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蟾酥的采集加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3    阅读:

篇一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衣的采集与加工技术

  [农广天地]蟾衣的采集与加工(20130221)

  蟾蜍又叫癞蛤蟆、疥蛤蟆,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虽然蟾蜍皮肤粗糙,面貌有点丑陋,可它的浑身都是宝。蟾蜍身上的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在我国都是紧缺的中药材。但相比较而言,获得蟾衣是一种既不伤害蟾蜍,而又能保证药效的理想途径。本期节目就向您详细介绍蟾衣的采集与加工技术。

  蟾蜍衣,简称蟾衣,又名蟾壳、蟾蜕,即由蟾蜍脱下之表皮衣,极薄一层,比糖衣还薄,颜色似蟾蜍。

  据载: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主治各种肿癌、肝腹水、白血病、淋巴瘤等。

  1.蟾蜍脱衣特性

  蟾蜍每年脱衣1~2次,脱衣时边脱边吃,脱完吃光。脱衣季节为4~6月份,高峰季节6~9月份。蟾蜍脱衣适宜温度为25~30℃,整个脱衣过程一般在5分钟左右。脱衣多在凌晨1~5时进行,或者连续几天晴天后由雷阵雨之前为最多。

  2.选择脱衣蟾蜍

   用四肢齐全、健壮、无病活蟾蜍,选用个体重75克以上,腹部、肢部无明显脱衣花纹,越大越好。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蜕衣蟾蜍高产质优的年龄段,以2~3年的成年蟾蜍最好,此时蟾蜍生长旺盛,幼蟾蜕衣会影响生长发育,老蟾蜕衣质量差,产量低,均不宜选用。

   3.脱衣素制备(泔水)

  用自然中性淡水,可用溪、泉、河、井水,pH值6.8~7.5问。加入5%米泔水(淘大米之水)。泔水制取浓度为1千克米泡5千克水,泡20分钟后沥出之泔水。

  4.饲养设施

   ①空房一间,最好是能保温、温度变化小的地下室。不能过分干燥,必要时可喷水,一般室温20℃以上均可,但以23~26℃最佳。室内应有排水道和进水管。

   ②大水缸或水泥池,口径1米左右,深1米左右若干个(过大换水不便)。

   ③塑料大盆若干只(配上防逃透气闷盖)、捞网斗、镊子、玻璃板、胸制瓦片若干。也可用水泥池子或水桶等代替塑料盆。

   5.操作步骤

   ①把活蟾蜍倒人大水缸或水泥池内,干养3天,不喂食物,让其排泄肠内污物,剔除瘦弱者。

   ②第4天把排尽污物的蟾蜍,加入配制泔水,使蟾蜍漂浮,并不让肢体着池底,促其自然运动,不喂食物。12~24小时内不换水。入缸前捞除病弱、瘦小及死亡蟾蜍。促其排泄尽腹内污物,洗净体表污垢,以免污物影响今后蟾衣质量。

   ③第5天把浸泡后的蟾蜍移入室内,放入塑料脚盆或水桶内,加入自然中性淡水和适量白酒,深度20~30厘米,上加透气盖,不让其逃走。每平方米内可放活蟾蜍1千只。每隔20~30小时换水1次。容器中放的蟾蜍越多,所产之衣质量越差,也越碎。

   ④气温在23~25℃到第5天部分蟾蜍开始陆续自然脱衣干水中,第6~7天达到高峰,一般第8天完毕。因蟾蜍在水中无法自己吞吃蟾衣,在水内也吃不了食物。整个过程中不喂食。

   ⑤在蟾蜍脱衣期间,每天分数次用捞斗将脱下的漂浮着似紫状蟾衣捞起,放入清水盆内洗掉杂质,然后将洗净的蟾衣挑起晾于瓦片上晒干即可。这是最普通的产品,价格较低。

  ⑥如要将蟾衣加工成标本出售,可轻轻地把蟾衣在水中漂散,一手用镊子夹住,另一手用一块玻璃入水中,慢慢移托上去,再慢慢按该只蟾蜍形体拼合一整体形状后晾干即可(创业网http://

   ⑦脱过衣的蟾蜍在另一个池内放2个小时,待身上干后刮取蟾酥或放回养殖池内,如食料充足,饲养得法,到秋天或冬眠前可再取其衣,但已脱衣的短期内不能再取衣,因不足4个月再脱的衣得薄很薄,药用价值不大,而且很难整理成型,没有商品价值。

篇二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蜍的养殖技术与蟾蜍加工技术

  [农广天地]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20120517)

  蟾蜍是一种药用兼食用价值很高的小动物,其中以蝉衣、蟾酥最为宝贵,也是名贵的中药材。养殖蟾蜍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它身上提取蟾酥和采集蝉衣。养殖技术简单,是一项花钱少甚至不花钱只花工夫的高效益家庭副业。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视频同步解说词:

  蟾蜍,就是咱们常说的“癞蛤蟆”。过去在庄稼地、水沟旁都能看见它的身影。虽然蟾蜍是捕捉害虫的能手,却因为长相丑陋而遭到人们厌恶,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它身上会喷射毒液,因此也对它敬而远之!

  可是你知道吗,就是这令人生畏、令人恶心的蟾蜍却浑身都是宝!不光它的肉是美味佳肴,从它身上取下的蟾皮、蟾舌、蟾肝、蟾胆、蟾头,都可以入药。其中有两样东西最为珍贵,经济、药用价值最高。就是这一身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蟾蜍的皮脂腺,这些从腺体内分泌出的白色毒液,晾干后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抗癌、麻醉等功效。另外,从蟾蜍身上脱下的这层角质外皮,制成的蟾衣也是昂贵的中药材,专门用来治疗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毒疮等病症。

  正是因为人们看到了蟾蜍有着这么高的药用兼食用价值,现如今它不再是令人反感的癞蛤蟆,而成了能为养殖户赚钱的香饽饽!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已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已势在必行.蟾蜍饲养技术简单,是一项花钱少甚至不花钱只花工夫的高效益家庭副业。

  本片咱们就来说说如何养殖蟾蜍,如何提取蟾酥、采集蟾衣,怎样从蟾蜍身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咱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蟾蜍。

  蟾蜍生物学特征

  蟾蜍为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蟾蜍品种是中华大蟾蜍.它体型大,雄蟾蜍体长一般在95毫米左右,雌蟾蜍105毫米。蟾蜍头部宽大,吻端部较圆,眼睛大而突出,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粗而宽。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没有蹼。皮肤非常粗糙,几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疣粒,尤其突出特点是眼睛后面有一对略呈长椭圆形的耳后腺,排列呈“八”字形,这里分泌出的白色浆液也就是“蟾酥”最多。这些白色的毒液,味道刺激火辣,只有在被蛇或黄鼠狼等天敌咬住时,才会喷射出来,便于逃生。而平时,是不会喷射毒液的。

  看清楚了蟾蜍的外形特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蟾蜍有什么生活习性。

  蟾蜍喜欢阴暗的地方,怕强光直射,所以在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乱石洞等阴暗潮湿处。傍晚至清晨出来活动,觅食。与青蛙不同,蟾蜍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只能作匍匐爬行。但蟾蜍对陆地的适应性很强,只有在产卵或冬眠时才进入水中。蟾蜍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捕食的时候,往往静候在安全、僻静处,蹲伏不动,当鲜活的捕食对象临近时才伸出舌头将其卷起,动作迅速而准确。

  因为是水陆两栖动物,所以蟾蜍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弱,属于冷血变温动物。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32℃,当气温低于10℃时,蟾蜍就会钻进泥土或石洞里冬眠.

