里冰层仍然被冻得非常的坚硬,

  几个人正在和这些大冰块较着劲儿。

  【采访】挖藕工人:表演杂技呢。

  【解说】:几个工人配合着切开了三四十厘米厚的冰层。

  【采访】丁所山:使劲啊, 一、二、三。

  【解说】:被切开的大冰块,尽管在是水上漂着,但因为个头实在太大,还是需要五六个人的配合,才能把冰块挪到指定的位置。

  【采访】丁所山:等会,听我指挥,现在人多。

  【解说】:指挥破冰的人叫丁所山,在寒冷的冬季,他有几千亩冰封的池塘,要像这样把冰一块块的破开。

  破冰需要技巧,太大了推不动,太小了又费事,丁所山一般先把冰层拆分成50米长、两米宽的长方形大冰块,再把大冰块凿成小冰块,化整为零,直到腾出来一片足够大的水面,整个破冰程序才算完成。那么,丁所山为什么破开这一尺多厚的冰层,这冰冻的池塘下面到底埋藏着什么呢?

  【采访】丁所山:你看,这是现在的品种,一样粗,藕头都一样大,北京现在就适合这个品种。

  【解说】:原来,冰冻的池塘下埋着成片的莲藕,这群人是在“破冰采藕”,春节刚过完没几天,大部分人还在享受假日时光,可每年这个时间也是丁所山最忙碌的。室外气温接近零下十摄氏度,在空旷的池塘,把这几十公斤重的冰块抱出去,在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摸藕,又费力气又费时间,天气又冷,可每年丁所山偏偏就在冰层最厚的时候挖藕,还要加班加点的干活。

  【采访】丁所山:这几天抓紧时间,没有时间干不出来活,早晨起来早一点,晚上回去晚一点。

  【解说】:再过些几天出了正月,气温上升冰层开化,那时候挖藕会轻松很多,丁所山和工人为什么偏要在这个时候“抢工”一样的干活呢?

  【采访】:

  挖藕工人:这时候藕的价钱好。

  丁所山:现在不是南方工人干得少吗,所以现在抢这个价格,抢这个季节破冰,冰如果一化了,每斤大概也就1.7到1.8了,跟南方藕价格就持平了。

  【解说】:这批藕是去年4月份种下的,丁所山特意把它们留到天气冷的时候采收,因为天气寒冷,北京市场上的南方莲藕还没大量上市,丁所山刚挖出来的新鲜莲藕,上岸价每斤能卖到将近3元的高价,选择破冰挖藕,这是丁所山打时间差,搞错季销售。

  【采访】丁所山:藕一多,价格肯定就便宜了,稀为贵嘛,我们为什么抓紧时间,就想在这几天多挣点钱,再过几天就跟南方平衡了。

  【解说】:破冰挖藕只是丁所山种植莲藕的一个环节,多年来,他摸索出了一整套莲藕种植技术,莲藕种植面积扩大达到几千亩,每天他要卖出去将近十吨的莲藕,他也从一个普通打工仔,一跃成为京城有名的种藕大户。而所有这一切,还要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说起。

  事故发生在十多年前,那一年,北京的冬天并不算冷,但对丁所山来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寒冷的季节。

  【采访】丁所山:我姐姐和我姐夫每天都骑着三轮车卖藕,累了,一下出了交通事故,我姐姐家的大孩子,当时就死亡了。

  【解说】:为车祸的事忙前跑后,丁所山错过了挖藕的季节,一进寒冬,水面结冰,所有的莲藕都被埋在池塘的冰层下,也把丁所山一年的血汗和希望埋葬了。

  在丁所山看来,一切都是自己要在北京种藕引起的,他心情低落到谷底,当年的丁所山就像这样,不停的凿冰,发泄他内心的愧疚和郁闷。

  也是那一次宣泄,让丁所山有了意外的发现,在厚厚的冰层下,竟然有一些莲藕没被冻坏,既然莲藕能在北京过冬,那就说明只要措施得当[

  【采访】丁所山:一般的到十一月份以后就不能挖了,天气太凉了,结冰了,你就挖不了。

  (字幕:湖北省 武汉市 孝感区)

  【解说】:当时,北京要吃莲藕需要从安徽、湖北一带长途贩运,但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到了寒冷的冬季,因为藕怕冻,外地运来的南方莲藕数量减少,如果每年冬季向北京市场提供新鲜莲藕,那将填补一个近乎空白的市场。

  【采访】经销商林世昌:南方藕,第一天挖藕,毎二天才到,第三天才卖,至少过三天才能卖藕,放了三天的藕什么样,怎么说也发红了,现在不讲究新鲜嘛,不新鲜谁要啊,就要新鲜的,不好不要。

