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大渡河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8    阅读:

大渡河读后感篇一
《电影《大渡河》观后感》

观后感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门观看了电影《大渡河》。电影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看着电影中一个个厮杀的镜头,我的心情不由得渐渐沉重起来,战争的残酷已经融入到我的心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对革命的敬畏、缅怀之情,当一名女同志去向年迈的船夫借船是,身中两枪时、当一名同志在去泸定桥的途中的战斗中身中数枪,跌入悬崖下湍急的大渡河之中时,我心中不免有些悲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用先烈的血肉建造的吗?然而电影又不免让我有些自豪,因为中国人在战争中就是那样的不屈不挠,无坚不摧!

剧情中讲述的是: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冕宁县城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释放了被反动政权拘押的群众,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向大渡河急进。大渡河是四川境内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两岸崇山峻岭,地势险要。蒋介石一面派兵北追,一面调集军队增强大渡河防御,企图凭借天险消灭红军。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武装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座机也飞临川军首脑驻地,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老谋深算的蒋介石也迅速调整了部署,调集部队左右夹击安顺场,妄图半渡而击,将渡河的红军分割围歼,扬言要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主席等首长及时变通部署,将计就计,一面继续造成在安顺场涉渡的假象,一面让刘伯承作佯攻雅安,直取成都状,迷乱了川军,调开了固守泸定的川军二0八旅,再令先遣团溯流而上,强渡泸定桥。

5月24日红一师先遣队突然袭占安顺场渡口,在一位老船夫哪儿获得了一条小船。次日,由十七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进行强渡,占领了北岸渡口,打垮了敌人的反扑,歼敌一个营,并陆续渡过第一师。为了让红军主力迅速渡河,第二师从雅安到泸定一昼夜急行军一百二十公里,赶到泸定桥西头。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而当先遣团到达并迅速夺取了泸定桥的桥头时,桥上的木板早被蒋介石新任的川军司令何湘辉拆掉了,只剩下13根大铁链。由于时间紧,来不及找木板来搭桥,先遣团的团长毅然决定攀着铁链强渡大渡河,命令一下,22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才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事瞩目的丰碑,而他们的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几成和发扬肩负起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现在我们不用去强渡大渡河,也不用去飞夺泸定桥,但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我们更应该以长征精神鼓励自己,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

大渡河读后感篇二
《看《大渡河》有感》

看《大渡河》有感中国的五星红旗是被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不畏牺牲。不管有多少艰难,那些“拦路虎”在红军面前都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大渡河就是其中一只“拦路虎”。只见影片中大渡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山岭连绵不断,这幅画面让我看了胆战心惊。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红军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争取战争的胜利,只有强渡大渡河,但河面上却找不到一条船。为了找船,有一位女红军就去找曾经在大渡河上当过纤夫的老大爷借船,正碰上敌方也在向老大爷借船,老大爷没有借船给敌人,而要把船借给红军,这时敌人开枪向老大爷射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女红军奋不顾身挡住了这颗子弹,就在她即将倒下的刹那间,她的子弹也射入了敌人的胸膛,敌人倒下了,女红军也受了重伤,她那无畏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剧终时,毛主席还说:“同志们,我们走过的路洒满了烈士的鲜血,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是的,不要忘记,永远也不能够忘记他们!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那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他们,那么,可能现在,我们还处于战争之中。我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爱国的革命先烈们而感到自豪。我们要像红军叔叔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刻苦学习、努力奋斗,长大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五年级:作文

