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河底中学 刘占田

毛主席是一位读书家,他学贯中西,学用结合,读有所得,得有所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他刻苦用功、好学深思的精神,修学储能,修身处世的态度,对人生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孜孜以求地学习和思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博览群书,又不唯书;他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他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浮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读书之广。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国外,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毛泽东读书不但广而且精,在学习马列主义、哲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他真正的做到了钻进去,有思考,有所创,但他从不迷信,毛泽东读书已经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境界;毛泽东又善于读无字书,把时代当书,把形势当书,把群众当书,他读书很讲究实效;毛泽东一生为中国强大,为人民翻身而读书。 从该书中,我总结出毛泽东读书的几大特点。

爱读书。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话,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句话:“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会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是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面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提高读书的效率。抓住要点,抓到问题的实质。有重点地读,认真地反复地读,密切联系实际地读。

读什么书。平时的我们,也不能只读相关专业的,要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毛泽东博览群书,并不是说他广泛涉猎了一切方面的书籍。例如,外国文学作品,

除了《茶花女》、《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少数的名著外,其他读的很少;中国的现实文学作品也读的很少;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国外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方面的书读的更少。这一情况,不能不使他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局限,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毛泽东读书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他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

善于利用工具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甚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不能说没有工具书则无法读书,但是有了好的工具书,确为读书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时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毛泽东的读书态度、原则、特点、方法,受益匪浅。《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是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投身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像毛泽东同志一样,勤奋刻苦的学习岗位职责有关的知识。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把学和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学以至知,知以致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要像他的读书特点一样,在工作岗位上,爱自己的工作,会做事,怎么去做事,善于去做事。“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凡事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切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学习不但是个人所必须的,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个人不学习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更需要学习。

《毛泽东的学习生活》一书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对鼓励我们认真读书,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端正读书态度,对磨砺个人品性,勉励我们青年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是有很大裨益的!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二: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必有着与常人所不同心理与经历.怀着一种敬佩的心情,我阅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罢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了一代伟人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不禁为毛主席的学识.精神所感动.

毛主席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能对读书达到如此痴迷的地步,实在难能可贵.正是读书为他积累了巨大的一笔财富,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与读书密不可分.可以说,读书,是他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我们现在丰富的书籍资源与便利的图书馆借阅,毛主席的时代,要想读大量的书籍,首先资源就是一个问题.但即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能收集各种有用的书来阅读,他对读书的热情可见一斑.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我们,身处如此便利优越的读书条件下,更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了.

其次,从哲学著作到自然科学著作,从逻辑学到伦理学的书籍,还有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毛泽东几乎无所不读。其涉猎范围之广,着实令人惊叹.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读书方式有很大的启发.对于专业课以外的书籍,我们也应尽量阅读.那些知识将会渗透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一生.

此外,毛主席在读书时还做了大量的批注有对原文内容的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臧否和疑

问,也有自己提出的独立见解. 毛主席通过发愤读书,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写出《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这样杰出的哲学著作,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十分重视读报和学英语.读报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社会变化和发展.学英语则是跟上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与外来人们交流沟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自己.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的教育意义也是深远的.不应只埋头读书,当一个书呆子,而是要了解自己周围的各种变化.如今,网络的便利让我们有了丰富的渠道知晓全球各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

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 他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早年的毛泽东,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品德。当他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读书运用到救国、治国,治理天下的革命实践当中.读书就是应当如此,能够活学活用.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终究成不了事.

今天的我们,有幸生活在毛主席的光辉下,感受一代伟人的胸怀气度与远见卓识,应当更加努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为我们的明天和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摘要:毛泽东,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他的丰功伟绩令人瞻仰,他的睿智才学令人钦佩,他的人格魅力令人陶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世纪伟人。在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之后,我才明白毛泽东的人生路也是一部读书史。正是不断的读书造就了他的成功。

关键字:

今日,仔细拜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从中得到了多启发和感触。漫漫人生一切来之不易,毛泽东的成就与他的读书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读书为他积累了一大笔财富。