  【解说】:而那次因为事故没来得及采收的莲藕中,竟然有的挺过了严冬,这一下改变了丁所山的观念,也打开了他的思路,他仔细检查后发现,没被冻伤的藕主要集中在深水区,而浅水区的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冻伤,丁所山判断,水位的深浅与莲藕是否被冻伤有直接的关系。

  【采访】丁所山:你看这只藕,被冻坏了,水浅了,你看都软了,一捏就下去了,都烂了,要掰打开里面都是黑的,你看,藕,泥,冰,都粘在一块了,所以就冻坏了,就是水浅了。

  【解说】:过去在北京种藕,丁所山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个季节,这时候种藕,池塘的深度没有特殊要求,跟南方一样,只要50厘米就可以,但是在北京的冬天,如果池塘的深度还是50厘米,这个水深对莲藕越冬就是致命的。

  【采访】丁所山:一般打的田埂是50厘米高,所以冬天水位只有50厘米,本身冰就50厘米了,冬天保不了水,藕肯定就冻了。

  【解说】:北京冬天最冷时有零下十五六度,而池塘里的冰层最厚也有五六十厘米,丁所山想,就像冬天在北方养鱼,别管天有多冷,冰有多厚,只要池塘有足够的水深,只要冰没有一冻到底,冰层下面有足够深的水,鱼就能活,冬季挖藕的道理应该也这样,丁所山推测,如果把池塘的水深适当增加,保证冰层下方还有水,莲藕生长的温度在零摄氏以上,那莲藕就应该不会冻伤,可池塘应该挖多深合适呢?

  太深会增加多余成本,反复测算,丁所山他把池塘水深增加到了70厘米,保证冰层下面至少还20厘米的水深。

  【采访】丁所山:北方本身冰是50厘米,你必须水位保持70厘米,有20厘米的水,冰层和底下的泥粘不到一块去,如果只有四五十厘米的水深,它本身跟泥跟藕就粘到一块了。

  【解说】:丁所山增加了池塘的水深,但奇怪的是,池塘的水位并不能稳定保持在70厘米,虽然不断给池塘补水,可是水位不知为什么还是在下降,冰层也随着下沉,池底的大量莲藕还是被冻伤了。

篇三 科技苑种了莲藕
科技苑蔬菜种植菜里鲜花盛开

[科技苑]让每道菜鲜花盛开(20140822) 节目导视:植物为了传宗接代把最好的营养集中给了花朵;正因为花有营养人们一直在开发花的食用价值。 那么花儿究竟能不能吃?鲜花儿是什么味道?怎么吃才吃得科学呢? 一直以来人们食用的主要是植物的根茎叶果但很少食用植物的花其实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花卉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色香兼备。 在专家看来果实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在它的花里面表现更优异。可是人们要食用花卉却不容易。鲜花娇嫩传统的煎炸炖炒不仅破坏了花卉的形而且营养物质流失严重。 本节目将探寻花朵的秘密探索花中的营养和食用的历史。表现人们是怎样对花进行科研探索和品种改良给人们以新的美食享受。 时下将鲜花变成一道佳肴食用正成为一种美食时尚。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可用于餐饮的鲜花品种有近千种已被搬上餐桌的就有上百种其中有玫瑰、菊花、玉兰、荷花、牡丹、桂花、梅花、丁香、梨花、槐花、夜来香、百合花等。 食用鲜花主要是取食鲜花的花瓣。鲜花的花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微量素不仅其色、香、味、形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随着鲜花消费浪潮的到来农民朋友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时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种植一些食用鲜花其前景十分广阔。 一,食用花卉木槿特征特性 木槿学名hibiscus syriacuslinn.为锦葵科木槿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在南方能长成小乔木.原产于印度和我国中部地区.分枝较直立,叶卵形,先端三裂,有明显三主脉,叶缘有锯齿.花单生于叶腋,有短梗,色彩有纯白,淡粉红,淡紫,紫红等,花形呈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蒴果卵圆形,成熟种子黑褐色.作蔬菜种植以纯白色,淡粉红色,重瓣种为佳.木槿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耐热又耐寒,较耐干燥和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尤喜光和温暖潮润的气候. 二,食用花卉木槿栽培技术 1.选地 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山坡地,边角地,也可在菜地,果园四周单行栽植充作篱笆用,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 2.繁殖方法木槿可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栽培上一般采用春季扦插繁殖,当年夏秋开花.其扦插方法是: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5℃以后,选择1-2年生健壮未萌芽枝条(若扦插时木槿枝条已萌芽长叶,应将新长的叶片摘除),截成长15-20cm的小段.扦插时备好一根小棍,按株行距预插小洞,再将木槿枝条插入,入土深度以10-15cm为好,即入土深度为插条的2/3,压实土壤,插后立即灌足水.注意扦插时不必施任何基肥. 3.扦插密度扦插密度依育苗移栽或直接插植而不同.育苗移栽:为便于操作按连畦带沟宽130cm,高25cm作畦,株行距15cm×