大渡河读后感篇三
《观《大渡河》有感》

观《大渡河》有感沈队长,一位顽强的女性,一位尽职尽责的革命战士。在电影《大渡河》中,奄奄一息弥留之际的她,本应好好休息,却提出要去看大渡河的要求。看到这一幕,我流泪了。为这个坚强的女子,为她的尽职精神,为了所有像她一样的人,流泪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二十几年的生活。他自从走出隆中后,为蜀国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二十几年如一日。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的尽职。为了他的责任,他六出岐山,最终,他积劳成疾,只留给后人“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他,尽忠于他的事业。“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首诗,可以让我们领会到诗人陆游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他临死前,想的最多的,不是别的,只是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他,对他的事业至死不渝。他们,都热爱、尊重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事业尽责。然而,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呢?学生,怕苦怕累,为了个人的娱乐,冷落了他的责任――学习;公司职员,为了个人利益,勾心斗角,处处针锋相对,忘记了他的责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执法人员,为了钱财,置法律于不顾,滥用了他的权力这些,就是我们所谓的尽职尽责吗?我流泪了沈队长,一位顽强的女性,一位尽职尽责的革命战士。在电影《大渡河》中,奄奄一息弥留之际的她,本应好好休息,却提出要去看大渡河的要求。看到这一幕,我流泪了。为这个坚强的女子,为她的尽职精神,为了所有像她一样的人,流泪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二十几年的生活。他自从走出隆中后,为蜀国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二十几年如一日。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的尽职。为了他的责任,他六出岐山,最终,他积劳成疾,只留给后人“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他,尽忠于他的事业。“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首诗,可以让我们领会到诗人陆游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他临死前,想的最多的,不是别的,只是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他,对他的事业至死不渝。他们,都热爱、尊重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事业尽责。然而,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呢?学

生,怕苦怕累,为了个人的娱乐,冷落了他的责任――学习;公司职员,为了个人利益,勾心斗角,处处针锋相对,忘记了他的责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执法人员,为了钱财,置法律于不顾,滥用了他的权力这些,就是我们所谓的尽职尽责吗?我流泪了!

大渡河读后感篇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 《大渡河》观后感》

《大渡河》观后感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后,我们观看了《大渡河》这部电影。电影开始了,同学们都认真地看《大渡河》。

整部影片让我高兴,让我悲泣,让我流泪。听妈妈说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故事,还有湘江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等等许多感人的事迹。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影片中,红军战士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他们不畏艰辛,日以继夜地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中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延伸。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平安幸福的今天,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只有从现在起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长大后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今天我看了一部振奋人心的好影片。片名是《大渡河》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的天险纵横的山川中。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蒋介石的座机也飞临川军首脑驻地,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树堡、暗渡安顺场的战斗。

红军进入冕宁县城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释放了被反动政权拘押的群众,使这片彝族聚居地区,成为红军走向胜利的基础。先遣团迅速夺取了安顺场渡口,红军选出了17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孤舟奋勇、不怕牺牲,直扑大渡河对岸。这时国民党也迅速调整了部署,调集部队左右夹击安顺场,将渡河的红军分割围歼,扬言要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主席等首长及时变通部署,将计就计,一面继续造成在安顺场涉渡的假象,一面另辟泸定桥为强渡点。蒋介石察觉了真相后,恼羞成怒,令川军司令何湘辉火速调208旅回援泸定。这时,我左路部队已占领桥头,攀着十三根凌空摇荡的铁索向对岸突击。

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生命,奋不顾身地与敌人作战。使我明白了没有当年这么多英雄战士的生命与鲜血,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让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大渡河读后感篇五
《读后感》

《开国大典》读后感

1949年10月1日,历史选择了中国。1949年10月1日,这个值得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日子,这个使无数深受苦难的中华人民梦寐以求的日子终于到来!随着毛泽东主席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时,大家神情肃穆,心潮澎湃,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边是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的开国大典。而今天,我在电影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个壮丽的场面!

从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天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六十二年了!在这六十二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伤与喜悦,但不管是喜是悲,都让我们对祖国、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我们激动,我们流泪;当“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时,我们欢呼,我们雀跃;当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时,我们自豪,我们沸腾;但当四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我们依旧团结互助,我们仍一起手拉手、肩并肩,勇敢、坦然地面对并挑战这巨大的困难!

