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资讯 >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05    阅读:

篇一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叉尾科,叉尾属。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它是美国养殖最普遍、技术较成熟的一个品种,其产量占美团淡水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生长快,在我国已被广泛养殖。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宽肥,尾部稍细,头稍小,吻略尖,口亚下位,触须4对。体色为背部淡灰,腹部乳白。幼鱼体侧有明显不规则的斑点。斑点叉尾鮰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长达1m。体重超过20kg,池塘个养殖个体一般长近50cm,体重1.5kg。

  2.食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斑点叉尾鮰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和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和全价浮性饵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在以人工饲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鱼种及成鱼,这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及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蚊幼虫及部分商品饲料为主,10cm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器官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的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胃较大,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3.溶氧、pH、盐度、温度适应范围

  斑点叉尾鮰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能自然越冬,生长摄食温度为5~36益,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益。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4.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约为1kg以上。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20cm,第二年可达26~35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60cm,第五年可达60~70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5.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在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

  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益,最适温度为25~26益,水温超过30益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差,鱼苗成活率低。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相对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部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黏,相互黏结而附水池或鱼巢底部。雄鱼护卵时位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二、人工繁殖

  (一)生殖器官及怀卵量

  斑点叉尾鮰雄鱼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巢1对,长条分枝状,精液似水状,不易挤出。雄鱼在全年各个月份,都具有有生命力的精子,能多次排出精液。雌鱼卵巢1对,长袋状,右侧略大。雌鱼在性成熟后每年产卵1次。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橘黄色,卵沉性,卵膜较厚,受精后卵呈黏性,卵粒相互黏结成不规则块状,卵半透明,卵黄丰富,产卵数与亲鱼大小有差异,雌鱼体重2kg以下每尾可产卵5000~6000粒,体重4kg可产卵3万粒左右。

  (二)亲鱼选择

  亲鱼选择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人工繁殖的成功与否及繁殖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其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将鱼尾部向上提起时,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稍大,红肿,微向外突,用挖卵器检查卵粒,如见到卵核偏位比例较大时即可催产。成熟雄鱼一般体色呈深灰色或灰黑色,腹部扁平,生殖器管状,末端尖细突出。在池塘培育条件下,3龄鱼有20%能顺利产卵,但其怀卵量少;4龄鱼有50%以上能顺利产卵,可在6月上旬产卵,怀卵量大,产卵率高。故选择亲鱼最好在4龄以上,重2kg以上。

  (三)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也是人工繁殖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人工孵化成功与否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高低。

  1.池塘条件

  选择亲鱼池以4~5亩为宜,水深1.5m左右为好。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池底平坦,泥少,以硬底质或沙底质为好。亲鱼放养前对亲鱼池实施严格消毒,杀灭野杂鱼。进排水应过滤,进排水口应敷设拦鱼设施,防止亲鱼逃逸和野杂鱼进入池塘。

  2.放养密度和性比

  斑点叉尾鮰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00~250kg/亩(100~130尾/亩),并搭配规格为10~13cm的鲢鱼种以控制水质,每亩放养200尾左右。由斑点叉尾鮰的食性与鲤、鲫鱼相似,且争食能力不及鲤、鲫鱼,因此斑点叉尾鮰的亲鱼中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自行产卵则雌、雄比以21或32为宜,可以便雌鱼放养数量增加。

  3.饵料及投喂

  越冬前的亲鱼要采取精细培育,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不少36%。利用鱼粉、豆饼、玉米、麦麸、米糠及添加剂配制蛋白质为36%、脂肪为7%~8%的配合饵料投喂,水温6~12益时投饵率为1%,12~20益时为2%,21~35益时为3%~4%,并参照鱼在10~15分钟能摄食完为标准进行喂养,可获得良好的产卵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产卵前后一个月,每10~15天投喂1次动物性饵料(如禽畜下脚料、小杂鱼等),对亲鱼产卵及产后复原将起更佳效果。

  要特别注意雌、雄亲鱼和不同大小亲鱼之间的争食现象,雌亲鱼性情温和,争食力弱,经常不能饱食,会导致产卵困难。雄鱼一般生长状况良好。不同大小、不同性别亲鱼在同一池中培育,要保证雌亲鱼顺产,必须增加投饵面积和数量,但投喂次数不宜太多,每天1次即可。

  4.亲鱼池管理

  亲鱼池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在4mg/L以上,透明度35cm左右,pH6.5~8.5,无野杂鱼。每隔10~15天冲水1次,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每天观察亲鱼摄食状况,严格掌握投饵数量。防止亲鱼浮头泛池。

  (四)性别鉴定

  第一性征与第二性征在鉴别雌、雄时都得有用。第二性征即那些与繁殖无直接关系的特征,如体形、体色等,雄鱼一般比雌鱼大,而且头部比雌鱼宽。当临近产卵季节时,雄鱼逐渐变瘦,显出大的、肌肉发达的头部,有时体色还会变黑。雌鱼头部宽度小其体宽,而且腹部膨大、变软。

  通过检查泄殖孔,即第一性征来确定性别是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鱼还小或者还不到产卵季节、第二性征还不明显时尤为重要。经验丰富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观察泄殖孔来鉴定。

