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介绍 >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一:当代大学生公益活动和大学公益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二:浅析以大学生公益活动实现高校实践育人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三:公益论文

关于大学生公益活动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论文

【摘 要】大学生公益素养问题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大学生的公益素养不仅在其自身的素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公民素养中也处于较关键的地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公益素养,不仅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基于此,本文试从分析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涵义入手,继而阐明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公益素养培育的缺失,指出应该编制科学合理的问卷对大学生的公益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力求抛砖引玉,希冀大学生公益素养问题的研究得到学界高度重视,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下去,以适应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认知

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彰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公序而良俗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与法治、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学校园是学习知识履炼技能的殿堂,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摇篮。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公益素养,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有教育体制存在着弊端,在高等院校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谷歌公司、联想集团及零点调查等先后倡行并扶持高校学生开展公益活动或公益创业,大学生日渐成为公益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公益素养现状如何?广大高校管理者应怎样引导风起云涌的公益性社团健康发育并让大学生真正提高公益素养的同时服务社会?本文试从分析大学生公益素养内涵入手,进而指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加进公益素养培育的内容,提出应该研制科学合理的问卷对大学生的公益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含义

(一)什么是公益?什么是素养?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普遍的思想与行为,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形式之一,公益历来为人类所颂扬,并一直被认为是亟待开发的现代社会的博爱资源。其起源和发展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伦理等因素的制约,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关

注是国内新兴的课题,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和经验可寻,须从大量的文献和当代公益事业的生动实践中去搜索,总结和抽象,本人在此方面正做着初步地探求。为了弄清什么是公益素养,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公益?什么是素养?因为理解了公益和素养的内涵,有利于理解公益素养及其构成要素,以及与其它素养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公益”一词,英文中译为“public welfare”,有成熟、完备之意,表达了身体和感情或智力上的双重成熟,尤其是人们超越自我关心或自我利益而关注和理解他人的利益,这意味着个体对于自身行为可能给他人造成的后果以及人我关系的感觉。

“public”不仅仅是客观上量的集合,表现为“公众”、“公共的”,主观上更是一种共同的,集体的关怀。“welfare”饱含着人类对健康、幸福、繁荣等美好追求。据《词源》,公益指“公共之利益。相对一个人之私利,私益而言。”围绕着公益的含义,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作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德国学者洛厚德于1884年发表了《公共利益与行政法的公共诉求》一文,主张公益是任何人但不必是全部人们的利益。F.J.Neumann在1886年发表的《在公私法中关于捐税制度、公益征收之公益区别》一文中认为,公益是一个不确定多数人的利益。20世纪中后期,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定多数人之利益也可以称为公益。在英美法系中,公益也称之为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主要指被立法机关或法院视为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根本有关的原则和标准,该原则要求将一般公共利益(general public interest)与社会福祉(good of community)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可以使法院有理由拒绝承认当事人某些交易或其它行为的法律效力。不难看出上述对公益的解释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主要是从法学意义上来理解的,并且主要把公益概念等同于公共利益概念。事实上这两者有密切联系,但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公益,即指公众利益、众人的福利。 ①

我们认为:对公益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去理解。从广义上来说,“公益是指一切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行为和活动,既包括政府性的,也包括非政府性的;既包括营利性的,也包括非营利性的;既包括强制性的,也包括非强制性的;等等。而从狭义上来说,“公益”主要是以非政府组织形式进行的、具有非营利性的、非强制性的、救助性和奉献性的一切公益活动的总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企业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公益”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救助灾害、救助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

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它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素养”一词。为了更好地理解素养,不妨与素质一词进行一下对比。《辞海》对素质的解释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们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而素养是平时修习涵养,是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等。《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宋代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 元代刘祁《归潜志》卷七:“士气不可不素养。如明昌、泰和间,崇文养士,故一时士大夫,争以敢说敢为相尚。”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六:“他虽然是一位经济学专家,而对于国学却有深湛的素养。”可见,素质与素养之间存在差异。素质更强调的是与人的本质相关的特质和特性,而素养则更强调的是人的后天的修习和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涵养特性。“素”的本身就是指平时,“素来已久”、“素不相识”中的“素”指的就是从来、平时的意思。“养”应该可以解释为涵养、修养,人的一种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质或者精神、观念和态度上的特点。 ②