在这六十二年后的今天,人民幸福、祖国富强,但我们要时刻牢记那个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人——毛泽东。“一个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他的一生也就最壮丽”。其实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了国家和人们的利益,不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的大弟弟毛泽民、妻子杨开慧、堂妹毛泽建、大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也一一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在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后,我也更深一层地体会到了毛主席的爱如山一般厚重,他的情如海一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如今,我们将要用自己的双肩担起未来的期盼,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是风华正茂的一代,我们该怎样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答案就是努力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让祖国以我们为骄傲!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今天,我愤怒无比,因为我怀着满腔的怒火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圆明园都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造成的今日惨不忍睹的局面。我痛恨、我悲痛,我多么希望圆明园像往日一样金碧辉煌、和谐、安宁! 每当我读到惜日圆明园的辉煌时,一股愤怒与婉惜的念头总会冲出我的脑海,我不禁大骂到:“该死的侵略者,你居然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了一片灰烬,我一定要报仇,报仇——发愤学习,强我中华!”

这篇文章告诉我: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还拥有中外风景名胜,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中,收藏着历代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历史文物,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的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但是,在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只剩下几根残柱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侵略者的罪恶。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在香港那次的拍卖会。在拍卖会上,拍卖的正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喷水池里的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这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东西,可我们却花了上千万元才买回来,这都是侵略罪恶的见证! xiao xue 123

从今天起,我们中华儿女应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圆明园虽然毁掉了,可毁不掉我们奋发向上的心!我们要让那颗奋发向上的心铸入我们的灵魂,要像那梅花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坚强不屈的中国人、一个集结了“中国魂”的中国人!同学们,醒醒吧!让我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那颗奋发向上的心永存!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这首诗看似交代家庭祭祀的琐事,但其实从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至死不渝的情操,以及诗人坚信祖国统一、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一天必定会到来的信心。而《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位壮士不也是这样想的吗? 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个人的光辉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为了群众和部队主力的安全,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杀敌,最后宁死不屈、跳下悬崖、壮烈牺牲,他们那不屈的精神使我无比感动。

在这么多年的保卫祖国的战争中,涌现了千千万万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江姐、矜持不苟的方志敏、临危不惧的钱壮飞、视死如归的赵一曼、舍己为公的李大钊„„他们如果仅仅为了自己的幸福,大可不闻窗外事,安安逸逸度一身。可是他们心里装着多灾多难的祖国!他们为了全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甘愿奉献一切,甚至生命!有人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这他们?那是一种信念:进步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旧世界必将消失,新时代一定会来临!革命斗争的千锤百炼坚定了他们的革命意志,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胸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赤子,他们的生命属于祖国和人民!

看今朝,幸福的日子使我们忘记了生什么是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我们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与屈辱,也使我们麻痹了精神。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正迎来中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虽不用我们像前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更加要顽强不屈,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不让先烈们的鲜血白流!

读(七律.长征)有感

读了课文七律长征后,我的心像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此刻,我想到了许多许多! 课文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杨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的内容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的眼里看来,只不过是在脚下滚下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是红军欢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最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从过去到现在,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革命,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太平生活。他们面对面目狰狞的敌人,毫不害怕,英勇奋斗,才得到了胜利!

虽然许多革命烈士都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体现了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宝贵的精神!红军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落后只能被挨打”这句活一点也没有错。最近,我看了《圆明园的毁灭》这本书,我

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写了:我国第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他不仅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惜,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1860年10月6日,被英法等八国联军掠走园中的奇珍异宝,还在园内放火连烧三天三夜,最终这座园林化成灰烬。

脑海中幻想着这一幕幕火海情景,作为一名中国人,谁不想来看一看自己国家历史已久,还收藏着历史文物的圆明园;谁不想看看这最有古物收藏纪念价值的圆明园。这一些都是英法等八国联军所犯下的罪行,如果不是他们,圆明园就不用毁灭,如果当时清政府军威鼎盛,圆明园就不会白白失去。

至今,我们国家强大了,人们亦不再崇洋媚外,亦更爱国。那天我与妈妈在街上买水果,看见卖水果人找给了我旁边的老外10.5元,可老外收起10元,却把0.5元给扔了,只见卖水果人一边捡起0.5元,一边拉住那老外,说;“你不可以这样,这钱的后背印的是我们中国德国微。”老外握着他的手,激动地用不熟练的中国话说:“谢谢,我会注意的„„”。 是呀!虽然现在我国科技发达。但,我们青少年更要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牢记中国近代的屈辱,努力读书,为国争光!

