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寒夜巴金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7    阅读:

寒夜巴金读后感(一)
《读巴金《寒夜》有感》

读巴金《寒夜》有感

文/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教师 巩志俭 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果不其然,作品从寒夜中开始又从寒夜中结束,唯一不同的是,作品一开始伴着警报声,但结束时却没有,可以说,结束的这一情景是当时的国人盼星星一般盼来的——日本投降了!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老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明线则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暗线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国某某年洗件衣服要上千元”,物价上涨,经济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汪母眼里,树生只不过是儿子的一个“姘头”。但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倍加疼爱,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在情感上这并不矛盾,但在正常人的理智上是矛盾的。这也说明了,在母亲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占据主导位置,在她大脑海里,没有坐大轿进门的并非真正的儿媳。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树生的精神世界何等孤独!就这点看来,树生这一形象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

树生,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的母亲,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银行小职员,就这几点使她与婆婆格格不入。她厌倦

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试图振翅高飞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经常痛苦的和自己的思想搏斗着,可以说,他思想的搏斗是从她和陈主任在晚上的郊外散步时开始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女子身上柔弱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在进行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后,我们看出,她还是深爱着汪文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离开是为生活所迫,沉重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这沉重的担子都砸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从她后来回到这里时的情景,她的心仍然没变,他始终被懊悔和愧疚交织着。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他这样的“老好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但在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令人钦佩的,在好丈夫与好儿子之间他艰难的选择着,但我认为,他始终很出色,在工作上他是一个“老好人”,好像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容不得他这种“老好人”,这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工作上,他可谓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但又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在家里又他左右为难。病魔又缠绕着他,悲剧贯穿了他的一生。

作者有意将汪文宣的生命拖到革命胜利,这也蕴含着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这是国民的精神,他始终与病魔抗争着,中国军民也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殊死的搏斗,中国胜利了,可慰的是,他最终也看到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死也瞑目了”。这也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增添了些许慰藉。

诚如作者后记而言:“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无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

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一年前,两年前都不曾有这样的“寒夜”,我还活着,我没有患肺病死去,也没有冻死,这是我的幸运”。

寒夜巴金读后感(二)
《巴金寒夜读后感》

巴金寒夜读后感

巴金寒夜>读后感

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

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

“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飘渺的生命,看不到远方的人群,未来,谁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寒夜巴金读后感(三)
《寒夜 巴金 读后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其中汪文宣这个人物的故事最令我感动和同情。 “老好人”汪文宣最终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在无声的“不公平”的呼声中死去,在对社会的控诉中死去,它控诉什么?是战争(日本侵略战争)吗?不仅仅是日本侵略战争,是战争加之国内政治的腐败,文化的腐朽,社会的阴暗。

读了寒夜,我看到了一个懦弱的小公务员是如何成为旧思想的牺牲品的悲惨命运。

寒夜巴金读后感(四)
《读巴金《寒夜》有感》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

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寒夜巴金读后感(五)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王伟迪 上海大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只知道这部小说是巴金的小说名篇。我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去翻开这本书,因为我害怕这部小说像鲁迅的小说一样,十分难懂。但当我看完开头后,我被这部小说的剧情和语言吸引住了。

这部小说并不像其它小说那样,开头便介绍主人公,而是描写了一个在寒夜中行走的人,这个人怀着一种纠结的情感行走在寒夜里,开头就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感情基调。《寒夜》中,描写最好的就是主人公的情感纠结。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婆媳不和,最痛苦的可能不是婆婆和媳妇,而是丈夫。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是小说中主人公情感纠结的第一来源。巴金的厉害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在巴金的笔下栩栩如生。

男主人公叫汪文宣,女主人公叫树生,他们曾经在学校里认识,相爱之后,他们并没有结过婚,更没有举行过婚礼,只是同居在一起。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四年,有一个小孩。他们的感情很好,但是,女主人公喜欢打扮,穿衣时尚,经常和同事一起去玩,夜晚很晚回家,因此,引起了婆婆的不满。最无奈的地方是,他们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很难生活幸福。并且男主人公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工资不高,难以养活家人,而女主在银行工作,比男主更有钱,这就导致了男主人公说话没有分量。

