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料 >

书生马云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06    阅读:

篇一 书生马云
[开讲啦] 马云、王石和杰茵-安.葛提亚

  [开讲啦] 20151031 英国行

  本期视频主要内容: 今年是中英首个文化交流年,本期开讲啦的录制现场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个古老的图书馆,开启中英两国文化、商业、创意间的对话。本期《开讲啦》邀请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英国维珍金融公司CEO杰茵-安·葛提亚,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三位商界精英缘何齐聚伦敦,一起开讲。(《开讲啦》 20151031 英国行)

  本周六晚,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英国行的第二场也将继续推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以及英国维珍金融公司首席行政官杰茵-安.葛提亚女士将共同探讨“商业”这个话题。

  《开讲啦》英国行演讲嘉宾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马云:女性要比男性诚信得多

  “我天生讨女性喜欢,我热爱女性!”作为“全国女性最爱的男人之一”,马云演讲中毫不吝啬对女性的赞美:“女性要比男性诚信的多,女性照顾别人的状态远远超过男性,女性的忍耐力更强。”马云认为这个时代,应该女性多帮助男性,“我相信这个世纪是女性的时代。”

  众所周知,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男满为患”,苹果公司于8月底发布一组数据表明:男性工作者达到了80%,而在领导层,男性占据了72%的工作席位。然而,阿里巴巴却是另外一种境况——“在阿里巴巴,52%的员工是女性,35%的管理层是女性,23%的高层管理是女性……女性的工程师、女性的博士也很多。”大数据的证明下,马云首次揭秘:“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我们有大量的女性,阿里巴巴可能是全世界高科技公司工作过程中,女性的比例最高的。18个创始人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女性,我觉得好像理所当然。只有男女在一起,大家数量差不多,感觉才会好,工作才会有创新。”

  王石欲到巴黎学做饭 马云愿用全部财富换取青春

  64岁的王石,神采奕奕,皮肤被晒成古铜色。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的董事长,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教父”。登顶世界最高峰、读书深造、现身慈善……更是计划“不排除可能我会到巴黎学一年做饭”,引得主持人撒贝宁现场惊呼:“明天的新闻标题又有了——‘地产界大亨王石先生准备进军餐饮界’。”当然,王石在现场回答问题也一样洒脱,被问到“如果有时光机,你希望回到几岁”时,王石坦言:“如果有时光机,我也不希望回去。生命是个过程,再重复回去,到哪个年纪都没有意义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如果有时光机让我回去,我选择放弃。”

  类似的问题,马云有另一番见解。网友直接表示:“我想用我的青春换取您全部财富,你会换吗?”马云毫不犹豫:“换。只是他会后悔。”马云认为财富没有可以再挣,青春过去就不会再回来了,“钱有什么用呢?又不是你的。我们的财富,是社会委托我们把这个财富经营的更好而已,如果你认为这个钱是你的,倒霉就开始了。这个不是在学校里念出来的,这个是体验犯错误吃苦头出来的。”同时,马云也告诫所有“想要赚大钱”的人:“钱越多你要做的事情越多,中国首富,这个‘富’是负责任的‘负’。走过以后,才知道你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没有跟最优秀的人合作,没有持久的努力,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开讲啦》英国行演讲嘉宾 英国维珍金融公司首席行政官杰茵-安.葛提亚女士

  除了两位中国企业家代表,英国维珍金融公司首席行政官杰茵-安.葛提亚女士也来到现场,作为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性商业领导者,她对这个话题有着另一种层面的体会和感触。她强调自己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没有丈夫在过去的十三年里维持家庭,就没有她今天的成就。

  2015年是首个“中英文化交流年”,《开讲啦》自2012年开播到此次首次踏出国门,进行海外录制,并邀请到威廉王子等重量级嘉宾做主题演讲,为此次中英文化交流再添重要一笔。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激荡出不一样的火花,《开讲啦》英国行成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10月31日(周六)晚十点半档

  CCTV-1《开讲啦》英国行——商业专场

篇二 书生马云
马云创业史:大时代诞生了个“马教主”

  摘自《大危局》 作者 傅野 张现军 出版于2012年9月

  他是中国青年心中的创业教主,他还曾是互联网江湖上的带头大哥,但在2011年,他却是非不断,四面楚歌。

  从神坛到凡尘,关键时,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大时代诞生了个“马教主”

