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黄芪生物学特性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03    阅读:

篇一 黄芪生物学特性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为膜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等功能。主治表虚自汗、盗汗、气虚血脱、脾虚泄泻、或溃不收敛及一切元气不足等症。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现全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1 生物学特性

  黄芪种子较坚硬,吸水力差,发芽率差,约为70%。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d~15d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二年生开花结果。膜荚黄芪花期6月下旬,果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内蒙古黄芪花期5月下旬,果期6月下旬7月中旬。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怕热、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地上植株生长,土壤湿度大常引起根部腐烂。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上,土质黏重则主根短,侧根多,生长缓慢,产量低。

  2 黄芪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忌连作。前作以小麦、玉米为好。豆类、油菜以及新开垦的荒地不宜种植。选地后翻耕深30cm~45cm,同时施足基肥,每667㎡施入厩肥1t~2t,尿素50kg,整平耙细后作垄。一般垄距50cm~60cm,畦宽1.2m。作畦时,最好每两畦开一深沟,深45cm~50cm;浅沟深20cm,作为作业道路,可适当放宽。

  2.2 繁殖方法

  2.2.1 选种与种子处理

  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秕粒、虫蛀粒。选饱满、褐色而有光泽的优良种子。为了提高出苗率,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用40℃温水浸泡12h~24h,捞出装入袋内催芽后播种。也可用碾米机快速磨一遍,以种皮起毛刺为度,播前再用常温水浸泡一天,然后播种。

  2.2.2 播种

  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但以夏季6月中旬播种为宜,采用条播方法:于畦垄上开深3cm的小沟,种子拌适量细沙土,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1cm~1.5cm,稍加镇压。每667㎡播量为1kg~1.5kg。

  3 黄芪种植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与定苗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苗高4cm~5cm时,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同时进行间苗。苗高7cm~8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苗10cm~12cm时定苗,内蒙古黄芪按株距6cm~7cm进行定苗,而膜荚黄芪按株距9cm~10cm进行定苗。畦作株距可适当加大些。定苗后,进行第三次除草。以后可视田间情况进行。如使用化学除草剂,可在播种时或播种后出苗前喷施氟乐灵,每667㎡用48%氟乐灵乳油100ml,兑水50kg,进行土壤处理。也可667㎡用48%拉索乳油200ml兑水50kg进行土壤处理。

  3.2 施肥

  第一、二年生长发育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次~2次,第一次于5月上、中旬,每年667㎡施用尿素15kg,第二次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667㎡施用尿素10kg,有条件的尽量每667㎡施入厩肥1t~2t。施肥方法是在两行交叉苗的中间开沟,将上述肥料混合拌匀后撒入沟中,再覆土盖严。2年生黄芪,在越冬时,每667㎡施厩肥2t,施后培土防冻。第二年4月再追施一次尿素,每667㎡施用10kg,以后就不再追肥了。

  3.3 灌溉与排水

  一般不用灌溉,但近年干旱程度加剧,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出苗。雨季湿度过大,根向下生长缓慢,并易烂根,应及时进行疏沟排水,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3.4 打顶

  为了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在7月底以前进行打顶。这是黄芪丰产的重要措施。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

  4.1.1 白粉病

  一般在7月~8月炎热干旱时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状斑,随后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时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2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150倍~200倍液,隔7d~10d喷一次,防治一次或两次。

  4.1.2 紫纹羽病。

  一般6月~8月发生,主要为害2年以上植株。一般高温多湿、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时容易发病。主要为害根部的须根[

  防治方法:合理选地,不重茬,尽量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进行消毒,防治时可以每667㎡施用石灰氮20kg~25kg作基肥,也可以每667㎡用70%敌克松粉剂1.5kg加入25kg细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

  4.2 虫害

  4.2.1蚜虫

  6月~8月发生,为害上部嫩梢,影响黄芪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2 豆荚螟

  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即进入荚内食害种子,老熟幼虫钻出荚外,入土结茧越冬,一年发生一代。

  防治方法:深翻土地,实行轮作;成虫发生盛期,于傍晚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幼虫蛀荚前喷洒敌百虫晶体1500倍液,每7d~10d喷一次,连续数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5 采收与加工

  5.1 留种

  播后第二年开花结籽,当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棕褐色时即可采收。种子成熟期不一,应随熟随采。如采收过迟,果荚开裂,种子散失。果荚采收后,晒干脱粒,去除杂质,贮藏备用。

  5.2 采收

  膜荚黄芪播后2年~3年采收,内蒙古黄芪须3年~4年采收,年限短的一般质量不佳。秋季地上部黄萎后收获。要深挖,防止挖断主根和损伤外皮。

  5.3 加工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剪掉根茎、须根,置于阳光下晾晒,待晒至七成干时,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一般毎667㎡产干货200kg~250kg。

  参考文献

  [1]钱丹,黄璐琦,崔光红,陈敏.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03)

  [2]麻艳茹,王洪英.黄芪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08)

  [3]廉宪章.黄芪及其高产栽培规范化新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06)

