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1    阅读: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一
《相约星期二 Tuesdays with morrie 读后感》

Cherish Something That Deserves to Cherish

Seeing that Morrie received him so warmly, Mitch suddenly came to realize that he had lost something very precious. “Death and sickness, and getting fat and going bald happened.” He thought. “I traded lots of dreams for a bigger paycheck, and I never even realize I was doing it.”

It’s very though on the journey of pursuing our dreams and therefore many people fail. So did Mitch. He gave up his dream of becoming a musician and started to earn as much money as he could. By doing this, he was gradually getting older. Hadn’t him seen Morrie, he would know what he was really doing. He abandoned his dream and something else.

Money is not so important. If the money we have is able to support our living, it’s enough. Wanting much more money than you need usually makes one confused and likely to lose something more meaningful, such as family, friend, your beloved ones and a satisfied life.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ose above will a male or a female resists the temptation of money or status and turns to those things, as I say, deserves to cherish. It can be really pathetic when one desires to cherish something that used to be ignored but the time leaving for he or she is limited. Never make it too late to cherish things deep into

your heart. Time will never flash back and you won’t have the chance to live for a second tim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great people who don’t cherish their own precious things. Instead, they work for other people’s happiness. Take Chairman Mao and Zhou Enlai for example, they nearly gave up everything to fight for China’s independence and make China stronger. Gandhi fight for his own nation’s independence. Martin Luther King sacrificed his life to help gain the black’s civil rights in America. They gave out many and received little. Somebody may be unwilling to do like that. That’s really too much, they would say. We cannot tell whether they are wrong or not. It’s just two ways of living.

(352 words by )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二
《Dance with Morrie(相约星期二观后感)》

Dance with Morrie

After watching Tuesdays with Morrie

Hey, Dear Morrie, would you allow me the honor to dance with you?

On closing my eyes, I can see an

elderly angel dancing in darkness, lost

himself in a crystal clear world. And he

teaches me how to lead the life I want

to lead and how to be the person I want

to be by all these warm and

encouraging words which leave me a

touched heart and a stream of tears.

Morrie is always laughing and talking as he will never be tired out. He licks the ice-cream on the street, eats tongues, and takes a deep breath to count how many seconds it can la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I can’t even imagine the childish-lovely Morrie is a 77-year-old man with ALS, a rare disease that makes the dancing stop forever and is taking the angel’s life away.

Mitch, Morrie’s favorite student, usually does everything just to meet the deadline. He has to live on the phone and do six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as busy as a bee without thinking much about the meaning of his life until he saw the news of his coach—Morrie is dying. Then he hesitated whether to visit his dear coach or not owing to the 700-mile journey and his tight schedule or, frankly, his guilt.

However, his girlfriend, Janine said,” You’re on the road on

your life. Why can’t you make time for one trip to Boston? Think of

him. Think of how much it would mean to him.” So the trip began.

Upon seeing Mitch, Morrie

showed an expression of

joyfulness mixed with surprise. “Here’s my buddy!

I don’t get a hug after 16 years?”, said Morrie

excitedly, without complaining about Mitch’s

failing to keep his promise. And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e tough hand of old Morrie when

he clings to Mitch’s shoulder

.

Every Tuesday, Mitch came to see

Morrie with his favorite food and chat

with his dying but cheerful coach. He

learned a lot from Morrie’s last

lesson-- “ What’s wrong with being

number two?”, “Why do people only

feel comfortable when they’re filling

the air with words?”, “Dying is just one

thing to be sad about. Living unhappily,

that’s another matter”, or,” when you

know how to die, you know how to

live”.

Mitch keeps visiting Morrie on

Tuesdays and taking hi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adjust his messy life and

troublesome love until Morrie’s health get worse, until he has to breathe with the help of oxygen mask, until his dawns get harder and harder, until more and more tears well out.