毛主席只是出生于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小村子,并且在他父亲坚决反对读书下,能达到如此痴迷的地步,实在难能可贵.可以说,读书,是他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记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时毛泽东的读书环境可以谓之恶劣,青年时期,为了锻炼毅力,在街头读书,以求闹中取静;战争时期,生活在最艰苦、最紧张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书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对书籍爱护有加。因形势所迫,有时不得不放弃所有书籍,每逢此时,他都十分伤心。他的大部分藏书,特别是他有过批注的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最终搬到了北京。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他真正做到了以书为伴。其次,从哲学著作到自然科学著作,从逻辑学到伦理学的 书籍,还有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毛泽东几乎无 所不读。其涉猎范围之广,着实令人惊叹.这对当代大学生的 读书方式有很大的启发.对于专业课以外的书籍,我们也应尽 量阅读.那些知识将会渗透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甚至在 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一生. 此外,毛主席在读书时还做了大量的批注有对原文内容的 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臧否和疑 问,也有自己提出的独立见解. 毛主席通过发愤读书,理论 联系实际, 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 《实践论》 写出 、 《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这样 杰出的哲学著作,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读书学 习的态度和方法,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交给我们太多的东西。四十七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吧!毛泽东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写,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有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读书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可以让人有礼貌,有修养,可以使人快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是处于学习的大好时光,不要浪费这个宝贵的时光,我们要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技能。诚然,读书和学习不可能一直是快乐的,对于知识的探索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孤独,寂寞…但这也是磨砺我们精神品质的大好时机。 广学博览,兼收众长。据曾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的逄先知先生回忆,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

十 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 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 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等方方面面。

有一次外出视察工作, 毛泽东在行进的列车中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 工业的书,陪同的张治中诧异地问他: “您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 泽东说: “是啊,人的知识面要宽些。 ”他也常以这句话教育身边工作 的同志,要求他们“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 。

一九五一年的四月中旬,毛泽东邀请周世钊和蒋竹如到中南海做客, 曾对他们说过这样的话: “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 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 ”毛泽东就是这样,他的知识已经很 渊博,可他自己却总是觉得不够,总是不断阅读,不断思考,虚心请 教专家,认真探讨学问,永无止境地追求,一步步开拓自己的知识领 域。

读报能让我 们了解更多的社会变化和发展.学英语则是跟上时代的潮流, 更好的与外来人们交流沟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自己.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的教育意义也是深远的.不应只埋头读书, 当一个书呆子,而是要了解自己周围的各种变化.如今,网络的 便利让我们有了丰富的渠道知晓全球各地的变化,我们应该 好好利用它.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就算作 为学生的我们,每天即便是读书也多半只涉及自己的专业领域,而这 样的读书方式最多只能够打造一个个专家,而不可能成就一位伟人。 只有知识的交叉点才是真正的创新点, 只有知识的融合才能带来无穷 的灵感。所以,我们不应该排斥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正如“中国航 太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所说的“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 造奇迹! ”学习理工科的同学除了绞尽脑汁地攻占数字城堡外还应该 在艺术的殿堂裏享受人类文明之美, 除了理性谨慎的逻辑思维方式外 还应该有浪漫主义情怀;同样,学习人文社科的同学也应涉足物理化 学、 航空航太、 数学、 心理学等领域, 让主观感受与客观推断相结合, 这样才会丰富对世界的认知,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活学活用,重视实践。即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从毛泽东的讲稿中,可以看到他的讲话是很生动活泼的,他将书中的经典语句用到自己的讲话中,让群众爱听、能听懂。同时,他还批判性地读书,不仅读书,而且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让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始终抱着读书是为了使用的目的来读。唯有改变行动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否则就是自欺欺人,空读了一堆无用的书而已。并非这些书没有用,而是读者没有去用它。我们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把学和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学以至知,知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

持之以恒学思相长看书好习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对他来说,精神生命是高于物质生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语,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而毛泽东却欣然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就是休息时间大都付与了读书学习。虽然毛泽东读书学习用的大多是“挤”出来的零碎时间,但哪怕每次只有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只要长期坚持,效果会很惊人。很多人往往不在意那些点滴时间,总想等到有整块时间再读,须知在日常生活中,整块的时间就像品相完美的古瓷器那样难找,片刻功夫却像碎瓷片一样随处可见,而积攒得多了照样可以拼组成一个丰富美丽的世界。