篇二 黄芪生物学特性
黄芪栽培技术

【概述】

黄芪别名:绵芪、绵黄芪、内蒙古黄芪、黑龙江黄芪等。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经干燥后供药用。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治气短心悸,虚脱,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

黄芪主要生长栽培区域:黄芪原为野生,主产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地,已有百年栽培历史,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植物形态】

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40~80cm。主根粗长,顶部膨大并具有白色鳞片包裹的芽。表皮浅黄白色。茎直立或半直立,通常有数根,表面有黄棕色纵裂,光滑无毛。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12~37片;叶片上面光滑,下面密生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基部有一片苞片;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浅黄白色;雄蕊10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大,花萼果期宿存,先端有短喙,果有明显黑网纹,无毛,果成熟自裂。种子扁肾形,表面光滑并有光泽,绿色或黑褐色;种脐圆形,白色;种脊色略暗;种皮薄,其下在子叶与胚根之间有一层薄层胚乳相隔;胚根略弯曲,其长度与子叶近相等。花期5~6月,果期5~8月(图16)。

膜荚黄芪小叶片6~13对;叶上面近无毛,叶下伏生白色柔毛,果被黑色短伏毛。

【生物学特性】

黄芪为深根系植物,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喜凉爽气候,抗旱性强。耐寒,怕热又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土壤过湿常引起根部腐烂。种皮较坚硬,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气温在7~8℃时,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一般1~2周即可出苗,发芽适温14~15。C。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重盐碱地、涝洼地、黏土地不宜栽培。种子千粒重5.8~6.3g。黄芪种子中有部分是硬实种子,其发芽率最高者有时可达50%多。

所谓硬实种子系指浸在水中不易吸水膨胀的种子,由于种皮坚硬不透水,阻碍种子萌发。在生产实践中证实,必须对硬实种子采取砂子摩擦方法,只要将种皮擦破一些,然后浸人清水中,就能吸水膨胀萌发。因此硬实种子在播种前,必须通过一定方法加以处理,才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或面砂土地块。黏土、涝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选好地后,深翻地60~70cm,施足基肥。每亩施圈肥5000kg以上,饼肥50kg,加复合肥50kg。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然后将捣细的肥料,结合整地,均匀施入土壤深部,将土壤耙细整平做lm宽平畦。多雨有涝平原地区应做高畦。

2.繁殖方法

生产上主要为有性繁殖。种子外皮被有果胶质胶质层,种皮硬度,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种前必须将干燥种子加上细砂磨搓种皮,使种皮有轻微磨损以利吸水,能大大提高发芽率。

处理种子置30~50℃温水浸3~4小时,用水淘出吸水膨胀的种子播种。不膨胀的种子,待干燥后,继续用细砂磨搓,以达到可全部吸水膨胀。春播和冬播均可。冬播在11月份地封冻前播完,春播在3月底到4月初播完。

黄芪以直播为好,直播“鞭杆”芪多,产量高,而移栽侧根多,产量低,质量差。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30cm,株距12cm,覆土2cm,稍加镇压,每亩用种子1.5kg左右。

东北山区采用半野生手播法:选山坡荒地,河两岸,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地。不用整地,按行穴距10Ocm×30cm刨穴,穴深5~8cm,覆土2~3cm,每穴5~6粒种子,覆土后用脚稍踏,如土壤墒情好则半月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进行一次穴眼除草。待苗高6~8cm时进行间苗,每穴留二株,同时进行第二次苗穴除草。以后适当管理2~3年可采收。此法有不占用农田、省工等特点。根质量亦好。

篇三 黄芪生物学特性
黄芪

篇四 黄芪生物学特性
黄芪的栽培技术

篇五 黄芪生物学特性
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

作 者:王艳芳、鲍建材、郑友兰、张崇禧

摘 要:目的:从黄芪的资源分布、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黄芪的研究概况。方法:分析并总结近年有关黄芪的国内外文献。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黄芪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为黄芪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结论:黄芪在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黄芪 研究概况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icus(Bge)His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其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几类成分。传统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资源分布

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奇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多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兰旗。满什哩、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烨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径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蔑,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

地方习用品:多序岩黄芪,分布于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产于岷县、西和、正宁、武都等地,主要出日外销,国内也有一定销量;金翼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多花黄芪,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梭果黄芪,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生物学特性

黄芪具有喜冷凉、耐旱性强和怕涝的习性。

种子特性:种子外皮坚实而厚,透性不良,吸水力差,在正常温、湿条件下,约有80%左右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自然繁殖。

根部特性:1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进展,吸收功能逐渐减弱,但贮藏功能增强,主根变粗大。黄芪生长周期为5~10年。如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及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常畸形;土壤沙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

质量差,在适宜的土壤中,根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产量高质量好。

、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平地栽培应选地势干燥、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砂土壤;山区应选土层深厚、排水、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栽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质地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脊薄的砂砾土,不宜种植。选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耕深30cm~45cm,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

3.2 种植方法

3.2.l 种及种子处理

选种可采用水选和风选法,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子,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多采用粗砂或磨末机轻度磨擦种皮;也可将种子置于50℃的温水中浸6~12小时,捞出后装人布袋催芽。

