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1500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4    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一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上层贵族社会为背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荣为主线,从宝黛的爱情发展和贾家的兴衰出发,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完这本书,我对书中描写的众多人物性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由于人生百态,不同的人物性格,才造就了一个经典的红楼之梦。

作者在此书中,透彻的分析了四种人:一、为功名奋斗之人,代表人物有贾政、贾赦等;

二、为金钱奋斗之人,代表人物有王熙凤;三、为爱情迷茫之人,代表人物有宝玉、黛玉、尤三姐等;四、为儿孙拼搏之人,代表人物有贾政等人。下面我对王熙凤和薛宝钗进行了人物分析。

一、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是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的判词,描述了她的一生: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深得家族领导者的喜爱,却生不逢时;最亲的丈夫也从顺从到最终休弃,在自己命运悲惨的时候,她强大的娘家靠山也倒塌了。真是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人称凤姐,贾母谑称凤辣子,王夫人之内侄女,贾琏之妻,云南郡王之女,出身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

作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刻画十分鲜明,辨识度很高。王熙凤是一个十分能够周旋的圆滑之人,深得贾母喜爱,最有权势的时候掌管着贾府的财政大权,深的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黛玉眼中,凤姐的第一次出场,从说话、外貌的描写上,就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地位、性格。在整本书中读者可以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王熙凤的精明能干。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一句“倒像个嫡亲的孙女“哄得贾母高兴;当王夫人说拿料子做衣裳,王熙凤”我已预备下了“更是令大家对她玲珑剔透、随机应变刮目相看。王熙凤深知宝玉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当宝玉等人开办诗社缺少银两时,是凤姐解决了这个困难。除了心机很深,凤姐更是一个毒辣、弄权作势、两面三刀之人。她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害死了贾瑞,中饱私囊,放高利贷。

王熙凤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救济了刘姥姥。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借钱的时候,王熙凤在内心中是不屑于她,甚至取消她,但是出于面子和礼数,刘姥姥走的时候,王熙凤给了二十两银子,而且言辞也很很谦恳:“这些日子府里也不宽裕,这二十两银子是老太太赏给我做衣裳的,我且闲着,你权权拿去使着,先过了为难日子不说。以后再有困处,尽管过来找我就是。”言真意切,即用二十两银子打发了刘姥姥,还让刘姥姥感激涕零,。然而正是这二十两碎银子交下的刘姥姥,却在王熙凤之女巧姐被卖到青楼的时候出手相救,这是王熙凤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

二、薛宝钗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

这句薛宝钗的判词,描述了薛宝钗符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道德标准,但是也暗示了她不得其所, 冷落孤寒的境遇。

薛宝钗,薛姨妈之女,贾宝玉的姨表姐,被誉为“群芳之冠”。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气度不凡,恪守封建妇德,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

薛宝钗和王熙凤的性格有一些相似之处——圆滑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同样的世故,同样的圆滑,但是薛宝钗和王熙凤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薛宝钗的人际关系处理的非常得当,而王熙凤除了获得贾府统治者的喜爱以外,人人咬牙恨之,也在落难的时候,遭到落井下石。薛宝钗自知寄人篱下,凡事讲究明哲保身,不出头,低调做人;而王熙凤是贾府的风云人物,事事出头,讨得贾母欢心。

虽然大家对王熙凤和薛宝钗的褒贬不一,各有看法,但是我们在分析和评价两人的时候,应该辩证的来对待。在红楼梦那个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收到禁锢和压迫,在那个复杂的贾府体系中,王熙凤的爱财、泼辣,薛宝钗的圆滑,无情都是有前情原因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封建社会,才造就了各种性格的人物。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 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二
《红楼梦读后感》

浅读《红楼梦》

放假前,老师留下了“阅读古典文学《红楼梦》,并写下3000字读后感”的作业。对于读后感的字数,我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对这这本书我实在没什么兴趣,于是乎,一个假期就那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稀里糊涂的看了看。所以并不敢说我认真完成了作业。但是对于这本书,还是有那么点感谢想要说的,也算是勉强完成作业了吧。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作品,他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达到顶峰。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的事情为主线,记录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的尊重。

