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20    阅读:

篇一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唐思军养泥鳅:怎样帮助泥鳅孵化繁殖? [科技苑视频]


  [科技苑]帮助泥鳅去孵化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科技苑官网
 
  ■科技苑视频同步解说词://致富经
  
  (同期声)
 
  小伙子,这里面养的是什么呀?
 
  全是种鳅
 
  这总共有多少啊?
 
  一共有300多口网箱,这一个网箱里面有30多斤种鳅。
 
  (主持人)刚才看到的那位小伙子叫唐思军,是搞泥鳅繁育的。在前不久的节目中,我们曾介绍过他给泥鳅催产的事儿。今天要说的是他帮泥鳅孵化的事儿。给泥鳅催产、帮泥鳅孵化是人工繁育泥鳅过程中最关键的两步。第一步就是通过注射催产激素,让性发育到一定成度的泥鳅,集中在同一段时间内产卵,可这产下来的卵得怎么才能把它们集中起来,孵化出更多的小泥鳅呢?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
 
  要想掌握人工孵化泥鳅的门道,就得先了解泥鳅在自然环境下是怎么孵化的。
 
  这泥鳅也是鱼,所以它和普通鱼类一样属于卵生,雌雄亲鱼排卵、排精是在水中同步进行的。在繁殖的季节,也就是4—9月份的时候,成熟的泥鳅,会将自己的卵产在水草上面进行孵化。
 
  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泥鳅养殖户唐思军:
 
  (采访)泥鳅的卵它是一种沉性卵粒,产了之后沉在水底,而且它具有一种微微的很弱的粘性。
 
  专业的说,泥鳅的卵属于微粘性的沉性卵。这种卵的特性就是卵膜微微有一些粘性,遇水会粘附在水草、木桩或岩石等附着物上,所以在自然环境下泥鳅会选择水草当鱼巢来孵化自己的宝宝。但是由于卵粒的粘附性不大,附着力不强,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卵粒很容易从附着物上脱掉落到水底。这些是放大后的是泥鳅卵,它们实际的直径只有0.8毫米左右,像这种就属于受精卵,几乎完全透明,在22—26度的水温中,只需要30多个小时,它们就会变成小泥鳅苗,但是它们要在3天以后才能游动,这就是泥鳅自然孵化的特性。
 
  可是在自然环境中,因为受到天气、水温、天敌等外在因素的干扰,泥鳅的自然孵化率是非常低的,只有20%--30%。而人工繁育就不同了。
 
  (采访)小唐:像现在的话,我们的孵化率在80%到90%,那么成活率就是在80%以上。
 
  泥鳅卵的孵化率达到了80—90%,这可是小唐摸索了两年多得到的成果。因为泥鳅的人工繁育是近两年才开始,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作为初养者的小唐来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拿收集卵粒来说吧,他就走了不少弯路。
 
  (采访)小唐:最初采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小池里面放上一部分干净的水草,让种鳅把卵粒产在水草上,那么产了之后,我们再到其它小池里面去孵化。
 
  在自然环境里,泥鳅习惯把水草当成鱼巢,所以仿自然人工人工繁殖的时候就得给它们提供这种条件。小唐用的是消毒之后的水葫芦,水葫芦的根须比较多,当种鳅们在上面产卵受精的时候,卵粒可以比较集中的错落分布在根须上。这样人工收集卵粒就比较方便了。但是这些收集起来的卵粒,必须移到另外的池子里单独孵化,这是一种常见的仿自然人工孵化方式。可实际操作之后,小唐发现这种方法并不理想。
 
  (采访)小唐:卵粒和种鳅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把卵粒损失掉,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碰坏卵粒这种情况。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泥鳅的产卵特性。泥鳅属于多次产卵类型的的鱼类。在一个产卵期每尾雌泥鳅可以产3000-5000粒卵。但是这些卵要分10几次产出,一般来说每次产200—300粒卵,可这一棵水葫芦最多能收集300—400粒卵。这就意味着,泥鳅产卵期间,工作人员得仔细观察,一旦发现鱼巢附着的卵比较多的时侯,就得及时更换新的鱼巢继续收卵。如此一来很多卵粒就会从水草上滑落到池底,对于掉到池底的卵来说成活率是很低的。 
 
