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岳阳楼感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6    阅读:

岳阳楼感悟第一篇
《岳阳楼记读后感(最全免费)》

①历史上的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之时,置个人生命于不顾,明知凶多吉少,念及“国家至此”,毅然前往和元军谈判;被捕后,几度挣脱敌人魔掌,以期重整旗鼓,收复大宋江山,表现了这种精神;1958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元帅冒着丢官舍命的危险,反映民情,说出真话。他为人民忧,为人民愁,为人民大声疾呼,尽管被罢官,仍然矢志不移,真正做到了忧在百姓前,为人民鞠躬尽瘁。 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私欲这组矛盾,从古到今始终在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这种忧乐观的人,理想远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视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天祥、彭德怀不正是这样不平凡的人吗?相反,有的人经不起物欲的引诱,享一时之乐,贪一己之利,而置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不顾,鬼迷心窍,灵魂丑恶,行径肮脏,犯下了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罪行。原广西自治区主席成克杰,为了个人多攫取“好处费”,竟然下令压低土地出售价格,使国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他眼里、心里,哪有“天下人”的位置?只有他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向历代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学习,汲取其精神滋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并代表着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且慢行乐,切勿忘忧,更不能大肆挥霍,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为一己之乐,造成百姓之忧、国家之忧。 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一口古老的洪钟,常鸣在人们的心间。

②但是,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春秋史学家左丘明曾说过:“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国富”不等于“国强”,如果国防不巩固,国民沉醉于和平安宁生活之中,即使生产发展了,也有可能毁于一旦。当然,这句名言还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现在的中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实在令人痛惜。俗话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从没有放松过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常通过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来砥砺自己艰苦奋斗的品格。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尚能“主动找苦吃”,我们又为什么不能“踏尽崎岖路”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实验他甚至负了重伤,但他却成功了。由此可见,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青年们仍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远非如此,但经常保持这种观点,却能使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③自古及今,确实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启迪下,英勇地奋斗着。宋代名将岳飞,为了 ,收复失地,驰骋沙场。他不畏奸臣谗言,不顾国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还念念不忘“直捣黄龙,救回„二圣‟,收复大好河山”。此“忧”可谓“先”,其“乐”却在“后”。正因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为后世称颂。再如,我国现代文坛上的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写出了许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国统区用手中笔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解放后,他更加勤奋写作,尽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临终之前,将自己节省下来的25万元稿费上交国家,献出一颗赤胆红心。茅盾先生身体力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待“忧”与“乐”的态度,孰“先”孰“后”异常鲜明。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他们的英名都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流芳千古,为后人称颂。 为什么这些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从他们的事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只有从内心里、从灵魂深处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才能先忧国忧民,后考虑自己,甚至不考虑自己。假如没有这种爱国爱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历史上祸国殃民的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秦桧、明代的吴三桂、清代的李鸿章等等。他们卖国求荣,残害忠良,将祖国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民族的敌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种人哪有一点中国人的气味!他们的作为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道而驰,他们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④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

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是啊!“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在我们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忧国忧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烟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英勇斗争,以鲜血染红红旗,目的是“天下之乐”。斗争的幸存者,当他们看到革命胜利,人民翻身了,感到无比欣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还为了祖国人民进一步的“乐”――实现四化,正在“老骥伏枥”,真是“烈士墓年,壮心未已”呀!

要“后天下之乐而乐”,必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只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成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就必须先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当他成为全体工人和农民幸福的匠人和创造者时,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创造者。此话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解说。

我们这些小青年,高中刚毕业,对幸福充满了憧憬和向往。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劳;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庸庸碌碌地虚度年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现在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只囿于一己之利,报考大学“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过河”,丝毫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打算。这种人最后只会到处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对社会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为社会的蛀虫。我劝告这种人,“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当死于过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手中邪?”千万别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诗人高适说过:“男儿本自重横行”,主张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况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呢?我们应赋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观,投身四化建设,为人民,为祖国,奉献毕生的力量。⑤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⑥《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