漫画《父与子》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漫画《父与子》。漫画非常有趣,处处蕴含着父亲与儿子之间深深的爱。《父与子》中使我很有感受的是《圣诞礼物》这则漫画。

圣诞节到了,父亲给儿子买了小帽子、枪和围棋当做圣诞礼物送给了的儿子。儿子也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了手套、拐杖和领带送给了父亲。他们俩看到了对方给自己买的礼物时,都感动得流泪了。父亲抱着儿子哭了起来。他们都为对方对自己的爱感到幸福。

他们坐到钢琴前弹着优美的乐曲,还一边唱着歌。弹完了琴,儿子骑着单车,绕着圣诞树一圈一圈的骑着,父亲和儿子都高兴极了。晚上,父亲带着领带,穿着手套,拿着拐杖,站在镜子前摆威风,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多么威风!”他心想:儿子睡觉了吗?便走到儿子房间,看见儿子戴着帽子,拿着枪,睡着了。父亲开心的笑了。

这边漫画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有些人看完这篇漫画并没有想法。可是,想一想,父亲和儿子都给对方买了圣诞礼物,这不就是爱吗?不要以为体现爱需要做一件很大的事, 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常常不去细细的想,认真的观察而已。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回家,路上我眼睛里进了很多沙子,很不舒服。妈妈赶快安慰我说:“没事吧?没事吧?我给你吹吹。”说完,就轻轻的对着我的眼睛里吹气,过了一会,流了眼泪,好了一点。妈妈一路上牵着我回家的。这就是母爱。想一想,不是因为爱我,为什么要给我吹沙子呢?

生活中的母爱非常非常多,只有细细体会才能理解和感受到!

大渡河读后感篇六
《赖宁的故事读后感》

赖宁的故事读后感

在大渡河畔陡峭的高山上一个少年正奋力攀登,细心寻找,终于找到了一颗善良闪亮的水晶。你看他笑得多甜,笑得多美。他,就是赖宁!

山火在熊熊燃烧,把蓝天映得通红;小树在呻吟,小草在哭泣,在这片火海中,闪现出一个少年全力扑火的身影。他,就是赖宁!

读完了《赖宁的故事》,我的眼睛模糊了,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赖宁,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走完了自己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如今,又是一年春草绿。放眼四周,树木早已披上绿装。我想山上幸存的小树也淡绿了,小草也抽芽了,望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禁想起赖宁,正是为了这鲜活的生命,为了祖国的财产,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面对无情的大火,他想到的是国家的财产,集体的财产不能受损失。于是,他毅然扑入火海,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它们!有谁知道这一颗年少的心里深藏着怎样炽热的爱国情怀啊!以前的我,总觉得爱祖国离自己很遥远,是那些大人们的事情,但是从赖宁身上我懂得了,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虽然今天不需要我为国家财产付出什么,牺牲什么,但是,我和赖宁一样也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热爱班集体,好好学习,不也是一种爱祖国的表现吗?

热爱班集体,首先要干好班集体交给我的任务。在班上我曾担任语文学习小组长。老师刚宣布时,我心想:哼,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随便应付得了,所以常常是作业上交不及时工作不放在心上。可自从读了赖宁的故事后,每天我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收作业本,然后一本本认真检查,遇到成绩落后点的同学我还会耐心地给他讲解,以免同学之间的互相抄袭。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讲题而错过吃早餐的时间。但是,我觉得完 成了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帮助了同学,饿点也值!