  将鱼腹部朝上以观察泄殖孔,可看到2个或3个开孔,最靠近头部的是肛门,最靠近尾部的是泄殖孔。雄性泄殖孔开口1个肉质的、乳头状结构(称为生殖乳头),生殖乳头在产卵季节来临时常会膨大、变硬。雌性泄殖区是卵圆形的,不突出,被一小片皮肤分成两个开孔,靠头侧的泄殖区有1条裂缝(或称槽沟),靠后侧的泄殖区有1个小泌尿孔,在临近产卵季节时,雌性泄殖区常常会变红、变软,并且布满黏液,有时还能看到泄殖区有节奏地颤动。

  用一探针也可鉴定性别,特别是当鱼还小或不处繁殖季节时,这种方法很有用。尖的笔状物或麦秆都可以作为探针[来源:

  (五)池塘繁殖方法

  斑点叉尾鮰的池塘繁殖方法可分三种:一是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是自行产卵,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其中第一种方法孵化率极低,且鱼苗在亲鱼池中数量无法估计,收集鱼苗也难以进行,故一般不被采用;而第三种方法因雄鱼精液无法挤出,只能杀鱼取精进行人工授精,这对保护亲鱼不利,亦不常被采用。因此,采用自行产卵、人工孵化的方法最佳。

  自行产卵、人工孵化就是在亲鱼池中放置产卵巢使其产卵,再收集受精卵(块状)运到孵化场,经消毒后进行人工孵化。现着重介绍本方法。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然后进行人工孵化;其二是选择发育较好的亲鱼采用药物注射,然后放入水泥池中产卵,再行人工孵化。

  1.产卵巢及其使用

  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瓦罐、橡胶抽水管及木箱等。一般亲鱼更喜欢在长方形的产卵器中产卵,产卵器长80cm、宽50cm、高30cm,留亲鱼进出孔直径为20cm。这种产卵容器可作为重4kg亲鱼的产卵巢。产卵巢以容纳1对亲鱼正常产卵为宜。产卵巢一端必须留有1个开口,大小要能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布封底,防止漏卵及在提巢检查时减轻重量。

  产卵巢一般平放离池边3~5m远的池塘底部,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1个浮子,便集卵时识别。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对数的30%~50%,产卵巢间距5~6m。当水温达到18~19益时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益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

  2.卵块的收集与运输

  斑点叉尾鮰产卵大部分在晚上和清晨,收集卵块的合适时间在上午10~11时,收集卵块的时间不能超过下午l时。检查产卵的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2~3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1天检查1次。检查卵块时,只需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如有则要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运往孵化处。取卵块时注意防止阳光直射。

  3.注射药物催产

  采用注射催产药物可缩短群体产卵时间。常用催产素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剂量为每千克雌亲鱼PG4.5~6mg、HCG900~1000国际单位、LRH-A20~25hg、PG+HCG混合剂量为2.0mg+600~700国际单位。一般为一次注射,雄鱼用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体为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为每kg2mL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6.5~7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注射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

篇二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20131201)

  斑点叉尾鮰是我国引进的美国鱼品种。湖北省水科所引进后,经过在长江流域的驯化、繁殖和养殖方式的摸索,最终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高产高效的养殖水产品种。斑点叉尾鮰富含大量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骨刺少、肉质鲜美,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出口和内销都有不错的销量和价值。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斑点叉尾鮰的形态特征,适应环境,雌雄辨别,亲鱼养殖、繁殖孵化,并着重介绍了不同阶段的养殖方式,成鱼网箱养殖,饲料的准备,鱼病防治管理等内容。此外,结合长江流域的地域特色,让大家领略到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亮点。美丽的湖北长江风光、现代的孵化方式和网箱养殖方式、成群成片的商品鱼聚集的场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希望通过收看本期视频的介绍,斑点叉尾鮰在国内各地区大面积地养殖,高产高效的养殖方式能成为广大水产养殖朋友们致富的新途径。

  斑点叉尾鲴原产于北美洲,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左右。由于该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肌间刺,加上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1.生物学特性

  斑点叉尾鲴体形较长,体前部较宽肥,后部稍细长,腹部较平直。体表光滑无鳞,黏液丰富。侧线完全。

    其头部较小,口亚端位,上下颌有小而密的细齿。具4对触须,以口角须最长。背鳍和胸鳍均有一根硬棘.具脂鳍1个。尾鳍分叉较深。身体呈灰色或深灰色,腹部乳白色,体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点。斑点叉尾鲴为底栖性鱼类,且有集群特点,性较温顺,较易上网,在池塘一网起捕率可达70%左右。斑点叉尾鲴为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并喜欢在弱光条件下集群摄食。在天然水体,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及有机碎屑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还喜食商品饲料。该鱼对环境适应性较强,适温范围为0~38。C,生长摄食温度为5~35℃,在水溶氧2毫升/升以上即能正常生活。

    斑点叉尾鲴生长速度较快,在精养条件下,当年夏季孵化出的鱼苗,到年底一般可长至15~25厘米,第二年尾重可达O.8—1.O千克左右。其"l生ng熟年龄为3~4龄。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8月份,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产卵水温为20~300C,相对怀卵量为5000—13000粒/千克体重。在自然条件下.亲鱼有筑巢和护卵的习性。

  2.苗种培育技术

  苗种生产采用二级培育法,即把仔鱼先培育成4厘米左右的夏花.然后把夏花分池育成体长12厘米以上的冬片。

    夏花培育池面积以1亩左右为宜(

  3.成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强,其养殖方式既可单养,又可混养。既可在池塘,水库饲养,也可在网箱或流水池中进行集约化养殖,其中以池塘和网箱养殖较为普遍。