3.2.2 播种分春播伏播秋播

春播于4月中旬至上旬,伏播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播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播应注意土壤墒情,播种方法有穴播、条播和撒播,但主要为穴播和条播,生产上多采用直播,田间管理方便,省工而产量高质量好;育苗移栽不仅费工,而且移栽时易伤主根,形成鸡爪芪,影响商品质量。

3.3 田间管理

3.3.1 中耕除草

当苗出齐后即可松土除草,一般进行2或3次。当苗高7~10Cm时进行疏苗,按5~ 20cm的株距定苗。以后每年在生长期视土壤板结情况和杂草长势,进行松土除草。

3.3.2 追肥

1和2年生黄芪生长旺盛,根部发育较快,可在除草时适当追施磷、钾肥料。

3.3.3 灌溉和排水【黄芪生物学特性】

出苗和返青期需水分较多,如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水,雨季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地块应及时疏沟排水以防烂根。

3.4 病虫害

3.4.1 白粉病

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多在7~8月。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害荚果。受害的叶片和荚果表面生成白粉后,在病斑上出现小点,可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15天喷1次波美03度石琉合剂,或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连续2或3次。

3.4.2 根腐病

病原为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主要危害根部,造成烂根,发病后植株自上而下萎蔫枯黄,以至死亡,发病期多在6~8月,在高温高湿、土质粘重的情况下更易发病。防治办法:认真选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消毒,病穴用石灰消毒。

3.4.3 虫害

蚜虫属同翅目昆虫,多在6~8月发生,主要为害植株上部的嫩茎,从而影响正常发育。防治办法: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50%杀螟松1000倍液喷洒,每7天1次。豆荚螟: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一般在6至9月发生,成虫产卵于嫩荚或花苞上,幼虫孵化后为害种子。防治方法:在成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洒8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3~5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化学成分

4.l 皂苷类

在黄芪及其同属近缘共分离出四十余种三萜皂苷,其结构为四环三萜及五环三萜苷类,苷的糖多为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多接于苷元3,6位。有些苷的某些羟基乙酰化,膜荚黄芪中分离出黄芪苷I、黄芪苷Ⅱ。在膜荚黄芪中有乙酰黄芪苷I(Acetytastragaloslde)、黄弃苷(Astragaloside)Ⅰ~Ⅷ、异黄芪苷(Isoastragaloside)I~Ⅱ、黄芪皂苷乙(Atramembrannin)、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yclosiversigenin)和大豆皂苷(ISoyasaponin);膜荚黄芪皂苷呆板厂蒙古黄芪中有黄芪苷l、I、W和大豆皂苷1。

【黄芪生物学特性】

4.2 多糖类

从内蒙黄民中分得4种多糖,其中两种为葡聚糖AG-l和AG-2、另两种为杂多糖AH-1和AH-2,其中AG-1和AH-l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4.3 黄酮类

黄芪所含黄酮主要为黄酮类。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主要有山奈素、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熊竹素、芝柄花素、毛蕊异黄酮(calycosm),芒柄花黄素(for mononetm)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黄烷( 2',4'-dihydroxv-5,6-dlmethoxvlsoflavane)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 L-3-hydroxv-9-methoxypterocarpan)及其苷类,其苷类的糖多为葡萄糖,鼠李糖,从膜荚黄芪的茎叶中分出鼠李柠檬素3-葡萄糖苷及槲皮素3-葡萄糖苷。

4.4 氨基酸类

黄芪根中测出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有天冬酰胺(asparamide)、刀豆氨酸(ca-naraine)、脯氨酸(prolin)、精氨酸、天冬氨酸、l氨基丁酸(r-amiinnobutyricacid)等。

4.5 生物碱类

从膜荚黄芪中分离出胆碱(eholme)和甜菜碱(betaine)。

4.6 有机酸类

黄芪的有机酸主要有香草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对羟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及棕榈酸。

4.7 微量元素

黄芪中微量元素以铁、锰、锌和铷含量较大,另有报道其富含硒。

4.8 其他

黄芪中还含有胡萝卜苷(daucosterol)、叶酸(folicacid)。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黄芪生物学特性】

、药理作用

5.l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5.1.1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芪多糖(APS)能使小白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进一步分离黄芪多糖得到3种单体多糖:123,分别进行实验,结果是多糖1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2与l相似但较弱,多糖3没有作用。黄芪皂苷能促进淋巴结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形成。黄芪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玫瑰花结的形成。黄芪多糖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 PGE的释放,但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环氧化酶抑制布洛芬则明显抑制PGE2和TNF的释放,对吞噬功能无明显影响。因此可以提示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5.1.2 对体液免疫作用

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黄芪在体液免疫,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

噬活性,对体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诱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表现出多种生理活性。其抗病毒的原理之一可能是提高患者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正常人服用黄芪全草浸膏片后IgE3显著增加。黄芪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并且抑制总补体活性。对白细胞介素的产生有诱生作用,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对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黄芪多糖是黄芪中免疫活性较强的一类物质,它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牌及胸腺重量,溶血素,血凝素以及脾细胞总数及空斑形成细胞测定看出,黄芪多糖,红芪多糖均能对环磷酸胺或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完全及部分对抗作用。