我不但要学习赖宁热爱集体,也要学习赖宁勤奋刻苦的精神。书中说赖宁从小就是个爱看书的孩子,这点我倒和他比较相似。我也喜欢看书,只不过总是凭自己的兴趣。那些需要动脑筋的,有疑难的,我就抛在一边,不去理睬。上课 时老师也总说我爱走神。所以赖宁成了我心中的榜样,他的事迹常常鼓励着我。当做作业遇到困难时,他教我知难而进;当我上课三心二意时,他教

我孜孜以求……我想:有一天,我会小树般长大,那时候,我应该用我的所学造福祖国,造福人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赖宁是我们全体少先队员的好榜样,虽然他永远长眠在大渡河畔,但是他那颗闪亮的水晶心将永放光芒。我们应永远踏着赖宁的足迹一步步走下去,让自己的心像水晶一样美丽透明,用我们的知识与智慧去谱写新时代的篇章! 读《赖宁的故事》有感

前不久,我读完《赖宁有故事》这篇文章之后,又搜集了许多有关赖宁的资料,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赖宁出生在一个交通不便的深山区,但他从小博览群书,一本本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远大的理想。赖宁的偶像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上四年级时,赖宁在一次谈理想的中队主题会上说:“我要像李四光那样,当一名地质学家。”最可贵的是小小的他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而是从一件件实事做起。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攀山越岭采集矿石标本。小学毕业时,他还交了一套给母校做纪念呢。古今中外无数杰出人物的成长道路,几乎都有少年立志的特点。周总理不是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再看看我和我的同学们,有的胸无大志,有的只想着长大了当老板有用不完的钱,有的从小在父母的灌输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名人故事的影响下,也想着当科学家、将军、老师、医生……可又有几个像赖宁那样从小做起,从实事做起呢?就说自己吧,当口琴曲吹不熟练时,还不是赌气丢下口琴不练了吗?当体育达标达不了优时,还不是扔了垒球气馁了吗?从现在开始,我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个人民教师而努力了。

赖宁有着远大的志向;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求知若渴地学习着,好追根寻底,成绩连年优秀;他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为家乡开发而探险的精神;他的书法、绘画作品还在地区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呢。赖宁真优秀呀!我不禁为赖宁的牺牲感到惋惜。我常常想,如果赖宁不是因为勇救山火这么早就离开我们,现在或许已成为一个地质学家了,或许离他的理想不远了吧。听说以前曾有人为了学习赖宁,天天想着哪个地方也来一次山林大火,好像赖宁那样去扑灭山火。我听了是又可敬又可笑。赖宁爱护国家财产的高尚品质和临危不惧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他不听劝阻,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去扑救山

火的做法是不妥的。

我好想对赖宁说:赖宁哥哥,不,赖宁叔叔,你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面对大火,我首先想到的是拨打119电话报警。就算情况万分紧急,你也该作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至少把全身打湿,再捂上一条湿毛巾呀。如今,我们在老师的教育下,懂得了在培养探险精神,见义勇为的同时,应该讲究方法、注意安全。

大渡河读后感篇七
《《放眼看长征》读后感》

《放眼看长征》读后感

长征,在岁月的年轮上,渐行渐远,却在精神的传承上离我们越来越近,历史的步伐也渐渐远去,但长征精神,在岁月的照耀下,仍然手指引着我们向前进。

《放眼看长征》是一本纪实类的书,详细地介绍了长征的原因,经过,以细腻的笔调记录了长征途中很多感人故事。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全貌,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

面对山高岭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红军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练意志的艰难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对于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读着这著作,我不禁想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莫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豪情壮志。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革命老前辈。”红军不怕困难,力争胜利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这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再只是着眼于路程的艰辛和战士的精神,作者叶心瑜对红军的这次辉煌的行军再次进行了探索,展示了长征的全貌,消逝了心中的疑惑,激发了缅怀先人的精神。

我是一我名普通的共青团员和预备党员,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狼牙山五壮士”更加能耳熟能详,这种情绪愈演愈烈。什么样的精神让我感动,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护集体的团队精神,长征中还有许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和将来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我想,作为年轻人,人生可以平淡,但不能虚度光阴,这是我的最大感悟。

