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一:琵琶行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

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二:语文分阶段目标

语文分阶段目标

商务类(商务外语、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财会电算化、实用英语3+2 4节) <普高类教材>

教学目标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

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为“人际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听说训练具体目标:(一)第一学期达到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二)第二学期培养单向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三)第三学期培养双向口语交际能力:讨论、演讲、辩论等。

1

2

旅游类(旅游管理 3+2 导游 旅游与航空服务专业) <4节 普高教材> 教学目标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

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阅读;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审美情趣,为“人际沟通”奠定良好基础。

听说训练具体目标:同商务类的。

3

4

电子类(机电技术、智能电气、数控技术、电子技术) 3课时 人教版职高教材 教学目标、要求:在祌语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

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徒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并有步骤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三:老残游记_读书报告

《老残游记》读后感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是晚清社会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每部书的侧重点各不一样,而《老残游记》则更以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而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在文学艺术价值上,《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胡适先生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早在高中时候,这本书中明湖居听书”一课让每一个同学对文学著作中写景写人的手法有了新的认识,其中黑妞白妞的唱功如“钢丝”般抛入天际、回环曲折的描写,相信曾经的语文课代表们定然记忆犹深。 这一节中关于济南这座泉城深入人心的描写更勾起了我对大名湖风光的向往之情。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我曾两次去过济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别清澈,连护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摇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摆动。而大明湖中随处可见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无时无刻不活泼地冒着泡泡。

《老残游记》在语言方面也是让人爱的。作者刘鄂治金石学,精通甲骨文,这样的爱好必会影响他对于文学的品味,所以他使用语言尚古拙、尚纯厚,不喜富丽词藻,不喜俗语套话。书中描写大明湖风光、桃花山景致、黄河冰凌,用语都是别出机杼,他的音乐造诣也极高,所以才能生发出像王小玉说书那么经典的音乐描写。刘鄂崇尚西学,颇有科学精神,所以他顺路布道的科学知识散见于书中。比如相传“金线泉”水中有条金线,老残亲临现场观赏,经士子指点看到“金线”后,悟出这是两边泉力不匀的道理。又如桃花山中的虎威,因四面皆山,故气常聚,一声虎啸,四山皆应。虎若离山,就要受人狎侮的。还顺带引出一通议论:朝廷里做官之人受了甚么气,只是回家来对着老婆孩子发飙,在外边决不敢发半句硬话,也是不敢离了那个官。

虽然小说中的白描手法艳惊四座,但是作者不仅仅只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文学功底,而是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向后人揭示了晚清的社会状况、人生百态,使作品本身的中心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最让读者惊喜的是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改以往中国历来的清官情结,《老残游记》却首揭清官之恶。《老残游记》作为清末四大著名谴责小说之一,里面塑造了两个“清官”形象。玉贤是个不要钱的“清官”,办案十分尽力,手段也十分毒辣。先头还办了几个强盗,后来给强盗摸着他的脾气,反倒被强盗利用,

做了强盗的兵器。(五回)“玉太尊所办的人,大约十分中有九分半是良民,半分是这些小盗。若论那些大盗,无论头目人物,就是他们的羽翼,也不作兴有一个被玉太尊捉着的。”(七回)即使玉大人知道某人是冤枉的,也不能放了他,要“斩草除根”,以防他们不甘心,将来误了玉大人的前程。刚弼也是个“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但他办案全凭主观武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刻画了玉贤、刚弼这两个不要钱的“清官”丑恶嘴脸,揭露了他们刚愎自用、视民如贼、惨无人道的酷吏本质。作者在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 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另外,在《老残游记》里面使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玙姑、黄龙子与申子平的谈论,他们不仅说到佛经,还说到阿修罗。黄龙说,有一位尊者,比上帝和阿修罗还要了得的,阿修罗与上帝是平等之国,而势力尊者在他们之上。这里边还谈及儒家的“无极”和“太极”,还有日心说。由此可见,作者不仅非常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知天文,还对上帝和阿修罗的关系作出独特的理解,我很喜欢那个说法,很独特,新颖,而且很贴切。势力尊者,还隐喻势力的力量和对人的吸引力,隐射出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势力,可以不择手段,由此出现腐败,黑暗的官场,出现了许多另类“清官”。

在续集里面作者描写一段阴间的场景,从阿修罗这样的西方文化转到了阴阳间的中国文化,这应该是作者在思想上的一大改变吧。我并不喜欢用阴阳界来描写故事,因为我并不相信和世上有鬼。不过在这里面,我认为作者只是用它作为背景来写自己的观点。里面说到(八回)人身性上分善恶两根,都是历一劫增长几倍的。若善根发动,一世里立住了脚,下一世便长几倍,历世既多,以致成就了圣贤仙佛。恶根亦然,历一世长几倍。由此说出善恶的重大区别,对于恶人一定要重重惩罚,否则会害很多人。这是一种新鲜的善恶论,也体现了作者的创新。里面应该还包含了作者渴望那些贪官污吏得到重重的惩罚,渴望善良的本性。 除了上面这些,作者还塑造了玙姑与逸云这两个转型时代的特别女性。玙姑是一个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大为不同的女性,刘鹗是把玙姑作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居家待客,细心有礼,鼓瑟、吹角。须提到的是,玙姑身上所表现出的这些多方面的卓异的才华实际上也是刘鹗所具备的。与玙姑的尽美尽智相比,泰山尼姑逸云就要生活化,也要普通的多了。逸云这位女性的经历是极有意味的,她的爱情结局不同于我们在以往爱情小说中看到的悲剧模式。逸云的选择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选择。

