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一:2、我用残损的手掌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语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作者及背景简介

大家可能对戴望舒不太熟悉,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现在让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诗朗诵.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全文的感情基调,并找出 容易读错的字词.并画出停顿和重音.待会儿请同学试一下. (播放诗朗诵 4 分钟.)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学生自读 3 分鈡)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渔船的苦水)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从无形的手掌到结束)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课文讲解

①、本诗的统领句子是哪一句?分析一下其中的重点词语。

统领句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

“残损”一词表现饱受艰难困苦,“摸索”一词,包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②、如何理解这一句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③、如何理解语句: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有血和泥。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沦陷区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蹂躏。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④、如何理解“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繁花、嫩柳等)、嗅觉(芬芳)、触觉(微凉) ,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⑤、如何理解“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冷到彻骨是一种感觉,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这是一种触觉的描写方法。 ⑥、如何理解“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衰败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⑦、如何理解“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 用拟人的方法写出诗人的痛苦和山河的破败。

⑧、如何理解“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海水的咸涩味,作者称之为“苦水”,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映照。这是一种味觉的描写方法。

⑨、找出全诗中描写不同地方的具体事物,及其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作者还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⑩、如何理解“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表明解放区是温暖、明朗、坚固而又蓬勃生春的。

(3)疑难解析

①、 “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残损的手掌是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是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个“那里”指什么地方? 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3、第二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4、作者如何“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5、为什么在诗中两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

表达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6、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那里?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四、写作特色

1、前后对比鲜明。

2、运用幻觉和虚拟手法进行创作。

3、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五、课堂小结

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六、课后作业

1、做课后研讨与练习。

2、《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3、预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设计

长白山的雪峰 冷到彻骨(板书)——北方

黄河水 混浊(板书)——中原

江南水田 蓬蒿(板书)——南方

荔枝花 憔悴(板书)——岭南

渔船 苦水(板书)——南海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二:2我用残损的手掌[1]优秀公开课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三: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四:2我用残损的手掌李平辉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五: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时)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六:2我用残损的手掌[1]优秀公开课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七:4 我用残损的手掌1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八:《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青泉学校 赵桂英

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 “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直面现实。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2010.10.29.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篇九:2010年7月现代文学作品选00530试题

2010.7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文学作品选00530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断魂枪》中,貌不惊人、干巴直率、武艺出众又深藏不露的形象是( )

A.孙老者 B.沙子龙

C.王三胜 D.刘四爷

2.在《小二黑结婚》中属于解放区新农民形象的是( )

A.三仙姑 B.二诸葛

C.小二黑、小芹 D.金旺、兴旺

3.下列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 )

A.《潘先生在难中》 B.《在其香居茶馆里》

C.《寒夜》 D.《山峡中》

4.下列作家中,属于创造社的是( )

A.郁达夫 B.吴组缃

C.萧红 D.孙犁

5.“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

A.华威先生 B.子君

C.翠姨 D.小芹

6.诗歌《发现》的作者是一位( )

A.九叶派诗人 B.七月派诗人

C.现代派诗人 D.新月派诗人

7.《雨巷》表现的思想情绪是( )

A.颓废堕落 B.感伤彷徨

C.活泼欢快 D.闲适平和

8.下列诗歌作品中,没有使用暗喻手法的是(

A.《星星》 .. )

B.《孤岛》

C.《我爱这土地》 D.《断章》

9.下列诗歌作品中,表现了诗人拥抱光明的激情和对于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的是

( )

A.《再别康桥》 B.《航》

C.《铸炼》 D.《给战斗者》

10.散文《寄小读者》在文体上属于( )

A.日记体 B.散文诗体

C.书信体 D.对话体

1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倍受压迫而又做着好梦的青年”的是( )

A.天空 B.枣树

C.小粉红花 D.小青虫

12.下列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艺术特色的概括,错误的是( )

A.结构巧妙 B.运用象征手法..

C.感情浓烈 D.语言简洁通俗、幽默生动

13.下列散文作品中,借鉴了电影表现手法的是( )

A.《风景谈》 B.《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C.《白马湖之冬》 D.《祝土匪》

14.戏剧《压迫》是一出( )

A.独幕喜剧 B.多幕喜剧

C.独幕悲剧 D.多幕悲剧

15.对戏剧《屈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是一部悲喜剧 ..B.它是一部历史剧

C.它具有浓烈的诗意美 D.它遵循了“失事求似’’的史剧原则

16.小说《沉沦》使用的人称是( )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变化人称

17.小说《桃园》的作者是( )

A.冯文炳 B.许地山

C.萧红 D.路翎

18.下列人物形象中,属于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人物是( )

A.赵玉林 B.汪二

C.方鸿渐 D.鲁四老爷

19.获得了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的小说是( )

A.《暴风骤雨》 B.《财主底儿女们》

C.《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D.《寒夜》

20.下列小说作品中,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是( )

A.《铸剑》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丈夫》 D.《骆驼祥子》

21.下列小说作品中,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的是( )

A.《金锁记》 B.《春桃》

C.《拜堂》 D.《祝福》

22.题词为“算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的诗歌作品是( )

A.《洗衣歌》 B.《别了,哥哥》

C.《沙扬娜拉一首》 D.《偶成》

23.下列诗歌中,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的作品是( )

A.《山》 B.《上山》

C.《泥土》 D.《天上的市街》

24.下列属于冰心的作品是( )

A.《十四行》 B.《拜献》

C.《红烛》 D.《春水》

25.《包身工》是一篇( )

A.报告文学 B.杂文

C.游记 D.小品散文

26.《雅舍》的作者是( )

A.林语堂 B.梁实秋

C.鲁迅 D.聂绀弩

27.下列作品中,作者为李广田的是( )

A.《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B.《山之子》

C.《拿来主义》 D.《简论市侩主义》

28.在儿童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憧憬的散文作品是( )

A.《忆韦素园君》 B.《蛇与塔》

C.《钓台的春昼》 D.《给我的孩子们》

29.被誉为暴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官场现形记”的作品是( )

A.《南归》 B.《日出》

C.《上海屋檐下》 D.《升官图》

30.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民族新歌剧是( )

A.《回延安》 B.《原野》

C.《白毛女》 D.《虎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巴金的小说《家》中,具有叛逆性格的形象有( )

A.梅 B.高觉慧

C.高觉民 D.高老太爷

E.瑞珏

32.下列关于茅盾小说《子夜》艺术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结构宏大而严谨 B.运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C.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D.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社会结构进行剖析 E.语言飞动飘逸、幽默生动

33.下列关于诗歌《凤凰涅槃》的论述,正确的有( )

A.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具有大胆而绮丽的想象

C.彻底摆脱了旧诗的格律,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D.有泛神论色彩

E.凤凰既是旧世界的反抗者形象,又是新世界的创造者形象

34.下列哪些诗歌作品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

A.《死水》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手推车》 D.《生活是多么广阔》

E.《我是一条小河》

35.下列散文作品中,与“抗日”这一背景有关的有( )

A.《雨前》 B.《鹰之歌》

C.《一种云》 D.《囚绿记》

E.《春末闲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6.简述小说《边城》的主题意蕴。

37.简述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38.根据下面这段对话,简述戏剧《雷雨》的语言特点。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待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待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待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39.结合作品,试述阿Q形象的特征及典型意义。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0.阅读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结合作品,写一篇600—800字的文学评 论。要求:(1)紧紧围绕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

(2)不要借题发挥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942年7月3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