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8    阅读: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一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成篇小说。《水浒传》既然是四大名著之一,就必定有他发光出彩之处。之前虽然囫囵吞枣的看过一点点,但完全不知其所云。这个假期我再次随各位梁山泊的英雄深刻的体会了一番他们的“忠孝义”。

《水浒传》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十分传神,性格鲜明。例如:“花和尚”鲁智深,他得知郑屠欺负金翠莲父女,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帮助他们逃跑,故意激怒郑屠,三两拳就打死了恶霸郑屠。这一系列的作为都充分的期限了他是一个粗中有细,性格暴躁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真汉子。

《水浒传》故事情节曲折有趣,事态的变化常常让人意想不到。认真品读《水浒传》,才能感受到梁山好汉的“忠孝义”。

孝:梁山英雄身上不缺乏对父母的孝。李逵思母心切,便回家背老母,没想到母亲却被老虎给吃了,李逵怒杀四虎。这是危险呀,是对母亲的孝给了他力量。还有当武松得知武大郎是被潘金莲毒害的,为了替哥哥报仇,于是就割下潘金莲的狗头,掏出其五脏六腑;杀了西门庆;获罪被流放孟州,也在所不惜。

忠:他们有对国家社会忠心。宋江宁愿死也不愿

意让李逵造反,李逵几次想起兵造反,都被他阻止了。宁可朝廷负他,他忠心不负朝廷。这是“忠”还有林冲的妻子被高俅的儿子欺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义:为了朋友兄弟,赴汤蹈火,舍命相助、同生共死。何其伟大的“义”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于登天。而梁山好汉个个义胆包天。

《水浒传》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英雄们的“忠孝义”,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文学名著。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二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一起,公认为我国历史四大名著。它的作者是施耐庵,中国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一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里面包含了许多极其生动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浒108将身份不同,性情各异,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一朵奇葩。《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

水浒传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冲,他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号称“豹子头林冲”,一个原本武艺高强,忠厚老实的人物,却一步步被高俅陷害,最后被逼上梁山。他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的典型代表.在那个被黑暗的时代,原本善良的林冲对高俅处处忍让,尽量避免与他的冲突,可是高俅却一再地陷害他,非要除掉林冲这颗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无奈上了梁山,但是的梁山还只是是小帮派,是白衣秀士王伦当家,怕事的要死,不愿收留林冲,还要林冲上交投名状,后来他遇到了晁盖、吴用等人,他们劫了生辰纲,被朝廷通缉,于是想逃到梁上入伙王伦,但是王伦还是不敢收留,重金要把七人送下山,后来林冲与吴用夜谈,隔天林冲杀了王伦,推举晁盖当头领,至此,梁山才得到了壮大。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林冲,才有了后来的可以与朝廷抗衡的梁山。

还有一个人物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便是打虎武松,他的主要事件有景阳岗打虎-勇猛过人,斗杀西门庆-兄弟情深,醉打蒋门神-拔刀相助。单臂擒方腊-勇猛无敌。林冲是一位敢做敢当的好汉,他遇到不平拔刀相助,在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进行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他敢在杀人后,在墙壁上留下”杀人者武松也”,这点足以可见他的英雄气概。

李逵和林冲、武松相比是比较直来直去的。他一生忠诚于宋江,在宋江给他毒酒时,他也要追随宋江,对死没有一点怨言。在打仗时,李逵也是提着他的两柄大斧冲在最前面,从不畏惧,英勇可见。李逵对老母也十分孝顺,老母被老虎吃了之后,他一生气就杀死了4只老虎;遇见李鬼,李逵不但没有杀了他,反而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孝敬父母。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李逵的孝心。李逵做过的一件事令我十分佩服,那就是在他以为宋江做了坏事之后,要惩罚宋江,甚至对他破口大骂。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逵对“忠义”两字是把“义”字放在“忠”字的前面的。

水浒传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事件是要不要接受朝廷的招安。其实现在想来,招安是不是梁山好汉的唯一出路,这件事情还是值得商榷的,梁山头领宋江是非常赞成招安这事的,而且也正是他一手促成了招安,而当时林冲,鲁智深等人是不赞成招安的,他们其实也都有自己的想到,因为林冲当时之所以走上梁山,正是因为他受到了朝廷的陷害,如果招安了,谁能保证自己会不会又一次受到陷害呢?他是亲身经历过官场黑暗的人。还有一点不要忘记,林冲当时还有一个目的,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私欲,他想报仇,他想杀了高俅,因为他

