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20    阅读:

篇一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无毒河豚养殖技术

  [科技苑]无毒河豚诞生记(20110623)

  暗纹东方魨是河豚鱼的主要品种,是我国独有的河豚种类,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鉴于河豚有剧毒,烹调不当会致人死亡,本片主人公开展了无毒河豚的相关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成功,能让暗纹东方鲀不含任何毒素,相关技术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11年获得上海市发明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奖”。

  小知识:

  暗纹东方魨的成鱼体长一般20—30cm,体重150-500克。身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狭小。口端位,横裂。眼小,侧上位。鼻孔 l对,显著。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对。无腹鳍,尾鳍平截。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体背、腹面均披小刺。体背及上例部具灰褐色横带绞4—5条,下侧及腹部桔黄色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生态习性: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水域的中下层,遇到外敌,腹部气囊迅速膨胀,使身体呈球形,漂浮水面,同时皮肤小刺竖起,借以保护自己。幼鱼在江河或通江湖泊中育肥.然后人海,在海中生长发育至性成熟后再进入淡水产卵。属杂食性鱼类,食性广,幼鱼食性稍不同于成鱼,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鱼苗为食。成鱼的动物食物包括鱼、虾、螺、蚌、昆虫幼虫、技角类、挠足类等;植物性含物包括高等植物的叶片,丝状藻类等。经驯养也可摄食人工饲料。

  

篇二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河豚毒素的起源及其研究进展

篇三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河豚毒素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第 27 卷 第 6 期 海 洋 通 报 Vol. 27,No.6 2008 年 12 月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Dec. 2008

河豚毒素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殷芹,刘岩,宫庆礼

(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3 )

摘 要:河豚毒素是河豚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为了解释河豚能够适应并富集河豚毒素的原因,着重从分子遗传学的

角度,介绍了河豚为了适应河豚毒素而发生的基因突变以及河豚毒素在河豚体内的富集方式并从促进河豚的安全食用及河豚毒素在

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出发,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河豚毒素的分离检测手段以及河豚毒素作为一种工具药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用野生河豚的安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河豚毒素在医学领域里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河豚;河豚毒素;富集方式;基因突变;提取和检测;应用研究

中图法分类号:R996.3;R93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32(2008)06-0095-0006

河豚肉味鲜美,但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剧毒的,它能够阻断钠离子内流,封闭神经轴突传导能力,导致神经麻痹引起死亡。为了河豚鱼的安全食用,本文介绍了河豚富集河豚毒素的主要途径,为生产无毒低毒河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又从分子层面上解释了河豚自身为何具有抵抗河豚毒素的能力,为生产河豚毒素的解毒药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河豚毒素是从有毒河豚内脏中提取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高纯度的河豚毒素,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对河豚毒素的分离纯化和检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海洋药物的开发,河豚毒素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是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研究及其有用的工具药。本文对河豚富集河豚毒素的调控机制以及提取、检测和作为工具药的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1 河豚体内河豚毒素的富集方式

河豚如何富集河豚毒素的问题因其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上的意义而被人们重视。Wu Z ( 2005 ) 等提出细菌产生河豚毒素的观点,他们从河豚体内分离出 36 种细菌,并从中挑选出了 20 种能分泌河豚毒素的细菌,主要包括放线菌、弧菌、假单胞菌、发光菌、气单胞菌、芽孢杆菌、希瓦氏菌等[1-2],其中以溶藻弧菌 ( Vibrioalginolyticus ) 和互生单胞菌属 ( Aheromonas ) 产河豚毒素较多[3]。但是 Matsumura ( 1995 ) 发现,从河豚体内分离的细菌,培养后产生的河豚毒素,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他提出细菌没有产生河豚毒素能力的论断[4-5]。Yasumolo ( 1996 ) 反驳说,细菌能否产生河豚毒素,与菌株的分离技术和菌落特征密切相关,Matsumura 分离的菌株不一定是产毒的菌株[6]。目前,细菌能否产生河豚毒素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Matsui T ( 2004 ) 等认为河豚自身合成河豚毒素,因为由细菌产生河豚毒素的量远远少于河豚体内所

Takifugu 含毒素的量[7]。Kendo ( 1998 ) 为了证明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内源性的,提取了星点东方鲀 (

niphobles ) 成熟的卵细胞进行人工受精及培育,发现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其体内的河豚毒素的含量一直在增加,这表明河豚毒素是胚胎的产物[8]。

后来 Nagashima Y ( 1990 ) 等提出河豚的毒素是通过食物链富集的,河豚肝脏的薄切片吸收河豚毒素的能力比其他鱼肝脏的薄切片吸收河豚毒素的能力要强。实验也证明,人工养殖的河豚不含河豚毒素,但是在饲料中添加有毒河豚的肝脏,体内就会有毒素的积累[9-10],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受食物链和微生物双重影响的结果。

在海洋中有些生物也吃和河豚同样的食物,它们的体内并不含有河豚毒素,所以推断河豚体内有特殊收稿日期:2007-10-18;收修改稿日期:2008-03-14

96 海 洋 通 报 27 卷 的保留河豚毒素的机制。

有学者从免疫学的角度对河豚富集河豚毒素的机制进行了解释。用河豚毒素做生物免疫实验,用相同浓度河豚毒素微量注射于有毒河豚、无毒河豚和小鼠体内做毒性实验,有毒河豚对河豚毒素的免疫耐受能力最强,无毒河豚的免疫耐受能力比小鼠的强[11]。因此推断有毒河豚对河豚毒素具有特殊的免疫耐受调控机制。

也有学者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证。Yotsu-Yamashita M ( 2001 ) 等研究认为,在河豚体内存在一种蛋白质,可与河豚毒素联结形成复合物[12],Matsui ( 2000 ) 等也已经从星点东方鲀 ( Takifugu niphobles ) 中提取出了河豚毒素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13]。Jeen H L ( 2001 ) 等从河豚肝脏内提取 mRNA,逆转录得到 cDNA,通过 cDNA 末端扩增,发现 cDNA 中的纤维蛋白原基因 ( flp ) 的含量与河豚毒素毒力水平呈线性关系[14]。因此可以推断,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与蛋白质联结在一起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并且河豚毒素的含量是受基因调控的。

对河豚富集河豚毒素的机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不过养殖的河豚毒性较低,这为开放国内河豚鱼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河豚富集河豚毒素的机制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层面的阐释也为河豚的无毒控毒养殖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河豚对河豚毒素的适应性进化

在对河豚毒素没有免疫力的生物体内,钠通道的 α-亚基上存在河豚毒素的受体,河豚毒素与 α-亚基门孔附近的氨基酸残基结合,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河豚毒素中毒[15]。而河豚体内细胞的构造与其他生物不同,河豚体内还存在可以和河豚毒素结合的蛋白质,从而使河豚对体内的河豚毒素具有免疫力。

比较红鳍东方鲀 ( Fugu rubripes )、黑青斑东方鲀 ( Tetraodon nigroviridis ) 和斑马鱼的基因序列图谱,

正是这种变异使河豚具有抵抗河豚毒发现红鳍东方鲀和黑青斑东方鲀骨骼肌的 Nav1.4通道发生了变异[16],【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素的能力。红鳍东方鲀和豹纹东方鲀的变异类似,都是在 Nav 1.4 通道的 401 位点上发生了取代,取代为一个折叠程度更高的不饱和氨基酸,河豚的这些氨基酸是不与河豚毒素结合的,从而也就不能对河豚的钠通道造成影响。通过克隆调控豹纹东方鲀 ( Fugu pardalis ) 骨骼肌 Nav 1.4 通道表达的 cDNA,发现 Nav

1.4 通道区域 Ⅰ 401 位点处存在一个不饱和氨基酸,即天冬酰胺。通过基因工程把不饱和氨基酸移植到对河豚毒素敏感的小鼠骨骼肌 Nav 1.4 通道处,移植的不饱和氨基酸的折叠程度越高,小鼠抵抗河豚毒素的能力越强。当不饱和氨基酸的折叠程度大于取代位点氨基酸折叠程度的 2 500 倍时,IC50 ( 50 % Na+ 通道