  如果放在一年前,中国青年人要寻找一个教父式的偶像时,那么第一是马云,第二也是马云。

  这个12年前根本不懂电脑不懂管理的穷小子,自称像“阿甘一样傻的男人”,如今已是互联网业里的大佬,身家不菲,掌控着一家接近两万人的企业帝国,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登上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领袖。在这个帝国里,马云是绝对的权威,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帝国的走向,以致这些员工甘心只当他的粉丝,把这个小个子当做偶像一样的崇拜。

  他的许多随口而出的率性之语都被青年们奉为至理名言,成为指导他们创业的“红宝书”。《读者》里的那些励志小故事,在他吐莲花般的口中,可以立刻变成属于他丰富思想的创业人生哲理。

  2003年,马云在接受上海电视台一档栏目《财富人生》采访,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第一没有钱,第二不懂技术,第三永远不作计划。话语一完,坐在台下无数的心怀创业梦想的青年们一片掌声。马云的这三个没有,恰恰是这些青年们的自身写照。他完全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预期。马云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商业神话。

  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都不约而同反思上海和广州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能出马云”时,马云的光环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政治可以达到的高度。

  这个不可一世的小个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人?马云曾经放言,他期望的最高境界是一代武侠大家金庸笔下的风清扬。也许这只是他的一个幌子。这个有着领袖情结的小个子深谙政治谋略与手腕。

  或许这是马云当下的高明,但可以想象,假以时日的话,这也将是他和他的企业帝国的悲哀。当他今天成功地从昔日的青年教父史玉柱手中接过青年盟主的大印时,他是否还会想起许多年前自己这位前辈不堪回首的一段滑铁卢往事。

  马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无数个公开场合放言,阿里巴巴要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成为最受尊敬的雇主公司,甚至成为102岁生命的公司。

  尽管这个人颇有领袖天赋,擅演说,听众易受煽动,已经陷入喊口号、搞运动、玩个人崇拜、用人事手腕、驾驭公司政治时,但最终只会是一个已经失去创新活力的阿里巴巴。

  坦率地说,今日互联网能够有今天的狂欢,无论是资本上的,还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实这一切都与马云无关。

  当1996年,瀛海威的张树新在中关村竖起中国第一块关于互联网的广告牌时,那时马云还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里混着日子。许多年后,马云得意地告诫他的部下说,当时张树新的理念完全比他超前,他就觉得瀛海威肯定要死。只是马云似乎忘记了,如果没有当初张树新的失败,根本就不会有后来互联网的蓬勃春天。张树新的烈士价值,显然超越了马云财富成功的全部意义。换句话说,即便真的10年过后,当后人重新去评价这一段往事时,也许人们只会记住了瀛海威,而不是阿里巴巴,毕竟,张树新创造了历史。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马云口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不是企业,不是质量,甚至不是阿里巴巴,而是官场体制里才会出现的两个特定称谓“使命和干部”。

  马云的心愿是培养自己的铁军——一万名干部。马云说,他的使命就是学习毛泽东,领导无数家中小企业的穷人闹革命。他已经把毛泽东的政治理论娴熟地嫁接到他一手建立的阿里巴巴这个企业帝国里,于是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十八罗汉重新上岗,看到了“延安整风”,看到了无数次湖畔学院的“马云内部讲话”。当然也看到了这个企业帝国由此带来的种种危机。

  事实上,在中国崛起不到20年的互联网这个新兴江湖里,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不停地洗牌是这个新型产业唯一的生存标签,从张树新瀛海威的倒塌,到王志东不得不含泪离开了自己一手养大的新浪,甚至到如今已经远躲美国他乡曾经缔造了托普帝国的宋如华。这个江湖从来就没有真正的风平浪静过,因而,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大。

  据说在马云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代大侠金庸赠送的一副对联:善用人才为大领袖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建立一个102岁寿命的企业王朝。也许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马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个人的政治局。

  马云的走红,也正是这个浮躁时代走向一夜暴富物质化进程中自我膨胀的一个真实缩影。

  或许,从长远和历史的高度来看,十年前这个时代需要马云,需要一个中国电子商务的成功的先行者,十年后,当这个创业者,突然有一天打下了江山固步自封需要世人开始仰望的时候,这个时代就不再需要马云。

  互联网界有一句话叫“不创新,毋宁死”,马云的强势,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创业理想的倒退,代表着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霸权企业主义。这是一种倒退,时代已经把马云远远抛下了。