Mitch as well as us all can’t stop the approaching death of Morrie, even if who didn’t buy the fact that we worship youth in this culture. Maybe Mitch missed Morrie’s living funeral, but finally, he caught the next, the last.(这里是电影里的一段对白,Morrie说Aging isn’t just decay, you know? It’s growth. 然后说大家都喜欢年轻的时候,说了一句话,”Because this culture worships youth. Me, I don’t buy it.”我觉得就是他说在现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大家是崇尚年轻的,但是Morrie并不认可这一点,他不信这一套。还有葬礼那个,电影里Mitch半开玩笑的说错过了他的这个生前的葬礼,然后Morrie也竟然开玩笑一样跟他说他不会错过第二个的,即他真正的葬礼了。让我很感动的就是他如此笑谈自己的生死)

The dancing angel passed away with everyone’s love and blessing, leaving us his wisdom and breath-taking smile.

Life will be filled with Morrie because “Death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Evenly, 2012-4-5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三
《相约星期二tues day with morrie读后感》

HOMEWORK (TUESDAYS WITH MORRIE)

First, when he learned that he was suffering from ALS, he was not dried up and died. He would be brave to face death.

In addition,one day, he embarked on a sidewalk, on crutches and then fell on the road. He could not walk any more. His body was weak, hard to go to the toilet. Morrie began to use a big mouth bottles. He had to hold on to their own urine, which means someone must take the bottle for him .

Several month later, then, Morrie sat in wheelchair all day. He had been accustomed to be moved from the wheelchair to bed or be moved from bed to chair by the assistant. ,the same as the sandbags. He coughed when he ate, chewing pharynx the food has become a difficult thing. His legs had been dead, could no longer walk. However, he did not want to be depressed. On the contrary, his mind was more active than ever before. He readily wrote his own thoughts in the yellow mooring paper book, envelopes, file folders or paper.

Finally, his illness was more serious. He laughed and continued to eat his stuff, he had eaten for 40 minutes. The movements of his hands was a bit clumsy, like just started to learn how to use hand. He could not use the knife freely. His fingers were trembling. Every bite of food had costs a lot of his effort, and then chew a while to swallow, and sometimes the food would be escaping from the mouth. "Death", Murray suddenly speak, "is a sad thing, but unfortunately living is also a sad thing.”He closed his eyes, shook his head. "My tank is empty."

Tuesdays with Morrie is a real story about death and values. In 1994,Morrie,a septuagenarian professor of social psychology, suffering from muscle wilt lateral sclerosis, died a year later.

The main characters are Morrie and Mitch .

Mitch is the professor's students, he has moved the professor's head on the pillow, the frames to the bridge of his nose. Their relationship is very good. In the old professor deathbed 's 14 weeks, as the star pupil of the Moree early years, Micky went to Morrie's home every Tuesday , to listen to his last teachings.

A fragment only language to write his life in the shadow of death,he thinking: "Accept what you can accept the reality and you can not accept; recognized in the past, do not deny it or discarding it"; "learn to forgive yourself and forgive others ";" never say life is too late.

In fourteen weeks, they talk about many topics of the world, unfortunate,etc. Morrie is a very learned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Hi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society is very in-depth,He is very magnanimous of face of death, only have a little nostalgia. The author learned a lot from him. His philosophy was that death should not be an embarrassing thing; he did not want to whitewash it.'I decided to live - at least try to do that - I hope to live with dignity, courage, humor and calm'.

This is my opinion on Morrie and Mitch.

By Ruby(Class2)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四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本书内容不多,一口气看完了,很感动,流了些眼泪。看到时候很心痛,一直被教授感动着,看完之后稍有空虚,因为教授的世界离我太远了,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并为止神伤,可是天亮了,伤痛都回来了,教授在天堂里。无论如何,看了还是有很大收获……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让人悲哀,而许多人并不幸福。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需要,可他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基础,我们忽视了周围世界。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感动的一本书。

寒假很快就过去了,闲暇之余我阅读完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读完之后细细的回味着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余味无穷,感触颇多。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个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以后,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得知他的恩师的病情之后,便和老教授约定,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为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这和老教授给学生上课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因为老教授在每个星期二给他的得意门生讲授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这一过程,他要让自己的死亡有所价值,他让别人去研究他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他要让别人观察在他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而要做