5.1.3 对细胞免疫的作用

黄芪可促进体细胞免疫功能。其增强人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是由于部分地降低了抑制性T细胞活性的结果。黄芪多糖可通过调节含量以及促进磷脂酚肌醇代谢,进而提高创伤后活化T淋巴细胞内IL-2mRNA及IL-2RmRNA的基因转录表达,这可能是黄芪多糖纠正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机理之一。黄芪对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IgG亚类的产生有关。

5.1.4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

黄芪可保护靶细胞抵抗T细胞活性,但其程度不如对T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强。它提高的NK细胞活性效果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介导素。因而认为NK细胞可能是T细胞的前体细胞,黄芪对NK细胞的影响同它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是一致的。

5.1.5 对诱生干扰素的影响

黄芪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包括自身诱生、促进诱生和活性发挥等3个方面。黄芪自身有一定的抗肿瘤的作用,黄芪多糖(5mg/kg)与IL-2/LAK的抗肿瘤作用相似,对IL-2/LAK的抗肿瘤效应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2 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5.2.l 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通过观察人胎肾细胞,人胎肺二倍体细胞及小鼠肾细胞在含黄芪的营养液中生长发现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小鼠水煎液及正常人服用黄芪干浸膏片后,血浆CAMp含量均明显提高。小鼠SC黄芪注射液,可显著增加白细胞总数和多核白细胞数。黄芪还能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成熟过程,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体外培养肝细胞,黄芪能促进RNA及蛋白质合成,提示其能延长细胞寿命,增强细胞代谢推迟老化。

5.2.2 对核酸代谢的影响

黄芪多糖(ASP)抑制游离RN-ase的活力的程度是:肾<肝<肺<脾,此结果应用平衡反应的相对增加速度来解释,APS的作用在低RI组织表现显著。黄芪对人肺二倍体细胞的RNA代谢有抑制作用,黄芪煎剂可显著促进骨髓造血细胞DNA的合成,加快有核细胞分裂过程。黄芪皂苷能使再生肝DNA含量明显增加,黄芪多糖对DNA的代谢无明显的影响。

5.2.3 对内环核昔酸的影响 黄芪煎剂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血浆和组织的内环核苷酸( cAMP和Cgmp)的含量,而它对各器官的影响是不同的;给药对CAMP升高,CGMP下降;肝脏则与之相反;而脾脏内均增加。进一步实验表明,黄芪对CAMP的影响是由于其抑制了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而引起的。

5.2.4 对蛋白质及其它代谢的影响

给小鼠用黄芪煎剂连续灌胃10天,能显著增加H-亮氨酸掺人血清、肝脏蛋白质的速率,而对蛋白质的含量无影响,即黄芪可促进小鼠血清和蛋白质更新,并认为其中的多糖很可能是促进蛋白质更新的有效成分。黄芪皂昔100g/kg灌胃也有类似作用。黄芪对胰岛素性低血糖动物,有升高血糖水平的趋势,但提高幅度较小。

5.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3.1 对心脏的作用

黄芪水煎剂对离体蛙心无明显作用,醇提液可使离体蛙或赡蛛心脏收缩增强,振幅明显扩大,大剂量时则产生抑制。因此黄芪皂苷可能是通过NA、K-ATP酶实现强心作用的。据报道,黄芪能使人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含量有不同的增高。以上提示黄芪具有钙桔抗作用,可减少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CA内流量,有可能减轻感染细胞的继发性CA损伤,且对细胞中病毒RNA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显示了其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价值。但单剂量黄蔑对CWh性心肌炎没有预防作用。黄芪皂苷对心肌有正性肌力的作用,与强心苷类药物相似。实验证明:黄芪总皂苷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犬的心脏收缩力,增强冠脉流量,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黄芪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能是强心作用机制之一。黄芪芳Ⅳ注射液是非洋地黄类的有效正性肌力药物。

5.3.2 对血管、血压的影响

黄芪有扩张血管和扩张冠脉作用。故认为其降压作用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结果,而与心脏并无依存关系,与组织胺释放或’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也无关系。说明黄芪对血压的影响同中枢神经肽,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肌肽释放酶-肌肽系统,以及羟脯氨酸等方面均有关系。黄芪的降压成分曾认为系一碱性物质,但后来发现黄芪属植物根含有氨基丁酸,其含量高低与降压作用强弱几乎完全平行,故认为是降压有效成分。在血管效应方面,氨基丁酸并不能完全代表黄芪。黄芪能不同程度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游走与增殖,有利于促进血管生成过程。膜荚黄芪中的黄芪皂苷ⅡⅢⅣ等皂苷类及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等异黄酮类化合物,对孵化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膜荚黄芪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重要机理,黄芪对人红细胞膜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能是保护人红细胞膜免受自由基的攻击。