  等到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便开始出外活动、交配、产卵。

  雄蟾蜍没有交配器,产卵受精是通过爬上雌蟾蜍的后背,并紧紧抱住雌蟾蜍,刺激雌蟾蜍排卵,进行体外授精。这一行为被称作“抱对”。

  雌蟾蜍每年产卵1次,卵很小,但数量达5000枚左右。呈带状,卵胶带长达322~336厘米。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胚胎发育形成蝌蚪,蝌蚪用腮来呼吸,在水中生长发育,以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物,直到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退化爬出水面,开始水陆两栖生活。这一变化通常需要60~90天。生长16个月左右的蟾蜍才能达到性成熟。

  蟾蜍的寿命一般10多年,长寿的可长达30年。从成为蟾蜍的那一天起到生命结束,每年会脱皮2~3次,退掉皮肤的角质层,长出新的皮肤。脱皮一般在一年当中的4~10月份,高峰期在6~9月份。

  了解了蟾蜍的生活习性,下面咱们再来看看养殖蟾蜍都需要什么条件。

  养蛙|蟾蜍养殖场的必要条件

  蟾蜍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房前屋后、果园农田都适合它的栖息。但要进行饲养,我们还需要根据它的生活习性为不同阶段的蟾蜍搭建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最好靠近水塘或小河,这样水源和虫源都比较丰富。

  陆地养殖场至少要有2个以上,用来饲养不同阶段的蟾蜍.因为大蟾蜍会误吃掉在眼前活动的小蟾蜍,因此一定要将它们分开养殖。

  陆地养殖场四周要用木桩和塑料薄膜做30~40厘米高的围栏,既能防止蟾蜍逃跑,也能防止天敌入侵。另外,陆地养殖场场地上还应堆积一些石块造成孔洞或种植一些高低植物用来遮阳,或把陆地养殖场直接建在水边的农田里,这样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为农田防虫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河与陆地连接的便利条件,划分出区域,在河中养蝌蚪,因为河中有充足的食物和丰富的溶氧,是天然的养殖场所,当蝌蚪变态成蟾蜍后就会自己从水中爬出,是又经济有省事的方法。小河中用竹竿固定用网圈出范围就可以了。

  另外,养殖场中还要建有一些养殖池,便于蟾蜍产卵,和饲养刚孵出的蝌蚪。

  养殖池最好为四壁光滑的水泥池。

  新建的水泥池,不能直接注水放养蟾蜍,必须经过脱碱处理。方法可用10%的醋酸刷洗池壁表面,再用清水浸泡1~2天。

  了解了蟾蜍对环境的要求.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蟾蜍是怎样繁殖的。

  成蟾蜍的选择和繁殖

  我们要想饲养蟾蜍,首先需要使其繁殖。

  那么用来繁殖的蟾蜍长什么样子呢?

  达到性成熟标准的雌雄蟾蜍都可以进行繁殖。它们的特征是:雄性蟾蜍应有明显的婚垫,瞧,就是它手指上这几块黑色的东西。而雌性蟾蜍腹部要膨大,卵巢轮廓明显。

  另外,体型要大,体质要健壮,皮肤有光泽,无病无伤。成熟度要尽量一致,这样产卵时间相对集中,便于孵化和蝌蚪的培育管理。

  那么这些蟾蜍都是从哪来的呢?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眠,春天来临时,刚出蛰的蟾蜍陆续离开冬眠的洞穴,各自开始寻找理想的对象,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有浅水的池塘、沟渠边、或草丛中寻找它们的身影,

  捕捉到种蟾蜍后,要先对蟾蜍的身体进行消毒,用3%~4%的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

  消毒后,即可把雌雄蟾蜍放入准备好的陆地养殖场,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左右。

  雌雄比例为2:1或3:1。

  当水温回升至10度以上时,性成熟的雌雄蟾蜍便开始抱对了。

  蟾蜍产卵需要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

  当发现雌雄蟾蜍开始抱对了,我们就把它们放到水泥池中,让它们产卵。

  抱对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2-3天才能产卵,卵从雌蟾蜍的生殖孔排出,呈黑色带状.由卵胶膜包裹成一条连续的线状长带,看上去活像一串珠子。

  雌蟾蜍产卵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自然产卵受精多集中在早晨4~8点。

  产卵结束后,雄雌蟾蜍自然分开,这时就可以把它们放回陆地养殖场了。蟾蜍每年只产卵一次,通常种蟾蜍只可以使用3年。

  至于受精卵,我们要把它们收集起来,集中孵化。

  孵化仍然在水泥池中进行。为防止卵沉入水底,要在水面上放些水草或浮萍,再将卵放在草上。

  放入水泥池内的受精卵密度为每平方米5000粒左右。要注意同一天采集的卵要放养在同一孵化池内,保证孵化整齐一致.避免出现卵、蝌蚪在同一池中的混乱局面.

  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当水温在25-30度时,只需要2到4天即可孵出小蝌蚪,温度越低孵化时间就越长。

  刚孵出的蝌蚪,个体弱小,不会取食,只依靠自身的营养物质为生,不需投喂饵料。

  3~4天后,便开始摄食,也进入了蝌蚪培育阶段。

  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从孵出到变态成幼蟾蜍需要60~90天。

  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就是饲喂蝌蚪,最好的食物是蛋黄,普通的鸡蛋就可以.把蛋黄捏碎后洒入池内,蝌蚪会聚集到蛋黄附近进行进食.注意蛋黄不要颗粒太大。

  还可以投喂一些植物性饵料,比如豆渣,玉米面等。将普通的玉米面加水,捏成一个个的小团,投放到养殖池内。也可将蛋黄混在玉米面中,供蝌蚪进食。

  饲喂30日龄以前的蝌蚪,每天上午8点投饵1次;30日龄以后,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一般为蝌蚪总重量的7%-10%.