    (1)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

    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鲥,可利用一般池塘,经清整消毒后,于秋季或春季开始放养。每亩可放13—18厘米韵鱼种1000~1200尾,放养的鱼种规格要尽量一致。同时可混养鲢、鳙鱼种50—100尾。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天然饵料为辅。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30%一34%,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豆饼、麸、玉米、米糠、矿物质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日投饵量约占鱼体重的1%~4%,投饵次数为每日2~3次。投饵应坚持“四定”原则。保证饲料质量的新鲜,无霉变。养殖期间应适时加入新水.保持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pH值在7左右。同时做好防病、消毒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

    斑点叉尾鲴也可以混养在以草鱼、鲢、鳙鱼为主的池塘中,即在常规养殖池塘中.每亩混养15—20厘米的斑点叉尾鲷鱼种80~100尾。适当增加投饵量。搞好水质管理,一般每亩可增产50~80千克。池塘混养叉尾劁后一般不再套养鲤、鲫鱼等底层性鱼类。

    (2)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

    可选择交通方便,无污染的水库或湖泊等水域,水深要求达4米以上。可采用2米×2米×1.2米的封闭型小网箱,网目大于2厘米。若投喂沉性颗粒料.则要制作一个口径10厘米的饲料管通到离箱底30厘米处,箱底用密网目缝合成饲料台;若投喂浮性饲料,则不必设置饲料管,但要在箱盖上制作一个浮性饲料框。多个网箱可用缆绳连接成一排后.两头抛锚固定在所选定的水域中。网箱排列方向与水流垂直,箱间距要大于3米,行间距大于20米。新网箱必须在放养前7天下水布设完毕。以便让箱体上附着一些丝状藻类等附着物,可避免擦伤鱼体。网箱的鱼种应在冬季或早春放养。每箱可放体长15厘米左右的鱼种800—1000尾。放养后要加强日常管理:①每天巡箱检查,防止逃鱼。②勤洗箱,一般每7天一次,夏季更要勤洗箱,确保箱内外水流通畅。水质清新。③坚持“四定”投饲原则,饲料要适口、新鲜,不投霉变的饲料.日投饲量控制在2%~3%。④做好“三防”工作,即防洪水、防破箱逃鱼、防鱼病等。由于网箱养殖密度大,更要注意采取“预防为主,内服外消”的综合防病措施,除了在鱼种入箱时要小心操作,并进行鱼种浸泡消毒外,在鱼病流行季节,还要定期在饲料中加入磺胺类、呋喃类及抗生素等药物内服,同时采取挂袋法消毒网箱周围的水体.以减少病原菌感染的机会。

篇三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斑点叉尾鮰体表溃烂伴随寄生虫病

篇四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斑点叉尾鮰

篇五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实用技术—鱼病诊治

责任编辑 李振龙

编者按:2008年农业部兽医局委托动物流行病学中组织专家编写动物疫病释义,为便于解读水生动物的疫病,本刊现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水生动物疫病种类的分类及各病的释义分期进行刊登。

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CCV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斑点叉尾鮰疾病,主要感染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是其幼鱼暴发性急性传染病,具很高死亡率,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OIE规定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脾和肠道。

血、体腔内黄色渗出物, 肝、脾、肾出血或肿大,胃内无食物,后肾严重损伤。

隐性带毒者往往是CCVD流行暴发流行中存活鱼的,一般无临床症状。

四、病理变化

特征性组织病理变化为肾小管和肾间组织的广泛性坏死。

二、流行病学

斑点叉尾鮰和其他鮰对CCV易感,不同品系鱼对CCV有不同的易感性。鱼龄与临床感染密切相关,天然水体下病毒只感染鮰幼鱼和鱼苗,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100%;8月龄鮰鱼很少感染CCV。CCV暴发流行与水温、养殖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暴发流行最适水温为25℃~30℃,27℃时死亡率较高,温度低于18℃时死亡率明显下降甚至停止。本病20℃时潜伏期10天,25℃~30℃时3天,20℃以下不发病。高密度养殖、运输、水污染等胁迫因素及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引起疾病流行和大量死亡。

CCV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可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传播,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传播CCV。人工感染实验的鱼缸水体可以检测到CCV,病毒释放的途径不清。垂直传播是CCV普遍的传播方式,但传播机制不详。通过CCVD流行后,存活鱼可成为隐性无症状带毒鱼。

此病主要在北美流行,我国近年来大规模养殖斑点叉尾鮰,目前还未有CCV的明确报道。

五、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疾病流行的最佳水温25℃~30℃、病鱼的临床症状初步诊断。

2.样品采集

采集病鱼10尾,取病鱼的肾和脾。3.实验室确诊

对可疑样品先用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分离,在细胞出现CPE后用中和试验、免疫荧光、ELISA或PCR中的一种鉴定CCV。但在CCV急性流行期,可采用细胞培养法、中和试验、免疫荧光、ELISA或PCR中的一种。对无临床症状的鱼感染CCV的判定是用血清学的方法,通过测定鱼CCV的体抗体。因为感染CCV后未发病并存活的或在潜伏期后,鱼会产生循环抗体,形成很强的免疫保护力,并成为无临床症状的带毒者。

可用PCR上游引物:5’-TCG-TCC-GAA-TCC-GAC-AAC-TGA-3’、下游引物5’-GT-TTC-TCC-GCG-ATC-TTG-G-3’扩增CCV136 bp的DNA片段。

