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脱胎漆器工艺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4    阅读:

篇一 脱胎漆器工艺
扬州漆器的发展以及制作技术

  [农广天地]扬州漆器(20120706)

  扬州漆器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饮誉海内。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明清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也有所展。传统的扬州漆器,是在精致髹漆的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上百种名贵材料制作而成。本节目介绍了扬州漆器的艺术特点、种类、制作以及扬州漆器的发展以及制作技术。

   江苏扬州的传统漆器工艺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发展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和地域特色,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千百年来,扬州漆器艺术逐渐形成了“胎形稳固,做工精细,光泽腆润,造型别致”的独特风格,和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周制)等著名品种,扬州漆器与北京漆器、福建脱胎漆器并称为中国“三大漆器”。

  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九大工艺门类: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嵌玉工艺、刻漆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彩绘(雕填)工艺、骨石镶嵌工艺、楠木雕漆砂砚工艺、磨漆画制作工艺。其中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雕漆嵌玉漆具有色彩纯正,刀法圆润、纹样精美,图案生动的艺术特点。彩绘工艺,是中国最古老的漆器工艺品种。其工艺采用中国大漆与入漆色调制成各种色彩,按画面及工艺要求绘制在髹好的漆面上,可反映古今不同时代的画面,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相关新闻:

  全国多家漆器企业正合作制定一部漆器国家标准——《漆器通用技术要求》,而领衔起草单位正是扬州漆器厂。7月11日上午,全国多家漆器行业的专家齐聚扬州,就这部标准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

  据介绍,整个漆器国标规定了与漆器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质量要求等,适用于漆器的设计生产和销售。预计今年底可定稿。
  
   谢世强告诉记者,该标准体现了不少扬州元素。“整个标准分为8大类和22个小项。其中8个大类中就有雕漆、平磨螺钿、点螺、刻漆还有彩绘等多个与扬州有关的品种,而这也是扬州漆器的特色。”
  
   据了解,虽然该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会因为南北方的差异,在术语解释和工艺特点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对漆器产品的质量要求却是全国一致的。“比如说对产品无毒卫生就要求全国的漆器行业都必须遵守。”

篇二 脱胎漆器工艺
漆画制作工艺

  [农广天地]漆画工艺 

  漆画是以漆为基本物质材料,以中国传统髹饰工艺参以外来技法绘制,传达现代观念的绘画。漆画之美,在于独特的材料和工艺。本期节目详细介绍漆画的制作工艺。 

  漆画制作工艺 

  一、漆画艺术的概述 

  (一)漆画的概述 

  漆画是使用生漆为主要原料的艺术创作,除漆以外,还有铜丝、沙硕、木屑等其他各种材料。入漆颜料有淡黄、钴蓝、钛白、群青等。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可分为漆雕、堆漆、漆镶嵌、彩绘和磨漆等艺术种类。漆画是我们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沉淀了千百年来的精品,它汇集了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的艺术优势,结合传统绘画和现代脱胎漆器的生产工艺,使漆画具有色调鲜明、强烈的立体感和光滑平整等特性。 

  漆画不仅是艺术品,而且还是实用的家居装饰品,例如壁挂装饰、屏风和壁画等。我国是一个产漆且用漆比较多的国家,漆画既能作为一种纯艺术品来供人欣赏,又能作为装饰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中国漆画艺术的由来 

  漆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进行演变。根据史书记载,漆画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所以漆画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它是工艺的、实用的。与此同时,漆画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证明了漆画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殊性。 

  最初生产的漆器大都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直到后来随着时间的延续,人们才更多地关注到它的装饰特性。根据史书记载,集中在民间的漆器主要以实用为主,而集中在宫廷内部的漆器往往都是具有装饰效果的。在封建社会,皇家工匠精心设计各种精美的宫廷漆器,不管是在技法还是艺术上都算得上精品,代表着那个时期的工艺水平。 

  二、漆画制作工艺的技法及绘画 

  (一)漆画的制作工艺 

  漆画的技法有多种,主要技法有以下几种:1.镶嵌。在平面上采用镶嵌技法,使用金、银、铝、铜等金属线或蛋壳、贝壳等天然材料,用清漆或需要的色漆涂在画面所需要的相关位置,通过与其他的装饰材料结合后,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质感、纹理和色彩等特殊效果。2.罩明。也就是用透明的清漆涂在不同的底漆上,因为有较多种底漆颜色,所以还有“罩黄”“罩朱”等制作手法。3.莳绘,即莳粉彩漆。莳粉当中包括金银粉和干漆粉,使用推光漆或着彩漆做底漆,在画面未干时撒上所需之莳粉。4.彩绘。有平绘和研磨彩绘两种形式。在完成的底板上进行彩绘的手法叫做平绘,在塑料薄膜上面刷上色漆,干燥后研磨成细粉状,再撒在画面当中。5.变涂。主要是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在油漆尚未干时,制作出较为随意且具有一定规律的自然肌理和纹理的技法,其中主要有纹漆、变涂斑漆、汽油变涂等。6.堆漆。就是用漆堆出来的纹案和肌理,像浮雕般高低起伏,其中又分为高堆和平堆。 

  漆画工艺的制作程序。1.底层绘制程序工艺:①底板的处理。光滑平整是底板处理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②镶嵌类技法。镶嵌类技法一般是在制作的开始期间,也就是在底层绘制阶段的实施技法。3.磨显类技法。主要分为预埋、罩髹、研磨三个环节。这个表现出漆画技法的特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2.中层绘制程序:中层绘制层工艺的重点。①色漆髹涂。分为镶嵌、预埋、莳绘等类型。②金属类。分为飘银、细银、箔银、粗银、泥银、晕银等类型 