30cm扦植.直接插植:可按畦带沟60cm,高25cm作畦,株距50cm,单畦单行插植;也可按畦带沟90cm,高25cm,株距60cm,单畦双行“品”字形插植.栽培上可利用扦插苗当年开花的特性,按育苗移栽密度扦插,第2年后每年春季萌芽前按一定的密度进行间苗,保证木槿当年生长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夺取鲜花高产. 4.田间管理木槿移栽定植时,定植穴要施基肥,一般施以垃圾土或腐熟栏粪配少量的复合肥,以后一般不需施肥.但为了提高鲜花产量与品质,在夏季开花前,应对树势较弱的进行追肥,用垃圾土拌适量的复合肥,并结合除草培土施于基部.木槿的生长期要进行2-3次的除草培土,注意雨季排水防涝,开花期天气干旱要注意灌水.秋季末应把迟秋梢,过密枝及弱小枝条剪去,有条件的秋后灌水1次,增强木槿的抗寒能力.木槿生长期病虫危害较少,主要易受蚜虫,毛毛虫及蚂蚁的为害,要注意早期防治,避免在开花采收期使用农药. 5.鲜花采收 木槿花期长,在我区从5月始花开始可一直开到10月份,约有半年的花期.但就一朵花而言,于清晨开放,第2天枯萎.因此作蔬菜食用的花朵采摘宜在每天早晨进行.如加工晒干,应于晴天早上采摘后即晒干,干后置于通风干燥处,要防压,防虫蛀.

篇四 科技苑种了莲藕
科技苑花盆种苹果亩产也能过万斤

  导读:一个小花盆种上苹果树还说亩产能过万斤这怎么可能?就是这些小花盆就是这些小树苗真的亩产苹果一万两千斤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背后又有些什么让你意想不到的故事?   节目文稿: 花盆种苹果 亩产也能过万斤?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苹果味美香甜而且可以降低胆固醇可以降血压还有很多女孩把苹果当做减肥的好东西。正是因为苹果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很多地方都把苹果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在辽宁辽中县有一个人也在种苹果可他种的苹果却是在花盆里而且他的这种种法还能高产。   解说:在辽宁省辽中县有一个苹果园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可这里的苹果树每棵树上结的果子并不多但这个果园的主人李晓春却说这是一个丰收年。   采访李晓春:一盆就可以结到十斤左右的果这样我们1200盆就是12000斤。   解说:在李晓春果园我们看到苹果树全都种在像花盆一样的容器里。看看这些种在盆里的苹果树细小的树干和瘦弱的枝条一颗树也就能结10多个苹果。怎么看也很难和亩产12000斤联系在一起。   采访李晓春:像这棵树咱查一查1、2、3、4、5、6、7、8、9、10、11、12、13、1414个苹果像这个苹果都八九两一斤来重。   解说:一盆苹果树收获十多斤苹果一亩地能栽1200多盆亩产超过一万两千斤这怎么可能呢?   这是一个高产的苹果园满园的红富士全都熟了满眼都是诱人的红色。粗壮的树干加上繁茂的枝叶到了丰收的时候这样的苹果园亩产最多也就7、8千斤。   李晓春种高产苹果最重要的法宝就是这个盆你可别小看这么小小的一个花盆的作用苹果亩产过万斤全靠它的作用。   采访李晓春:通过我们这容器栽培可以把它的产量提高一倍。   解说:李晓春不仅靠着盆栽苹果脱贫致富还成立了自己的水果协会2012年他被辽宁省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可是在开始的时候他种苹果的事情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采访:   李晓春三叔:我是他三叔我这侄搞这个(苹果)我爹我妈都不同意不愿意叫他搞这个。   李晓春堂哥:搞苹果的时候都不同意他是自己硬创立。村上也不同意村上都不给他地一般都不支持他。想这玩意一般整不成成不了功。   解说:李晓春想种苹果的想法遭到了亲戚朋友的一致反对连村里都反对他在当地搞苹果种植大家都知道辽中这个地方根本不能种苹果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苹果树就根本无法存活。   采访:   李晓春三叔:这地方能产苹果吗人大连那边有得是非得在这地方搞。   杨树县长:以前在沈阳这样的地区是不能够大量的种植苹