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到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善于天下。”这才是文人对于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态然。不以眼前的富贵有所动摇的也不以因处逆境该变。退一步就可以想海天的辽阔,而我们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想到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的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 ⑦圣人和我们凡人就是不一样。我若是面对“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景象,肯定会像“迁客骚人”一样情绪低落,面对“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则肯定会像他们一样心旷神怡。我无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异于“二者之为”,修炼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范仲淹先生所说的“古仁人”站在我身边,则何如?当我因浊浪排空而情绪低落时,他表情凝重。我问他:“您在想什么?”答曰:“忧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时,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问他:“您在想什么?”答曰:“忧吾民。”我特佩服。赶紧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气污染了圣人。 此种人似乎只能敬而远之。由此看来,大家不愿当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拿着劲儿活着,太累了。

以愚之见,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观点落在实处,会严重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把美景道德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触景生情本属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应该避免此种人之常情,要灭“情”入“理”。然而这种“理”并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这不是将正常情感升华,而是压抑它。所以《岳阳楼记》有一股“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

我如何判断范仲淹先生的“理”属于“天理”呢? 因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论证,就需要说明这样做的充分理由。可是你看,范先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不打算做任何论证的。为什么这样做就合理?为什么只有这样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据我看孔夫子也没做到)假如一个社会真的人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会出现何等怪异的局面?这些,范先生都置之不论。无须论证之理,如果不是假设,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阳楼记》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传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说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讲”,在“代圣人立言”。据我所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之前并未亲身到过岳阳楼。那就是说,文中的景色描写和游客心态描写,都是虚拟的。这和孟子虚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种办法,表现了占领道德制高点者异乎寻常的自信——我已经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务只是用尽可能吸引人的办法加以传播,不必拘泥什么真实性和逻辑性的。

很多人都认为“文革”是反对孔孟、破坏传统文化的。这是一种相当片面和肤浅的看法。其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说法,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思路是很相似的,相承一脉。而范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克己思路,与文革中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也是血脉相连。“文革”中甚至要求每个人都“心里装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这是比范仲淹先生更彻底更激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文革”的有些理念,确实是反孔孟的,例如“造反有理”,但是从整体上看,如果没有儒家文化做支撑,“文革”是发动不起来的。“文革”在很多方面不但不反孔,反而是把儒家的一些理念推向了极端,要认真往全民落实(六亿神州尽舜尧)。

《岳阳楼记》我初中就背下来了,至今未忘。真是写得漂亮,堪称绝唱!重读此文,愚以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跟什么人走,做什么样的人。树立一种道德高标,不是不可以。然而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师,对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强求。我一向认为基础教育没有培养圣人的任务,它是培养合格公民的。 ⑧总会在不经意听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前只是肤浅地认为这是一位爱国诗人的感慨,然而在今天,我终于深刻体会到了范仲淹这位伟人的博大胸襟与政治抱负。 范仲淹家境贫寒,但自身严于律己,从小便胸怀大志,发愤读书。就因为如此,他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并为国效劳使得西夏不敢侵犯。在他的仕途路上,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原则,成为代代称颂之人,我想这一切都与他的大志分不开。

有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有大志。”纵观历史,的确如此。范仲淹在历经沧桑之后写下的伟大人生

信条;文天祥在被俘之后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感慨;司马迁在经历艰辛之后的生死之论;易安气壮山河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心愿;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无一不体现了他们心中的大志。

狄金森曾经想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需要一层又一层地爬过去。事实上,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通常会遍体鳞伤,假使我们没有心怀大志,我们还会有勇气走出荆棘,走向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由此可见,心怀大志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数分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伟人数不胜数,但同样都拥有大志。领袖毛主席从小立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正因为这样的志向,他成功地成为了我们众人敬仰的第一代领袖。周恩来总理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出了他心中的大志。因为这样,他成为了众人称颂的伟大总理„„志向与这些名人的成功难道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曾经有一个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叫做《确定你的人生目标》。结果显示:杰出人士与平凡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志向。

所以,人生之中应当有一个志向,这样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将问题简单一些考虑,拉近距离来看,当下的志向便是关于中考问题。我想现在为自己选择一个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努力去实现它,相信一定会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有志者,事竞成。”的,那时,我们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人的一生不该碌碌无为,让我们记住:成功的人生应当胸怀大志!