  上层绘制程序。这是漆画制作工艺技法的末尾阶段,画面的基本色调由它决定,该阶段主要有髹涂法、罩明法和多层法。在不同阶段根据需要进行局部或全部的研磨打磨。 

  完成绘制程序。传统意义上的漆画,是需要好几道工序的,在打磨完之后还需要推光,如果仅仅使用大漆绘制的话还需要楷清。根据所制作的不同种类漆画,有的漆画在最后完成之后还要在上面罩一层透明清漆,以此来保护画面的效果,还能延长作品的保存期。 

  (二)漆画制作绘画性的表现 

  漆画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从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指定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而存在,也就在那个时候才改变了一些艺术家长期以来对漆画的看法。之所以说漆画是独立于国画、版画外的一个新画种,是因为漆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 

  漆画是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它的材料技法、风格形式以及精神的内涵都必须作为它的根本条件。虽然现代的漆画在技法上仍继承了一些传统工艺,但它也在绘画方面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绘画的图案不在拘泥于人物,而是更多地选择以社会人生为题,手法也比古代多。 

  相关知识: 

  漆画工艺的材质特色分析

  漆的特有属性,决定了漆画工艺比其他画种更具有魅力。漆刮漆刷成了绘画的工具,漆液成了颜料的调合剂,金属箔粉、螺钿、蛋壳等特殊材料,嵌、引、撒、罩、磨等特殊手段,构成了漆画效果的特异。无论是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触觉上均给人以很舒适的感觉。而人生理上的愉悦往往会转换成心理上的美感。天然漆本色为棕红色,它给人以温暖、亲切、质朴之感。黑漆代表了漆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漆黑是黑的极致。漆画作品是否能够长期保留,其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它的胚板材料。所以漆画对其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制作漆画的画板一般为木板,随着工业科技的进步,漆画胚板也应用了其他的材料。

  漆的特性决定了材质美的魅力所在,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大漆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一种呈灰乳色的液体,生漆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调灰料、调漆糊用于漆器的底胚制作、用于漆画底板制作。髹涂的漆液干燥后,坚固耐用、具有抗热力、抗酸力、不怕潮、耐水烫、可冲洗,打磨推光能发出美丽的光泽。

  颜料要求的特殊性 

  漆画用颜料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地方。天然生漆含有漆酸,而各种盐基性颜料均系金属化合物,凡含锌、钡、铅、铜、铁、钙、钠、钾等金属的颜料,与天然生漆调合就同漆酸起化学作用,色泽变暗甚至变黑,不宜使用。所以,天然生漆对颜料的要求很挑剔,因为只有不与漆酸起化学作用的贵重金属如金、银、钦、汞等,才能入漆使用。近代从炼焦油中提取的有机颜料,非金属性,且耐酸耐碱,则宜于入漆。古代多用矿物盐基性金属化合物颜料,如银朱、赭石、石黄、石青、石绿、铅粉、煤烟等。入漆颜料基本上有银朱、立索尔红(西洋红)、镉黄、钛白、酞菁蓝、酞菁绿等。由于钛白和酞菁蓝、酞菁绿等颜料的出现,漆色能调配出多种色彩,再加上运用泥银、泥金,漆艺色彩就更加丰富了。

篇三 脱胎漆器工艺
第一节 脱胎漆器

按标题 按内容 共[309]本书,[35510.9]万字 书名:[二轻工业志]检索词:[] 返回封页 上一节 下一节 详细内容: 一、脱胎漆器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闽侯县漆工沈绍安为衙署修匾额,发现匾额之木已朽,而用夏布漆灰糊裱的部分完好;受其启发,绍安钻研利用漆灰夏布脱模成型,类似“夹纻”的“脱胎”技法。开初的脱胎法是用“漆、灰、布”裱于泥模上,干固后,泡水、溶泥、泥泄,遂脱模。这种技法,实际上是古代夹法的恢复。   脱胎制品经过髹饰后,不但华美,而且轻巧,遂形成福州独有的漆器工艺美术品。当时脱胎漆器工大、期长、量少、价昂、产量有限。福州木雕人物,颇有地方特色,把木雕人物移为髹漆的坯胎,只要在木料上选用适于髹漆的,不但花工少、产量高、成本廉,还可以弥补脱胎造像的某些局限性。当时,木胎漆器人物有寿仙、渔翁、弥勒、观音、关公、财神、土地公等,销路也好。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脱胎漆器外销也随之日增。除传统产品之外,也制作外国人适需的洋器皿,如烟具、酒具、咖啡具、西式花瓶等。清末,沈家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等,研究出“薄料”,取“泥金”、“泥银”调合入漆颜色,成功地把漆表色彩变得艳丽辉煌,华美无比。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正镐首次送脱胎漆器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头等金牌,福州脱胎漆器崭露头角。继之,沈家的正镐、正恂、正愉和幼兰等的优秀作品,先后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美国费拉得裴亚等国际博览会展出,多次荣获各种奖牌,声誉大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正镐创作《松瓶》、《桃盘》二件精品进贡朝廷,受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翌年又贡《鹿竹三脚圆桌》等,复得御赐官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福州孤儿院举办工艺传习所,其中漆器专业招收学徒40多人,培养了一批新秀。宣统二年(1910年),沈正镐与泥塑艺人张振奎合作创制《松鹤瓶》、《鳌鱼蟠桃盘》、《普陀岩观音》等参加南京的“南洋劝业会”展览。这次除获奖外,沈正镐、沈正恂又得赐“一等商勋、四品顶戴”的荣誉官衔。这以后,福州脱胎漆器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到民国22年(1933年)前后达到全盛。据民国24年福建省年鉴统计,当时福州脱胎漆器业有45家,从业者235名,年销额达25万元。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海路被封锁,社会动荡,业主无法雇工,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技术逐渐下降。抗战胜利后,美、英市场一度繁荣