细胞培养法:一般将病鱼组织匀浆上清液接种到BB细胞系(Brown bullhead cell line,BB)、鲶卵巢细胞系(Channel cafsih ovary cell line,CCO)中,经25℃~30℃,18小时的培养(病毒适合培养温度为10℃~33℃,最适温度28℃~30℃),病毒在接种细胞内形成核内包涵体、合胞体及细胞崩解等细胞病变(CPE)。为避免假阴性现象,应采

一、病原学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即斑点叉尾CCV),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1968年首次分离报道。分类上属疱疹病毒科的待定亚科,是鮰疱疹病毒I型(Ictalurid herpervirus I)代表种。

CCV为一种有囊膜双链DNA病毒,含囊膜的完整病毒粒子直径为175 nm~200nm;核衣壳为二十面体,有162个子粒,直径90nm~105nm;核酸分子量为86 000kd。病毒不耐热,对脂溶剂敏感。CCV可以在鲶卵巢细胞系(Channel cafsih ovary cell line,CCO)中繁殖,CCV在干燥条件下存活不超过48小时, 在池塘水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用兔的抗CCV多抗血清分析不同来源的CCV抗原型,表明CCV分离株属于同一血清型,采用抗CCV单克隆抗体可发现不同毒株间存在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自然暴发和人工感染试验的CCV病毒株毒力不同,不同毒力的毒株存在基因序列的差异。鮰产生抗CCV中和抗体的能力与温度有关,腹腔注射CCV成鱼27℃~28℃ 7天即可产生抗体,9天后抗体滴度最高;自然状态感染鱼群一年后血清仍检测到中和抗体。

病毒感染后,鱼体病毒含量最高的器官是后肾,其后依次为皮肤、鳃、【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三、临床症状

CCV感染后宿主可表现为临床症状或和隐性带毒不同类型。

病鱼临床表现为嗜睡、打旋或水中垂直悬挂,然后沉入水中死亡。病鱼首先是水肿、双眼突出、表皮发黑、鳃苍白,继而出现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膨大,1%的鱼嘴部和受伤背部可出现黄色坏死区域;解剖后可见肌肉出

《中国水产》2011年第1期

实用技术—综合技术

责任编辑 李振龙

寡糖添加剂在现代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冯东岳 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年来, 为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大力投身于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研

聚糖,也是天然糖中唯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水溶性好,可通过动物肠道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蔡雪峰等(2006)报道,在虹鳟幼鱼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各组肠道菌群的组成随壳寡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各组虹鳟幼鱼肠内细菌的总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壳寡糖改变了肠道微生态系。庄承纪等(1998)在罗氏沼虾和斑节对虾虾苗的养殖水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壳寡糖,人为感染气单胞菌或者弧菌,结果表明壳寡糖可抑制气单胞菌或者弧菌的生长,增强虾苗抗病能力,提高虾苗成活率。王树芹等(2004)在异育银鲫饲料中添加0.5%的壳寡糖,能够提高溶菌酶活性(P<0. 01)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P<0.01)。沈锦玉等(2004)通过注射或口服壳寡糖可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清中溶菌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活力。Dautremepuits 等(2004)把健康鲤鱼置于溶解有壳寡糖浓度为150mg/L 的水中,正常饲养96小时,然后采集鲤鱼的肝、头肾等组织,测其抗体水平,发现试验组的总抗体量和对照组差异显著,这些生化指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寡糖投喂后对鱼类的生长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2.甘露寡糖

甘露寡糖(MOS)又称甘露低聚糖或葡甘露寡聚糖,是由几个甘露糖分子或甘露糖与葡萄糖通过α-1,2、α-1,3 和α-1,6 糖苷键组成的寡聚糖。

离。远离一切可能的带毒污染物是阻止CCVD暴发的有效措施。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2.处理

发现患病鱼或疑似患病鱼必须销毁,并对养鱼设施进行彻底消毒。

3.划区

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实施划区管理。

究中, 其中寡糖的研制与推广就是代表之一。寡糖以功能性食品形式用于食品工业中,早已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其在畜牧业生产中也被作为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广泛运用,水产饲料中添加寡糖并运用于养殖过程的也有许多报道。它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促进有益菌增殖、改善肠道组织形态和增强水生动物机体免疫力功能,是最有希望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之一,它克服了以往抗生素、益生素、酸化剂等存在的不足, 具有用量少、纯天然、低残留且稳定性强的特点。这些功能性寡糖可以由某些细菌的细胞壁提取物获得,如甘露寡糖是从酵母细胞壁中分离的,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来对壳寡糖、甘露寡糖、果寡糖以及褐藻寡糖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其在水生动物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中常见寡糖的种类及主要功能

1.壳寡糖

壳寡糖(又称寡聚氨基葡糖、甲壳低聚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hitooligosaccharide,Oligochitosan),由甲壳质(几丁质)脱乙酰化的产物壳聚糖降解获得,是由2个~10个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用不同稀释度(1∶10和1∶100……)接种细胞。

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注射疫苗,提高抗病能力。现有CCV减毒疫苗,疫苗可使鮰鱼苗获得97%的免疫保护力。

加强饲养管理,夏季要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减少环境胁迫。渔场中应设置隔离带将鱼卵孵化区和刚孵化鱼苗饲养区分开,并确认与带毒鱼完全隔