  等到50日龄以后,就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了,我们可以直接将小鱼投到养殖池内让它们自己取食。

  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河与陆地连接的便利条件,划分出区域,在河中养蝌蚪,因为河中有充足的食物和丰富的溶氧,是天然的养殖场所,当蝌蚪变态成蟾蜍后就会自己从水中爬出,是又经济有省事的方法。小河中用竹竿固定用网圈出范围就可以了。

  适合蝌蚪的生长发育的水温范围是16℃~28℃度,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低于或高于以上温度范围,都会影响蝌蚪的活动、摄食和发育变态。

  经过60~90天。变态完成后的幼蟾蜍,这时就会自行从水中爬上岸,下面便进入到幼蟾蜍的饲养管理阶段。

篇三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酥的采集加工及炮制研究概况

篇四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酥的采收

蟾酥的采收 2006-8-9 21:42:00 来源: 网友评论(0)

(一)采收

1.采收时间 出蛰后10-15天开始采收浆液,冬眠前15-30天停止采收。采浆的高峰期为6-7月份。一般每2周采浆1次。

2.采收工具

(1)酥夹 酥夹克到药材公司购置,通常为铜铝材料。

(2)自制竹夹 选取一段20厘米长。直径5-7厘米的竹筒。劈成两半,再两半的同一边,用合叶连接起来,再在外侧装一根拉簧,用手一握即可成筒状,手松开,由于拉簧拉力作用,竹筒又分成两半。

( 3 )浆液盛器 瓷盆或者瓷盘,忌用铁器皿。

( 4 )其他用品 手套、口罩、眼镜等,以防止浆液溅入眼鼻。如操作不慎使浆液进入眼鼻,可用煎好的紫草水清洗。

3 .采收部位 采浆时,先采耳后腺浆液,后采皮肤腺浆液,后采皮肤腺浆液。

(1)耳后腺 紧靠蟾蜍耳后的一对扁圆形颗粒,将就是耳后腺,浆液最多。、

(2)皮肤腺 蟾蜍背后的皮肤腺瘤状突起。

4.采收方法

(1)蟾蜍处理 洗净蟾蜍体表泥土,晾干水分。

(2)操作方法 左手抓住蟾蜍的后腹部,背部向上,拇指后压背部,其余四指轻轻压腹部,使耳后腺及皮肤腺充满浆液。右手用酥夹夹住耳后腺或者皮肤腺,适当用力,使浆液喷射到酥夹内壁上或溅射到盛器内。每个腺体夹挤2-3次。也可用竹片或者竹夹刮去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的浆液,刮去2-3次。新采收的鲜浆,色白净微黄,有两发光,粘性大,拉力强。

5注意问题 ① 夹挤腺体时,用力要适度,以腺体张开口为宜,不要造成出血。 ② 采浆后的蟾蜍,切勿直接放人水中,以免伤口感染化脓,要将其放在荫蔽干燥的地方,加强饲养管理,使其恢复 2 一 3 天。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文章

采取的浆液,要在 24 小时内进行加工如采取的浆掖干净、无杂质,可直接进行加工。如采取的浆液有杂质、可川阳目或 100 目的铜丝筛,或用60目或 8 0目的尼龙丝筛过滤。如浆液太浓不易过筛,可加人15%的洁净水搅匀,过筛、将过滤后的纯净浆液用竹片直接涂布于洁净的玻璃板或瓷盆上阴干或晒干。

蟾衣的采集 2006-8-9 21:34:00 来源: 网友评论(0)

(一)蟾蜍脱衣特性

蟾蜍每年脱衣1-2次脱衣时便脱边吃,脱完吃光。脱衣季节为4-6月份,高峰季节6-9月份。蟾蜍脱衣适宜温度为25-30摄氏度,整个脱衣过程一般在5分钟左右。脱衣多在凌晨1-5式进行,或者连续几天晴天后由雷阵雨德之前为最多。

(一)选择脱衣蟾蜍

脱衣蟾蜍要求: ① 体重 l 00克以上; ② 腹部、肢部无明显脱衣花纹, ③ 四肢齐全,健壮,无病。

(三)脱衣池

室 内建水泥脱衣池。脱衣池规格 120 厘米 x 90厘米 x 40厘米,底部设 2 一 4 厘米斜面,池内光滑,并于低角落处留一下水孔。

(四) 放养

放养半个月后,将蟾蜍用清水洗净,放人脱衣池。池内保持湿润,每天视池内湿度情况,喷水 2 一 5 次。

(二)脱衣素处理

蟾赊背上水分干后,用细眼喷壶喷少峡脱衣素在蟾蜍背上。一般用药后 4 天开始脱皮, 10 天内全部脱衣.

(三)脱衣表现

蟾蜍脱衣时,出现单独停留,反应迟钝,外表变湿,背部弓起,低头,后腿用力等表现,约 10 分钟后即开始脱衣。

(四)采衣操作

蟾蜍脱衣时从背上开始,其后是头、后腿、腹部、前腿。当蟾蜍还有一条前腿没有脱完衣时立即用右手抓住 蟾蜍,以一手指卡住蟾蜍口部,用左手拿镊子卡住蟾蜍口部 用左手拿镊子于蟾蜍口中夹出蟾衣,放人欲置的半盆冷水中。

(五)蟾衣处理

刚脱下的蟾衣有粘液,用镊子夹住蟾衣于清水中轻轻漂洗干净。然后用不锈钢镊,把蟾衣放在 预先准备好的 25 厘米长、 12 厘米宽的玻璃板上轻轻拉开成标本模样。拉标本时用力要轻,不要拉破或拉不开。标本制好后,放在室内晾干或放入红外线消毒柜中烘干。一般有九成干即为成品,经包装密封保存或出售。

(六)蟾蜍脱衣后的处理

脱过衣的蟾蜍在另一个池内放 2 个小时,待身上干后刮取蟾酥或放养。如食料充足,饲养得法,到秋天或冬眠前可再取衣 1 次。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蜍的脱衣技术 2006-8-7 9:48:00 来源: 网友评论(0)

品种及场地选择

只要是无明显脱衣花纹,四肢齐全,健状、无病的野生蟾蜍,均可进行脱衣,体重应选择在100克以上,场地应选择通风、透光、透气、便于下水的地方建池。并避免日晒与雨淋,附近最好有充足的水源。

脱衣时间

以4~10月份为宜,且以6~9月份最佳,过早脱衣多有不完整,一般在下半夜进行(即凌晨1~5点),或者连续几天晴好后,有雷阵雨前为最多。脱衣适宜温度为25℃~32℃,整个脱衣过程一般在5分钟左右。

小池建造

小池以120×90×40厘米为适宜,过大过高均为浪费,过小则分不清哪只蟾蜍在脱衣。小池

底部设2~4厘米斜面,在一低角落处留一下水孔。池内保持湿润,每天视天气与池内湿度情况,喷水2~5次。池内必须绝对光滑,并于每日早晨打扫干净小池。小池地面如是水泥面,应在建池半个月后才能放入蟾蜍。

药物脱衣

用细喷壶喷壹号药物极少量于干燥的蟾蜍背上。1小时后,再用棉球沾2号药液于蟾蜍口上,在用药后4~10天即可全部脱衣。

脱衣症状

有单独停留,反应迟钝,外表变湿,背部弓起、低头、后腿用力等症状,几分钟后即可脱衣,一般先从背上开始脱衣,再脱后爪与前爪,待脱到第四只爪尖时应迅速捉起,用右手抓住蟾蜍并以一手指卡住蟾蜍口部,用左手拿镊子于蟾蜍口中夹出蟾衣,放入预置的半盆冷开水中即可。

