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04    阅读:

篇一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蓝夹缬印染技艺

   [农广天地]蓝夹缬   

  我国自古有传统印染的“四缬”技艺,蓝夹缬作为“四缬”其中之一,在我国已经拥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温州市下辖的瑞安市和乐清市以及苍南县,仍然完整地保存了整套蓝夹缬的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蓝夹缬几乎已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退出,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件件颇具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并在2011年入选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蓝夹缬制作技艺的原理是用两块刻有同样纹样的图案,并且相互吻合的花版,夹住纺织物,用染料进行染色。染液进入花版上的“明沟”和“暗道”中,渗透到布料上,达到染色的目的。最后呈现出与花版一致的图案内容。本片除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蓝夹缬的历史、风格特点以及题材分类外,还将介绍制作技艺中的四道主要工序:制版、织布、染料制作、印染。使观众朋友们在收看完节目之后,能对蓝夹缬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夹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夹缬印染技艺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在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夹缬”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民间,在棉织品上染制,也称“夹缬”。古时,人们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就叫作“夹缬”。我国浙南地区以蓝草汁为染料,在丝或棉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的,我们就称为“蓝夹缬”。 

  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体现,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蓝夹缬印染技艺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据《永嘉县志·风土》记载:陆地则种豆芋、麻、枲、木棉之属,女红罕事事剪锈,惟勤纺织,虽女孩老媪未当废织,纺织如此,印染也然。 

  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一直在浙闽交界一代一代传承着。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夹缬在浙南地区又称“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状元被”等,夹缬图案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多用于新婚被面、门帘床沿、头巾服饰等。结实耐用的蓝夹缬被面,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往往伴随夫妇俩几十年,甚或一辈子,直到20世纪70年代,

  温州蓝夹缬的制作技艺 

  温州至今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 

  温州蓝夹缬制作工艺主要有织布、雕版、制靛、印染四个步骤。其中包括纺纱、上浆、织成;贴粉本、刻纹样、通水路、拓回粉本;浸泡、打花、过筛、沉淀;染液发酵、坯布装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晒等。

  蓝夹缬制作过程记录如下:

  一.土布的准备:以棉质土布为最佳。取长10米、宽50厘米的干净棉布浸水、晾半干,等分折成40厘米长左右,做好记号,卷在竹棒上。

  二.染料的准备:将靛青染料分数次加入染缸,搅拌均匀,使靛青发酵,缸水温度以15℃—20℃为宜。同时以石灰或蛎灰调节靛青水的酸碱度,口感碱辣为入灰适量,清淡、微酸表明不足,沉淀6-8小时后,待缸水呈碧绿色,即可浸染(多次浸染后,药力疲软,颜色稀薄,可补充新靛,每次三至五公斤)。

  三.棉土布装于雕板:对照棉布上的“蓝点”与雕版边缘对齐,将土布依次铺排于17块雕板之间,然后用钢筋楔实,固定。为防粘连,用竹签穿起,均匀分开。

  四.入缸染色:利用杠杆吊雕板组入缸,每浸染十五分钟吊起,和空气接触氧化,再浸染,如此反复七次。

  五.雕版入灰:起出雕版,以水冲净残液,红布包裹,埋入草木灰七个小时。

  六.卸布晾晒:将布从雕板上取下,搭于竹竿上,然后扛到竹架上晾干即可。 

  雕版工艺是蓝夹缬区别于其它印染工艺的本质所在,雕版艺师的传承决定着蓝夹缬技艺的延续。温州各地区的蓝夹缬染坊所使用的雕版,全部由瑞安市(县级市)的两大雕版世家制做供给。 

  靛青是蓝夹缬的印制染液,温州历史上的种靛区有乐清中雁山麓、文成玉壶、平阳腾蛟等,其中乐清中雁山麓的十几个村落如赤水垟、黄檀硐等,所出靛青质优量多,有“靛青村”之称,至今尚有40多位老靛农每年坚持种靛、打靛,其传承多为父子相传,多在四、五代以上。

  《通志温郡蓝靛》载“红花靛青二种,颇利于民,实其地之专产,又言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槐蓝染青三蓝皆可为靛。”农历六月中旬前后靛青叶生成熟,呈黄绿色,杆高一米左右,以手指碾碎液汁变青,此时可摘割,再隔二三月,可第二次摘割,蓝叶之内含有靛质,浸于水中使之发酵,则靛蓝可以炼制,浸渍可用陶缸或砖池,浸泡时间80-100小时(根据气温而定)发酵完毕后,将残叶捞去,浸出之液呈黄绿色,同时用碱剂石灰按10%比率加入搅拌使之氧化,可使靛蓝沉淀而成,靛蓝沉淀后去掉上部的水,再进行过滤,靛蓝膏制成,然后在恒温室内保存,并在靛蓝膏中保持足够的水份,用时加入发酵剂及发酵培养剂即成为植物染料靛蓝用于染缬。 

