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读后感

编辑:lin13459411179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1    阅读:

《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读后感

  中华民国在大陆的历史不过三十多年,但是,如果单就国学发展而言,那却是人才辈出的三十多年,百家争鸣而百花齐放,思想自由而人才辈出。“当我把眼光投向民国那一片学术天地的时候,发现里面远不止几座山峰,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群山巍峨,高耸云天,在这样的海拔面上,像我这样浅薄的今人未免感到几分窒息。”这是《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的作者潘剑冰在该书序中的感言。

  《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撷选了16位国学大师的逸闻趣事,并通过这些逸闻趣事向人们介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学术成就以及性格特点,进而为人们彰显出大师的坐标。

  但凡大师都有个性,没有个性成不了大师。人的个性多表现为举止怪诞和言语奇谈,大师同样也是如此。民国初年,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曾有两根着名的辫子,分别属于北京大学的辜鸿铭和清华大学的王国维。他们二人在满清王朝灭亡之后,仍然固执地拖着象征过去的辫子,招摇飘摆在昭示未来的大学校园里,成为引人眼球的风景线。王国维作为曾经的“帝师”,如此所为不足为怪,而辜鸿铭则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混血儿,人们对他的辫子就颇感不可思议了。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且获有13个博士学位,但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他却拒绝剪掉辫子,并公然在讲堂上对学子们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或许辜鸿铭此话有戏谑、玩笑的成分,但认真想想,却也切中时弊,即使是在时下,仍然还是如此。如今民主共和已有百年历史,但封建主义那根无形的辫子似乎仍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时常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猛烈抽打着现代民主与科学。譬如,官场等级的君君臣臣,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荫子封妻的耀祖光宗,行政级别的渗透泛化,无不是这条辫子在隐隐作怪。最可悲的是某些学者,信奉歪理,制造邪说,口言现代民主之科学,身行古代封建之陋习,奴颜婢膝,甘当御用文人,其所作所为还不如辜鸿铭这个封建卫道士。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做,这是大师无所顾忌的风范,可惜了时下那些自诩为大师的人。

  前不久沙叶新在其微博中再提余秋雨婚变,并自称这是受他人之托而转发。对于微博内容的真假,沙叶新说自己也不知道,但当记者问其受何人所托时,他不肯透露;当记者追问为何又很快删除时,他回答说,觉得这种东西很无聊,是别人的私生活,删了是因为觉得弄脏了他的微博。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对此人们不免生疑:既然你不知道内容真假,何以还要转发?最初转发的动机何在?身为学者,难道转发后才知道此乃龌龊之举?还弄脏了你的微博?此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我们不清楚沙叶新和余秋雨之间的是非恩怨,但人性的理智和大师的胸怀告诉我们,即使有成见,也不能用这种卑鄙下流的手段。既然不能或不肯说出所谓委托人,那么,人们就有理由认定此微博是沙叶新自己在造谣生事,如此所为实在有失学者的身份,靠着“咬余”赚噱头,是为文人所不齿。百家争鸣需要光明磊落,而不能靠卑鄙龌龊。鲁迅和胡适同为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但鲁迅对胡适的自由主义曾经不遗余力地予以过挖苦、讽刺、鞭挞,令人敬佩的是,胡适对此不仅没有反击,反而再三维护鲁迅的颜面,批评那些恶意攻击和诋毁鲁迅的言论。鲁迅去世后,胡适的弟子苏雪林对其仍耿耿于怀,动员胡适出面主持对鲁迅的批判。胡适对此不仅严词拒绝,反倒教训她要“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叶公超当年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鲁迅死后,他发表了《关于非战士的鲁迅》,赞扬了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作用。别人对此甚是不解,他回答说:“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的成就。”由此我们可见大师们的博大胸怀。如果没有这种胸怀,就不能称其为大师。学术争论需要百家争鸣,如此才能百花齐放,但百家争鸣需要宽广博大的胸怀。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中外皆莫不是如此,但真正的大师却并非是这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当年有四大导师,分别是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和陈寅恪。按照梁启超的说法,他虽然着作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按照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是教授的教授;傅斯年虽然心高气傲,但也曾多次坦承,陈寅恪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刘文典自恃才高,向以狂傲自称,天下学者能入他法眼的没有几个人,但对陈寅恪却佩服的五体投地;冯友兰可谓大学问家,在清华称得上着名教授,但对陈寅恪却毕恭毕敬。就是这样一位被大师们公认的“教授的教授”,在蔡元培去世后,为了推举胡适继任中研院院长,竟不顾旅途艰难,抱病专程赶到重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此行就是为了投胡先生一票,由此可见他的大师胸怀。在他身上压根儿就没有文人相轻的元素,这是大师的崇尚学识坐标。

  时下有很多自诩为,或被捧为大家的人,他们多喜欢装腔作势或故作深沉,而民国那些大师似乎多是些率直而无隐,天真而无邪的的人。吴宓当年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他一生不打诳语,“为人诚悫,胸无城府”(钱钟书),其善良、天真的个性成为骗子最钟爱的对象。金岳霖身为逻辑学大师,在生活中却好似小孩子,率性天真、我行我素、贪玩健忘、癖好养鸡,时常与鸡同桌共餐,且还不懂得何为储蓄,竟然能把存款利息当占便宜。林语堂终其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对幽默他却有着精辟的见解:“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他有很多经典的幽默名言,“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林语堂不仅喜欢幽默,且童心始终未泯,特喜欢与孩子玩在一起。他认为,孩子们淳朴的天真才是真正的人性。天真无邪说的似乎是儿童,其实还是大师们的处世坐标。

  真正的大师最为崇尚的是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他们把“自由”和“独立”视为人格尊严的底线,恰如黄侃所言“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时下的学者们其御用多为国人诟病,每每看到“御用”们的“花拳绣腿”,听到“御用”们陈词滥调,便让我想起刘文典的“大学不是衙门”,想起梁漱溟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想起马寅初的“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当然也会想起陈寅恪的“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永光。”

  何为大师?大师当有博学多识、深厚独到的学问;当有崇尚自由,不畏权势的个性;当有天真无邪、童叟无欺的品行,当有学术至上、宽广博大的胸怀。大师不是自诩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治学至高境界的描绘。对照这个坐标,看看时下的学者们,能有几人算得上真正的大师呢?如今大师何以如此之少,乃是缺少了孤往的精神,正如国学大师熊十力当年所言:“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专修也;品节之败,莫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3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600字(共9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2篇)(2015-08-30)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