蟾衣处理

用镊子夹蟾衣于水中轻轻荡漾,直至完全荡开,不打结时,放入一面搽油、一面是蟾衣样板的样板玻璃,将样板面朝下,有油面朝上。样板玻璃25×14×0.3厘米,以玻璃一半倾斜入水为宜,头部应在水外半部。将蟾衣的各部位拉到相应位置后。将玻璃轻轻拖离水面即可。放在家中晾干后,将蟾衣取下夹在书本中即可为成品,等待出售。如遇蟾衣部分缺少,应在水中取别处碎衣补齐达到完整。如有条件应将蟾衣放入红外线消毒柜中消毒。

药物配方

1号药:马钱子0.5克、麻黄、款冬花、木通、佛手、槟榔、陈皮、甘草、干姜各5克加冷开水1公斤静泡48小时。2号药:桑寄生、白屈莱、仙鹤草、远志、青风藤、白芷、黄芪、细辛各10克加冷开水0.5公斤静泡48小时。

蟾蜍衣采集技术【蟾酥的采集加工】

2006-8-7 9:48:00 来源: 网友评论(1)

一、蟾蜍脱衣初探及试论用药取衣

蟾蜍脱衣是一种其生理现象,即似蛇脱衣一样,脱一次体积长大一些,特别是在连续数天饥饿状态下,它利用启动自我保护维持生命的必需功能--脱壳(也叫脱衣,又叫蟾衣)而自食。但在连续寒冷或干燥环境下,难以脱壳,如此时食物充足,其衣皮长得越厚实,今后一旦遇湿润(如雾、下雨)时,不久脱衣,此衣质量特优。晚上人们在野外有时可见到这种现象,路边草丛中一只蟾蜍正用肢体搔抓自体皮肤,全身鼓胀状,如用手触之感觉滑腻,此正是它自然脱衣的现象。只可惜随着它用肢爪向前推的同时,用嘴去咬住逐步脱下之衣,慢慢地全部吞入肚内吃掉,人们无法得到其衣罢了。所以十分神秘。实际上它与蛇,冷血动物脱衣、脱皮一样道理,并不需要什么药水促其脱衣,如用药促其脱衣,岂非多此一举。

因此,蟾蜍脱衣完全是自然生理现象,也是蟾蜍的生长过程中必然现象,属其本能,而非象 一些人们所吹虚的发明一种药,发现一个激素或几种药物去促使脱衣不可。如果是药用可促使其脱衣,应当无限制地脱才对,再说如无药物其不会自行脱衣了。但据说用药刺激后,一年中蟾蜍也只脱数衣次,据某院校的发明用药的最先进的方法也仅十多次。

我们已证明,蟾类自然脱衣可以人为掌握且得到其基本完整的蟾衣,而且,每隔七天可脱一次衣,美中不足是越往后其衣越薄,药用价值也越低。即使饥饿状态下的蟾蜍可每隔七天左右脱衣一次,大大超过了用药的产衣数。实践证明要连续取衣,经两三次采衣后的蟾蜍一定要用饲料调养后再采,这样可减少死亡率,提高衣量和质量。

说到这,可以讲用药刺激打乱了蟾蜍生理现象,反而少脱衣,又损失蟾蜍,并给蟾衣含有不必要的药物后影响疗效。据说有人把用药刺激的取蟾衣方法申请专利,国家批准不批准暂且不论,但单位取衣数不多,这是事实。真伪由实践去检验。但诸位觉得用药的发明者是否缺少一点什么,对蟾蜍生理现象这么肤浅的问题都不甚了解,是否申请得过急了一点?结论可以说不外乎是有点无知和急功近利也。试问用这种手法去"赚"取别人的血汗钱,用得心安理得乎。用一些有毒无毒类药物涂到蟾蜍身上所脱之衣含有杂质,是对服用蟾衣患者负责吗?

用我们的方法去采取蟾衣,谁都会恍然大悟的。

2000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科学家周正度、南京中医大学教授倪和宪发表了《紧急呼吁--立即停止蟾衣脱衣素的应用和推广》也正是批评用药物取蟾衣的。另有人反映,某人用药物取衣,一个月内用1500多斤蟾蜍只采得几克的蟾衣,可见药物破坏了蟾衣,毫无产量了。

二、蟾蜍集约高产天然采衣法技术特点

篇五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酥

蟾酥

蟾酥,亦称蟾毒素,是中药材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一种,该药材出自于《药性论》一书,有解毒止痛的功效。蟾酥是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有毒,干燥后可以入药。蟾酥主要产于吉林、山东、辽宁、江苏等地,主要采收于夏秋两季。蟾酥中含有大量的蟾蜍毒素类物质,该类物质均有强心活性,在化学上属甾族化合物(Steroids),其C17上再接一α-吡喃酮基,则凡具有此种骨架的物质,总名蟾蜍二烯内酯(Bufadienolide),是蟾蜍浆液、蟾酥的主要有效成分.蟾酥中所含的蟾蜍二烯内酯有: 蟾蜍它灵(Bufotalin)、华蟾蜍精(Cinobufagin)、华蟾蜍它灵(Cinobufotalin)、蟾蜍灵(Bufalin)、远华蟾蜍精(Telocinobufagin)、日本蟾蜍它灵(Gamabufotalin,亦名日本蟾蜍甙元Gamabufo-genin)、去乙酰华蟾蜍它灵(Desacetyl cinobufotalin)、惹斯蟾蜍甙元(Resibufogenin)、华蟾蜍它里定(Cinobufotalidin)、蟾蜍它里宁(Bufotalinin)、华蟾蜍精醇(Cinobufaginol)、沙蟾蜍精(Arenobufagin)、异沙蟾蜍精(Bufarenogin)、去乙酰华蟾蜍精(Desacetyl cinobufagin)、去乙酰蟾蜍它灵(Desacetyl bufotalin)、蟾蜍它里定(Bufotalidin,即嚏根草甙元Hellebrigenin)、惹斯蟾蜍精(Resibufagin)等.中国蟾蜍蟾酥中分出的华蟾蜍毒素(Cinobu- fotoxin),酸解后产生华蟾蜍精、辛二酸(Suberic acid)和精氨酸.辛二酸可与蟾蜍甙元结合.从蟾酥中曾分离华蟾蜍精、惹斯蟾蜍甙元、蟾蜍灵和日本蟾蜍它灵的3-辛二酸酯。

蟾酥 1月14日下午,海南儋州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四名孩子捉食一只蟾蜍,导致他们全部中毒,造成一死三伤。这起中毒病例经医院检测为误食蟾蜍中毒。蟾蜍的腮腺和皮肤腺能分泌毒素,就是平常所说的“蟾酥”,可以入药,但也是一种神经性的毒素,能直接影响心脏,对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

目录

1中药属性

名称释义

药物性味

功效主治

应用方式

产地分布

安全术语

品种考证

制法

采收加工

【蟾酥的采集加工】

药材鉴定

药物毒性

真假辨别

相关药材

含量测定

2原生动物

中华大蟾蜍【蟾酥的采集加工】

黑眶蟾蜍

3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理化鉴别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4成药制品