当时的封建社会并不像现在的社会这么和谐,它不把人当人,尤其不把女人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形象,但其中高也不过如杜丽娘(《牡丹亭》)那样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争斗的形象;其次是想刘兰芝(《孔雀东南飞》)那样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形象;再其次可怜悯的形象,例如“宫怨”诗“思妇”诗中的主角;最低的则是供玩弄供侮辱供蹂躏的对象。更低的还有像《水浒传》里的孙二娘,是以“母夜叉”的形象出现的;三娘是无意识,无感情,全家都被梁山好汉啥了,却听凭宋江指配给曾经是她手下败将的王矮虎,从此入了梁山一伙,好像是个机器人似的。

这样一比,就看的出《红楼梦》的确伟大。曹雪芹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就是要天下后世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使其泯灭也”。他曾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过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他为这个目的来写,也的确写的很成功。在他笔下的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鸳鸯,平儿......几十个青年女性不仅仅是没了,不仅仅是聪明,而且有思想有感情有意识。在她们之中还有一一个男孩子-—贾宝玉,宝玉不仅唉她们,尊重她们,还尊重社会上所有的女性。他真心坚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赞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是贾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做宝玉的妻子。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举得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可爱可敬,但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但最终贾宝玉未能和林黛玉结婚的原因。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看来很简单。即,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妹妹,也就是说,两人在血缘上有关系,所以俩人的染色体上可能黛玉相同的隐形遗传意思,两人后代的遗传病几率明显提高。但这个理由在小说里处于完全扯淡的地位...真正的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贾宝玉所在的贾府是荣国公,宁国公的后裔这两位是当朝的功臣,后来元春进宫成了皇妃,使贾府的势力进一步扩大,贾家因此有着一定的经济政治地位。而薛宝钗出身于红楼四大家族中,历代儒商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富豪薛家。皇商是直接为皇帝服务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户部挂名和支领钱粮与内务府直接发生关系,贾家也因此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这让皇商家庭出身的薛宝钗具备选秀女的资格。而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也算一孤儿,家族没有丝毫政治经济地位。所以贾家和薛家更是要强强联手,巩固和发展自身地位。因此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宝玉自己一点权力都没有,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红楼梦》中其余的女性悲剧也数不胜数,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出嫁一年被丈夫折磨死了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的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训儿;喊

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斥逐羞忿的是晴雯......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还结果的人物

在这里,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奴婢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她们在那个社会里,处于显贵的上层,即使是丫环,平常饮食起居也是平民家庭望尘莫及的。她们尚且如此,下层女子的命运可想而知。所以,《红楼梦》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中国封建社会的青年女性的悲剧,早已经演出了两千年。直到曹雪芹,才把这个悲剧写出来,这个不是偶然,而是他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曹雪芹,才看得出女性是“山川日月之精英”才看的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有才情的女子常有,而曹雪芹不常有的。

曹雪芹看的出悲剧,在《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里,只有贾宝玉的眼里才看得出悲剧。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从贾宝玉的角度来看,而是从凤姐,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人角度来看,谁有女孩的悲剧都不称其为悲剧,有的是咎由自取,有的是死有余辜,有的是命中注定,有的是偶然事件....例如,贾母任务黛玉的死,是死于她自己的“心病”。王夫人任务晴雯的死,是处于她自己的“女儿痨”。贾赦任务迎春的死是从他自己的命.......怎能想到那些美丽的女孩子,更是不可问。