  (采访)小唐:这个水草在操作过程中要掉下一部分根须,那么这个根须掉到水里面之后,卵粒就出现死亡就污染水质,泥鳅对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但是小苗在孵化的过程中呢,对这个水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自然环境中,泥鳅喜欢生活在稻田、湖泊、池塘等潜水水域中,只要水质肥沃,没有污染,就能满足他们生存的需求,可是这些卵也就是它们的孩子不行,娇气的很,对水质要求很高。
 
  (采访)小唐:要求是清水而且没有其它的异味,水质要求要高一点。
 
  就是说水体的透明度要高,像井水、自来水、地下水都可以用来孵化卵粒,但ph值应在6、5-7,水体中不能有污染物。可话又说回来,这些知识小唐都懂,为了不让水质有污染,这孵化池使用之前,他都会用进行消毒,用来收集卵粒的这些水葫芦也都是消毒之后再使用,为什么它们的根须掉到池底还会污染水源,造成卵粒的死亡呢?
 
  (采访)小唐:因为卵粒要出小苗的时候,有一个微弱的力,会动,那么这个时候根须和卵粒搅在一起,卵粒动不了,最终导致那个小苗出不来。

 

[1] [2] [3] 下一页

篇二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泥鳅池的建造方法

  1.泥鳅池的选址
   
  (1)交通交通对于泥鳅的养殖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苗、购买饲料、出售泥鳅等都很便利,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
   
  (2)用电泥鳅池一般要选在电压较为稳定的地方,这对养殖过程中换水的快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地农村大多已经进行农网改造,但也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变压器容量小、线路老化等原因,在用电髙峰无法启动水泵抽水,这很容易给泥鳅养殖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初次养鳅的朋友在选择养殖场地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3)水源水源是否充足决定着泥鳅养殖密度的髙低,因此泥鳅池一般都建造在离江河、湖泊较近的地方,但是水源一定不能受到较重的污染(能够适合鱼类生存)。如果你当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也可以用井水养殖,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4)土质土质以黑土、黄土等较黏的土质为好,沙土保水性能差,最好不要选用。
   
  (5)地势地势要稍高,排水方便,而且在夏季洪水季节要不被淹没。
   
  2.泥鳅塘的建造
   
  (1)时间 北方地区建造泥鳅塘一般在冬季建造比较合适,冬季建造的泥鳅塘经过下个冬天的冰冻,土质慢慢疏松,对于第二年养殖过程中的保水有较大的作用,当然其他季节也可以,只是要注意渗水的问题。
   
  (2)开挖 对于原来田埂较为矮小的稻田或者是在平地新建养鳅池塘,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小型的推土机或挖掘机进行开挖池塘。在开挖之前,最好能用旋耕机把地耙一遍,然后再开挖,这样,泥土松软,对保水同样有利。对于稻田田埂已经比较牢实的,也可以采用人工将田埂适当加高加宽即可。
   
  (3)池的深度 建成后的泥鳅池深度一般保持在1米左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深,太深了,开挖的费用也较高。
   
  (4)埂(坝)宽度及防渗漏处理一般保持在1?2米即可(具体根据当地土质确定>,只要能够蓄水在70厘米左右且渗水较慢即可。部分稻田有野生龙虾打洞,容易导致田埂漏水。有的地区土壤含沙较多,防渗效果不佳。对于这样的稻田,可以在度边覆盖土工膜,以防止出现塘水渗漏。一般每平方米130克规格的土工膜价格大约为3元,处理1条100米长的田埂大约需要花费600元,但一般可以使用3年。如果有条件,能将田埂用砖或混凝土进行防渗漏处理当然更好,只是这样一次性的投入就要大一些。-
   
  (5)池塘的大小养鳅池塘一般以长70~120米,宽8~15米,面积1~3亩为宜。如果宽度过宽,投料等管理不是很方便;如果长度过长,换水很难达到比较彻底。池塘当然也不要太小,那样管理起来也有些麻烦。
   
  3.相关材料的准备
   
  (1)竹竿和铁丝竹竿一般买6米长左右的即可,每根竹竿截成4节,每节1.5米,最上面的一节因为较细,所以不能用,其余3节可以用。在养殖泥鳅池毎3?5米就要用到一节竹竿,这样,就可以算出竹竿的购买量。支撑网布用水泥棒也可以,一般6?10米用一根水泥棒。可以向预制构件厂定购水泥棒,长度大约为1.5米(就是很多葡萄种植户用于搭架的那种)。此外还要准备适量的细钢丝绳或铁丝,其长度能够绕稻田1周即可,用于把每根竹竿或水泥棒连接起来,便于固定网布的一侧。
   
