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李勇潘石屹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9    阅读:

篇一 李勇潘石屹
潘石屹:18年从打工仔到身价300亿,他是怎么做到的?(附简历)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讲述并刊登这段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回忆,揭示“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1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红砖,一起抬过预制板,同吃过一份盒饭,同喝过一瓶矿泉水,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

  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却成了拥有300亿元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他们的命运、人生道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他们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打工汉的回忆和反思,从中寻找答案吧!

  深圳,两个“盲流”南头边关检查站偶遇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来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怀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想去深圳打工,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没想到,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没有边防证却也想去深圳的一个年轻人,两人从此成了共患难的铁哥们。那是上午11时,李勇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突然拉着他的手说:“你想去深圳吗?我们去找个熟悉这里的人带我们去吧!”

  没多久,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各交了50元钱后,在那人的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

  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深深吸了两口气,兴奋地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过了边防站,他俩这才开始了交谈。

  李勇得知,同路人叫潘石屹,比他大两岁,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北京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

  李勇吃惊地说:“你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来深圳啊?这不是瞎折腾吗?”

  潘石屹毫不在意地说:“深圳发展那么快,我们肯定能闯出一片更好的天地!”

  他俩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李勇和潘石屹来到深圳市布吉镇。白天,他们四处找工作,晚上,就挤在3元一晚的招待所里。然而,他们走遍了布吉镇,也没找到工作。一个多星期后,两人把口袋翻了个遍,只剩下5元钱了。

  李勇沮丧地说:“这可怎么办哪?明天就得饿肚子了!”

  潘石屹看着桌上的5元钱,乐观地说:“我们不是有一身力气吗?明天去卖苦力,暂时解决生存问题吧!”

  第二天,他们在布吉镇的一家工地上找到了挑砖头的活儿,每天10元;晚上如果加班,每小时1元。

  李勇算了算,满足地说:“潘哥,我们在这里长干吧,每月能赚300多元呢!”

  潘石屹却说:“先在这干吧,解决了肚皮问题,以后再想其他法子。”

  潘石屹以前没干过粗活,第一天便磨得肩头出血……令李勇想不到的是,潘石屹很快适应了这种苦生活。

  而且有一天干完活儿,当李勇准备休息时,潘石屹却向包工头支了30元钱,拉着李勇来到街头的一家书店,他一下买了3本经济方面的书,李勇却买了一本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

  回工地后,李勇见潘石屹把经济书也看得津津有味,不禁好奇地问:“潘哥,这书有什么意思?你为什么看得这么带劲?”

  潘石屹笑了笑,说:“我看书,是学习;你看书,是消磨时间哪!”

  两人在工地上干了一个月,每人领到了350元的工资。

  潘石屹对李勇说:“老弟,现在我们有些钱了,马上出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吧!”

  李勇觉得这年头能挣300多元钱,已经很不错了,不舍地说:“我们还是留在这里把工程干完吧,一年就可以存上好几千元呢!”

  潘石屹却说:“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经过潘石屹一再劝导,李勇才跟着他一道向工头辞了工。

  1987年11月,他们终于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再按业绩提成。然而,由于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也带着浓厚的方言,尽管他们很拼命,业绩却并不佳。有一次,他俩来到一家公司推销时,说了几遍人家也没听明白。

  对方恼了,说:“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

  李勇涨红着脸,背着电话机就准备走,可潘石屹示意他等一等,然后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

  对方接过字条看了看,点头说:“嗯,你说的有道理,那就看看产品吧!”后来,对方居然一下买了5部电话机。

  第一个月,他俩一共只推销了20部电话机,一分钱的提成都没有。李勇埋怨道:“以前每月能挣300多元,钱来得多安稳,可现在,唉……”

  潘石屹却不以为然,说:“你眼界放开些,在工地上靠卖苦力,每天挣10多元钱,就满足了吗?只要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每天何止10元,挣1万元也不足为奇!”

  李勇尽管觉得潘石屹的说法有点异想天开,但还是受到了感染,最终留了下来。他俩随后果真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了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可李勇哪能料到,潘石屹还是不安心、不满足。

  有一天,潘石屹兴奋地对他说:“老弟,报纸上说海南建省了,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们一起闯海南吧!”

  李勇大吃一惊,皱着眉头说:“潘哥,留在这里吧!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

  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

  在潘石屹的劝说下,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闯到了海口。恨死“潘哥”,他除了折腾还是爱折腾。然而,他俩到海口住了半个月,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李勇埋怨道:“潘哥,你就是喜欢瞎折腾。在深圳,你都是经理了,可你不知足,偏偏来海南。现在工作都找不到了……”

  潘石屹只得安慰他:“老弟,机会不需多,一个就可以改变我们的窘况,慢慢等吧!”

  两个月过去了,他俩仍没找到好机会。眼看带的钱又要花光了,李勇心急如焚,看到潘石屹每天都要买报纸看,他又开始埋怨:“我们饭都没钱买了,你还看报?看报能赚到钱吗?”

  潘石屹却说:“我们不怕吃苦,有什么可怕的?万一没钱吃饭,就去卖苦力呗!”

  8月26日中午,李勇和潘石屹两人仍没找到门路,手中仅剩下6元钱了。潘石屹拿着5元钱,去买了一份盒饭,两人分吃了盒饭后,冒着太阳继续走在大街上找工,渴得嗓子都冒烟了。潘石屹拿着最后的1元钱,买了一瓶矿泉水说:“兄弟,喝两口吧,太渴了!”就这样,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很快就把一瓶水喝得一滴不剩。

  潘石屹擦了擦嘴巴,提议说:“这里到处办砖厂,去砖厂打工吧!”当天下午,他们来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寻工。

  砖厂的老板姓王,对他俩说:“你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

  李勇见人家连卖苦力的机会也不给,急得快哭了。

  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对王老板说:“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

  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脱砖坯和垒砖墙全靠人力,一天下来,不但满身满脸是泥,而且全身酸痛。

  李勇很后悔,说:“潘哥,在深圳时安稳轻松,挣的钱也多。现在倒好,这活既脏又累,而且挣不了几个钱……”

  潘石屹还是乐观地说:“老弟,闯天下哪有一帆风顺的呢?我以前根本没做过什么苦力活,都没埋怨,你还埋怨什么呀?休息吧!”