知道一旦自己接受了招安,那么他不但不能报仇,而且还要与自己的仇人同朝为官,这是他不想接受的结果。其实宋江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想要推翻朝廷,建立一个新政权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而且宋江一生以忠义为本,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不仅是宋江,梁山好汉中的许多人,如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他们也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支持招安的。所以,选择招安不是宋江个人的决定,是在“三纲”思想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将梁山好汉起义的失败归罪于宋江,这是有失公允的。梁山泊悲剧,并非宋江之过。梁山泊悲剧,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官逼民反”,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读完水浒传,联想到我们当今的社会,现在社会确实也出现了很多的贪官,但是现在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像水浒传里面的那些英雄好汉那个用拳头解决问题,我们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对于那些贪官,我觉得现在的法律对于他们的惩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强法律的力度,这样才可以使那些贪官不敢轻易去窃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三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 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 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达到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四
《水浒传读后感》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水浒传读后感"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你是不是很奇怪?我怎么就文邹邹的了?可不是吗,这几天看了施耐庵的水浒传,我深受古典名著的熏陶,步入了古典文学的殿堂。  全书的姓名有八百多,包括了全社会的各种人。作者有超常的塑造典型的艺术能力,把鲁智深的正义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由得佩服起来施耐庵。他的祖籍是在苏州,后来迁居苏北兴化白驹镇。是一名元末明初的杰出文学家。元至顺年间,他考中进士,在浙江杭州做了两年官,又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政治,不愿对当道权贵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从事著述。他不愧是文学家,我看了《水浒传》,感觉都能从人物的话语中体会到人物的性格。鲁迅曾经也说过,《水浒》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有说话看出人的。     《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这本书大致讲述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因为各种原因上了梁山泊,成为当时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几次攻打未果后,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征辽、平王庆、平田虎、平方腊,最后仅剩二十余人。由于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劳,部分剩下受封赏的好汉被害得丢官或被害死。那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着我,我甚至被感动得涕泪横流,为什么呢?现在我就带着你去品一品水浒传。    不必说林冲的忍辱负重,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和吴用的足智多谋,我就光光讨论"花和尚"就能说上三天三夜。"花和尚"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为智深,又因其天性不喜被拘束且好抱打不平,且又被人称作"花和尚"。鲁智深在上梁山之前是经略府提辖,因救民女金氏而打死当地恶霸镇关西,为避祸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在寺院因酒后闹事,在智真长老的推荐下携书信往投汴京大相国寺,在东京相国寺守留菜园期间偶遇林冲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在林冲蒙冤受难之际救下林冲,直到后来遇到杨志,与曹正等人夺得二龙山并做头领,在三山聚义大战呼延灼后,同其他人一起上了梁山。集聪明、善良、嫉恶如仇但莽撞于一身的鲁达,其实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鲁智深"永远是这么莽撞。我还记得有一个村子的黄甲因打不过对方黄乙,便打手

机叫儿子前来帮忙,儿子当即操刀上阵,一刀将黄乙刺倒在地,黄乙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黄甲父子追悔莫及。这难道不是莽撞闯的大祸吗?所以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一定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莽撞行事,要用大脑去思考,要三思而后行。其实人生也是一样的,我们都要用智慧小心翼翼的走出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不能意气用事,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想想我们究竟该不该这样做, 这样我们人生的棋局才能走出辉煌的每一步。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读了水浒传,我才知道古典名著的魅力。 一部《水浒》显出英雄信念:替天行道,杀退朝廷官兵;一部《水浒》展示英雄气概:侠肝义胆,为民打抱不平;一部《水浒》现出英雄本性:同甘共苦,聚义梁山水泊一部《水浒》写出英雄精神:勇往直前,征讨江南淮西。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每当翻开《水浒传》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回响......灵动中感受生命的传承---读秋雨散文有感马丽君隆冬季节,我徜徉于散文字里行间,读懂了历史的凝重;名人的心境;还有故乡挥之不去的情结。心中渐渐感受到了文化意象的丰富,理解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懂得了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放。文字的魅力就在于跨越千年历史还能引起今人的共鸣,我爱阅读可见于此。近日读余秋雨的散文,有一些感悟记于笔尖,以印心境。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踱步,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散文集《文化苦旅》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作者从山清水秀的江南一踏上广袤的东北大地,他写道"这里的天空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的银亮而富有立体感。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好汉。"这是余秋雨刚接触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东北的天蓝 地广 瓜香 一扫作者心中的荒凉之感,但抹不去这片土地上那凝重的流放的历史。"宁古塔"清代对所谓的犯人的流放之地。清朝的许多大案都以它作为句号,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常不过的字,成了全