  (2)网布网布主要用于防止泥揪在田埂四周打洞和外逃。为了保证网布的使用寿命和确保泥鳅不外逃,购买网布一定要选择质量较好的聚乙烯网布,网目的大小应根据所放的泥鳅苗而定(一般10~20目的网布均可)。质量较好的网布在日晒雨淋的露天场地可以使用3年以上,但质量差的网布有的不到1年就老化变脆,容易造成养殖的泥鳅逃逸。网布的宽度(高度)以1.5米左右为宜。由于池水的深度可能在70厘米左右,加上泥下要埋入约50厘米,所以绝不能使用宽度仅为1.2米的网布代替。网布的长度视泥鳅池的周长而定。一般情况下若泥鳅池的周长为100米,购买布网时最好多买几米,因为网布在埋设时不一定能够做到完全拉直,这样就有可能增加网布的用量。
   
  4.相关设施的设置
   
  (1)埋网在放苗前1个月,就要把网埋在池塘里,埋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泥鳅的成与败,可以说,它与泥鳅的养殖同样重要,埋得不好,会造成泥鳅大量逃跑。埋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埋网之前,池塘中不能有水,如果有水,网就埋不结实,但也不能太干,若太干,硬泥块在填埋时容易把网布戳破。
   
  ②埋网沟要用人工挖,所挖的泥土不能放在池塘埂上,要放在池子中,以方便埋网时的回填。埋网沟要在距离池埂底部20厘米左右的地方开挖,如果距离池埂太近,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雨水的冲刷,埂上的泥土难免不出现塌陷,这些塌陷的泥土容易把围泥压垮,造成泥鳅逃跑。埋网沟的深度一般以30厘米为宜,这主要是根据泥鳅的好动性设计的,如果埋得太浅,泥鳅容易把埋网的泥扫开,造成泥鳅从网底逃跑;埋得太深,上面的防逃高度就很难保证。在挖到池子四个角的时候,要把沟挖成弧形的而不能顺池埂挖成直角,以免在四角埋网时出现皱褶。  

[1] [2] 下一页

篇三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繁殖技术

60 泥鳅的繁殖有哪几种形式?

泥鳅繁殖有以下几种形式: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人工授精。

61 泥鳅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长江流域在4月上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繁殖,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为22~28℃,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橘色,黏性差,自然环境下,能附着在石块、树枝、水草等杂物上,但很易脱落。为了收集较多的受精卵,可以采用天然增殖措施,应选择环境较僻静、水草较多的浅水区施用一定数量的草木灰,而后每667平方米,施400~500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周围必须采用聚乙稀密眼网片护栏,防止青蛙等进入侵袭。这样便可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收集较多的受精卵。【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62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哪些设施和条件?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准备:专门建立产卵池、孵化池,创造人工环境,让泥鳅在专用池中自然交配产卵,并用鱼巢,可收集大量受精卵,然后在孵化池中人工孵化,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⑴ 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先将池水排干,晒塘到底泥裂缝。每667平方米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除野,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篙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池中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粪400~500千克。加注新水,水位达20~30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

⑵ 鱼巢的准备。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多须的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

63 怎样获得和选择泥鳅亲本?

⑴ 采集。用于人工繁殖的亲本泥鳅来源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从天然水域采集;二是从其他生产单位或市场上收购;三是从人工养殖泥鳅中选留。其中第一种来源较经济,自己捕捉后在3~4天之内可选择成熟者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催产。第三种来源最可靠,选择余地较大。而市场收购得来的往往是几经周转,或较长时间蓄养,或密养运辅后对泥鳅损伤较大,必须严格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培育之后才能使用。

⑵ 雌雄鉴别。泥鳅雌、雄性在成体阶段主要的区别是在胸鳍,背鳍和腹鳍上方体侧白色斑痕三个方面,泥鳅体表多黏液,滑腻难抓。辨识时准备一个盛有少量水的碗或盆,将泥鳅放在其中,待其安定下来,鳍自然展开时,就可以很快辨认性别。在生殖季节特征更是明显,其主要区别见表5—1 。