,脱胎漆器销路大增,一些手工业者大做“猪血货”,(即在地底过程以猪血灰充生漆灰),产量大增而质量大降。不久,国民党政府又发动内战,才复苏的漆器业又断了生路,行业店号纷纷倒闭、转业,工人被解雇,就连“兰记”这样著名店号,也解雇20余名。技艺能手们被迫转业,有的从农,有的拉车,有的修马路、打石子,甚至有些艺人在贫病交加中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脱胎漆器业开始恢复发展。1952年,人民政府首先扶持较有名气的“沈绍安兰记漆器店”成立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实为工厂),国家拨给资金,调配干部。同年,沈绍安族裔沈忠英、沈玲瑜献出祖传较大型的脱胎漆器遗品《蟠桃盘》、《松鹤瓶》等十多件精品,经过重新髹饰,交国家博物馆收藏,曾被选送出国展出。传世精品中有《荷叶瓶》、《竹根瓶》、《提篮仙女》三件,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1954年,省文化局组织漆器行业的技艺高手李芝卿、高秀全等十人成立漆器研究小组,从事设计、创新。同时,将福州西郊、北郊、小岭、勤工路、文藻山、城隍顶等处的生产小组,按自愿原则,组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生产合作社。1955年,脱胎漆器行业职工由1950年147人增到656人。这时,大多数漆器技工已经归队。此后,又陆续成立第五、第六生产合作社。   1950~1955年福建省脱胎漆器生产及从业人员情况详见表1-1。        表1-11950~1955年福建省脱胎漆器生产及从业人员情况表 年 度生产总值(万元)出口总值(万元)从业人员(人) 19502.61 147 19513.17 199 195210.11 199 195319.26 415 195420.2615.19535 195540.1231.40656   1956年下半年,在漆器研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邀集李芝卿、高秀泉、沈忠英、沈幼兰等高手专研漆器。同年10月,成立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只设置漆器专业,李芝卿任漆艺教师,收初中毕业生50名,以培养“漆专”人才。同月,漆器公司的“设计室”上调为市“特种工艺管理处”处属设计室,又成立“化验室”,进行漆性的化验、分析、研究。这时,又全面调整漆器业工人工资,由平均27元提高到37元,使90%以上技工受益;评定职称时,其中39名技术能手被授予“工艺美术艺人”称号。   1957年1月,福州市脱胎漆器第一、第二社合并转为地方国营脱胎漆器一厂。第二年5月,又将第三、四、五、六社逐步过渡为合作工厂。不久五、六厂并入一厂,三、四厂与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厂合并改制为地方国

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把原以第七社为基础的福州脱胎漆器实验工场、漆器原坯厂等合并为福州脱胎漆器实验厂(集体所有制性质)。   1959年国庆前夕,福州脱胎漆器行业的艺人与设计人员通力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包括接待厅、宴会厅的内部装饰进行设计创新。福建厅的装饰陈设,以漆器为特色,结合福建各地特艺品,采用传统形式和工艺手法,以淡雅,秀丽的色调,进行设计布置,不论是漆器的大屏风、挂屏、挂框、几案、橱架、漆木沙发,还是漆器器皿、陈设品、欣赏品等,都表现出典雅纯朴、舒适安详、和谐宁静的气氛,把福建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一时期,身怀绝技的李芝卿系统总结前人漆器装饰技法,创造出100多块髹饰样板,色纹奇巧,变化多端,如分为沉花闪光、描花犀皮起皱、流花漆彩缥变、浮花铁锈铜斑、台花锡箔嵌丝以及漆粒细砂、冰裂蛇断等7类。其中沉花、描花、流花、浮花、台花被漆器行业誉为李芝卿的“五朵金花”,对福建漆器有重大影响,其100多块髹饰样板被福建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他独创的仿制古铜器锈斑色彩、纹样,非常精巧、准确逼真,如现藏福建省博物馆的漆仿《司母戊大方鼎》,是他仿制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李芝卿还与周怀松、林荫煊合编《建漆髹饰述要》讲义;周怀松著有《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一书。艺人高秀泉对描金彩绘、墨绘、厚彩晕金、单色晕金、暗花、淡敷、薄彩等技法,均有很高造诣,为漆画与漆器造型设计做出很大贡献。1962年11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参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后题词赞励:“漆从西蜀来,胎自福州脱。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勿以地为牢,精进不强辍。日新又日新,时空两超越。”对具有轻巧绚丽、美观大方、色彩鲜亮、光润洁秀和经久耐用、耐酸碱、不退色、不变形等特点的福州脱胎漆器,外国人赞叹不已,称为“东方珍品”。特别赞赏福州髹饰漆“乌退光”乌黑锃亮,誉为“珍贵的黑宝石”。   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漆器生产急剧下降。1970年6月,福州市工艺美术局被撤销,最具特色的名牌老厂——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被砍掉。1972年,福建漆艺家奉命赴湖南长沙复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漆器。同年12月,国务院拨款105万元批准恢复第二脱胎漆器厂。1974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漆器复制工作完成,共复制100多件,忠实地再现

了原物器型、髹漆、装饰,传达出西汉漆器的风貌,这是福建漆器行业最大规模的复制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内外市场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促使福建漆器行业得到较快发展,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4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为香港宝莲寺创作的脱胎漆器《四大天王》高2.8米,创脱胎漆器佛像新高度。中国工艺美术家林廷群擅长“夹纻脱胎法”,所制器皿,精密吻合。其代表作《南瓜盒》、《八果盘》等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维韫精通脱胎漆器雕塑、脱胎、髹饰等多种工艺,脱胎漆器《九狮大鼎炉》、《巨狮》等作品,技艺精湛,深受好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细钿擅长台花技法,他的一对2米高的脱胎紫推光《雕填暗花牡丹瓶》被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另一对3米高脱胎深红推光“雕填螺甸暗花缠枝牡丹瓶”造型美观,气势雄伟,1986年,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时中擅长漆画、漆器创作,其脱胎《梅花方瓶》获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1991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制作的《力士金刚》高3.1米,再创佛象新高度。1994年,福州脱胎漆器又被选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   历经长期发展,福州脱胎漆器品类繁多,首居于全国漆器行业。从坯胎质地看,有布质、木质、陶质、金属和塑料胎;从功能与用途看,有欣赏陈设类、生活实用类和旅游纪念品类;从品种看,有瓶、盘、盒、具、屏、联、框、架箱、几、案、柜等,计18类、3000多种;从装饰技法上看,分彩髹、彩画印锦、台花、雕填、镶嵌、暗花、针刻、闪光、变图、仿彩等;从制作工艺看,在胎、坯完成后,要经过漆灰地、打磨、髹漆、装饰等工序,总共要经过四五十道、甚至上百道的手工操作。1959年后,木坯工序、漆作工序中的碾料、喷漆、打磨、退光及装饰工序中的印锦料的滚轧都实现了机械化,漆画描线复印化,台花刻剔腐蚀化,代替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进入70年代,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实行用钙塑制作坯胎,实现坯胎现代化、产品普及化。同时应该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美术院校毕业生充实到脱胎漆器行业,大大提高创作设计水平,创作许多优秀产品。   福建脱胎漆器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情况详见表1-2。        表1-21981~1985年福建脱胎漆器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一览表 届 别年份奖  别作 品 名 称作  者