毛泽东一向要求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总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读书 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 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他的读书习惯,在 他大量的读书批语中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和精辟的评价。

在逄先知所著的《毛泽东读马列著作》中这样写道:在史达林讲到商 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於个人消费品的地方,毛泽东则写道: “限於 个人消费品吗?不,在我国,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工具也是商品。是否 会导致资本主义呢?不。 ”这些批注反映了当时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 情况出发,突破了史达林的某些论点,避免了教条主义错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借鉴而不是照搬,思考而不是 记忆,这一点对我们如今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例如学习管理学,企 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尽量避免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个结论 在作者所遇到的情景下或许是正确的,但在中国,在浙江,民营企业 刚刚起步时,家族式管理是成本最低的,亲情、血缘关系在企业规模 不大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所以我们不可尽信书,要考虑实际问题, 让书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书所役!

我们要提倡学术的百家争鸣,而非一枝独秀。不要崇拜权威,迷信权 威,要在争论、辩驳中探索、寻找真理。尤其在大学这样一个学术的 殿堂,不要被功名、等级束缚,勇於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便不够完善 也能在大家的辩驳中得到收获,扩展视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坚强的品质,我们就不能攀登人生的高峰,更无从谈起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担负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沿着老一辈开拓者的足迹继续前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知识和品质是我们最大的保障,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成熟与智慧,更好的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四:《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通常,我们更多地是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认识毛泽东的,毋庸置疑,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伟大开拓者,称得上是一位伟人,但是抛开这些伟人的光环,从读书的角度来看,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名勤奋好学的书生,博学而不刻板,好学而重实践,谦虚而亦自信。近日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被毛泽东一生坚持不懈的读书精神所感动,他的读书生活引发了我的思考,他的读书方法也值得我去学习。

博览群书,有针对性,分主次。

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无论是读书的广度还是读书的长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哲学到自然科学,再从逻辑学到中国古典文学,甚至是英语,大到经典名著,小到报刊杂志,无数的书被毛泽东捧在手里爱不释手。“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将读书视为人生目标,这是何等的气概,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在艰苦的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想尽办法坚持读书学习,而对比我们大学生的读书条件,真是心有愧疚。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如毛泽东一样广泛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理论结构,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读得多,才能正确解决更多的问题。

多读自然重要,它是撑起整座知识大厦的基础,然而也不能盲目而读,读书同样要有针对性,分主次,对于重要的书要深读、精读、反复读,更多的精力应该分配给需要的地方,否则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就难以将需要的知识及时地学习利用起来。

毛泽东读了无数的书,然而并不是均匀使力,马克思主义著作是他读得最多最深的书,因为“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救中国的革命真理”,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自走上革命道路后,为了寻找到救国、治国的真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自然要认真读能够解决国家命运问题的书。土地革命时期,在受到“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排挤的时候,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不到贯彻实行。因受条件的限制,他当时对马列著作确实读得不如他们多,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服对方和党内的其它同志,就要有理论武器,这也是毛泽东发奋读马列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当时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必须有针对性地深刻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而如今虽然已不是革命时期,但是这种读书的意识是必需的。毛泽东曾在一九四一年给其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说:“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

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是目前以潜心多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这段话即使是放在现今社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时代需求,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与此同时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辅之,做到读有用之书,读所需之书。

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毛泽东读书不泛泛而读,也不迷信书本,很多读过的书上都留有毛泽东的批注,有赞成的,有疑问的,也有不赞成的,其中很多批注都是毛泽东联系中国实际的独立思考。甚至在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同一段话,毛泽东也会做不同的批注,说明他每次读书时都在认真思考,联系不同的实际情况会有不同的想法。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意思就是,读书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对于我们大学生也一样,在学习,尤其是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既要坚持对的真理,也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然后谨慎求证,这样才能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发展。

“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指导实践,读书不是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互印证,相互作用,引发思考。毛泽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的理论成果,如《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源于他的实际工作,是他实践和思想的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重视读无字的书,强调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时候都是在校园里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做基础理论研究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教研室度过,埋头苦干而长时间脱离实际就容易偏离正确的研究方向,所以更需要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研究的终点放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将研究的实际价值最大化。