果的在辽宁仅限于在大连沿海地区。

篇五 科技苑种了莲藕
科技苑数九寒天摘葡萄

数九寒天满树葡萄;冬天里收葡萄他是怎么做到的?整个大棚一共结了三万六千穗葡萄。《科技苑》为您讲述。 数九寒天摘葡萄 主持人:在山东寿光有这么一件新鲜事:大冬天里葡萄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新鲜葡萄而做成这件事的人叫何涛。 解说:这个小伙子就是大棚主人何涛。往大棚里搬冰块的时候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蜇气温开始转暖种大棚的人正忙着给大棚增温而何涛却带着人把冰块搬进了大棚里。 把冰块放进大棚里还不算又把大棚的保温被放下把整个棚捂得严严实实的。这是为啥呢? 采访山东省寿光市侯镇草碾村葡萄种植户 何涛:这是我种葡萄的方法之一这个彭种植面积是4亩能产2万斤葡萄实现40万的收入已经不是问题。 解说:这个棚是何涛几个葡萄大棚中最小的棚。 山东寿光是蔬菜之乡但种植葡萄的也不在少数。 采访山东省寿光市侯镇草碾村农业综合服务站高级农艺师 方川西:一种是早春大棚栽培十二月份发芽四月份收获一种是大田栽培四月份发芽八九月份收获。 解说:这样算来一年当中葡萄的收获期都集中在四至九月份之间而每年的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三月份是新鲜葡萄收获的空档期市场上买不到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葡萄。 采访山东省寿光市侯镇草碾村葡萄种植户 何涛:我就让大棚里的葡萄在十一月下旬成熟一直采收到第二年的春节正好填补了每年的十一月份到第二年三月份没有新鲜收获葡萄的空当。 解说:这不是夸张人家何涛已经做到了。你瞧这大冬天里大田露地葡萄叶已落尽大棚早熟葡萄还没有发芽而何涛的大棚里却挂满了沉甸甸的葡萄。 采访: 顾客:这葡萄甘甜甘甜的大冬天吃这个葡萄特别舒服你这含糖量是多少? 何涛:咱们摘个粒子可以现场测一下糖度23度。 顾客:你的是多少? 何涛:现在采摘是30一斤 顾客:还可以能接受。 解说:乡亲们说 别看何涛平时话头不多蔫不唧儿的可种起葡萄来比谁的点子都多。人家不哼不哈地把自己的葡萄种得能在数九寒天里采收上市了。 实际上头些年,何涛也是种大棚早熟葡萄的收入也还不错。后来专家的一句话把何涛引向了葡萄种植的另一个方向。

篇六 科技苑种了莲藕
[科技苑]节本增效种养新招(2)创新手段种蘑菇(2010.3.11)

[科技苑]节本增效种养新招(2):创新手段种蘑菇(2010.3.11)

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的农户从60年代就开始种植蘑菇,悠久的栽培历史让菇农积累了不少的种植经验,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姚庄镇种蘑菇更是发生了大变化,可让人不解的是,当地的种植规模是越来越大,可蘑菇棚里长蘑菇的栽培床却是越种越小。

(采访)曹引根:本来这个床架就是还要宽一米五零的,现在和这个比起来就是差距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常见的就是一米二零左右。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种的都是双孢菇,这些长蘑菇的栽培床,宽度由一米五减到了一米二,面积小了,这长蘑菇的地儿自然比过去少了,那蘑菇产量还能有保证吗?

(采访)曹引根:传统那个模式的菇长得比这个还要稀一点。

(采访)顾小弟:原来的,我们的模式是面积大,就是不能高产。

过去不少菇农之所以建一张大面积的栽培床,就是为了要产量,可偏偏事与愿违。【科技苑种了莲藕】

(采访)顾小弟:我们原来的就一米五左右的就是菇出在两边,两边相当多,中间比较稀、比较少。

曹引根也发现,这蘑菇都爱集中在床边上长,床中间的蘑菇出的很少,有很多菇还没来得及出就已经死掉了。 (采访)曹引根:菌丝它死掉以后,这个菌丝黄的,刚刚死掉这个它是和一样的萎缩了,就是它慢慢的慢慢的变萎缩了,没有了。

出菇的好坏关键是看有没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温湿度条件适合,菌丝体成熟后就会发育成子实体,也就是这些长出来的蘑菇。条件一旦不具备,菌丝长不好或提前死掉,就会造成出菇困难或不出菇的情况,即便出了菇,菇体也会变色发黄,品质下降。

可栽培“床”的大小怎么也和出菇好坏扯上了关系。

(采访)顾小弟:我们这个菇床,太宽了以后通风不足,氧气就是不足的话,中间容易要就是这个料,就是这个菌丝要死掉,死掉就出不出菇来,所以那个产量不高。

蘑菇和人一样,生长的时候需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尤其是菌丝生长的阶段,更离不开充足的氧气。可过大的栽培床,导致中间密集的菌丝很难吸入充足的氧气,所以栽培床中部的菌丝和蘑菇不是长不好就是会死掉。 三年前,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大棚里的栽培床进行了改进。