我觉得我们现在国家有太多忧的事情,而我们都为之而忧,那么我们将会非常之短命,试问,死了还有什么好忧虑的,也无法忧虑了。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首先是为自己,家人而忧,然后有空,或者是关键时刻我才会为国家而忧,虽说没有国家就没有人民,我觉得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我们比国家更重要,我们是国家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 ⑨以平常心做人做事为荣,享受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美丽。梁 衡在《<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一文中指出,“看了这篇文章(《岳阳楼记》)之后,唯一感受到得是:有一种力量叫思想,有一种美丽叫精神。”。还有一句西方谚语,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来比喻人生的成功过程,颇有几分形象。本来嘛,青年孜孜为名,中年孜孜为利,老年孜孜为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会有不同的追求,追求的实现过程与成功的体现过程同步。只不过成功在古人心目中,不仅意味着事业上的成就,还须蕴含着人生境界的提升,即使时乖运蹇,成功未能到位,个人修养方面仍然马虎不得。通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今人定比古人强,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古人在渴望成功、取得成功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并未把成功看得高于一切。今人则要现实得多,功利得多,为达成功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其实,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好,还有比你更好的。人生一共短短的几十年,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你曾博得多少掌声和艳羡的目光,而是你得到了几许心安和做人的乐趣,好心态是一生的财富。

⑩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长河里,无论哪朝哪代,大凡被贬职的官员,几乎都是神情萧索,满怀失落的,即使是悲壮如屈原,宁静似陶潜,愤激如李太白,淡泊似柳宗元,旷达如欧阳修,豁朗似苏东坡„„他们或寄情于山水抚慰其失意,或徘徊于田园掩饰其落寞。很少有谁能像范文正公般,虽处身罹不测灾祸之时,却依然虑国家所虑,忧黎民所忧,抛却个人之荣辱,甩落一己之短长,心雄万丈,胸怀天下,直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等充满壮志豪情之胸臆。这才是铁骨铮铮的真正男子汉,这才是忠心耿耿的巍巍大丈夫。

《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读来至今使人振聋发聩,至今令我刻骨铭心的话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它对后世一代又一代之仁人志士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无论是岳鹏举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是文山先生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论是史可法之血溅梅岭,流芳千古,还是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林则徐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还是谭嗣同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是鉴湖女侠之“一腔热血勤珍重”,还是鲁迅先生之“我以我血荐轩

辕”„„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范文正公的“忧乐观”的感染和熏陶,并以此作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他们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愧是与范文正公“同归”之人。

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每逢兴衰危亡之时,都始终有一批如范仲淹般“壮志豪情在我胸”的,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奋斗着的英雄儿女。他们前仆后继,力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出生入死,拯救黎民于水火;他们壮怀激烈,直挂云帆主沉浮;他们继往开来,指点江山著风流„„作为中华民族复兴时期的一员,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难道不都该好好地思考一下,我应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些什么?

①①对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属唯有天下苍生。这是无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前提。我茅塞顿开,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摒个人成败得失、荣辱毁誉于度外,以天下为己任,济苍生、安社稷的胸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忧民、忧国、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济世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居安思危、乐在其中的忧患意识。

多情的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渗入你骨髓的忧患意识、济世情怀,是穿越时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风怒放永不凋谢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附丽了壮美的生命。它发端于商周,发达于唐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写了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长卷。

一点不错。在当今某些浮华成风、物欲横流的角落,一些寡廉鲜耻的丑类,己经或正在不择手段地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上演了一幕幕鲸吞公私财物的丑剧。像巴陵县令这样的无耻之徒,在这个世界上还远沒有绝种。

我不禁联想到折腾过无数遍的诸多问题:官僚主义、腐败现象、道德异化、弱势群体事件,乃至比例失调、生态失衡、大气污染、环境恶化„„

我们的民族啊,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①②由他,想到了我们公民,我们小小的公民就更不能因自己的利益来享受了,也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更应该想着国家大事呀!就更不能自己挣钱多就行,别人我不管,这还叫公民吗?