  虽然潘石屹一直硬扛着,但他毕竟身体单薄。李勇看到他实在吃不消,便劝他少干点,自己等一会儿帮他干。

  没想到潘石屹说:“我们这样干下去,的确不是办法。明天我去和老板谈谈。”

  李勇不解地问:“我们刚来这里,能谈什么?”

  潘石屹笑了,说:“现在不告诉你,你明天跟着我去就知道了!”

  第二天,潘石屹就叫上李勇一起找到了王老板,他一条一条地给老板提建议:把水引到砖厂,提高工作效率;雨季搭建雨篷烧砖……

  最后,他说:“老板,我不会一辈子都在这里卖苦力,如果你信任我,就让我帮你来管理这个砖厂,第一个月暂时付200元钱的工资,保证比现在的效益好得多!一个月后,我让你心甘情愿地付我500元一个月!如果你不信任我,那就算我没说!”

  王老板听了,说:“我想想,明天再给你们答复吧!”

  告别王老板后,李勇说:“潘哥,你可真大胆,和老板刚见了一面,就向他提建议,要当厂长……”

  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理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第二天,王老板叫潘石屹和李勇一起去吃饭,说有事情商量。饭桌上,王老板表示潘石屹说得有道理,答应让他做砖厂的厂长。就这样,潘石屹刚到砖厂20多天,摇身一变成了厂长。

  李勇佩服地说:“潘哥,你真有胆识,一来就想当厂长,还当成了。”

  潘石屹做了砖厂的厂长后,立即在管理上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从山上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的发电机
,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这样,效率提高了很多,每天的生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潘石屹把砖厂管理得有声有色,老板第二个月便把他的工资提高到每月500元,3个月后再次提高到800元。

  多年后,他怎么就成了亿万富翁

  一年后,潘石屹的月工资已涨到了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管理20多人的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李勇终于松了口气:只要不再折腾,每月能挣几百元,多好啊!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了房地产上,准备转让砖厂。

  潘石屹得知后,对李勇说:“老弟,我们把砖厂承包下来,干不干?”

  李勇一听,连忙摇头,害怕地说:“潘哥,我们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你又要折腾啊!到时如果倒欠一身债,如何是好?”

  潘石屹劝道:“你怎么老是缩手缩脚?我们来海南不是寻找机会的吗?承包砖厂就是不错的机会!你不干,我也要干!”

  李勇不好意思再拒绝了,说:“我不投入钱,只帮你做事。到时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潘石屹点头答应了。

  两人马上找到老板,通过一番谈判,以每月8000元承包了砖厂。承包后,潘石屹把砖厂经营得更加红火,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了1万多元,给了李勇1000元工资。很快,砖厂得到了发展,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了400多人,每月都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这在当时可是老板级的待遇啊!

  李勇乐得像做梦一样。有了钱后,李勇虽然工作仍认真负责,但他的生活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学会了抽烟和喝酒,工余去街上的录像厅看录像。

  有一次,当他准备上街看录像时,潘石屹叫住他,说:“老弟,看什么录像?我们骑自行车绕着海口看风景吧!”

  那天,潘石屹骑着自行车,饶有兴趣地在街上到处逛,相陪的李勇却感到既热又累,心里暗暗埋怨:好不容易才休息一天,看录像多舒服,潘哥却要骑自行车折腾,找罪受,完全是精神病……

  此后,潘石屹再叫他骑自行车去逛时,他便拒绝了。

  谁知好日子刚刚开始,1990年初,海南经过两年迅猛的大兴土木后,房地产市场跌入了低谷,红砖根本卖不出去,而砖厂每个月的开支却要数万元。

  到了5月底,两人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可砖厂的销路仍没转机。

  又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潘石屹只得低价处理了所有的砖瓦,勉强付清了员工的工资。这次打击,让李勇变得很消沉。

  他坐在地上,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明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他这样瞎折腾啊?

  但是,潘石屹却站在砖厂门口和手下的员工一一道别。

  当最后一个员工走后,他居然泪流满面地痛哭了,可到了晚上,他提着瓶白酒,对李勇说:“老弟,我们今晚一醉解千愁,酒醒后重新开始!”

  那晚,潘石屹足足喝了8两白酒,醉得一塌糊涂,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醒来。看到李勇仍在发呆,他说:“老弟,不要伤心了,经历过,失败过,才能成功……”

  可李勇想:你说得轻巧,这次我可亏了1万多元钱,你亏了好几十万哪!谁还敢和你继续折腾啊?当潘石屹再次要他跟自己闯荡时,李勇摇头了,说:“我不愿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不想再跟你折腾了!”

  潘石屹见李勇铁心不再闯荡,只得作罢。

  1990年8月25日,两人在破败的砖厂握了握手,互道珍重后便分道扬镳了。与潘石屹分别后,李勇又去海口的一家建筑工地上干活儿,每月200多元。

  1993年5月,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李勇,在大街上碰到了潘石屹。潘石屹一见到他,便热情地请他到附近一家饭店吃饭。席间,潘石屹告诉李勇,自己和几个合伙人已经贷款500万元,以2000元1平方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准备高价转手卖掉赚钱。

  李勇一听,顿时说:“潘哥,500万哪!万一亏了,一辈子就完了……”潘石屹却笑道:“老弟,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即使失败,也是轰轰烈烈地失败……”

  果然,潘石屹此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3年8月,山西老板韩九吉上门购买别墅,潘石屹开价4000元/平方米,韩九吉嫌房价太高,犹豫了。可再有人上门洽谈时,潘石屹居然开价4100元/平方米……韩九吉坐不住了,以每平方米4000元的价格买了3栋。不久,潘石屹又以每平方米6100元的价格卖了两栋……

  年底,他来到北京发展,成立了万通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而李勇在海南打了两年工,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后,仍然四处打工,养家糊口……

  一晃十几年过去,两人的差距竟然有了天壤之别!

  2007年10月,李勇来到北京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当他听说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时,内心顿时掀起了狂澜:如果一直和潘石屹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还在工地上卖苦力!