救心丸

华蟾素

六神丸【蟾酥的采集加工】

六灵解毒丸

六灵丸

生力雄丸

嫦娥加丽丸

麝香保心丸

心宝丸

活心丸

5中药传承

典籍记载

功能主治

实用选方

蟾酥 - 中药属性

中文别名:华蟾酥毒基;华蟾毒精;脂蟾毒配基

英文名称:cinobufagin venom toad

英文别名:CINOBUFAGIN 95%, 99%; (3beta,5beta,8xi,9xi,10xi,13xi,14beta,15beta,16beta,17beta)-

3-hydroxy-17-(2-oxo-2H-pyran-4-yl)-14,15-epoxyandrostan-16-yl acetate; (3beta,5beta,15beta,16beta)-16-(acetyloxy)-3-hydroxy-14,15-epoxybufa-20,22-dienolide; cinobufagin

CAS:470-37-1

分子式:C26H34O6

分子量:442.5446

名称释义

就是蟾蜍眉间的白汗。

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药物性味

味甘、辛,性温,有毒。

①《纲目》:甘辛,温,有毒。

②《本草正》:味辛麻,性热,有毒。

③《本草汇言》:味辛苦烈,气热,有毒。

功效主治

主治小儿疳疾,脑疳。一又可治背部疔疮及一切肿毒。

蟾蜍浆液及蟾酥中的甙元,都是有强烈药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然浆液及蟾酥中尚有不少的无甚药理

作用的甾族化合物,如胆甾醇、7α-羟基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通常它们亦与蟾蜍甙元合称为蟾蜍甾联化合物。

蟾蜍浆液及蟾酥中,尚含有一定药理作用的吲哚系碱类成分,如5-羟色胺,蟾蜍色胺,一名华蟾蜍色胺,蟾蜍特尼定,蟾蜍硫堇,去氢蟾蜍色胺,色胺,其中蟾蜍特尼定在蟾酥中含率甚高;含氮物质,有一定药理作用的,尚有肾上腺素。

氨基酸除上述的精氨酸外,尚有γ-氨基丁酸及两种精氨酸衍生物;也含一些肽类。 应用方式

治脱肛将蟾蜍皮烧烟熏患处,治疗效果极为好。

蟾酥粉:取蟾酥,捣碎,加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每10kg蟾酥,用白酒20kg。

产地分布

主产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省。

安全术语

S22Do not breathe dust.

切勿吸入粉尘。

S36/37/39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

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风险术语

R26/27/28Very toxic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极高毒性。

品种考证

蟾酥始载于《药性论》,原名蟾蜍眉脂。《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云:“眉间有白汁,谓之蟾酥。

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单(纸)上,入药用。”《本草纲目》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筒内盛之。”根据以上记载蟾 酥的采制方法以及蟾酥之性状,与现今蟾酥一致。其原动物蟾蜍始载于《名医别录》。陶隐居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上述特征与蟾蜍属(Bufo)动物完全一致。

制法

蟾酥是由蟾蜍科两栖爬行动物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为传统中药材。蟾酥所含甾体

物、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镇痛、开窍、抗肿瘤等多种功能而被广泛应用。

一、蟾酥的采集。夏、秋二季特别是6、7月份是采集蟾酥的最佳时期,将捕获或驯养的青、成年蟾蜍洗净泥土,晾干水分,喂给大蒜、辣椒等腥辣食物,或用小木棍轻敲其头部,刺激它多分泌浆液,然后用金属夹或竹夹、牛角刮刀挤压、刮取头部两侧耳根附近大疣粒(耳后腺)和背部的大小疣粒(皮肤腺)得其浆液,盛入非铁的容器中。刮取时手法力度要适度,用力太小则刮取不尽产量低,用力过大则混有血迹或皮肉碎屑而质量差。若混有杂质应及时用不锈钢镊子等剔除。在采集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浆液不能接触铁器,否则氧化铁污染蟾酥并使其变色,影响其药用价值及服用效果;二是刮取浆液时应特别小心,不得让

【蟾酥的采集加工】

其溅入眼内,否则造成眼睛中毒红肿。如果浆液误入眼内应马上用紫草汁液清洗解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二、蟾酥的加工干燥。先将采得的纯净浆液过100-120目铜筛或尼龙筛去杂,进一步混合均匀,再将滤液按计划倒入备好的模型容器中晾干成团酥或棋子酥,或者均匀涂布于平板玻璃上干燥成片酥。如果环境阴暗潮湿,则应在60℃左右温度下及时烘干,否则发酵变质而报废。

采收加工

捕捉蟾蜍一般在春、夏、秋季。捕捉时要戴好胶皮手套和保护眼睛的镜子。捕捉的目的主要是取蟾酥。蟾酥是蟾蜍的耳后腺,即头部两侧的两个凸起物及皮肤分泌的浆液。取酥的方法是将蟾蜍放进筐里,在水中轻轻摇晃,洗去体表的泥沙、沥干水后就可刮浆。工具:瓷盘、竹刀(长约10厘米)、刮浆夹(不得用铁器)、一杯清水。用左手捉住蟾蜍,以中指垫其腹部,食指顶住颌部,大拇指在其背部中央,将其固定在手中,拿到瓷盘前,右手持刮浆夹在其头部耳后腺处适当夹挤,使蟾浆溅射在瓷盘里。刮浆夹上沾有的蟾浆放在杯水中漂洗用竹刀利入瓷盘上。为保持溅射在瓷盘里的蟾浆均匀一致,可经常转动瓷盘。也可用竹刀刮平。刮完浆后,将蟾蜍放回野外。注意,在挤浆时,不要使浆射入眼内,一旦溅人,要立即用凉茶水或凉开水冲洗。取完浆后,可将瓷盘放在阳光下晒干或放在通风地方晾干,取下来即是赡酥。如果由于过干取不下来,可将瓷盘口朝下扣放在潮湿的地方,待回潮后即可撕下来。 工艺流程:捕捉→清洗→左手固定→右手夹挤头部耳后腺→晃动瓷盘→晒干→取下→成品 《纲目》: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或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肿盲,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蟾蜍科动物如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李时珍说:取蟾酥的方法不一。或用手理它的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放在阴凉处,一夜便干了,呈白色,然后将它盛放在竹筒内。真的蟾酥很轻、浮,入口味甜。或将蒜、胡椒等辣物入蟾蜍口中,它的身上便渗出白汁,然后用竹篦刮下,和面调成块,阴干。这种汁不能人目,否则使眼睛红肿失明,但可用紫草汁洗眼、点眼,即消。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薄片状。棕褐色,薄片状者对光透视为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薄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显微鉴别

粉末淡棕色。

① 用甘油水装置,在显微锐下观察呈半透明不规则形碎块。

② 用水合氯醛液装置,并加热,则碎块透明并渐溶化。

③ 用浓硫酸装置, 则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四周逐渐溶解缩小,呈透明类圆形小块,显龟裂斑纹,放置后,渐溶解消失。

药物毒性

蟾酥各种成分对小鼠半数致死量(毫克/公斤)如下:蟾酥为41.0(静脉),96.6(皮下) ,36.24(腹腔);蟾蜍灵为2.2(腹腔);华蟾蜍精为4.38(腹腔);惹斯蟾蜍甙元为4.25(快速静脉注射),15(慢速静脉注射),14(腹腔),124.5(皮下),64(口服);蟾蜍特尼定为