再联想到了我,我在班里是个班干部,应该想着同学。在同学忧愁之前我就应该忧愁了;在别人想到之前我就应该想到了;在别人做之前我就应该做了,这样才能起到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我也应该照顾同学,关心同学。这样才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大群体呢!班级要有凝聚力,不能犹如一盘散沙。比如说运动会,光靠一个人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要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有一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①③ 政治就是管理,官和民的关系是政治运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忧民生的本质是官员的公心、服务心。是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有的人为官,做民众的牛,在服务和奉献中享受快乐;有的人做官,骑在民众的头上作威作福,在攫取和占有中满足私欲。但人民永远是第一性的,任何政权都是靠人民来支撑。一些进步的封建政治家也看到了这一点,强调“民为邦本”,唐太宗甚至提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范仲淹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努力在实践中贯彻。他认为君要“爱民”、“养民”,就像调养自己的身体,要十分小心,要轻徭役、重农耕。特别是地方官,如果压榨百姓,就是自毁邦本。

邓对家人说过一句话可作代表,他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

怎样处理公与私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下的最基本标准。我们熟悉的林则徐的两句诗:“茍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茍利天下,一毫而不拔,宁可我负人,决不人负我。有的人处处为国着想,为别人着想,关键时刻可以牺牲自己。如果社会上都是第一种人,那么,这个世界成天尔虞我诈,偷砖拆瓦,早就毁灭了。幸好还有这第二种人,社会才和谐,才进步。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兹举两例。

岳阳楼感悟第二篇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

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周末工作之余,翻开《古文观止》一书,再次拜读《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我中学时比较喜欢读的一篇课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今记忆犹新。此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人)。范仲淹和包拯同朝,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幼年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很有学问。入朝做官后,虽然位高权重,却仍然关心民间疾苦。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却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史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而漫长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他们发扬了先忧后乐的崇高品德,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幸福富裕,直至献出生命,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扬和光大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形成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生观。在艰

苦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的建设中,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总是忧在群众之先,乐在群众之后,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与广大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今天,我们的党仍然严格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先人而忧”和“后人而乐”的优良传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庙堂之高”,而心“忧其民”。

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先忧后乐”的领导干部大有人在。大家最熟悉的如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高德荣等同志,在领导岗位上他们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始终遵守党的规矩,坚持“群众利益为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不断增添新的光彩,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做到“先忧后乐”。有的人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往往为了一己私利,置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不顾。更有甚者,竟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贪污受贿,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破坏了党群关系,比如周永康、徐才厚、苏荣、蒋洁敏、李东生之流,这样的领导,群众是不欢迎的,也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为什么同是领导干部,而且身居高位,表现却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他们是否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否真正按照共产党人“群众利益为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规矩办事。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一个革命者的考验是能否坚持“威武不能屈”的话,那么,在今天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对一个领导干部的主要考验是能否坚持“富贵不能淫”。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他们经不起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先忧后乐”,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认真改造“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严格约束自己,对党忠诚、廉洁从政、担当为民,以推进“四个全面”建设为己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无愧于共产党人的称号。)

岳阳楼感悟第三篇
《读《岳阳楼记》有感》

读《岳阳楼记》有感

文化里小学 四.三班 蔺昕

前几天,我读了古文—《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在文中表达出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理想让我很敬佩。

不以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就是范仲淹的博大胸怀;在天下人担忧之前自己先担忧,在天下人欢乐之后自己再欢乐,这就是范仲淹的远大抱负。我想,我也应该像范仲淹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了祖国,为了社会而努力读书。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无比幸福的,父母给了我们无尽的爱,使我们衣食无忧,几乎满足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但有时我们总会忘记这一切是父母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父母的溺爱也让我们遇到困难的时间总是不知道如何处理。

然而,范仲淹却是在一个十分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天只喝一碗粥,由于他读书刻苦,还常常把粥放硬了也忘记吃。于是他把硬粥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后来,他的一位好友看他实在可怜,就送他了一顿有鱼有肉的大餐,没想到他碰都不碰,仍然吃他的粥和咸菜,好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已经习惯喝粥了,

不知道享受美食后还能不能吃下粥了。”

在这种艰苦的磨炼中,范仲淹始终没有气馁,他以坚强的毅力刻苦读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远大的理想是他前进的动力,也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我们普遍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炼,因此我从没想过把每天的学习和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读了《岳阳楼记》,我仿佛一下长大了,懂得了读书的目的,懂得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能只把每天的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也不能把吃喝玩乐当作最快乐的享受,应该像范仲淹那样,从小树立起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同时,认认真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用毅力和耐心,一点点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岳阳楼感悟第四篇
《重读《岳阳楼记》感悟》