封建社会已经彻底崩溃了。但是,封建主义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是有的,要彻底肃清,还是不容易的。今来读《红楼梦》,还觉得有很大现实性,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宝玉黛玉他们,不朽的是性格心灵之美。他们作为典型,每个人都是“这一个”,是不能代替的。我们也应该无限的丰富自己,吸收一切美好的东西。再度《红楼梦》时,只要你喜欢他们,像一个知己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爱他们,体贴他们,你就能受到潜移默化,他身上那种对于“人”的美和高尚的尊重和追求,就会感染你,被你吸收。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三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我喜欢两部书,一部是《西游记》,因为那是我儿时的读物,长大后喜欢读红楼,开始是对宝玉还有黛玉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的向往,但是读到后来就不是这样的感觉了,可能是人长大了,看到的事物多了,想法多了,看这部书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了,曹雪芹为了这部小说呕心沥血,寒窗十几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其次还有人情世故,官场是非,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嘴脸,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存在,与我们息息相关,可笑的是,当时还将此书作为了禁书,一边是“伤风化”的淫书,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

先说说我对此书的感觉吧,就人物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与三个人:林黛玉、王熙凤还有刘姥姥。这三人是不同类型的典型代表。就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来说,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她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在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再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刘姥姥,我个人觉得是在红楼中的又一关键的人物,可以说她是见证了贾府的荣辱盛衰,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还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原文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楼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这部书在不同的时间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四
《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读后感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研究热潮就从未停止过,并

且还呈现各个时代的特征什么“红学为人处事的研究”、“红学美食的研究”、“红学语言的研

究”、“红楼梦养生学的研究”,记得有人笑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对于这个

现象我们暂不讨论其利弊,至少我们可以从看出一点——《红楼梦》的确是有着无与伦比的

魅力的。其实不管你是抱着怎样的心理,只要你用心去看,你都可以从中发现你要的东西。

惭愧的说,其实《红楼梦》一开始能吸引我,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丰富灿烂,妙笔生

花的描写,至于总总情节的给人带来的喜怒哀乐,那都是后话了。因为对于我这样的人如果

一本书不能在开头吸引我,那么让我继续看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不管这本书会是被

夸的如何怎样的好,很幸运,《红楼梦》不是这样的一本书。从这一点可以发现我读书是纯

感性的事情,当然这也能从我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公交上,在宿舍里,在课

堂上等等不同场合我都读过,可是迄今为止给予感觉最好的一次还是那次在一个公园的马路

边了,那是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坐在柳树下的长凳上,面对着一个很大的湖面,湖面上

飘着些许游船,湖面上的风很凉快,从柳树的缝隙里透过的斑驳的阳光渐渐的把人照得有点

迷糊,也照在手上拿本很久的古板《红楼梦》上,然后就有了一种慢慢氤氲开的奇妙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仿佛已经与这本百年的名著心心相通。

要说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感觉,不由得想起莫扎特的那首《第四十交响曲》,世人评价其为

“含着眼泪的微笑”,其实《红楼梦》对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含着微笑的悲剧”,这是一部

从一开头就以可知其结局的故事,其实文中处处伏笔,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月圆则

亏,水满则溢。” 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

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

眼闭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如此,我们明知的结局的寂寥却还要中间的种种繁华

又作何用,这其实也便是看这本书时的一种执念,虽已知剧中人物的命运,已知他们今日的

欢笑都将化为明日的泪水,但却并不为他们悲哀,因为我们何尝不是,相比那种历经磨难最

后成功的好莱坞式结尾,其实这种更能引起我的共鸣,命运本不公平,所有人生则已死,但

是当结局已经不那么重要时,我们只要确定至少我们过程无悔。就是一个悲剧,我们也要微

笑着看下去。

还有一个跟喜欢《红楼梦》的理由是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这

样对一个贵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如此全面、精细而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构成情节

的重要背景,而且深深楔入作品人物的意识,影响和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整个情

节发展的动力之一。贾家经济来源主要是地租,官俸和爵禄的数额很小,元春的赏赐也有限,

贾家主要指望黑山村这样的庄园的地租。但贾家的超经济的榨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这