  本来,他的内心涌起一阵阵的冲动,想去找找昔日的“潘哥”,但不知是出于自卑还是自尊,惭愧还是懊恼,他犹豫再三,最终并没有去见“潘哥”。

  2008年春节过后,李勇来到广州的一家工地打工,他和拥有300亿元的潘石屹的交情,也只能让他在打工之余独自回忆了。

  18年时间,能让潘石屹成为众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也可以仍然把李勇困在工地上打工。

  接受采访时,李勇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每当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满足于第二天就明白自己干什么工作,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当初,我还觉得潘石屹每次都是瞎折腾,其实他每次再折腾时,都有了更高的起点,终于折腾成了拥有几百亿的富翁!这就是我跟他的区别呀!”

  李勇的反思的确有道理,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穷人贪图安逸,只要能吃着馒头,就不会再奢求蛋糕!

  而潘石屹的成功,与他“能折腾”息息相关。因为,只有敢于折腾,永远不满足现状,才能赢得机会,才能不断占据更高的人生新起点,获得新的成功!

  这样的人生虽然充满了动荡与坎坷,但正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诗,经过磨砺的人生才能大放异彩啊!李勇和潘石屹的人生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落差,其原因难道不在于此吗?

  年轻人要敢作敢为,即使失败了,在哪跌倒在哪爬起来,磨难越多,以后成功就越大,要相信自己以后能成功,同时要为此付出行动!

  潘石屹简历

  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联合创始人,1963年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1982年从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国家石油部工作。1989年辞职下海到深圳、海南,后到北京,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1992年,与合伙人共同创立北京万通有限责任公司。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的前身——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2002年,公司定名为SOHO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潘石屹任公司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


[1] [2] [3] 下一页

篇二 李勇潘石屹
李勇的国宴雪桃种植价格高 千元一个

[致富经]解密千元一个雪桃的背后(2010.12.13) 

  视频内容:

  2010年10月3日,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李勇把果农最高只能卖到30元一个的雪桃卖到了1000元。李勇拥有43个大型图书城,是中国最大民营书店的老板,雪桃缘于李勇一次丽江之旅,于是决心投资雪桃,要高价回收农户的雪桃,扬言要把雪桃卖到100元一个。李勇准备将雪桃移植到昆明,却意外发现雪桃的不可替代性,离开丽江就结不了果实,然而却并为认可,李勇并没有放弃,信念最终实现,雪桃上了了国宴,实现了千元一个的誓言。(致富经 2010年 第235期)

  


  这里是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的玉龙县,这里盛产一种晚熟的雪桃,要在国庆期间才能上市,传言价格能卖到1000元一个。

  记者:桃卖多少钱啊?

  村民:十元钱一斤。

  记者:你这卖那种1000元的桃吗?

  村民:我们没有卖过。

  记者:您这有卖1000元一个的桃吗?

  和沾光:没有,绝对没有。

  记者:这市场上就没有1000元的?

  和沾光:是。

  记者:没有吗?

  和沾光:没有。

   一千元一个的雪桃是噱头还是事实,一时间让记者迷惑。可农户都说,千元一个的雪桃确实存在,但能卖出这个价格的,却只有一个人。

  记者:在咱们这儿谁能卖出1000元钱一个的桃?

  龚菊瑛:那就是李勇。

  记者:只有他能卖?

  龚菊瑛:他才能卖吗,我们不能卖吗。

  对于那个叫李勇的人,卖桃的小商贩早有耳闻。因为这种在他们手里最高卖到30元的桃子,却被他卖到了1000块。但这李勇到底什么来路,凭什么他能把桃卖出天价,人们却不得而知。

  记者:他那个30元钱一个跟1000元钱一个的有区别吗?

  龚菊瑛:那没有什么区别吗。

   记者:没区别为什么他的就能卖出1000元钱一个?

  龚菊瑛:那我们就不知道了。

  农户:他们可能是关系问题吧。

  记者:关系问题,跟谁的关系问题?

  农户:可能是高层次那些关系问题吧。可能是外地人吧,外地老板,有一点神秘,我们那里根本卖不出来这个价吗。

  外地投资商、背景深厚、善于营销,这些猜测让天价桃的内幕显得扑朔迷离,也让李勇这个人显得愈发神秘。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把桃子卖到1000元一个,在他的价格昂贵的雪桃中到底藏着什么惊人秘密?

  李勇:不能把这个细菌带到桃面上,带到桃面上就容易损坏。

  这个人就是李勇,就是他把桃卖出了天价。在他的400亩有机雪桃基地里,每摘一个桃他都小心翼翼,生怕桃面被树枝刮伤。把桃摘下来后,他更是精心保管。

  记者:我看你这个桃外边都套了一层套是吗?

  李勇:对,这个套的话它是泡沫的,防撞或者摩擦都没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套保护的话,就是它桃蹭桃也不行,桃蹭桃的话,蹭了以后它就不好看了。

  之所以如此小心,是因为这些桃能给李勇带来高额的回报。一棵普通的雪桃树,经他的手科学种植后,就能变成一颗摇钱树。

  李勇:这个是650克的,两个,也是有两个,这两个值2000元,那两个值300元。

  这棵树挂4个桃,可以卖到2300元。

  四个雪桃就能卖到2000多块,平均一个桃卖到500多,价格高得令人咋舌。而像这样达到等级的雪桃,李勇今年有20吨,给他带来的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这些价格高昂的雪桃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李勇又是如何发现隐藏在雪桃背后的秘密。这一切,都要从一次邂逅说起。

  在涉及雪桃产业之前,李勇的经历也不得不可谓传奇。20年前,他还是北门书店的一名学徒工,靠着借来的13000元,在昆明租下一间30平米的店铺,开始自己做图书生意;20年后,他拥有43个大型连锁图书城,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坐上了全国民营书店的头把交椅。