第一届1981银杯飞马牌脱胎漆器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 第二届1981银杯地球牌脱胎漆器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 第三届1983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希望杯)釉变花瓶式七件文具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 第三届1983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漆画《双猫》福州漆器研究所 第四届1984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希望杯)闪光文房四宝福州漆器研究所 第四届1984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漆画《鹌鹑方盒》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 第四届1984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飞天伎乐图大圆盘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 第五届1985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希望杯)国际列车漆器装饰设备件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 第五届1985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浮花图案长单盒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    福建科技年鉴(2007) 福建科技年鉴(2006) 晋江年鉴(1997) 武平县志(1988~2000) 福建年鉴(2007) 福建年鉴(2006) 福建年鉴(2005) 物资志 长乐市志 福建史志(2007) 福建科技年鉴(2007) 福建科技年鉴(2006) 晋江年鉴(1997) 武平县志(1988~2000) 福建年鉴(2007) 福建年鉴(2006) 福建年鉴(2005) 物资志 长乐市志 福建史志(2007)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Copyright © 2006 TEL:0591-87898263

篇四 脱胎漆器工艺
第一节工艺

第一节 漆器工艺

利用天然大漆为主要涂料制作漆器工艺品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福州漆器是以麻布、木料、兽皮、竹子、陶瓷、合成材料等为坯胎,经过上漆灰、打磨、髹漆、研磨、纹饰等数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以天然漆制作的产品轻巧耐用、造型美观、漆面光滑如镜、装饰华丽典雅,具有耐酸、耐碱、耐热、耐水、耐腐蚀、电绝缘等特点。其中以麻布脱制的脱胎漆器最为著称。

一、脱胎漆器【脱胎漆器工艺】

福州脱胎漆器是渊源于中国二千多年的传统漆艺,在汉唐“夹 胎”技法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品种。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祖居福州城内杨桥头河沿10号。早年开设作坊制售漆器产品。清乾隆年间,沈绍安在衙门修理匾额时,见其表层髹漆已斑驳不堪,而漆灰和夏布裱成的坯骨依然很牢固,由此钻研自宋以来已经失传的“夹 胎”技法。遂请人塑造几尊泥神像,外用很细的夏布或丝绸涂上生漆逐层裱在泥像上,入荫房干固后,再从底部打一个小孔泡入水中,泥像溶化后,余下的布胎质地坚固、轻巧异常、造型清晰,故而称之“脱胎”。脱胎漆器初期主要制作茶箱、烟箱、妆奁、首饰盒、提盒、观音佛像等。由于价格昂贵,销售对象仅限于富裕人家。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后,又发展金银彩髹(绘)技术。把金银箔研成粉,调漆后再掺入彩色漆,便可根据需要调出一系列明快的浅色彩。彩髹技法分厚料与薄料二种;厚料以髹刷上漆,磨研而成,稳重深沉;薄料技艺为沈绍安所创造,并以手掌薄拍漆色上彩,具有明亮华丽的效果。

沈绍安漆艺传到第五代沈正镐、沈正恂兄弟时,为沈家“黄金时代”。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脱胎漆器也由内销逐渐转向外销。为适应市场需要,开始模仿西式造型,先后生产烟具、茶具、咖啡具、手提杖、花瓶及日用餐具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正镐选送《莲花盘》、《茶叶箱》脱胎漆器参加法国巴黎国

际博览会,获头等金牌与得奖执照。光绪三十年,在福州创立福建省工艺传习所,设漆器制造科,招收40名学员,从日本聘请教师,培养造就李芝卿等一批漆艺专业人才。光绪三十一年,闽浙总督许应骙以沈正镐、沈正恂所制脱胎漆器进贡慈禧太后,得西太后赏识,御赐沈氏两兄弟商部四等勋章、五品顶戴官衔,并鼓励出口。从此,市场畅销,先后有40多家漆器店铺纷纷开业,改变沈家独营的状况,漆器成为福州一大工艺行业,从业人员发展至120多人,店铺大的资金有1000多元(银元),小的仅100多元,总计资金1.3万元左右,年产值3万元左右,开始制造博古围屏、花鸟雕刻围屏、大花瓶等大型产品及西式文具、书夹、灯罩、套盘、五味具等。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沈氏兄弟以镐记、恂记为牌号,选送脱胎漆器《桃盘》、《福禄寿禧人物》及瓶、盒等数十件产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获一等商勋、四品顶戴荣誉官衔。同年,沈正恂《古铜色荷叶瓶》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获头等金牌和执照奖。从而声誉大震,国内外销路畅通,福州脱胎漆器开始大宗出口,出口值31541元,成为福建省最大漆器产地,有“建漆”之称。