在全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书中种种隐喻及对时事的评论。隐喻主要在第一回,老残梦里的那只船,船喻中国,八帆喻八旗,掌帆者喻朝廷高级统治者,水手喻下层管理,“英雄”喻革命派,老残等人认为就船的唯一方法就是送去精准的外国罗盘却被污为汉奸,这也与作者本人为学习西方而做的努力被时人斥为汉奸的情形相吻合。评论则集中在柏树峪里子平与玙姑黄龙子的谈话中,作者借山中隐者之口从卦象、三教等角度谈及对现实的认识理解,表明其深受太谷学派影响。暂且不论其隐喻的色彩指向性、评论的科学客观性,这些隐喻评论本身就已让人大开眼界,更何况它们还有利于对清末士人思想状况的研究了解。

《老残游记》从初二开始看,到今天已经看了不下五遍,几乎每次放假都是从这本书开始看。

早几年,觉得序没有什么意思,内容更加吸引我,尤其是在济南的那几段描写,我觉得很恬静,是那种在冬日阳光下穿着棉袄的温暖闲适。后来,遇到更多的事情,慢慢地才开始读懂序,其实整本书就是序言最能阐发作者的意图。读懂了序,我才明白什么叫做人生。现在,我还是每年都看,但更多关注的不是内容,是序。

当然作者之后又写了续集,如今存余九篇,其内容更涉及上天入地的神游,按作者本人所说,“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 游本无界。《老残游记》及《老残游记续集》的最后一行字都是“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个读者都相信老残的游历远未结束,也永不会结束,天上地下,人间冥地,梦里梦外,随游随记。只要有心,处处都是故事。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四:语文在诵读中更灿烂

语文在诵读中更灿烂

——三级分层达标课题阶段性总结

我校于2009年10月参加了山东省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课堂教学实验课题研究,这几年我们接受过省市区各级教研室的领导的指导,参加了省罗庄会议,市莒县四中会议,市实验高中会议。老师们改变了观念,有了新思想,新理念。

我校2010级于2010年9月参加了山东省“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课堂教学实验的课题研究。开题时,市教研室李老师,区教研室王老师指导部署开题工作,特邀实验高中课题组成员潘老师传经送宝,学校领导王校长分管业务的杨校长参加了会议。之后我们年级组教师就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实验中。课题实验已近两年,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新体校会和新认识。两年走来,让我们感到了实验课题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语文总是学生认为最不需要学或最不舍得花时间的学科,而实课题的多样性,特别是诵读走进课堂,堂堂语文课有诵读声,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自觉不自觉的提高了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也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调动了积极性,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敢于尝试着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大胆放开,让学生读,反复地读,在诵读中思考领悟,语文在诵读中更灿烂,教学效果更好了。

现将高二阶段课题实验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古诗文诵读

1.前期准备。

(1)问卷调查,把握学情。经过高一一年学习,学生有多少变化。

把《古诗文诵读》的诗歌分成背熟、基本背过、背不过三种情况,制成表格,让学生填写,了解了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2)摸底测试,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后,让学生自己对古诗文诵读进行自我层级认定,高效诵读。

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诵读计划。 2.诵读内容。

课本内容为导引,如上《唐诗宋词》选读时,涉及与之有关的篇目在《古诗文诵读》中有的,就让学生诵读,或复习背诵,让学生天天有诗读,天天有诗诵,天天如此,乐此不疲。 3.诵读时间。

(1)晨读,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按一个月作为一个学习阶段确定好诵读内容,每日晨读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每天下午放学前,布置第二天早读背的内容,有时是课本,有时是《古文诵读》中的篇目。

(2)课前活动,采用集前体背诵、单个抽查、小组互查等灵活多变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或把背诵内容制成课件让学生上黑板默写。背不熟的,课下小组长检查,然后老师抽查。

(3)贯穿课堂。教学过程时时有读书声,处处有读书声。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知道学语文就要诵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诵读测验。

不定期举行,命题形式多样化。最初老师命题测试。再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背、易错的诗句找出来,自己制作一套试题(可多人合作),同桌或小组互批互改,老师检查督促。然后老师根据平时检查情况,把学生易错、且不太熟悉的诗句找出来,命制一套试题,利用课堂时间检测。最后老师再加上名篇名句重点诗句综合命制试题测验。如果成绩不理想,可用同一套试题重新测验。

5.其他活动。

(1)诗歌朗诵比赛。

通知早:这次比赛开学后语文老师口头通知同学们。让同学们整个学期都在准备。 人数多:比赛参加人数多,是为了平时教学,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每班不少于20人。 形势多样:必须有集体,有组合,有个人。

重视:政教处、团委、语文组联合举办。

每个班级每月用一节课时间进行诗歌朗读、背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享受成功的愉悦。 全校统一比赛,2011年12月28日,我们举行办首届“古诗文诵读”诗歌朗诵比赛,语文老师和学校部分领导担任评委,教育局领导教研室王老师亲临现场指导,评出等级名次,学校颁发荣誉证书。此次比赛效果很好,学生掀起诵读高潮。

(2)演讲比赛。

2011年9月,全校组织“庆国庆”演讲比赛, 表达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朗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了朗诵能愉悦身心、净化心灵、感染情绪的好处,还能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3)默写竞赛活动,全校统一或按级部举行,每个学期一次。