  2002年,李勇陪朋友到丽江旅游,这次看似寻常的旅游,却让他开始另一段传奇的财富佳话。

  李勇行进到丽江古城附近时,和朋友买了6个桃,用路边的清泉洗了边走边吃,这一吃,李勇觉得,这个桃非同小可。

  李勇:最让我震惊的是它的个儿大,然后硬,硬的话就说明冰凉冰凉的硬,就说明它是硬桃,脆桃。

  王喜李勇朋友:我们就用水洗了一下,然后就放到嘴里面咬,感觉挺好的,然后李总立马就转身追过去,问这桃是哪里产的。

  追上小贩,李勇得知,手里的桃就来自丽江的玉龙县,叫雪桃,是一种晚熟品种。他街也不逛了,跟着小贩直奔玉龙县。刚走到农户木学仕家附近,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慑住了。

  李勇:我看到树上东一个西一个很均匀的挂在树上那个桃,又大又红,当时我看到这样的桃,我就手舞足蹈的,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在这个地边上我说这是雪桃,这是仙桃,《西游记》里边的仙桃吹出来,这是真实的仙桃。

  木学仕丽江雪桃种植户:到花果山一样,看一下,摸一下,看好了,他高兴的说,有桃子有这么大的?太好了,就说这个看看,这个摸那个摸。

  满树红彤彤的雪桃有小碗一样大小。让李勇回到昆明后还魂不守舍。2004年,李勇宣布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要投资玉龙县的雪桃产业,高价收购农户的雪桃,并且扬言要把雪桃卖到100块一个。这个决定,让整个县都炸了窝。

  木培植丽江雪桃种植户:可是个骗子吧,有点不大相信。

  张洪公司经理:大骗子,大忽悠,当时李总是大骗子,肯定是卖了苗就走人了。

  木根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1年2002年时候,种植雪桃的面积只有几十亩,价位的话应该说是比较低的,只有几块钱。

  木学仕丽江雪桃种植户:街上卖我们说6元钱,人家骂你,一个桃子,什么东西,我们见的多了。

  其实2003年,李勇就有把雪桃树移栽到昆明的打算。他经人指点,找到了玉龙县园艺站的园艺师木崇凤。是他用了18年的时间把雪桃树嫁接培育而成,被当地人尊称为“木科学”。李勇想找他买雪桃树苗,但木科学上来劈头一句话,就让李勇火冒三丈。

  木崇凤玉龙县园艺站的园艺师:除了丽江以外,你做不出来,做不起来。

  李勇:我说海拔都差不多,怎么可能吗?挪一个地儿就不成了?我就坚决不相信。

  木崇凤:不信你自己试,自己试就自己试吧,他就买了大的几棵,一二十棵大树,种在梁王山。

  没听说桃树挪了地儿还种不活的。两个多月后,种在昆明的雪桃树开花了,没见任何异常。可就当李勇怀疑被欺骗的时候,木科学的预言却如同一个魔咒,在雪桃树上挨个灵验。这是仅存的一棵桃树。

  李勇:开完以后就落掉,落掉就完了,就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很奇怪那个。

  按理说,一般桃树对地域的适应性会非常强。可雪桃树开花之后,就像是睡着了,任李勇再怎么施肥,也结不出一个桃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木科学的话是真的吗?李勇到昆明求教,木科学解释的原因让他目瞪口呆。这种桃树是由丽江的红心山毛桃树嫁接而成,想要种植,温差、光照、海拔和土壤,一样和丽江不同都不行。其中,丽江的温差是长大桃的关键。

  木崇凤玉龙县园艺站的园艺师:温差一大,这棵树刺激比较大,刺激以后是不断生长,它不休眠,它白天是农作物有点累了,它要半睡半醒了,马上一凉又刺激了,马上一热又刺激了,所以果大。

  丽江地处北纬20到27度之间,海拔在2400米左右,北靠玉龙雪山、日照充足,加上温差的不断刺激,使得雪桃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是普通桃子的两倍半,个头也大很多。

  

[1] [2] [3] 下一页

篇三 李勇潘石屹
潘石屹和李勇的人生落差

图文:潘石屹和李勇的人生落差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SOHO中国董事长,2013年,他与妻子张欣的身家高达36亿美元。

钻过铁丝网搬砖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碰运气,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他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拉着他找了个“蛇头”,各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兴奋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李勇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大他三岁的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

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

一个多星期后,两人只剩下5元钱,仍没找到工作,只得到布吉镇一家工地挑砖,每天10元,晚上加班每小时1元。

一个月后,两人领到了350元工资,潘石屹决定离开。李勇恋恋不舍:“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元呢!”潘石屹劝他:“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李勇这才决定跟潘石屹走。

推销电话机的纸条

1987年11月,两人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按业绩提成。

可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中口音又重,业绩始终上不去。一次,他俩到一家公司推销,对方怎么都听不懂,干脆恼了:“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李勇涨红着脸扭头就走,潘石屹却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

对方接过一看,不由点了点头。5部电话机就这样卖出去了。

渐渐地,两人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

李勇至今记得,海南建省的消息传来时,潘石屹拿着报纸,满脸激动:“我们一起闯海南吧!”

李勇大吃一惊:“潘哥,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李勇潘石屹】

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到了海口。

毛遂自荐当厂长

然而,相比深圳,经济极其落后、人满为患的海口,想找到一份工作绝非易事。

三个月过去,两人已经身无分文,只好找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 岂料砖厂的王老板认为他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 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

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所有工序全靠人力,一天下来累得要命。

20多天后,潘石屹扛不住了。他径直找到王老板,提出如果自己当厂长,工地混乱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全都可以解决。

李勇觉得潘石屹胆子太大,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第二天,王老板答应了。

潘石屹立刻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

一年后,厂长潘石屹的薪水从500元涨到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砖厂倒闭分道扬镳

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房地产,准备转让砖厂。

潘石屹马上找李勇商量:“老弟,我们把砖厂承包下来,干不干?”

李勇担心欠债,又不好意思拒绝,便不肯投钱,只说“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潘石屹以每月8000元承包砖厂。在他的经营下,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1万多元。很快,砖厂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月都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

但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地户籍人口很少,海南房地产的疯狂开发大大超出了市场的正常消化能力,1990年初,房地产热急剧降温。潘石屹承包的砖厂难以为继,苦撑数月后关门大吉。当潘石屹遣散工人时,赚到的钱基本赔光了。

这次打击之后,李勇痛下决心:明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他这样瞎折腾啊?