5.4 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5.4.1 抗疲劳作用

黄芪多糖250mg/kg、500mg/kg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和氢化可的松所致“阳虚”小鼠,常温游泳时间均有显著延长作用,并增加应激状态下小鼠肾上腺重量。黄芪提取液对游泳应激状态下的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肾上腺重量和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类脂质空泡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作用。两侧颈动脉结扎所致的脑缺氧,均有显著对抗作用,可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5.4.2 耐低温、高温作用

黄芪多糖250mg/kg、500mg/kg、腹腔注射,可明显增强正常小鼠。饥饿小鼠和氢化可的松处理的小鼠的耐低温作用,使生存时间明显提高;但无明显耐高温作用。

5.43 抗辐射作用

黄芪总黄酮对这种辐射所致的免疫系统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黄芪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性及清除自由基作用,使免疫细胞避免脂质过氧化的损伤有关,同时黄芪总黄酮可能还具有改变免疫细胞能量代谢和促进淋巴细胞分裂的功能。

【黄芪生物学特性】

5.5 抗衰老作用

长期服用黄芪对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衰老的肺功能有一定的意义。体外培养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成活至52代,而含0.2%黄芪制取液的培养细胞成活至77代,用药组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与对照组细胞的衰老变比规律基本相同,但其改变程度轻,变化速率相对缓慢,特别是用药组细胞之高尔基复合体特别发达,虽然细胞已衰老而它们却不甚衰老。研究证明黄芪有延寿的良好效应,以其作为抗衰益寿的药物,值得高度重视和开发。

【黄芪生物学特性】

5.6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能使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血清白蛋白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并能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丝的血运,对阴囊水肿和腹水亦有明显减轻作用,给药组动物的饮食和精神状态亦较对照组好;黄芪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的量;病理观察亦证明,黄芪组病变减轻,对肾炎的这种阻抑作用可能与黄芪增强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有关。黄芪通过免疫调节作

篇六 黄芪生物学特性
黄芪的栽培技术

黄 芪

别名:黄耆、元芪等,为豆科多年生

草本。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

托毒、生肌功能,主治体虚自汗、慢性肾

炎、内伤劳倦。分布于我国北方山区及半

山区。山西省的产区主要集中在恒山一带,

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栽培品种为蒙古

黄芪和膜荚黄芪。

一、形态特征

(一)蒙古黄芪 别名:白芪、又称绵芪、内蒙黄芪

蒙古黄芪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草地或山坡,多栽培。株高40厘米〜80厘米。主根长且粗壮,根条较顺直。茎直立,有分枝。花期6月至7月。果期7月至9月。

(二)膜荚黄芪 别名:条芪,箭杆花、山爆仗

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相近,生于灌丛中、林间草地、林缘或疏林下。但本品种有小叶6〜13对,托叶卵形或披针状线形;小叶椭圆、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毫米〜30毫米,宽3毫米〜12毫米,上面近无毛。花冠长约16毫米;子房有柄,有柔毛;荚果直径9毫米〜12毫米,有短伏毛。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规律

黄芪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从种子播种到新种子形成需要1-2年。2年以后年年开花结实,每年内黄芪生长发育可分为如下时期:

幼苗生长期 指从子叶出土到花芽形成前。实际生产中多在春季地温5℃〜8℃时播种,播后仅需12〜15天就可出苗;也可在伏天地温20℃〜25℃时播种,播后仅需5〜8天就可出苗。在生育期短的地方,一般春播当年不开花,均为幼苗生长期。宿存的黄芪根每年地温5℃〜8℃时开始萌芽,10℃以上陆续出土,称为返青。返青后迅速生长,约30天后可长到接近正常植株,其后生长速度又减缓下来。1年生黄芪仅生有1个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茎数相应增加,多达15〜20个(一般5〜10个〉,生长多年的黄芪多呈丛生状态。黄芪茎较粗壮,具棱槽,多分枝,常为绿色,也有粉红色或浅粉红色,有密毛、疏毛或无毛之分。

现蕾开花期 指从花蕾由叶腋现出到果实出现前。2年生以上植株一般6月初在叶腋中出现花蕾,先是中部枝条叶腋现蕾,以后陆续向上现蕾,蕾期20〜30天。先期花蕾于7月初开放,花期20〜25天。开花期遇干旱,会影响授粉结实。在生育期长的地方,春播黄芪于8月下旬现蕾开花。

结果期 指小花凋谢至果实成熟。2年生以上的黄芪每年7月中旬进入结果期,果期约30天。果期遇干旱髙温,种皮不透性增强,即硬实率增加,种子生产性能降低。黄芪根在开花结果前,生长速度最快,此时地上部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根部积累;由于开花结果消耗

养分,根部生长变缓。

枯萎休眠期 指黄芪地上部枯萎至第2年返青前.秋季气温降低,光合作用显著减弱后,叶片开始变黄,地上部枯萎,此时地下部越冬芽已形成。黄芪抗寒能力很强,不加任何覆盖即可越冬。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野生黄芪多生长在山区、半山区的干旱向阳坡地上,或向阳林绿树丛间。生长地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暗棕壤、棕壤±。