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之后,我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更加立体丰富,感觉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伟人。作为读书人的身份,他与我们一样都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着书生的理想,不同的是,在那个时代,毛泽东的理想是拯救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让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东,而对于如今的我们则是用知识的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五:读书是一门人生必修课——《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读书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摘要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 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

关键字

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详细了解主席的读书生活,同时也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之意,我拜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此书以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使我感悟良多。

用一生去读书

年轻时的毛泽东曾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无论酷暑严寒,他都是很早地来而又很晚地离去,只在中午休息的时候,他才休息片刻,出去买两块糕饼当午餐。后来,毛泽东回忆这一段自学生活时,饶有风趣地说:那时,我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1]

晚年的毛泽东,即使年老体衰,读书学习的精神也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欲望依旧旺盛。一九七三年,他在大病恢复后不久,还同科学家杨振宁谈论物理学的哲学问题。

“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以一天不读”——这便是毛泽东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

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2]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现如今,我们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优越的硬件条件,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资源,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青春,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在书本中增长才干。伟人毛泽东穷尽一生都未停止读书,正值人生大好光景的我们更应该向毛泽东学习,怀揣远大志向,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

浩瀚的海洋,源自涓涓细流;渊博的知识,在于点滴积累。让我们以年轻的体魄,不竭的精力,像渴望生存一般渴望读书。

博览群书

毛主席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独道认识让人敬佩;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令人惊叹;他对哲学的见解使人折服。他所读的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应有尽有。

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仅仅靠高数,物理等课堂知识武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我们若想成为此等可以引领社会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像毛泽东一样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方向,走在时代前列。

同时,如钱学森先生所言“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有文化、艺术跟音乐”。文化艺术既是生活的调色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是天空中的那一抹蓝色,调节我们的心情与节奏。朝气蓬勃的我们何尝不想像毛泽东那样“欲与天公试比高”。待我们可以做到毛泽东那般博览群书时,或许可以一览“北国风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青年时期开始,毛泽东便养成了读书必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后来他几十年坚持不废。从《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毛泽东所阅读的书的图片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圈圈点点、朱墨纷呈的斑斑笔迹。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他在读书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与反对,深思与不解。这些圈点、批语反映出毛泽东多思善疑的超凡悟性,也记录了他殚精竭虑的苦学精神。

由此可见,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阅读。动笔读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掌握书中难点、要点,还有利于储存资料、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用头脑去读书

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他要求

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在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毛泽东在他写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些见解和评价是相当精辟的。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3]

“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毛泽东这句朴实的话语彰显出非凡的见解。

毛泽东站在时代的最高处,多思善疑,亦读亦思,科学思维,“思愈精则理愈出”。

正是因为独立思考,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与俄国革命截然不同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正是因为独立思考,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纲领,而这些是在马列主义的“本本”中找不到的。

正是因为独立思考,毛泽东又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出一系列的理论。[4]

毛泽东的观点启示我们:读书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盲目迷信书本,要考虑实际问题,让书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书

所役;在课堂上亦要有独立思考的意示,这样有助于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借鉴而不是照搬,思考而不是记忆。

我们要提倡学术的百家争鸣,而非一枝独秀。不要崇拜权威,迷信权威,要在争论、辩驳中探索、寻找真理。尤其在大学这样一个学术的殿堂,不要被功名、等级束缚,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便不够完善也能在大家的辩驳中得到收获,扩展视野。

用身心去感受“书”

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读无字的书,即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毛泽东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毛泽东认为,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大学校,那里面的东西——无字的书,多得很,学之不尽,取之不竭。他说,孙中山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袖。他的三民主义,不是从学校的书本里学的,而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校里学的。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在学校的书本里学到的,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处看书看事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六: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心得

习惯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

--毛泽东主席读书习惯与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摘要: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本文以逄先知先生所著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为主要参考资料,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主席的一些优秀的读书习惯和积极的读书学习态度,并较为详细客观分析了其对当代大学生读书生活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读书 习惯 态度

正文:

近期,我读了逄先知先生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这本书以平和的语言讲述了毛主席的读书生活体验,为我们展现了伟人平日生活鲜为人知的一面。共和国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影与对于知识求知若渴的态度在书中被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认为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毛主席的读书态度和读书习惯。