1990年8月25日,潘石屹与相处三年的李勇在倒闭的砖厂分手,消失在人海茫茫的海口街头。

在“潘哥”的工地上打工

与潘石屹分别后,李勇又去海口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每月200多元。1993年5月,李勇在街上碰到了潘石屹。

这时,全国皆知“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潘石屹已和王功权、易小迪、刘军、王启富等人贷款500万元,以2000元1平方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准备高价转手卖掉赚钱。

李勇十分担心:“潘哥,500万哪!万一亏了,一辈子就完了……”潘石屹却笑道:“老弟,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即使失败,也是轰轰烈烈地失败……”

1993年8月,山西老板韩九吉愿以4000元/㎡买入别墅。尚未签单又遇上一位内蒙古商人,潘石屹的商业本能马上闪现,将价格提到4100元。韩很生气,但马拉松式的谈判后,潘以4200元/㎡的价格卖给韩3栋,余下5栋以6100元/㎡的高价售给内蒙商人,第一桶金300万到手。

当年底,潘石屹嗅到海南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信号,万通公司由此转战北京,1995年他和海归妻子张欣创立SOHO,事业越做越大……

而李勇在海南打了两年工后,回到老家结婚生子,此后四处打工,养家糊口……

2007年10月,李勇来到北京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当他听说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时,内心顿时掀起狂澜:如果一直和潘石屹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还在工地上卖苦力!

然而,不知是出于自卑还是自尊,惭愧还是懊恼,他最终并没有去见“潘哥”。 李勇的反思:

“我图安稳他能折腾”

26年时间,能让潘石屹成为众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也仍然把李勇困在工地上打工。

接受采访时,李勇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每次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满足于第二天明白自己干什么工作,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当初,我还觉得潘石屹每次都是瞎折腾,其

实他每次再折腾时,都有了更高的起点,终于折腾成了拥有几百亿的富翁!这就是我跟他的区别呀!”

李勇的反思的确有道理,他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贪图安逸,只要能吃着馒头,就不会再奢求蛋糕。而潘石屹的成功,与他“能折腾”息息相关。只有敢于折腾,永远不满足现状,才能赢得机会,才能不断占据更高的人生新起点,获得新的成功。这样的人生虽然充满了动荡与坎坷,但正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经过磨砺的人生才能大放异彩。李勇和潘石屹的人生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落差,其原因正在于此。

(综合《中国周刊》《大庆晚报》报道)

篇四 李勇潘石屹
从打工仔到坐拥300亿身家

从打工仔到坐拥300亿身家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讲述并刊登这段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回忆,揭示“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1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红砖,一起抬过预制板,同吃过一份盒饭,同喝过一瓶矿泉水,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

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却成了拥有300亿元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他们的命运、人生道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他们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打工汉的回忆和反思,从中寻找答案吧!

深圳,两个“盲流”南头边关检查站偶遇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来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怀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想去深圳打工,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没想到,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没有边防证却也想去深圳的一个年轻人,两人从此成了共患难的铁哥们。那是上午11时,李勇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突然拉着他的手说:“你想去深圳吗?我们去找个熟悉这里的人带我们去吧!”

没多久,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各交了50元钱后,在那人的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

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深深吸了两口气,兴奋地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过了边防站,他俩这才开始了交谈。

李勇得知,同路人叫潘石屹,比他大两岁,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北京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

李勇吃惊地说:“你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来深圳啊?这不是瞎折腾吗?” 潘石屹毫不在意地说:“深圳发展那么快,我们肯定能闯出一片更好的天地!”

他俩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李勇和潘石屹来到深圳市布吉镇。白天,他们四处找工作,晚上,就挤在3元一晚的招待所里。然而,他们走遍了布吉镇,也没找到工作。一个多星期后,两人把口袋翻了个遍,只剩下5元钱了。

李勇沮丧地说:“这可怎么办哪?明天就得饿肚子了!”

潘石屹看着桌上的5元钱,乐观地说:“我们不是有一身力气吗?明天去卖苦力,暂时解决生存问题吧!”

第二天,他们在布吉镇的一家工地上找到了挑砖头的活儿,每天10元;晚上如果加班,每小时1元。

李勇算了算,满足地说:“潘哥,我们在这里长干吧,每月能赚300多元呢!” 潘石屹却说:“先在这干吧,解决了肚皮问题,以后再想其他法子。”

潘石屹以前没干过粗活,第一天便磨得肩头出血„„令李勇想不到的是,潘石屹很快适应了这种苦生活。

而且有一天干完活儿,当李勇准备休息时,潘石屹却向包工头支了30元钱,拉着李勇来到街头的一家书店,他一下买了3本经济方面的书,李勇却买了一本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

回工地后,李勇见潘石屹把经济书也看得津津有味,不禁好奇地问:“潘哥,这书有什么意思?你为什么看得这么带劲?”

潘石屹笑了笑,说:“我看书,是学习;你看书,是消磨时间哪!”

两人在工地上干了一个月,每人领到了350元的工资。

潘石屹对李勇说:“老弟,现在我们有些钱了,马上出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吧!”

李勇觉得这年头能挣300多元钱,已经很不错了,不舍地说:“我们还是留在这里把工程干完吧,一年就可以存上好几千元呢!”

潘石屹却说:“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经过潘石屹一再劝导,李勇才跟着他一道向工头辞了工。

1987年11月,他们终于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再按业绩提成。然而,由于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也带着浓厚的方言,尽管他们很拼命,业绩却并不佳。有一次,他俩来到一家公司推销时,说了几遍人家也没听明白。

对方恼了,说:“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

李勇涨红着脸,背着电话机就准备走,可潘石屹示意他等一等,然后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

对方接过字条看了看,点头说:“嗯,你说的有道理,那就看看产品吧!”后来,对方居然一下买了5部电话机。

第一个月,他俩一共只推销了20部电话机,一分钱的提成都没有。李勇埋怨道:“以前每月能挣300多元,钱来得多安稳,可现在,唉„„”

潘石屹却不以为然,说:“你眼界放开些,在工地上靠卖苦力,每天挣10多元钱,就满足了吗?只要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每天何止10元,挣1万元也不足为奇!”