(二)对“公益素养”含义的分析

综合上述对“公益”和“素养”的考察和分析,笔者试着对“公益素养”进行界定。“公益素养”是一种通过教育可培育的公民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理念、公益信仰及公益行为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素,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评价。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他可能会遇到与公益有关的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方面的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需要公益素养。具体地说,要回答什么是公益素养,应该包含这三方面的描述:1、关于一个具备公益素养的人的行为的描述;2、关于一个具备公益素养的人的心智状态的描述(认知、情意、行为能力、价值观等方面);3、关于培育具备公益素养的人的教育条件。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培育人的公益素养,使人类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持续地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其公益素养应该包括扎实的公益知识、真挚的公益情感、正确的公益理念、坚定的公益信仰和良好的公益行为能力等方面。其中公益知识在公益素养中居于

基础性地位,它是人类对公益认识、公益现象不断深化与总结的结果。公益情感是人们对公益及公益现象等主观感受以及心理体验,是一种直观的、自发自觉的意识形式。公益理念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公益意识,是对公益组织和公益现象等的认识和理解,其核心和灵魂是公益价值观。公益信仰是指人们内心对公益诚服与坚信的态度,它不仅是个体内潜在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公益知识、公益意识表现为外在修养的桥梁。公益能力是人们完成公益活动所具备的本领和力量,包括完成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必需的生理、心理条件。

必备的公益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进行公益创业的基本条件。通过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不仅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公益素养和较强的公益理念,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融入全球化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认知的含义

认知—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二、从时代呼唤看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目标的缺失

(一)当代大学生日渐成为公益的生力军

中国素有“文明之邦”的美誉。在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警世格言世代相传,教人行善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唐太宗李世民甚至直言:“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中华文化中“乐善好施”、“扬善弃恶”的理念,古已有之,“见义勇为”、“济困救难”、“铺路修桥”等善举被历代推崇,形成了延绵未断的世风民俗。这种传统公益精神应仍在当今社会弘扬,让人人自觉履行公益责任义务。全国上下营造一种人人讲公益,处处践行公益善举的氛围,使愿意提供慈善奉献的人能完成心愿,使需要帮助的人能心想事成,促进我国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公益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学习和掌握一些公益的必备知识,增强公益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行动等是培育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群体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人”群体,其特定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无疑需要承担起其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人民以及对于历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主导社会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

(二)大学素质教育中应加进公益素养培育的内容

大学是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教育机构,大学应当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自然要对培养目标产生影响并使其具有相对不变性。然而,教育具有的另一特性是其发展性,即教育是不能一味重复过去的,尤其是与时代脉搏密切相合的大学教育更不能简单地复制过去。古人曰:时移治不易则乱。鉴此古训可说:时移教不易则退。我们正处一个时空发生巨变的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空对我们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大学自产生至今,其教育目的经历了职业教育、自由教育、普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演变。这种演变无疑是时代的函数,每一教育目的都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契合了当代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要求。综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跨世纪对高层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发现广大高校认为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可以概括为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工具性技能素质等四大方面。教育的本质就是改善、提高、发展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 现在公益慈善的主旋律由企业家谱写,未来的企业家是现在的大学生组建,与其“后天”的弥补还不如“先天”的赋予。在公益事业日渐兴盛、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其中蔚然成风的今天,应当通过公益素养培育,让高校学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社会责任感,铺垫于以后的“反哺”社会。今天的大学生大多数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在校期间就应当让他们在心田埋下一粒公益的种子,引导其提高公益认知、增强公益情感、坚定公益信仰、更好地在践行公益中服务社会。为了顺应这一时代的变化,我们尝试着提出在广大高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加进对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的内容,使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更趋完善,更体现大学教育的多样性与个性化。