国官员和文士最不吉利的符咒,而"宁古塔"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市宁安县。我生于斯,长于斯,四年的大学生活又在荒地东京城度过。在这片浸透流放文化的古老土地上,历史的痕迹在我心中,只不过是渤海古寺庙中那座古朴的唐代石灯塔,至于"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种被流人充斥的文化,我是知之甚少。那日,游雪堡,参观大型雪雕"流放文化"。只见三个清代装扮得文化人,两人对坐一方桌两侧,一人站立中间,目视前方。三人左旁边利者的巨大雪墙上,龙飞凤舞写着一句话。可惜我不识书法。不能完全看懂,只是看一"吴"字,可能是一姓吴的文人,被流放于此,感于冰天雪地,感于罪人之身,感于妻离子散的依据感叹之言吧!回家后,我仔细翻阅余的散文,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吴兆骞,清代康熙时期的人士,被流放宁古塔,而其好友顾贞观紧所能,倾囊而出救出吴兆骞。余氏查阅大量的史料,得出结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感情 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我不知道他的结论是否准确,但总是隐隐感觉历史的遗风总有它一脉相承的道理吧。在灵动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传承的力量。虽然我对流放的土地不甚了解,虽然我对流放的文人不甚了解,但是我懂得这片土地的博大,它总是敞开胸襟,接纳一切投奔而来的人们,无论他们是被迫的,还是被生活所迫的。今天的东北,问起人们的籍贯,你总能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谁能否认蛮荒之地的热情呢?踏上这片土地,你会感受到那款款深情的。东北风刮过文坛,不正是以东北人的幽默浩清征服国人的吗?这就是我读余秋雨的《流放的土地》一点感悟。耳畔萦绕着《我爱你塞北的雪那动人的旋律,我知道我生于这片多情的土地,尽管它还落后,但它永远是古老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未眠》读后感(2篇)花昼夜不眠,有那种哀伤之美。自然之美是无限的,但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花未眠》读罢《花未眠》,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凌晨发现花儿盛放不眠,从而感慨道:"自然之美是无限的,但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回想以往,我总是跟世俗一道,推崇一些被世人公认的艺术,不屑于平凡。当我看到一朵花盛放时,无论她有多美,我都不以为然。。因为她太平凡了。而当我欣赏某位大家的作品时,无论我看懂与否,都会极力夸赞。正因为这种思想,我才错过了许多次与美的邂逅和机缘。就像罗丹所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过《花未眠》,我开始思考:到底