六、防控

1.预防

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

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中国水产》2011年第1期

篇六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

第37卷 第1期Vol 37No 1

淡 水 渔 业

2007年1月Jan 2007

斑点叉尾 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概述

张 林,孟 彦,罗晓松,曾令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000)

摘 要:分别对斑点叉尾 关键词:斑点叉尾 中图分类号:

(Ictaluruspunctatus)病毒病(CCVD)、肠道败血症(ESC)、柱形病(Columnaris)、 肠

套叠 症(Intestinalintussusceptionsymptom)的流行情况、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Ictaluruspunctatus);疱疹病毒病;肠道败血症;柱形病; 肠套叠 病

1000 6907 (2007)01 0076 04

S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hannelCatfishDiseasesandTheirControl

ZHANGLin,MENGYan,LUOXiao song,ZENGLing bing

(YangtzeRiver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FisherySciences,Jingzhou,Hubei 434000)Abstract:(ESC),

Inthisreviewwepresentedabriefintroductionof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CCVD),columnarisand Intestialintussusceptionsymptom intheaspectsofepidemiology,

etc.

herpesvirusdisease;

entericscepticemia;

columnaris,

intestialin entericscepticemia

pathogens,clinicalsigns,

diagnostics,preventionandtreatmentmethods,tussusceptionsymptom

Keywords:channelcatfish(Ictaluruspunctatus);

斑点叉尾 (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属鲶形目(Silurformes) 科(Ictaluridae)叉尾 属(Ic

talurus),亦称沟鲶,英文名channelcatfish。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最早引进,经驯化与养殖试验后,于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后又有多家单位先后引进并逐步推广养殖。斑点叉尾 具有生长快、食性广、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美、适合加工等优点而受到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斑点叉尾 的养殖在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迅速发展。

随着斑点叉尾 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集约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一些地区养殖环境恶化,斑点叉尾 病害日趋严重,暴发性死亡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指导斑点叉尾 的病害防治,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现分别对斑点叉尾 几种主要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等扼要进行综述。

1 斑点叉尾 病毒病(CCVD)

1 1 流行情况

CCVD是斑点叉尾 幼鱼的主要传染性病毒病,CCV对 鱼幼鱼感染力非常强,并且发病速度快,可造成 鱼大规模死亡。每年6至9月水温27~30!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期,1周内死亡率可达90%。1 2 病原体

CCVD的病原是 鱼疱疹病毒I型(Ictaluridherpesvirus1),由Fijan等于1968年从暴发CCVD养殖场的鱼体中分离得到。1971年Wolf等研究了CCV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在细胞培养物上的感染性。病毒粒子呈20面体,直径约为175~200nm。亲鱼体内的病毒可垂直传播给后代,从而使鱼苗携带有CCV。繁殖用亲鱼一旦感染CCV便无法清除病毒,很多亲鱼都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证实很多亲鱼处于病毒潜伏感染状态。另一条传播途径是经过受病毒

[1]

收稿日期:2006-08-21

第一作者简介:张林(1979- ),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鱼类病害防治技术研究。E ml

@gm com

第1期张林等:斑点叉尾 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概述77

污染的水体、养殖工具等在鱼体间的水平传播,病毒可通过鱼鳃或肠的上皮组织进入鱼体而导致感染。

1 3 临床症状

患CCVD的 鱼摄食量下降,病鱼头朝上在池塘边或网箱边浮游,偶尔出现旋转游动,临死前反应迟钝,眼球突出,侧翻,鳍基部出现淤血点或充血,腹部和尾柄处充血,腹腔部膨胀,体腔中多具透明黄色的液体,鳃出血或失血,肝、肾失血,脾脏肿大,呈黑红色。肌肉组织有出血淤点。1 4 诊断方法

CCVD的初步诊断依赖于病鱼的临床症状,最后确诊需要实验室内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通过细胞培养分离CCV是经典方法。病毒感染细胞后2h可观察到合胞体形成,4h即可在超薄切片的细胞核内观察到新复制的病毒粒子,10~12h感染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

[1]

CCVD的疫苗投入生产性应用。CCV(V60)减毒活疫苗免疫保护力达到了100%,用CCV外壳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对鱼卵进行免疫,其免疫保护力达到了31%,对幼鱼进行免疫,免疫保护力达到了82%,并且二次免疫后,其免疫保护力分别上升至81%和89%。近来,CCVTK基因突变的活疫苗和开放读码框59基因(ORF59)的减毒疫苗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此外,有报道称,杂交新品种的斑点叉尾 有比较强的抗病毒病感染能力。

[1]

2 斑点叉尾 肠道败血症(ESC)

2 1 流行情况

斑点叉尾 肠道败血症(EntericSepticemiaofCatfish,ESC)于1976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 鱼中首次发现。ESC是美国 鱼养殖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2002~2003年两年内,美国斑点叉尾 苗种约53%死于肠道败血症。在我国已发现斑点叉尾 患ESC,死亡率高达30%~50%,有的养殖场或养殖网箱死亡率高达95%~100%,经济损失巨大。ESC流行病有高度的季节性,一般在春秋季,水温在22!~28!之间适宜于该菌生长繁殖,引起斑点叉尾 大量死亡。ESC可以影响所有规格的斑点叉尾 。ESC慢性型带病鱼体经粪便散播的细菌,也能引起 鱼肠道败血症的暴发。养殖环境恶化、水温剧烈变化、不规范生产操作也可导致该病发生。2 2 病原体