到这一切,是要何等的勇气和毅力啊!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在他患病期间,他首先是拄着拐杖走在人行道上,然后又摔倒在马路上,于是拐杖变成了学步车,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来去卫生间也是他不堪重负,于是,老教授开始用一只大口瓶小便,他小便时还得扶住自己,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人替他拿瓶子。通常对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会因此而感到难堪,尤其是像他这样的有名望的老教授,但是莫里却不是这样,当有熟悉的同事和朋友来看望他时,他会很平静的对他们说:“听着,我要尿尿啦,你能替我拿瓶子吗?”这就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莫里教授,面对死亡就是这么大度、这么坦然,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听他的话,那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开开心心做事,我想我们一定会生活的更美好。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五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大一的团校上,当时我们的课程中有一堂课就叫相约星期二,老师给我们大致的介绍了这本书,却是那简单的一句“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完课,我便开始了相约星期二的旅程。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每句话我都有感触,每句话我都想画下来,每句话我都想在边上发表自己的感慨。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我和米奇一样的想法,认为一个将死的人还那么关心时事,让人无法理解,即使我们这些活在壮年的人也并没有多么的关心时事,我们太忙了,自己的事情都关心不了,如何关心别人的事情呢。 可是莫里老人不仅在关心着时事,他会为半个地球之外毫不相干的无辜受难的人流下同情的眼泪。他因疾病而痛苦,可是他只有在早晨起床的那个时刻有些微的难过,他每天都在想的是那些比他更要痛苦的人,他同情他们。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自怜连带着抱怨,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在做的事情,有的人甚至用一生的时间来自怨自艾。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自怜,一直持续到晚上,觉得自己不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觉得领导对自己有偏见,觉得同事排挤自己的,觉得自己总是最痛苦的。 莫里老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失去跳舞的能力,失去行走的能力,失去吃饭的能力,甚至失去上厕所的能力,连头部转动都要靠别人,最

让他难堪的是连擦屁股都要别人代劳。

他是最有理由自怜的人,他是一个如此善良而有爱心的老人和学者,上帝待他应该是最不公平的,理所当然的,他也有抱怨,只是在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过去了,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自怜,因为他有很多幸福的事情要做,他还有能力倾听,还有能力接待来访的人。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我们一直在自私的追求的那些东西,莫里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埋头不断的工作、工作的时候,你得到了你所想要的一切物质享受的时候,扪心自问:这就是你想要的?

这难道还不是遗憾吗?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这几乎是人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尤其是很多智慧的老人,他们说我并不害怕死亡。可是莫里老人没有这么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他一再重复的一句话:“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谈论死亡的时候,我却从莫里老人的话语中读到了这两个字:“珍惜。”

坦然的接受自己会死亡的事实,享受自己活着的时光,这就是莫里

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他没有将焦点放在死亡上,而是放在了死亡之前宝贵的活着的岁月上。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守护”,莫里用这个概念来诠释家庭,他的家庭概念不光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弟,他对他们都有同样炙热的感情,他教育儿子热情的对亲人表现出自己的关怀。

他说:谁都会离开你,尤其是你生病脆弱的时候,但是家人不会。当我在抱怨我生活辛苦的时候,牺牲大的时候,我却没有意识到父母为我付出的那些守护、关心和对我坏脾气的忍让,这些事别人不能给你的,只有你的家人能给你,而这些却是无价的。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对同事表达友好,怕被勾心斗角和闲言碎语淹没;对领导表达关心,怕被同事说自己拍马屁;想对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恋,怕被对方拒绝,怕丢面子;想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怕被别人笑话不正常,生活质量不高;遇到难过的事情时,想痛哭来发泄,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坚强„„

这是几乎每个活着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孤独、恐惧、痛苦、伤心都会降临,却努力抵御、逃避,努力不让自己去体会,却有时时刻刻活在这些感情可能降临的恐惧中。我们这样矛盾的生活着,比我们逃避的孤独、恐惧、痛苦、伤心更加孤独、恐惧、痛苦、伤心。

莫里老人像告诉我们关于死亡一样,让我们勇敢的去体验,敞开心扉投入自己的感情,知道了怎样悲伤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悲伤,知道