表5—1 雌、雄泥鳅外部特征

如在雌泥鳅腹鳍上部出现白色斑块状伤痕,这是当年已产过卵的雌泥鳅的标志。产卵期间所捕获的雄泥鳅,往往都有这种标志。一旦出现这种标志,便不能再用作当年繁殖用亲鳅,这种白斑的出现,是由于雌鱼在产卵时,被雄鱼紧紧地相卷,雄鱼胸鳍的小骨板压着雌鱼的腹部,从而使其腹部受了伤,小形鳞片和黑色素的脱落,留下这道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一般可根据伤痕深浅来估计雌泥鳅产卵的好坏,一般是伤痕深,产卵好,

⑶ 性成熟与怀卵。雌鳅一般2龄达性成熟,3龄以上的个体大的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8克以上,最好30~50克的亲雌鳅。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有个体。产卵数多(见表5—2)。2~4龄怀卵量从800~40000粒不等,产卵数200~24000粒。 选作亲本的泥鳅,要达到3龄以上,体长15~20厘米,平均体重达12克以上,雌泥鳅18克以上,个体大达到40~50克更好。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2克以上,最好30~40克的亲雄鳅,行动敏

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雌、雄鳅都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无伤残、活力强、鳍条整齐完全。选择泥鳅亲本同时要注意雌、雄配比,一般雌:雄为1:2~3,雄鳅适当多准备些。

(表5—2) 不同龄泥鳅怀卵量与产卵数的比较

64 年龄、体长与产卵量有什么关系?【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雌鳅产卵量与其年龄、体长相关, 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锹的产卵量不同。雌泥鳅体长为151~200毫米以及200毫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要比体长100~150毫米的高出1倍。4~5龄的产卵量为1~3龄产卵量的2.2倍。相对产卵量变幅在每克体重22粒以上 (表5~2、表5~3)。【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表5~2 不同体长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表5~3 不同年龄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篇四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泥鳅人工繁殖最适孵化条件的研究

篇五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高产无公害泥鳅孵化养殖技术

篇六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泥鳅生态孵化模式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泥鳅生态孵化模式效果研究

作者:梁少民 李春发 张小磊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 为提高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泥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对生态孵化模式与传统人工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畸形率以及亲本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 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比传统孵化方式高32.60%,差异极显著。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幼苗成活率比传统孵化模式高22.32%。传统孵化模式和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幼苗的畸形率分别为26.50%和24.14%,差异不明显。传统孵化模式与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雌性亲本的死亡率分别为89.72%和5.91%。[结论] 采用生态孵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泥鳅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减少亲本死亡率,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符合泥鳅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孵化率;成活率;畸形率;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0-06611-02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in the Ecohatching Pattern

LIANG Shaomin et al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5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artificial propagation technique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M. anguillicaudatus in the future. [Method]The hatching rate, survival rate, abnormality rate and parental mortality of M. anguillicaudatus in the ecohatching pattern and traditional artificial hatching pattern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hatching rate of M. anguillicaudatus in the ecohatching pattern increased 32.60%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artificial hatching pattern, with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survival rate of young M. anguillicaudatus in the ecohatching pattern increased 22.32%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artificial hatching pattern. The

abnormality rate of young M. anguillicaudatus in traditional artificial hatching pattern and ecohatching pattern were 26.50% and 24.14% respectively, without obvious difference. The maternal parent mortality of M. anguillicaudatus in traditional artificial hatching pattern and ecohatching pattern were 89.72% and 5.9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hatching rate of M. anguillicaudatus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young M. anguillicaudatus could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and the parental mortality could be reduced by ecohatching method, which could save the production cost. The ecohatching method could meet the demands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M. anguillicaudatus and had a goo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篇七 泥鳅孵化池的孵化视频
泥鳅苗种的人工孵化及培育技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黄鳝吃什么食物

下一篇: 大脸鸡排加盟费

最新成考报名

  • elitebasic(衣俪特)参加上海校服展了!
  • 【创业失败】创业失败身体运毒
  • [农村冷门小生意]冷门小生意
  • 韩国料理加盟排行榜_韩国料理加盟
  •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
  • 【0048香辣虾加盟费】0048香辣虾加盟
  • [池上便当加盟费]池上便当加盟
  • [加盟麦当劳需要多钱]加盟麦当劳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