竞赛方式一般分初赛和复赛两次。初赛在本班举行,每班选出10人参加复赛。复赛由学校和语文备课组及级部统一组织举行。

竞赛评选出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30人,优秀奖若干名。学校对获奖者分别进行不同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颁发奖品和证书。

竞赛成绩纳入班级考评,获奖者给班级加分。

按竞赛成绩评选优秀班级,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4)作文竞赛。

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知识丰富了,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了。2011年11月6日至2012年4月20日征稿的“世纪金榜杯”首届全国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之感恩书信大赛,我校高二年级500余人参赛。

二、基础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汉字需要一笔一画的去写,语文知识也要一字一词一诗一文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什么文学素养。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我们按课题的要求,除了古诗文诵读积累外,还有以下一些活动:

1.基础知识积累。包括文本或阅读材料中字音、字形、词语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

2.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建立摘抄本、剪报本,抄录名言名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好句子,或阅读材料中优美的段落,对有些讲义、报刊整篇文章都很好,可采用剪报形式,积累写作素材。

3.阅读积累。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自己的心灵感受和生活感悟,积累活素材,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深化文学经典的理解。为开阔学生视野,我们还印发了大量时文报刊的优美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积累。

三、课堂教学

根据省教研室的意见,“要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理解课题,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不是把课题纳入常规教学,而是把一切常规教学纳入课题。目的只有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试着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突出的是我们以三级分层达标课题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优良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多媒体课件教学,我们侧重在诵读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配乐朗诵,其教学效果是其它手段不能相比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

声结合的画面模式,使静态的审美对象变为动态的画面,图文并茂,声情兼备,感染力很强,能诱导、唤起学生感悟,自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尤其是一些优美的诗歌,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

《春江花月夜》等,视频上那优美的画面,宏大的气势,一下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加上朗读名家那或急切、或舒缓,或凄清、或悲凉,或深沉、或悲愤,或恬淡自然、或轻松愉悦,把握非常到位的语速情感,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又带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文意境之中。有时一首诗会听到十多遍,学生在模仿朗读的同时,慢慢体会到了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逐渐产生共鸣,在理解基础上背诵下来。诗中的意象情感不说而自明,学生在这种美妙的享受中不知不觉的就背下来了。

2.利用音像资料,拓宽知识面。上学期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文本时,播放《唐之韵》、《百家讲坛》等有关音像资料,让学生对作家作品有系统了解,既提高了审美情趣,又拓宽了知识面。

3.古诗词的学习,除了诵读之外,我们还让学生学会领悟、赏析。印发讲义,制作课件,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意象的含义,尤其是明月、落花、流水等。从诗歌意象入手,再来把握诗歌内容、情感,走近作者,感悟情怀,进行心灵交流。同时设立专题,对古诗文进行梳理,如通过对“中国古代诗酒文化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课内外迁移联系。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就把有关作者的其他诗词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词制成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背诵、比较、赏析。如学习《李凭箜篌引》时就把必修二《琵琶行》和初中《明湖居听书》中的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段落找出背诵、比较、赏析。

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诵读中,愉快地接受知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诵读走进课堂,既促进了我们业务钻研能力,也提升了我们的业务水平。

四、课外阅读

阅读可以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创造力,可以塑造心灵,完善人生。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深沉的积淀,蕴藏着一个民族全部的智慧和灵性,它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囊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以超越时代的永恒的思想力量激励着人们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懈追求。阅读经典,能积累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在三级分层达标课题的要求下,我们课题组老师努力探索着阅读教学的路子,主要做法:

1.品读经典。(主要读《三国演义》)。要求:利用假期阅读,双休日充实,然后写读书笔记(笔记本是全校统一印的“山东省三级分层达标实验读书笔记本”)。再进行读书笔记评比、交流、学习。每个假期我们都布置具体详细的作业,如高二上学期寒假作业:

五、继续阅读名著《三国演义》。要求120回全部读完。继续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提倡有创意的设计,可以参照以下内容:

1.列举回目名称

2.借助工具书标注生字难字的读音、意义,记录部分生字词和文言词(字音、字义等),数量不限,根据个人文言积累情况可多可少。

3.理清人物关系,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段。

4.经典故事回放(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的事件):

自选感兴趣的经典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华容道义释曹操”“群英会江干中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保持原著语言风格,语言简练但不简单,复述概括但不失原著韵味。

5.妙笔点评(一句话评点等。)

6.写人物评论。选取五至六个人物,写人物评论,每篇评论不少于350字。

7.列出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以上作业开学后上交】

2.赏读时文美文,一般是每周甚至每天,我们都要让学生看到新鲜的东西。我们课题组老师多方面找阅读材料,印发讲义。讲义有配教材的阅读练习,也有时文选粹、美文赏析,内容多,涉及面广,这些文章进一步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3.阅读指导,对于以上阅读材料,我们在阅读思路和方法上进行指导性阅读。如:对名著要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这是打开这本书大门的钥匙;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选一些优美的文段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背诵或摘抄或剪报,同时积累字词成语。然后老师根据学习情况,不定时检查摘抄笔记,读书笔记等,再进行针对性指导。

4.读书交流,让学生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自己所读的书介绍给同组同学,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每组再推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将本组所选的优秀文章和心得体会,以同样的方式介绍给全班同学,共享资源。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调动了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合作探究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这种活动一般六个周举行一次。

五、写作教学

有人说,借鉴是人类发展自我的普遍方式。我们的阅读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展学生写作空间,为学生习作奠定健康向上的感情基调为目的。为此,我们按照课题的要求,除进行记叙文、议论文序列化训练外,还有以下做法:

1.培养学生向阅读材料索取素材的习惯。对阅读文章中好的内容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直接引用。如名人名言、典型事例、生活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引古诗文入作文。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引用、化用古诗文,汲取其丰富营养,增加文采,提升作文层次。要求每篇作文至少用二至三句古诗文、名言名句。如在学校“感恩教育”征文中,学生引用化用的诗文名句非常好。

3.仿写借鉴。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们引导学生对一些范文中的精彩语句的进行分析,学习其遣词造句的方法,然后再对一些精彩片段进行仿写。高二练习议论文写作,选规范议论文,学习它的结构,如并列式、对照式等。还让学生学习议例的方法,如假设。有时就让学生大声读范文,甚至背下来。这样学生就有兴趣了,本来学生发愁的一大难题限定时间就能完成。

4.训练学生进行合理拟写作文提纲,尤其是对开头和结尾的安排以及如何让自己的文章言之有序。

活动:

(1)语文组和校团委及政教处多次统一组织各类征文比赛。如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我们把优秀作文统一打印,装订成册,印发给学生,学校再存档。

(2)积极参加征文活动日。

(3)参加市报社组织的“市民踊跃试写高考作文”活动。

(4)参加全市“文明在身边”正文活动,高二10班李楠获二等奖。

六、今后打算

尽管我们取得一定成效,我们感到在课题实验的许多方面做的还不够,很多做法不成熟、不完善。如名著阅读,学生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写作教学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要进一步开放思想,放开手脚,在课题引导下,让语文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让语文课堂更灿烂。继续进行古诗文朗读背诵活动。加强阅读写作积累,加大名著阅读力度。今后我们更当崇尚唐诗,流连宋词,感文学之精神,传中华之瑰宝。“衣带渐宽终不

悔”,在漫长的教改之路上我们求索不止。

回头看看近两年的课题实验之路,尽管崎岖艰难,但我们相信播撒春雨,终有秋果。在三级分层达标课题的有效指引下,语文教学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日照四中高二课题实验组 高月娟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九日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五:联合体二模试卷语文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2011年对口单招联合体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第Ⅰ卷1页至7页,第Ⅱ卷第8页至12页。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一、(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A.整饬(chì) 桀骜(ào) 啮噬(niâ) 绮靡(mí) ....

B.俨然(yán) 被褥 (rù) 摒弃(bìng) 发酵(xiào) ....

C.岑寂(cãn) 对峙(shì) 罪愆(qiān) 粗犷(guǎng ) ....

D.吊唁(yàn) 阒黑(qù) 奢侈(chǐ) 皱褶(zhě)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其结果,缪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

B.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

C.你道是暑气喧,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D.在战争不遐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骑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前合后偃(倒下)强聒不舍 (啰嗦) 惨淡经营(悲惨凄凉) ....

B.乍雨乍晴 (忽然) 励精图治(劝勉) 饿殍遍野(饿死的人) ...

C.秣马厉兵(喂) 贻笑大方(遗留) 天道无为(自然界的规律) ....

D.面面相觑(看) 有恃无恐(依仗) 花坞春晓(地势中间高周围低的地方)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认为,作者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像这样的男子汉,用任何有关成熟的溢美之词去形容都不为过。 ....

B.走进这个新开发的景区,只见瀑布叠挂,溪水纵横,飞短流长,甚是壮观。 ....

C.对我来说,和一般人谈话未必拘束,但如果是和生人,正襟危坐地谈起来,那真不能说是件....

乐事。

D.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反之, 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 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那样, 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 只能是违反毛泽东思想。

A.如果 那就 更 即使 也 B.如果 那么 而且 假使 就

C.即使 也是 更 如果 也 D.即使 那么 并且 如果 却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它漂浮飞驶,“翩若惊鸿,婉如游龙”,时隐时现,若即若离, 着海鸥的翅膀, 着小燕子的身影, 在风帆顶上, 在波光潋滟中。

A.跟随 追逐 飘动 停留 B.追逐 跟随 停留 飘动

C.追逐 跟随 停驻 飘浮 D.飘动 追逐 停留 跟随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B.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扬州八怪”并非都是扬州人,其实指的是形成于扬州的八位画家的某些共同特征。

D.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冰心先生爱浮想,自称之为“昼梦”,白日做梦。这或许正是一位作家应有的素质。

B.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等等。

C.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

D.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9.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拟人、比喻)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通感)

C.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同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

道,也没有想。(设问)

D.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借代)

10.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会如何地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

②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③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④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A.议论 记叙 描写 说明 B.抒情 描写 议论 说明

C.记叙 抒情 议论 描写 D.抒情 议论 记叙 说明

11.下列关于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标、步骤、措施是计划内容的三要素,目标任务明确,步骤安排合理,措施办法得当,就可以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B.写信要根据目的和用途,正确地表情达意,要考虑对象,注意语气,讲究格式。

C.说明书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易懂,不要使用专业术语,必要时可配上插图。

D.会议记录的格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会议的基本情况,二是会议的具体内容。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会议记录的主要部分。

12.下列各项中,作品、出处、文体、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 《饮冰室合集》 演讲词 梁启超

B.《拿来主义》 《华盖集续编》 杂文 鲁迅

C.《读伊索寓言》 《写在人生边上》 读后感 钱钟书

D.《明湖居听书》 《老残游记》 小说 刘鹗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韵律、节奏的音乐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B.散文结构比自由,通常无须严格的章法,不必讲究周密的逻辑程序。