然而,他们毕竟是相爱的,毕竟有孩子。女主也并没有做过对不起男主的事,尽管银行的一位经理在追求女主,多次劝她离开这个贫穷的家庭。面对经理的追求和爱情攻势,虽然女主有过想要离开他们,为自己寻找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因为她与男主之间毕竟有真爱,有过承诺,女主还是没有答应经理的求爱。

在这些事情之中,最痛苦的就是男主人公了,不光要调节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还要忍受妻子被人追求,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他觉得对不起女主,首先给不了她幸福,还要拖累她,所以他选择放弃。他既希望女主留下,又希望女主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男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动。正因为男主的宽容,使得女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不背叛自己的爱情。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巴金的这篇小说《寒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主人公们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当母亲与妻子的关系无法调解时;当知道有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在追求自己的妻子时;当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物价膨胀,生活拮据时;男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不安和自责之中,曾经的梦想变成了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他恨自己很无能,在情感的纠结之中,男主人公终于病倒了。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男主人公不愿去看西医,只是请了一个中医,每天喝药。而他自己也知道:可能这次生病永远都好不了。终日躺在床上,每天忍受病痛的折磨,他每天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和妻子聊天,但是他却不敢多说,因为他害怕不小心伤害了她。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可能男主最想对女主说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死的,但面对死的态度有所不同。就像对于一个将军来说,从来没有永远的胜利,因为总有一天你会老,那么你可能就会失败。我总记得在电影《三国演义之见龙卸甲》中,五虎上将之中的赵子龙,当他八十岁时,仍然出战,虽然明知道会战败,但他从未害怕,可能他认为一个将军本来就应该战死沙场。我为赵子龙而感动,更为男主而感动。虽然自己病入膏肓,将要离开人世,但他还是写信给远在他方的女主保

平安,希望她不要担心他的病情。最后,直到男主去世两个月后,女主才知道。虽然这种情节在小说中经常有,但在巴金的笔下,这个情节更加的真实,这个情节也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得到升华。

追溯这部小说悲剧的源头,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们到处逃命,能活下去就很困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力量显得十分的渺小。巴金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巴金在这部小说中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排斥,对和平的向往。

当然,在对男主感到悲哀的同时,我也替他感到惋惜。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就应该承担起对家庭,对妻子﹑父母﹑孩子的责任,就必须比女人更努力。所以,男同胞们,赶紧努力吧!

寒夜巴金读后感(六)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

太阳没有偏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温暖中,高大的建筑和渺小的地毯草都被它镀上了一层金黄。

他,却只有被寒气填充得满满当当的一室阴森,只有被冬的气息从脚底直冲心脏的一股寒冷,只有摇曳的烛光为家具陋室抹上的一层病黄。

李尧棠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

而他成了被理想抛弃的人,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时代。战争把整个社会的秩序打乱,把他和妻子从教育界拉了出来,把他们的生活变了个翻天覆地。

那是一段有理想却没有实现理想的路的年月,那是一段看得见阳光却感受不到温暖的故事,那是几个彷徨失措异常脆弱的人。

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本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却像黛玉出入于贾府,那样小心翼翼地活在每个日出日落间。他要讨好上司,要讨好战时的社会制度,这些痛苦都只是暂时的,到了1945.8.15鬼子投降,就会结束。

两个他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却一直制造硝烟在他周围,没有和解的可能性,没有安静的空隙,一场未平一场又起的婆媳战争,似乎不会有停战的一天。

又是吵架,夫妻之间的感情,远远不及鸡毛蒜皮的事情分量重,他们又为了芝麻绿豆而吵得推翻桌子。饭桌一受推力,震倒的不仅仅是桌子,而是整栋房子都震起来。

不说房子震动,就是整座城毁了,在战争年代也是家常便饭,一有风吹草动,老百姓就集体逃难。这天逃难,老太太不在家里,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找回母亲一起避难。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太太,中间隔着一条混乱的逃难人潮,妻子竟拉住丈夫说:“我们走罢,不要管她。”