李勇尽管觉得潘石屹的说法有点异想天开,但还是受到了感染,最终留了下来。他俩随后果真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了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可李勇哪能料到,潘石屹还是不安心、不满足。

有一天,潘石屹兴奋地对他说:“老弟,报纸上说海南建省了,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们一起闯海南吧!”

【李勇潘石屹】

李勇大吃一惊,皱着眉头说:“潘哥,留在这里吧!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

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 在潘石屹的劝说下,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闯到了海口。恨死“潘哥”,他除了折腾还是爱折腾。然而,他俩到海口住了半个月,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李勇埋怨道:“潘哥,你就是喜欢瞎折腾。在深圳,你都是经理了,可你不知足,偏偏来海南。现在工作都找不到了„„”

潘石屹只得安慰他:“老弟,机会不需多,一个就可以改变我们的窘况,慢慢等吧!” 两个月过去了,他俩仍没找到好机会。眼看带的钱又要花光了,李勇心急如焚,看到潘石屹每天都要买报纸看,他又开始埋怨:“我们饭都没钱买了,你还看报?看报能赚到钱吗?” 潘石屹却说:“我们不怕吃苦,有什么可怕的?万一没钱吃饭,就去卖苦力呗!”

8月26日中午,李勇和潘石屹两人仍没找到门路,手中仅剩下6元钱了。潘石屹拿着5元钱,去买了一份盒饭,两人分吃了盒饭后,冒着太阳继续走在大街上找工,渴得嗓子都冒烟了。潘石屹拿着最后的1元钱,买了一瓶矿泉水说:“兄弟,喝两口吧,太渴了!”就这样,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很快就把一瓶水喝得一滴不剩。

潘石屹擦了擦嘴巴,提议说:“这里到处办砖厂,去砖厂打工吧!”当天下午,他们来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寻工。

砖厂的老板姓王,对他俩说:“你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 李勇见人家连卖苦力的机会也不给,急得快哭了。

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对王老板说:“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

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脱砖坯和垒砖墙全靠人力,一天下来,不但满身满脸是泥,而且全身酸痛。

李勇很后悔,说:“潘哥,在深圳时安稳轻松,挣的钱也多。现在倒好,这活既脏又累,而且挣不了几个钱„„”

潘石屹还是乐观地说:“老弟,闯天下哪有一帆风顺的呢?我以前根本没做过什么苦力活,都没埋怨,你还埋怨什么呀?休息吧!”

虽然潘石屹一直硬扛着,但他毕竟身体单薄。李勇看到他实在吃不消,便劝他少干点,自己等一会儿帮他干。

没想到潘石屹说:“我们这样干下去,的确不是办法。明天我去和老板谈谈。” 李勇不解地问:“我们刚来这里,能谈什么?”

潘石屹笑了,说:“现在不告诉你,你明天跟着我去就知道了!”

第二天,潘石屹就叫上李勇一起找到了王老板,他一条一条地给老板提建议:把水引到砖厂,提高工作效率;雨季搭建雨篷烧砖„„

最后,他说:“老板,我不会一辈子都在这里卖苦力,如果你信任我,就让我帮你来管理这个砖厂,第一个月暂时付200元钱的工资,保证比现在的效益好得多!一个月后,我让你心甘情愿地付我500元一个月!如果你不信任我,那就算我没说!”

王老板听了,说:“我想想,明天再给你们答复吧!”

告别王老板后,李勇说:“潘哥,你可真大胆,和老板刚见了一面,就向他提建议,要当厂长„„”

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理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李勇潘石屹】

第二天,王老板叫潘石屹和李勇一起去吃饭,说有事情商量。饭桌上,王老板表示潘石屹说得有道理,答应让他做砖厂的厂长。就这样,潘石屹刚到砖厂20多天,摇身一变成了厂长。

李勇佩服地说:“潘哥,你真有胆识,一来就想当厂长,还当成了。”

潘石屹做了砖厂的厂长后,立即在管理上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从山上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的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这样,效率提高了很多,每天的生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潘石屹把砖厂管理得有声有色,老板第二个月便把他的工资提高到每月500元,3个月后再次提高到800元。

多年后,他怎么就成了亿万富翁

一年后,潘石屹的月工资已涨到了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管理20多人的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李勇终于松了口气:只要不再折腾,每月能挣几百元,多好啊!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了房地产上,准备转让砖厂。

潘石屹得知后,对李勇说:“老弟,我们把砖厂承包下来,干不干?”

李勇一听,连忙摇头,害怕地说:“潘哥,我们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你又要折腾啊!到时如果倒欠一身债,如何是好?”

潘石屹劝道:“你怎么老是缩手缩脚?我们来海南不是寻找机会的吗?承包砖厂就是不错的机会!你不干,我也要干!”

李勇不好意思再拒绝了,说:“我不投入钱,只帮你做事。到时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潘石屹点头答应了。

两人马上找到老板,通过一番谈判,以每月8000元承包了砖厂。承包后,潘石屹把砖厂经营得更加红火,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了1万多元,给了李勇 1000元工资。很快,砖厂得到了发展,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了400多人,每月都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这在当时可是老板级的待遇啊!

李勇乐得像做梦一样。有了钱后,李勇虽然工作仍认真负责,但他的生活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学会了抽烟和喝酒,工余去街上的录像厅看录像。

有一次,当他准备上街看录像时,潘石屹叫住他,说:“老弟,看什么录像?我们骑自行车绕着海口看风景吧!”

那天,潘石屹骑着自行车,饶有兴趣地在街上到处逛,相陪的李勇却感到既热又累,心里暗暗埋怨:好不容易才休息一天,看录像多舒服,潘哥却要骑自行车折腾,找罪受,完全是精神病„„

此后,潘石屹再叫他骑自行车去逛时,他便拒绝了。

谁知好日子刚刚开始,1990年初,海南经过两年迅猛的大兴土木后,房地产市场跌入了低谷,红砖根本卖不出去,而砖厂每个月的开支却要数万元。

到了5月底,两人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可砖厂的销路仍没转机。

又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潘石屹只得低价处理了所有的砖瓦,勉强付清了员工的工资。这次打击,让李勇变得很消沉。

他坐在地上,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明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他这样瞎折腾啊?