  另一个互联网巨头,一手创建了3721和360的周鸿祎谈起这位同行时,给了马云两个忠告。

  他告诫说:第一,马云要更加务实,不要把创业说得很神话,很传奇,故事听起来很好听,但实际上他会误导年轻人。比如马云从来只说自己风光的东西,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从来不提自己如何走麦城。我很了解阿里巴巴,早期也是什么都不懂,浪费了很多钱,遭受了很多失败,最后才找到方向和模式,并不像他吹得那样,我觉得应该跟年轻人多讲这些东西,而不是去吹嘘。

  第二,马云认为自己比较成功,即使这样,也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人在成功的时候,过于张狂,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可能就是你开始自我毁灭的时候。比如马云用一种很谦虚很坚韧不拔的心态做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做得很成功,当后来接收雅虎中国的时候,他已经不可一世,用这种很狂妄焦躁的心态做雅虎,同样是这个人,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并不是马云的智力退步了,而是他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导致他在雅虎中国上遭受重大的失败。

  2008年3月28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培养干部的摇篮“湖畔学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告诫部下说:不要忘了领导者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时候人们把你给神化了,但是神一定会从台子上被扒下来的。不管你是谁,天下都没有神,神是一个想象的东西。

  同样是在这一天的会议上,他还说:我是首席执行官,所以一定是他适应我,而不是我适应他。

  言犹在耳。我们就沿着马云的原点出发,褪去一直笼罩在这个神秘人物头上的炫目光环,还原这个时代一个最为真实的个体创业的风雨人生。

  10年过后,当后人重新去评价这一段往事时,也许人们只会记住了瀛海威,而不是阿里巴巴,毕竟,张树新创造了历史。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篇三 书生马云
草根马云的那些“惨事”

龙源期刊网 .cn

草根马云的那些“惨事”

作者:时机

来源:《金点子生意》2015年第01期

阿里巴巴和马云本身也是草根创业的典型。从属丝逆袭为“外星人”,当中的苦难有谁知?换句话说,要比富马云比你富,但要说比惨你也未必比得过。

至少有2次求职因为外貌被拒

几乎所有人看到马云都会印象深刻,因为像外星人ET呗。现在任何人包括马云都可以以调侃他的外貌为乐。但回到20多年前,马云没少为外貌发愁。且不说高考考了3次,第一次高考落榜之后,他的梦想是去酒店做服务员,也梦想做警察,统统因为外貌特征被拒绝,说白了就是:丑!

他后来找到一份零工,去踩三轮车给人送杂志去了。

翻译社靠卖袜子来补贴

和朋友一起创办的海博翻译社是马云最初的创业。这家杭州第一家翻译社一开始就面临窘境。第一个月收入1700元,而房租是2400元。怎么办?为了让事业撑下去,马云只能把翻译社的一半店面出租给别人。自己开启第二兼职,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鲜花、手电筒、内衣、袜子、工艺品来卖——这看起来还算是个老板。但后来他就不得不上门推销商品,对象包括医院、赤脚医生。英语班的学生也帮他到百货大楼门口发传单、拉横幅、做宣传。受尽了路人白眼,完全没有高大上的翻译公司范儿。

往好了说,马云可能通过这个过程很早地了解了小商贩和销售的艰辛,对今后创办电商平台准备了经验。但客观地说,创业的事情真不适合玻璃心的人来干。

说说说做做做

“中国黄页”的业务是把国内单位的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去,让老外能找到他。但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互联网,谁也看不到摸不着,属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范畴。创业团队在收到客户资料后翻译成英文,然后快递给美国合作方做成网页——要为看不到的东西心甘情愿付钱,换成哪个老板都不会信啊。因此,马云团队不但要证明客户资料已经上网,还首先得证明世界上有互联网这种东西。

马云不懂技术,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说,他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还在大排档跟人神侃瞎吹。老板不相信,除了打印网页之外,还请老板打免费越洋电话,问在美国的亲戚朋友,让美国人上网查证。1995年上海终于开通互联网,“中国黄页”团队还提供额外服务—

篇四 书生马云
马云告诉你:五百块钱能干什么

马云告诉你:五百块钱能干什么

500块钱能干什么?吃顿饭?打几次车?或者买一件不错的衣裳?但马云正是用区区500块钱,办了许多厉害的大事。

1、五百块钱的软文鼻祖

马云第一次进京发展是1995年,这年马云仅用500元就制造出很大的动静。95年秋,他带着中国黄页营销总监何一兵来到北京试水。为了在北京为中国黄页造势,马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一家媒体来发表自己从杭州带过来的关于中国黄页的资料。