(采访)顾小弟:那么现在我们这个窄了,就是通风比较足,在中间等边上的菇都是一样的,死菇也少所以产量都拿出来。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在把床变窄的同时,曾经固定床架的铁丝也有了替代品。

(采访)曹引根:现在我们用了尼龙绳以后牢固的固定性一样的,那么减低了我们农户的成本,就比方我自己搞的,成本要降低3/1主要就是。

因为床的面积小了,八层的床架和以往比负重小了不少,所以只要用尼龙绳就能固定的很结实。通过改造床架不光省了菇农的成本,大家采起蘑菇来也比以前要省事多了。

(采访)菇农:中间一块,我们爬上去那么在这里,这样子头这样子伸进去的,要伸到里边去了,不伸到里边够不着的,是这样的。

现在床窄了,菇农不管在下层还是在上层,很轻松就能采到中间的蘑菇。既省事又省钱,蘑菇产量比也以前翻了一番。

(采访)曹引根:现在我们这个面积改少了,这个产量已经上去了,那么一般的话,我们那个棚子,一茬菇估计6000斤左右,这个棚改进以后,产量比本来这个要起码增加一倍,一倍左右。

(主持人)几年下来,曹引根和当地菇农发现,栽培床的面积小了,反而却增产不少。少投入还能高产出,尝到甜头的曹引根和当地不少菇农,在设施上不光改进了棚里的栽培床,连菇棚也进行了改进。

曹引根他们的蘑菇棚都是用稻草搭建的,棚子里面覆盖着一层塑料膜,这样的蘑菇棚,秋季和春夏出菇都没有问题,到了冬季就不行了。

(采访)曹引根:到冬天,现在温度在零上5度、6度根本不会出蘑菇了。

双孢菇属于中、低温型的菌类,一般在13~16℃才会出菇,可浙江嘉善县的姚庄镇虽然地处南方,到了冬春季,冷的时候也在零度左右,这样的低温根本就长不了蘑菇。为了延长生长季,让冬春季也能出蘑菇,曹引根他们很容易就想到给蘑菇棚加温的方法。

(采访)曹引根:我们本来到冬天的时候,就是用蒸汽现加温,就是一种加温利用蒸汽加温。

烧锅炉,架管道,菇棚的温度是上去了,可曹引根一算,这开销上去的更快。

(采访)曹引根:这个就是一个成本高,为什么呢?这个锅炉要烧煤的嘛,煤价格大了,这个锅炉烧起码三百斤煤,这个蒸汽要烧出来。

既想冬春季能出菇,还要考虑成本提高温度,当地的技术人员尝试着在棚外又加盖了一层塑料膜。 (采访)顾小弟:我们以前这个棚都是一层膜,到了冬天的时候是双膜覆盖。

草棚里盖一层塑料膜,草棚外再盖一层塑料膜,就形成了双膜,稻草棚子像夹心饼干一样被两层膜紧紧包裹了起来。可他们发现,这么严实的棚子,温度还是升不上去。

(采访)顾小弟:就是这个原来我们把这个菇棚全部包起来了,包起来以后保温起到了一点作用,就是几天以后,后来又温度又低了,没有办法里边温度就升不高,那么后来这个办法不妥。

两层膜紧包着的稻草棚,的确能起到保温的作用,可唯独不能提升温度,当地技术人员联想到,冬天大棚里之所以能长出瓜果蔬菜,就是因为搭建的大棚利用了太阳能,很快,他们对覆盖的塑料膜进行了调整。

(采访)顾小弟:南边一定要拿出一个空间,北边的不用北边没有太阳的,南边的都要有空间,拿出来以后太阳一晒以后,里面的温度相当高了。

因为南边向阳,当地菇农把朝南的塑料膜用毛竹撑了起来,让塑料膜形成一个斜面,增大了采光的面积,这样太阳晒过来,菇棚南边的空间存上的可就是热空气了,不过要想让整个菇棚热起来,只打开菇房的门窗可不够。 (采访)顾小弟:就是空气热了,热了以后我们后面就是用一个换气扇,换气扇没有的话也不行。

在晴天的中午,只要打开两个小时左右的换气扇,就能把菇棚前晒过的热气抽进棚里,这太阳能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姚庄镇的菇农不用花什么钱就能把菇棚的温度给提上去。