  蓝夹缬曾是温州地区的日用被面,印制蓝夹缬的染坊遍布温州城区。蓝夹缬是浙南民间的婚嫁必备被面,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洞房里最重要的摆设之一。其中乐清蓝夹缬技艺和温州蓝夹缬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篇二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土家织锦制作技术

  [农广天地]土家织锦 

  本期节目从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娥的织造工作开始主要从土家织锦的历史、特点、织造技艺、传承发展四个方面来介绍土家织锦,重点讲述土家织锦制作技术。 

  土家族织锦,在土家语中叫“西兰卡普”,它发展于与其他民族艺术的相互吸收和交融之中,是在原始社会、汉代、六朝、唐代、元代等各个时期的典型图案基础上,经艺术变形和特殊的技术处理之后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土家族织锦纹样摆脱了自然形态的束缚,追求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夸张、变形、概括、简化等手段综合运用,通过作品来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述着一个民族朴实的意念追求,融合了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悠远历史,既有抽象装饰性的审美意趣,又深刻地反映出土家族民间美术浓重的祈福特色。 

  在工艺美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工艺原材料的发展过程,土家织锦原材料的使用经历了从原始的葛麻、苎麻到近代的蚕丝、棉花,明清以前,土家地区基本上没有棉花织物,材料大部分为麻纤维和蚕丝,明清以后,棉花的传入和推广,为土家织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他们把棉花先除去棉籽,然后用手摇纺车纺成棉纱,再用三根棉纱捻成一股,染上颜色后运用到织锦上,从而打开了土家织锦在原材料上的限制,把土家织锦带进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用斜织腰机织造西兰卡普时用到的线有经线和纬线,经线常用合成2股或3股的棉线,一般用原色,也有一部分染成红色或黑色,纬线分为色纬和暗纬,色纬也就是我们常说纬线,色纬常用染成五颜六色的棉线或者蚕丝线,暗纬是指用来打紧纬线的梭罗线,主要是用白色或者黑色棉线。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也有机制棉线来织造的,因为它价格低廉,不需要炼制染色就能直接使用,并且色系丰富,所以很受广大百姓的喜欢。 

  土家织锦属于熟色线织物,也就是织成后不需要染色、印花,织出来就能够直接使用,所以民间自己生产的棉线和蚕丝线在织造前都需要经过炼制染色,土家族民间传统织物染色的染料、都是使用当地出产的矿物和植物。 

  为了让我们看到最原始的染色方法,向光武带着徒弟冒雨来到山中寻找染色用的材料,我们很快便找到了染红色用的椿树皮,染黄色用的黄柏。 

  染色前,要先把纺好的棉线放在清水里面漂白清洗,拿出来用木棍不断拍打,再放入水中反复冲洗,至到洗干净为止,晾干后以备染色使用。 

  染黄色时先把准备好的椿树皮放入热水中,煮十分钟左右,椿树皮的多少可根据染色的深浅来决定,把煮好的汤水倒入缸中,再把晾好的棉线慢慢的放入缸中,来回翻动几次,尽量使棉线吃足水分,最后把染好的线拧干放到架上晾干就可以了,同样的方法,用黄柏皮把线染成黄色。 

  其实染色有很多种方法,一种颜色可以有很多种植物供选择,但也不是每种带色的植物都可以作为染料,有毒的对人体有伤害的植物是不能用的。 

  就是在这古老的武陵山区,这普通土家吊脚楼里,看着刘代娥染色,时光仿佛穿越了千年回到了远古,一切都那么自然、真实,一根根丝线上仿佛跳跃着古人智慧的灵光,这一刻,我们与古人的距离是那么的近,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 

  

  装机前首先需要倒线,倒线又称为倒筒,它是利用纺车将棉线套入倒线绷架上,再将络线筒装在纺车上,一手搅动纺车,一手引线,把线倒在络线筒上,倒线的目的就是制作梭罗里面的纬线,把制作好的络线筒放入梭罗里面,织造时用来打纬。 

  牵经线是整个装机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牵经在土家织锦里俗称地桩牵经,它是以三根以上的木桩插入地下然后再与告桩垂直的方向将倒在络线筒上的经线放在经线架上,络线筒数量在15到30个之间。首先牵出每个线筒上的线头,再按照顺序打成“花岔岔”,即8字套,打花岔岔是为了在装机时分清经面。土家织锦的牵经与其它织锦牵经有一个很大区别,其它织锦都是两层经面,而土家织锦是三层经面,所以就要求绕两个花岔岔,这样才能在装机后有三层经面。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经线的顺序不能乱,牵经线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经线的长度、宽度,并设计经纬线的开口,一般1厘米的经面需要30根左右的经线,经线长度一般牵到10米左右。 

  把牵好的经线按照顺序用钩针依次穿入竹筘中,每一个筘眼里面穿入两根经线,即一个花岔岔穿一个筘眼,穿筘一定要注意不能有漏筘,顺序一根都不能错,因为在织的过程中,竹筘起的作用是控制织物经线的密度,使锦面与花色一致,并打紧锦面,如果一根经线出现错误的话,那么整幅作品就会作废。 