而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当时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还不明朗,因此北京媒体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对于网络高速公路的北京正好有一场论战。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能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否则将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必须加快发展互联网,否则中国将被数字鸿沟挡在信息时代之外。

钱锋是马云的朋友,在北京做BB机生意,得知马云想认识京城媒体后,他通过几个朋友的接力引荐将 《北京青年报》一个领导的司机介绍给了马云。怀着侥幸心理,马云将中国黄页宣传稿件交给了这位司机,同时塞给他500元钱。“不管什么媒体,发了就算你的。”司机很有能耐,发了5个媒体,还上了《中国贸易报》头版。

马云意识到了《中国贸易报》有眼光,马上找到了该报的总编,两人相见恨晚,连续谈了两天。马云回忆起两人见面时的情形说道:“当时他和我一样不懂互联网,但是他觉得互联网肯定有戏,他说马云,我支持你。”

这位总编带马云拜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可对方显然不买账,顾左右而言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堂堂国家信息中心怎会与一个个体户合作。

之后这位总编又带马云拜访了文化部、国家体委等,可同样没有实质进展。就在这个时候,马云认识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工作的杭州老乡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义,

虽然她听不懂马云的网络模式,但却被他的热情打动了。【书生马云】

樊馨蔓做了一件对中国互联网功德无量的事,她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真实记录了马云在京的凄凉遭遇。如今这部专题片弥足珍贵,片中可以看到当年马云在北京现场推销的画面,看到他到处碰壁到处吃闭门羹的画面。

“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樊馨蔓如此评说。

这部片子是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没多久,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机。马云在《人民日报》信息部做了一次演讲,马云愤慨激昂地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搭上的是末班车,错过了就很难再有机会了!。”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听完马云的演讲后深受启发,第二天就给中央打报告,申请《人民日报》上网。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了。《人民日报》上网工程启动了,《人民日报》上网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马云也随之成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采访对象。

可就在这个成功的时刻,马云还是保持着清醒,在他看来,北京已经没有他们的机会了,因为大批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涌进,对于马云这些既没有钱、又没有背景的人来说,若想在北京发展,何其艰难。于是思索再三的马云决定返回杭州,开始筹划他的下一步发展计划。

2、五百块钱请来顶尖高手

4年以后,马云以月薪500元请来了阿里巴巴第一位世界级的合伙人,这位出身于台湾一个律师世家,同时拥有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高手就是蔡崇信。他在纽约有过两年的律师工作经验,后又在瑞典银瑞达风险投资部任亚洲部总裁。对于蔡崇信能够在阿里巴巴这个未来电子商务的世界领袖还处在萌芽期就加入进来,按照行为经济学的“锚定原理”

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蔡崇信这粒闪闪发光的钻石主动要求同马云这个黑边牡蛎在一起,从此蔡崇信的定价体系就跟着马云走,就不是钻石价,而是黑边牡蛎的价格,尽管这种牡蛎非常罕见,但它卖不出钻石价。

第二种解释是,蔡崇信与马云因为工作的关系,相处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马云具有杰出领袖的品格,而阿里巴巴则是一枚躺在黑边牡蛎里正在孕育的黑珍珠,如果这个黑边牡蛎能有纯净的海水和深海的礁盘,这粒小小黑珍珠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美最贵的黑珍珠。 所以蔡崇信的胆识和眼光促使他行动起来,坚定地守护在阿里巴巴这颗最耀眼明珠身边,这是上天对马云、蔡崇信及阿里巴巴公司的眷顾和呵护。

蔡崇信之所以会加入阿里巴巴,源于美国《商业周刊》对于马云的深度报道。在文章中美国记者是这么描述了马云事业的难度,他写到:进出口行业存在国界、关境、航运条件、专业知识、政策法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各种各样的“壁垒”、“屏障”和“沟壑”,信息的流通极其不畅,由此派生出一个长得不能再长的“生产链”或曰“价值链”。

从工厂完成产品或出口商收购产品开始,到收妥货款为止,出口方这一端要经过报关、商检、船运、保险、议付等环节,涉及报关行、商检局、航运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各种专业服务机构,进口方那一端照样也有一个类似的过程。这么多的环节将卖方和买方隔开了比地理上的十万八千里还远的距离。