C.影视文学剧本是影视片创作的文体依据,有的是原创的,有的是改编的。

D.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蔽在故事情节的深处。

14.下列关于阅读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般自发的阅读中,读物里的一切信息都可能成为积累的对象;而在自觉的阅读中,积累的对象是由读者的阅读动机所决定的。

B.提纲的文字必须简练扼要,可以采用原文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C.“图”和“表”是两个概念。“图”具有形象、直观的表达效果,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表”具有简明、醒目、便于比较的优点。

D.联想通常由文章内容直接或间接地生发开去,与原文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引申则比较宽泛、自由,可以上天下地,让思想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15.下列各项对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橡树》这首诗通过诗人独特的构思,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把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和理性思考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B.《美与物理学》一文用深入浅出、优美生动的语言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是来自于他们孜孜矻矻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C.剧本《茶馆》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第一幕推出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艺术地再现了清代末年的社会面貌。

D.《森林写意》和《离太阳最近的树》两文立意相同,但角度不同,前者是聚焦式的向纵深开掘,后者则是发散式的辐射面宽广的写法。

二、(共三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一)

我领略过几次冰心先生的哭。

那是一种真正的冰心先生的哭。

那是一种真正的大哭,很吓人。双手捂着脸,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荡气回肠,毫不掩饰,不管当着什么人,来势极猛,像火山爆发,是一种最真挚的感情的流露。

我从此知道什么叫豪恸大悲。

暑天8月,我又去看他。她的家人悄悄告诉我,她清晨又曾大哭,只缘想写甲午战争,竟不能提出笔,完全没法写下去。我愕然,深深地被她的深仇大恨所感动。

以后,冰心先生病倒,住了院。

一部大作品,就这样没能被写成,实在太可惜了。不敢说,它必是杰作,但以冰心先生态度的真诚、思想的敏锐、文笔的清晰,它肯定会是一部心血凝成的作品,字字都能滴得出血和泪来。有深仇有大恨必有大情,这是能出佳作的基础。

16.对选文内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深入细致地记叙冰心先生的哭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B.作者别出心裁的选择冰心的哭,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视角,小中见大。

C.冰心先生豪恸大悲,是因为“她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美和美好”。

D.选文所展现的内容是我领略过的冰心先生的哭。

17.联系选文,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的悲痛欲绝是一种最真挚的感情的流露,这种流露的感情“像火山爆发”是作者故意夸大的说法。

B.“一部大作品”是指记下有关中日甲午海战的事,借以表达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愤恨

之情,体现了冰心的爱国情愫。

C.“领略”二字突出了冰心的哭绝非一般的哭,而是有着深刻内涵的,是最真挚的感情之泪。

D.“竟”字是说冰心先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一想到甲午海战就悲愤的不能自已,以至于气

坏了身子,提笔写字都有困难。

18.下列对课文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文章以“梦”开头,以“梦”结尾,同时中间又以“泪”作为焦点贯穿全文,浑然一体。

B.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对冰心的印象以及冰心本人的言谈举止,巧妙地

把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支高亢的爱国主义颂歌。

C.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练而又形象,晓畅而又明了,兼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表达方式,值得细细品味。

D.课文以梦和泪为线索,并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一般的叙述顺序,集中展示冰心热爱祖国的

伟大人格和人生追求。

19.对“有深仇有大恨必有大情,这是能出佳作的基础”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冰心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的灵魂,冰心之泪的思想基础。

B.这句话表明写作的源泉是对生活的感受程度,有深仇有大恨必有大情,才会有佳作。

C.这句话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D.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二)

两年日子过去了。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却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象个喽罗!”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20.下列对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

B.课文通过对祖孙二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人普通人自然纯朴的生活,描写出一幅未被现代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

C. 小说融入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作者客观描绘了家乡的山水景物,风土人情。

D.小说的语言生活化,带着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心态,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1.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年日子过去了。”一句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B.选段详写了刚过去的两个新年和一个端午,略写了两个中秋。

C.写两个中秋和两个新年,都是为了衬托去年端午。

D.作者抓住舞龙耍狮放鞭炮烟火等活动,突出了新年的“热闹”。

2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翠翠“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是想再见到傩送。

B.翠翠一眼认出了打火把送他回家的人,因为这人是傩送派他送自己回家的。

C.翠翠的祖父要请“那人”到家喝一杯去,实际上是想借机为翠翠打探傩送的消息。

D.“那人”对翠翠说的话,实际上是在取笑翠翠。

23.“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下列关于“甜而美”的原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那个端午,翠翠与傩送相遇,那场误会拨动了她朦胧的爱情心弦,每当翠翠回忆起来都感到甜美。

B.那个端午,翠翠在城里看划船竞赛和看人们捉鸭子,快乐一天,回味无穷。

C.那个端午,祖父与代替他守渡口的老朋友尽兴喝酒,令他难忘。

D.那个端午,翠翠由傩送派人送回,祖父与翠翠都心存感激。

(三)

散会后回家途中,一位同行者问道:“基本粒子研究是前沿科学,这些老古董真的管用吗?”我说:“抽象继承当然有用,死抠片言只字,就会被先哲讥为不肖子孙!”“不肖子孙?难道我们现在的知识反倒不如当年庄德两位?”我想了一下说:“科学当然比两千年前进步多了,但就思想而言,我还是佩服先秦诸子和希腊先哲。每读他们的文章,心中就涌起一股不可抑制的冲动。他们视野广阔,知识渊博,思维深邃,眼光独到,分析精辟,文采飞扬,思绪如天马行空,气势可排山倒海,如何不令人心仪?当年诸子百家冲决而出,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竞比高。我常呆想:为什么两千多年前东西方都出现了这种生气勃勃的百家争鸣局面?为什么随后又都陷入长期的万马齐喑?至于谈到今天辩论台上这两位,恕我套用一句:庄德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4.对“思绪如天马行空,气势可排山倒海”一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比喻 B.夸张 C.对偶 D.对比

