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项目 >

销售,?鹁?7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03    阅读:

篇一 销售,?鹁?7
亢希坤:鹌鹁养殖致富养成赚钱“一条龙”

  核心提示:用诚信赢得客户和市场,组织大量养殖户发展规模养殖,提高产品质量共同闯市场。

  致富项目:鹌鹑养殖

  案例地点:焦作市武陟县

  致富人物:亢希坤

  适合人群:普通投资者所需场地:固定养殖场地 

  鹌鹑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小鸟,享有“天上飞禽数鹌鹑,地上走兽数狗肉”的美名,清炖或者油炸烧烤都.是难得的美味,产下的鹌鹑蛋一天一个,营养价值可以和鸡蛋相媲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焦作武陟县冯李村的村民就开始养殖鹌鹑,如今,村里男女老少都掌握了这门养殖技术,由此而形成的鹌鹑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养殖户:每天的孵化量就是3万只左右。 

  收购商:一天能收6000多斤到8000来斤。 

  而说起冯李村的鹌鹑产业,就不能不提亢希坤,1998年,亢希坤第一批精心饲养的3000只鹌鹑出笼了。 

  亢希坤:养下来当时行情也不错,赚了有七八千块钱,当时养下来咱也有个想法。 

  1998年,一些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村里源源不断地高价收购“青年”鹌鹑。随着“青年”鹌鹑的热销,幼年鹌鹑的价格也一路走高,冯李村的鹌鹑养殖迎来了一次热潮。搞鹌鹑孵化成了当时最赚钱的生意,这让亢希坤看到了发财的机会。 

  亢希坤:当时天天有人来这里拉这个青年鸟,一天要走一二十万只,就琢磨着他天天来拉大的,小的肯定好卖,就想着去孵鹌鹑。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弄不明白,这被冯李村人称为看家本领的鹌鹑孵化技术,咋就成了砸饭碗的倒霉事呢。 

  亢希坤:烂塑料纸把那个拔气筒给盖着了,导致一氧化碳回流,导致鹌鹑都中毒死亡。 

  .第一批鹌鹁苗终于孵化成功了,亢希坤指望着赶紧卖几批鹌鹑苗,把孵化鹌鹑的损失捞回来,然而市场迎接他的却是一盆冷水。 

  亢希坤:汝燃那些拉乌的,不来收乌了,出来的小鸟5分钱一只都没人要了。 

  亢希坤血本无归,只有靠练就的养殖和孵化技术吃饭了,正愁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宗大生意找上了门。 

  亢希坤:由于住的离公路近,正好碰见有几个人下车,下车他们问这儿是不是养鹌鹑。遇见这几个淇县人是我事业的转折点。 【销售,?鹁?7】

  1998年在鹤壁淇县有很多养猪、养鸡的专业户也赔了钱,闲置了大量的养猪场、养鸡场,淇县人听说鹌鹑的行情不错,便慕名来到冯李村取经,出于对亢希坤的人品和技术的认可,考察之后不久,他们便邀请亢希坤到淇县洽谈合作。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销售,?鹁?7】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是万把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来源:

  这时,淇县养殖户的种苗供应几乎成了亢希坤的独门生意,供应给人家的种苗如何保证质量也成了他经常头疼的问题。  【销售,?鹁?7】

  亢希坤:这些青年鸟,他们喂的参差不齐,该预防的没给人家预防,这导致人家没喂多长时间,人家鹌鹑的犯病发病是相当的高,提起鹌鹑都害怕,这时我发现这些问题后,决定自己重新搞孵化。 ‘ 

  苗子好,养出来的鹌鹑才能好,才能培养自己的回头客,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这是在二次孵化中亢希坤认准的道理。 

  亢希坤:当时20多天都没有脱这个衬衣,可以说就在那地上躺着,半个小时左右那就得起一次,看看,直到最后鹌鹑孵化成功。因为出现过煤气那个事了,对这个是相当注意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孵出的鹌鹑苗很争气,不但平平安安地顺利出壳,还给亢希坤挣到了一块在市场上立足的金字招牌。 

  养殖户:后起之秀,把这个东西搞进化了。亢希坤这个种苗啊,既健康,种苗成活率高,销路也好。  【销售,?鹁?7】

  通过口碑相传,2002年起,亢希坤的鹌鹑苗开始远销到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省,但这出壳才几十天的小东西能不能经受住长途运输的考验,亢希坤不敢有一点的疏忽大意,可就是这样在一次去甘肃的送货途中,意外还是发生了。 

  亢希坤:司机可能是困了,跟人家追尾了,车撞着人家车大概有20公分宽,当时那个大灯碗,扎到我腿上,当时那个骨屑都出来了,医生叫我看。 

  卡车在异乡的公路上停下来,人受了伤,鹌鹁苗也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这次送货几乎注定是一个人财两空的结局。 

  亢希坤:因为你这是张嘴儿东西,你装到车上,在地上不走,它不吃不喝,持续的时间长,这是个鸟,一车装得多,温度高,持续时间一长,它直接都死了。叫司机在当地租了个车,倒车,把我抬到车上,又出发了,当时感动的司机当场都在那儿哭了。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亢希坤:我走这个模式,把这个鹌鹑蛋从外边回过来,每天大概有万把斤,货源有一定的保障,比较平稳,信誉度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下边给咱喂鸟的人、客户也越来越多,截止到今天,我下边发展有100多万只鹌鹑。 

  这种双赢的做法让亢希坤的鹌鹑生意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这个曾经赔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如今成了在村里举足轻重的产销大户。记者:宋同辉  