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把读书作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的一部分。不管是在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或者是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时期,他总是如对于新的知识保持着渴求的态度,总是孜孜不倦地勤奋读书。有一天,外事活动后回到住地,离开饭的时间不到半小时。这时,他就拿出一本鲁迅的著作读了起来。开饭时间到了,工作人员把饭菜放在桌上,他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亲眼看到,他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还自言自语:说得好!说得好!即使病魔缠身,躺在病榻上,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自己读不了,还要身边工作人员给他念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毛主席最后一次看书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读的是《容斋笔记》,这是南宋文学家洪迈,历时数十年博览群书,随笔所记录的读书心得。共读了7分钟。毛主席之嗜书可见一斑。这不禁让我们这些拥有大好青春年华,

却天天在宿舍打联机游戏蹉跎生命的大学生汗颜不已。反观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图书馆不少,但大多是在完成本专业的课业要求。完成学业任务本也无可厚非,但大学生阅读时间下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网上截取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时间方面,70%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籍不超过一小时,而超过两小时的只占总人数的22.25%。这是令人十分感到担忧的,书的好处无须多言,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名言已经证明了书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阶梯。不读书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毛主席的读书态度在今日社会已经十分罕见了,而这种读书态度,却也正是促进个人品质发展和社会进步所急需的。

其二,毛主席读书时很注意把读书与实际联系在一起。毛主席很明白,只有渊博的学识,对于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来说,仅仅只是基础而已,而不是一个必要条件。要想将书中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就需要深入到社会中实践。毛主席在青年时期,邀请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在农村“游学”,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过社会考察,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而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他的许多理论和思想既源于书本,却又高于书本。比如,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充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广泛吸纳书本知识,并且同时融会贯通实践经验,才能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现在我们大学生很难处理好学习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毛主席相比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我们要么是不注重学习专业理论或是通识课程,总以社团活动或者自身安排为借口,逃避学习;或是消极对待实践,不参加暑期实践,专业实践,课外8学分等能促进自身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的大好机会。在当今社会,我们理工科学生以后工作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变,学校内掌握的知识大多数已经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的需要了。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并努力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毛主席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地方。比如,涉猎各种方面的书籍。毛主席一生读书面很广,可谓博览群书。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他都有涉猎。1958年9月,张治中陪同毛主席视察工作,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惊诧地问:“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在外地考察时,毛主席对于省志和县志等地方性史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1958年3月,毛泽东首次到成都,立刻要来《华阳国志》、《四川省志》阅读。会议期间,毛主席挑选了唐宋两代有关四川的诗词四十七首,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的同志。而我们大学生更多的阅读的是专业书籍或是教辅,涉猎面过于狭窄。根据一份调查显示,在内容方面,阅读专业书,教辅等书的占65%,而阅读素质类书籍的只有区区35%。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取向或态度导致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而它折射出的是大学生内心的盲从和价值观的缺失。我自己,在学习中也存在“什么有用就学什么”的倾向,对一些经常用到的知识能去主动学习,而对一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大、属于相对文科的知识,如思修毛概等课,不够重视,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其二,毛主席读书时的钻研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毛主席读书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是必须弄懂作者的意思才行。毛主席读书就十分专心,据说别人进到他的办公室,他都不知道。这与我们阅读书籍边上放着手机,耳朵里听着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降低使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间接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

其三,独立思考,有选择地接受书中提出的理论。毛主席常引用孟子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主席读书所写的批语,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书中内容有赞成的,有不赞成的,更多是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做出的思考。比如,毛主席并没有像王明一样照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而是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经验,这与他平时养成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在文章最后我想说的是,毛主席的读书生活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他选择书籍的眼光,抓重点的方法等等。但是我觉得,学习毛主席的态度和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习惯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七: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读后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学院:航天航空学院