  穿好竹筘后梳理经面,用准备好的滚棒把经线卷起来,卷的时候要求经面的张力一定要均匀,经面要平整,不能偏斜。 

  然后选一根与棕杆相似的竹杆,将一端破开,用一个小竹条撑开竹杆,把所有的经线用8字形的套结在竹杆上,循环缠住棕杆和经线。捡棕要求按照穿筘时经线的顺序进行,目的是在织机上形成上下开口,便于织造。 

  捡棕完成后,再在原有的经面上每隔一根经线再挑出一层经面,这样就形成了三层经面,最后把经线用分经杆分组,再用绳索捆扎住联动机构,调整棕杆与杠杆及踏杆的位置,调试一下平衡度装机就完成了。 

  装机完成后,织造者要先织几梭布边,以固定控制经面,然后再选择图案纹样,土家织锦到现在一直沿用着民间传下来的图案纹样,并把它们记在心中,织造前选择自己需要的纹样。 

  在历史上,土家族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土家族妇女将民族的历史和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诉求通过织锦纹样化为图案符号,代代相传,因而土家织锦被称为“织”在锦面上的土家历史。通过纹样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的发展历史,同时,在纹样上很少有人物出现,基本上都是“自然物象图案”,因为在土家人眼里“万物有灵”,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及万事万物都因神秘而受到崇拜。所以在土家织锦200多种纹样中都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了它们崇拜自然的理念。

  织造时先

[1] [2] 下一页

篇三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海南黎锦

篇四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黎锦PPT

篇五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黎锦宣讲稿

“黎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宣讲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大家下午(上午)好!

我叫 ,是海南师范大学“榕树计划”大学生科普行动的志愿者。我校“榕树计划”科普行动是由海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发起的,由美术学院、文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师生对“黎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调研考察。前期,我们由各学院指导老师带队深入黎族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探索黎锦、黎锦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等。我们先后走访了琼中、白沙、五指山、保亭等各市县收集黎锦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调研分析总结相关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和科普报告。中期,我们在指导组专家和指导老师的反复指导修改下完成了此次报告。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调研成果。由于我们大学生知识面和科研经验有限,可能对某些知识点不是很透彻,还望大家谅解,并给我们提出修改建议。

通过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咱们的榕树计划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今天将要与大家共同分享的就是有关黎锦的那些事儿,我们的研究题目是“黎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大家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咱们的黎锦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什么概念,也不知道要评选上有多困难。

那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大家都知道有什么么,可以猜一下,随便说说看。(让观众回答问题)

嗯,这三个条件,首先,既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它肯定具有值得我们去用心保存传承的价值,这个就是艺术价值。接着大家想想,作为遗产,顾名思义。肯定是已经处于濒危的状况,那么这就是它的第二个条件。对于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挽救,这也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这就是第三个申请的条件。现场能有观众告诉我们,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么。(找两个人)好,差不多就这些,那截至2010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4个,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

就像刚才有人说的京剧,就是我国最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我们成为什么?国粹!嗯,京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的不容易的。但是我们海南黎族的黎锦,在经过了层层的审核之后,终于在09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政府间委员会常规会议正式批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黎锦就和京剧,篆刻等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和保护。

黎锦是我们海南特有的文化,是海南黎族文明向世界展示的重要方式。这么有价值的遗产,我们怎么能不继承和发扬呢。而要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这份遗产,就得先对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好的,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这个让我们为之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PPT)

现在大屏幕上面展示的就是传说中的黎锦了,对了,我想问一下咱们在座的有黎族的同胞吗,您能给我们讲讲你印象中的黎锦是什么样的?恩,是的。跟这位同学说的相差无几。

黎锦,字面上的解释就是黎族民间织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是黎族人的一种特色花布,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春秋的时候就已经享有盛名了。黎锦的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当然这也是由于咱们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天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很适合木棉的生长,所以海南岛也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黎锦的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在古时候啊主要是用于黎族女子的服饰、头巾、贯头衣、筒裙啊,之后慢慢演变,除了这些服饰以外,还出现了些挂饰、桌饰等等。在我们欣赏之余啊,总是不禁会问,这些漂亮的黎锦是怎么被编织出来的呢?请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片段)。

好的,刚才看到的这个片子中介绍了黎锦编织的四大技艺,大家还记得是哪四大吗?是纺染织绣吧。好,下面我们就简单给大家解释下这四个技艺的特别之处。

首先是纺。提及纺呢,我们不得不来看看主要的工具。最初是手动纺轮或者脚踏纺轮,用于将抽好的纱纺成线,后来出现了一种叫木制轧花机的工具,可谓是黎族纺织技术的重大突破。说起这个棉纺技术,就不得不提一位历史名人,那就是黄道婆。黄道婆是元代纺织技艺的革新家。她是江沪地区人,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到了海南之后,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她回到家乡,将黎族的

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从此,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所以说啊,中原发达的纺织技术,最初的老师还是我们黎族人民。