三、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四:国际大学生日征文

1

“国际大学生节”又称“世界大学生节”、“世界学生日”、“国际学生日”。节日的设立是为了控诉暴徒血腥的罪恶行径,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和进步。1946年,世界各国学生代表于布拉格召开全世界学生大会,宣布把每年的11定为“世界大学生节”,以加强全世界大学生的团结和友谊。

月17日

2 如今,国际大学生节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铭记历史的初衷,已经成为张扬大学生个性,展现校园文化的一个基点。在这意义特殊的节日里,许多国外大学生会参加公益活动宣传和平,做志愿者给小孩上课,参加慈善活动,组织庆典增进各国文化交流等;我国许多大学通常会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都从各方面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3

学生是充满着朝气与创造力的群体,是爱心与拼搏精神同时具有的高素质群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社会今天应有的境界,也是社会应有的责任。 为了响应“国际大学生日”,很多大学展开了无偿献血的活动。

“400CC鲜血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用献血这种方式过国际大学生的节日,我觉得非常幸福!”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献完400CC血后这样告诉记者。17日,在哈尔滨铁道职业技学院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的组织下,该校46名学生分别献血,献血量总计18400CC。

献血纪念“国际大学生日”(图)

4

在时代的感召下,当代大学生不仅关注中心,也不忽视边缘;不仅图解构的痛快,更倾向于创造的乐趣;厌恶徒有虚名的形式和毫无意义的重复,倾向生气勃勃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差异;不再纯粹膜拜文本,而是自我解读和领悟;不再盲信所谓的真理和权威,而是相信创造与独立;不再被动地继承传统或盲目地反对文化,而是主动地去甄别和选择,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为营养,接受现实的风雨和阳光来生长文化;不再祈求彼岸的拯救,而是抓紧此岸的每缕阳光;不再在虚幻的想象中企望幸福,而是在现实的追求中体验幸福。

5

一些活动的开展,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以及各国大学生的精彩、体验不一样的大学生活的契机;对于考虑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是很好的一个平台,有利于他们了解各个学校的教育优势,以便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学府。

年轻生命应充满梦想,大学生活应充实而美好,该院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反思自己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条理想的道路。

“走出校园,分享世界”之成果展示会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五: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论文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而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涉及两方面:

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

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六:公益活动论文

水墨章贡 送暖西津

----‘‘志愿精神在应科,奉献爱心传佳话’’公益活动

班级:工业设计101 班指导老师:戴朝护

学号:08030310121 姓名:王晓林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属于青年的光荣称号,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道属于城市的亮丽风景。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奔跑,我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已走过了好几个年头。这些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市文明委、市志愿者协会的具体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下,我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不断壮大,我院社团志愿者行动获得长久的发展。

如今在这暖意的校园里,作为一个志愿服务为自豪的集体,我也以普法社成员参加了本次社联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公益活动。我们志愿为社会的每一个人献上满意的服务。虽然说我们的个人力量小之又小。但我们相信:积少成多,以我们这个由众多人组成的团体的力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本集体本着‘‘服务校园,回报社会’’的宗指。我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普法社向来乐意向社会大众提供一些法律方面的帮助以及提供一些法律知识。本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我社也很乐意参与。为更好地帮助市民,服务社区,回报人民。同时也为弘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美德,展现我大学生风以自己行动关注社会,帮助市民,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风采。并为学生们提供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本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组织社团各个成员支援服务社区,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活动当天(2010年10月31日,星期天)上午7:30各个社团负责人组织好各社团到校内喷泉集合。8:00时大家乘车出发去章贡区西津路社区进行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上午8:30左右全体成员到达社区后,分别按主办方规划好的版块(美丽梦工场、义卖捐款区、医疗服务区、心灵窗口区、服务天地区、环保区、普法区、传统文化区)坐好。之后分别向住户们提供打扮美化、环保、义卖、医疗、文化等不同种类的服务。