篇二 销售,?鹁?7
杨起:怎样把几元一斤的“豆豉巴”卖到百元一斤

杨起的爱人正在将包装好的豆豉摆放好,等待装箱。(宜宾新闻网 龙亿江 摄)

  他是一名80后,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卖过饲料、摆过地摊,一度还同时开饭馆、商店,搞养殖,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导致亏损。最终他安下心来从事豆豉加工,并将几元一斤的“豆豉巴”卖到了数百元一斤。

  回顾13年来的创业路,杨起说,有太多的辛酸。为节约路费,他走30公里的路去镇上赶集,只为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豆豉加工上。那么多年来,对农业产业的坚持,让他从负债的青年,成为年收入千万元的农民企业家。【销售,?鹁?7】

  在一个烈日下,记者在珙县恒丰乡见到了这位80后农民企业家,将他13年的创业路徐徐展开。

  首次创业 铩羽而归

  杨起今年34岁,出生在珙县孝儿镇德信村1组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家庭条件不好的他就知道发奋读书,以求改变现状。2001年,21岁的杨起大学毕业。当时的他,也和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想过进入“体制”内,过一种安稳的生活。有两次公招考试,杨起都通过了面试,但心中一直不曾熄灭的创业梦,让他毅然决定离去。

  辞职那年,杨起就卖起了猪饲料,还摆过地摊来维持生计。在这期间,刚刚创业的杨起,并未找到方向。2002年,杨起贷款3万元,借款5万元,做起了副食店,还开了餐馆,一心想投身农业的他,一口气养了3000只鸭子。

  杨起说,每天天不见亮就要起床去餐馆做事,然后去副食店看销售情况,最后还要到养殖场看鸭子的生长情况。“每天凌晨两三点才回家,忙得不可开交。”杨起说,那个时候,自己不是在小跑就是在摩托车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于杨起经营的种类较多,行业跨度大,他每天都是筋疲力尽,加上对养殖行业的把握和疫病防控的不熟悉,2004年,无奈之下,杨起停掉了所有的业务,并欠债3万多元。“我的第一次创业,可以说是铩羽而归。”说起10年前的创业失败,杨起脸上带着一丝苦笑。

  “豆豉巴”身价倍增 

  创业失败后,杨起开始琢磨,当初投入养殖,是不了解该行业,没考虑到除了前期投入外,每天都还需要不少的投入品进行维持。后来他想,有没有哪个行业投入相对较小,每天都能有回报呢?随后,他想到了四川人常吃的豆豉。他说,不仅家人爱吃,周围的村民也都有吃豆豉的习惯。当时,他就做了几斤豆豉拿到集市上卖,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这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决心。

  2004年年底,杨起向朋友借了2000元在珙泉镇二次创业。他买了炉子、锅、盆等加工豆豉的必需品后,就只剩下1000元钱了[来源:

  就这样每天凌晨3点起床,7点左右赶到集市销售豆豉的生活,杨起过了近5年。由于他的豆豉选材精良,制作加工独特,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但是,在川内的销售价格还是停留在6元/斤,挣钱也不多。

  2009年,杨起带上自己生产的豆豉参加了“西博会”。由于是第一次参展,他不知道该如何定价。“我都是麻起胆子把价格定在了15元/斤,担心卖不出去。”这在原价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最开始他以为单价10元就差不多了。【销售,?鹁?7】

  西博会是一个大舞台,杨起不起眼的展台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当时川内有个经销商对杨起说,30元一斤,要把他所有的豆豉买完。这下杨起才意识到,价格定低了。遂将价格定在了50元一斤,3天展会就卖了7000多元。这要搁在以前,起码得半个月才能有这个销售额。自此之后,杨起的豆豉价格就没下过50元/斤,收入年年攀升。

  品牌之路惠农惠己

  在西博会上的“大吃一惊”让杨起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2010年,杨起成立了珙县苗阳粮油专合社。在珙县珙泉镇、玉和乡等地发展会员152余户。专合社成立后,他采取了“专合社+农户+基地+市场营销”等一条龙生产加工销售模式,免费为农民提供黄豆种植技术,免费提供化肥,提供80%左右的黄豆苗,在为农户减轻成本压力的同时,基本实现了生产的统一化。

  杨起这种模式对惠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前种植黄豆,每亩的销售有1000元左右,利润有200元。和杨起合作的农户,在成本减低的同时,销售单价提高了,每亩有1600元左右的收成,利润高达1200元左右。仅此一项每亩就增收了1000元。

  随着以上模式的发展,杨起的“豆豉巴”身价越来越高。目前的销售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2010年,杨起的收入达到20万元;2011年,200万元;2013年,400万元。小小的“豆豉巴”无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3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杨起投资950万元建了新厂,将专合社和厂部迁建于珙县恒丰乡丰田村。他说,他现在正在打造的“珙县苗岭豆豉”品牌已经初具规模,他要带动更多人致富。

  目前,已有2000余户农户在和杨起合作,除了豆豉以外,还有咸菜、菜油、干笋等方面的合作。就2013年而言,这2000户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他预计今年豆豉可实现300万吨以上的产量,产值预计在1500万元左右。另外,他还将对豆豉进行深加工,产生更大的附加值,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养羊加盟

最新成考报名

  • 2019创业项目排行榜|2019创业八个必...
  • 2020创业好项目_2020创业最挣钱项目必看
  • [大学校园创新创业项目]大学校园创新...
  • 个人创业小项目办小厂|个人创业小项...
  • 八大必需氨基酸_八大必看2020年赚钱好项目
  • 网上赚钱快的项目
  • 巴西龟对人的危害|巴西龟的危害
  • 佰草集加盟官方网站_佰草集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