那我们再说染:是指染色,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地看黎锦,就会发现黎锦的线的颜色种类并不多,这就是因为利用天然的植物作为颜料的限制,但是,天然染料和化工染料相比对人的益处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天然植物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植物的叶、花卉、树皮、树根等为主。例如,黄姜用来染黄色、蓝靛染蓝色、谷木、树根等用来染红色。其实很多黎族人还懂得从动物身上提取用来染色的原料,想想都是很神奇的。

再说织:黎族人的织锦工具很特别,叫做踞腰织机。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传统踞腰织机(幻灯片),踞腰织机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纺织工具,因为纺织时用力部位集中在腰部而得名。踞腰织机,构造简单、轻便,可随身携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黎寨中经常会看到黎族妇女会聚在一起,边聊天边织锦。

但是踞腰织锦也有它的不足,踞腰织锦编织的黎锦密度不均。另外,踞腰织锦所编织的黎锦宽度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明了脚踏织机,大大提高了织锦的效率,也改善了织锦的质量。【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最后是绣:绣呢,主要是在编织好的黎锦上,进行刺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锦上添花。黎族刺绣分为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双面绣的技艺是一种很高超的刺绣技艺,目前海南掌握双面绣技艺的黎族人已经不多了,我们调查的过程中见到的符秀英是个懂得双面织的织女,现在已经被评为了国家级的双面绣传承人。

经过这四大工序编织出来的黎锦啊,可以说是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那些绚丽的图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图案纹样,都是凭借着织女们没有任何模板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完全凭借想想来编织图案,是黎锦编织的最大特色所在。所以说在传统的黎锦中一定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纹样出现。也就是说,黎锦上的每一根线,每一个纹络,都凝聚了一个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

黎锦的图案结构都很简单,寥寥数笔,就能简单地勾勒出人的基本特征。人形纹造型有很多种,最经典的是整体构图呈左右对称,造型简练,形象夸张。但是简单的图案却有着很高的艺术性,我们在调研中就总结,简单的人形纹可以分为独立式和二方连续式两种类型。独立式的人形纹,每组造型都有细微的变化,整体而言协调、雅致。二方连续的人形纹有很强的节奏感,十分别致。人形纹充分表达了黎锦文化甚至是黎族的文化,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装饰语言,或者说是一种符号,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也反映了黎族悠远的历史文化。

所以,黎锦所具有的这些特色,也正是它能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从文化和历史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黎锦的价值。

我们知道黎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我们通过这些黎锦艺术品,可以清晰地看到黎族人民所走过的历史,其实黎锦的历史,就是黎族的文明史。所以黎锦被形象地称为黎族的甲骨文,黎族“无字的史书”,特别是,黎族妇女利用富有变化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大胆的想象,详实的生活记录,反映了祖宗崇拜的宗教现象,显现了黎族特有的礼仪习俗。如《狩猎图》、《婚礼图》、《人祖纹》(边讲述边展示幻灯片)都是黎族妇女对自己生产生活的记录。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些黎族妇女将族谱织绣在了筒裙上,这也为研究黎族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篇六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试析天然染料在现代黎族织锦中的地位_王哲波

2013年8月第20卷第4期琼州学院学报59

试析天然染料在现代黎族织锦中的地位

12王哲波,占达东

(1.琼州学院图书馆,海南三亚572022;2.琼州学院理工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摘要】以黎锦所用材料和天然染料作为切入点,结合黎锦的用料及染技、黎锦的色彩及构图特点、黎锦的价值、天然

以及当前黎锦与天然染料面临的困境和出路等问题,探讨了天然染料与现代黎族织锦的生产关系以染料用于黎锦的优点、

应保护好黎锦工艺及其所用的天及当前黎锦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等问题。继承和发展黎锦文化使之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然染料系列,特别要指出的是只有创造条件使黎族的传统织造工艺得以完整地保存保留下来,才能使黎锦保持好它的高端品质。

【关键词】黎族;黎锦;传统染料;天然染料;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s10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22(2013)04-0059-05

引言

——黎族人们来海南岛地处热带,岛上植被和物产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天蓝地绿。这对岛上原住民—

说是极大的恩赐。黎族人民把握住和应用这些天然自成的资源,创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黎族织锦(以下简称黎锦)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所谓黎锦,其实包括了筒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类型。由于黎族没有民族文字,也缺乏汉文方面的相关记载,所以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是何时何人开始了这样的创举,但它确是经由黎族人世世代代地流传和发展过来了。从原始状态到树皮布到

其所展现的是黎族织造的精细工艺和极具特色的纺织品。由此本文试着从黎锦所用之材更成熟的织锦,

料、染料方面入手,探讨天然染料与现代黎族织锦的生产关系、以及当前黎锦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等问题。

一、黎锦的用料及染技

黎锦所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是从海南岛的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不经人工合成,很少或

3种麻类植物和10种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经多方调查表明,黎锦常用原材料中,有2种棉类植物、