重读《岳阳楼记》感悟“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岳阳楼记》之缘由。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性格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自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寓意深刻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己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或悲,“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故有见“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己”!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以上,便是本文产生的缘由和它所具有的内在意象。但过去很多人在读《岳阳楼记》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大家过于关注《岳阳楼记》的外在物象,对文本外在物象(文与道)关注太多,而缺少了文本内在意象(质)的探究。这使得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要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下面我们再看文章。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接着,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不同,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然后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随之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呢?紧接着再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行文至此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后世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岳阳楼感悟第五篇
《岳阳楼记读后感》

读《岳阳楼记》有感

中国古典诗词乐府,是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的浓缩,是中国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是一个文明古国繁荣昌盛的见证。一叶叶竹片雕刻着历史,透过沉重诉说着经典;一卷卷铅纸承载着文明,历经沧桑传承着辉煌。诵读中华经典诗词,是一种心灵的涤荡,更是一种灵魂的陶冶。

近来反复诵读了范仲淹先生的经典之作——《岳阳楼记》,不仅沉醉于其精美的词句,更游浮于他笔下美轮美奂的景色之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多么壮丽辽阔的洞庭之景,读来让人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然而,最让我为之震撼的并不是他笔下的修辞与美景,而是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操。

公元1046年9月,范仲淹被贬出京,他没有埋怨政治的黑暗、世态的炎凉,更没有忧虑自己崎岖的仕途,面对万顷洞庭,他把个人宠辱偕忘,挥笔写下了千古不朽的佳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观的表述,更是他高尚的爱国情操的写实。当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也是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的真实写照!苏武牧羊,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十九年为的是什么?不正是埋藏于他心底的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高尚信念!为的是他

割舍不了的祖国和人民吗!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也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他们有着和范仲淹先生一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操,当然,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社会发展了,历史背景也不同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仍是我们民族的主旋律,也是我们伟大祖国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我想范仲淹先生生前绝不会想到,他所写的《岳阳楼记》在经过了历史漫漫长河的21世纪,仍然不绝于文,不绝于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不断进取、奋发向上,为名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当我读这不朽名篇时,总被他高尚的爱国情操所感染,总有一股冲冲欲动的热血在心中激荡,正是这种不朽的爱国奉献精神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不二法宝,千千万万代中华儿女始终传承着他那“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从岳飞抗金到戚继光抗倭,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宝贵而短暂的生命向我们诠释了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操。孔繁森,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和学习“以天下为己任”的典范,他把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演绎的淋漓尽致,他抛开了优越繁华的都市,只身奔赴祖国那块遥远而贫瘠的高原,心甘情愿地向这块土地洒下了一腔热血,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亲,可以把自己的工资送给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顾自己的病痛,为了那一方水土,为了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为无限的精神动力,他做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无憾。

作为基层央行内审战线的一名员工,在深情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时,应当进一步的去探究和理解它的引申义,把这种高尚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去。内审工作一向被人们看成是“没事自己找自己麻烦”或者是给领导找问题、给职工找不足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其实不然,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正是内审部门前辈们多年来忍辱负重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才是人民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前进和改革的动力,我想,作为一名内审战线的新同志,我更应该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内审工作向增值和咨询功能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更好的发挥内审在全行工作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为中心支行各项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奉献微薄的力量。

俗话说:“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从没有放松过对身体和意志的锻炼,常通过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来砥砺自己艰苦奋斗的品格。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领袖毛泽

东尚能“主动找苦吃”,我们又为什么不能“踏尽崎岖路”呢?在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能作出多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有种“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精神,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继续发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将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多为集体利益考虑、多为他人分忧解难,为社会和谐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岳阳楼感悟第六篇
《同析岳阳楼 殊途同归美》

同析岳阳楼,殊途同归美

——两堂《岳阳楼记》视频课观后感

山东诸城孟疃初中 白玉红

《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是文言文中的典范之作。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意境还是人生的启迪出发,都有着令人回味之美,可谓韵味无穷。