民国4年(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福建省漆制器获大奖章,为大会最高奖级。但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爆发,漆器出口值骤降为7558元,行业生产也落入低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国9年,出口值又猛升至44063元,为历史最高峰。当时沈正镐、沈正恂继承祖传漆艺,又研制出天蓝色、葱绿、苹果绿、古铜色等彩漆,使漆器表面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并发展一套磨、擦、推、揩等髹饰技法。还研制出“台花”、“印锦”等福州脱胎漆器特有的技法。

民国12年初,在福州屏山创办福建惠儿院,内设木工科、漆工科等专业,半工半读,聘李芝卿任漆工科技师。民国22年,全行业经营店坊55户,雇工419人,资金总额8.4万元。其中沈绍安兰记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雇工30人,资金1.1万元,在行业中首屈一指。福州脱胎漆器经营点主要集中在仓前山、梅坞顶、洋墓亭、泛船浦、崎顶、大岭顶、万春弄、土地庙、法

王庙、东窑、功名街等,这些地方靠近闽江码头,外国商行、教堂、教会学校等较多。另一集中点在城内省府路、肃威路、杨桥路、宫巷等,靠近省府衙门。沈绍安兰记经理沈幼兰还在鼓岭设置别墅,在上海、厦门、香港、越南西贡等地设代理机构。由于行业中业务竞争激烈,一时与沈绍安谐音的牌号比比皆是,如胜绍安、林庆安、福庆安、林钦安、广绍安等等,导致市场信誉下降,沈家业务受到冲击,喜记、恺记、愉记先后闭歇。民国26年,由福建惠儿院的董焜藩负责组织一批脱胎漆器参加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展览会。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赴美参展部分作品转运香港,并聘请李芝卿、林庆惠、萧利齐、陈端钿等11人赴香港,成立中华民生工业社,创作脱胎漆器《世界名人胸像》等参展作品。此时,福州海口封锁,出口销路中断,全业54户331人依靠内销,生产皂盒、烟匣、盘等日用小商品。两年后,香港被日本军队占领,李芝卿等人先后从广州回到福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洋海运恢复,一度刮起抢购漆器风,由于漆器店多未复业,从业者以家庭作坊形式自产自销,供不应求。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由于战争和交通等原因,市内漆业有10家倒闭,24家闭门歇业。艺人有的从农,有的拉黄包车、修马路、打石子、摆烟摊等以维持生计,勉强生产的只有67户159人,年产值2.4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脱胎漆器行业开始复苏。1950年7月,福州市美术家协会筹委会举办福州民间艺术展览会,展出不少脱胎漆器作品。翌年,江西省举办国货展览会,艺人踊跃参加,其中李芝卿制作的古铜色《毛泽东浮雕像》获一等奖,由此扩大影响,对恢复发展脱胎漆器起推动作用。同时打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市场,沈绍安兰记仅北京一地就接受10多万元的订货。为发展生产,沈绍安兰记于1952年元旦,成立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职工20多人,兰记老板沈幼兰任公司经理,负责业务和生产技术指导,人民政府另派进一名副经理负责行政管理,并增拨资金。产品部分由门市部自销,还接受北京特种工艺公司的订货。同年,沈绍安后裔沈忠英、沈玲瑜重新髹饰祖遗大型脱胎漆器《鳌鱼桃盘》、《松鹤大瓶》、《珊瑚桃盘》、《普陀岩观音》、《李铁拐立像》等10多件作品献给国家,分别被上海市博物馆、苏联国家博物馆收藏。【脱胎漆器工艺】

【脱胎漆器工艺】

其中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沈正镐遗作《竹根瓶》、《荷叶瓶》、《提篮观音》誉称福州脱胎漆器“三宝”。福建省文化局组织李芝卿、高秀泉等10位艺人成立西湖漆器研究小组,研制的《葵花瓶》、《蟹青走兽瓶》、《雕漆淡绿金山水扁瓶》等作品在福建省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作品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先后还创制《南瓜盆》、《鲤鱼瓶》等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工艺品展览会,以及叙利亚大马士革、印尼雅加达、印度新德里、缅甸仰光等国家博览会。

1953年,国家文化部委托全国美术家协会的美术服务部,北京特种工艺公司、北京土产出口公司订货19万元的脱胎漆器产品。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无法承担全部生产任务,许多半成品还要依靠厂外个体户加工生产。福州市手工业局成立后,人民政府抽调美术设计人员加强脱胎漆器公司产品创新设计工作。号召组织起来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将仓山窑花井、西湖、井弄等生产小组155人并入该公司。又将西郊、北郊、小岭、勤工路、文藻山、城隍顶等组成第一至第四生产合作社。仓山区中洲和郊区盖山等生产小组组成第五、第六两个合作社。此时全市脱胎漆器企业15家,职工687人,其中高等技术人员17人,分散在各个厂、社。由于艺人长期形成的技术保守思想,行业生产技术难以发展和提高。此时,由全行业各技艺专长的艺人组织成立脱胎漆器技术委员会,逐步克服技术保守思想。毛厚端公开“印锦”技术配方,李芝卿则把积累几十年的各种配色与着色的技法全部公开传授,重点解决地底、上色、画花、台花、印锦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效地推动行业技术的发展。1956年下半年成立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李芝卿、高秀泉、沈忠英、沈幼兰等从事创新设计、培养学徒、下厂指导技术等工作。10月创办的工艺美术学校,设漆器专业班。11月,在福建省第一届艺人代表大会上,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有40名获名艺人荣誉称号,并享受艺人等级固定工资待遇。

1957年元旦,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1958年10月,脱胎漆器公司与福州第三、第四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