[17]。 发生阻断时河豚毒素的浓度 ) 提高至 47 µmol/L

河豚对河豚毒素具有免疫力是基因变异的结果,更是适者生存、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对河豚毒素具有免疫力,使其可以吃含有河豚毒素的生物,而这些生物是其他对河豚毒素敏感的海洋生物所避免食用的。同时河豚体内含有河豚毒素还能起到防御敌害的作用,当受到敌害的攻击时,河豚的皮肤和唾液腺均可分泌河豚毒素,使敌害中毒麻痹[18]。河豚的繁殖与河豚毒素也有关,在繁殖季节,雌性河豚的卵巢和肝脏内的毒性非常强,在非繁殖季节则相对较弱。河豚对河豚毒素的适应性进化为河豚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为人类研制河豚毒素中毒后的解毒药品提供了依据。

3 河豚毒素的分离提取及检测

对河豚毒素的分离提取研究首先是晶化问题。1909 年日本学者田园良纯用醋酸酸化后用铅盐沉淀法分离,再用醋酸-乙醚重结晶。1950 年日本学者横尾晃采用氧化铝柱层析,以水为洗脱剂洗脱,得到河豚毒素的结晶[19]。目前大多采用离子交换法、活性炭柱层析及凝胶柱层析、吸附树脂等方法分离。

国际上分离河豚毒素多采用层析法。把富含毒素的样品绞碎,用醋酸浸提,浸提液经离心,合并上清液,加热除蛋白质,再减压浓缩,萃取脂肪。之后经过冷冻干燥或再减压浓缩,浓缩液经多次层析洗脱,【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6 期 殷芹 等:河豚毒素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97 即可得到纯度非常高的样品[20]。国内分离河豚毒素的方法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法、树脂吸附洗脱法和滤膜过滤法。此外,苦味酸盐法的氨解也可制备河豚毒素纯品[21]。

河豚毒素从河豚体内提取出以后,为了对河豚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常用表 1 中的方法检测河豚毒素。

表 1 检测河豚毒素的常用方法

Tab.1 Common methods used for detecting Tetrodotoxin

常用检测方法

小鼠单位法[22] 检测原理 一定体重的小鼠经腹腔注射河豚毒素后,其死

亡时间的倒数与注射剂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

系,因此根据小鼠死亡时间可推测河豚毒素的

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23] 河豚毒素是半抗原,通过偶联剂甲醛与载体蛋

白结合,形成抗原,再免疫动物使之产生抗体。

最后通过直接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河

豚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24]检测方法的优点 检测方法的缺点 重复性差、费时费力且要受到共存的氨基酸和无机离子的影响导致结果显著偏低。 小鼠法不需要特殊装置,操作简便,很适用于基层检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快速、灵敏,不需要复杂和昂贵的仪器,可以满足现场工作的需要 灵敏性高,对样品的适用性广,能

准确定性与定量分析河豚毒素,分

析结果具权威性

灵敏性高,可以检测极低含量的河

豚毒素,最低检出量为 86 fg,可

持续检测,时间可达 250 h 免疫技术难度大,偶尔会出现假阳性,成本相对偏高 分析时间长、分析过程复杂、检测费用高、专用仪器昂贵、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 检测费用高、专用仪器昂贵,不利于普遍推广 流动相携带河豚毒素通过色谱柱,各组分彼此间就拉开距离,按先后次序流出,通过检测器检测 生物传感器法[25] 在神经细胞膜上有很多对河豚毒素敏感的 Na+ 通道,因此用不同浓度的河豚毒素处理膜表面,Na 电极就会从 Na 通道处导出不同

的电信号 ++

离体组织培养法[26] 利用河豚毒素对 Na+ 通道的特异阻滞作用来

检测河豚毒素。细胞的死亡率与 ATP 酶抑制

剂、Na+ 促进剂以及河豚毒素的剂量有关。 简单,灵敏 不能区分 TTX,STX 及它们的衍生物

除上面比较常规的方法外,国内报道的还有分光光度计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等方法。国外报道的还有柱转换液相色谱/质谱/电喷雾法[27]、薄层层析/快原子轰击质谱法、亲水作用色谱-电喷雾质谱法[28]、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29]等方法,这些方法简单精确但是所需仪器设备都比较昂贵,不便于普遍推广。目前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4 河豚毒素作为工具药的应用研究

河豚毒素活性部位胍基可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内,降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导致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麻痹,血压下降,因此河豚毒素可作为止痛剂、麻醉剂和降压药等。但是在临床上使用河豚毒素剂量过大,会导致远端神经损害,神经损害可累及神经根、植物神经和中枢神经[30]。因此,为了避免河豚毒素在临床应用中产生全身毒性反应,目前已研制出河豚毒素微胶囊,把它分散的移植到坐骨神经的细胞膜下,既能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又能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毒性[31]。研发成功的河豚毒素微胶囊,可以使河豚毒素在临床上得到的广泛应用。河豚毒素与神经变性有关。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胶质细胞,导致 692 个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异常。因此,河豚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为研究基因的表达规律及神经衰退机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32]。另外,河豚毒素还可治疗与睡眠相关的疾病。在网状脑桥嘴核和蓝斑下核内微量注射河豚毒素,它们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减少,证明河豚毒素能降低脑桥区的活性,影响生物的睡眠-觉醒状态[33],因此河豚毒素可以用来调整睡眠时间以及提高睡眠质量,为治疗失眠等顽疾提供了新思路。

河豚毒素具有镇痛作用,用醋酸刺激引起小鼠腹膜炎症而产生疼痛,表现为扭体反应,微量河豚毒素

98 海 洋 通 报 27 卷 或者微量河豚毒素联合小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小鼠扭体频率降低[34]。河豚毒素对器官的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症状[35]。河豚毒素对常规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特别在抗室颤方面效果显著[36]。但是以上实验均是在小鼠或兔子身上做的实验,还没有应用到临床医学上。

河豚毒素还可以用于戒毒,加拿大科学家已经应用于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另外,河豚毒素在治疗癌症、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7]。

5 研究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野生河豚的毒性较大,每年都会有人因误食而导致死亡,但目前还没有治疗河豚毒素中毒的特效药,因此如果建立一种快捷简便灵敏度高的检测河豚毒素的方法并研制出治疗河豚毒素中毒的特效药,将会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养殖河豚的毒性较小,但是养殖中的病害较严重,风味与野生的相比也明显下降,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食用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河豚的抗病能力并使其保持良好的风味,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38]。

河豚毒素在河豚不同组织内的分布情况是不一样的,一般肝脏和卵巢毒性较大,但是肝脏成分复杂,提纯过程较繁琐。河豚的卵巢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较大,丰满度较高,如果为了获取河豚毒素大量捕杀河豚鱼,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将会严重破坏河豚鱼资源[39-40]。河豚体内不仅有河豚毒素,还有大量的河豚毒素的异构体和衍生物[41]。因此,如何获得大量的高纯度的河豚毒素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河豚毒素在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上展示了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河豚毒素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还需要克服很多问题。河豚毒素是神经毒素,使用不当,将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随着对河豚毒素研究的深入,河豚毒素的药用价值将会不断地得到开发,河豚毒素将会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Wu Z, Yang Y, Xie L, et al. Toxic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etrodotoxin-producing bacteria in puffer fish Fugu rubripes collected from the Bohai Sea of

China [J]. Toxicon, 2005, 46: 471-476.

[2] Cheng C A, Hwang DF, Tsai YH, et a1. Microflora and Tetrodotoxin—producing bacteria in a Gastropod, Niotha clathrata [J]. Food of the Toxicon,

1995, 33(1): 929-934.

[3] Simidu U, Kita T K, Yasumoto T, et a1. Taxonomy of fourmarine bacterial strains that produce tetredotoxin [J]. Int J Syst Bacteriol, 1990, 40(4):

331-336.

[4] Matsumura K. Reexamination of tetrodotoxin production by bacteria [J]. Appl Environ Microblol, 1995,61: 3 468-3 470.

[5] Matsumura K. No ability to produce tetrodotoxin in bacteria [J]. Appl Environ Microblol, 2001, 67: 2 393-2 394.

[6] Yasumoto T. Tetrodotoxin—producing bacterium exits.Rebuttal of comments by Matsumura Kagaku to Seibutsu [J]. Gakkfi Shuppan Senta, 1996,

34(12): 837-839.

[7] Yua C F, Yua P H F, Chana P L, et al. Two novel species of tetrodotoxin-producing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oxic marine puffer fishes[J]. Toxicon, 2004,

44: 641–647.

[8] Kendo M. Production of tetrodotoxin in pufferfish embryo [J]. Environmen Toxical Pharmacal, 1998, 6: 217.

[9] Matsui T, Taketsugu S, Sato H, et al. Toxification of cultured puffer fish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tetrodotoxin producing bacteria [J]. Nippon Suisan

Gakkaishi, 1990, 56: 705.