染料植物共15种[1]。

用于黎锦织造的材料分别为:1.海岛棉(学名:Gossypiumbarbadense)。海岛棉所产的纤维是一种细长、富有丝光、强力较高的棉纤维,又称长绒棉。这个棉种最初分布在云南开远、海南岛、福建南部等地区,大都为多年生海岛棉。2.木棉(学名:Gossampinusmalabarica)。木棉纤维是果实纤维,附着于木棉蒴果壳体内壁,由内壁细胞发育生长而成。木棉纤维因其长度较短、强度低、抱合力差和缺乏弹性,难以单独纺纱,所以一般作为辅料使用。制作工序分采棉、煮棉、晒棉、纺纱、织布、染色等几个步骤。3.火索麻(学名:Helicteresisora)、羊蹄麻(学名:Bauhiniakerrii)和苎麻(学名:Bauhinianivea)等麻类植物。对麻的处

洗麻、煮麻、织布、染色等几个环节。理则主要有采麻、

[收稿日期]2013-05-20

[基金项目]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2012年招标科研课题(QMZJD2012-29)。

[作者简介]1.王哲波(1972-),男,黎族海南琼中人。琼州学院图书馆馆员,从事图书馆学、民族学研究。2.占达东

(1963-),男,海南海口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

用于黎锦织造所用之染料分别为:板蓝(学名:Baphicacanthuscusia)、蓼蓝(学名:Polygonumtinctori-um)、假蓝靛(学名:Indigoferasuffruticosa)、乌墨(学名:Syzygiumcumini)、枫香(学名:Liquidambarformosa-na)、山蓝(学名:peristropheroxburghiana)、苏木(学名:Caesalpiniasappan)、谷木(学名:Memecylonligustri-folium)、黄姜(学名:Curcumaedomestica)、落葵(学名:Basellarubra)等。

整个的黎锦织造工序有:轧花、弹花、搓条、纺纱、合线、绕线、牵布、织布、染色等。染色一般有两种染色法:一种是较为常见的植物染色法:将植物的叶子放入水缸内浸渍3天后取出丢弃,再放入螺壳烧成的石灰、酒糟加以搅拌,直到成靛为止;然后把纱布放入染缸内染色,一定时间后捞出来晒干,若色彩太浅,则

直到满意为止。另一种是独特的泥浆染色法:将织好的麻布浸于松软的黑色稀泥中一段再投入缸内染色,

时间,使泥中的黑色素浸染到麻布上,以达到想要的染色效果。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特定标准和参照尺

全凭前辈的传承以及织造者个人的习得与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取黄姜染黄线,取板蓝染蓝度,

)染红色等等。他们对黎族地区生长的线,取乌墨树皮染褐色或染黑色,用文昌锥树皮(黎语称为“坑派”

并掌握了提取和应用种类繁多的植物染料和个别矿物染料的染色技各种染色植物的特性有深刻的了解,

术。

在染布方面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纺前染,即把经纱、纬线染成一定颜色,如青、蓝、红等色;另一种是织后染,一般先把这些植物捣碎,浸泡,拌以石灰、草木灰,然后把布浸入其中,每天染、晒一次,经过三五天染制就可以了。还有一种缬法,又称扎染。扎染工序又分为描样、扎制、入染、解结、漂洗等过程。扎染时先把精纺线绷在特制架上做经线,用黑线扎经,扎经后染色,再将所扎经线解开,所扎处呈现未染色的图

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案。这是流行于美孚方言区和哈方言区扎染的染色技术,

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工序上是较为独特的。这种染法在保亭、琼中也有使用,但都比较简单,而东方美

最具代表性。由此可见黎锦整个工序和织造过程是较为繁琐的,往往一套完整孚方言区的扎染比较复杂,

的黎锦制作,耗时都较长,一般情况下,一件筒裙都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2]

二、黎锦的色彩及构图特点

经过繁琐的工序后出炉的黎锦,既是用品或饰品,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一)图案色差对比鲜明【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没有现代配色讲究的色温色差,色彩较为牢固。从明代至今约四五百年历史了,但龙被依然显得色泽

:《仙花吉祥图》《皇龙、《双龙戏珠双凤朝阳》栩栩如生,如龙被(明)、麒麟吉祥图》龙被(明)、龙被鲜艳,

(清)等。

(二)配色自由,个性突出,不拘泥现代色温搭配

“人”、“植物”用于的色彩方面,黄、绿、粉、红、蓝、多色混搭等可以找得到;用于“动物”往往一件作品上,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等基本色彩都用上了。哈方言区、杞方言区、润方言区和赛方言区所织之锦

,再配于红色、大多是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基色展开的,这两种颜色几乎可称为“百搭色”绿色、白色或黄色

黑色等其他颜色的纺线;美孚方言区所织之锦则是善于利用黑与白的搭配。这是一种永恒而经典的搭配,

的神秘总是让人遐想无限,白色的纯洁则让人心生亲近,黑白相间展示了刚柔并济的风格,可谓质朴有余,充满灵气。

(三)图案的夸张与抽象配以色彩的自由艳丽,彰显粗犷创意

概括起来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生产生活工具纹、民间故事传说纹、汉文字纹、日月星辰纹、山川