但是,潘石屹却站在砖厂门口和手下的员工一一道别。

当最后一个员工走后,他居然泪流满面地痛哭了,可到了晚上,他提着瓶白酒,对李勇说:“老弟,我们今晚一醉解千愁,酒醒后重新开始!”

那晚,潘石屹足足喝了8两白酒,醉得一塌糊涂,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醒来。看到李勇仍在发呆,他说:“老弟,不要伤心了,经历过,失败过,才能成功„„”

篇五 李勇潘石屹
潘石屹当年工友感慨

潘石屹当年工友感慨:“他成了亿万富翁,而我还在挑砖”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SOHO中国董事长,2013年,他与妻子张欣的身家高达36亿美元。

钻过铁丝网搬砖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碰运气,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他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拉着他找了个“蛇头”,各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兴奋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李勇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大他三岁的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 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

【李勇潘石屹】

一个多星期后,两人只剩下5元钱,仍没找到工作,只得到布吉镇一家工地挑砖,每天10元,晚上加班每小时1元。

一个月后,两人领到了350元工资,潘石屹决定离开。李勇恋恋不舍:“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元呢!”潘石屹劝他:“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李勇这才决定跟潘石屹走。

推销电话机的纸条

1987年11月,两人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按业绩提成。

可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中口音又重,业绩始终上不去。一次,他俩到一家公司推销,对方怎么都听不懂,干脆恼了:“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李勇涨红着脸扭头就走,潘石屹却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

对方接过一看,不由点了点头。5部电话机就这样卖出去了。 渐渐地,两人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

李勇至今记得,海南建省的消息传来时,潘石屹拿着报纸,满脸激动:“我们一起闯海南吧!”

李勇大吃一惊:“潘哥,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

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到了海口。 毛遂自荐当厂长

然而,相比深圳,经济极其落后、人满为患的海口,想找到一份工作绝非易事。

三个月过去,两人已经身无分文,只好找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

岂料砖厂的王老板认为他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

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

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所有工序全靠人力,一天下来累得要命。

20多天后,潘石屹扛不住了。他径直找到王老板,提出如果自己当厂长,工地混乱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全都可以解决。

李勇觉得潘石屹胆子太大,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第二天,王老板答应了。

潘石屹立刻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

一年后,厂长潘石屹的薪水从500元涨到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砖厂倒闭 分道扬镳

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房地产,准备转让砖厂。

潘石屹马上找李勇商量:“老弟,我们把砖厂承包下来,干不干?” 李勇担心欠债,又不好意思拒绝,便不肯投钱,只说“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潘石屹以每月8000元承包砖厂。在他的经营下,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1万多元。很快,砖厂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月都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 但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地户籍人口很少,海南房地产的疯狂开发大大超出了市场的正常消化能力,1990年初,房地产热急剧降温。潘石屹承包的砖厂难以为继,苦撑数月后关门大吉。当潘石屹遣散工人时,赚到的钱基本赔光了。

这次打击之后,李勇痛下决心:明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他这样瞎折腾啊?

1990年8月25日,潘石屹与相处三年的李勇在倒闭的砖厂分手,消失在人海茫茫的海口街头。

在“潘哥”的工地上打工

与潘石屹分别后,李勇又去海口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每月200多元。1993年5月,李勇在街上碰到了潘石屹。

这时,全国皆知“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潘石屹已和王功权、易小迪、刘军、王启富等人贷款500万元,以2000元1平方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准备高价转手卖掉赚钱。

李勇十分担心:“潘哥,500万哪!万一亏了,一辈子就完了„„”潘石屹却笑道:“老弟,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即使失败,也是轰轰烈

烈地失败„„”

1993年8月,山西老板韩九吉愿以4000元/㎡买入别墅。尚未签单又遇上一位内蒙古商人,潘石屹的商业本能马上闪现,将价格提到4100元。韩很生气,但马拉松式的谈判后,潘以4200元/㎡的价格卖给韩3栋,余下5栋以6100元/㎡的高价售给内蒙商人,第一桶金300万到手。

当年底,潘石屹嗅到海南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信号,万通公司由此转战北京,1995年他和海归妻子张欣创立SOHO,事业越做越大„„

而李勇在海南打了两年工后,回到老家结婚生子,此后四处打工,养家糊口„„

2007年10月,李勇来到北京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当他听说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时,内心顿时掀起狂澜:如果一直和潘石屹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还在工地上卖苦力!

然而,不知是出于自卑还是自尊,惭愧还是懊恼,他最终并没有去见“潘哥”。

李勇的反思:“我图安稳他能折腾”

26年时间,能让潘石屹成为众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也仍然把李勇困在工地上打工。

接受采访时,李勇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每次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满足于第二天明白自己干什么工作,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当初,我

篇六 李勇潘石屹
潘石屹早年工友

【李勇潘石屹】

潘石屹早年工友:26年后他成了总裁 我还在挑砖

2013年11月16日 15:03

来源:楚天金报

25人参与3条评论

分享到:

图为潘石屹(资料图)

潘石屹早年工友:26年后他成了总裁我还在挑砖(全文)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SOHO中国[4.35%]董事长,2013年,他与妻子张欣的身家高达36亿美元。

钻过铁丝网搬砖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碰运气,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他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拉着他找了个“蛇头”,各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兴奋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李勇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大他三岁的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

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

一个多星期后,两人只剩下5元钱,仍没找到工作,只得到布吉镇一家工地挑砖,每天10元,晚上加班每小时1元。

一个月后,两人领到了350元工资,潘石屹决定离开。李勇恋恋不舍:“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元呢!”潘石屹劝他:“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李勇这才决定跟潘石屹走。 推销电话机的纸条

【李勇潘石屹】

1987年11月,两人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按业绩提成。 可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中口音又重,业绩始终上不去。一次,他俩到一家公司推销,对方怎么都听不懂,干脆恼了:“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李勇涨红着脸扭头就走,潘石屹却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

对方接过一看,不由点了点头。5部电话机就这样卖出去了。

渐渐地,两人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

李勇至今记得,海南建省的消息传来时,潘石屹拿着报纸,满脸激动:“我们一起闯海南吧!”