25.庄德这篇文章指的是

A.介绍庄德的文章 B.庄德的思想

C.庄德的诗歌 D.庄德的某些说法

26.对“基本粒子研究是前沿科学,这些老古董真的管用吗?”中“老古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庄德等先哲的思想 B.庄德写的某些文章

C.庄德用的物品 D.基本粒子研究

27.对“抽象继承当然有用,死抠片言只字,就会被先哲讥为不肖子孙!”中“抽象继承”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先哲思想的合理内核 B.继承老古董

C.仅仅继承庄德的思想 D.继承现在的前沿科学

三、(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28.以下各句,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六:2013下期语文测试卷(职高二年级)

2013下期语文测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整饬(chì) 桀骜(ào) 啮噬(niâ) 绮靡(mí) ....B.俨然(yán) 被褥 (rù) 摒弃(bìng) 发酵(xiào) ....C.岑寂(cãn) 对峙(shì) 罪愆(qiān) 粗犷(guǎng ) ....D.吊唁(yàn) 阒黑(qù) 奢侈(chǐ) 皱褶(zhě)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其结果,缪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

B.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

C.你道是暑气喧,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D.在战争不遐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骑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他认为,作者笔下的这位主人公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像这样的男子汉,用任何有关成熟的溢美之词去形容都不为过。 B.走进这个新开发的景区,只见瀑布叠挂,溪水纵横,飞短流长,甚是壮观。 C.对我来说,和一般人谈话未必拘束,但如果是和生人,正襟危坐地谈起来,那真不能说是件乐事。

D.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反之, 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 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那样, 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 只能是违反毛泽东思想。

A.如果 那就 更 即使 也 B.如果 那么 而且 假使 就

C.即使 也是 更 如果 也 D.即使 那么 并且 如果 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B、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C、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D、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

6.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拟人、比喻)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通感)

C.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同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设问)

D.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借代)

7.对下列各句表达方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会如何地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

②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③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④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A.议论 记叙 描写 说明 B.抒情 描写 议论 说明

C.记叙 抒情 议论 描写 D.抒情 议论 记叙 说明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据初步统计,目前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

B、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一倍。

C、由北京剧院复排的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地排练之中。

D、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人类艺术中的珍品。

9、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B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C莘学子。

D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B.在岳飞的率领下,岳家军驰骋抗金战场,是当时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以至金

军统帅发出“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叹。

C.今年全公司要继续走“少投入、多产出;以适用技术服务于农”的路子。

D.“北京„„广州”直达快车就要进站了,我们要赶紧去接朋友。

11、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便定名为《资治通鉴》。

B.“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四人。

C.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寄予着他“美”

与“爱”的理想。

D.南宋词人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其词气势纵横,与苏轼并称“苏辛”,是

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2、日本共同社记者小泽一郎曾到北大突击采访了一个学生,其中有个问题是: “我也经常看新闻,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生产事故频发,死亡率想必不会低吧? ” 你觉得下面哪个回答是最恰当而巧妙的:( )

A、 我埋头只读圣贤书,对这些事情不太了解

B、 不会比贵国的自杀率高吧?

C、 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D、 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意外事件,中国国大事故自然也多些,这很正常。

13、1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穿梭 竣工 疏浚 怙恶不悛 ....

B、尸骸 应该 核心 惊涛骇浪 ....

C、复原 颠覆 馥郁 腹背受敌 ....

D、船舷 炫目 炫耀 弦外之音 ....

14、下列各项中,作品、出处、文体、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 《饮冰室合集》 演讲词 梁启超

B.《拿来主义》 《华盖集续编》 杂文 鲁迅

C.《读伊索寓言》 《写在人生边上》 读后感 钱钟书

D.《明湖居听书》 《老残游记》 小说 刘鹗

15、.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4分)

16、.填空(每空1分,共4分。)

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②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 ,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好话一句三冬暖, 。

17、下面是一首小诗,依据二、五小节,补写出另两小节诗。(6分)

四季是什么?

四季是一首多彩的诗。

春,是翠绿的诗,

萌动着活力和生机。

夏,是火红的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冬,是雪白的诗,

袒露着纯洁和无私。

18、下面征稿启事中有4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4分)

征稿启事

爱好文学的同学们:

为了丰富校刊《晨钟》的内容,特征求下列内容的稿件:园丁颂歌、班级新事、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思想火花等。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文字简洁,字迹清晰,篇幅以不超过千字左右为宜。请写明真实的姓名和所在班级。

2013年11月5日 《晨钟》编辑部 ① 格式上应A ;

B 。

②内容上应A ;B 。

三、阅读

(一)名著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甲】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乙】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1.【甲】文段说的故事是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

2.【甲】【乙】两文段中_______(填一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永远的蝴蝶(18分)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缨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地点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片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缨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满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缨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缨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缨子结婚。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至少答出两条) 答: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至少答出两条)

答:

3.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其作用是什么?答:

4.小说表现了我的痛苦、悔恨和对情人的无限眷恋。文中表露“悔恨”情绪最鲜明的一句是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七: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正式稿

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于集镇马奇中学 蔡胜学

各位领导、老师、同行:

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有人说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片云 ,“云开云散” “云卷云舒”“云蒸霞蔚”,这行云是最舒适,最自由,最富于变幻的。语文教学要张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它像云一样无规则,无序列,动态化,模糊化。理想的语文课堂呼唤个性化的阅读。因此,语文课堂要少一点“一切行动听指挥”,多创造一些个性化阅读的氛围。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开放式问题,组织开放式活动,给予开放式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那些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陶冶思想,张扬个性,提高能力。唯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写出“圆珠笔在纸上蹭痒”的句子,才会有自由的个性和真实的体验,才会有诗意和纯真。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像云一样,任由精神舒展,任由心灵放飞!