温度 黄芪喜凉爽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2℃〜8℃以上,全年无霜期100〜180天,日均温≥5℃的时间为150〜180天,≥10℃的时间为120〜150天。北方地区适宜栽培。

水分 黄芪对土壤水分要求比较严格。由于自然生长旺盛,1、2年生幼根在土壤水分多时仍能良好生长。随着黄芪的生长,老根的贮藏功能增强,须根着生位置下移,主根变大,不耐高温和积水。如果水分过多,则易发生烂根。所以栽培黄芪应选择渗水性能良好的地块,以保护根部的正常生长。在河谷平川地栽培黄芪,虽然生长较快,但常因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较多等原因,导致主根生长较短、分叉多,或出现烂根现象。

土壤 黄芪根的生长对土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据调查,黄芪生长的土壤种类虽然很多,但在不同的土壤质地、颜色及土层厚度上的黄芪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差异。从土壤质地上看,土壤过黏,根系生长慢,主根短,支根多,呈鸡爪形;土壤过沙,根组织木质化程度【黄芪生物学特性】

大,粉质少。从土壤颜色看,生于黑钙土上的根皮呈白色,生于沙质或冲积土中的根皮呈微黄或淡褐色,此色最佳。再从土层厚度看,土层很薄的主根很短,分支多,也呈鸡爪形,商品性能差;深厚冲积土中生长,主根垂直向下,长达1.6米〜2.0米,须根少,即为商品中的“鞭杆芪”,其品质最好,产量最高。黄芪生长的土壤pH值为7〜

8。以上表明,要获得优质高产的黄芪,土壤以沙壤土、冲积土为佳。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冲积土栽培黄芪。土壤必须无污染。前茬以豆科或禾本科作物为好。整地前每666平方米(亩)先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然后深翻30厘米,打碎土块,使土肥均匀混合。按宽1米〜2米、高20厘米作床,或大垄栽培,行距60厘米。要求床面平整,床间隔60厘米,然后施入少量磷肥。床长不限。

山地整地选择25。以下缓坡荒山,由下而上开垦,每隔50米〜60米设隔离带,防止水土流失。清除灌木杂草,耕翻深度30厘米,拣出树根、石块等杂物,斜山作床。

(二)繁殖方法

1、选种

黄芪种子不耐贮藏,以膜荚黄芪为例,贮藏2年的种子发芽率为50%左右,3年为10%左右。应选择当年或前1年采收的籽粒饱满无

虫蛀的良种作种用。黄芪播种前,要进行风选或筛选,淘汰秕粒、杂粒、杂物等。

2、种子处理

黄芪种子有硬实现象,即使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条件下硬实的种子也不能吸胀萌发。黄芪种子的硬实率与采种期有关,应在种子呈褐色时采收,种子老熟变为黑色带斑点时则成为硬实,很少发芽。为加速吸水萌发,促使苗齐苗壮,应进行种子处理,目前有3种处理方法:

(1)温汤浸种 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随时搅拌至凉。加水量应浸没种子,浸泡6〜12小时,再将种子捞出,装入布袋内催芽,露白后播种。

(2)硫酸浸种 用浓度为70%〜80%的浓硫酸浸种3〜5分钟,捞出种子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种子表面的硫酸,然后播种。此法对提高硬实种子的发芽率效果甚佳,但应慎用.

(3)沙磨处理 将种子与粗沙桉1∶1比例混匀,用碾子碾至划破种皮为止,也可用碾米机快速碾一遍,以种皮起毛刺为度。

3、播种

黄芪春季、伏天、秋季均可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地温稳定在5℃〜8℃时播种,播后15天左右就可出苗。

秋季播种于当地地温稳定在0℃〜5℃时播种。要注意适期晚播,以保证种子播后不萌发,以休眠状态越冬;播种较早,种子萌动易被冻死。目前播种黄芪主要采用穴播、条播等方法。其中穴播方法较好,

篇七 黄芪生物学特性
中国黄芪资源

中国黄芪资源考察报告

黄芪是我国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蒙古黄芪又称白皮芪(陕西)、混其日(蒙药音译),膜荚黄芪又称山爆仗(山东)、箭秆花(陕甘宁地区)。均以干燥的根入药,其药材名为黄芪,原名黄耆。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及疮口久不愈合。

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糖。正品黄芪(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三萜皂苷中以黄芪苷I(也称黄芪甲苷)及Ⅱ为主要成分,特别是黄芪甲苷常用作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黄芪中所含的黄芪苷、黄酮类化合物及黄芪多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 黄芪植物及药材特征

1.1植物种类和形态特征

黄芪属多年生植物,生长株高可达约40~80cm,主要分布在寒温带的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南部地区。其茎生多毛,有12到18对小叶。正品药材根一般4年采挖为好,习性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栽培宜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

其中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主根长而粗壮,顺直。茎直立,高40~80 cm。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 mm,宽3~5 mm,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具花5~20余朵;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长18~20 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子房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有短喙,基部有长子房柄,均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叶片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3对,长7~30 mm,宽3~12 m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托叶长5~15 mm。花通常10~20余朵;花萼被黑色或白色短毛;花冠黄色至淡黄色,或有时稍带淡紫红色,长约16 mm;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长20~30 mm,宽9~12 mm,被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短伏毛。