李勇大吃一惊:“潘哥,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

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到了海口。 毛遂自荐当厂长

然而,相比深圳,经济极其落后、人满为患的海口,想找到一份工作绝非易事。

三个月过去,两人已经身无分文,只好找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

岂料砖厂的王老板认为他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

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

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所有工序全靠人力,一天下来累得要命。

20多天后,潘石屹扛不住了。他径直找到王老板,提出如果自己当厂长,工地混乱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全都可以解决。 李勇觉得潘石屹胆子太大,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第二天,王老板答应了。

潘石屹立刻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 一年后,厂长潘石屹的薪水从500元涨到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砖厂倒闭分道扬镳

篇七 李勇潘石屹
潘石屹与工友

潘石屹工友:他成为总裁,我还在挑砖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这个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故事,却揭示了“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广大创业者来说,其中的启示永不过时。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6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砖,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早已成为[4.35%]董事长,2013年,他与妻子张欣的身家高达36亿。

钻过铁丝网搬砖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碰运气,却没有边防证过关。

他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拉着他找了个“蛇头”,各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兴奋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李勇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大他三岁的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

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

一个多星期后,两人只剩下5元钱,仍没找到工作,只得到布吉镇一家工地挑砖,每天10元,晚上加班每小时1元。

一个月后,两人领到了350元工资,潘石屹决定离开。李勇恋恋不舍:“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元呢!”潘石屹劝他:“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李勇这才决定跟潘石屹走。

推销电话机的纸条

1987年11月,两人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按业绩提成。

可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中口音又重,业绩始终上不去。一次,他俩到一家公司推销,对方怎么都听不懂,干脆恼了:“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李勇涨红着脸扭头就走,潘石屹却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

对方接过一看,不由点了点头。5部电话机就这样卖出去了。

渐渐地,两人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

李勇至今记得,海南建省的消息传来时,潘石屹拿着报纸,满脸激动:“我们一起闯海南吧!”

李勇大吃一惊:“潘哥,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

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到了海口。

毛遂自荐当厂长

然而,相比深圳,经济极其落后、人满为患的海口,想找到一份工作绝非易事。

三个月过去,两人已经身无分文,只好找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

岂料砖厂的王老板认为他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 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

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灯照明,挖土、和泥„„所有工序全靠人力,一天下来累得要命。

20多天后,潘石屹扛不住了。他径直找到王老板,提出如果自己当厂长,工地混乱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全都可以解决。

李勇觉得潘石屹胆子太大,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第二天,王老板答应了。

潘石屹立刻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

一年后,厂长潘石屹的薪水从500元涨到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

砖厂倒闭分道扬镳

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房地产,准备转让砖厂。

潘石屹马上找李勇商量:“老弟,我们把砖厂承包下来,干不干?”

李勇担心欠债,又不好意思拒绝,便不肯投钱,只说“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潘石屹以每月8000元承包砖厂。在他的经营下,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1万多元。很快,砖厂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月都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

但好景不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地户籍人口很少,海南房地产的疯狂开发大大超出了市场的正常消化能力,1990年初,房地产热急剧降温。潘石屹承包的砖厂难以为继,苦撑数月后关门大吉。当潘石屹遣散工人时,赚到的钱基本赔光了。

这次打击之后,李勇痛下决心:明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他这样瞎折腾啊?

1990年8月25日,潘石屹与相处三年的李勇在倒闭的砖厂分手,消失在人海茫茫的海口街头。

在“潘哥”的工地上打工

与潘石屹分别后,李勇又去海口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每月200多元。1993年5月,李勇在街上碰到了潘石屹。

这时,全国皆知“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潘石屹已和王功权、易小迪、刘军、王启富等人贷款500万元,以2000元1平方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准备高价转手卖掉赚钱。

李勇十分担心:“潘哥,500万哪!万一亏了,一辈子就完了„„”潘石屹却笑道:“老弟,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即使失败,也是轰轰烈烈地失败„„”

1993年8月,山西老板韩九吉愿以4000元/㎡买入别墅。尚未签单又遇上一位内蒙古商人,潘石屹的商业本能马上闪现,将价格提到4100元。韩很生气,但马拉松式的谈判后,潘以4200元/㎡的价格卖给韩3栋,余下5栋以6100元/㎡的高价售给内蒙商人,第一桶金300万到手。

当年底,潘石屹嗅到海南房即将破灭的信号,万通公司由此转战北京,1995年他和海归妻子张欣创立SOHO,事业越做越大„„

而李勇在海南打了两年工后,回到老家结婚生子,此后四处打工,养家糊口„„

2007年10月,李勇来到北京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当他听说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时,内心顿时掀起狂澜:如果一直和潘石屹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还在工地上卖苦力!

然而,不知是出于自卑还是自尊,惭愧还是懊恼,他最终并没有去见“潘哥”。

李勇的反思:

“我图安稳他能折腾”

26年时间,能让潘石屹成为众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也仍然把李勇困在工地上打工。 李勇的反思的确有道理,他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贪图安逸,只要能吃着馒头,就不会再奢求蛋糕。而潘石屹的成功,与他“能折腾”息息相关。只有敢于折腾,永远不满足现状,才能赢得机会,才能不断占据更高的人生新起点,获得新的成功。这样的人生虽然充满了动荡与坎坷,但正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经过磨砺的人生才能大放异彩。李勇和潘石屹的人生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落差,其原因正在于此。接受采访时,李勇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每次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满足于第二天明白自己干什么工作,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当初,我还觉得潘石屹每次都是瞎折腾,其实他每次再折腾时,都有了更高的起点,终于折腾成了拥有几百亿的富翁!这就是我跟他的区别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Z世代请签收这份来自数字化科技美妆...
  • 做点什么小生意赚钱_赚钱的小生意
  • [野生金钱龟图片 价格]野生金钱龟价格
  • 【五金建材加盟店】五金建材加盟
  • 傣妹火锅_傣妹火锅加盟
  • 【派乐汉堡店加盟费】派乐汉堡加盟费...
  • [悠百佳零食加盟靠谱吗]悠百佳加盟详情
  • 当归价格多少钱一斤|当归价格 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