州第二脱胎漆器厂。1959年4月,国家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在福州召开全国漆器专业观摩交流会议,来自北京、上海、四川等17个省市100多名代表,交流作品1000多件,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活动。制造地底磨灰机、平面磨光机、喷漆机等。李芝卿、林廷群首创成功脱胎内部布骨架新工艺,制作3米高的《毛泽东全身像》,成为历史上最高大的脱胎漆器艺术品。当年,还创制71种947件脱胎漆器屏风、大铜狮、烟酒具等作品,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国宴厅、休息厅等内部陈饰品。据1959年统计,全行业出口总值达103.85万元。不久受中苏关系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至1961年福州脱胎漆器销路受挫,转而开发生产脸盆、牙杯、碗、热水瓶外壳、漆筷等内销日用产品,出口额下降为67.78元。1962年后渐渐又恢复漆器的正常生产与出口,并呈上升趋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脱胎漆器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生产急剧下降,许多传统题材被当作“封、资、修”产品禁止生产。为适应当时形势,开发毛泽东塑像、语录板及“献忠”之类题材的作品。1970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和福州漆器研究所被撤销和解散;两年后国家重新拨款恢复建厂,初期外贸出口需求大增,还发展后屿、洪塘、高湖等社队加工场组13个470多人,脱胎漆器行业逐步繁荣。1972~1979年,福州漆器行业先后派出技术人员100多人次赴湖南长沙,为湖南省博物馆仿制与复制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175种、346件,并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室内装饰品296件。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产品不断创新创优,不仅生产传统的寿仙、观音、屈原等人物、百花瓶、三结合围屏、挂联等,而且新创作八角大南瓜盒、弥勒烟具、马王堆图案彩花瓶、仿铜鼎炉等数十种、几百件作品。

篇五 脱胎漆器工艺
第一节工艺

第一节 漆器工艺

利用天然大漆为主要涂料制作漆器工艺品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福州漆器是以麻布、木料、兽皮、竹子、陶瓷、合成材料等为坯胎,经过上漆灰、打磨、髹漆、研磨、纹饰等数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以天然漆制作的产品轻巧耐用、造型美观、漆面光滑如镜、装饰华丽典雅,具有耐酸、耐碱、耐热、耐水、耐腐蚀、电绝缘等特点。其中以麻布脱制的脱胎漆器最为著称。

一、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是渊源于中国二千多年的传统漆艺,在汉唐“夹胎”技法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品种。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祖居福州城内杨桥头河沿10号。早年开设作坊制售漆器产品。清乾隆年间,沈绍安在衙门修理匾额时,见其表层髹漆已斑驳不堪,而漆灰和夏布裱成的坯骨依然很牢固,由此钻研自宋以来已经失传的“夹胎”技法。遂请人塑造几尊泥神像,外用很细的夏布或丝绸涂上生漆逐层裱在泥像上,入荫房干固后,再从底部打一个小孔泡入水中,泥像溶化后,余下的布胎质地坚固、轻巧异常、造型清晰,故而称之“脱胎”。脱胎漆器初期主要制作茶箱、烟箱、妆奁、首饰盒、提盒、观音佛像等。由于价格昂贵,销售对象仅限于富裕人家。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后,又发展金银彩髹(绘)技术。把金银箔研成粉,调漆后再掺入彩色漆,便可根据需要调出一系列明快的浅色彩。彩髹技法分厚料与薄料二种;厚料以髹刷上漆,磨研而成,稳重深沉;薄料技艺为沈绍安所创造,并以手掌薄拍漆色上彩,具有明亮华丽的效果。

沈绍安漆艺传到第五代沈正镐、沈正恂兄弟时,为沈家“黄金时代”。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脱胎漆器也由内销逐渐转向外销。为适应市场需要,开始模仿西式造型,先后生产烟具、茶具、咖啡具、手提杖、花瓶及日用餐具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正镐选送《莲花盘》、《茶叶箱》脱胎漆器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头等金牌与得奖执照。光绪三十年,在福州创立福建省工艺传习所,设漆器制造科,招收40名学员,从日本聘请教师,培养造就李芝卿等一批漆艺专业人才。光绪三十一年,闽浙总督许应骙以沈正镐、沈正恂所制脱胎漆器进贡慈禧太后,得西太后赏识,御赐沈氏两兄弟商部四等勋章、五品顶戴官衔,并鼓励出口。从此,市场畅销,先后有40多家漆器店铺纷纷开业,改变沈家独营的状况,漆器成为福州一大工艺行业,从业人员发展至120多人,店铺大的资金有1000多元(银元),小的仅100多元,总计资金1.3万元左右,年产值3万元左右,开始制造博古围屏、花鸟雕刻围屏、大花瓶等大型产品及西式文具、书夹、灯罩、套盘、五味具等。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沈氏兄弟以镐记、恂记为牌号,选送脱胎漆器《桃盘》、《福禄寿禧人物》及瓶、盒等数十件产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获一等商勋、四品顶戴荣誉官衔。同年,沈正恂《古铜色荷叶瓶》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获头等金牌和执照奖。从而声誉大震,国内外销路畅通,福州脱胎漆器开始大宗出口,出口值31541元,成为福建省最大漆器产地,有“建漆”之称。

民国4年(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福建省漆制器获大奖章,为大会最高奖级。但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爆发,漆器出口值骤降为7558元,行业生产也落入低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国9年,出口值又猛升至44063元,为历史最高峰。当时沈正镐、沈正恂继承祖传漆艺,又研制出天蓝色、葱绿、苹果绿、古铜色等彩漆,使漆器表面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并发展一套磨、擦、推、揩等髹饰技法。还研制出“台花”、“印锦”等福州脱胎漆器特有的技法。