1.2药材规格及质量性状特征

商品黄芪按产地分卜奎芪、宁南芪,宁古塔芪、正口芪、绵芪、红芪;按加工方法分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正小枝、副小枝等。按性状又分黑皮芪、白皮芪、红皮芪三种。每种又分1~3等。以根条粗长、独枝无叉、外皮光润、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黄芪以宁夏南部西海固山区,山西的浑源、繁峙、代县地区,陕西旬邑以及秦岭地区,内蒙古的武川、卓资,乌兰察布盟、鄂伦春旗、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等地产量大、质量佳。红芪以甘肃河西走廊岷县,宕昌等地区质量最佳。

野生黄芪根的顶端常带有较粗的根头,其上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地上残茎。栽培者,根头部残茎已切除。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少数老根的顶端或根的中心偶成枯朽状而呈黑褐色或空洞,习称“胡椒眼”。主根长30~90cm,直径1~3cm,(蒙古黄芪主根略粗短、分枝略多)。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沟纹,皮孔横向延长、略突起。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横切面皮部约占1/2~2/3,乳白色至淡黄白色(蒙古黄芪黄白色),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木质部淡黄色(蒙古黄芪色稍深),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形成层淡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另外,多序岩黄芪(红芪)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也作药用。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味微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1.3 药材外观形态与内在质量的关系

对药材品质的评价,传统乃至现今商业上均以外观性状特征为主要标准。黄芪药材向来以“根条粗长、绵性大、粉性强、甜味足”为品质上乘之标准。先辈们在工期的实践中的经验,古来用之,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药材性状与其内在品质到底有怎么样的必然联系,近年来颇有争议。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高凤兰等曾对“鸡爪芪”和“鞭杆芪”进行对比分析测试,发现所测定的各项指标(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浸出物、甲醇浸出物等)中,“鸡爪芪”并不比“鞭杆芪”差,而且氨基酸的含量还明显高于“鞭杆芪”。王良信等也做了类似研究,结果与此相

同。近几年,上海崇明地区引种的膜荚黄芪,但由于表面纤维性木化比较严重,被认为不能代替黄芪入药。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其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发现崇明产黄芪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的含量,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不亚于其他膜荚黄芪。且发现总黄酮的含量分布规律是三等品>二等品>一等品(等级按性状划分),由此可知,外观上的木质化并不一定影响活性成分的含量,且含量与外形粗壮并不呈正比关系。南京药物研究所曹正中等也做了一些工作,将一定量药材湿润后分皮部和木部两部分,分别提取、测试,实验发现,木部中几乎提不到黄芪甲苷,药材中所含甲苷几乎都在皮部中。也就是说,根细小,相对含量也不一定低。上述研究结果用传统经验似乎难以解释,虽然不足以、也不可能完全否定传统经验,但至少能提示仅靠传统外观经验性判断对药材质量加以评价是不够的,应对药材性状与质量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药材的内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切实有效掌握和控制中药材的质量。

2 黄芪属植物的自然分布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野生家种均有。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栽培宜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从全国范围来看,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岢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阿巴嘎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正蓝旗、满洲里、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穆棱、宁安、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桦甸、敦化、珲春、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泾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芪,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地方习用品:多序岩黄芪,分布于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产于岷县、西和、正宁、武都等地,主要出口外销,国内也有一定销量;金翼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多花黄芪,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梭果黄芪,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3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