距离的远近可能还在其次,买卖双方怎么互相找到对方,却是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先决条件。物理学上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距离。互联网突破了这个物理局限。有这么一个网站,它让世界各地的买方和卖方有了一个网上集市,买卖双方都不必远涉重洋,即可互相找到对方。

美国人发现它了,以为它设在美国的硅谷,因为它最先的版本用的是地道的英语。可是

它却偏偏在中国,在中国原来更多地以风景闻名的杭州;创办这个名叫阿里巴巴网站的人,是杭州电子工学院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书生马云】

为了阿里巴巴网站的域名,马云费了不少心思。马云要的是一个全球讲各种语言的人都能熟记的名字。直到有一次在美国一家餐厅吃饭时,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

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这个测试,马云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读阿里巴巴。”就这样,一锤定音,马云将“阿里巴巴”确定为公司的名字。

1999年3月10日推出的阿里巴巴英文网站,不久就受到了风险投资的注目。蔡崇信一共二次到杭州探访阿里巴巴。第一次,主要听马云谈自己的想法。第二次蔡崇信带着他的太太来了杭州,三人在西湖上划船,蔡崇信突然向马云提出要加盟阿里巴巴的意思。

他突然对马云说:“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当时的马云大吃一惊,他的心突突突突后又突突了一阵,他心里明白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来临,蔡崇信毫无疑问是马云和阿里巴巴最需要的人,但马云深深吸了口气控制住内心的喜悦说:“你到我这儿来,我养得起你吗?我这每个月可就500元人民币的工资,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果然,蔡崇信的妻子也不同意他辞去高薪的工作,放下已经吃到嘴里的肉去阿里巴巴创业,可是在她和马云谈过之后,她也相信了阿里巴巴日后将大有前途。蔡崇信的妻子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在妻子的支持下,蔡崇信毅然放弃上百万美元的年薪加入阿里巴巴跟着马云干,每个月的工资变成区区500元,1995年后就连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都能轻松拿到这个数。

在马云看来,自己和蔡崇信同龄,而且性格完全不同,马“是往前冲的”,而蔡是“看

清楚才往前走”。以蔡崇信当时的收入,“可以买下几十个当时的阿里巴巴”。但他放弃了一切,加入了阿里巴巴,这买卖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不是。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前有四个董事席位,雅虎一席、软银一席、马云一席、蔡崇信一席。上市之后,招股说明书里仍然写着,马云和蔡崇信每人占有一席董事席位。在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中,有二个人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是蔡崇信。

2014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阿里在美国上市后蔡崇信的财富将高达63亿美元”。蔡崇信1999年的果断放弃100万美元年薪,15年后却得到100亿美元的财富,他才是真正的“打工皇帝”。

后来,许多人问蔡崇信为什么要放弃百万美元年薪,而选择阿里巴巴时,他说:“阿里巴巴特别吸引我的第一是马云的个人魅力;第二是阿里巴巴有一个很强的团队。1995年5月第一次见面在湖畔花园,当时他们有十几个人。第一感觉是马云的领导能力很强,团队相当有凝聚力。

“如果把阿里巴巴这个团队和其他团队作比较,这个团队简直是个梦之队,这里有一些做事情的人,他们在做一件让我感觉很有意思的事情。做这个人生重大抉择时,没有非常理智的依据,更多地来源于内心的强烈冲动,我喜欢和有激情的人一起合作,也喜欢冒险!所以我就决定来了,如此而已。”

蔡崇信和马云

那么,蔡崇信为何大加赞赏的马云团队?

首先,马云团队由一批干事的人组成,团队成员们各有短长、可以互相弥补,而且有相当强的凝聚力。

马云是真诚地把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情况和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路向蔡崇信作了介绍。蔡崇信告诉马云:自己最欣赏的团队类型有二种:第一是足球型团队,第二是中国古代的戚

篇五 书生马云
阿里巴巴成功的背后

阿里巴巴成功的背后

一、引言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同比增长42.8%。显而易见,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和经济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佼佼者,对它成功背后的研究已经热门。