此病的病原体是 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首次由日本学者Sakazak和Murata于1959年分离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鱼爱德华氏菌体能抵抗补体介导的溶菌作用,菌体可在吞噬细胞中增殖,通过鱼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菌体传递到全身。所有分离到的 鱼爱德华氏菌株都有降解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的能力,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2 3 临床症状

斑点叉尾 感染 鱼爱德华氏菌后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发病急,死亡率高。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摄食减少。典型的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垂在水中,有时呈痉挛式的旋转游动,继而发生死亡。病原菌经消化道感染后侵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转移到内脏器官,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炎症、变性坏死和溃[4]

。常用的检测CCV的敏感细胞有两种:一种

是来源鱼斑点叉尾 性腺组织的细胞系CCO;另一种是BB细胞系,来源于云斑 (Ictalurusnebulo sus,BrownBullhead)的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血清学检测主要是应用标准血清通过免疫沉淀、酶联免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新近建立的PCR方法是快速准确检验CCV的重要技术。通过针对病毒基因组特异引物的设计和PCR反应,可迅速检测出病毒的存在。Gray等(1999)采用PCR方法检测出CCV在斑点叉尾 体内的潜伏感染【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3]

[2]

。国际动物传染病检验检疫局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2003)推荐的一对检测CCV的PCR引物为:上游引物5∀-TCATCCGAATCCGACAACTGA-3∀;下游引物5∀-GTTTCTCCGCGATCTTGG-3∀(Gen Bank序列号:M75136).

1 5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CCVD的方法,在发病期间施用化学药物效果甚微。抗病毒中草药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恶化。检验繁殖用亲鱼,避免引进携带CCV的鱼苗,是控制CCVD的重要方法。在养殖过程中,控制放养密度,谨慎操作,尤其应避免在高温季节或气候剧烈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拉网、施药、转运等操作,减少对鱼体的刺激,可以减少CCVD的发生。改善养殖环境,控制好水质,是预防CCVD发生的重要措施。投喂优质洁净饲料,增强鱼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病原感染的抵抗能力。

78淡 水 渔 业 2007年

腹部膨大,腹腔有多量含血的或清亮的液体。肝水肿,有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斑点,脾、肾肿大、出血,胃膨大,肠道充血发炎。慢性型发病的病程长,病原体经神经系统感染。最初病原菌通过鼻腔侵入嗅觉器官,再经嗅觉器官移行到脑,继之缓慢发展到脑组织形成肉芽肿性炎症,病鱼不规则游动,如旋转游动和在水面窜跳等,在后期可见典型的 头穿孔(holeinthehead) 症状。2 4 诊断方法

患ESC的斑点叉尾 早期摄食量迅速下降,旋转游动和在水面窜跳。 鱼患ESC的一个典型症状是在病鱼头部有 头穿孔 病灶,另一个典型症状是体表出现红斑或白斑。患ESC的 鱼通常表现腹部肿胀,伴有严重腹水。

实验室内直接的病原分离是诊断ESC最常用的方法。使用常规的细菌培养基即可从患病鱼组织分离到 鱼爱德华氏菌。病原菌的确认通常需要依赖血清学或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检查方法包括玻片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及免疫酶技术等。当前被广泛使用的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可直接鉴定出 鱼爱德华氏菌。此外,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也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出 鱼爱德华氏菌。Panangala等(2005)通过设计特异引物扩增 鱼爱德华氏菌16S-23S间区的核苷酸片段,经序列分析与比对,鉴定出不同来源的 鱼爱德华氏菌株

[5]

突变株的毒力以及作为疫苗的可行性。 鱼爱德华氏菌RE-33株的减毒活疫苗浸泡免疫斑点叉尾 发眼卵也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一次免疫的免疫保护力达到了60%左右。余晓丽等(2005)应用新加坡IntervetNorbio公司针对 鱼ESC生产的弱毒活疫苗AQUAVAC-ESC(具有美国农业部签发证书)在中国广西进行了斑点叉尾 肠道败血症的免疫预防试验,结果表明,AQUAVAC-ESC在鱼

[10]

苗阶段就能刺激鱼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

[8,9]

[7]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3 斑点叉尾 柱形病

3 1 流行情况【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柱形病也称为柱状屈挠杆菌病,是斑点叉尾 常见的细菌病之一。患柱形病的 鱼通常伴有严重烂鳃,有人也称之为 鱼烂鳃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末秋初为多发季节,水温25!~32!时最常见。养殖环境水质恶化、有机物含量过多、水体中细菌数量增加等因素可诱发该病。各年龄组和规格的斑点叉尾 都能被病原菌感染而发生柱形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流行范围广,发病1~2d内即出现大批死亡。这种病的发生常与鱼体应激状态有关,如水温过高、放养密度过大、投喂不洁饲料、鱼体机械损伤、养殖环境恶化、低溶氧、高氨氮等,尤其在网箱养殖和封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该病极易发生。

3 2 病原体

HerbertSpencerDavis(1922)第一次描述了柱形病(Columnaris)。柱形病的病原最初被定名为柱形杆菌(Bacilluscolumnaris),后又变更为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columnaris),柱状嗜纤维菌(Cyto phagacolumnaris),直到最近才比较统一地称之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columnaris)

[11,12]