“人中有人,,云彩纹、各种几何图形纹等等。在图案中又往往是物中有物”彰显出黎族人的古朴宽厚的世

“左右对称,再配以上下呼应”的整体构图。这种审美取向的实施营造出了作品的精致并蕴含着勃勃界观,

生机之美。

20世纪30年代,——史图博对海南黎族地区进行考察后著有《海南岛民族来自德国的人类学研究者—

……在花纹的创造和色彩的调和方面,志》一书,在对黎锦描述之时往往不吝华藻,比如:“想象力是丰富

……刺绣的装饰法亦与裙子的织法一样,的,其美丽达到令人汉(叹)惊的程度,其样式之多,是难于用语言

”来表达的。[3]

三、黎锦的价值

(一)技艺精湛,构图精美,内涵丰富

“上古之书”《尚书·禹贡》:“岛夷卉服,。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就记载有厥篚织贝”

《后汉书·南宝西南夷列传》“……调广幅布献的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8)时,孙幸为珠崖太守,

,之……”因黎族人民不堪奴役而起义,杀了该太守。这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黎锦此时已久负盛名。宋

《桂海虞衡志》“黎单”,“黎幕”,“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南宋时代范成大所撰的记载的宋代已远销大陆

——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海南所织,期地理名著—对黎锦的描绘则多品矣。幅极阔不成端正,联二幅可

名曰黎单;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曰黎饰;五色鲜明,可以盖文书几案者,名曰为卧单者,

。元代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鞍搭……”根据松江乌泥泾群众的口述记录下了黄道婆的故事。清

《黎岐纪闻》:“山岭多木棉树,代张庆长的对此有较详细的观察记录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

”:染红黑等色,杂以山麻及外贩卖彩绒,织而为布,名曰吉贝。清代陆次云编撰的《峒溪纤志》手引以为线,

“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等等这些描述,都奠定了黎锦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特

进而引起中国纺织技术革新,促进中国棉纺织业别是黄道婆把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改进和推广传播到江南,

的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盖被习惯的故事,更是把黎锦的历史地位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得

云锦、宋锦、壮锦、土家锦、彝锦、侗锦、瑶锦、傣锦、苗锦、藏锦等十五种黎锦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织锦:蜀锦、

织锦中更显耀眼。

(二)纯手工及自制工具,不借助任何现代化的纺织机器

手工的可贵在于充分地发挥了人的聪明才智,每一针每一线每一图,都融入了制作者本人的身心意其技艺的生疏或娴熟可不计,其赋予作品的个人情感,个人智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审美取向、个人喜志,

心中的诉求等等,是现代化机器作业所不具有的人文内涵。好、

(三)染料就地取材、绿色环保

黎族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植物染料资源十分丰富。黎锦所用织料,均为海南本地野生或人工种植而得来的。在这个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海岛棉是黎锦的主要原材料。黎族生产的棉、麻纺织品,其纤维材料本身对人体也具有保健功能,如将植物染色的优势与纤维的优势结合起来,则相得益彰,能充分迎合现代人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和崇尚个性的心理需求,如能合理开发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黎族纺织品的附加值。[4]

四、天然染料用于黎锦的优点

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不仅发明和继承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也在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中成为优秀的“调色师”。她们使用的染料多为植物类染料,有时也辅之于动物类、矿物类染料。植物染料除了靛蓝类为

其他几乎都是野生的。植物染料可利用的部分包括根、茎、心、皮、叶、花、果等。黎族妇女不人工栽培外,

仅知道什么植物染什么颜色,而且还能熟练地使用染媒进行染色。螺灰、草木灰是黎族地区植物染色中最常用的染媒,能够起到固色和提高纱线亮度的作用。在染料的配制中,有时也加进少许的酒,为的是加强染料的渗透性。

天然染料是相对现代人工合成染料而言的,对比两种染料染色的效果和影响,天然染料具有较大的优势:

1.植物染色使用的植物染料分为直接染料、媒介染料和还原染料三种。媒介染料染色变化最大,由

得出的色泽富有极大的变化,有的染料可以染出三色甚至更于使用了不同的媒染剂以及不同的媒染方法,

多。合成染料染色一般没有或极少有需要媒染的工艺。

2.植物染料是一个多成分组合体,既有色素成分,也有很多其他物质,正是这些多种物质的组合造成了最后的色彩。合成染料一般成分单一,纯度高。前者是有机染料,后者是无机染料。在光谱仪的照射下

植物染料染色的波峰低,带宽;化学染料染色的波峰高,带窄。可以看出,

3.化学染料染色由于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对色牢度要求很高;植物染色安全度高,即使掉色也不会造成危害。[5]

当然植物染色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受染料来源以及设备工艺上的要求,生产周期相对要长一些。在商品经济的范畴中,成本也高一些,其价格自然会比较高,染色加工价格比合成染色大约高5—10倍,仅适合于高端市场。化学染色价格低,周期短,适合中低端市场。然而,黎锦走的就是高端路线,这种局限性对黎锦的影响不大。