X x

2011.5.20

大渡河读后感篇八
《读后感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红军爬夹金山时有多么困难,战胜夹金山时又有多么兴奋。在长征途中,他们不怕虱子的叮咬,勇敢地踏上了长征的路。

让我最记忆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只要我活着,就不能丢下你!”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是红军女战士危秀英正和部队一起行走时,忽然发现一位男战士由于在高烧状态,因此脱离队伍,危秀英用仅有的水,一滴一滴地喂给男战士喝,她想让男战士跟上部队,但他却一点也站不起来,她只得背起男战士逃离敌人的追击,身上背个大男人可累了,但危秀英还是背着他翻山越岭,跟上了他的部队。

红军女战士勇敢的精神鼓舞了我,我在碰到困难时,也要向她学习。

美丽的祖国

走进江南水乡,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四季分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上,生活着一只只不怕寒冷的牦牛,它们是勇敢的“高原之舟”。走进海岛,骄阳似火,椰树成林。下面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塞北的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吧!骏马迎风飞快地奔跑,身边的植物、动物、人都在它眼前闪过。

江南美,高原冷,海南热,塞北的草原绿油油。这些景象如同画一般!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

从这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被称为“赤匪”的中国共产党。该书甚至引起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使罗斯福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他面前。 1936年,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名进入延安采访的外国记者,采写、发表了大量的关于陕北苏区、中国共产党、红军的大量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出版后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发行了五版。1938年2月,上海租界抗日救亡人士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作为掩护,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之后,出版了无数《西行漫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

五一”节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阅读红色书籍后写一篇读后感。我问妈妈什么叫红色书籍?妈妈说,红色书籍就是记录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书,比如写中国抗日战争的书。妈妈在拥挤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西行漫记》给我。

这本书原名叫《红星照耀中国》。书中真实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书中一开始刊登了许多照片,主要有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照片、作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的情景照、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照片等等,有很多,很多。这本书主要讲了斯诺以记者的名义记下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那种艰苦环境下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放了全中国的艰辛历程。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埃德加·斯诺在书中真实记录的标语:“打倒吃我们肉的地主!”“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革命万岁!”“中国红军万岁!”作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在这些用醒目的黑字写的、多少有些令人不安的标语下面度过在红区的第一夜的。虽然斯诺是一名美国的记者,但他却有一颗渴望中国和平的心!

如今翻开这本书,纸早已发黄了,封面上也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有的地方也已经破损了,那是一本记录1937-1938年的一本书。离现在整整71年了啊!通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考验,早已陈旧的文字中,那些人依然活着,那些故事也活着。只要书在,他们的灵魂就还活着。我从书中还体会到中国当时那种“白匪”(国民党反动派)与

赤匪(中国共产党)战争激烈、热血沸腾的场面,以及双方在和平相处时的快乐!

读了这本记录了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精粹的书,我终于明白了书的原名叫“红星照耀中国”的真实意义了。

 上采访这门课已经一学期了,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经

过一学期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已经累计了不少的知识,也算是入门了吧。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记者团有很多采访任

务,当时在懵懵懂懂中就开始了采访任务。有一次,我去采

访一位运动员,采访的过程中,我都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最后还是那位学长教了我很多采访的技巧,因为他也是学传

播的,曾经也在记者团干过。汗颜啊,明明我是去采访的,

到头来却是被采访者教我怎么采访!经过那件事后,我决定

应该好好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这门课胡老师选的教材是

《创造性的采访》,但她也推荐我们去读别的书,我在这个

学期中看了《西行漫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而《西行漫

记》是他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

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的作品。这

本书是东方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的,这本书的原名叫

《红星照耀中国》,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

大渡河读后感篇九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一、浅谈本书及作者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

撼世界的成就。”这是美国记者白修德对这本书以及作者斯诺的评价。是的,就

是埃德加·斯诺,这位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完成长达7年采访的西方记者,揭开了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作者长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甚至于许多中共领导面对面交流,也正是应为