什么才是美?是绘画?是音乐?还是川端康成所赞赏的自然?我终于明白了:前者固然都美,但最美的是自然,是天籁。她美在力量,美在柔和,美在灵动,美在质朴。这也是艺术美的源泉。人们总在形容一幅画鸟有多没时用到"栩栩如生"这个词,而可笑的是,我们却不去欣赏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花。要知道,一个人感受美是很难的,只有越接近自然,才能体会到当中的那一份美丽。自然之美是无限而千变万化的:美是壮丽的,正如羚羊飞渡;美是静谧的,正如秋叶归根;美是绚烂的,正如奇幻极光;美是广阔的,正如一片沧海。我坐在这儿,听虫鸣、鸟啼、风啸、川流、海涌......看花潮、飞鸟、沧海、破晓、入暮......我这体会到:虽不种花,但有花香缭绕;无须挂画,门外就有一幅巨画--自然。第二篇:"日本文学中蕴含着人类思想中最深沉的呐喊。"这是我的感觉,毫不夸张,至少,在我踏上日本文学广博土地的那一刻,我的灵魂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撞击着。渡边淳的《后乐园》、夏日漱石的《我是猫》、大江健三郎的《换取的孩子》......这一系列著作让我不免疑惑:莫非日本人天生沉哀而无意自救?至前几日,在拜读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时,我却从其中体会到另一种心灵的深度。川端先生在这篇《花未眠》中以凌晨醒来发现花正怒放这一小事为入口,延展开他的思想世界,铭刻下他对生命、 自然、 美 、价值......的一系列思考。花怒放、衰败本是普通的生命过程,作者却从中看到生命的不足,或叫遗憾:美是无限的,但人能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不是人的过错,只能说是自然的能力太过强大罢了。毕竟,花未眠而人欲睡,这个事实无法逆转也就注定了悲哀,花或人,生命的绽放或逝去......花悲哀的绽放,因为无人欣赏;人悲哀的沉睡,因而美在流逝。于是,花因悲哀而凋谢,人因悲哀而垂泪。然而,收拾已泛滥的对生的失望,才发现自然的考虑或许是对的,因为若没有白天与黑夜这个精妙的时间差,人也就少了一种名叫"绽放的悲哀"的凄美心情。也正是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才有了美的魅力,有了对美的渴求,才有了人的进步或叫对死亡的接近。川端先生认为这很凄惨,但我却觉得这恰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体现:只要还未死亡,就还在进步;但"死亡终会到来",大江健三郎如是说,我的回答是:至少,终我一生,我都无限接近完美。"人总是错过",这句话正确但并不完整,因为错过的时间里我们又在别处邂逅了别样的美。我们或许错过了真的花,但同时,我们痴痴地凝望着的画中花

又何尝不美?因此,花在静夜里的绽放很悲哀,但有何止悲哀,至少它的被错过成就了另一个生命的价值。这或许就是生命之间的羁绊吧。但悲哀的岂止花,花开花落再灿烂的星辰也会熄灭,这个地球、太阳甚至宇宙,也会又消灭的一天,认得一生与之相比只是瞬间而已,欢笑与眼泪战斗与受伤,得到与失去 、 快乐与忧伤...... 霎那间,人,诞生了。没有谁的出生或消失会被全世界见证,而人本身就是美的一个载体,为此,我想总有美会被错过,这是个无法改变的悲哀现实。所以,才有了画家、音乐家......他们想用艺术挽留或者说祭奠那些带着绽放的悲哀被错过的美,一定程度上,他们成功了,至少今天的人们从凡高的画中重温了荷兰金色的夕阳下、田野上或花瓶中怒放的向日葵的美,从舒伯特的音乐里体会那些寒冷的夜的凝重。为此,我感到幸运,庆幸有那么多伟大的先驱者看到生命无声的绽放并将其记录,我的悲哀、还有花的悲哀因此减轻了一些。只是可惜,川端先生是个完美主义者,那个全或无的高傲公式,让他最终还是没有回头。  又重温了一遍《花未眠》,立刻觉得绽放岂止悲哀;悲哀的,又何止绽放。放下笔,看着窗外的万绿,初冬的风带走了花,凋落的痕迹模糊而含着朦胧温暖的美,不禁想对已在彼岸的川端先生说一句:"尽管错过,尽管悲哀,但至少,我们一直在路上。"  读《咬文嚼字》有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这个刊名怪怪的,读者有点"麻辣汤"风味的文章,我顿时有想见恨晚之感。  人们一说到"咬文嚼字",就会认为是无聊文人的玩弄的雕虫小技,烦锁无聊,但一读文章,果然铜牙铁齿,名不虚传。从此便深深喜欢上了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可以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它是随时代发展应远而生的产儿,它远应满足了在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中人们重视爱护语言的心愿和渴求。其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内容和风格多样。  "咬文嚼字"采取平等待人的态度,让人感到亲切,愿意相互交流;它的说理既让我增长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还学会了一些做人处事的方法。  "苔痕是阶绿,草色入帘青。"〈〈咬文嚼字〉〉依旧是一棵小草,在阳光下摇 ,在春风中歌唱。让我们以自己的生命的绿色,装点语文规范化的春天的园地。  让我们一起咀嚼。回味它的过去,品尝,期待它的未来!  第二篇:这是一篇散文,很普通很平常的散文,但它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首先,我们讲一讲关于名字的事。现在人的名字,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五
《水浒传读后感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 2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 3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 4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 5 ~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六
《水浒传读后感》