些贵族庄园本已凋敝,又加旱涝灾害侵袭,宁国府八九个庄子,一年中便旱涝了两处,黑山

村收成较好,但也只有预计的一半。收入日渐枯竭,可是贾家却不能将就省俭,他们不能不

维持贵族应有的体面。王熙凤主张裁减侍候小姐的丫鬟,王夫人认为如今小姐已没有了往日

的排场,再要裁减就太不像样了。探春模仿赖大家的花园的经营方式,想在大观园的花花草

草上挣点银子,薛宝钗便立即提醒她不可见利忘义,失了贵族体统。这是一幅典型的封建末

世贵族地主经济的图景:贵族榨干庄户农民的血汗,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后

来,贾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饭都要按人头定量;为了应付贾母八十寿辰,不得不变卖家用器皿;

贾赦还不起暴发户孙绍祖的五千银子,竟将女儿迎春嫁他抵债;王熙凤的药方中须用二两人

参,荣国府居然就拿不出来。经济的恶化,加深和激化了贾家内外各种矛盾,造成缔结“金

玉良姻”的客观情势。

作者环绕着贾宝玉描写了以晴雯为代表的女奴们,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争取人一样

的生活而进行的悲剧性的抗争。这是贾府中的对抗性矛盾。晴雯和贾府中的所有丫鬟一样有

着自己的悲苦的身世,但是她和谄媚主子的袭人,钻营攀附的小红迥然不同,她宁愿冒着杀

身危险触怒主子,也不肯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是可以任人糟践的奴才。她敢于顶撞摆主子嘴脸

的贾宝玉,随时抨击那些表现奴性的丫鬟,一贯地尖锐地和媚主求荣的袭人对峙。到她被赶

出大观园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她怀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极度悲忿地抗议人世的冷酷、

黑暗和不平。晴雯这样的丫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她形神都像林黛玉,与贾宝玉建立了

超越主奴关系的纯真感情。她还有一群绝少奴性的伙伴。鸳鸯一向沉静温柔,当她反抗贾赦

时却爆发出雷鸣闪电般的力量,她拒绝做贾赦的小老婆,而且拒绝做任何人的小老婆,她蔑

视那个社会作为一个丫鬟所能得到的最高地位,表现着誓不承认自己是奴才的平等要求。司

棋与她表弟偷偷恋爱,这个恋爱被主子发现后,她竟毫无畏惧和羞惭,她是一个人,也要求

得到做一个人的权利。芳官和她的“小戏子”姐妹们,从苏州被卖到了贾家,但她们内心没

有一天接受奴才地位,没有一天过谦卑的生活,她们随心所欲,闹出一个又一个的乱子。 情雯和这些没有奴性的丫鬟,与贾宝玉、林黛玉一道,实际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抗力

量,冲击着已经腐朽了的贾氏家族。而贾家一如一株从根烂起的老树,不但不能给别人任何

庇护,自己也已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红楼梦》早已逝去百年,而在这百年之中,有些人已慢慢醒来,而有些人是否还活在梦

里呢?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五
《红楼梦读后感》

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题记 捧着这厚厚的《红楼梦》,可心却轻如羽翼,飘飘然没有负担,即使结局是一个悲剧:林黛玉香消玉殒,贾宝玉释然出家。泪,如他们的爱情,落了。 《红楼梦》是人类艺术的结晶,是封建时代迸发出来的余辉。全书描写了以大观园为背景的封建贵族里的人物是非,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经线,以贵族势力小人的勾心斗角为纬线,构造了一个封建统治的笼罩,埋没了最纯洁爱情,埋没了抵制封建思想的力量。她批判了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和无能,揭示出封建末世贵族衰落的趋势,同时也歌颂了从封建压迫中觉醒的女性!