阿里巴巴集团是马云带领其他17人于1997年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创立的国际化互联网公司,经营业务多元化,经营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自1997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从最初的B2B经营模式到今天的淘宝、天猫、聚划算、一淘、1688、全球速卖通和阿里巴巴B2B,全方位电子商务经营模式,阿里巴巴除了在电子商务领域大展拳脚,还进军金融、无线应用、手机操作系统和互联电视,去年被热议的“菜鸟网络”,近来又传出进军好莱坞,涉足娱乐行业,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帝国。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内最具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它的成功不是偶然,其中不乏有机会因素和必然因素,是社会、政治、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阿里巴巴。

二、阿里巴巴的营销策略

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规模,有很多原因,包括技术、文化、世界经济格局、团队、营销等等方面,但是本人认为让阿里巴巴走到今天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营销手段。

纵观阿里巴巴的历史,从1999年成立到2014年十五年时间,阿里巴巴的成功背后有一套使用了十五年的营销策略,包括阿里巴巴之前的“海博网络”,都使用了这套策略——利用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宣传公司的闪光点。也即通过制造有利于企业的新闻事件,然后利用媒体和政府的炒作,使企业能够在消费者面前闪光,就像闪光灯一样对准消费者的眼球,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深刻印象。

阿里巴巴多年以来一直占据着头版头条,创办中国黄页时中央电视台拍摄《书生马云》纪录片,2000年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全球版将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马云作为封面人物报道,2005年阿里巴巴收购中国雅虎,2013年布局“菜鸟网络”等事件使马云和阿里巴巴站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消费者面前,使阿里巴巴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

三、前身中国黄页

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前,马云带领了一班人创办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之一——中国黄页。中国黄页创办于1995年,但是中国黄页两年之后就被变相收购,于是在1997年底马云在悲愤中离开中国黄页。但是马云在中国黄页打造了自己的名声,为他创建阿里巴巴奠定了基础。

马云在中国黄页工作两年半,他用他的营销手段成就了中国黄页。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书生马云》纪录片,而后《中央贸易报》的《走近马云》,使中国黄页和马云走进了人们生活,这是马云运用闪光营销的开始。于是阿里巴巴在成立之初就受到纵多风险投资公司的觊觎。

阿里巴巴的初创基金只有50万,但是阿里巴巴的营销模式是免费,通过免费的方式获得用户。阿里巴巴成立之时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有纵多企业涉足,包括8848,搜狐,新浪,在竞争对手强大的压力下迫使阿里巴巴走了一条不寻常的B2B道路,也正是因为阿里巴巴的选择了B2B,才会有《福布斯》封面人物的报道。

马云的营销手段很强,眼光也很独到和犀利,于是马云立马采取措施,利用《福布斯》为自己和阿里巴巴做广告,于是一股阿里巴巴龙卷风席卷整个世界,阿里巴巴在全世界形成了名牌效应。也正是因为这幅报道,阿里巴巴没有在2000年和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当中倒下,而众多如8848的互联网企业都走向了破产。这是马云在阿里巴巴运用闪光营销的开始。

2005年阿里巴巴之风再次席卷整个世界。2005年8月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中国雅虎,也可以说美国雅虎入股阿里巴巴,美国雅虎以中国雅虎和10亿美元的投资获得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并拥有35%的投票权,但是阿里巴巴团队仍拥有35.5%的投票权,最终话语权还在阿里巴巴团队手中。

在新闻发布会之前,整个阿里巴巴密不透风,只向外透露阿里巴巴要国际化,并且大谈雅虎,就是不说并购。于是社会各界又掀起了一股阿里巴巴旋风,大家纷纷猜测阿里巴巴动向,当社会卯足了劲议论的时候,新闻发布会来了。结果一出,社会各界唏嘘不已。阿里巴巴挺进门户网站行列,并且是与世界门户网站“巨人”雅虎合作。阿里巴巴又一次成功运用闪光营销成为大众眼中的明星。

一向被大众视为“吹牛大王”的马云在2013年又一次“吹牛”吸引大众——斥资1000亿打造菜鸟网络。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又称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简称菜鸟网络,是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宅急送、汇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成立的物流网络。马云豪言斥资1000亿打造菜鸟网络,外加各大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加入,马云再次运用闪光营销手段成为大众明星。 大家纷纷猜测菜鸟网络的构架,马云只留下一句话:实现全国各地一日达。在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匮乏的今天,要实现全国物流一日达的投资绝不仅仅是1000亿就可以解决。看似痴人说梦,但是马云却很满意,因为阿里巴巴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阿里巴巴的基金实力,让大众刮目相看。