[10] 殷宁, 赵清尼, 顾曙余. 养殖的 3 龄暗纹东方豚毒性检测 [J]. 水利渔业, 2000, 20(2): 12-13.

[11] Saito T, Noguchi T, Harada T, et al. Resistibility of toxic and nontoxic pufferfish against tetrodotoxin [J]. Bull. Jpn. Soc. Sci. Fish, 1985, 51: 1 371.

[12] Yotsu-Yamashita M, Sugimoto A, Terakawa T, et al.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DNA cloning of a novel soluble saxitoxin and tetrodotoxin

binding protein from plasma of the puffer fish [J]. Fugu pardalis. Eur. J.Biochem, 2001, 268: 5 937-5 946.

6 期 殷芹 等:河豚毒素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99

[13] Matsui T, Yamamori K, Furukawa K ,et al. Purific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a tetrodotoxin binding protein from the blood plasma of kusafugu,

Takifuguniphobles [J]. Toxicon, 2000, 38: 463-468.

[14] Jeen H L, Hidehiro K, Shigeru 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genes related to tetrodotoxin intoxication in pufferfish [J]. Toxicon,2007, (01): 008.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15] Goldin A L. Resurgence of sodium channel research [J]. Annu. Rev. Physiol, 2001, 63: 871–894.

[16] Yotsu-Yamashita M, et al. Binding properties of(3)H-PbTx-3 and(3)H-saxitoxin to brain membranes and to skeletal muscle membranes of puffer fish

Fugu pardalis and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a voltage-gated Na(+)channel alpha-subunit(fMNa1)from skeletal muscle of F [J]. pardali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on, 2000, 267: 403-412.

[17] Venkatesh B, et al. Genetic basis of tetrodotoxin resistance in pufferfishes [J]. Curr. Biol, 2005, 15: 2 069–2 072.

[18] Williams R R, Yotsu-Yamashita M, Paul V.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etrodotoxin in a deadly polyclad flatworm[J]. Proc.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 3 176–3 179.

[19] Ryuji Tachikawa, Kiyoshi Sakai, 潘新富 等译. 从河豚鱼卵巢中分离提取河豚毒素(TIX) [J]. 中国海洋药物, 1982, 4: 56.

[20] 崔建洲, 宫庆礼, 顾谦群, 等. 一种高效制备河豚毒素(TTX)方法的研究 [J]. 高技术通讯, 2005, 15(4): 89-94.

[21] 郭慧清, 李锦文, 黎主政, 等. 联合采用吸附树脂与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河豚毒素 [J]. 广州师范学报, 1997, 2: 60-64.

[22] 段发淼, 谢心磊, 朱宝平. 用小鼠单位法检测河豚毒素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0, 10(4): 463-464.

[23] 郭柏坤, 宫庆礼. 河豚毒素的免疫检测进展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4): 628-629.

[24] O’Learya M A, Schneider J J, Isbister G K. Use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o measure tetrodotoxin in serum and urine of poisoned

patients [J]. Toxicon 2004, 44: 549–553.

[25] Cheun B Endo H, Hayashi T,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ultra high sensitive tissue biosensor for determination of swellfish poisoning,tetrodotoxin [J].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1996, 11(12): 1 185-1 191.

[26] Croci L, Cozzi L, Suffredin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algae and associated bacteria collected from shellfish harvesting areas [J]. Harmful Algae,

2006, 5: 266–274.

[27] Hayashida M, Hayakawa H, Wada K, et al. A column-switching LC / MS / ESI method for detecting tetrodotoxin and Aconitum alkaloids in serum [J].

Legal Medicine, 2003, 5: 101–104.

[28] Nakagawa T, Jang J, Yotsu-Yamashita M.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of tetrodotoxin

and its analogs [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6, 352 :142–144.

[29] Shoji Y, Yotsu-Yamashita M, Miyazawa T, et al.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of Tetrodotoxin and Its Analogs: Liquid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1, 290: 10–17.

[30] 刘定华, 张剑宇, 韩伯军, 等. 急性河豚鱼中毒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测定的特点及意义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13): 49-51.

[31] Martinov V N, Nja A A. microcapsule technique for long-term conduction block of the sciatic nerve by tetrodotoxin [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2005, 141: 199–205.

[32] Prasada H S, Srinivasana Z, Gopalakrishnakone P.Potential effects of tetrodotoxin exposure to human glial cells postulated using microarray approach

[J]. Toxicon, 2004, 44: 597–608.

[33] Sanforda L D T, Yanga T L,Tanga X, et al. Tetrodotoxin inactivation of pontine regions:Influence on sleep–wake states. Brain Research [J]. 2005, 1044:

42–50.

[34] 张风云, 库宝善, 姚海燕, 等. 河豚毒素单用及与 indoxacarb 联合应用的镇痛抗炎作用 [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34): 115-119.

[35] 张一, 傅军军, 施益民, 等. 脑室内注射河豚毒素对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10(24): 783-784.

[36] 李密, 刘彦红, 蔡志基. 国产河豚毒素拮抗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 [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1, 23(4): 300.

[37] Sowerbutt C. Phase II a results on analgesic for refractory cancer pain promising [J]. The Chronicle of Cancer Therapy, 2003, 5: 34.

[38] 李世平, 赵清良, 赵强. 野生和人工养殖暗纹东方豚不同组织中河豚毒素(TTX)含量的初步研究 [J]. 南京师大学报, 1998, 21(3): 90-94.

[39] Yone B L. Puffer fish toxin—a new age analgesic [J]. Pain Clinic , 2001, 3: 27-31.

[40] Yahia Mahmud, et al. Intra-tissue distribution of tetrodotoxin in twe marine puffers Takifugu vermicularis and Chelonodon patoca [J].Toxicon, 2003, 41:

13-18.

篇四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河豚毒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河豚毒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刘明,杨立杰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厦门 361021)

摘 要:介绍了河豚毒素的性质、分子结构、药物代谢动力学。阐述了河豚毒素在对Na+通道的阻断、治疗心脑血管、及镇痛戒毒的作用。并且介绍了提取法和发酵法制取河豚毒素TTX的方法和优劣势。

关键词:河豚毒素;钠离子通道;镇痛作用;戒毒

1. 引 言

河豚(Fugu Rubripes)为近海底层杂鱼,嘴小腹大,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体型肥胖无鳞,上有各种花纹[1]。河豚肉质鲜美,我国很早就有食用的记载。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就有“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的篇章[2]。直到上个世纪初,日本学者田原良纯发现从河豚中提取的河豚毒素是一种弱碱性动物生物碱,具有镇痛效果好,不易上瘾的特点[3]。随着人们对河豚毒素的认识的深入,发现其具有阻断Na+通道[4]、阻断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c-fos表达[5]、镇痛戒毒[6]等功效,在神经生理学、肌肉生理学、药理学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又称原豚素(Spheroidine)、东方豚毒素(Fugu poison)等,是一种生物碱类毒素[7],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化合物C11H17N3O8,分子量为319,有9个不对称的碳原子[8]。其结构为一种笼形原醋酸类小分子非蛋白神经毒素,具有毒性强、活性和特异性高的生物学特性,是细胞膜上一种快速可逆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4]。

河豚毒素最早从河豚鱼体内分离出来,存在于河豚的睾丸、卵巢、卵、肝、脾、眼球和血液内[9],其粗制品为棕黄色粉末,纯品为无色柱状结晶,难溶于水,不溶于无水乙醇和其他有机溶剂,易溶于有机酸和无机酸水溶液中,对热稳定,盐腌或日晒均不能使其破坏,对碱不稳定,在4%NaOH溶液中处理20min可完全破坏成无毒物,降解成为喹唑啉化物。随后又发现在树蛙(Atelopus)、加利福尼亚蝾螈(California newt)、蓝环章鱼(Octopus maculosus ) 及蟹等体内有TTX存在[10][11]。【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2. 河豚毒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河豚毒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较长,药力较持久[12]。刘敏等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和同位素示踪纸层析法两种方法研究TTX代谢动力学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每一时间点测3只小鼠,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以SS和AIC为指标参数的房室模型拟合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同位素示踪法测定的TTX药代动力学方程[13]为:

C( t ) =0.145e-5.14t + 0.29e-0.1t

T1/2(α) = 0114hT1/2 (β) =6.78hr

同位表示踪纸层析法测定的TTX药代动力学方程为:

C(t) = 2.3e- 7. 8t + 0. 26e-0.13t

T1/2(α) =0.08h T1/2 (β) = 5. 56hr

3 河豚毒素的功能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对Na+通道的阻断作用

TTX对钠通道具有阻断作用,通常认为钠通道由一个α-亚型或多个β-亚型组成[14]。研究认为TTX以静电吸引的方式与钠通道结合,阻断Na+内流,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受到阻滞。也有研究认为TTX与受体结合,而TTX的受体部位与Na+通道很近。有资料表明,高浓度的TTX结合到通道双层结构的反面不表现作用,而结合到正面则能消除通道的通透现象[15]。

TTX与钠通道的亲和性很高,3×10-9mol/L浓度的TTX便能阻断钠通道,而且除能通透钠离子外,还可选择通透某些无机离子和有机离子。能通过一价无机阳离子的顺序是Na+>Li+>K+,对小的有机离子如羟胺、肼、铵和胍也能通透,TTX不仅对钠离子流有控制能力,并对各种离子的通透具有一定的选择[16]。

3.2心脑血管作用

河豚毒素停搏液与高钾去极化心脏停搏液相比较,能显著减轻心肌细胞内Ca2+超载和提高心肌细胞保护效果[17],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Ca2+超载,极化停搏下心肌细胞Em不能达到激活离子通道的阈电位,将减少离子运动[18],尤其是Na+和Ca2+;Na+、Ca2+窗口电流不会被激活;这种离子失衡程度的减轻,反过来将减少心肌细胞离子运动和维持离子梯度所需要的能量耗损。Bower等观察到TTX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陈伟红等研究表明TTX能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c-fos表达,对c-myc的表达无明显影响[19]。

服用TTX微量即可使精神病患者在一瞬间恢复“正常意识”,对脑伤、脑神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也很高。近来有研究发现,注射TTX能拮抗大鼠心肌缺血早期所致的心律失常。用无效量的TTX与心得安等抗心律失常药物配伍,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但不增加这些药物的毒性反应,也不增加这些药物的降压及减慢心率的作用,提示配伍用药能提高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指数[20]。也有研究发现使用TTX后,对晚期心律失常具有对抗作用[21]。

3.3 镇痛作用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是躯体感觉的初级传导站[22],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神经细胞受刺激后,位于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开放,出现钠离子的内向流动,从而产生细胞膜的去极化和膜电位变化,膜电位的变化与扩散是信息传递的基础。

TTX的镇痛作用主要在外周,通过其强的钠通道阻断作用,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防止或减少从损伤部位来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还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建立[23]。中枢敏感化的建立和维持是靠痛觉神经纤维传来的感觉信息,所以TTX不仅作用于外周痛,对阻止中枢感受痛冲动也起重要作用[24]。另外很可能还影响疼痛过程的其它方面,但其安全性和最大效能限制了其剂量的增加,而TTX-R型钠通道与疼痛关系更为密切,欲求更理想镇痛效果,可采用小剂量TTX加入对TTX-R型钠通道有拮抗效应的药物,如吗啡、阿司匹林、苯妥英钠等,利用其协同作用发挥镇痛效应,这无疑能为临床疼痛的治疗开辟新途径[4]。

徐英等[25]采用大鼠福尔马林致痛实验,探讨河豚毒素与吗啡合用的镇痛效应,将微量河豚毒素与吗啡联合给药,比较合用是否具有镇痛增强或协同效应。得到TTX与吗啡联合应用具有明显协同效应,提示吗啡的镇痛作用并非完全由阿片受体介导,还可能与钠通道有关的结论。

于丽华等研究也表明,TTX经提纯制成的镇痛药效果比普鲁卡因和可卡因强10万倍,

资料表明:持续时间也明显延长。目前公认局麻药是通过阻断Na+内流而表现出局麻作用的。

局麻药可以从通道内端或外端起作用,其作用方式是非特异性的,阻断钠内流作用要求通道失活机构完整,如果破坏失活机构,便失去对钠内流的阻断作用[26]。

3.4戒毒作用

阿片类毒品的滥用是国内外注目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27]。临床戒毒治疗包括早期脱毒和后期康复两个过程:早期脱毒治疗是针对戒断综合征进行的积极治疗,以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为康复打下基础。药物脱毒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两大类[28]。阿片类药物虽然疗效确实,但是药物本身也具有成瘾性[29],推广使用有一定困难和风险。大量实验研究表明,Mor依赖戒断不仅与阿片受体有关,也涉及到中枢胆碱能神经,中枢肾上腺素神经,中枢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等。最近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NO合酶受抑制时,显著减轻Mor戒断症状。这些开拓性研究,为开发有效的非阿片类脱毒药,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TTX对外周自主神经钠通道具有高度选择性[30],在不影响神经末梢突触后效应器的浓度范围,即可阻断神经递质释放[31]。陈素青等[32]建立吗啡(Mor)依赖大鼠及小鼠模型,观察河豚毒素对纳洛酮(Nal)催促戒断症状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结果表明TTX抑制戒断后大鼠体重丢失;明显抑制Mor依赖小鼠Nal催促后的跳台反应,并促进催促后小鼠体重的恢复。证实TTX可显著抑制Mor依赖大鼠和小鼠Nal激发的戒断反应,其效果与可乐定相近。在防治戒断症状的有效剂量范围内,TTX不影响麻醉大鼠的血压,呼吸和心率,也不影响尼古丁诱发的神经反射活动,对痛觉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Valeri等利用家兔离体空肠建立Mor依赖模型,Nal可诱发戒断性收缩;TTX(0.3μmol·L-1)完全阻断了Nal的催促作用[33]。

4 河豚毒素的提取方法

河豚毒素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但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提取法[34],另一种是微生物发酵法[35]。

4.1 提取法

提取方法是制备河豚毒素最早也是最普遍的方法。田原最早提取的TTX纯度只有0.2 %,LD50为411mg/ kg,横尾用磷钨酸、苦味酸汞、苯肼、苦味酸汞和苦酮酸等依次处理,得到的粗毒素LD50为800μg/ kg。此后,横尾又采用氧化铝柱直接过滤的方法制备,得到TTX的LD50为13μg/ kg[36]。我国从1958年开始也开展了TTX的提取分离工作。

提取方法一般为[37]:

原料→水提物→除蛋白质→脱色→活性炭吸附→浓缩→精制→结晶

原料一般为河豚的卵巢、肝脏或者血液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先用水提取,使用加热方法除蛋白后,用大孔树脂层析、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

提纯,并采用质谱、高效液相色谱或核磁共振方法检测。崔建洲等人[38]从20kg假睛东方豚(Fugu pseudommus)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99.5%的TTX晶体304.84mg。

4.2 微生物发酵法

TTX为非蛋白类海生毒素,与其它海生毒素一样,具有特异的、陆生动物中极为少见的化学结构。但是人们发现河豚含毒有显著的个体、器官、组织差异,而且人工养殖的河豚完全无毒或含毒极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TX不仅存在于各类河豚中,而且在其它多种海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及海底沉积物中广泛分布,因此科学家们怀疑了毒素的外源起因,认为TTX 是由细菌产生,经食物链作用传递到动物体内[39]

Yotsu等人[40]认为TTX可能是由精氨酸与异戊二烯、或者鸟嘌呤、戊糖与异戊二烯经一系列氧化反应生成的。因TTX是含氧量很高的化合物,这些脱氧结构的类似物均为TTX的前体,而不是TTX代谢物,尤其是1,5-脱氧TTX和1,1-脱氧TTX的发现,揭示TTX最后是经5或11位完全氧化完成的。人们感兴趣的最后一步是由一个酶还是有两个不同的酶催化合成的。C5-O同TTX活性密切相关,C10-OH对TTX扩展其活性由重要意义。

从河豚中提取TTX存在着原料不足,提取不便等缺点。根据TTX的微生物起源学说,若我们从自然界或通过遗传工程手段筛选一些TTX高产菌株,直接从细菌或放线菌培养物中提取TTX,则可大大提高产量,简化提取程序,实现工业化生产。

4.2.1 河豚毒素的产生菌

能产生河豚毒素的细菌种类有弧菌属(Vobrio,sp),假单胞菌属(Pseudrnnonas, sp)、发光菌属(Photobacterium,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邻单胞菌属(Ple-shonmanas,sp) ,芽抱杆菌属(Bacollus,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等;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41][42][43]。

于瑞莲等[35]采用河豚毒素互生单胞菌(A.tetrodonis)和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合成TTX。张荣庆等利用从河豚卵巢中分离的河豚毒素高产海洋放线菌,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河豚毒素,并运用生化分离技术从发酵产物中提取、纯化河豚毒素,实现微生物源河豚毒素的制备。