看《红楼梦》,我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痴狂。贾宝玉出生在一个贵族地主家庭,因此,他必然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公子哥儿的生活形象和思想意识:他娇生惯养,锦衣玉食;他羡慕北静王那样的少年贵族;他会和薛蟠、冯紫英这些花花公子喝酒、唱曲子。但可贵的是他有着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他从小生活在女孩堆里,整日与女孩子玩耍,他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看见女孩就觉得心爽,看见男人就觉得浊臭逼人。”他痛恨八股文,最厌恶“峨冠礼服贺吊往还之事”,喜欢阅读《西厢记》,即使是他所敬爱的宝钗姐姐劝他用功仕途,他也觉得厌烦,唯有黛玉是他知己,他便更怜爱她了。而林黛玉恰又同他一样是“不合时宜”之人。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她就好像一朵散发着光辉、长着花刺的玫瑰花,未免有时会焦灼或刺伤别人,可这与其说是孤傲,不如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她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她;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又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只叹息黛玉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担忧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贾宝玉和林黛玉本来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之间的爱恋程度也是众人所周知的。他们虽然时常会闹口角,实际上他们都关心着对方,他们明明心心相通,却又不说出来。贾宝玉因为紫鹃的一句玩话“林妹妹要回去了”就变得呆滞,双眼发直,口角津液流出,听见“林”字就叫着打出去,看见陈设的双金西洋自行

车,就以为接林妹妹的船来了;林黛玉因听见傻大姐儿说宝玉与宝钗定亲一事,同样迷迷痴痴,眼睛发直,恍恍惚惚地。只是因为黛玉身子病弱,宝钗随和大方,注定宝黛钗的爱情结局。最终由凤姐儿想出的“调包计”宣布了他们的爱情已落幕。黛玉含恨而终,宝玉亦出了家。可是我也确实想不出他们会有其他的结局,除非他们逃脱了封建势力的爪牙,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与其让他们痛苦一世,还不如阴阳相隔的好。

看《红楼梦》,我感受到贾母的善良宽厚,风趣诙谐却世故,倚老卖老;我领略到王熙凤的爽快洒脱,风趣幽默,胆识过人,能力非凡却又见风使陀、心狠手辣、极度贪婪;我体会到史湘云的才思敏捷,纯真快乐,坚强乐观却身世孤苦,寄人篱下;还有贾探春的坚毅明敏,出色的管理才能,志向高远却因庶出而自卑;花袭人的随和温柔,娇媚柔俏,可是却为了成为宝玉的妾而攻于心计;平儿的公正善良,对主子服从不盲目,不卑不亢,可最终还是成为贾琏的牺牲品;鸳鸯的从容体贴,心地善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可还是殉“贾母”而死;还有刘姥姥的朴实善良,机智风趣,而且知恩图报,虽然村气十足,却很可爱„„

因此,《红楼梦》中虽然有很多骂人的滥词,却总掩盖不了她的纯洁。那一个个塑造得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封建社会人心的不可预测,勾心斗角以及用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少男少女。用心去领会,用心去与人物对话,你就会看到很多书页下的秘密。

鲁迅说:“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就是悲剧”。的确,这是一场悲剧。可是若能从悲剧中发现人性的光辉,进步的思想,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含笑的悲剧呢?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六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又回味了一遍那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满洲正白旗人。他素性放达,性格傲岸不羁,愤世嫉俗,但才华横溢,工笔墨,擅丹青,通金石,能织补,会中医,曾是百年望族“江宁织造”曹玺之后,少年时期过着繁花似锦的生活。后因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败落,他随家人搬回故居,成年后生活贫困,潦倒一生。经历了人生的起落无常,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并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晚年,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史十年创作了《红楼梦》。书中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全面的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事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情节,细腻地描写出封建末世贵族的生活状态。全书共有四百多个人物,有名有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下百人。其中有作者的理想人物报、黛、钗,有统治阶层的领导人物贾母,有封建统治阶层的帮凶王熙凤,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贾政、王夫人,有贵族的纨绔子弟贾琏、薛蟠,有甘受压迫不愿反抗的奴仆袭人、麝月;也有封建社会的新青年探春、湘云,有不愿奴颜婢膝、受制于人的丫鬟晴雯,有性情刚烈、以死明志的金钏、尤三姐,有社会地位低下却漂泊不羁的浪子柳湘莲、蒋玉菡,有仗义疏财的醉金刚倪二,有机灵忠心的小厮茗烟……他们便组成了《红楼梦》的灵魂,一起上演了这出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它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时隔几百年仍无人企及,《大英百科全书》上说,《红楼梦》的价值相当于一整个的欧洲,足以见它的内涵和价值。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上的伟大;这是一部大书,但作者将看似庞杂的故事在精湛巧妙的布局和秩序下,在错落有致的空间和时间下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连绵不断、锦绣精致的画卷。