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所见所闻所行,从两个方面去感受、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首先,美在首尾。

1、 美在导入。凡事都追求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它或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或能给予学生“耳濡目染”的享受,或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或能巧破学生心中的“疑云”------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成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并开始构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如,〈心中的鹰〉导入,展示“鹰的雄姿”动感画面,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的享受;散文〈鹤群翔空〉,以歌曲视频〈丹顶鹤的故事〉引入,并从中穿插配以各种鹤的姿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以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诱发学生急于走进文本。(结合课件展示)。

2、 美在拓展。我认为,语文的结束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

语文实践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外延、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

语文大舞台这个目的。如一些续写、改写、读后感的写作;紧密联系文本的现实通悟(如学了明湖居听书之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艺术的美。) 其次,美在整体。

1、美在和谐。和谐是各种相关因素恰倒好处配合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教师和

学生始终是两个主导因素,只有这两个主导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所以,我们主要是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导因素在课堂上的活动。当然,并非任何时候师生两个因素的和谐配合都具有美学价值,只有当两者的配合创造了一定的美的情境的时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请看下面两个例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在上初中课本第一册《夏天也是好天气》时,导入新课后,有位老师从标题的理解开始,然后,布置学生去课文中找出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句子。学生配合相当好,都认真地去课文中找。一会儿,都找出来了。老师就分别让几位同学念。最后,老师表扬了同学们。余映潮老师却不是这样。他的课堂上,处处具有美的特质。他把课文的学习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①说“理解”的话;②说“积累”的话;③说“发现”的话;④说“创造”的话。以第一个阶段说“理解”的话为例。在导入新课之后: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 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以句话)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师:多么秀美呀。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很静。 …… 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两相比较,前者,虽然也有师生的密切配合,但总让人感觉到有些许遗憾。遗憾在哪?在于没有情感的渗入,只有干巴巴的对话,干巴巴的课文朗读,毫无美感可言。后者却不同,学生的发言,老师的点评,都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美感。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2、美在节奏。在教学中,张驰兼顾、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课堂扣人心弦、引

人入胜。在课堂教学上,节奏主要指教学结构的疏密变化、教学气氛的张驰起伏、教师声调的抑扬顿挫等。教学中丰富的节奏,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产生美感。:教学内容主次分明。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教师需要教,学生需要学的方面很多。但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点内容,要重锤敲打,精雕细刻;一般内容,一语带过,忍痛割爱。这样,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自然就会相成鲜明的节奏。课堂气氛张驰有序。中国有句古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讲究“张”与“驰”的巧妙配合。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课堂中,如果整个45分钟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如果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上课的速度应该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错落有致,才能形成鲜明的节奏。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节。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从而用语言粘住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

结束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它的更多更美的魅力,将会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教师同行们孜孜不倦的实践创新挖掘而大放异彩!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充满生机的时代。为了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这片汪洋大海上,带上勇气、带上智慧、带上奉献,一同扬帆起航吧!

班门弄斧,多有不是,敬请指教!

谢谢!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八:山西对口考试语文考纲

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二、考试主要内容

记叙文部分:《威尼斯》、《天山景物记》、《萝卜》、《幼学纪事》、《风景谈》、《包身工》、《梦和泪》、《我的母亲》、《明湖居听书》、《雄关赋》、《故乡的榕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2篇必学课文。 说明文部分:《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台湾蝴蝶甲天下》、《景泰蓝的制作》、《古代的服装及其他》、《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闽中桥梁甲天下》、《谈谈记忆》、《意大利蟋蟀》9篇必学课文。

议论文部分:《讲讲实事求是》、《敬业与乐业》、《民族自信力断想》、《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论骄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选择与安排》9篇必学篇目。

散文小说剧本部分:《记忆》、《林黛玉进贾府》、《威尼斯商人》3篇必学篇目。

应用文部分:《慰问信 祝贺信》、《记录》、《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计划》、《总结》、《请示 报告》、《广告词》、《说明书》、《简报》、《新闻》、《读后感 观后感》11篇必学篇目。

诗词部分:《水调歌头 游泳》、《炉中煤》、《诗经 楚辞》各一首3篇必学篇目。

文言文部分:《鸿门宴》、《左忠毅公逸事》、《谋攻》、《劝学》4篇必学篇目。

上述七个方面(51篇课文)必学篇目为考试重点,综合七个方面的内容,归纳为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诗词鉴赏能力、写作能力。

三、考试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能力(42分)

语言知识能力

1.考查范围

能识记基本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2.考试重点

(1)根据汉语拼音基础知识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能区别常见的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和形似字。

(3)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和褒贬色彩。

(4)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本结构,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辨析并改正常见语病。

(5)能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文学常识能力

1.考查范围

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常识。

2.考试重点

(1)掌握文体常识。

(2)识记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了解主要文学流派。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能力(30分)