2 5 防治方法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对ESC有较好疗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两种抗生素可在 鱼ESC防治中使用,一种是氧四环素类药物,另一种是罗米特(Romet),磺胺类药物。氧四环素类药物在沉性饲料中添加,投喂10d,休药期为21d。罗米特在浮性饲料中添加,投喂5d,休药期为3d。此外,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温稳定、避免剧烈操作、投喂优质饲料等可预防ESC发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增强 鱼对ESC的抵抗力。在ESC发病温度的窗口期(22~28!)尽量避免用硫酸铜去抑制藻类和杀寄生虫,因为硫酸铜可能导致 鱼体内的免疫抑制作用,降低鱼体对病原菌感染的抵抗力。在发病期间,全池泼洒稳定性二氧化氯(0 3mg/L)或强氯精(0 4mg/L)或漂白粉(1 0mg/L)有一定治疗效果(陈昌福等,2005)。通过口服或浸泡途径用针对ESC的商品疫苗(Bi omed)免疫 鱼,免疫保护力达到50%~100%

[6]

3 3 临床症状

患柱形病的斑点叉尾 体色发黑,常集群在水面缓慢游动,体表以及鳍条呈现褐色或黄褐色病灶,体表病灶部位失去正常颜色,在中心部位出现溃疡,逐渐扩大变成浅灰溃烂斑块。当病情加重时,皮肤病灶部位严重溃烂,露出肌肉组织,病鱼可因败血症而死亡。真菌常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病鱼体表病变部位,从而致使病情加剧。柱状黄杆菌引起的 柱形病通常伴有严重的烂鳃症状,鳃丝发炎并延伸至基部。3 4 诊断方法

第1期张林等:斑点叉尾 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概述79

病。病鱼鳃部、体表、鳍条等部位出现褐色或黄褐色或灰色病灶斑点或斑块,可初步表明已经发生柱形黄杆菌感染。取病变组织尤其是鳃丝在高倍显微镜下(100~400倍)观察到典型的柱形黄杆菌(菌体长7~10 m,长大约是宽的10~20倍),菌体易弯曲,平滑移动,即可确诊

[11]

霉素、头孢唑啉、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和强力霉素

[15,16]

等,一般在1~2个疗程即可控制该病。

参考文献:

[1]KucuktasH,BradyJA.molecularbiologyofchannelcatfishvirus

[J].Aquaculture,1999,[2]GrayWL,WilliamsRJ,

1999,80

[3]OIE.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Chapter2.

diagnostictestsforaquaticanimals[M].2003.

[4]OIE.EntericScepticaemiaofChannelCatfish(Edwardsiellaicta

luri).Chapter2.animals[M].[5]PanangalaVS,

1.

12,Manualofdiagnostictestsforaquatic

ShoemakerCA,etal.Analysis

2003.

vanSantenVL,

1.6,Manualof

172:147~161.JordanRL,

etal.Detectionofchan

JGenViro,l

。病原菌的实验室

分离培养需要使用特殊的培养基,如嗜纤维菌选择性琼脂平板(SCA)和Husu-Shotts培养基等,这些

选择性培养基含新霉素(Neomycin,5mg/L)和多链丝霉素(Polymyxin,200单位/mL),柱形黄杆菌可以生长,而其他大多数鱼类病原菌则不能生长。针对柱形黄杆菌16SRNA、16SRNA-23SRNA间区的序列特征,已经建立了多种PCR检测方法对柱形黄杆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13,14]

[11]

nelcatfishvirusDNAinlatentlyinfectedcatfish[J].

of16S-23SintergenicspacerregionsoftherRNAoperonsinEd wardsiellaictaluriand,Edwardsiellatardaisolatesfromfish[J].JApplMicrobio,l2005,

99:

657~669.

Protectiveimmunityagainstenteric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

JFishpersist

[6]ShoemakerCA,KlesiusPH.

septicaemiainchannelcatfish,Dis,1997,20:361~368.[7]LawrenceML,

[J].

CooperRK,ThuneRL.Attennuation,

enceandvaccinepotentialofanEdwardsiellaictaluripurAmutant

InfectImmun,1997,65:4642~4651.

[8]ShoemakerCA,KlesiusPH,BrickerJM.Efficacyofamodified

liveEdwarsiellaictalurivaccineinchannelcatfishasyoungassevendaysposthatch[J].Aquaculture,1999,176:

189~193.

[9]ShoemakerCA,KlesiusPH,JevansJJ.invivomethodsforutilizing

themodifiedliveEdwardsiellaictalurivaccineagainstentericsepti cemiainchannelcatfish[J].Aquaculture,2002,203:221~227.[10]余晓丽,谭子龙,甘西.AQUAVAC###ESC疫苗免疫预防

斑点叉尾 (Ictaluruspunctatus)肠道败血症的田间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

2005,18(3):348~352.

[11]DurborowRM,ThuneRL,HawkeJP,etal.Columnarisdisease#

abacterialinfectioncausedbyFlavobacteriumcolumnare.Southernregionalaquaculturecenterpublication[M],1998.479

[12]Thomas-JinuS,GoodwinAE.Morphologicalandgeneticchar

acteristicsofFlavobacteriumcolumnareisolates:virulenceinfish[J].

correlationswith

JFishDis,2004,27:29~35.