4.2.2 TTX的发酵条件

菌株接种在伊莫松培养基斜面上28℃下接于盛有10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摇瓶振荡培养20~30h;28℃下发酵培养基中发酵40~55h,至发酵液中pH为7.4,得到的河豚毒素纯度达99%以上,生物检测法检测其毒性约为4MU/1mg。该方法河豚毒素,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不受季节和原料的限制,不破坏生态平衡;工艺易控制,产品纯度高。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5. 现状及展望

从应用前景上看,河豚毒素的镇痛作用、解毒作用,对广大患者无疑是个福音,如何正确使用河豚毒素,最大化的利用河豚毒素其意义非常重大,但是目前河豚毒素的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价格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所用的TTX多是从河豚中提取的,这就存在着原料不足,提取不便等缺点。如果根据TTX的微生物起源学说,从自然界或通过遗传工程手段筛选一些TTX高产菌株,直接从细菌或放线菌培养物中提取TTX,则可大

大提高产量,简化提取程序,实现工业化生产。从而使TTX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另外,从食品安全卫生方面考虑,人工养殖河豚过程中,可适当选用抗生素杀灭TTX产生菌或许可降低河豚的毒性,从而免除喜食者的后顾之忧。因此,降低河豚毒素在食用上的毒性,以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河豚毒素,降低河豚毒素的成本,使这一优良的药源为大众所应用将是河豚毒素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信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利用河豚毒素将让越来越多的人减少痛苦、远离毒品。

参考文献

[1] 陈静.河豚毒素.医学动物防制,2005(2):96-97.

[2] 邢朝晖. 河豚鱼中毒的预防.中国热带医学, 2005(5):11-12.

[3] RYUJ I TACHIKAWA KIYOSHI SAKAI ,潘心富译,从河豚卵巢中分离提取河豚毒素[J].海洋药物,1982

(4):56-60.

[4] 徐英,张永鹤,库宝善.河豚毒素对钠通道的影响及其可能的镇痛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 (3):249-252.

[5] 刘亚萍.河豚毒素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2(11): 691-692.

[6] 高学敏,宋树立.中医戒毒治疗用药规律探讨.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1999(4):241-252.

[7] Ragelis EP.Tetrodotoxin .J Assoc Off Chem ,1982;65:327-331.

[8] Goto T , Kishi Y, Takahashi S et al . Tetrodotoxin. Tet rahedron ,1965 ;21 (8) , 2059-88.

[9] 缪宇平.海洋生物毒素一类重要的新药研究先导化合物.海洋渔业,2004(2):140-146.

[10] 王小逸,付宏征,林文翰.河豚的化学成分研究(I).中国海洋药物,1999(1):7-10.

[11] 王小逸,付宏征,林文翰.河豚的化学成分研究(Ⅱ).中国海洋药物,1999(1):4-8.

[12] 刘敏,张守兰,林福生. 河豚毒素与钠离子通道的相互作用. 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3):198.

[13] 刘敏,张守兰,林福生等. 河豚毒素在小鼠体内分布及代谢动力学. 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3):198-199.

[14] Catterall WA.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voltage2gated sodium channels. Physiol Rev,1992;

72(Suppl):15-48.

[15] Rebberg B,Xiao YH, Duch D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odium channels a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at

clinical concentrations of volatile anesthetics[J]. Anesthesiology, 1996,84:1223.

[16] 邓建新,李晓蓓,余海民.河豚毒素对钠通道的影响及其药理作用.实用医药杂志,2002(8):627~629.

[17] 杨朝坤,杨双强,谭松涛.河豚毒素停搏液减轻大鼠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

报.2005(2):192-195.

[18] 谭松涛,杨朝坤,杨双强.极化心脏停搏液对离体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3,10(4): 280-28.

[19] 陈伟红,谭定定,潘敬运.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左心室原癌基因c-fos和c-myc的表达[J].生理学报

,1995(1):59-64.

[20] 韦成礼,李玲.国内外从海洋微生物开发新型药物的研究概况[J].生物技术,1998,12(2)1102.

[21] 王秉基.海洋药物的抗病毒研究[J].生物工程进展,1996,16(6):3414.

[22] Hu JW, Sessle BJ , Raboisson P et al . Stimulation of craniofacial muscle afferents induces prolonged

facilitatory effects in trigeminal nociceptive brain2stem neuron. Pain , 1992 ;48 (1) :53-60.

[23] 钟敏,张励才,曾因明.痛觉中枢敏感化的分子机制.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 ;21 (3) :148-51.

[24] Lyu YS , Park SK, Chung K. Low dose of tetrodotoxin reduces neuropathic pain behaviors in an animal

model. B rai n Res , 2000 ;871 (1) :98-103.

[25] 徐英,库宝善,胡刚等.河豚毒素与吗啡联合应用的作用研究.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1 ;5 (5) :361-368.

[26] 于丽华,周力,谢克勤.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2):120-126.

[27] 郝伟.我国吸毒现状、相关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3):227-230.

[28] 秦伯益. 近年来我国阿片类戒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1996 , 6 (3) :2-5.

[29] 郑继旺, 张天镐. 盐酸二氢埃托啡的精神依赖性潜力[J].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 1995 , 4 (2) :65-69.

[30] Ren LM, Nakane T, Chiba 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onse of isolated and perfused canine splenic arteries to

vasoactive substance and to periarterially electrical stimulation[J] . Jpn J Pharmacol , 1994 , 64 (1) :19-25.

[31] Ren LM, Nakane T, Chiba S. Differential effects ofω2conotoxin GVIA and tetrodotoxin on vasoconstrictions

evok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nicotinic receptor stimulation in canine isolated , perfused splenic arteries[J ] . Br J Pharmacol , 1994 , 111(4) :1321-1327.

[32] 陈素青,任雷鸣,黄致强. 河豚毒素对大鼠和小鼠纳洛酮催促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

理学杂志,2001(6):434-440.

[33] Valeri P , Morrone LA , Romanelli L.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opiate withdrawal contracture in rabbit jejunum

篇五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海水鱼类养殖

海水鱼养殖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1 (了解)我国海水鱼养殖的种类有:鲻鱼、梭鱼、遮目鱼、大弹涂鱼、蓝子鱼、黑鲷、黄鳍鲷、花鲈、尖吻鲈、中华乌塘鳢、大黄鱼、美国红鱼、石斑鱼、海鳗、河豚、牙鲆、大菱鲆、真鲷等。

2 海水鱼的养殖模式:港养、池塘养殖、海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浅海网围养殖 3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池塘养鱼方面:基础理论较薄弱,应借鉴于淡水池塘养殖理论,探求海水池塘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提高单位水体生产力。

2)网箱养鱼方面:网箱布局过于稠密,超出海区环境容纳量,致使水流不畅,局部严重缺氧,加上残饵和排泄物过多,养殖区域的污染严重,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另外,网箱抗风能力差,应发展深水抗风网箱。

3)工厂化养鱼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养鱼设施、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尤其要加强水处理系统、水质自动监测与控制的研究。

4)人工繁殖方面:有些海水鱼类,其人工繁殖的苗种已能满足养殖生产需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鱼类,其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所培育的苗种数量有限,有些还靠从自然海区捕捞,有些靠进口,致使苗种和成鱼价格认为炒得很高,跌的也很快。

5)饵料方面:目前海水养殖的主要是肉食鱼类,所用的饵料大部分是动物性饵料,人工育苗采用的系列饵料一般为双壳类受精卵及其单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枝角类以及鱼虾贝肉糜。应加强研究和开发仔稚鱼微囊微粒饲料,逐步取代生物饵料。成鱼主要以新鲜或冷冻的小杂鱼、低值的贝类和虾类为主,部分用的是配合饲料,饵料来源没有保证,且易污染水质。应进一步改进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着重诱食剂和添加剂的研究。 4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与国外发展的差距:a,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落后。b,养殖自身污染控制。C,可持续管理理念。d,意识差距。 5 海水养殖发展和展望:

1)健康养殖是未来海水养殖的核心目标

2)立足于生态养殖:a,优化养殖新模式。b,建立自养和异养符合生态养殖系统。c,优化已养殖海域的结构。d,实现滩涂养殖、浅海养殖。e,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

3)构建现代养殖生态体系:a,提高种质、病害、环境和产品质量。b,构建先进的养殖模式和清洁模式。c,根据市场需求,建立高端水产品养殖基地。d,发展海洋牧场生态工厂与资源增殖技术。