1.考查范围

能阅读一般社会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掌握理解文章、分析文章和鉴赏评价文章的能力。

2.考试重点

(1)能记诵教材所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子。

(3)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提要。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概要,概括中心思想。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6)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能力(20分)

1.考查范围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考试重点

(1)熟练背诵必学篇目中所要求背诵的部分。

(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说、幸、素、内、倍、许、即、数、若、乘、如、去、间、度、从、微、及、除、引、就、造、卒、胜、劝、知、绝、兴)。

(3)掌握常见文言一般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乎、乃、其、且、所、为、以、于、则、者、之)。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5)理解并能准确地将文中的字、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概要,概括中心思想。

第四部分 诗词鉴赏能力(8分)

1.考查范围

理解诗词鉴赏的含义,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考试重点

(1)理解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

(2)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3)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4)把握诗人的感情,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五部分 写作能力(50分)

1.考查范围

能熟练的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的应用文。

2.考试重点

(1)能够正确、全面地领会题意。

(2)思想内容健康,中心突出,思路清晰,材料充实,选材精当。

(3)语言规范,正确遣词造句,语句简明、连贯、得体。

(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5)符合文体要求。

(6)书写规范、端正,页面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7)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2.题型结构

选择题(10题,20分) 判断题(10题,20分)填空题(10题,10分)

现代文阅读(30分)文言文阅读(6题,20分)写作(50分)

3. 试题难易比例结构

易∶较易∶较难∶难=4∶4∶1∶1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九:琵琶行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

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六、说板书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篇十:dfk对口语文cns

-by caixin666本考试大纲依据教育部2000年8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2005年11月第2版)为参考教材,同时结合我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编写制定的。一、考试对象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二、考试主要内容按照课文文体对教材进行归类、梳理,强化对课文的熟悉。考试主要内容的确定,原则上不兼容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相同的部分,以利于中等职业学校考生享有对口升学资源。记叙文部分:《威尼斯》、《天山景物记》、《萝卜》、《幼学纪事》、《风景谈》、《包身工》、《梦和泪》、《我的母亲》、《明湖居听书》、《雄关赋》、《故乡的榕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2篇必学课文。说明文部分:《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台湾蝴蝶甲天下》、《景泰蓝的制作》、《古代的服装及其他》、《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闽中桥梁甲天下》、《谈谈记忆》、《意大利蟋蟀》9篇必学课文。议论文部分:《讲讲实事求是》、《敬业与乐业》、《民族自信力断想》、《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论骄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选择与安排》9篇必学篇目。散文小说剧本部分:《记忆》、《林黛玉进贾府》、《威尼斯商人》3篇必学篇目。应用文部分:《慰问信 祝贺信》、《记录》、《发言提纲 汇报提纲》、《计划》、《总结》、《请示 报告》、《广告词》、《说明书》、《简报》、《新闻》、《读后感观后感》11篇必学篇目。诗词部分:《水调歌头 游泳》、《炉中煤》、《诗经》、《 楚辞》各一首4篇必学篇目。文言文部分:《鸿门宴》、《左忠毅公逸事》、《谋攻》、《劝学》4篇必学篇目。上述51篇必学篇目课文为考试重点(文中简称为教材),综合七个方面的内容,归纳为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诗词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三、考试内容要点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能力(30分)语言知识能力1.考查范围能识记基本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2.考试重点(1)根据汉语拼音基础知识认读汉字。(2)正确书写汉字,能区别常见的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和形似字。(3)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和褒贬色彩。(4)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本结构,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

用,能辨析并改正常见语病。(5)能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作用。(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文学常识能力1.考查范围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常识。2.考试重点(1)掌握文体常识。(2)识记重要作家及其作品。(3)了解主要文学流派。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能力(20分)1.考查范围能阅读一般社会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掌握理解文章、分析文章和鉴赏评价文章的能力。2.考试重点(1)能记诵教材所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子。(3)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提要。(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概要,概括中心思想。(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6)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能力(10分)1.考查范围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考试重点(1)熟练背诵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部分。(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说、幸、素、内、倍、许、即、数、若、乘、如、去、间、度、从、微、及、除、引、就、造、卒、胜、倍、引、劝、知、绝、兴)。(3)掌握常见文言一般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且、为、以、于、则、者、之)。(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是省略句和词类活用)。(5)理解并能准确地将文中的字、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第四部分 诗词鉴赏能力(5分)1.考查范围理解诗词鉴赏的含义,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2.考试重点(1)理解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2)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3)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4)把握诗人的感情,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五部分 写作能力(35分)1.考查范围能熟练的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用应用文的撰写。2.考试重点(1)能够正确、全面地领会题意。(2)思想内容健康,中心突出,思路清晰,材料充实,选材精当。(3)语言规范,正确遣词造句,语句简明、连贯、得体。(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5)符合文体要求。(6)书写规范、端正,页面整洁,有一定的速度。(7)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2.题型结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大作文25分、应用文10分)。3. 试题

难易比例结构易∶较易∶较难∶难=4∶4∶1∶1。五 、说明命题应考虑目前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的特色,应以考核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主,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1. 根据《关于做好2010年对口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要求,总分改为100分。2. 为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权益,考试主要内容原则上不兼容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相同的部分。3. 根据考纲所选必学篇目,文言文只有四篇课文,故减少了分值(3分)和相应的难度(去掉了不常用的虚词乎、乃、所、其),以利于考生复习。4. 明确规定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且加大了其分值,有利于考生动手。-by caixin666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