(采访)顾小弟:现在我们从十一月到下一年的五月份,我们就没有断过蘑菇,就是冬天也能出菇的。

(主持人)通过对栽培设施的小小改进,拉长了双孢菇的上市期,让双孢菇的产量翻了一番,而且还节省了不少的成本。种蘑菇还有一项比较大的花费就是培养料,怎么让培养料也能省出点儿效益来呢,姚庄镇的菇农们又在这上做起了文章。

姚庄镇种植有大面积的水稻,稻草成了曹引根种植蘑菇的宝,以稻草和菜饼为主的培养料,不仅能发酵充分,而且营养高,很适合蘑菇的生长,可让曹引根等不少菇农犯嘀咕的是,这几年菜饼的价格是越来越高了。

(采访)曹引根:这个菜饼子就是价格大就是我们那边可以卖到一块钱一斤,那你如果放一千斤的话,一个平方尺放一千斤、五百斤的话,那这个价格很昂贵的,就是价格太大这样子的。【科技苑种了莲藕】

通过专家曹引根了解到,其实双孢蘑菇是腐生真菌,它喜欢腐熟的粪草培养料。说到粪,在姚庄镇就有不少养牛场,这里每天都会产出大量的牛粪。菜饼是肥,牛粪也是肥,这又臭又脏的牛粪成了曹引根种蘑菇的“香饽饽”。

(采访)曹引根:那么现在我们就是把这个牛粪利用起来,现在我们用这个便宜,一个棚搞来一车就可以了。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用牛粪取代了菜饼,按1000平方尺计算,蘑菇的培养料里有稻草2250千克,牛粪1250千克,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牛粪的肥力也不比菜饼差。

(采访)顾小弟:我们就是说肥力比较足的,就是在蘑菇上放上去以后。就是这个蘑菇长得很壮的。 现在用牛粪替代了菜饼作陪养料,又给菇农可省下了不少的钱。接下来能省钱的地方还有呢。

让菌丝体变成蘑菇,就必须在培养料上进行覆土,因为双孢菇的子实体是在覆土层中扭结长大的,所以如果不覆土就不会出菇。其实,草炭土是最好的覆土材料,它持水量高,通气性好,富含有机质,就是价格太贵。 (采访)顾小弟:成本比较高的,每一平方尺要一块多钱,一平方尺就要一块多钱。

那么如果放弃高价的草炭土,还有什么材料能给蘑菇覆土呢?

浙江省的姚庄镇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到整个面积的15%左右,因为河道多,清理淤泥也成了当地的一项大工程。

(采访)陈镇长:那么河道里面我们每隔三差五我们会要去清淤,不清淤的话影响到我们防洪、河床抬高所以这个水位也要抬高,那么我们河床要给它清淤,清淤呢会花很多的钱。

正是这些开销大又没有用的河泥引起了当地技术人员的注意,河沟里有不少水生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逐渐腐烂分解,使得河泥成了一种“泥肥”。据测算,河泥里平均有机质5.09%,除了有机质还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等成分

(采访)顾小弟:肥力足就是这个菇长的比较壮的,就是我们

刚才这蘑菇厚度比较厚,就是要肥力来。

曾经要花钱才能清除的河泥,现在反倒成了菇农们必不可少的覆土材料。

(采访)曹引根:挖河泥我们现在这个废物利用,最便宜的,这个泥拿起来就好用了,还有一个清理河道,还是一种清理卫生了。

播种后15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就进行覆土了,可曹引根挖上来的河泥并没有直接往料层上盖。 (采访)曹引根:要现在还要放这个砻糠,砻糠就是我们那边就是稻谷的谷皮,就是我们吃饭的,米饭的谷皮,一般他们都知道的,就这样子一种。现在把它搅一下,让它均匀一点撒在上面,把这个砻糠放上去以后就好使用了。

因为河泥粘性强,透气性就会差些,为了让蘑菇在覆土层里更好的呼吸和生长,就需要往河泥里掺一些砻糠,这样河泥就能产生大量的孔隙,增强了它的透气性。

曹引根把加上砻糠的河泥盖在了料层上,手里的小工具可帮了他大忙。

(采访)曹引根:这个叫耙子,就是自己发明的一种工具,能够把河泥松开来。

过去,像曹引根一样,很多菇农都是用手直接覆土,一个棚里二三十张栽培床,手指头难受不说,工作效率也很低。

(采访)曹引根:如果你用手把它搂的话,一天肯定干不好,就是起码要两天左右。

为了更容易的覆土,让活干得更快些,当地菇农制作了这种像梳子一样的覆土工具。

(采访)曹引根:现在用这个耙子耙的话,我这个一个棚子,两个人可以一天能够干好的,因为这个很快,快的不得了,面积大,我们手只有四个„„肯定这样子快。

有小耙子帮忙,是又省工又省时,这覆土的活曹引根是干得更麻利了,覆土后大约20天左右就出菇了,可给菇农服务的技术人员却发现,这长出来的蘑菇却变了形。

(采访)顾小弟:瘦,就消瘦,这个菇就小,架子很长这个菇就不行的、质量不行的。

本应该大头架子小的双孢菇,竟然瘦了不少,经验丰富的顾小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采访)顾小弟:如果说砻糠太多了,泥性太少了这个菇比较瘦。