《红楼梦》内容浩大,不同时代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它就是这样一部书,一部值得后人反复研读、反复推敲的书,因为它的光彩足以照耀千古,让世人都为之惊叹!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七
《红楼梦读后感》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然而《红楼梦》的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是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梦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开篇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红楼梦》一书,可以说主体内容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并借助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为题材进行论述的。道出了曹雪芹、高锷两位先生的良苦用心和对世人的感叹之情,希望世人看破红尘,理解人生的真谛。其实,无论是世上的人或事物,都在顺其自然地变化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有顺逆成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并非人的主观意识能左右的。智者能主观顺应客观,承认现状;而愚者持主观唯心,见月圆而喜,因月缺而悲,得胜利而骄,遇失败而躁,逢顺境得意,遇逆境彷徨,无风三尺浪,心态总难平衡,自己找来种种的烦恼。原来烦恼的外因,虽是客观的必然,其内因是来自思维的愚昧和心性的不平。所以人们能通过此书,看破红尘,端正认识,开悟人生,健康感情,坚强意志,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并可以化解一切烦恼,得到彻底的解脱。 下面,从健康学的角度对《好了歌》进行一下大概的剖析。 第一,在《红楼梦》一书中,为功名奋斗的人们,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贾政、贾赦等,其结果怎样呢?皇上的一道圣旨,偌大的荣宁二府,四大家族不得安宁。由此可见,不理解自然力,不平地为功名奋斗的结果,不过如此而已。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上看,为功名奋斗的一类人,由于不平的心情对身体存了大量的信息,心中无法平衡,就会导致这些灾难和病痛。拚搏奋斗难道错了吗?没有错,但因为这类人的私心太重,带有某种强烈的欲望,必然导致不良的结果。人生不能没有追求,但要去掉苛求,不能没有希望,但要去掉欲望。只要你将不正确的观点一一转变,就会得到身心的解放。 第二,在《红楼梦》一书中,为金钱奋斗

的人,以王熙凤为代表,她的一生既有谋私的本事又有钻营的能力,为了金钱,克扣粮饷,机关算尽。但她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呢?死时也只落得草席一卷而去的下场。可见人生不在于你有没有钱或有多少钱,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坦然、无私、心平地面对它。大家想一想,《红楼梦》中,举了那么多为钱奋斗的人,以及为钱奋斗的各种各样的结果。过去是这样,现在又如何呢?都一样。不在于你有多少钱,而在于你面对人生的包袱有多重、容量有多大和心能不能坦然。当今,社会上一些有钱而亢奋的人,活得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强,高高在上,拥有无休止的欲望。由于这种亢奋的心情,导致他们的家庭破裂、婚姻失败、妻离子散,甚至个人走上了吃喝嫖赌、无所事事的逆境。有的因为怕被偷而寝食不安;有的因钱或财产分配不均,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甚至闹出了人命。 反之,穷并不可怕,如果你放下包袱,用自然的观点,去看待这些问题,那么你将意识到这是大自然给你的锻炼机会。 坦然地面对现实,你才能做到活的坦然,活的自在,才能在穷的逆境中,锻炼自己,而产生超人的抵抗力,去努力拼搏,改变自己,从而获得常人永远体会不到的那种闯过逆境的心灵解脱感和轻松自在感。 第三、在《红楼梦》一书中,写了很多为爱情而迷茫、导致疾病的人与事。如贾宝玉的出走,林黛玉的早逝,尤家二姐妹的悲剧等等,都在述说着世人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就拿现在的中年人来说,为什么离婚率这样高?这是因为当年他们为获得爱情或婚姻产生过亢奋的心情、感情好过了的原因,不是从自然的角度去好,而是按照自己的向往,用不平静的心情去好,待好到极点时,就走向反面,就会出现不平衡的心理。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从平衡的理论上讲,好也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好得长远,才能避免不得病,或少得病,从而获得家庭的长远幸福。我们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要两个人感情不好,而是怎样坦然地、自然地好。那么,该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以不平的心情一味地追求这种好,到最后,得到的必然是悲残的结果。 第四、在《红楼梦》中,为儿孙拼搏、操心、存病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从贾政、贾宝玉、薛宝钗、薛蟠等事例中可悟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讲,父母对儿女好过了,同样会有反作用力来平衡。从社会规律来看,你对哪个孩子好过了,到头来那个孩子磨你也最重,家长对孩子好过了,要么是孩子