而我普法社则进行普法知识宣传服务工作。现场为社区住户提供法律咨询,宣传一些社区住户经常会遇到的法律法规,以及帮助社区居民们解决了一些关于民众纠纷的法律问题。同时,我社也打印了一些有关居民们常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的宣传单,在社区进行派发宣传,在秋日天高气爽下的西津路社区,到处弥漫着浓厚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气氛以及民生法制气息,我们相信在本次我们普法宣传志愿者服务后,本社区居民的民生法治思想也会不断的深入居民们的用法律维护

自身利益的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也会意识到要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众多居民也主动向我社要去法律问题,如何恰当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在我社本次的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宣传普法知识,帮助居民解决有关法律问题中,让人们意识到了,法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有些问题必须用法律来解决,随着我们普法宣传的进一步深入,相信人们的法治观念也会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社会也更加和谐,更加民主。随着秋日的高什,我们的活动也将进入尾声了,正整11:50左右,我社的公益活动服务社区居民也圆满结束了。

赣州是一座古城,人杰地灵,文化气息及其浓厚,本次活动也正好了解此座城市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着时代新风,促进了精神文化的建设。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年的赣州,每一次的变化。每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怀念的日子,关于那些活动变成了一份诉说不尽的情怀。此次我社志愿者服务活动,给同学们一个舞台展示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同时面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以此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社区服务意识,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生活,也为市区带去祝福,爱心。同时为社区美化环境,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们。丰富社区文化,倡导传统文化新风。协调,紧密的社区成员之间,邻居之间以及我院学生之间等众多关系。使社区其乐融融,和谐温暖,共度美好生活。为了发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奉献互爱精神,促进我院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健全与发展,培养更多的有志青年大学生自发性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在志愿服务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共同弘扬义务奉献精神,社区服务意识,积极宣传推广社会文化,营造志愿者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大学生与社区为切入点,从校内转向校外面向社区,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全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我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各个社团成员开展‘‘志愿精神在应科,奉献爱心传佳话’’志愿者服务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一向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已开展多年,自活动开展以来,在校领导以及各部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院社团联合会的精心组织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期待以后会有更好的表现,更好的发展。

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注册志愿者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界线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

业化援助的行为。 志愿精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当然,志愿者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对志愿者精神也将有着新的理解,以上只是有代表性的几点,也是最基本的几点,我们每个志愿者都可以而且应该积极的去发掘,探索志愿者的精神内涵,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志愿者事业才能得以发展,壮大。

志愿组织也许不是完美的组织,志愿者也许不是完美的人,但是在我们心中我们应该坚信志愿组织就是应该一个完美的组织,志愿者就应该是完美的人,他们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目标,而现实存在的只是他们客观存在的前身,因为种种局限,他们才会有瑕疵。也许我们不能达到完美,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幸福不是一种目的,而应该是一种征程。所以,我们切不可以因为现实的种种而放弃了追求,否定了梦想,我们应该将真正的志愿者精神与现实的伪志愿者精神分开,应该看到也应该正视当前志愿组织与志愿者身上存在的问题,如此才能去伪存真,进而发展壮大,形成良性循环!

志愿者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也必然是坎坷的,然而只要志愿者精神在,只要志愿者在,志愿事业就一定会发展起来!我坚信着、快乐着、幸福着„„

我不会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七:大学生慈善义工活动探究——以上海大学为例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八: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论文

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分析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

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60%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4%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6%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调查中,86%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5%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2%,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7%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78%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由此比较,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德心是沈阳在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最薄弱的一环,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社会公德方面也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调查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它其实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低层次的,它们公民的各人修养也同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日益频繁,公共生活的领域越来越扩大,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

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63%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而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涉及两方面:

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

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

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九:思修论文----公益活动1

公益活动

杨海洋 3115905052 轻化工程2班

在2011年11月3日这一天,福建农林大学的拓荒广场上惞起了一股无偿献血热,参与无偿献血的大学生们络绎不绝,他们带着一颗奉献博爱的新参与本次活动。作为校红十字会的一名干事,也是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在学校的无偿献血事业中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