1.3(静脉);蟾蜍它灵对狗的半数致死量接近0.36(静脉),口服最小致死量接近0.98。 静脉或腹腔注射蟾酥注射液,小鼠急性中毒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眺不整,最后麻痹而死,阿托品对此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肾上腺素则无,蟾酥经煮沸后毒性大减。

人中毒后,可按洋地黄类强心药中毒时之急救原则处理。

中药六神丸具强心、收缩冠状动脉、升高血压、抗炎及抑制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主要与其中所含的蟾酥有关。

真假辨别

(一)真品:团酥呈扁圆形团块或铁饼状,直径3-7厘米,厚0.5厘米,边缘稍薄,中间略厚;表面平滑,呈茶棕色,质坚硬而韧,不易折断,半透明质状;有光泽,气微,口尝初甜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稍涂水,即成乳白色泡沫状隆起。片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0.2厘米,一面较粗糙,另一面较光滑;质脆而易断,其它性状同“团酥”。无论团酥还是片酥,均以色红棕,断面角质样、半透明而有光泽者为佳。

(二)伪品:曾检测到几种伪品,为棕黄色到深棕色,粒状,半透明角质样;于玛瑙研钵中很难研细,颗粒呈韧性。粉末气微,口尝后绝无真品特有的刺激感。断面遇水不溶解,更不会成乳白色泡沫状隆起。

(三)干蟾:除去内脏的干燥蟾蜍,又称蟾蜍皮。东北及华北各地也有应用不除去内脏而直接晒干的整个蟾蜍。本品蟾酥含量较低,平均每只蟾蜍皮仅含蟾酥2毫克,药效远远不如真品蟾酥。能消肿解毒、止痛利尿,且对慢性气管炎、脉管炎、痈疽、淋巴结核和肠粘连等有一定疗效。干蟾与真品蟾酥表现性状相差较大,略一比较长能分出真伪。

相关药材

(一)龙头阁牌蟾酥;

(二)干蟾,即干制的完整蟾蜍;

(三)蟾蜍皮,即通过手术,除去肉体,所得蟾蜍全皮;

(四)蟾衣,蟾蜍一种生理现象,即蟾蜍自然脱下或使用蟾衣采集器脱下的一层象蛇蜕一样的角质薄膜;海宁市龙头阁爬行动物研究所多年研究发现,上述四味药材功效不尽相同,按其蟾酥含量分,精制蟾酥为上,蟾衣较高,蟾皮次之,干蟾稍低。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0.5%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50:50)(用磷酸调节PH值为3.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6nm;柱温40℃。 理论板数按华蟾酥毒基峰、脂蟾毒配基峰计算应分别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24小时的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对照品各10mg,分别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5ml,各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各50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该品细粉约25mg[同时另取该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H 第三法)],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该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华蟾酥毒基(C26H34O6)和脂蟾毒配基(C24H32O4)的总量不得少于6.0%。

蟾酥 - 原生动物

中华大蟾蜍

篇六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

蟾蜍,就是咱们常说的“癞蛤蟆”。过去在庄稼地、水沟旁都能看见它的身影。虽然蟾蜍是捕捉害虫的能手,却因为长相丑陋而遭到人们厌恶,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它身上会喷射毒液,因此也对它敬而远之!

可是你知道吗,就是这令人生畏、令人恶心的蟾蜍却浑身都是宝!不光它的肉是美味佳肴,从它身上取下的蟾皮、蟾舌、蟾肝、蟾胆、蟾头,都可以入药。其中有两样东西最为珍贵,经济、药用价值最高。就是这一身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蟾蜍的皮脂腺,这些从腺体内分泌出的白色毒液,晾干后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抗癌、麻醉等功效。另外,从蟾蜍身上脱下的这层角质外皮,制成的蟾衣也是昂贵的中药材,专门用来治疗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毒疮等病症。

正是因为人们看到了蟾蜍有着这么高的药用兼食用价值,现如今它不再是令人反感的癞蛤蟆,而成了能为养殖户赚钱的香饽饽!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已经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已势在必行.蟾蜍饲养技术简单,是一项花钱少甚至不花钱只花工夫的高效益家庭副业。

本片咱们就来说说如何养殖蟾蜍,如何提取蟾酥、采集蟾衣,怎样从蟾蜍身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咱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蟾蜍。

蟾蜍生物学特征

蟾蜍为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蟾蜍品种是中华大蟾蜍.它体型大,雄蟾蜍体长一般在95毫米左右,雌蟾蜍105毫米。 蟾蜍头部宽大,吻端部较圆,眼睛大而突出,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粗而宽。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没有蹼。皮肤非常粗糙,几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疣粒,尤其突出特点是眼睛后面有一对略呈长椭圆形的耳后腺,排列呈“八”字形,这里分泌出的白色浆液 也就是“蟾酥”最多。这些白色的毒液,味道刺激火辣,只有在被蛇或黄鼠狼等天敌咬住时,才会喷射出来,便于逃生。而平时,是不会喷射毒液的。

看清楚了蟾蜍的外形特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蟾蜍有什么生活习性。

蟾蜍喜欢阴暗的地方,怕强光直射,所以在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乱石洞等阴暗潮湿处。傍晚至清晨出来活动,觅食。与青蛙不同,蟾蜍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只能作匍匐爬行。但蟾蜍对陆地的适应性很强,只有在产卵或冬眠时才进入水中。蟾蜍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捕食的

时候,往往静候在安全、僻静处,蹲伏不动,当鲜活的捕食对象临近时才伸出舌头将其卷起,动作迅速而准确。

因为是水陆两栖动物,所以蟾蜍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弱,属于冷血变温动物。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32℃,当气温低于10℃时,蟾蜍就会钻进泥土或石洞里冬眠.

等到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便开始出外活动、交配、产卵。

雄蟾蜍没有交配器,产卵受精是通过爬上雌蟾蜍的后背,并紧紧抱住雌蟾蜍,刺激雌蟾蜍排卵,进行体外授精。这一行为被称作“抱对”。

雌蟾蜍每年产卵1次,卵很小,但数量达5000枚左右。呈带状,卵胶带长达 322~336厘米。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胚胎发育形成蝌蚪,蝌蚪用腮来呼吸,在水中生长发育,以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物,直到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退化爬出水面,开始水陆两栖生活。这一变化通常需要60~90天。生长16个月左右的蟾蜍才能达到性成熟。 蟾蜍的寿命一般10多年,长寿的可长达30年。从成为蟾蜍的那一天起到生命结束,每年会脱皮2~3次,退掉皮肤的角质层,长出新的皮肤。脱皮一般在一年当中的4~10月份,高峰期在6~9月份。

了解了蟾蜍的生活习性,下面咱们再来看看养殖蟾蜍都需要什么条件。

养殖场的必要条件

蟾蜍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房前屋后、果园农田都适合它的栖息。但要进行饲养,我们还需要根据它的生活习性为不同阶段的蟾蜍搭建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最好靠近水塘或小河,这样水源和虫源都比较丰富。