违背父母好的意愿惹你伤心,要么就是孩子得病让你着急,来平衡你对他过分的好。我想这两种结果,都是天下父母所不希望的,我们要能站在自然的角度,随时保持心理平衡,才能正确处理这一问题。能平静地对待儿女,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常言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我们通过阅读《红楼梦》一书,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家庭的兴衰史,去理解自然力。 《红楼梦》开篇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先生所说的味,就是指的自然力。用此书告诉读者,怎样理解自然,合于自然,面对人生,开悟人生。我们说,事实上自然力与平衡论贯穿了整部《红楼梦》的始末,它都在陈述着人存什么样的欲望,最终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若想好,须先了”,好什么?了什么?比如若想身体好,必须了却当年对人、对事恩恩怨怨等存下的不平心情,把导致疾病的根源找到了,才能明白怎样消解祛病。在人的一生中为功名、金银、爱情、儿孙所存的这四大类,每个人都有可能为其中之一有放不下、想不开、看得太重的点,所以活得很累,有的人为此得了一身的病,到最后也没有活明白,《红楼梦》实为一本教人开悟的教科书。人生好比一场梦, 大梦初醒,才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你得到多少,失掉多少,而在于你在奋斗中悟出了多少。只有奉献,奉献既是得到的基础,又是得到的升华,奉献才是最高的得到。只有无私的奉献,才会给人生带来全面的丰收。然而人们应该以自己艰苦的劳动,为大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社会,奉献他人。与此同时,人们也必将得到回报,得到身心双重丰收。要记住,自然力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又是了了分明的。《红楼梦》一书结尾的一句话这样写的:“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作者希望世人通过这部历史文学作品,找到人们吉凶祸福的由来,告诉世人这梦一般的辛酸悲剧的发生,都是人们愚昧无知的心性不平,所造成的那种荒唐的结局,让人们从中领悟到自然力与平衡论的微妙关系。希望世人能够了解《红楼梦》,并从中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身心健康的深刻内涵。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八
《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

前言:《红楼梦》是一部社会世情小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的人情小说发展到了顶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颠峰之作,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贵族生活画卷。毫无疑问,它必然有其深刻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基本看法。上《明清小说名著导读》这门课之前,我总是抱着消遣的态度去阅读这本小说,至上了这么课之后,我才发现《红楼梦》的故事意义并不是那么肤浅,在这里我将从两方面谈谈我对《红楼梦》的认识。

1.《红楼梦》开章首序就写了“石头神话”和“神瑛神话”两个神话,这两个神话对全书有定调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觑。两个神话最早点出了小说的主旨;点明了主角贾宝玉的前世,即宝玉是由两个神仙神物石头与神瑛共同投胎合成。两个神话拉开了此书时空背景,使此书有天人合一色彩,这也就奠定了本书的情感路线。