五、黎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2009年10月3日,正是因为黎锦所透出的价值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织染绣技

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面对全球化、现代工业化的冲击,黎族织锦无法回避的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为什么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呢,因为目前它确实面临着绝迹失传的危机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产生活习惯也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差异,人们追求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认可的是现代工业的产品,所以对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重视不够甚至漠视。新一代对老一辈、前人的各种技艺没有了要学习的想法,这态势蔓延在各个黎族村落,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黎锦及其所用的天然染料染色法在内,将失传进而绝迹。

2009年,海南代表国家向联合国申请非遗项目时,做出了五项承诺:一是培养传承人和建立传承村;二是建立纺、染原料生产基地;三是建立遗产保护法规和规章;四是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五是建立黎锦技艺保护的官方网站和研究机构,出版学术著作,召开由联合国专家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在把清了脉之后,给出的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实现这五项承诺对黎锦、天然染料等的困境将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要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于很好的传承,还需要黎族人民具备继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一代又一代人在实践中不懈努力,因为黎锦织造是慢工细活,精雕细琢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

结语

继承和发展才能使优秀传统的文化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老工艺加上新的设计、新的工艺,两者并行,或许更能散发出新的美的气息。在这方面,海南省民族黎锦工艺研究所、黎锦坊、槟榔谷等机构在做着大胆的尝试。从商品价值的角度看,用传统工艺做出的产品透出古朴典雅华贵的气息,此为上品、高端产品。由此,应保护好黎锦工艺及其所用的天然染料系列,使黎族的传统织造工艺得以完整地保存,也使黎锦保持好它的高端品质。

【参考文献】

[1]R].海口:海南省黎族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原材料生产基地调查报告[

2012:13-14.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2]——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40.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

[3][M].广州: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4:41-42.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

[4]N].青年商旅报,2011-04-06(12).江晓雯.灿若云霞自天然黎族神奇的染色技艺[

[5]J].河北纺织,2009(2):74-78.何华玲,于志财.植物染料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的探讨[

TheStatusofNaturalDyesinModernLiBrocade

WangZhe-bo1,ZhanDa-dong2

(1.ThelibraryofQiongZhouUniversity,Sanya,Hainan,572022;

2.PolytechnicInstitute,QiongZhouUniversity,Sanya,Hainan,572022)

Abstract:TakingmaterialsusedintheLibrocadeandnaturaldyesasastartingpoint,combiningwithdye-ingtechnology,characteristicsofcolorandcomposition,thevalueofnaturaldyes,thepredicamentandoutletofLibrocadeandnaturaldyes,thepaperdiscussestherelationsofproductionbetweennaturaldyesandmodernLibrocade,aswellasthecurrentcrisisandthedevelopmentofnaturaldyesandmodernLibrocade.Theconclusiondrawninthispaper: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canmak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moreexuberant;weshouldprotectLibrocadecraftandnaturaldyes.Thus,thecraftandhigh-qualityofthetraditionalLibrocadecanbepreserved.

Keywords:Linationality;Librocade;traditionaldyes;naturaldyes;culturalinheritance

篇七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黎锦发展史

《黎族艺术发展史》学习体会

作者:陈小璐 指导老师:熊红丽

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 要 :通过对黎锦坊的实地考察与老师的讲解,本文就海南黎族艺术发展的背景及海南艺术进行阐述,分别讲述了黎族的历史、民族概况、风俗习惯以及黎锦服饰、建筑等基本情况,其中会加入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全面地表达了整个海南黎族艺术的发展历史与方向,最后总结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黎族历史 五方言 黎锦艺术 黎锦 服饰

黎族是个富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黎族艺术。下面我们通过了解黎族的历史民族概况和风俗深入思考黎族的艺术形式。

一、黎族历史及民族概况

据说考古学家的考证和史料记载,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从两广(广东、广西)大陆上不止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来,就这样到达本岛东北部,然后才逐渐向全岛扩散了。这就是现今黎族的先民们。但是在东汉时代,他们被称为“里”,隋代则“俚”、“僚”并称。可是一到了唐德宗年间称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则在宋代以后。可能是黎族先民长期在这块孤岛上开拓、繁衍、直至今天。他们在披荆斩棘开拓荒岛的过程中,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努力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的物质条件。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黎族,自称“赛”,主要聚居于海南省的乐东、东方、白沙、陵水、昌江等五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三亚、通什二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屯昌、澄迈、定安四县。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五个方言分布为:1、哈方言: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乐东、陵水两个黎族自治县和东方、三亚两市。昌江、白沙两个黎族自治县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使用人口占黎族总人口数的58%。2、杞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市和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黎锦染色有哪些染料】

县和东方市的东南部。使用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24%。3、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4%。

4、润方言:亦称本地方言,只要分布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5、赛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加茂、六弓乡和什玲镇的介村、什胜村,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隆广镇、本号镇和三亚市海棠湾镇东北部的龙头菜村、协配村和毛喉村等。使用人口约占黎族人口的7%。

