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800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8    阅读:

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800篇一
《安娜卡列妮娜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本质,在《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可算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片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在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片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片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编导者通过伏伦斯基、吉娣、陶丽、列文等人的眼睛将其塑造成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使观者从表面上看到了她的可爱。不仅如此,片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的女人,在当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合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

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同安娜在一起的两人世界,他需要社会活动,需要朋友,这就引起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安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痛斥。

影片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他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片子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的,使观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的社会实质,不愧为名著名片!

[简评]“通过人物塑造,反映社会本质”,是一般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共同特征。小作者根据《安娜•卡列尼娜》加以阐述,很不简单。要知道这部作品,不仅是“名著名片”,还是“巨著巨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又是旧日俄国的,写起来的繁难是可想而知了。然而小作者干得十分出色,叫人非常满意。这得益于作者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不仅读得耐心细致,

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有超乎一般的感悟;有较充实的知识储备——对俄国的史实就所知不少;有良好的写作基本功——语言明白流畅,组织得妥适完满。

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800篇二
《安娜卡列妮娜 读后感

当爱是孤注一掷,便不得善终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冯冰颖文学院 2013211903

安娜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她被赋予了美貌、善良、门当户对的丈夫、心爱的儿子、富足的生活、显赫的地位······可安娜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美貌带给她爱情,却无法给她幸福;善良,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与丰沛的爱,却徒增痛苦;丈夫有权有势,却不能给她真正需要的爱情;儿子是她的牵挂,却也成了羁绊;身份地位,或许他人梦寐以求,却未曾了解这名利场上的虚情假意。

在书里是这样描写安娜的:“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而两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卧轨自杀者告诉了所有人,安娜爱上渥伦斯基,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情,是一趟必死的赴约。原本的她过着寡淡却也平静的生活,可渥伦斯基唤醒了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人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曾拥有,便也不去奢望,而一旦尝到其中甜头,就欲罢不能。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农奴制度改革不久,新旧交替,宗法制度进行了最后的反扑。而安娜,就是在这风雨交加的社会大背景下小小的牺牲品。

“我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 “我不是嫉妒,而是不满足。”

“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

这些痛苦的心理活动今天看来也不觉得有距离感。

叔本华曾说:“人生不是无聊,就是痛苦。”安娜爱一个人,便会全心全意地付出,家庭、名誉、孩子都可以不管不顾了,渥伦斯基就是她赖以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爱就像是罂粟,将她救出庸常的生活,也擦燃了痛苦的火焰。渥伦斯基爱她的生气,可这生气在日日夜夜的生活焦虑中异化成了狂躁,附带着无休无止的猜疑。渥伦斯基是一个浪子,将本已经服从于平庸命运的安娜拯救出来,赋予她浪漫的情怀,也因她的付出给予真情;可浪子害怕的,便是束缚,是没休没止的家长里短的叨唠,是一名神秘雅致的夫人成为了疑神疑鬼的怨妇。 越是人潮汹涌,便越容易有着离群的孤独;越是日日夜夜地相处,便越发觉自己没有想象中那样了解对方。没有人能在孤注一掷的时候保持清醒和冷静,当安娜全身心地押宝在渥伦斯基身上的时候,她就已经输了。由古至今,为感情付出一切的女子太多了。杜十娘携全部身家追随李甲,可李甲却为金银财宝放弃了她。我忽然感觉庆幸那时在船上有另一名公子觊觎杜十娘的美貌,让她认清了自己情郎的真面目,而不是在将一切交予对方之后,在年老色衰之后,在退无可退之后,才在琐碎的生活里渐渐窥见残忍的真相,一遍遍地说服自己,一遍遍地推翻自己,一遍遍地痛苦与悔悟。命运对于杜十娘还是仁慈的,她在花团锦簇处看到最令人作呕的交易。而杜十娘亦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报复李甲:你想要财富?我有;你想要美色,我也有;这些,本来全都会属于你,但现在,全部都不属于你;而我,要亲手将它们毁灭给你看。

电光火石的爱情,是害怕俗气的。所以安娜在火车的烟雾中离去了,所以杜十娘也在烟雾蒙蒙的江面离去了,在她们变老变丑变得油腻世俗之前,在她的爱情变脏变旧变得百无聊赖之前。她们的爱是斩妖杀魔,浴血奋战,一定要在一起,不然就报以最惨烈的报复。对比起李甲,渥伦斯基可谓是重情重义,只是这爱情还没有重要到让他放弃一切,这亦是男子们的通病。他有地位,有财富,有母亲,他希望两人的感情能恰到好处,不要过多地破坏自己拥有的。可这场爱的结果,却是在劫难逃的血肉横飞。安娜的怀疑不仅仅是怀疑渥伦斯基的真心,更是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当,怀疑自己一直相信的爱情至上的观点,不然也不至于

路人偶然的对话都像是在嘲弄自己。

在失去了儿子后,又被隔离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她不过是在庄园里孤独的金丝雀,唯一的依靠便是渥伦斯基。在日复一日的难捱中,她的心也难免渐渐扭曲。终于在封建社会的余焰中,被活活吞没。可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那个社会,一个女人,再高贵也无法独立于自己的丈夫、家庭,而安娜想要脱离这些,便是必死的。突然觉得生活在如今的中国是多么幸运。我们生长在这个国家几千年来最自由的时代,我们可以自己地选择工作、选择伴侣、选择理想,我们有纸醉金迷的自由,也有内心随喜穷开心的自由。人是生来孤独的,不敢依靠也无枝可依。狭路相逢,“托付”从来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我们需要珍馐佳酿,需要锦衣华服,需要高台万丈,需要狭路相逢,需要红尘做伴潇潇洒洒,都可以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有希望的道路。我们选择生活,而安娜却是被生活拖着走。她捡起生活偶然赠与的美貌高贵,也必将走入生活设下的陷阱。而人生最绝望的莫过于,你知道今生就是这样了,就这样了,只有更糟。

但我仍然敬佩安娜,在她去世后,渥伦斯基的母亲曾经这样评价她——“这样不顾一切的热情有什么意思啊!只不过是证明她有些特别罢了!”多少人沉浸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终其一生,说是为了孩子,其实还不是和卡列宁一样为了自己的名誉。什么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是告诉他/她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并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之前看新闻许多人指责王菲不是一个好母亲,给她的长女窦靖童找了一个个后爸。这实在是有失公允的。是不是一个好母亲,是她的女儿自己来说的。窦靖童现在有着自己热爱的音乐,能支持母亲的选择,和母亲的好友们更是亲密无间,也能在父亲被人奚落坐地铁时,发出自己的照片来声援父亲。这便是一个年轻人能成长的最好最自然的模样啊。

无论如何,至少在服从自己心愿这点上,安娜是领先于同时代的人的。所以啊,又何必发什么一生一世的愿呢,又何必演什么拙劣的戏呢。此刻欢愉便享受一刻欢愉,反正风暴迟早会来。希望安娜挣脱了俗世枷锁的灵魂,能够自由地追求心中所愿。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