原来,一些菇农担心河泥透气性差,加上了过多的砻糠,河泥的量少了,营养也跟不上了,蘑菇自然就会变瘦,所以河泥和砻糠的比例是个关键。

(采访)顾小弟:比例一般说一百斤河泥,就是用15斤砻糠给它拌起来就可以了。

曹引根和当地菇农杜绝了覆土材料“比例失调”的问题,这长出来的双孢菇不仅坚实,而且圆正,品质更好了。

蘑菇是长得越来越好,可让人头疼的事儿也接踵而至。

(采访)曹引根:一个大棚我们算起来就是要十车,拖拉机十车,一车拖拉机是估计在三吨左右,就是三十吨这一个棚子,等于这个一个棚子三十吨它的废料怎么办就是送人家都不要。

(采访)菇农:这个废料都是倒到路边,地里去了倒掉了是吧。

让菇农头疼的就是菇床上的培养料,采收三茬菇以后这些料就成了没用的废料。大量的蘑菇废料长期堆积在路边,不仅会滋生有害病菌,更重要的是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不过,现在在姚庄镇这些废料都派上了用场。

(采访)

芦笋基地负责人:像这种都是蘑菇废料,这种都是。

记者:这是你几月份施的?

芦笋基地负责人:这是我在六月底,六月底施进去的,六月底施进去,用那个耕机把它耕耘了,耕耘了那么现在我反正耕耘了之后,统一再安上一批,安上一批保温松土都有好处的,对芦笋都有好处。

原来,当地技术人员对蘑菇废料进行了成分检测,里面有机质达31.24%,还含有有机磷、速效钾、全氮等营养物质,算是比较好的有机肥。当地的芦笋基地率先用上了这些废料。

现在,芦笋基地成了蘑菇废料最大的消费者,菇农除了赚足了蘑菇钱,还多了一份意外收获。

(采访)菇农:这个废料以前是没人家要的,现在这个废料也可以挣钱了,一个棚子挣两百到两百五块一个棚子这样一个棚子,那我们这个四十三个棚子要一万多钱了是吧,这个是另外的收入是吧。

利用稻草牛粪充当蘑菇的培养料,河泥成了蘑菇的覆土材料,蘑菇的废料又成了有机肥施给芦笋,这样的链条经济让嘉善县的姚庄镇得到了不仅仅是更高的经济效益。

(采访)县长:那么通过这样一条链条,通过这样一个资源的不断的循环的利用,排道河道里面也好,留在土壤里面也好,有些有害的因子在循环的过程当中,把它去掉了。那么这样的话,就是生态效益好了。

循环经济上的发展,菇棚设施上的改进,姚庄镇的菇农投入低了,效益却更高了。现在浙江省嘉善县蘑菇种植面积有1936万平方尺,总产量达1.5万吨,成为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主持人)浙江省嘉善县姚庄镇的菇农利用本地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就地取材,在省工省成本的情况下,得到了更高的效益。节本增效不仅让菇农有所收获,也带动了循环经济链条上的其它环节,给当地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篇七 科技苑种了莲藕
科技苑、《管道安家》(2005.4.18)管道无土栽培

《管道安家》(2005.4.18)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30日 15:21)

您看,我们的记者拿着这么多的PVC管,您可千万别以为这是去修水管子,他是去种花,也许您会问,这水管子能种花吗,要感兴趣呀,现在就跟随我们的镜头去看看吧。

瞧,屋顶的阳台上、家里的墙壁上、鱼缸上、客厅里,连走廊的过道,到处都是这PVC管.而且圆形的、方形的、洁白的管道上都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甚至连玉米、生菜、草莓等瓜果蔬菜也跑来凑起了热闹,更有意思的是竟然花儿、草儿、蔬菜都种到了一起,充满着勃勃生机。有的挺拔、有的披垂、有的斜倚,这时你不但可以欣赏到娇美的鲜花、绿色的蔬菜、还能观赏到植物洁白的根须,真是美不胜收。

原来这些大家都能从市场上买到的PVC管还真能种花,不过要种上植物,这些管道是不是要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呢?我们的记者来到了管道栽培系统的生产车间。

这些PVC管首先要打孔,植株比较大的,孔的距离要大一些,植株小一些的呢,就可以种小型的植物。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水平。【科技苑种了莲藕】