在2011年的时候,卫哲辞职风波被外界猜测为阿里巴巴的一场公关秀,这样的猜测也不是不无根据。因为在阿里巴巴假货横行的时代,阿里巴巴的处理是这样的“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一份声明中称: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取证,查实2009、2010年两年间分别有1219家(占比1.1%)和1107家(占比0.8%)的“中国供应商”客户涉嫌欺诈。骗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的唯一原因是利用我们十二年来用心血建造的网络平台向国外买家行骗。同时查实确有近百名为了追求高业绩高收入明知是骗子客户而签约的直销员工。”

这样的处理结果,加上以往马云推广市场和品牌营销的手段,不

得不令人怀疑卫哲和李旭辉的引咎辞职背后的交易。 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从上世纪到这世纪,中国黄页加上阿里巴巴的生命周期已经接近20年,面对阿里巴巴今天的市场地位,毋庸置疑阿里巴巴是成功的,它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阿里巴巴刚度过经济危机就迎来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消息,比如阿里巴巴的18为创始人的相互信任,比如阿里巴巴市场方向等等,毫无疑问阿里巴巴成功了,它用它的闪光营销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尊敬。

篇六 书生马云
创业者如何做公关,学老罗讲好一个故事

营销,小米的口号早期为什么被定义为“为发烧而生”?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最早一批使用小米的用户的口号,带有轻微极客属性(“内行”和“推销员”),而在另一面,通过社交工具和线下圈子(“联系员”),小白用户看到的是一个被 “论坛大神”推荐的超高性价比机型,以及“吊丝”文化带给他们的亲切感,这一切后来被写成了那本有名的《参与感》当中,当做教材向外推销,但《参与感》还是

脱胎于《引爆点》。

之所以拿小米举例是因为雷军这块做的更好,其实老罗也一直想走小米这条路,但是又放不下身段,老罗的象征符号造成了,不会有罗粉之外的人去选择偏冷门的锤子手机。所以我们在去年看到了相应的调整,比如推出入门机坚果的诞生就显得意义重大,这表明了锤子也想扩大目标人群,从原本的偏文艺青中年人群到新机的年轻学生,其实老罗更擅长的还是讲故事。

共鸣第二式:讲好一个故事

在国内的创业者当中,罗永浩讲故事的能力绝对能够排到前三,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这样的演讲,到《我的奋斗》《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样的书籍出版,老罗把一个小镇青年的逆袭故事说了无数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剖析这个故事,去发掘一个创始人应该如何公关自己。

一直以来,一个好的创业故事都应该遵循下面这三项原则:【书生马云】

1. 从低起点开始奋斗

2. 具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与个性

3. 保持与观众的共同点

为什么奋斗的起点要低呢?还是回到我们第一个原则,分析用户哪里,可以想见一下,我们的朋友圈里,热衷于转发马云语录,和淘宝十八罗汉创业故事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呵呵,不用我多说了吧,就是这些爱转发,想逆袭,爱用别人的鸡汤故事激励自己,没事给自己贴一个正能量标签又有点LOW的人,但恰恰目前国内网民的主体就就是他们,对他们来说,马云和李彦宏哪个的创业故事他们更感兴趣?技术精英型的创业者离他们太远,他们最喜欢草根逆袭型的创业者。因为一个典型的逻辑就是:你看那谁谁谁,之前也是一个吊丝,还不爱读书,现在不也混出来了么,谁说我不行?创业故事中奋斗者的起点越低,给传播者意淫的空间就越大,不过这里插一点题外话,不要被马云和老罗骗了,这两个家伙的起点可一点都不吊丝。

非常让人沮丧的是,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平凡人。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受制于环境,想努力挣脱又缺乏勇气,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热衷于看到别人不平凡的经历。在所有的创业故事中,创始人都把自己说成一副天生反骨,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的不安分的样子。

创业者应该深知,很多人每天都在理想和现实之中矛盾与挣扎,我要不要辞掉国企公务员呢?我要不要离开高管职位去创业呢?而在这理想和现实之中,可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一个典型的创业故事应该像老罗这样讲:

天生不安分的屌丝青年

潦倒叛逆的青少年时代,被主流社会文化价值所不容(这里有点过激了)

一招悟道,开始发奋努力(比如无业游民罗永浩开始学英语了)

通过一场长期的职业学习和沉淀,开始有更高的升维追求(离开新东方)

挣扎很久后决定创业,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困难

克服困难,取得小成就,迎接下一站(抱歉,这一点目前罗永浩们还没做到)

