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战争风云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一
《《战国策》读后感》

远交近攻尽显战争风云,纵横捭阖方显沙场谋略

——读《战国策》有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在

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前后鲜明的对比,将名禄至上的功利社会,“认官不认亲”的封建社会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无形揭露了高官的虚伪。

相比家喻户晓的成语,《战国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纵横家游说的精彩案例。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战争。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产生最大的利益,避免大大小小的战争,便是自古以来人类发展的难题。春秋战国历史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政客的出现,改变了单纯武力战争的粗暴与轻率。战国时期,乃至当今社会,利益与冲突是永恒的,在利益面前,人总会出现两难境界。而利欲熏心,不让利益冲昏头脑,实属不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高级动物,我们更该利用的是大脑而非拳脚。脱口而出与凭感觉做事,并不是万全之策。我们应向《秦攻宜阳篇》中谋士赵累一样。善于审时度势,分析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而采取进一步行动。

人生就是政治,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中国上下五千年,无数前人,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道理。《战国策》,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启示„„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二
《读战国策有感》

远交近攻尽显战争风云,纵横捭阖方显沙场谋略

——读《战国策》有感 摘要: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写作特点 七国风云 游说

正文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的写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人物刻画生动。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划勒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

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勒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 善于讽喻。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 语言风格独特。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在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前后鲜明的对比,将名禄至上的功利社会,“认官不认亲”的封建社会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无形揭露了高官的虚伪。

相比家喻户晓的成语,《战国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纵横家游说的精彩案例。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战争。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产生最大的利益,避免大大小小的战争,便是自古以来人类发展的难题。春秋战国历史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政客的出现,改变了单纯武力战争的粗暴与轻率。战国时期,乃至当今社会,利益与冲突是永恒的,在利益面前,人总会出现两难境界。而利欲熏心,不让利益冲昏头脑,实属不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高级动物,我们更该利用的是大脑而非拳脚。脱口而出与凭感觉做事,并不是万全之策。我们应向《秦攻宜阳篇》中谋士赵累一样。善于审时度势,分析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而采取进一步行动。

人生就是政治,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中国上下五千年,无数前人,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道理。《战国策》,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启示„„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三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四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简介: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月,同年对外展出开放。原址设在锦州大广济寺。1978年10月23日,叶剑英题写馆名。1985年4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锦州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北院内修建新馆。1988年10月31日落成并对外开放。2004年11月2日,经过改陈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2008年3月1日实行免费开放。新馆占地18.8万平方米,主体陈列馆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展馆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戴念慈主持设计,造型庄重,气势雄伟,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军事特点,又体现了现代水平。建筑布局严谨,构思巧妙。平面呈H型,南北形成两个三合院,南面的三合院环抱辽沈战役纪念塔,北面的三合院紧抱全景画馆。建筑结构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随山就势,依次为一层、下一层和下二层,中间为东西两个下沉式庭院。建筑南北立面造型采用传统风格,中间是一座高大的中国式牌楼,东西两侧各配置一座小牌楼,象征纪念胜利的凯旋门。南北面墙和全景画馆顶端,均以城墙式雉堞垛口形式修建,体现出军事斗争的特点。园区规划设计紧扣辽沈战役军事主题,以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建筑为主体,通过强化中轴线的处理,对园区南、中、北三个部分进行有机整合,使主体建筑、纪念设施和景观布局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在贯通南北长达600米的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门、塔、馆主体建筑,形成纪念性功能流线的三个主题层次,即和平、胜利、怀念,使游人逆岁月而上,进入纪念性境界。

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展品1470件。陈列内容突出“决战决胜”主题,全面反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并揭示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

新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40多个专题展览和巡回展览。其中《辽沈战役馆藏兵器展》、《新中国的曙光》等专题展览是本馆推出的特色展览;《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历史展》是西柏坡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大型主题联展和巡展。

观后感: 清明时节,我从学校回到了家乡——锦州,为逝去的亲人扫完墓后的第二天,我又来到了儿时来过的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重温当年烈士的英勇,为已逝去的烈士们扫墓。