如何痛苦,才会了解如何去超脱痛苦,知道了如何孤单才会去了解如何超脱。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就是莫里老人对衰老的诠释。享受每个人生阶段,你会发现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别的人生阶段所无法比拟的幸福。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会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莫里没有要求我们超脱于金钱之上,或者说鄙视唾弃金钱,他没有排斥必要的金钱和物质追求,但是他像中国的很多哲人一样:强调一个度。

我们毫不吝啬的过度耗费自己的时间在争取那些物质利益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来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需要它。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这是莫里老人自始至终在坚持的事情,也是他认为可以实现的事情。他毫不吝啬的给出自己的爱,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而同样的,他最后时刻来临的时候,他的身边围着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亲眼见证他所发生的一切,他是那么幸运和富有,他从来不曾感觉到孤独。

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拒绝友好,有谁会拒绝爱呢?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这个话题我应该是最没有资格提出感悟的人,因为我没有婚姻,但是我见证了我父母的婚姻。

我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我母亲却是个忍辱负重、性格温和的人。永远看着父亲对着母亲大吼大叫。

我一直认为都是母亲在向父亲妥协。但是当我看到母亲发火时,父亲不吭声的样子,看到他们凑在一起非常有默契的商量家里的大事情,看到当父亲刀枪不入的,谁也说不通的时候,母亲几句唠叨就有效果。

莫里说:“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每一对坚持下来的夫妻,都用他们特殊的方式相处,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莫里口中的文化是个贬义词,但是他是用健康的心态来评价文化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六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旅程的书籍。

这是一本叩问人类内心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他们看待人心、死亡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人类社会,人将举步维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城邦之外,非神即兽。”那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如何扮演自身角色的呢?

在经济学中,将货物的出售,称为“最惊心动魄的跳跃”。因为商品中凝聚着生产者的劳动价值。这一价值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则必须通过其出售成功来体现。在经济学中的认识,其实也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永远都需要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

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今天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们逐渐将自己的付出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化的生产。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工作中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而莫里通过他的言行,告诉我们: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搁置在无谓的琐事之中。我们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留意——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身边人。

人不仅是物质的人,同时也是精神的人。当在完成衣食之需后,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感情的体验,并且这种体现相较与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为长久的。工作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家人、朋友、关心我们的人却难以割舍。

佛教禅宗认为: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已经有了近十个年头,科学技术仍旧以迅猛的革新姿态掌握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但是,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不曾真正使人们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污染、人际的竞争、层出的疾病使人们陷入困惑:难道这便是自身苦苦追寻的结果。长时间向身外求法并未使人活出自在与自由,反而却误入层层囹圄。

莫里的理念暗合禅宗的教义: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探求,来获取对于生命更为深刻的认知,达到人生圆满的境界。莫里正是通过对于内心的探求,寻找生命的意义。哪怕面对死亡,莫里都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快乐来源于物质的刺激,因而将自身的苦闷和抑郁归结为世道不公与人心不古。但是,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是否想过,曾经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欣喜是否长久?刺激毕竟是瞬间的,而兴奋也只能是一时的。片刻的欢愉过后是漫长的空虚。物质的获取难以获得灵魂的满足,因为我们错认了快乐的本源。

真正的快乐,仅仅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真正的快乐,根植于与他人的情感之中。

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快乐的坦荡。

我想,这便是莫里直面死亡、慨然无憾的原因所在。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七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编写的,它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大学教授莫里·施瓦茨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症后,面对着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的身体,面对着日益逼近的死亡而产生对一系列人生问题的思考。在莫里患病的日子里,米奇·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到教授家里听课。课程直到教授去世持续了十四个星期,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课程虽然没有终结考试,但作者必须就所学的内容写出一篇长长的论文,而这篇论文就是这本《相约星期二》。

记得当时我在图书馆里寻找用以写读书笔记的书,当我翻看起这本《相约星期二》时,我陷入了莫里教授的课堂之中不能自拔。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 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 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不需要权势地位,不需要大富大贵,人生的谜底就是爱啊,亲人的爱,朋友的爱,爱人的爱......爱与被爱都是美好的事情,这些美好,才是人生的真谛。