读«水浒传»有感

读了部分的«水浒传»,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松、李逵和宋江。

武松赤手空拳地在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店家喝酒和打虎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武松很多英雄气概。在店家喝酒可以看出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打虎过程中,可以看出武松顾及颜面甚于生命、颇识时务,不粗莽行事的个性。在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后,他主动到衙门自首。在他杀了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团练十几口之后,甚至在墙上用血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可以看出武松敢作敢当的性格。但他这一次并没有自首,而是去了梁山。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李逵和宋江、武松相比是比较直来直去的。他一生忠诚于宋江,在宋江给他毒酒时,他也要追随宋江,对死没有一点怨言。在打仗时,李逵也是提着他的两柄大斧冲在最前面,从不畏惧,英勇可见。李逵对老母也十分孝顺,老母被老虎吃了之后,他一生气就杀死了4只老虎;遇见李鬼,李逵不但没有杀了他,反而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孝敬父母。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李逵的孝心。李逵做过的一件事令我十分佩服,那就是在他以为宋江做了坏事之后,要惩罚宋江,甚至对他破口大骂。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逵对“忠义”两字是把“义”字

放在“忠”字的前面的。

宋江的性格主体是忠义,但他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他豪情仗义,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他十分有计谋,对人也十分仁义,所以弟兄们非常信任他。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108名好汉被派去压制农民起义。结果只剩下了36位好汉,朝廷趁此借刀杀人。他壮大了梁山,却亲手毁灭了梁山。因为面子,他又毒死了李逵。对于宋江,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的意愿,使整本书的结局成了悲剧。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官逼民反”,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水浒传》是中国经典小说之一,它真实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使人为他们打抱不平。

读完整本书后,在我脑中对好汉的印象总结成两个字“忠、义”。他们忠是忠于亲人、人民、国家。他们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绝不改心,始终对国家忠心耿耿、赴汤蹈火,为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他们义在义于兄弟、朋友。他们可以为朋友冲锋陷阵、

两肋插刀。“义”还可以理解为正义,他们都是一个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他们为了正义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告诉他们,什么事应该奋不顾身而奋战到底,什么事应该不用拔刀相助。一个义字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笔,但要实现这个字所包含的意思,相信这个世界上能做到的人也没几个。因为大多数人们的“义”已经被内心的自私、贪婪等邪恶的品质吞噬掉了。

在我的眼里,书中的贪官都是一条条贪婪又邪恶的大肥虫,我一直在想,梁山好汉的结局不是这样该多好,结局如果是好汉们因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打抱不平的思想,替天和百姓行道,除去了大多数贪官,使百姓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想这肯定是当事所有百姓和正义之士的迫切愿望。

总而言之,梁山好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我们不该向往贪官的这种生活,要具有正义感,内心拥有怎么也擦不去的“忠、义”二字。

水浒传》读后感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水浒传》引用一句广告词,那是“男人的世界”,但其中并不是没有女人。最有名的几个恐怕是潘金莲,王婆,阎婆惜,潘巧云,再者就是顾大娘,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前四人可谓从古至今都是反面教材。三个女人,三个奸夫淫妇的事情,施耐庵却写的各不相同活灵活现。 首先出场的是阎婆惜。古语云:有其女必有其母。阎婆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为了报答葬夫之恩,同时为女儿找个好靠山,把