班级: 硕3038班

姓名: 郭佳芳

学号:3113084012

通过读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个伟大领袖的勤奋好学。毛泽东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读书范围广,时间长、效率高,作为一个成功的革命家、学问家,他孜孜不倦,即使艰苦紧张仍不忘读书。毛泽东对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宗教方面的书籍均有涉猎。他与书本几乎是形影不离,每到一个地方,就进行调查,尤其是书本调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读书渗透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其求真的学问态度,才有了渊博的学问,他站得高看得远,战略眼光宽广,因此能成为一个接触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毛泽东读书,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不平均、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毛泽东尤其爱读工具书,他的观点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

毛泽东读马列,是有重点地读,反复地读,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地读,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地读。就算患病在担架上,还要坚持读书。他读马列方面的书籍一般都要读好几遍。毛泽东学习马列,是先从读列宁的著作开始的,然后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在阅读中,他从不忘批注。通过学习马列,他从中汲取理论的力量,使中国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他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干部。他通过发展马列主义,创造了新的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反对静止的孤立的观点,善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因此毛泽东是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哲学书籍的阅读中,他主张充分发挥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他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将社会发展史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入门,他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学习和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要学习和研究社会的发展,把自然辩证法、自然发展史、自然科学史以致技术发展史结合起来,应当重视通俗易懂的哲学书籍。毛泽东还系统地研读哲学教科书,对书籍进行批注,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他有自己的观点,有质疑,因而在学习中有所进步。通过发奋读书,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样杰出的著作。

此外,毛泽东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素养也很高。他在读马列的同时强调了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必要,在给子女的书信中强调了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谈政治要以学科学为基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遗传学到机床设计的发展战略,毛泽东均有涉及。他经常与科学家积极讨论自然科学,也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原子可再分的观点,而毛粒子的命名更是表明了一个科学家对一个哲学家的深刻见解的敬意。

在逻辑学方面,他爱读哲学工具书,提倡学习逻辑知识。同时也密切注意各种观点的文章,跟踪阅读,广收博览。他认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一直关注着形式逻辑学研究的进展。他并不满足于只看逻辑学论文,还希望

能系统地阅读全部专著。

对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毛泽东批判地读,在关于反对官僚资本,关于土改和合作化方面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积极思索建设道路,提出了四化思想。在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观点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把对基本矛盾问题本身的认识深化了 。

毛泽东还喜欢阅读鲁迅著作,每一本都有标注评语,十分认真。他高度评价了鲁迅作品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号召共产党员学习鲁迅的榜样。他对鲁迅的作品十分珍爱,一本《鲁迅全集》更是走到哪带到哪,即使身体状况变差也兴趣不减。阅读中,他十分用心地理解思索。而毛泽东如此爱读鲁迅的文章,其原因在于鲁迅的杂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战斗型。

中国古书毛泽东几乎无所不读,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环境也丝毫不减其读书的兴趣,还经常送给别人阅读。他批判地汲取和继承古代优秀文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汲取古书中的精华,为现实斗争服务。他读古书,是贯穿始终的,对于凡在历史上超过进步作用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都给予肯定评价。他说:“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他对历史上具有反叛性格的革命家的著作的重视更反映出他不断前进、创新的精神面貌。毛泽东还喜欢读《诗经》、《楚辞》、唐诗等古典诗歌,他的诗词从艺术上说,继承了这些诗人的优秀传统。毛泽东喜读《红楼梦》,他把《红楼梦》当成历史读,了解其历史背景,了解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衰败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

他有时把读报看得比读书更重要、紧迫。他读报纸,是为了增进知识,寻求就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是为了革命战争的需要。他读报刊也是有所侧重的,对有争论的问题尤为关注。他鼓励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中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多次提倡学习外语,也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休息方式。他“决心学习,至死方休”的态度更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在学习英语时,他还经常纵论国际形势,这点也使他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重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实践,即他主张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读无字的书,就是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这个思想在毛泽东年轻时就已萌生,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他善于理论从实际出发,大量调查,才得到了正确的指导革命的理论和道路。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八:《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九: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因为课程的需要,开始翻阅《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刚开始的时候有种带着任务阅读的感觉。仔细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带我领略的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别样的短暂,但是有些人却在漫漫历史长流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觉得,这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本书从马列著作、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等几个大的方面回顾了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我们会从中强烈的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强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并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读书方法。