这样本书的内容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

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他站在非常可观的角度,从小人物的小事件中,不仅反映

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心理状况,更是从侧面的角度表现出红军以及那些遥不可

忘的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

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这是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

二、读后新认识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

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

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

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

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

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

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

欲望,那种激情。”斯诺自己说道。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

真相。对我这种高中落下一大截政治历史的理科生而言,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新的甚至颠覆的认识。

(一)人民

在斯诺的笔下,不管是现实的生活状况,是红军高大的形象,还是领袖们

思想高度都从人民百姓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一体现。而在这些小事的背后又深刻

反映了百姓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在书中“苏维埃社会”一节中的一部分令我影响深刻。“中国农民通常最讨

厌他自己家庭之外的组织、纪律和任何社会活动。当提到这一点是,一些党员大

笑起来,他们说中国农民如果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民团——地主或是税吏工作,他

们没有不喜欢组织或社会活动的。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谈话的大部分农民看上去都

支持苏维埃和红军。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怨,但是当问道他们

是否喜欢现在这样而不喜欢过去的日子时,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带着强调的语气

‘是的’。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大多数人在谈到苏维埃时常讲‘我们的政府’,这使

我感到中国乡村有一种新鲜的凝聚力。”

从我以前的狭窄的认知范围来看,当时的人民一定都思想禁锢且保守,甚

至有些木讷。没想到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

怨”这无疑是对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明。而之后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看

好“苏维埃”和“红军”,可以说他们思想觉悟相当高,有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坚

定不移支持的信念,我想这一点更是当今社会缺乏精神寄托的我们非常欠缺的地

方。

(二)红军

说道红军,长征是不得不提的大事件。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

封锁线。面队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

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里面的惊险万分,但是确

实千这万却。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一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

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但红军的

主力军在没有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

党员,中国的红军。接下来的是巧夺大渡河。这环节主要不是渡河的经过了,而

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名组之间的关系了。红军当时面对着敌人的炮火威胁,还要

应付骁勇善战的土著居民,独立的黎族人民,桀骜不驯的黎族人民从来没有被住

在周围的汉族人征服过,同化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更是闻所未闻。

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毕竟是红军,他们的功绩,他

们的作为,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

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了。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

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

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

一小部分。

(三)毛泽东

在斯诺的描述下,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

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

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

却鲜活起来。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毛泽东了。在平日的生活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头衔把真实的毛泽东同志隐藏在了耀眼的光辉之下完美无

缺遥不可以。但在听过《毛泽东传》的读者朋友介绍之后,对那个真实毛主席的

好奇也随之达到极致,终于在这擦边书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

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

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

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

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

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

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

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

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

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

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

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

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

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

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

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

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

三、个人心得

回看这本书,我读到的是一名兢兢业业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为自

己的梦想为解世界之谜坚持7年之久;我读到的是一群思想开明的农民,他们充

满朝气与活力的生活在红色苏区中;我读到的是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他们切实

为农民解难为人民服务;我读到的是最最真实的毛泽东,他从小就爱跟爸爸吵个

不停…他们都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

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我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

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向他们鞠一躬。如今极度膨暴的物质生活从何而

来,没有他们的枪林弹雨有现在的高楼大厦么?那么当时他们对建国60周年后

的我们又有什么要求和期待呢?我们是不是让他们失望了?在这个文化氛围败

坏,精神生活缺乏的今天,当我再回首当年他们的豪情壮志丰功伟业时,心理难

免有一些心酸。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

震撼世界的成就。”斯诺,谢谢你!