女儿嫁给一个黑矮的“国家小公务员”--宋江。女儿在她手中只是挨的下半辈子的东西,看她对宋江的那句话:“是谁挑拨你?我娘儿俩个下半生就靠押司”明明白白说出了她的心计。阎婆惜与张三私通,她怎么能不知道。只是见宋江有月余不来,恐断了衣食之路,才硬拉宋江来会阎婆惜。且看她缠着宋江的那段话就知道她的手段了。因此,施耐庵称其为“老虔婆”,其实恰当。 现在来说说千古名人潘金莲。她被迫嫁给一个“三寸丁,枯树皮”的武大郎,况且还是呆子一样的人,那幸福自然毫无可言,又有那王婆和西门庆联合设计,怎么能不入套,至于后来杀武大郎,那也是骑虎难下,说到这,我对那王婆是恨之入骨,只为那么一点钱,就拆散他人夫妻,又害人性命。可是,她察言观色的本领你不得不佩服。单说给西门庆的茶,便知道耍起计谋,先是酸梅汤,往后是和合汤,再来是“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再后来便是“宽煎叶八茶”。再看她为西门庆谋划如何得到潘金莲,“从一分光,一直说到十分光。”后来的事态也是按她的计划一步一步实现的。接着再看她设计怎样处置武大郎的,一条一条说得有条有理。也多亏她是女人,若是男人,有她这般谋略和心态,恐怕又会有一个奸臣了。 至于潘巧云,我不想说太多,因为我对她没有半点同情之处,其父是个善良的人,其夫是个忠义之人,她却是如此,实在令人不齿! 至于一百零八将里的三位女杰,都是英雄人物。我想,作者写她们只是点缀而已,或是像男人一样,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像男人一样生活,说不定还是希望男女平等思想的最早启蒙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水浒传》。书里有一百零八位英雄,有宋江、吴用、卢俊义、公孙胜、关胜等,故事就以他们而展开。

这一伙好汉啸聚山林、劫富济贫。他们面对朝廷多次进攻也不退缩,都一一将他们打退,还从中收服了许多将领。朝廷面对这支越战越勇的军队一筹莫展。

有一天,皇帝手下的一个奸臣高俅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策略,叫皇帝招安他们,然后再让他们攻打那些农民起义军。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就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就说与方腊起义军的战斗吧,宋江的手下将士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隐的隐,损失大半,只剩下二十几个人。而剩下的人中,宋江和李逵被奸臣用毒酒毒死;卢俊义又被水银毒伤,失足落入水中而亡;吴用、花荣也在宋江和李逵墓碑前自缢而死。故事最终以悲惨的结局结束。看这本书时,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为他们的结局而伤心!

《水浒传》里,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逵了,他粗中有细、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忠义两全、勇猛无比。说他粗中有细,是因为他做县令时的一次审案。有一次,农民张老告当地的土财主,说他强行夺走了自己的两亩地。当土财主送给李逵几张银票后,李逵就知道肯定是这个财主霸占了张老的地。于是就诈他说:“张老告你说你偷了他四亩地契,你可知罪?”财主中计,急忙说:“哪来四亩?只有两亩。”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李逵立即叫小吏把财主拖出去打一百大板,并归还两亩田地。说李逵忠义两全、勇猛无比,是因为江州劫法场事件。宋江和戴宗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一马当先,冲入敌群,逢人

就杀,勇不可挡,为救两位义士,立下汗马功劳。说李逵脾气火爆、直爽率真,是因为他在朝廷招安、诏书送到时,一怒之下,把诏书撕成两半,原因只是因为陈太尉说话不尊重梁山好汉,态度傲慢。诏书上多把梁山好汉比作草寇。李逵不仅撕了诏书,还把钦差大骂了一通:“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你那皇帝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儿,倒要做大!你那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书的官员,尽都杀了!”好在众人都来解劝,把黑旋风推下堂去,李逵这才罢休。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对朋友我们不能有福同享、有难不当,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能够患难与共的。曹雪芹有句名言:“万两黄金容易得,之心一个也难求。”同学之间应真心相待,建立永久性的友谊,而不是易破碎的!