民国12年初,在福州屏山创办福建惠儿院,内设木工科、漆工科等专业,半工半读,聘李芝卿任漆工科技师。民国22年,全行业经营店坊55户,雇工419人,资金总额8.4万元。其中沈绍安兰记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雇工30人,资金1.1万元,在行业中首屈一指。福州脱胎漆器经营点主要集中在仓前山、梅坞顶、洋墓亭、泛船浦、崎顶、大岭顶、万春弄、土地庙、法王庙、东窑、功名街等,这些地方靠近闽江码头,外国商行、教堂、教会学校等较多。另一集中点在城内省府路、肃威路、杨桥路、宫巷等,靠近省府衙门。沈绍安兰记经理沈幼兰还在鼓岭设置别墅,在上海、厦门、香港、越南西贡等地设代理机构。由于行业中业务竞争激烈,一时与沈绍安谐音的牌号比比皆是,如胜绍安、林庆安、福庆安、林钦安、广绍安等等,导致市场信誉下降,沈家业务受到冲击,喜记、恺记、愉记先后闭歇。民国26年,由福建惠儿院的董焜藩负责组织一批脱胎漆器参加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展览会。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赴美参展部分作品转运香港,并聘请李芝卿、林庆惠、萧利齐、陈端钿等11人赴香港,成立中华民生工业社,创作脱胎漆器《世界名人胸像》等参展作品。此时,福州海口封锁,出口销路中断,全业54户331人依靠内销,生产皂盒、烟匣、盘等日用小商品。两年后,香港被日本军队占领,李芝卿等人先后从广州回到福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洋海运恢复,一度刮起抢购漆器风,由于漆器店多未复业,从业者以家庭作坊形式自产自销,供不应求。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由于战争和交通等原因,市内漆业有10家倒闭,24家闭门歇业。艺人有的从农,有的拉黄包车、修马路、打石子、摆烟摊等以维持生计,勉强生产的只有67户159人,年产值2.4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脱胎漆器行业开始复苏。1950年7月,福州市美术家协会筹委会举办福州民间艺术展览会,展出不少脱胎漆器作品。翌年,江西省举办国货展览会,艺人踊跃参加,其中李芝卿制作的古铜色《毛泽东浮雕像》获一等奖,由此扩大影响,对恢复发展脱胎漆器起推动作用。同时打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市场,沈绍安兰记仅北京一地就接受10多万元的订货。为发展生产,沈绍安兰记于1952年元旦,成立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职工20多人,兰记老板沈幼兰任公司经理,负责业务和生产技术指导,人民政府另派进一名副经理负责行政管理,并增拨资金。产品部分由门市部自销,还接受北京特种工艺公司的订货。同年,沈绍安后裔沈忠英、沈玲瑜重新髹饰祖遗大型脱胎漆器《鳌鱼桃盘》、《松鹤大瓶》、《珊瑚桃盘》、《普陀岩观音》、《李铁拐立像》等10多件作品献给国家,分别被上海市博物馆、苏联国家博物馆收藏。其中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沈正镐遗作《竹根瓶》、《荷叶瓶》、《提篮观音》誉称福州脱胎漆器“三宝”。福建省文化局组织李芝卿、高秀泉等10位艺人成立西湖漆器研究小组,研制的《葵花瓶》、《蟹青走兽瓶》、《雕漆淡绿金山水扁瓶》等作品在福建省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作品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先后还创制《南瓜盆》、《鲤鱼瓶》等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工艺品展览会,以及叙利亚大马士革、印尼雅加达、印度新德里、缅甸仰光等国家博览会。

1953年,国家文化部委托全国美术家协会的美术服务部,北京特种工艺公司、北京土产出口公司订货19万元的脱胎漆器产品。公私合营脱胎漆器公司无法承担全部生产任务,许多半成品还要依靠厂外个体户加工生产。福州市手工业局成立后,人民政府抽调美术设计人员加强脱胎漆器公司产品创新设计工作。号召组织起来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将仓山窑花井、西湖、井弄等生产小组155人并入该公司。又将西郊、北郊、小岭、勤工路、文藻山、城隍顶等组成第一至第四生产合作社。仓山区中洲和郊区盖山等生产小组组成第五、第六两个合作社。此时全市脱胎漆器企业15家,职工687人,其中高等技术人员17人,分散在各个厂、社。由于艺人长期形成的技术保守思想,行业生产技术难以发展和提高。此时,由全行业各技艺专长的艺人组织成立脱胎漆器技术委员会,逐步克服技术保守思想。毛厚端公开“印锦”技术配方,李芝卿则把积累几十年的各种配色与着色的技法全部公开传授,重点解决地底、上色、画花、台花、印锦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

效地推动行业技术的发展。1956年下半年成立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李芝卿、高秀泉、沈忠英、沈幼兰等从事创新设计、培养学徒、下厂指导技术等工作。10月创办的工艺美术学校,设漆器专业班。11月,在福建省第一届艺人代表大会上,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有40名获名艺人荣誉称号,并享受艺人等级固定工资待遇。

1957年元旦,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1958年10月,脱胎漆器公司与福州第三、第四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1959年4月,国家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在福州召开全国漆器专业观摩交流会议,来自北京、上海、四川等17个省市100多名代表,交流作品1000多件,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活动。制造地底磨灰机、平面磨光机、喷漆机等。李芝卿、林廷群首创成功脱胎内部布骨架新工艺,制作3米高的《毛泽东全身像》,成为历史上最高大的脱胎漆器艺术品。当年,还创制71种947件脱胎漆器屏风、大铜狮、烟酒具等作品,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国宴厅、休息厅等内部陈饰品。据1959年统计,全行业出口总值达103.85万元。不久受中苏关系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至1961年福州脱胎漆器销路受挫,转而开发生产脸盆、牙杯、碗、热水瓶外壳、漆筷等内销日用产品,出口额下降为67.78元。1962年后渐渐又恢复漆器的正常生产与出口,并呈上升趋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脱胎漆器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生产急剧下降,许多传统题材被当作“封、资、修”产品禁止生产。为适应当时形势,开发毛泽东塑像、语录板及“献忠”之类题材的作品。1970年,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和福州漆器研究所被撤销和解散;两年后国家重新拨款恢复建厂,初期外贸出口需求大增,还发展后屿、洪塘、高湖等社队加工场组13个470多人,脱胎漆器行业逐步繁荣。1972~1979年,福州漆器行业先后派出技术人员100多人次赴湖南长沙,为湖南省博物馆仿制与复制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175种、346件,并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室内装饰品296件。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产品不断创新创优,不仅生产传统的寿仙、观音、屈原等人物、百花瓶、三结合围屏、挂联等,而且新创作八角大南瓜盒、弥勒烟具、马王堆图案彩花瓶、仿铜鼎炉等数十种、几百件作品。