二、风俗习惯

(一)、放寮

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放寮”的习俗。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二)、称谓和姓氏

黎族的亲属称谓和姓氏很有特点。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么小,叔父的子女无论岁数多么大,都得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或姐。 因此,在黎族社会中,往往会听到年岁大的人称一个一二岁的人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唤某人时,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三)、丧葬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合亩地区遇有人死便鸣枪报丧,全村或全峒的人都来吊唁,三天不吃主粮,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独木棺,不停棺,当天埋葬,不建墓塚。死者如果是男人,葬于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须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于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区有迷信风水、停棺、打斋、择地建墓的习惯。

(四)、宗教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禁公”,女性叫“禁母”。新中国建立前,“禁公”、 “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惧怕。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

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五)、“三月三”

黎族特有节日。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 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於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互诉衷情,。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

三、 黎族艺术形式

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个,黎族的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各具特色,主要包括黎锦、黎锦服饰、建筑、舞蹈、音乐、乐器等。下面主要对黎锦服饰做详细介绍,因为黎锦服饰中所包含的文化最具黎族艺术代表性。

(一)、黎锦服饰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织布,也是中国最早的

棉纺织品。它是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

类的棉花做纬线,苎麻等纤维傲经线,再用天然植

物色素为颜料染色,然后织成的一种特色花棉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

族,元代棉纺专家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

术加以改进并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

纺业的发展,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雨

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黎锦配色以

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均有本民族特色。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代表作有《婚礼图》《狩猎纹》《纺织纹》《青蛙纹》《龙纹》。

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黎族传统服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成为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讲不同方言的黎族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服饰,各支系在服饰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

1.“哈”方言在黎族中人数最多,服饰也最为丰富.该支系主要居住在乐图1 哈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 东县,也有一部分散居在陵水、三亚、东方、昌江、保亭等市县。哈方言的黎族妇女大多上穿黑色或深蓝色开襟无领衫,连袖无扣,下着短筒或中筒裙。整体结构总的来说是上长下短,上衣宽大,前后边沿绣有几何花纹,衣的下沿多系有铜钱、铜铃或小钢珠,且前后不对称,一般前片要比后片长。

2.“杞”方言主要居住在琼中、保亭和通什,在乐东县的部分地区,昌江

县的王

下、陵水

县的大里

乡等地也

有分布。

杞方言黎

图2 杞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

图3 润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

族妇女传统服饰的结构特点是上衣对襟圆领或无领。长袖开胸对襟。在对襟两边各别上一搀铝质的扁形纽扣(有的是用穗须代替),衣下缘绣着色彩艳丽的方块花纹,后摆补绣一块长方形几何纹彩绣。下穿色彩艳丽的短或中织花筒裙。头缠黑色或有织绣的头巾。

3.“润”方言亦称本地黎。意思是最早在海南岛上居住的黎族,居住在白沙县。史记载最早的黎族穿“贯头衣”就是指润黎。润方言黎族妇女头缠厚厚的黑头巾,上衣为宽松的黑色无领贯头式,领口前后均呈“V”字形,或仅前呈“V”字形。下身穿色彩艳丽的紧身超短窄裙,裙长在30厘米左右,最短的仅有24厘米。据说主要是考患到在大山里劳作的方便,因此才将裙子短了又短,直到能行动自如.润黎的织锦织工精细,图案多以祖先、龙、凤为题材。

4.“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昌化江下游两岸的东方

和昌江两县,是黎族最小的一支。美孚黎妇女头裹

黑白相间的头巾。上衣黑蓝色,平领、开襟,用红

线系扣,衣背中间有一道横条几何形人纹图案:下

身穿又宽又长的花筒裙,筒裙的合口摺在前面,长

及足关节,花纹繁杂.用扎染或刺绣装饰。以人纹

为主要题材,兽类、蛙类、鱼类等动物花纹为辅助

题材,也有几何图形。

图4 美孚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锦坊 5、“赛”方言主要分布

在保亭、陵水、三亚等地。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传统服

饰发生较大变化。妇女头系长黑巾飘于身后。上农为中式

领大襟的蓝色包胸衣,用白色或粉红色镶边,下穿长筒裙,

达小腿部。筒裙花纹简单,多为横条纹或水波纹。穿时将

宽简裙在臀部打一个褶,复杂精致的织绣图案集中在裙尾

和裙身带处,以人纹、蛙纹和花草纹为主。

(二)、黎族神秘纹身

纹身,黎语叫“打登”。海南汉语叫“绣面”。是黎家人

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

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图5 赛方言女子服饰 图片摄于海南黎族坊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严选,推广

最新成考报名

  • elitebasic(衣俪特)参加上海校服展了!
  • 【创业失败】创业失败身体运毒
  • [农村冷门小生意]冷门小生意
  • 韩国料理加盟排行榜_韩国料理加盟
  •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
  • 【0048香辣虾加盟费】0048香辣虾加盟
  • [池上便当加盟费]池上便当加盟
  • [加盟麦当劳需要多钱]加盟麦当劳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