3 5 防治方法

加强养殖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尽可能减少鱼体的应激反应,可有效预防 鱼柱形病。在消毒水体时,高锰酸钾全池泼洒(2mg/L)能较好地杀灭柱形黄杆菌。在发病时使用0 2~0 3mg/L的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有一定治疗效果(陈昌福等,2005)。土霉素内服对早期治疗 鱼柱形病效果也比较明显,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每公斤鱼体50~

[11]

80mg,连续投喂10d为一个疗程。磺胺类药物罗米特(Romet)在饲料中添加对于治疗 鱼柱形病也有一定效果。新加坡IntervetNorbio公司生产商品化的AQUAVAC-COL减毒灭活疫苗,表现出较好的预防 鱼柱形病的效果。

followingcontrolledexposuretoEdwardsiellaictaluri[J].

4 肠套叠 症

近年来在国内斑点叉尾 主要养殖地区湖北、

四川等省陆续发现斑点叉尾 的一种新病,病鱼的典型症状是出现 肠套叠 (Intestinalintussuscep tion)症状。该病发病突然、传播快、死亡率高,水温在18!以上病程2~4d,死亡率可达95%以上。美国虽然也曾发现斑点叉尾 患 肠套叠 病,病鱼严重腹水,内脏器官贫血,肠道 套叠 、充血,鳍条充血,但至今病原尚未确定,但他们倾向于其病原是病毒(个人通讯),国外专家建议在防治该病时不使用抗生素。耿毅等

[15]

[13]BaderJA,ShoemakerCA,KlesiusPH.Rapiddetectionofcolum

narisdiseaseinchannelcatfish(Ictaluruspunctatus)withanewspecies-specific16SrRNAgene-basedPCRprimerforfla vobacteriumcolumnare[J].JMicrobiolMeth,2003,52:209~22.[14]YehHY,ShoemakerCA,KlesiusPH.Sensitiveandrapidde

tectionofFlavobacteriumcolumnareinchannelcatfishIctaluruspunctatusbya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method[J].

JApplMicrobio,l2006,100:

2005,(6):

919~925.(3):51.61[15]耿毅,汪开毓,黄小丽.一种斑点叉尾 急性暴发性细菌性

传染病初报[J].科学养鱼,[J].,

2006,

[16]汪开毓,耿毅,黄小丽,等.斑点叉尾 传染性套肠症及其

首次

报道斑点叉尾 肠套叠 病由嗜麦芽寡养单胞

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引起,初步认定该菌是斑点叉尾 的一种新的致病菌,该病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在治疗该病时应注意药物的

篇七 斑点叉尾鮰卵块怎样消毒
斑点叉尾鮰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概要

龙源期刊网 .cn

斑点叉尾鮰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概要

作者:雷晓中 蔡焰值 汪亮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10期

摘要:介绍了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养殖以及鱼病防治等环节,为斑点叉尾鮰无公害高效养殖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377-03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又称沟鲶(channel 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formes)鮰科(Ictaluridae),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肉质品位高等特点。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将斑点叉尾鮰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斑点叉尾鮰生物学、人工繁殖与池塘养殖等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池塘饲养斑点叉尾鮰系列技术[1-4]。本研究论述了斑点叉尾鮰无公害高效养殖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1 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

1.1 亲鱼的选择及培育

斑点叉尾鮰产卵用亲鱼的表观性状为:体长分别是头长的3.88~4.17倍、体高的4.59~

5.26倍、尾柄长的5.73~6.73倍和尾柄高的11.05~11.95倍。斑点叉尾鮰亲鱼适宜的繁殖年龄为4~8岁,体重为2 kg以上,体长为50 cm以上。培育亲鱼的适宜池面积为0.33~0.66 hm2,池深2.5 m,池底淤泥厚度在10 cm以内或硬底、砂底,池底平坦无洞穴。池塘培育亲鱼水质为:pH 6.8~7.6、溶氧量大于6 mg/L、氨氮量小于0.3 mg/L、亚硝酸盐小于0.01 mg/L。雌雄放养比例为1.0∶0.8~1.0,放养密度为每公顷套养15 cm长左右鲢鳙鱼种1 500尾,以调控水质。亲鱼培育中,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其饲料粗蛋白为36%~38%;投喂新鲜小杂鱼虾前应消毒,消毒方法是将切洗好的动物性饲料用5%NaCl浸泡消毒5~10 min,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斑点叉尾鮰产卵用亲鱼池塘水质保持清新,溶氧量在6 mg/L以上,透明度在40~50 cm,定期(10~15 d)冲新水一次,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1.2 采卵与孵化

亲鱼产卵受精需要产卵巢。产卵巢长60~70 cm、宽45~50 cm,亲鱼进出产卵巢口径25~30 cm,一般可用瓦罐、牛奶桶、木箱等。产卵巢一端开口,便于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网布封底,防止漏卵。产卵巢平放于离池岸3~5 m的池底,开口端朝池塘中央且用绳子捆扎,间距8~10 m。当水温稳定在20 ℃左右时需要检查产卵巢,及时清理产卵巢内淤泥、杂物等并清洗干净。采卵时间宜在上午10时以后,产卵初期每2 d检查一次,高峰期需每天检查一次。采卵时先轻轻提起产卵巢,驱赶雄鱼,然后用薄竹片轻轻从产卵巢壁上刮下卵

  • ·斑点叉尾鮰养殖(2017-06-22)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elitebasic(衣俪特)参加上海校服展了!
  • 【创业失败】创业失败身体运毒
  • [农村冷门小生意]冷门小生意
  • 韩国料理加盟排行榜_韩国料理加盟
  •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
  • 【0048香辣虾加盟费】0048香辣虾加盟
  • [池上便当加盟费]池上便当加盟
  • [加盟麦当劳需要多钱]加盟麦当劳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