在书中莫里教授的一句话很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喜欢全身心地投入,当我现在同你交谈时,米奇,我就尽力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谈话上。如今有多少人以忙为借口,在与人交流时三心两意,敷衍了事。在你认真地跟他们交谈时,他们的眼光只停留在你身上三十秒钟便游离开去。他们早已驰心旁骛”给某个朋友打电话,给某个地方发传真。只有当你的话说完时,他们才猛地回过神来,和你“嗯嗯啊啊”、“是的是的”地敷衍几句。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是对别人极大地不尊重。真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重要的品质。一颗真诚的心去靠近另一颗真诚的心,两颗心水乳交融让交谈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只有拿出自己的认真与真诚,才能收获到真情。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变得冷漠?当你在抱怨世界对你冷漠的时候你思考过自己对待实际的态度吗?尊重是彼此的,情感是相互的。不仅是你在乎的人和你说话时你应该投入地倾听,其实无论是谁主动和你交谈,你都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身上,那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作者米奇也对他的老教授在与人交谈时表现出的专注表示赞叹,“当莫里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见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的漫不经心的咕哝声,那生活一定会美好得多。”我们都应该努力,冲破人与人之间冰冷的隔阂,用心去温暖彼此的心,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海伦凯勒说过,我们要把活着的每一天当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这句话是在警醒世人要珍惜时间,好好把握每一寸光阴。而莫里教授就是最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的人,也许只有面对着步步逼近的死亡,人才会真正体会到每一分每一秒的珍贵。书中有一段话记载了作者在看八卦新闻时的所思所想,“人们很欢迎这些通俗小报,津津有味地读着那些小道新闻。不知什么原因,每当我读到那些无

聊的东西,我就会想起莫里。想起他挤出每一分钟时间去陪伴他所爱之人的情形。而我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那些对我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什么电影明星啦,超级模特啦,有关迪公主,玛多娜或小肯尼迪的传闻啦。说来也怪,虽然我悲叹莫里来日无多的生命,但我又忌妒它的充实。我们为何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无谓的琐事上?有人为了收看八卦新闻而情愿放弃整个午饭的时间,还要再预录下来不及看完的部分到晚上补看。他们并不认识那些人,他们也不认识和新闻有关的其他人。然而他们却甘愿为此浪费掉时间,整日、整个星期地沉溺在他人的闹剧里。我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浪费在那些无聊八卦新闻上的时间真的多得无法计算,我甚至是一拿到新报纸就直接往娱乐版那儿翻,现在才产生了像作者米奇一样的困惑,我们怎么会甘愿整天沉溺在他人的闹剧里,而且乐此不疲呢?把时间浪费在他人的闹剧里,究竟意义何在呢?

整本《相约星期二》在字里行间都在透露着莫里教授对死亡的坦然,看着教授说的话,我深受启发。“死是很自然的,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其实我们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生老病死是人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我们又何必惧怕死亡呢,死亡只是自然地规律,世界上万事万物循环往复,新旧交替,生生不息,生与死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罢了。总是觉得莫里的思想和老庄之道有共通的地方,他总把死亡看得云淡风轻,但他又并不消极,他珍视活着的每一天,而且坦然面对死亡的那一天。莫里教授面对在他面前张牙舞爪的病魔,他也把乐观的精神表现到极致。他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 他笑笑说,“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的。”他居然能把慢慢折磨他的病痛看成是一件幸运的事,我心中真的只剩下惊叹与钦佩了。

学生问他:你这样受罪,你为什么还要去关心别人?