6 牙鲆的生活习性:1)牙鲆为冷温水底栖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温较低的砂质海底;2)牙鲆仔鱼培养的最适温度17-20℃,成鱼生长的适温14-23℃,最适温度21℃;3)牙鲆为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4)牙鲆耐低氧的能力较强,养殖的溶氧应保持在4mg/L以上;5)牙鲆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甲壳类为主食;6)自然海区的牙鲆性成熟的年龄,一般雌性为3-4龄,雄性在2-3龄,每年的4-6月是牙鲆的繁殖季节,繁殖盛期为5月,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7 牙鲆的雌雄鉴别:牙鲆在非生殖季节难以鉴别雌雄,在产卵期可以通过挤压腹部,观察生殖孔的办法鉴别。生殖孔偏向无眼侧,且红而圆者为雌性,生殖孔偏向有眼侧且细长而不发红者为雄性。

8 牙鲆人工育苗期间饵料的投喂:轮虫(5-22龄,5-10个/mg,3-4次)→卤虫幼体(15-50

龄)→卤虫中后期幼体或桡足类(35-57龄)→卤虫成虫或糠虾(55-87龄)→鱼肉(68日龄以上)。培育期间日投喂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饵料种类及投饵量也要视殘饵量和摄食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9 牙鲆育苗中鱼苗体色异常的原因及其预防:

1)原因:a,环境的影响:在16-19℃水温下培育,育苗的白化率低;换水率越高,白化率越低。b,饵料的营养的影响:单独投喂卤虫,可使育苗的白化率高达100%,而投喂天然的桡足类则可明显地降低白化率。

2)预防:在仔鱼全长在8mm左右的时期投喂有预防白化的饵料,一般生产上在仔鱼全长为6mm时,开始投喂天然的浮游动物或微粒子配合饵料,或投喂部分真鲷的受精卵,至仔鱼全场10mm事结束。

10 (了解)多宝鱼

11 大黄鱼的生活习性及网箱养殖技术:

1)生活习性:a,大黄鱼是暖温性的集群洄游鱼类,为浅海底层鱼类,厌强光,喜浊流,具生殖洄游;b,大黄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10-32℃,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c,大黄鱼适宜的生存盐度范围在10-35,最是盐度30.5-32.5;d,大黄鱼为肉食性,易同类残杀;e,大黄鱼的性成熟年龄,雌性3-4龄,雄性2-3龄,其产卵多在傍晚至午夜进行,发情时亲鱼会发出“咯咯”的声音,分批产卵,卵为浮性卵。

2)网箱养殖技术:a,放养鱼种规格及密度:选择75g/尾-100g/尾,这样当年可养成商

,,品规格,放养密度在25尾/m3 b,网箱养殖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投饵、换洗网箱和清除网

箱附着物、网箱检查和防病防逃等;c,大黄鱼的饵料及投喂量:主要以冰冻的鲐鱼为主,辅以粉状饲料经加工后投喂。鱼肉可切成块或用绞肉机绞成鱼糜,添加维生素或其他添加剂,作为团状料,用手挤压成不同的块状投喂。投喂量高温季节为鱼体的5-8%,越冬期1%内。 12 东方鲀的品种:

1)海水品种:红鳍东方鲀和假晴东方鲀

2)淡水品种:弓斑东方鲀

3)溯河性品种:暗纹东方鲀

13 红鳍东方鲀的生活习性:1)属于洄游性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沿岸砂底处,冬季栖息深水;2)为凶猛型肉食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密度过大或饵料不足,均会引起个体之间的相互残杀;3)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对盐度的突变的适应能力很强,养殖水体的盐度适当偏低,其生长和成活率较好;4)其最适生长适温是16-23℃;5)期每年春季洄游到黄、渤海沿岸有礁石和沙砾的海区产卵繁殖,为一次产卵类型,卵为沉性且具粘性。 14 东方鲀的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养殖海区必须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无赤潮发生,无污染;水体透明度适当,一般在7-8m;水温能够长期保持在16-23℃的养殖海区。

2)养殖设施:一般来说,养殖红鳍东方鲀,使用体积大的网箱比使用体积小的网箱成活率高。网箱的网目应随鱼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大。

3)放养密度:应采用合适的放养密度,切忌高密度养殖;养殖期间应随鱼体的增长而调节养殖密度

4)饵料:在稚鱼期一般投喂糠虾和玉筋鱼作饵料。养成期,除使用沙丁鱼、鲐鱼之外,还可以使用六线鱼、竹荚鱼等。为了提高鱼肉质量,在收获之前,也可投喂虾,乌贼和牡蛎等饵料。为了防止相互长残杀,必须投喂适当的饵料,确保投饵次数和投饵量。在红鳍东方鲀的稚鱼期,每天第一次的投饵时间越早,相互残杀的现象就越少。第一次投饵应在8:00之前结束,最后一次则应在日落前2-3时进行。投饵量以鱼的饱食程度为准。当网箱中的鱼来回摄食时,要少量多次的投放饵料。当鱼沉降到网箱底部后,即可停止投喂,防止每次投

饵量的过多。

5)生长:红鳍东方鲀的生长较快,以鱼体超过1000g后收获为佳。定期切除红鳍东方鲀的颚齿。

6)病害:a,苗种生产阶段的疾病:气泡病、肌肉萎缩病、细菌感染病;b,养成期间的疾病:黄脂病,弧军病,无机盐过剩病。红鳍东方鲀养殖成功与否,关键是控制养殖过程中的自相残杀和防治病害发生。

15 东方鲀切齿的时机选择及措施:一次颚齿切除要尽可能在早期(7月,鱼体重月50g)进行,不会发生大量死亡。切除的颚齿,经过5个月后,又可能重新长出。

16 河豚的无毒化加工:

(1)河豚肉片干加工:

工艺流程:鲜河豚--去头、皮、内脏--洗净--腌渍--晒干--包装

加工方法:

1)将鲜活河豚先切头,处净全部内脏,剥去鱼皮,洗净血污。

2)腌渍:经洗净后的肉片,用20%盐水腌渍一夜。

3)漂洗:经腌渍后的肉片,用海水漂洗干净,使之淡口、洁净、明亮。

4)晒干:在晒制过程中要勤翻晒,防止生虫变质。

5)包装:将晒干的成品及时包装。

6)废弃物的处理:将河豚鱼的头、皮、内脏等加入20%石灰粉沤制一个月后,做肥料出售。

(2)鲜河豚碳酸钠处理:将鲜活河豚除去其毒性强的部位,如内脏,眼球鳃血筋等。放入2%的碳酸钠的水中浸泡24h,可将其剩余毒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供人类安全食用。 17 石斑鱼的常见品种: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

18 石斑鱼的生活习性:①石斑鱼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分散栖息,一般不结成大群,活动范围较小,不作长距离洄游,白天上游,夜间下沉;②石斑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③石斑鱼系广盐性鱼类,海水盐度在10以上皆可栖息,其生长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1-44;④溶解氧在5mg/L以上;⑤石斑鱼系肉食鱼类,石斑鱼随种类不同,生长速度差异很大,但总体上说,生长较快;⑥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鱼类,石斑鱼属于多次产卵类型,繁殖季节因种类和分布海区而有差异,4-10月均有性成熟个体出现,卵浮性。

19 石斑鱼人工育苗期间饵料的投喂:

(1)人工育苗期间饵料种类、饵料系列:牡蛎受精卵和幼体(开口1-10日龄)--轮虫(4日龄-25日龄)--卤虫卵(15-35日龄)--桡足类(25-45日龄)--卤虫成体(35-45日龄)--糠虾、鱼、虾、贝碎肉(45日龄以上)

(2)各种饵料日投饵量:牡蛎受精卵和幼体为1个/ml-30个/ml,轮虫为0.2-19.8个/ml;卤虫幼体为0.1-3.5个/ml,桡足类为0.1个/ml,卤虫成体为0.1个/ml-60g/m3,糠虾为8个/ml-140g/m3,鱼虾贝碎肉为50-150g/m3.