今天观看的两堂课堂录像,教学设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但是都是基于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文中传达出来的对人生的启迪和正确引导出发的。可谓殊途同归。

江苏苏州景范中学钱红老师的这堂课,从伟大作品和著名作者出发,导入简明扼要,直切主题,要言不烦。她从这篇千古美文的背景出发,从滕子京给范仲淹写的书信出发,给学生留白,引导学生思考,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从情感的预设体验中,去阐发学生还没经历过的人生感悟。

这堂课重点赏析了写悲景和喜景的两段,让学生在朗读中和对字词的把握中去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悟文本之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师在学生赏析了景之阴晴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引导着学生去探讨景与悲喜的关系,想通过学生的感悟来自己领略景情之间的桥梁——人生世事变迁。

美中不足之处是教师的替代比较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第二堂课执教者是德州十中的宋彦琳老师。她的课堂语言比较有感染力,课前备课比较充分,对教材挖掘非常深刻。

她通过引用诗句入手,把学生引领到对岳阳楼记的学习中来。并通过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生动简明地联想再现了文字所传达的美景。并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情因境异的结论。

然后自然引领到对情感的体验感悟中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身处大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如果过分受环境和个人情感的影响,就可能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陷入感情漩涡而不可自拔,所以我们要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这样,自然的把这种结论,与文中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贴近生活。

教师的智慧,往往体现得不着痕迹,宋老师然后问了一个问题“文章写于一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人们的思想,受当时社会历史的局限,那么,我们今天还需要这种精神吗?”并展示了80后语录,引发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无所为而无所谓,无所谓而无所不为。

责任是父母的事,作为新一代,我们的责任是放弃责任,活出轻松。 人生是有限的,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有生之年让自己过得高兴些罢了。 别和我谈理想,戒了。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究其这两堂课,优点在于教师都能很好的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言文之美,体会文言之味。

对于这些千古流传的美文,学生往往能感受到文本之美,但往往不能深刻领悟。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提高自己

的鉴赏能力,老师改变了边讲解字义,边体味语言,边领悟情感的串讲方式,先集中在第一课时,指导学生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在第二节课时,集中精力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结构,立意、语言。

感悟:

一、要品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岳阳楼记的语言言简而意丰,优美的语言留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过去往往通过翻译让学生想象文章意境。这样就失去了文言文的含蓄美。尝试让学生赏析文言词句,从中直接领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从古人名言中领悟到现代人生的智慧。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来被推崇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高标是很难企及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不但理解了古仁人那种旷达胸襟,而且从另外一个侧面获得了自己的一些领悟和哲理。例如:人不可能超脱人生的喜怒哀乐,但人可以有平和的心态。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警语,学生都明白应该继承这种境界,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社会境界,理解到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从身边的事情做起,避免了学生喊口号、说空话,使古人思想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

三、学生的认知和鉴赏水平是不可低估的,在赏析文段和评析警句环节中,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对文字的领悟能力及想象能力和独到见解。教学设计中如果多给学生这样的空间,他们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2011年7月18日)

岳阳楼感悟第七篇
《岳阳楼记 鉴赏 理解 读后感 中心思想》

《岳阳楼记》一词多义

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 到达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 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 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居:1)处在 居庙堂之高

2)居住 面山而居

3)停留 不可久居

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 长烟一空

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开: 1) 放晴: 连月不开

2)打开: 开我东阁门

3)开设 设置:旁开小窗

则: 1) 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为 :1) 行为,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2) 作为: 全石以为底

属:1)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2)连接:属引凄异

3)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景: 1)风景,景致:四时之景不同。

2)日光,阳光:至若春和景明。

3)景象;情况:晚景之计如何?

渔:1)捕鱼的人,渔夫:渔歌互答

2)捕鱼:临溪而渔

临:1) 面对:把酒临风。

2).临:来到:临溪而渔

3) 到,至:东临碣石

4)靠近,坐落于:翼然临于泉上

进: 1)在朝廷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

2)奉献:进尽忠言

微:1)要没有,要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2)微小,轻微:名微而众寡。3)秘密,偷偷:微闻有鼠。4)稍微,稍稍:土膏微润。

《岳阳楼记》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

8.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10.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岳阳楼记》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更新日期:113年4月10日 来源:省君教辅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