人生巅峰,IPO纳斯达克和白富美们都在等着你(参考刘强东)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满足前面三点,人生就会有所小城,满足五点你就是下一个老罗,而满足全部七点,恭喜,你成了下一个刘强东或者马云。所以即使一个公司创始人已经达到了第七点,但在诸如演讲这样的公开场合,永远不能放弃前三点,因为创始人时刻需要保持与传播者的共同点。

共鸣第三式:背上十字架,放大张力

所有的成功学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在中国,如果有人通过买彩票获得了千万巨款,那么领奖时总得带面具,原因之一是因为没脸见人啊,谁让你这么容易就有钱的,你这不是拉仇恨吗?

网上有个流传很久的叫《书生马云》的视频,是马云当年去体制内跑业务拉赞助被拒绝的片段,这段经历后来被马云称之为在北京碰壁的岁月,据说那时的马云曾经在末班公交上看着窗外呢喃:北京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至于老罗口中的磨难,那就更多了,从苦读英语,到不被新东方老俞待见,再到不温不火的创业,一直到锤子时期,什么产能问题,受人质疑(王自如事件),代工厂倒闭,其悲壮程度简直离“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只有一步之遥了,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1. 背上十字架

2. 制造对立的声音

3. 传播情绪:激发好奇心,从失望到希望

一直以来,老罗是一个喜欢主动给自己背一大堆十字架的人,这一点就不赘述了,都有点审美疲劳了,说说如何制造对立的声音,大家都还记得,2014年优酷直播的罗永浩约战王自如事件吧。这件事有没有双簧我们真的说不清楚,在这里舍予兄作为一个专栏作家是不能随便去臆测别人的居心的,但我要说一个事实,在约架前,从两人的微博互动上看,罗永浩和王自如有过一些私交,虽然事后罗永浩“澄清”了,约架之后,罗永浩的百度指数翻了16倍,王自如火了,优酷的PV在那段时

间也翻了几倍,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三赢局面,所以这事你们懂得。

至于在传播情绪上,罗永浩更是其中的高手,如果把2015年坚果手机发布会的全程看完,你可以细细琢磨老罗的每一处停顿和小哽咽,那一场发布会延时了50分钟,事后锤子公布说是因为幻灯片消失了。第二天相必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看到了那篇著名的文章《锤子坚果手机发布会推迟的40分钟发生了什么》顺便炒红了老罗团队里的许岑。

整个过程比较熟稔地激发了好奇心,让旁观者和传播人经理了从失望到希望,当然老罗可以跳出来说一切都是意外,绝对不是刻意为之,但是作为一个在书里说自己当年上台讲课前会把录音反复听上几十遍来调整准备的资深教师,上台前弄丢教案这种事嘛…

共鸣第四式:尝试推团队

永远记住,在外界看来,团队和企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有两个特定的社会情结在这里必须提一下,一个是较为重视出身,还有一个就是三人成众,可能是看到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之类的故事套路都是,作为老大有几个靠得住的兄弟一起创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多有情怀的一件事情啊,要知道兄弟义气的约束能力是非常强的,要不为什么黑帮喜欢用呢。不过兄弟们既然帮着老大打天下,那么有机会当然也很想对外表现一把了,所以作为创始人要进行对外公关的时候,适当推一推团队很有必要。

我们假设这是一家初创公司,创业早期要建立快速受认可的公司文化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往往可以借助团队原先的出身推销文化,例如比较常见的“XX系创业团队”。比较容易给公司早期定一个调性向外界传达:“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同时,如果团队成员来自知名互联网公司,那么无论是对于用户还是投资人,都有一定的背书作用。

但是,如果公司发展时间不长,团队成员尚不稳定,那么在推广自己的团队时,切记点到即止,不要具体到某个合伙人或者技术大牛,不然就嘿嘿,刚刚让手下一哥们小露一脸,对方就被人挖走了。

这一点对于老罗来说倒不是大问题,因为他的团队成员都有粉丝属性,另外老罗自己又干过传销上过讲台,洗脑画饼一套非常擅长。所以可以看到老罗作为创始人其实还是比较重视推广自己的团队的。朱萧木、钱晨、李剑叶,包括许岑都经常被他拿出来说,有机会还让团队成员作为票友上个发布会什么的。这一切都是传达一种信号,我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我的团队是一支有情怀的团队,

篇七 书生马云
生活过得怎么样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