(3)培育期间日投饵两次,上午下午个一次,饵料种类及投饵量也要视残饵量和摄食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0 石斑鱼在仔鱼至幼鱼的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死亡高峰期及其原因:

1)孵化后5-8d,仔鱼大量消耗,真、这可能与开口饵料和背腹鳍的根压开始形成等因素有关。

2)孵化后14-18d,这阶段仔鱼体内的鳔进一步发育,常出现因鳔胀而侧卧水面或倒挂于水中而憋死的现象,同时还伴有狂奔现象。

3)孵化后33d以后,稚鱼个体发育相差悬殊,加之运动能力大大加强,相互残杀现象明显。

21 石斑鱼的网箱养殖技术:

(1)海区的选择:适宜开展石斑鱼网箱养殖的海区,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海区受工厂和其他污染源的形象小;②海区水流通畅;②种苗、饲料来源方便;④盐度相对稳定;⑤适宜水温,石斑鱼的适宜水温为16-28摄氏度;⑥溶解氧在5mg/ml以上;⑦适宜的水深和低质:底质最好为泥砂底质,滩地平坦;网箱区的水深要求一般在大退潮时比网底还高2m左右。

(2)网箱:①网箱规格:养殖石斑鱼的网箱大小目前有2.5×2.5×2.5m;3×3×3m,5×5×5等几种规格;②网衣材料及网目:网衣大部分用尼龙网、聚乙烯胶丝网,也有金属网;网目大小依据鱼体大小而定,一般为1-1.6cm的各种规格;③隐蔽物:在网箱中吊挂旧轮胎、塑料鱼巢等。

(3)种苗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养殖海区环境、鱼种大小有关。

(4)投饵:网箱饲养石斑鱼的饵料来源主要有新鲜杂鱼、冰鲜低值杂鱼和人工合成饲料。投饵次数一般早晚各一次。幼鱼期日投饵量控制在鱼体的30%-40%,中鱼期每天投喂鱼体重的10%-15%,成鱼期投喂鱼体重的3%-8%。(石斑鱼网箱内适当混养少量鲷鱼,可促进石斑鱼生长,减少饵料浪费,增加收入)

(5)换网:网箱内的网衣,常被牡蛎、藻类等附着,造成水流交换困难,影响养殖效果。故定期需对养殖网箱进行刷洗或更换。换网时间按海区环境,网衣的堵塞程度而定。

(6)鱼病防止:根据海区鱼病发生和流行的情况,可采取在网箱内挂袋的方法消毒,必要时可采取投喂药饵等方法进行治疗。

22 (了解)中国鲈鱼

23 (了解)真鲷的生活习性

24 亲鱼的来源途径:①在生殖季节直接捕捞自然海区性成熟鱼类;②生殖季节前,从自然海区捕捞接近性成熟个体,进行强化培育;③从人工养殖的成鱼中挑选性成熟个体作为亲鱼。

25 真鲷仔鱼的培育期间有3个死亡高峰期及其原因:

1)第一高峰期发生在卵黄囊吸收完前后。原因:卵质不良、先天畸形、消化道发育不正常、不能开口摄食或消化。

2)第二高峰期发生在第12-17日(死亡率最高)。原因:饵料不足、水质恶化、饵料营养不全及疾病。

3)第三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向稚鱼过渡阶段(大约第40天前后、饵料转化期)。原因:一是由于个体大小差异大,小个体不能摄食鱼糜而饿死;二是相互残杀。

26 黑鲷的生活习性(重点在食性、繁殖习性和性逆转情况):①黑鲷姓温和,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海区,一般不做远距离洄游;②黑鲷是一种广温广盐性鱼类,生长适宜温度为17-25℃;黑鲷可生活在海水中,也能生活在盐度为4的低咸度淡水中,以半咸水(盐度10-25)最适;③黑鲷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可采用低值鱼虾贝类或配合饲料投喂;④黑鲷为雌雄同体的性逆转鱼类,雄性先熟,体长10cm的幼鱼,全部为雌性,体长15-25cm,出现典型的雌雄同体的两性阶段,在繁殖季节能排精,体长25-30cm的个体,部分转化为雌性。从年龄上看,1龄黑鲷为全雌,2龄黑鲷以雄性为多,3龄黑鲷雌性的比例增大,4龄鱼多数为雌性。黑鲷属于多次成熟产卵类型,卵呈浮性。

27 以黑鲷为代表,说明仔稚鱼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要注重高质量亲鱼的培育

1)注意饵料的搭配与衔接:饵料是决定仔鱼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一个合理的饵料系列,应该在饵料的适口性、营养价值以及仔稚鱼的喜食程度上,都能与不同发育阶段的鱼苗相吻合。黑鲷投饵要做到少量多次,将日投饵量分5-6次投喂。晚上,由于光线暗,仔鱼一般不

摄食,故清晨和傍晚的投饵尤为重要。一定要保证鱼苗在这两次投饵中吃饱、吃好。

2)保持良好的水质:黑鲷人工育苗用水要求清洁、新鲜,水体溶解氧在5mg/L以上,氨氮在0.1mg/L以下,盐度在18-25,ph在7.8-8.5,育苗水温在18℃左右为好。

3)调节小球藻的浓度:保持水质适当的透明度。当鱼苗长到7-10mm时,鱼苗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逐渐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这时需提高水中小球藻的浓度,使之保持在80万/ml-100万/ml,就可以有效的降低黑鲷鱼苗的自相残杀率,同时又不会因水体透明度过低而影响鱼苗正常的摄食。

28 军曹鱼的生活习性:①军曹鱼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较深海区;②为暖水性鱼类,不耐低温,适宜生长水温22-34℃;③军曹鱼为广盐性鱼类,生活在咸水和咸淡水的较广盐性水中,生存盐度为4-35,养殖水体应维持在10以上;④为凶猛型的肉食性鱼类,摄食量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完全驯化摄食人工饲料;⑤军曹鱼2龄性成熟,繁殖季节为2月底至5月,以后至10月有零星产卵,为分批产卵类型,产浮性卵。

29 军曹鱼苗种培育注意问题:

1)饵料要充足;2)溶解氧要高,水体交换不好的内弯和池塘不适宜养殖较大个体;

3)仔鱼培育过程中注意自残现象:18日龄平均长4.3cm,要大小分养,以后每5天左右筛选一次,直至7cm以上,转换至海水网箱养殖。

30 军曹鱼的网箱养殖技术:

1)网箱规格一般为:6×6×6m;

2)养殖场选择:盐度20-35,水温18-32℃,pH7-9,透明度8-12cm,溶解氧5mg/L,以上; 3)鱼种:设计军曹鱼养殖5个月,每箱产量4-4.5t,成活率95%以上,起水规格4kg/尾以上,则需放养规格0.7-0.75kg/尾的鱼种1100-1200(即5.5尾/m3)

4)大规格鱼种培育:一般购买8-10cm的种苗,先在港湾网箱培育3-4个月至0.7-0.75kg/尾鱼种

5)日常管理:①饵料投喂:饵料为低值的鲜杂鱼,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投喂时间是上午8-9点,下午17-18点;②定期检测:每20-30d,抽样检测一次,一般20尾;③及时分箱分养

31 美国红鱼的生活习性:①红鱼喜欢集群,游泳迅速,洄游习性明显;②为广温性鱼类,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18-25℃;③盐度的适宜范围很广,成鱼可在盐度5-45,水体中正常生长发育,在纯淡水中可成活较长时间但不生长;④溶氧要求大于3mg/L,pH7。5-8.5;⑤红鱼为肉性杂食性鱼类,而且食物链环节较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⑥红鱼雄性4龄可性成熟,雌性5龄以上,繁殖季节为夏末至秋季,为分批产卵类型,产浮性卵。

32 (了解)六线鱼的生活习性

33 (了解)海参、海胆、遮目鱼和鲻鱼梭鱼

篇六 人工养殖无毒河豚
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编制说明

福建省地方标准

《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

编 制 说 明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二○○三年八月二十六日

福建省地方标准《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

编制说明

一、起草标准的目的意义

河豚鱼种类繁多,其中可食的有二十几种,河豚鱼肉味极为鲜美,但由于河豚毒素的存在,影响了河豚鱼的正常食用价值。河豚毒素构成海洋生物毒素中最剧烈的类型之一,古今中外因误食而中毒死亡者不在少数,以致许多人谈河豚色变。而事实上河豚鱼除内脏、血液、鱼皮、性腺等部位毒性较强外,鱼肉一般毒性较低,且蛋白质含量高。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已有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禁止食用河豚鱼到允许食用河豚鱼的转变,并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河豚鱼总体上的中毒事件大幅下降。