老人说: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仍像以前那样健康。 所以,老人在他的课程里一遍遍艰难地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没有了爱,我们变成了扯断翅膀的小鸟。

老人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微弱的力量设计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课程,他把自己当标本,边讲解,边洗涤,边解刨。

他的家,他的卧室,成了充满爱,传播爱的课堂。

临死前,他为自己拟定了碑文:一个终身的教师。是的,他当之无愧这样的称号,他讲了一辈子的课,最后一课有关人生!他已经在碑文下休息,但是他的课堂留了下来,不仅留在了美国,也延伸到了中国。

这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老师!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八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个暑假没什么事做,就打算像老师说的开始来沉淀自己。起初,拿到《相约星期二》,应该在必然之中吧,因为它在网上被评为教师必读的书籍之一。

我特意选了星期二来读这本书,早上看了五页就困得要死,于是睡觉了。直到下午,周围安静下来,我又毫无睡意就又拿起这本书来读。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本讲述人生的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毕业以后忘记了曾经的梦想,也忘了自己在毕业典礼后曾答应莫里教授要保持联络的诺言。在毕业后的十几年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做兼职。直到有一天,在广播里听到曾经熟悉的名字,知道莫里教授的时日不多了。于是前往莫里教授家里探望,两人相约在莫里教授活着的每个星期二,两人见一次面,由莫里教授亲自授课,学生是米奇,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

他们一共度过了十四个星期二,但并不是每个星期二谈论的内容我都有感触,可能是我的经历还不够,未能贴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莫里教授对死亡的态度真的很让我敬佩。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如果我在这美好年纪要怎样面对死亡。如果我离去,没有爱人,没有朋友知道我离开,没有过孩子,没有过努力,甚至可以说我还没有见识到社会就已经离去,是会有遗憾的,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点的体会。而书中讲到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我还在羊皮卷里读到过相似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天,这些智者都选择过最平凡的生活。最平凡的生活,正是很多人都忘了的生活,人们总是在追求着一些东西,觉得如果没有了追求生活就回归于平淡,就是一种躲避,于是我们没有问问自己这是我们想追求的吗?还是人云亦云?在盲目的追求过程中渐渐地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繁华褪尽,回归真我,原来平凡的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书中偶尔提到美国那时的新闻,想想跟中国现状真的很像,我都不想看新闻了,一幕幕奇葩的画面出现在脑海中,舍友间不满投毒杀害,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厕所里出现弃婴, 老师猥亵幼童。我们在问中国怎么了?其实最该问的是我们怎么了?正如莫里教授所说,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很大的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可是我们这些可怜人要么太自私要么太浅薄,以至于文明社会弊端层出不穷。直至此刻,我都在想起刚刚发生的海归不服从传销组织被打至死,我彻底无语了。爷爷奶奶每天在看新闻,我不知道他们看着这社会变成这样有何感想?人之初性本善,莫里教授提到是“人只有在受威胁时才会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会担心失去它。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你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讲到死亡,其实我真的没那么坦然,但是莫里教授就真的很坦然,原谅我读书的时候不认真,我就算知道要像莫里教授那样对待,可是我觉得我做不到。他说,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是啊,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曾活在别人的心中,他才算来过这个世界。他要每一个他所认识的人继续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要由于他的死而毁了它。莫里教授对死亡的看法真的太深了。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只有把一本书看过三遍以上才可以发表评论,的确,我还没有读彻这本书,也就是我对生活还不够了解。《相约星期二》就此告一段落。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九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笑着活好每一天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因为还很年轻,从来不会考虑到死亡,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也只是象征性的,总感觉这个话题太沉重,太有内涵,自己恐怕承受不住这生命之重。以如此小的年纪,以如此浅薄的人生经验,怎能对人生品头论足。正如余秋雨大师所说,真正有资格品读人生的就只有老人,尤其是即将离世的老人,在他们的口中,人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一生,可以借鉴人生经验,可以看透人生中的欲望妄念,可以明白许多接触且不曾留心的东西,可以提早知道死亡到来前是什么样的感受,是恐惧还是淡然。但是人们往往忽视这些智者的存在,在老人离世前,要么一味竭尽全力给老人多留点时间,要么一味的为老人的即将离去而痛哭流涕,没人想到去聆听这远比遗嘱要重要的多的东西。幸亏有莫里·施瓦茨,幸亏有米奇·阿尔博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临终老人对人生的思索。“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感谢《相约星期二》带给我们的有益的思索。