陆地养殖场至少要有2个以上,用来饲养不同阶段的蟾蜍.因为大蟾蜍会误吃掉在眼前活动的小蟾蜍,因此一定要将它们分开养殖。

陆地养殖场四周要用木桩和塑料薄膜做30~40厘米高的围栏,既能防止蟾蜍逃跑,也能防止天敌入侵。另外,陆地养殖场场地上还应堆积一些石块造成孔洞或种植一些高低植物用来遮阳,或把陆地养殖场直接建在水边的农田里,这样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为农田防虫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河与陆地连接的便利条件,划分出区域,在河中养蝌蚪,因为河中有充足的食物和丰富的溶氧,是天然的养殖场所,当蝌蚪变态成蟾蜍后就会自己从水中爬出,是又经济有省事的方法。小河中用竹竿固定用网圈出范围就可以了。

另外,养殖场中还要建有一些养殖池,便于蟾蜍产卵,和饲养刚孵出的蝌蚪。

养殖池最好为四壁光滑的水泥池。

新建的水泥池,不能直接注水放养蟾蜍,必须经过脱碱处理。方法可用10%的醋酸刷洗池壁表面,再用清水浸泡1~2天。

了解了蟾蜍对环境的要求.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蟾蜍是怎样繁殖的。

成蟾蜍的选择和繁殖

我们要想饲养蟾蜍,首先需要使其繁殖。

那么用来繁殖的蟾蜍长什么样子呢?

达到性成熟标准的雌雄蟾蜍都可以进行繁殖。它们的特征是:雄性蟾蜍应有明显的婚垫,瞧,就是它手指上这几块黑色的东西。而雌性蟾蜍腹部要膨大,卵巢轮廓明显。

另外,体型要大,体质要健壮,皮肤有光泽,无病无伤。成熟度要尽量一致,这样产卵时间相对集中,便于孵化和蝌蚪的培育管理。

那么这些蟾蜍都是从哪来的呢?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休眠,春天来临时,刚出蛰的蟾蜍陆续离开冬眠的洞穴,各自开始寻找理想的对象,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有浅水的池塘、沟渠边、或草丛中寻找它们的身影, 捕捉到种蟾蜍后,要先对蟾蜍的身体进行消毒,用3%~4%的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

篇七 蟾酥的采集加工
蟾酥

蟾酥百科名片 蟾酥蟾酥是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白色乳状液体,有毒。干燥后可以入药。 目录 简介产地分布 品种考证 生理特征 蟾酥制法 采收加工 药材特征 药性 毒性 功能主治 选方 功效 用法 鉴别 含量测定 古籍摘要 医学作用 药理作用强心作用 对呼吸、血压的作用 对Na+、K+ -ATP酶抑制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 升压作用 局麻作用 抗肿瘤与抗辐射作用 抗炎作用 对平滑肌的作用 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抗病原微生物 抗内毒素休克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镇咳作用 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吸收与排泄 临床应用治疗心力衰竭 治疗化脓性感染 治疗骨关节结核及慢性骨髓炎瘘孔 治疗肺结核等结核病 治疗恶性肿瘤 用于表面麻醉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实验研究表明: 药品蟾毒灵 华蟾毒精 六神丸 名著摘录 参考文献简介 产地分布 品种考证 生理特征 蟾酥制法 采收加工 药材特征 药性 毒性 功能主治 选方 功效 用法 鉴别 含量测定 古籍摘要 医学作用 药理作用 强心作用 对呼吸、血压的作用 对Na+、K+ -ATP酶抑制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 升压作用 局麻作用 抗肿瘤与抗辐射作用 抗炎作用 对平滑肌的作用 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抗病原微生物 抗内毒素休克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镇咳作用 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吸收与排泄 临床应用 治疗心力衰竭 治疗化脓性感染 治疗骨关节结核及慢性骨髓炎瘘孔 治疗肺结核等结核病 治疗恶性肿瘤 用于表面麻醉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实验研究表明: 药品 蟾毒灵 华蟾毒精 六神丸 名著摘录 参考文献 展开    蟾酥-中药材药用 编辑本段简介   [拼音名] Chán Sū   [英文名] VENENUM BUFONIS   [别名] 蛤蟆酥、蛤蟆浆、癞蛤蟆酥   [来源]   蟾蜍科动物如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省。 品种考证   蟾酥始载于《药性论》,原名蟾蜍眉脂。《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云:“眉间有白汁,谓之蟾酥。 蟾酥-原态 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单(纸)上,人药用。”《本草纲目》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 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根据以上记载蟾 酥

的采制方法以及蟾酥之性状,与现今蟾酥一致。其原动物蟾蜍始载于《名医别录》。陶隐居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 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上述特征与蟾蜍属(Bufo)动物完全一致。 生理特征   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鼻孔近吻端;眼间大 中华大蟾蜍 于鼻 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 黑框蟾蜍 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蟾酥制法   蟾酥是由蟾蜍科两栖爬行动物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为传统中药材。蟾酥所含甾体 蟾蜍衣-药用 物、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镇痛、开窍、抗肿瘤等多种功能而被广泛应用。   一、蟾酥的采集。夏、秋二季特别是6、7月份是采集蟾酥的最佳时期,将捕获或驯养的青、成年蟾蜍洗净泥土,晾

干水分,喂给大蒜、辣椒等腥辣食物,或用小木棍轻敲其头部,刺激它多分泌浆液,然后用金属夹或竹夹、牛角刮刀挤压、刮取头部两侧耳根附近大疣粒(耳后腺)和背部的大小疣粒(皮肤腺)得其浆液,盛入非铁的容器中。刮取时手法力度要适度,用力太小则刮取不尽产量低,用力过大则混有血迹或皮肉碎屑而质量差。若混有杂质应及时用不锈钢镊子等剔除。在采集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浆液不能接触铁器,否则氧化铁污染蟾酥并使其变色,影响其药用价值及服用效果;二是刮取浆液时应特别小心,不得让其溅入眼内,否则造成眼睛中毒红肿。如果浆液误入眼内应马上用紫草汁液清洗解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二、蟾酥的加工干燥。先将采得的纯净浆液过100-120目铜筛或尼龙筛去杂,进一步混合均匀,再将滤液按计划倒入备好的模型容器中晾干成团酥或棋子酥,或者均匀涂布于平板玻璃上干燥成片酥。如果环境阴暗潮湿,则应在60℃左右温度下及时烘干,否则发酵变质而报废。 采收加工   捕捉蟾蜍一般在春、夏、秋季。捕捉时要戴好胶皮手套和保护眼睛的镜子。捕捉的目的主要是取蟾酥。蟾酥是蟾蜍的耳后腺,即头部两侧的两个凸起物及皮肤分泌的浆液。取酥的方法是将蟾蜍放进筐里,在水中轻轻摇晃,洗去体表的泥沙、沥干水后就可刮浆。 工具:瓷盘、竹刀(长约10厘米)、刮浆夹(不得用铁器)、一杯清水。 用左手捉住蟾蜍,以中指垫其腹部,食指顶住颌部,大拇指在其背部中央,将其固定在手中,拿到瓷盘前,右手持刮浆夹在其头部耳后腺处适当夹挤,使蟾浆溅射在瓷盘里。刮浆夹上沾有的蟾浆放在杯水中漂洗用竹刀利入瓷盘上。为保持溅射在瓷盘里的蟾浆均匀一致,可经常转动瓷盘。也可用竹刀刮平。刮完浆后,将蟾蜍放回野外。注意,在挤浆时,不要使浆射入眼内,一旦溅人,要立即用凉茶水或凉开水冲洗。取完浆后,可将瓷盘放在阳光下晒干或放在通风地方晾干,取下来即是赡酥。如果由于过干取不下来,可将瓷盘口朝下扣放在潮湿的地方,待回潮后即可撕下来。   工艺流程:捕捉→清洗→左手固定→右手夹挤头部耳后腺→晃动瓷盘→晒干→取下→成品   《纲目》: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或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肿盲,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药材特征   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