打完孔后的管道,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任意设计了。用一些三通、弯头把它们组装成菱形的、梯形的、书架形的、V字形的、盘龙形的、人字形等艺术化造型,风格迥异、个性鲜明。 瞧,组装起来是不是既简单又有趣,而且这种立体化的设计还可以充分的利用空间。设计师还告诉我们,不管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植物管道栽培,都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栽培系统,还有一部分是计算机系统,栽培系统它包括管道、蓄液池、动力泵、抽水管道、排水管道、制冷制热系统,还有上面的植物生长灯。

一直进行管道栽培研究多年的许老师告诉我们,有了这些东西,只要有水有电,光照不足或者没什么光线的室内、没有土壤的屋顶、庭园,在农业生产上和现代的家庭里,更多的地方都将可以种植上植物,而且你不用再去为植物浇水施肥感到麻烦,就算你一点不懂种植技术也可以把花儿、草儿、蔬菜种得好好的,即使哪天出差了,也不用再担心栽种的这些花花草草无人管理。

它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这管道种植物究竟是怎么种的和管理的呢?

它有三种种植方法,一种是用种子种植,就是直接把种子播到定植杯里面,搞一个小旋播进去,再珍珠岩覆盖回去,这样就可以了,很简单。这些用来装珍珠岩的定植杯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喝水的杯子,不过许老师告诉我们它可是经过一些特殊的加工的。就是在杯子的侧壁跟底部,重刻几个条纹,让种植这里植物的根系,能够穿过这个条纹,伸到下面的营养液当中,充分吸收营养跟水分。

如果是扦插可以种植的植物,您就只需把枝条剪成一个个的枝段,然后把枝段插入装有珍珠岩的定植杯内,放入管道中的定植孔就行了。

而对于那些有了根的种苗,只要用起固定作用的海绵包裹着根茎种起去,或者直接种到管道里去就可以了,而管道中潺潺流动的水,并不是普通的自来水,它是按植物生长对矿质元素不同需求所配制的营养液。您瞧,这管道种植物是不是既简单又卫生呀。种上去以后,你只要在计算机上输入设置好的温度、湿度、营养、光照等方面的数据,定期补充营养液,就可以放心地把这些植物交给计算机控制系统去管理了。

那么这计算机到底是通过什么和这些植物联系得如此紧密呢?其实,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就是这个长的像叶子一样的东西,我们叫它智能化叶片,像这个叶片上面部分,可以感应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下面部分能够感应管道里营养液的水位、浓度,以及营养液的温度;有一些还要加上些光照。然后通过这个像保姆一样的智能化叶片,跟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再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

像植物需要的营养液、氧气,有了这套计算机控制系统就可以实现在管道中交替的供给。当智能叶片感应到需要营养时,计算机就会在管道中供入营养液,营养液这时就会浸泡植物的根系,让它充分吸收水分与矿物质营养;当智能叶片感应到植物需要氧气时,这时计算机会让管道中的营养液排空,让根系充分暴露在空气中,吸收到充足的氧气。而对于温度,智能叶片如果感应到过高,计算机就会发出降温命令,立即启动迷雾系统进行微喷降温;如果感应温度过低,计算机系统就会启动制热系统进行加温。另外在室内,栽培系统上还安装了红光光谱的补光灯,一旦光照不足,就会启动它来补光。

这管道种植物种起来省心,种出来的质量也好,不过一说起这用上了计算机,会不会成本很高呢?许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它并不贵,价格从几百块到几千块的都有,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购买。

心动了吧,现在是不是想把你的小家用它来布置布置呢?让您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回归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美感。我们相信,这种管道化的栽培模式,随着它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为植物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找到新的生长空间,可以为未来城市农业的发展开创一条新的思路,生活因为它会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斜体式四层管道*阳台菜园*水培系统*自动管理*无公害蔬菜

特别提醒(拍前请仔细看清):

1、因水培设施发货,用PVC胶组装成整体后发货困难,也容易损坏管道.所以今后发货都是以零件的形式发出,弯转部分和支架部分需要客户自己组装,我们会配好组装说明,如果亲不能接受这点,请勿下单.

2、营养液因很多客户的要求,我们目前换成自己配制的蔬菜叶菜类通用营养液,100ML1瓶,稀释100倍使用,目前一套水培系统的标准会配上2瓶营养液.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无本赚钱最快的方法_现今无本赚钱点子
  • 在家赚钱的十种方法_在家赚钱的项目
  • 微信公众平台怎么赚钱
  • 有什么挣钱的门路
  • 有什么好的商机
  • 什么生意挣钱 什么生意赚钱
  • 怎么样赚大钱 怎么样能赚大钱
  • 挣钱小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