福州第一脱胎厂脱胎漆器产品

为推动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于1984年11月、1986年10月先后举办纪念李芝卿诞辰90周年活动和沈绍安脱胎漆器200周年纪念会暨福州脱胎漆器学术研究会等。此后,福州脱胎漆器精品迭出,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为香港宝莲寺创制的脱胎漆器佛像《四大天王》,高2.8米,采用印锦、薄料、金银等装饰技法,显得格外威武庄严,打破福州脱胎漆器制作佛像历史纪录。又为日本制作高3.1米的《力士金刚》,再创塑像高度的历史记录。陈端钿等历时两年制作的一对高3米的《紫退雕填青牡丹花闪光大花瓶》,王维韫的《荷叶瓶》、《九狮鼎》等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仿西汉雕填纹瓶》、《大孔雀纹嵌钻瓶》列为国家珍品收藏;《台彩三角马王堆图案瓶》、《彩陶瓶》、《紫地雕填镶嵌牡丹圆盘》、《红透明脱胎瓶》、《脱金蒂糖缸》、《脱流三脚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福州脱胎漆器在继承传统髹漆技艺的基础上,融汇发展彩髹、台花、印锦、镶嵌、暗花、闪光、仿采、针刻、彩画、变图、雕填等技法,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经过创新改革,外观装饰更加富丽堂皇、五彩缤纷,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其脱胎技法经过小孔浸水

脱胎法变革为无底浸水脱胎法—聚散木模脱胎法—干打毁模脱胎法—留模脱胎法—阴模石膏脱胎法—阴模不浸水干脱法六次大变革,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产值,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全国漆器行业中产生巨大影响,并被广泛应用和推广,推动脱胎漆器艺术与生产的发展。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飞马牌、地球牌脱胎漆器先后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牌奖,鼓楼区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鼓山牌、榕树牌脱胎漆器先后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随着时代的发展,脱胎漆器产品形成欣赏陈设品与生活日用品两大类。主要品种有:瓶、盘、盒、具、屏风、挂联、脱胎漆器人物、动物、仿古文物等18类、2000多种。还为红旗牌高级轿车配套生产赤宝砂仪表板;与商店、工厂合作配套生产漆器包装盒、灯具等,在国际列车、高级宾馆、民用建筑等的装饰上,充分显示脱胎漆器的艺术魅力。

福州第二脱胎厂脱胎漆器《南瓜盒》

篇六 脱胎漆器工艺
中国传统工艺“三绝”之一的脱胎漆器产于( )。 A.北京B.成都C.平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七 脱胎漆器工艺
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

源于明代的雕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制漆艺人沈绍安(1767--1835年)始创,是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典雅,色彩鲜艳明亮,纹理清晰秀丽,自成一格,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合誉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另外也与福州纸伞、角梳合誉为传统“福州三宝”。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福州“脱胎漆器”是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

“夹纻”制作技术

“夹纻”制作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後,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③“夹纻器型技术”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纻技术也逐渐衰败,直至失传。目前,中国大陆各博物馆,已经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夹纻造像实物。世界上现存的唐宋时期的“夹贮造像”,是被日本正仓院收藏的8世纪前后制作的实物——“唐代八部神像”。

【脱胎漆器工艺】

核心技术

沈绍安发明的“脱胎漆器”与隋唐时期的“夹纻”佛像的做法均属同一类型,其核心技术就是漆器胎骨的成器方法。标准的西汉“夹纻”技术的具体做法,根据南京艺术学院有关师生对此十余年的研究得出初步结论是:(1)细泥塑形;(2)胶料隔膜;(3)麻布裱糊;(4)生漆定型;(5)细灰找平;(6)上涂成器。日本现代的“干漆造”的做法,类似于福州的脱胎漆器:【脱胎漆器工艺】

先做塑像,再做分模,各片另裱,缝合髹涂,下灰上漆,终成胎骨。据史料记载:沈绍安回忆其“脱胎漆器”的发明,是由于看见城楼匾额剥落露出的麻布纤维而产生的启发所致。用麻布糊裱木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历朝历代,莫不如足。山东曲阜“孔庙”建筑群,便是最直接最完整的实例。由于历代皇恩优渥,自宋代至近代不断维修,形成了历代建筑修缮技术的积淀,十分利于比较研究:几乎所有的廊柱、护栏、祭台、门窗,只要有剥落处,人们便能看见历代工匠糊裱的麻布。这说明,以麻布糊裱木质材料,对器物进行“胎骨封固”的处理,以防止木材因水份、有害物质的侵入,而产生腐败、变形,是中国木漆工艺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现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带的老宅里,有些建筑上的木质构件因为风吹雨蚀,再加之年久失修,露出了一些麻布裱糊在木质上的迹像,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夹纻”技法的应用。

优点、特点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工艺特点

1、制作方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制作为例,先预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刷上脱离剂两道;髹上推光漆;然后成的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视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绸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用水冲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干磨。"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大工序。

2、髹饰技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

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福州脱胎漆器在我国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姓名:杨阳

班级:08环艺二班 学号:20814023040 老师:张晓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怎么种植多肉

最新成考报名

  • Z世代请签收这份来自数字化科技美妆...
  • 做点什么小生意赚钱_赚钱的小生意
  • [野生金钱龟图片 价格]野生金钱龟价格
  • 【五金建材加盟店】五金建材加盟
  • 傣妹火锅_傣妹火锅加盟
  • 【派乐汉堡店加盟费】派乐汉堡加盟费...
  • [悠百佳零食加盟靠谱吗]悠百佳加盟详情
  • 当归价格多少钱一斤|当归价格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