坐车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一走下车,就看见“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大字,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英名录碑上刻录着密密麻麻的烈士的英名。所有的人员无不驻足观看,默默的读着碑上英魂的名字,静静的感觉时光的流逝,心中感慨万千。是这无数的烈士铸造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书写着一段壮烈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可歌可泣,都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走进纪念馆,纪念馆分为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全景画馆和电教馆等。参观着展出的大量的图片、照片和历史文物,倾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再配以音响、灯光和战火硝烟等现代特技,形象地再现了昔日的激战情景,又一次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

走进纪念塔,轻轻的抚摩着塔身两侧的花岗岩浮雕,依然沉浸在纪念碑上无数英魂的名字,在展示战争风云壮烈场景的浮雕中寻找烈士的足迹,那个奋勇冲锋的战士,那个英勇无畏的士兵,到处都是英雄的足迹,到处都是英雄的身影,看着他们前赴后继的身影,我深深的陷入了沉思,这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浸泡过的江山,如果有一天会失去颜色,我们必定会像英烈那样,毫不吝惜地重新抛洒。

在离开纪念馆之前我回头看了看那些石碑!心里暗暗的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像烈士一样勇往直前,我要珍惜我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在珍惜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学好文化知识,大学毕业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五
《经典润泽生命》

经典润泽生命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瞧,在我的书柜中就有好多好书。童话类的、文学类的、科普类的„„他们都像一个个乖巧的娃娃排队等着我去一一检阅呢!其中我百看不厌的,就是记载着中国历个朝代故事的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为了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以两百多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不仅文字生动简洁,而且加入了大量精美形象的手绘插图,特别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我们的文明古国从何而来,从大禹治水到郑和七下西洋,从秦始皇开创帝制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从神农氏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蔡伦造纸到张衡发明地动仪,从司马迁著《史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他们用生命、用智慧谱写了中华民族灿烂无比的五千年文明。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悠悠历史长河中,有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有一身正气的忠良贤士,也有心狠手辣、卖国求荣的奸臣,有誓死抗争的民族英雄,有浑身是胆的豪杰壮士,还有严谨求实、满腹经纶的科学家、思想家„„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呼之欲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五千年的悠悠岁月,留下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成就的是一首大气天成的英雄赞歌,一首顽强抗争的劳动人民的赞歌,一首慷慨激昂、惩恶扬善的浩然之歌。她不仅让我增长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

我们的祖国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从祖先嫦娥奔月的传说实现了今天航天飞船载人飞行的成功。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中国需要我们去建设,

让我们从历史中传承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今天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将来的中国作出贡献。

悠悠历史千载事,说不完,道不尽。静下心来翻阅这本书,犹如轻轻叩开历史之门,穿越时空的隧道,去重温大唐盛世,再塑大汉雄风。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就是过去的历史。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童年,让我们好好读读这本书吧!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六
《好书推介会4-1》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七
《毛泽东武略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为充实课余生活,并且进一步掌握这门知识,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由胡哲峰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武略》这本书,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与理解,让我对毛泽东这位伟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了解,现将我的读书感受记下来:

面对我们现在如此安逸的生活,我们可能会淡忘当时在革命战场上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而浴血奋战的勇士们,也许会淡忘了当时的革命领导们彻夜未眠而为如何夺取革命的胜利出谋划策„„也就是说,和平久了,人们常常会忘记战争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怎么样的一种作用。在整个20实际上半叶,战争史几乎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全部。这世界史上罕见的漫长战火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各个方面。 书中在引子: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中这样提到:罕见的战争必然孕育出丰硕的军事思想,况且中国有着五千年“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厮杀场面,丰厚的战争泥土上早已生长出丰硕的兵学理论。毛泽东和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片泥土和本世纪的战争风云中诞生的。

这一段文字简单的说明了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外部条件,这样也不难看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一部经典的战争思想。而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这位不仅用思想,而且用武器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命运和形象的历史巨人,如果我们把它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比作一部“大书”的话,留下如此丰厚遗产的毛泽东,即使在过去成百上千年后,仍然会是漫漫历史征途上一座耀眼的高峰,让后人敬仰不止的高峰。

在毛泽东的这部“大书”中,其文韬武略足以盖世。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厚实的一章。毛泽东从马克思、列宁理论中作出了一套精辟的军事学说,它是高度的分析能力和稀有的心里洞察力以及冷酷无情的结晶。

在本书的《战略·战役·战斗》一章中有这样的几段话:

1936年春东征途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战略上的有规则由定向,战役战斗上的不规则无定向。

在一个时期内,战略方向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只能有一个。在一个时期内不能允许有两个乃至多个战略方向。但在战役战斗上,作战方向是没有一定准则的,毛泽东指出“战争方式的游击性,即没有固定战线,这是由于技术条件落后而决定的中国红军作战的特点,也正是过去军事指导的长处。在这里反‘游击主意’是错了的。第五次反‘围剿’中企图建立固定战线是失败的”。

从这段记录中,我有这样的感受:毛泽东这位伟人充分的认识了当前的战争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无论从武器装备上还是士兵素质上,都很好的扬长避短,注意我方的优势,着力发展我军善打游击战的特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战略思想,才保证我军在以后战争中的屡战屡胜。这也恰恰说明了毛泽东传略思想的伟大性与正确性。 战略方向上的另一个正确选择是长征途中的“北上”方针。红军被迫撤离浴血奋战十余年的南方根据地后,向哪里发展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关键。如果说遵义会议前还是为了求生存的无目的的逃跑的话,那么,到了遵义会议之后,前进方向的选择就是与求生存、谋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

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了遵义会议在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生命攸关的转折点,多次强调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这次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也说明我们要正确的了解并认识到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本书在虚实·奇正一章中,每一段的标题如下:敌进我退,盘旋打圈;敌进我进,琵琶反弹;退中有进,进退结合;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巧布疑兵,假戏真做;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而不登,断而不死;围城打援,攻城阻援;“雷公打豆腐”与敲“硬核桃”以及最后的因势利导,就汤下面。

初看标题,感觉着写的是单纯的战略方针,结果,仔细看下来,发现大有一番学问在其中。 用兵之道,贵在虚实不定,奇正交替。“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用到这里,简单的来说,就是用兵要灵活机动,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拘于现状的死打仗。

在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不对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他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对这一原则,毛泽东评价很高,称之为是“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并认为人民军队后来的战略战术,都是由它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更为成熟的“敌进我进”构想形成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敌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围剿”初期,已近失去军权的毛泽东仍以负责的精神向中央提议:应该放弃黎川,诱敌深入到建宁、泰宁地区,集中红军主力于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同时,书中这样解释毛泽东的“退中有进,进退结合”战略思想:从1927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战争史,其中有20年的形式特征主要是退却,是战略防御。毛泽东磨破口舌说服大家退却。他解释说:在战后国际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共同勾结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我们要要走交通要道,去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胜利才有希望。这实际上已经预示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启。这种看似退却的战略思想,最后是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

对于“巧布疑兵,假戏真做”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评价:毛泽东用兵灵活,主要特点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捉摸不透。上文提到的“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是真真假假的手法之一,虚虚实实,还有许多手法。

对于这样或那样的战略战术,在我敬佩毛泽东的用兵之道的同时,我的感觉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历史条件下、解决何种问题,都一定要充分的结合实际情况,结合事物的外部条件及自身的内部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看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根本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走错路,才能最高效率的解决问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本书的倒数第二章:建军 治军 强军这一章,书中这样提到:毛泽东曾经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是清末新军,这个新军和孙中山建立的革命党,在人民拥护的基础上,完成了推翻清朝的任务,但后来腐化了;第二代是黄埔军,即国民革命军,它曾经是一个革命军队,革了前面搜说的那个军队的命,后来也脱离了人民。第三代是人民解放军。对于毛泽东对部队的管理,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1947年颁布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实行抗日救国纲领;服从上级指挥;不拿人民一针一线。八项注意是:进出宣传;打扫清洁;讲话和气;买卖公平;借物送还;损物赔偿;不乱?屎;不搜俘虏。这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看来,从军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互相变化的历史曲线中,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战斗队的作用。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对这一点不能有丝毫怀疑。

并且无论是在当时抗日救国的第一线,还是现在雪灾、地震的第一现场,都是人民解放军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冲在危险地第一线。因为有了人民解放军的保护,我们才能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有了安全的保障。这一切的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当时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打下的坚实基础。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我现在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与结合自己的学习,这也坚定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的决心,我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人民走向更好的生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当然,我深知,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以学习为本,我会继续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进一步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最终,能够很好的掌握这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战争风云读后感篇八
《三国演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