一是广泛涉猎,有选择的博览群书。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读书之旅。他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各种书籍都在他的阅读视野之内。透过毛泽东读书的种类和数量,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读书既有兴趣问题,也有需求问题,有的是学习知识和自我陶冶性质,有的是哲学、社会学理论思考,也有的是实用性、专题性的研究以及现用现学的内容。那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是不是也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以争取成为21世纪人才的精英。但是,对于21世纪的我们而言,由于信息的极速发展,群书可能已经不是群书,而是一大群书,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得涉猎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以及针对性的提高自己。

二是学会读书,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毛泽东同志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读书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书本,要独立思考。毛泽东同志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只读书不思考,就像吃饭不消化一样。28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常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干扰,其实质就是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读书不思考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四多”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而又不迷信书本,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

三是大量批注,不动笔不读书。毛泽东同志读书有写批注的习惯,这是他受徐特立同志“不动笔,莫读书”做法的影响。徐特立同志曾说:“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懂,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这些教诲,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实践,且受益匪浅。泽东读书,有些书是阅,略而知其在则可;有些书是读,颂而知其声;有些书是研,重复多次而深知其意;有些书是学,不仅需知其果且需深究其因、通晓其理。在本书中谈到这样一个细节:毛泽东在所读的书上留下了许多符号,它们有:△、○、-、×、∨、斜线、方框、竖的波浪线、单杠线、双杠线甚至三杠线,还有顿点和问号。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了他在读书当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读书批注的习惯,这样不仅会加快我们的读书节奏而且更容易去融会贯通。

四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毛泽东同志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经常忘记睡觉和吃饭。即使到了晚年,

他追求知识的欲望也丝毫未减,仍拿着放大镜仔细研读。这位伟大的领袖,几乎是在他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这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虽然我们很难成为毛主席那样的伟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有较高的造诣就必须像毛泽东同志对于读书的态度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合上此书,毛泽东同志秉烛夜读的身影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一些书需要去读、应该去读,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搁置。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才会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论你的学历有多高,也不论你过去取得过如何辉煌的业绩,如果你放弃了读书学习,很快就会落伍,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学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同志的这种读书精神,要时时刻刻地鞭策着我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篇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书心得1

积累胸中日月 营造人间天地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有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一部记述毛泽东同志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它带我领略的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每一篇每一页,都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书中有这样两句话:“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使我深刻领会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换新羽的关键在于“换”,就是要加强读书学习,进行革故鼎新,提高能力素质。再如古人之教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何做到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做到弃旧图新,做到臻于至善?答案还是读书。那么,到底该读什么书?该怎么读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反复于纸间寻找答案。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从马列著作、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史学等几个方面回顾了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从中不难发现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密不可分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目前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对于“能力不足的危险”,多读书无疑是一条有效亦是必备的破解之道。仔

细剖析毛泽东读书的方式方法,无疑会对我们修身立业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是将读书当做一种精神存在和升华方式。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么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或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生存和升华方式。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同志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毛泽东去世后,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毛泽东图书整理小组,整理出近10万册书。毛泽东在不少书上都有批注圈画。

二是带着实际问题读书,事半功倍。

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很多重要文章,他读了很多,有的不知读过多少遍。他的特点是,有重点的读,认真反复的读,密切联系实际来读。带着问题读书的同时,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独立思考。他常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是书本与实践并重,读无字之书。

在延安整风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有实践经验的人,要向书本学习。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读书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联系实际,不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就会变成死读书,或者叫读死书。避免死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投身到实践中去,就是搞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实。他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等。毛泽东同志认为,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大学校,那里面的东西——无字的书,多得很,学之不尽,取之不竭,与书本知识一样重要。 四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是这样说的,亦是这样做的。毛泽东同志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可谓废寝忘食。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欲望不见低落。这位伟大的领袖,在他临终前的几分钟,在医生抢救时,还在读书。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忆往昔,看今朝。今日的电子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我们可以更便捷更直接的阅读到丰富的书籍。但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如他般刻苦攻读,是否如他般嗜书如命?可能留下的只有惭愧而苍白的回答。《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又一次为我敲响了警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保证应有的时间,更多的还是个人重视程度不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今起,我当学习毛主席那高尚的读书情操和理想,秉承他读书的精神和方法,一息尚存,读书不止,书山问路,勤勉不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