关于《红楼梦》的“情”,它并不像一般的世情小说那样只局限在对人物命运的盛衰之变以及人情之冷暖。从“贾雨村”这人物,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致力于对这一传统的扬弃,《红楼梦》无意骂世的涕泣悲歌,缠绵悱恻,怨而不怒。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冤缠孽结,宝玉黛玉怄气,贾母抱怨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本也是老太太说家常口吻,却说得宝黛二人心中一动,“好似参禅的一般”。这冤孽,从情节上说,却是当日赤霞宫里神瑛使者浇溉了绛珠仙草,绛珠转世,以泪还他。这个神话引出人的轮回与转世,在中国古代,即使人的生命已经终结,但是他们的前生情缘会在投胎转世中再次邂逅。

因此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世宿因,注定他们两个会经历一段悲惨欲绝的爱情。从他们两个的“一见如故”到“迷眩缠陷”,标志着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另一方面是警醒人们的众生浮沉之梦。

情缘破灭,宝玉出家,这是我探究的另外一个“情”——情感。

从表面看,贾宝玉出家是由于“悟仙缘”、看破红尘。其实不然,宝玉有过精神苦闷时期,他曾经企图从道、佛理论中寻找精神解脱和寄托,黛玉的死,使他的精神寄托空前灰飞烟灭。这说明宝玉最后离家出走,不是因为看破红尘归于空门,而恰恰是抛弃他一直以来的精神寄托。

2.古典小说大部分都带有悲感的情节,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水浒》到最后,万木飘零,英雄凋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金瓶梅》到最后更是像人间地狱,惨绝人寰。

《红楼梦》也不例外,但是《红楼梦》表现出的悲感,却相似于前者,但又异于前者。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又是一个悲剧诗人。他既指创作悲剧的诗人,又指其人生充满悲剧意义(引自《明清小说导读》的人物形象分析)。他的爱情,注定是一场纯粹的精神恋爱。这种爱,不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愤杀奸雄那么悲壮,但也不像自然爱情那么纯真和美好,宝玉的这种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诗人性格不仅注定了他和黛玉后来的悲剧爱情结局,也给本书添加了一种特别情调的伤感。

“封建势力”的代表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他们之前的情节没有多大的悲感,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恩义情谊仍在,但是在我看来贾政几乎就是一个隐藏着慈爱的

旧式中国父亲,父亲和儿子间的鸿沟始终无法跨越,曲尽人散,为本书蒙上一层介于亲情和现实间的伤感。

对于《红楼梦》来说,它体现出来的“悲”是无形的。在《三国》、《水浒》、《金瓶梅》中,人物对这人世之悲并无知觉,他们是草木而不知自身将要凋零,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是作者和读者读出来的伤感,但在《红楼梦》中,这份悲却在人物的内在意识中牢牢地扎下根去——成为自我倾诉和倾听,成为弥漫性的世界观,成为一种生命意识,因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都带有一种戏剧性的悲感,例如林黛玉的皱眉柔情间时而显现的不安之感。 人们都赞叹曹雪芹的伟大创造是,他的无比悲凉就在无比热闹之中,他使悲凉成为贯彻小说的基本动力而不是曲终人散的一声叹息。他是如此地深于、明于人情和欲望,他痴缠于爱欲,但是,他为中国的叙事文学引入了感受生命的新向度:死,爱欲中的死。《金瓶》、《三国》、《水浒》,其中人谁是知死的呢?皆不知死,皆在兴致勃勃地活着,直到时间的镰刀收割,空留后人叹息。

《红楼梦》面世后,流传广泛,影响很大,它的写实与神秘氛围的融恰无间赋予了作品以多层次的审美蕴含,从不同的角度,读出的故事真谛和读的氛围也就不同,我认为,这就是红楼梦吸引广大读者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明清小说名著导读》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红楼梦》(上海人民出版社)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九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1):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1500篇十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含笑的悲剧

——论黛玉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公究竟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生不逢时的爱情是痛苦,宝黛的爱就是例证。关于宝玉,父母曾经哀其之愚劣,怒其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而黛玉,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此诗,后人即可引以为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祖国读后感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