我国的《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河豚鱼不得进入市场,还没有河豚鱼相关的标准。”少部分海洋捕捞和正在不断扩大的人工养殖的河豚鱼只能供出口,相当一部分海洋捕捞河豚鱼无法很好地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地做好河豚鱼开禁生产的准备。为了配合做好这项工作,有必要率先制定我省地方标准作为生产加工的示范,对河豚鱼从收购、贮藏、生产加工等方面做到科学的管理及积极的预防,疏导河豚鱼的市场流向,以避免河豚鱼原料品直接进入市场,杜绝河豚鱼中毒事故的发生。

河豚鱼干品安全加工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给予行政主管部门对河豚鱼加工利用的统一管理、河豚鱼加工企业在进行河豚鱼生产时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使河豚鱼加工生产有了安全保障,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促进我省渔业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作简况

根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闽质技监标函[2001]147号文《关于下达重点制定省地方标准计划的通知》”,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负责《河豚鱼生产操作技术规范》的研究编制工作。接到任务后,我所立即抽调了从事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生物化学等专业人员组成标准起草小组,集中力量从各方面搜集有关河豚

鱼及食品卫生方面的现行国内外有关标准,深入沿海渔区了解河豚鱼的资源情况、捕捞量、利用情况、食用方法,参考了各方面的资料,并在部分水产加工企业进行了河豚鱼干品加工试验,对试验材料进行整理,制订了相应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会同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验局、龙海市海洋与渔业局起草了《河豚鱼安全加工规范》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在广泛征求国内同行专家、加工企业的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在2003年4月中旬全国河豚鱼安全利用研究协作组专家组会议上修正并通过,并获得了多方学者的建议后,按照修正意见做了适当的修改,形成送审稿(第三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制定是以现有的水产行业标准、国家水产品卫生标准、食品标准等有关资料为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标准化法》、《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河豚鱼毒素的特点,围绕生产安全无毒的河豚鱼干品技术要求进行制定,以使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格式上符合GB/T1.1的要求。因为本标准是强制性标准,所以制定时尽量不涉及一般技术性规范,标准中主要列出生产必须执行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文本简要,能直接引用的标准尽量引用,相关内容不再在本标准中出现。各主要部分的编写依据如下:

1. 厂房及设施

由于河豚鱼安全加工自始至终围绕着如何去除河豚毒素展开,所以在厂房的设计及安排上把具有河豚毒素的车间与无毒(已三去)的车间分开。河豚鱼加干首先属于食品加工企业,所以其企业的总体设计、厂房与设施的一般性设计、建筑和卫生设施首先应符合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河豚鱼干品又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所以其厂房设计还必须满足各车间之间不能有交叉污染。在车间设置上,比普通食品企业多了选别车间,并且规定了选别车间、急冻库、冷藏库、解冻车间、安全加工车间、漂洗去毒车间作为特别作业区只能专用,不能与其它物品混用,为得是防止物流交叉。

2. 原料

立足于清除河豚毒素是本标准的出发点。本标准以海捕类的河豚鱼作为加工原料,所以原料的来源及带毒情况很复杂。从原料上要做到三方面,(1)必须

是可食用河豚鱼;(2)可食用河豚鱼必须确保可食部位必须无毒,即河豚鱼可食部位满足河豚毒素在无毒级别;(3)可食用河豚鱼必须是新鲜的,主要是确保河豚毒素没有从有毒部位向肌肉迁移。

收购河豚鱼时,必须确保河豚鱼属于可食用河豚鱼的种类。在确定我省河豚鱼可作为加工种类时,标准起草组成员走访了泉州、龙海等有关县市的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河豚鱼资源主要是黄鳍东方鲀、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和黑鳃兔头鲀,其中黄鳍东方鲀大部分是经急冻后整条出口到日本,每吨约6000—8000元人民币,价格较高,不宜作为加工河豚鱼干品的原料。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产量最大,价格又相对便宜,出口价格仅4000元/吨,原料价约2000元/吨,最适宜作为生产加工原料。并且,我省对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的毒素研究相对较深入,对其不同季节的河豚毒素开展检测,其肌肉所含河豚毒素全部在无毒级别。其它种类的如黑鳃兔头鲀,有一定的捕获量,但量甚少,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标准没有把黑鳃兔头鲀列入生产河豚鱼干品的原料。

为了增强收购人的责任心,每批河豚鱼都必须由专职采购人员对产品的种类及鲜度进行初步认定。并且,每批河豚鱼都要登记河豚鱼的种类、鲜度、数量、运输设备的卫生情况、收购日期及专职采购人员。

选别是确认河豚鱼品种和鲜度的第一道把关,必须由接受过培训的专业操作人员持证方可上岗操作。不同品种的河豚鱼外部特征不一样,标准中列举了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的背皮色、元刺、斑纹和臀鳍的特点,可供鉴别时参考。选别时,还必须确保河豚鱼新鲜度符合要求。河豚鱼的鲜度除可按普通鱼类的方法判断,标准中列表予以说明。另据有些老专家的介绍,还可采用观察鱼肉的颜色来判断,新鲜的河豚肉呈白色,一旦进行腐败期,则鱼肉颜色会变成暗红色或暗绿色。只有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并且鲜度符合要求的才可作为原料使用。 没有“三去”的原料在贮藏过程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在冻结过程,应尽可能提高冻结速度,否刚可能对河豚鱼的鲜度、品质产生影响,河豚毒素可能由有毒部位迁移至肌肉。标准中规定在8小时内让中心温度快速降至-18℃。特别注意的是未经“三去”的河豚鱼不能重复冻结,否则容易造成内脏破裂,毒素就有可能迁移至肌肉。如果是经过“三去”的河豚鱼肉,虽经反复冻结仍然会影响产品的品质,但不会涉及到河豚毒素的安全问题,本标准没有予以规定。

3.安全加工

河豚毒素分布,因河豚鱼的种类和脏器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个品种的鱼体,随着季节变化,其体内毒性也会随着变化,同一个品种的鱼体,因产区不同,其毒性也不相同,在南方暖海地区捕获的,其毒性可能大于在其他地区捕获的。因此很难把握各部位的毒性变化规律,必须彻底去除河豚鱼的有毒部位,即我们通常所称的“三去”处理。

“三去”处理工序在生产过程特别重要。首先,“三去”要彻底去掉原料的头、皮、内脏等可能含毒部位,剔除骨头,切除红色肉。腹腔内附有的黑膜,作为内脏与肌肉之间的屏障,与内脏直接接触,黑膜也含有一定的毒素,必须清洗干净。其次,“三去”是辨别河豚鱼种类及鲜度的第二道关卡,把守着不让其它种类河豚鱼及不新鲜的河豚鱼混进原料。“三去”的专业操作人员也是经过培训,熟悉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和不可食、不明种类河豚鱼的形态特点,辨认不新鲜原料的特点,以便准确无误加以区别,并能够熟练操作“三去”的处理方法。

4.企业及其人员资格

河豚鱼生产中的四类从业人员必须并参加法定机构组织的河豚鱼知识培训。为了与其它人员相区别,标准对河豚鱼相关的人员前面加上“专业”二个字,如专业管理人员、专业采购人员、专业检验人员、专业操作人员。专业采购人员,是到渔港、码头采购河豚鱼原料的人员,需具备初步判定河豚鱼的种类和鲜度;专业操作工人,即选别和加工河豚鱼的人员,关系到“三去”能否彻底,能否辨别河豚鱼的种类和鲜度;专业检验人员,产品安全的最后把关者,因为河豚毒素的检验方法与其它指标相比,关系到生命的安危,需要特别检验技能,一般的检验人员难以胜任这一检测任务;专业管理人员,担负着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任务,处理突发性事件,也必须具备河豚鱼的知识。因此,这四类专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后取得资格证后才能上岗。但对其中的培训有所区别,其中,专职管理人员和专职检验人员一定要经过法定机构组织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而专职采购人员和专职操作人员,因为流动性较强,很难由法定机构进行专门培训,所以标准采取了较实际可行的做法,即由企业内部自行培训。

5.品质管理

原料和成品卫生指标中河豚毒素毒力限量是决定着河豚鱼干品是否安全的唯一依据。河豚毒素的毒力以鼠单位(MU/g)表示,是指以含毒原料1克所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开服装店

下一篇: 武汉创业,刘宇

最新成考报名

  • elitebasic(衣俪特)参加上海校服展了!
  • 【创业失败】创业失败身体运毒
  • [农村冷门小生意]冷门小生意
  • 韩国料理加盟排行榜_韩国料理加盟
  •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
  • 【0048香辣虾加盟费】0048香辣虾加盟
  • [池上便当加盟费]池上便当加盟
  • [加盟麦当劳需要多钱]加盟麦当劳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