读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莫里老人的健康心理,面对死亡,他甚至可以依旧谈笑风生,开自己的玩笑。当昔日的学生为他捶背,拍打出肺部的毒物,以免肺部因毒物而硬化,不能呼吸。没想到被砸的老师喘着气说:“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谈及死后火化,莫里老人竟说“小心不要把我烧过头了”,当被问及如果还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会做什么,莫里老人的回答竟然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一个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是的,谁还会想到这是一个临终人的回答呢。当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物质生活,费尽全力的打拼的时候,莫里想要的只是平常到不能在平常的一天。我们每天虚度过的那一天,满不在乎的一天,认为会有无穷多个的一天,然而这对于莫里一等人这是多么华美的一个奢望。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把这份洒脱这份对死亡的幽默这份对生活的热爱用在健健康康活着的每一天,那将会度过多么精彩的一生啊。

其次,给我感触很深的就是莫里老人和他的学生米奇约定在每周二的人生课,“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得准备回答问题,还得准备提出问题,还有好多讨论的话题,涉及到爱情,工作,年龄,社会,原谅,以及死亡。每个话题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的深不可测,然而在莫里的口中,一切不过是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不可能会没有爱情,不可能会脱离社会,不可能永远远离死亡,一切都是在平常不过的,在他看来,风轻云淡,即使他自己是主人公。在他的话题中,大至世界,死亡,小至家庭,爱情,,在他的话题中或许他描述了他的一生,可是那又何尝不是我们没个人人生的一个缩影。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家庭,一个人可能没有富足的生活,没有健康的体魄,但他不可能没有家庭。在家庭这个避风港中,我们得到的永远要比付出的多得多,但从没有人跟你计较这些。在这里,你能得到爱,不是来自于情人,不关于爱情的爱,无论在外边受到什么样的痛苦委屈,心里也不会感到孤独害怕,因为有一个家庭守护着你。还有关于感情,人活一生不能没有爱。相爱或是死亡。一个人如果失去爱就像断了翅膀的小鸟一样。还有关于遗憾,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存有遗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可以说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抑或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如果每个人的遗憾都想莫里那般美好——当不成医生当不成律师,就当一名好老师。那遗憾也就不能称之为遗憾了。还有衰老和死亡。莫里说:“拒绝衰老和死亡,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死亡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是的,与生活讲和,这不是懦弱,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正视生活中的衰老病痛,甚至死亡。既是不可避免,为什么要惧怕他的到来呢。每天对他的到来诚惶诚恐,并不能减慢死神的步调,只能让有限的生命再缩短一些。我们要做的是不虚度光阴,不要在死亡到来之际,费尽心思祈祷上苍,“可不可以再多给我一天,”“要是我能再活一天,我会„”

像莫里一般在最后的岁月里对人生发出由衷的感慨,或许是每个即将离世的人都会做的一项功课,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身边需要的不是妙手回春的医生,不是忙着整理遗嘱的律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一个能够耐心的听完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一个能够接受他对世人的忠告的听众。莫里是幸运的,

因为他的身边有米奇,能在他最后的岁月里,跟他探讨人生。米奇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从教授的身上懂得了许多健康活着的人不曾了解的留心的事物。或许想莫里那般豁达淡然面对死亡得人微乎其微,但至少,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些什么,像是乐观,像是豁达,像是微笑着和生活讲和,像是热爱活着的每一天,微笑着面对活着的每一天。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篇十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首先忽略掉余秋雨那篇不知所云的序言。我少年的时候还是蛮喜欢读他的书的。可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除了心里对老人满满的感动,完全记不得余秋雨在序言中说过些什么了。在老人所有的思想光辉之前,这个序言顿时黯然失色,也略显做作。

再而我不是很喜欢中文译名,弄得好像XX台某个所谓一见钟情的婚配节目。似乎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的确,作者与老师是有约定,每周二见面,即使是在老师去世后作者也可以每周二去他的墓地讲话给他听。可是译名冷冰冰的,若不是了解了内容,我看到这个题目绝对不会去看书。我更喜欢直译过来的名字,与Morrie在一起的星期二。因为这个采访者会记得每个星期二,它们是如此的特别,因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使他想起与老师Morrie在其临终岁月里度过的日子。即使Morrie离开了,他还是会活在作者的心里,活在每一个因为这本书而受到触动而更加试图热爱生活的人心里。“在一起”三个字,因有一种淡淡的,让人无法拒绝的温暖。