在2号晚上,我们几名志愿者接受了短期的培训(培训怎么面带微笑询问献血者一些身体状况,献血之后不能做剧烈运动等)。在上午10点(三四节没课)开始我的志愿者之旅。先是向献血者礼貌询问一些问题如:最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酗酒等;然后亲却指导献血者填写表格;再带献血者进行献血前的体检;最后符合献血的人带他们到献血车上献血。一天的概况大约这样,但是这一天里我们真的很开心。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为自己能在公益事业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

在这一天当志愿者过程中,自己有了心得体会; 一作为一名志愿者必须学会与别人交流,让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而不会让献血者在献血中感到紧张,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公益事业的伟大,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可以谈一些:关于家乡的话题,让献血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谈谈自己的爱好,让我们与献血者交流有共同的语言等。从而使

二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应该注意每一个细节,正所谓细节决定一切,志愿者的每个动作献血者都看在眼里,影响他们对公益活动的看法。所以我们希望把每一个细节在公益实践中发挥到极致,同时也锻炼我们的细心程度,提高我们做事能力。如在献血者填写表格时,应让献血者知道表格里每一个问题的用处;观察或询问献血者是否有饿感,及时给他们送去小面包牛奶;在献完血之后,做好止血工作并向其说明不能剧烈运动等相关事项。

三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们应该具有博爱人道奉献的公益精神,以一个青春活力的形象将公益活动做得更加的有活力,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系统的整合在一起,为我们能在公益事业上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如上午我们在无偿献血的横幅上签上了我们的名字,写上了祝福语,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公益活动就在我们身边,那时的自豪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通过一些宣传活动让大学生们知道一些公益活动的基础知识等。

四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了团队力量是伟大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而把每一个成员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就会感到团体力量的伟大。一个团队需要每一个成员相互鼓励相互配合,才能把团队力量发挥到极点。我们校红十字会的青年志愿者们在忙完一天的工作时,大家带着灿烂的笑容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在中间我们用歌声表达我们内心的喜悦。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自己对公益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在交流方面得到了提升,自己更有了热情和信心。

最后我想说:我们需要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更需要我们。

大学生公益活动征文篇十: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新时期高校实践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和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

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实践——实习成为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铺路石。为了推动大四毕业生就业,笔者所在的太原科技大学交通与物流学院制定大四毕业生就业培训实习制度,安排我院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2011年暑假,由笔者带队到山东临工实践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融会贯通。同时,开拓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从而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增强沟通,让学生感受企业、认知企业。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目的来有针对性地

选择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此次临工之行,对学生受益匪浅。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高校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

一、高校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近年来,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去感受市场竞争,去锻炼意志和品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帮孤助残、环境保护、文化宣传、支教扫盲、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青年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

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系统教学与专题讲座、传播知识和营造氛围、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接受与发现、灌输与读书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劳动、知识与能力连成一体,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累积丰富的文化财富,全面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郑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在省共青团扶贫示范村鲁山县辛集乡东肖楼村进行了“乡村建设规划”活动中,学生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基础薄弱等实际,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教授,提出了合理的规划方案,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同时,这一活动也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了专业知识。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力开展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尝试与摸索,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能力,并从创业成功者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具备

创业者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远见卓识。大学生在深入基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实践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及在实践单位技术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分析研究,提出攻克技术难关或管理难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与方法。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促进学生个性释放与完善,为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现个性和升华个性的舞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获得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使得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实现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就是其明天生活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独立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的能力到底如何,取决于能力的兑现情况,这其实是整体素质的综合运用问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

(一)社会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不对口。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方式,但同时它也是提升在校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在校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意识,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意大利古列尔莫·马可尼大学
  • 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
  • 广东农信网络学院 http://gd.21tb.c...
  • 四川农业大学学工系统 http://xsc.s...
  • 南开大学信息门户 https://www.nank...
  • 哈尔滨石油学院教务系统 http://111...
  • 呼伦贝尔学院教务系统 http://123.178.101.30/
  •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官网 https://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