3.1 引种栽培研究

随着野生黄芪资源的锐减,野生品转为家种并引种到各地,特别是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等地,引种已具相当规模。如黑龙江的东宁、海林、林口、宁安,山西的浑源、应县、代县、繁峙,内蒙的固阳县,河北的沽源、安国,宁夏的固原,甘肃的陇西等。对四川野生及野生转家种后的膜荚黄芪(两者所处生态条件相仿)进行的细胞学及生药学研究发现,两者在染色体核型、根性状和组织构造等方面没有发生变异,均含有糖类、植物甾醇、生物碱及氨基酸等成分,家种膜荚黄芪中氨基酸总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野生膜荚黄芪,两者质量基本一致。安国县10个乡村膜荚黄芪引种栽培品(1年收)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13%~0.3%,平均值为0.199%,超过药典标准(不得少于0.040%)3倍多,是浑源道地药材的2倍。高凤兰等对黑龙江省林口县和萝北县野生与栽培膜荚黄芪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水浸出物、甲醇浸出物、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栽培黄芪3年根与野生黄芪根无明显差异,达到国家药典标准,可以起收出售入药。金若敏等对栽培黄芪和野生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比较,表明两者在改善衰老小鼠记忆,提高脑、肝组织SOD活性,降低肝脏MDA含量,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肾MDA含量及血肌酐浓度,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NK细胞活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由上可见,黄芪引种驯化后,其在遗传上具有稳定性,在有效成分含量和药理作用上并不逊于野生黄芪。因此,引种栽培黄芪可代替野生黄芪使用,但并不能一概而论。湖南湘西凤凰地区曾引种膜荚黄芪,其根部细瘦、分枝多、豆腥气微弱,各项指标均达不到药典要求,不宜药用。国内市场上多地引种的劣质黄芪并不鲜见。因此不能盲目引种黄芪,引种中要多借鉴成功的经验:①注意掌握黄芪的生物学特性,满足其生长发育各阶段对生态条件的要求。②将同采自恒山地区的蒙古黄芪种子在地理位置和气象因子方面都存在差异的5个试验点进行栽培,结果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使其在生长动态,根部纵切面结构,不同年龄、不同产地多糖的含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可见,生长环境对中药材的生长和质量有明显影响。因此,应了解黄芪原产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与本地域进行比较,或者尽量从生态条件与本地区相近的地区引种。一些生态条件与原产地并不相似的地区,经过人们的努力,也能引种成功,甚至比原产地表现还好,这可能是因为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并不一定全是该植物的最适生存条件。此外还要了解植物的分布和分布的历史,生物学特性形成的历史。“我国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过渡的情况。”这对引种黄芪有很大参考价值。③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如选地、改变耕作制度、进行锻炼与保护等,变不利因素为可适应因素,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达到引种驯化成功的目的。黄芪作为一种药用植物不同于其他植物,引种中要着重研究引种对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引种成功的指标一是要不用特殊管理(不是保护地栽培)而能生长良好,开花结实,二是有一定的产量,有效成分不低于药典规定。

3.2 种类资源

除药典规定的2种正品黄芪外,一些地方还采用黄芪属其他种或非黄芪属的种作为黄芪代用品。主要有乌拉特黄芪(Astragalus hoantchy),弯齿黄芪(A.camptodontus),长小苞黄芪(A.balfourianus),秦岭黄芪(A.henryi),天山黄芪(A.lepensis),云南黄芪(A.yunnanensis),长果颈黄芪(A.englerinus),斜茎黄芪(A.adsurgens),东俄洛黄芪(A.tongolensis),金翼黄芪(A.chrysopterus),多花黄芪

(A.floridus),单蕊黄芪(A.monadelphus),梭果黄芪(A.ernestii),藏新黄芪(A.tietanus)[4]以及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等。目前,后7种植物都进行了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黄芪替代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另外,更多的野生黄芪资源正在不断研究之中。

3.3 品种选育和种内变异

3.3.1 育 种 通过培育新的品种以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对缓解野生资源压力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甘肃省定西地区旱农研究中心以内蒙短蔓黄芪为父本,本地毛芪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高产优质黄芪新品种9118,该品种植株矮化,株高20~30cm,匍匐生长,其主根较一般品种长5~8cm,主根下部毛根分布较多,但主根分叉少,吸水、吸肥能力强,药材品质好,高抗根腐和白粉病。多年试验示范证明,9118比一般黄芪品种增产20%以上,可产干品5250~6750kg/hm2,高者达7500kg/hm2;一级品率比一般品种高30%,达90%以上。山东省文登市经过多年系统选育出优质高产的多倍体黄芪新品种文黄11,该品种株高50~80cm,主根长30~80cm,圆柱形,稍带木质化,地上分枝少,地下根系肥大,条直,须根少,侧根少。文黄11种植1年可产鲜品10500~15000kg/hm2,产种子300kg/hm2左右,比原始群体平均增产50%~80%;当地大田产量最高达24900kg/hm2,产种子627kg/hm2。吴玉香等采用改良琼脂涂抹法处理蒙古黄芪幼苗顶芽,得到四倍体诱导植株,这也为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多倍体黄芪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3.3.2 种内变异 白效令等在实践中发现,蒙古黄芪中存在着红杆和绿杆之分,膜荚黄芪中存在着叶表面有毛和无毛之分。并通过对其花粉、叶表面纹饰、子房柱头电镜扫描观察以及根、叶酯酶同工酶的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红杆、绿杆蒙古黄芪及叶表面有毛、无毛的膜荚黄芪存在明显的差异。黑、棕、绿3种不同颜色的蒙古黄芪种子在其外观性状、种皮粉末结构、种皮表面及种子幼芽酯酶同工酶酶谱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可见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都存在着种内变异情况。种内变异使栽培群体中出现新类型,经过人工选择、培育,可以选育出新品种,但同时种内变异也可使栽培群体混杂、退化,因而也是影响中药材品质(品种与质量)的根本原因。目前,栽培黄芪普遍存在品质下降的情况,可能与黄芪的栽培群体混杂有关,但未见对黄芪栽培群体提纯复壮及种内优良变异类型选育方面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elitebasic(衣俪特)参加上海校服展了!
  • 【创业失败】创业失败身体运毒
  • [农村冷门小生意]冷门小生意
  • 韩国料理加盟排行榜_韩国料理加盟
  •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
  • 【0048香辣虾加盟费】0048香辣虾加盟
  • [池上便当加盟费]池上便当加盟
  • [加盟麦当劳需要多钱]加盟麦当劳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