历史见证伟大----《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

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

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一九二七年之后,由于国民党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导致大批共产党人的牺牲,蒋介石撕碎了伪装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轻的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敢于同情共产党的行为也会导致死刑的惩罚,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义无反顾的追随在共产党的红旗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斗争的方向是什么,并不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了解,在国民党的宣传机器的恶意诋毁下,共产党被说成一小撮反动的暴民,而红军则是为数不多的、衣衫褴褛的土匪罢了。

但是国民党无法解释的是,如果真如他们所说,共产党是暴民土匪且人数少得可怜,为什么一直无法被消灭?相反还继续扩大着根据地?共产党真的是反帝的么?或者如国民党支持者所说的,他们激烈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争取公众的同情和绝望的挣扎,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最后的呼号?

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

尽管心中忐忑,斯诺还是在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帮助之下,毅然决然的踏入了这个被蒋介石政府描绘成是充满血腥、暴力、野蛮、土匪当道的红色根据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然而怀着冒险心情的斯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些红色区域绝不是国民党政府所说的那样恐怖,正相反,在这里,有着人民真正支持、信任的政府。

由于外界的封锁和造谣,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一直不为外界所熟知,国民党不停地在炮制他们的“恶行”,并且讽刺的是,在多次报道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死亡的消息同时,他们又悬赏对这些人进行缉拿。

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洋鬼子,但是在红色政权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对其坦诚相见,为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和国民党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和共产党、红军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惜牺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转战南北,为什么人民群众会如此的支持着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资料,作为在当时写成的第一手资

料,其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的屠刀则指向人民,整个中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

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但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

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

大渡河读后感篇十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一、浅谈本书及作者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是美国记者白修德对这本书以及作者斯诺的评价。是的,就是埃德加·斯诺,这位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完成长达7年采访的西方记者,揭开了无数当时令人无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的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作者长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甚至于许多中共领导面对面交流,也正是应为这样本书的内容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他站在非常可观的角度,从小人物的小事件中,不仅反映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心理状况,更是从侧面的角度表现出红军以及那些遥不可忘的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这是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

二、读后新认识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

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激情。”斯诺自己说道。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对我这种高中落下一大截政治历史的理科生而言,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新的甚至颠覆的认识。

(一)人民

在斯诺的笔下,不管是现实的生活状况,是红军高大的形象,还是领袖们思想高度都从人民百姓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一体现。而在这些小事的背后又深刻反映了百姓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在书中“苏维埃社会”一节中的一部分令我影响深刻。“中国农民通常最讨厌他自己家庭之外的组织、纪律和任何社会活动。当提到这一点是,一些党员大笑起来,他们说中国农民如果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民团——地主或是税吏工作,他们没有不喜欢组织或社会活动的。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谈话的大部分农民看上去都支持苏维埃和红军。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怨,但是当问道他们是否喜欢现在这样而不喜欢过去的日子时,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带着强调的语气‘是的’。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大多数人在谈到苏维埃时常讲‘我们的

政府’,这使我感到中国乡村有一种新鲜的凝聚力。”

从我以前的狭窄的认知范围来看,当时的人民一定都思想禁锢且保守,甚至有些木讷。没想到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是对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明。而之后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看好“苏维埃”和“红军”,可以说他们思想觉悟相当高,有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坚定不移支持的信念,我想这一点更是当今社会缺乏精神寄托的我们非常欠缺的地方。

(二)红军

说道红军,长征是不得不提的大事件。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队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里面的惊险万分,但是确实千这万却。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一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但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接下来的是巧夺大渡河。这环节主要不是渡河的经过了,而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名组之间的关系了。红军当时面对着敌人的炮火威胁,还要应付骁勇善战的土著居民,独立的黎族人民,桀骜不驯的黎族人民从来没有被住在周围的汉族人征服过,同化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毕竟是红军,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作为,赢得

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了。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三)毛泽东

在斯诺的描述下,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毛泽东了。在平日的生活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头衔把真实的毛泽东同志隐藏在了耀眼的光辉之下完美无缺遥不可以。但在听过《毛泽东传》的读者朋友介绍之后,对那个真实毛主席的好奇也随之达到极致,终于在这擦边书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

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

三、个人心得

回看这本书,我读到的是一名兢兢业业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为自己的梦想为解世界之谜坚持7年之久;我读到的是一群思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