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药性   甘辛,温,有毒。   ①《纲目》:甘辛,温,有毒。   ②《本草正》:味辛麻,性热,有毒。   ③《本草汇言》:味辛苦烈,气热,有毒。 毒性   蟾酥各种成分对小鼠半数致死量(毫克/公斤)如下:蟾酥为41.0(静脉),96.6(皮下),36.24(腹腔);蟾蜍灵为2.2(腹腔);华蟾蜍精为4.38(腹腔);惹斯蟾蜍甙元为4.25(快速静脉注射),15(慢速静脉注射),14(腹腔),124.5(皮下),64(口服);蟾蜍特尼定为1.3(静脉);蟾蜍它灵对狗的半数致死量接近0.36(静脉),口服最小致死量接近0.98。   静脉或腹腔注射蟾酥注射液,小鼠急性中毒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眺不整,最后麻痹而死,阿托品对此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肾上腺素则无,蟾酥经煮沸后毒性大减。   人中毒后,可按洋地黄类强心药中毒时之急救 原则处理。   中药六神丸具强心、收缩冠状动脉、升高血压、抗炎及抑制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主要与其中所含的蟾酥有关。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强心,止痛。   治疔疮,痈疽,发背,瘰疬,慢性骨髓炎,咽喉肿痛,小儿疳积,心衰,风、虫牙痛。   ①《药性论》: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②《日华子本草》:治蚛牙,和牛酥摩;治腰肾冷,并助阳气,以吴茱萸苗汁调敷腰眼并阴囊。   ③《本草衍义》:齿缝中血出,以纸紝子蘸干蟾酥少许,于血出处按之。   ④《医学入门》:主痈疽疔肿瘰疬,一切恶疮顽癣。   ⑤《纲目》: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   ⑥《本草正》:治风、虫牙痛,以纸拈蘸少许点齿缝中。 选方   ①治疔肿:蟾酥一枚,为末,以白面和黄丹丸如麦颗状,针破患处,以一粒纳之(《济生方》蟾酥丹) ②治疔黄及一切恶疮:蟾酥、轻粉各-钱,以川乌、莲花蕊、朱砂各二钱半,乳香、没药各二钱,麝香半钱。   上为细末,糊丸菀(豌)豆大。   每服一丸,病重者二丸,生葱三五茎捣烂,包药在内,热酒和葱送下,取汗。   (《玉机微义》蟾酥丸) ③治内疔:蟾酥,职时用桑叶一小钱大,入蟾酥揉和得所,丸如念珠,阴干用,病势重者用二粒,轻者用一粒,著病人舌内噙化,化后良久,用井花水灌漱,再用雄黄丸七丸,冷茶清吞下,得脏腑利数行。   (《急救仙方》蟾酥丸) ④治发背痈疽,无名肿毒,恶毒疗疮:蟾酥二钱,血竭二钱,蜗牛廿个(瓦上焙干,肉壳俱用),铜绿二分半(与上三味同研),枯白矾一钱,轻粉二钱(二味同研),朱砂三钱(

研细,留一钱为衣)。   上为细末,用人乳汁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捣葱二根令烂,裹药三丸在内吞下,热酒送之。   (《古今医鉴》化生丸) ⑤治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双单乳蛾诸症,茶汤不能进者;并治疔疮对口,痈疽发背,肠痈,腹疽,乳痈,乳岩,一切无名肿毒;兼治小儿痰急惊风,肺风痰喘危在顷刻:关西黄一钱五分,杜蟾酥一分五厘(烧酒化),上辰砂一钱五分,粗珍珠一分五厘,当门子一分五厘。   上药共研细末,米浆为丸,如芥菜子大,以百草霜五分为衣,每服五丸、七丸、十丸不等,视病势轻重服之。   (《喉科心法》六神丸) ⑥治喉痹:皂角、草乌头各等分。   研细末,用蟾酥调合为小丸(小豆大)。   每研一丸,点患处。   (《吉林中草药》) ⑦治疮疡焮肿木硬:蟾酥、麝香各一钱。   各同研极细,以儿乳汁调如泥,入磁合内盛,干,不妨,每用少许于肿处,更以膏药敷之,毒气自出,不能为疮,虽有疮亦轻。   (《素问病机保命集》针头散) ⑧治一切恶疮:蟾酥、干胭脂、轻粉、朱砂、穿山甲各二钱,百草霜不问多少。   上为细末,丸如黄米大。   每服五、七丸,加至八、九丸,用葱一根,刀剖开,将药包裹在里,用生丝线缚,文武火烧葱熟,将葱带药,口内嚼碎温服,用衣服盖之,汗出为效。   (《普济方》蟾酥托里丸) ⑨治痈疽初起,木肿作痛,皮色不红者:酥片一钱,蝎尾四钱。   甲片、蜈蚣、藤黄、雄黄、乳香、没药、川乌各二钱,草乌一钱,银朱二钱,麝香三分。   研极细末,掺膏药内贴。   (《药籨启秘》蟾酥散) ⑩治瘰疬:蟾酥如大豆许,白丁香十五枚,寒水石些少(煅),巴豆五粒,寒食面些少。   上各另研,和作一处,再研,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每用一丸或二、三丸,纳入针窍中。   如脓未尽,再用数丸,以脓尽为度。   (《医学正传》蟾酥膏) ⑾治肿毒:蟾酥、石灰各等分。   和匀成小饼,贴疮头上,以膏盖之即破。   (《经验广集》蟾灵膏) ⑿治牙痛:蟾酥一字(汤浸,研)。   上药和研为丸如麻子大,每用一丸。   以绵裹于痛处咬之,有涎即吐却。   (《圣惠方》) ⒀治风蛀诸牙疼痛:蟾酥少许,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烧焦)。   上共研如泥,以绵裹如粟米大。   若蛀牙塞入蛀处,风牙塞牙缝中,吐涎尽。   (《景岳全书》蟾酥膏) ⒁治破伤风病:蟾酥二钱(汤化为糊),干蝎(酒炒)、天麻各半两。   为末,合捣丸绿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豆淋酒下。   (《圣惠方》) ⒂治小孩子疳瘦:蟾蜍眉脂,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