《水浒传》虽然读完了,但书中许多情节令我回味无穷!回味作者精湛的语言,我仿佛置身于梦境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那些梁山英雄们一起经历当时的事情。好啊!这本书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啊!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七
《水浒传读后感》

读《水浒传》有感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以及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都讲一个“义”字,从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到天狗星金毛犬段景住,没有一个人不讲义气,正是一个“义”字,把这108位好汉聚到一起。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令我等现代人十分钦佩。

水浒对人物的描写及其精彩,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先说宋公明,他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仨字:会用人。他刚开始是一个郓城小吏,由于它结识天下好汉,所以在他落草前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正因为此,他才得以从刑场上被晁天王等人救到梁山上。初到梁山伯,他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其实故事写到这里,正好写了三分之一,所以我不太赞同“宋江是这里的主人公”这个说法。宋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竟然一心想着招安,每次劝说降将,总避免不了说一些关于招安的话,如:倘蒙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由于它是一个“招安迷”,忠于皇室,所以带领着梁山上所有东西来归顺朝廷,但不知童贯等四大奸臣早已密谋准备刺杀宋江,可怜宋江做了半世忠臣,最终死在了奸臣手里简单明了的表达了当时皇上昏庸,群臣无能。

再说吴学究,他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只是不会法术罢了。他刚开始时只是村中的一名学究,后来因结识了

晁盖,也上到梁山泊来。晁盖死后,宋江成了老大,宋江非常看重吴用的才华,就让他当上了军师。虽然宋江也有不听吴用劝告的时候,但打仗的时候,宋江却离不开吴用。虽然他没杀过一个人,也没擒过一个人,但他却能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操控着大局。

然后说说公孙一清,它是“清闲派”,好像整天没事做,但在战场上,他却发挥出了小说的那种想象力,常常使用法术等令人想象不到的鬼玩意儿出来攻击对方。其实公孙胜有一个特点是我非常欣赏的,那就是他的“闲”心,他总是想去道观,或者在后方歇息,不到关键时刻他是绝对不会出来的。的确,在社会中有很多人看似平凡,甚至懒惰,令人讨厌,但他却有非常特点,或者优势,这也是《水浒传》写起来最麻烦的一点,因为施耐庵要把这108位好汉的特点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实属不易。

最后说黑爷爷李逵,他是条汉子,不折不扣的汉子,自从跟了宋江,每次打仗他都

争着做前锋,从来没考虑过自身安危。李逵其实挺可怜的,亲眷全无,死心塌地的跟着宋公明,把他当父亲看待,从没对宋江的决定说过一个“不”字。但回头细细品味李逵这人,虽然很壮,却没头脑,而且很莽撞,常常惹出事来。总而言之,我认为李逵对宋江是愚忠,但他也是一个没有头脑的战争奇才。

读完了《水浒全传》,我的思想又被刷新了一遍,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我总结出来了我的人身目标:做事要果断,胆子不大可以,但不能向社会中的败类低头,更不能当败类,哪怕贫,也要清,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八
《水浒传读后感》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篇九
《水浒传读后感》

书名 :《水浒传》 日期:2013.2.3

作者:施耐庵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当日阅读梗概:(无)

粗中有细真英雄

—读《水浒传》有感

与《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中国四大名著的《水浒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著。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演义》,少不读《水浒传》。这并不是说这两部名著不好,而是说他们有左右读者的很强的感染力,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或者产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书中所写的一百零八好汉,今天我们不谈那山东的呼保义,不说那玉麒麟卢俊义,更不提那智多星吴用,就聊一聊那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操的一把戒刀,一条62斤重的水磨禅杖。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

鲁提辖在救助金家父女,惩治恶霸郑屠时,处处表现他的粗中有细性格:当详细了解金家父女的姓名住处及郑屠肉铺的地址后,虽气

愤难当,却能权衡利弊,首先解救金氏父女,使他们离开,并能考虑到他们缺少盘缠,将身上的银子都送给他们;为了防止店小二去报信,一反平时的粗野性格,竟然能“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拳打”郑屠,更显出他的智勇双全:先采用“激将法”,郑屠果然经不住“三激”,被他引到当街上,手执利器,造成持器行凶的口实,然后再当众质问“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使围观的人知道惩治郑屠是伸张正义,待到“拳打”时,本欲狠狠惩治,并非想把郑屠打死,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却能随机应变,故意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大骂着慢慢离去。这些内容都表现了鲁提辖的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特点。

“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山门醉打金身坏,俺是人间真菩提”是形容鲁智深最好不过的了。鲁智深那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疾恶如仇,慷慨大方,率直粗犷,勇而有谋,粗中有细一个的性格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鲁智深,一个粗中有细的真英雄。

响水县实验小学北校区

五(2)班

李若愚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