言归正传。讲书本身。

这是一个清楚知道自己生命走到尽头的老教授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给自己曾经的学生所上的一堂堂人生课。关于生活,关于死亡,关于工作,关于家庭。其实我从来没有看过正式描述死亡的书,因为自己总是想不清楚,想想又总觉得悲观。便带有逃避性质地对自己讲不要去想一切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不管你怎么想你都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可是在这本书里面,老人明明白白的讲清楚,“一旦你学会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生活。” 是的,人总要死。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浑浑噩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借口。死亡是Morrie老师选择的第一个话题。我隐隐联想到了海德格尔那句“向死而生”。反而是,透彻想清楚死亡的必然,才能最后让我们真正学会好好生活吧。换句话说,未知死,焉知生? 一个人不断读着新的书,总会遇见新的想法。这些想法与其旧有的观念碰撞、摩擦、融合,最后常常会显现出意想不到的美丽。我曾经一度奉行一个人主义,(尴尬的是,这是在我的中学阶段)。因为其实很多被人们所吹嘘的两个人一起干的事情一个人明明也可以去做去尝试。当然,就好比一个人打球一样,大不了选择壁球,尽管方式有些可悲。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可能宁愿被自己发的

枯燥无味的球砸到,也好过面对对方打过来的方向不明力度不明的球。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读书思考,一个人工作生活,不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么。Trust me, 曾经真的设想过自己在满是书的房间里,die alone,也没觉得不好。选择自己一个人,真的是逃避长大、逃避责任、逃避那个不知是否存在的伤害的最好方式么?

很庆幸的是,这本书突然坚定了我的一个观念。在提到家庭这个观念上,Morrie拿出了诗人Auden的一句话。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 没有爱,毋宁死。Huh,很激烈的感情。但准确来说,整个概念只有一部分是关于爱的。更大一部分是是互相支持,是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同时也是安静地相信自己正被一个人守护。无条件。就好像都说人们历经沧桑的时候,最深埋心间的往往不是那人的I love you,而是I'm with you. 若想真正地去体验责任,若想全身心地去爱去牺牲,那么应该有孩子,有一个在任何时间在任何情况下back you up的家庭。

一直想知道看破红尘是什么意思。既然都一切皆空了,那还会觉着或者有意义么。这里Morrie给出的超脱意思是完完全全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然后才走的出来。

“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有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这是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段落。我所欣赏却常常没办法做到的,那些悲欢离合,just take it。老人的方式是,每天醒来,先哀怨一下自己可悲与痛苦,落泪或是大哭一场。之后,好好去想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其实那些看清楚人生其实是个彻头彻尾悲剧的人并不一定是悲观,他们更多只是诚实面对。既然注定是个不可扭转的悲剧,为什么不平和接受每一个年龄段的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多多去寻找你可以看得见的美好呢。Life Isn't Fair. It's just fairer than death...足矣。

老人最后很安静的离开了。在所有他爱的人的陪伴下。我想也是他的夙愿吧,“所有他爱的人围在他身边,亲眼看见发生的一切。没人会接到电话,或者接到

电报,或在某个既冷又陌生的地下室里隔着玻璃看他。”就好像作者在书里面有意无意提到的,这世上每时每刻,都有着诞生与死亡发生着。也许都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意义。如此豁达真诚笑对人生的人想来也有很多,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Morrie老人那样有机会表达出来。其实,我认为关于人生的道理,是没有健康之人将死之人之分的。想起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本书也一样,给还在为某些问题困惑的我一些clue,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其实本书也提出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一个人有着当银行家当顶级律师的智慧,而他最后却在养老院里当义工。那这算不算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对其本人而言算不算是一个人生的遗憾?我们怎样,才真正可以分得清什么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们做到的呢?

看书落泪之余,想起一句话,只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如果你也可以向这位平凡也不平凡的老人一样,用你的方式,坦然真实地着爱着这个世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