拉扯一阵过后,妻子竟然竖起眼睛说:“那么好,你去接你那位宝贝母亲,我带着小宣走我们的路,以后你不要怪我。”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的眼睛生成那样,而这样的一双眼睛竟然长在他最亲密的人的脸上,让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颤。

他不得不去找母亲,她坚持不等老太太要带着儿子走,就这样,一家四口在逃难中走散。

老太太爱儿子,也爱孙子,却不喜欢媳妇,她对媳妇的出走,没有可惜而是暗自高兴。在儿子写信给媳妇时,她没有像其他以和为贵的老人那样让儿子好声好气劝媳妇回家。她不知道,儿子碍于脸面在信里表示,并不关心妻子回来不回来。其实他想听到母亲的一句劝,然后扭转笔锋求妻子回家,他也不知道老太太还在为媳妇的出走偷着乐。

在失望中,他忍不住怨愤地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他以为妻子会自动原谅他,自动回家。他提前在楼下紧张地祈望她的身影会出现在街角。但是没有,如果他的妻子是他想象中那样温顺,就不会闹出那么多的麻烦。

直到受了前辈指点:“这个年头,大家都在吃苦,还有什么好吵的!女人不及男人会吃苦,有时候闷不过,发点牢骚,也是人之常情,你就让她讲几句,不

理会她,什么事都不要紧了,对付太太的最好武器就是沉默。” 他去她的工作单位(银行),以为低声下气求几句,就可以了事。

他看到的,却是妻子和一个看起来哪方面都比自己强的男子走在一起。他不敢迎着他们走上去,他想过躲开,想过伸出手抓她,想过大声唤她,想过让他们发现他的存在,最后却只是灰溜溜地走了。

他没有任何权利约束她,他们之间只有长达13年的同居关系,他们有一个13岁的儿子却不曾正式结婚。他们双方始终都有完全的自由,当初他反对举行结婚仪式,现在他却后悔那么轻易地丢开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

这个情节,就给《寒夜》的男主人翁奠定了一个懦夫形象。在情敌面前,他竟然需要一张毫无意义的结婚证书来作武器。婆媳战争中,他只有两面讨好,只有劝战,从来没有一句大男人的威喝。

要知道,婆媳战争是迂腐不明白事理的母亲,加上窝囊不强势的男人,再加上缺乏孝心的女人共同导演加表演的。三缺一?上演不了!

如果母亲足以明白事理,可以感化媳妇;如果媳妇足够孝顺,可以忍石成金;如果儿子足够阳刚,可以吓倒两个女人。只要一个角色不配合,婆媳战争上演不了。

可惜,明白事理、真实意义上的孝顺、阳刚之气都是与生俱来,生来没有就要刻意锻炼的,要炼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生活、剧作、文学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经常看见精彩的家庭大战。

终于,夫妻坐在咖啡厅心平气和地聊天。只分别了两天的他们,明显地显得生疏多了。她说:“从前的事真像一场梦,我们有理想,也有为理想工作的勇气,现在„其实为什么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生活呢?”他们本来的工作丢了,理想可否实现,什么时候可以过回正常的生活,一切问题都因为战争而看不到答案。

妻子说:“你母亲那样顽固,她看不惯我这样的媳妇,她又不高兴别人分去她儿子的爱;我呢,我也受不了她的气,以后还不是照样吵着过日子,只有使你更苦,象这样分开,我们还可以做个好朋友。小宣和他祖母合得来,他有祖母喜欢,有父亲爱护,也是一样。反正他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年纪也不少了,用不着我这样的母亲了。”

战争不仅加剧了他们的家庭闹剧,而且使他们本来就不浓厚的亲情降到了冰点。跟她一起走的另一个男人在这个阶段只是一个普通的同事,而不是她要跟别人跑。俗一点说她一个34岁的女人在没有找好“下家”,就不堪婆媳战争,不堪无趣的家庭生活重负要抛离丈夫儿子,要脱离那个灰暗的家庭。

人对复杂、吵闹、混乱的承受力总是有限的。一个家里没有温馨没有宁静,只有吵闹只有指责,日子久了,谁都会崩溃,谁都会想逃想找退路。倒不如自己一个人过活,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他们这样就算是和平分手了,他呆呆地站在原地方望着她的背影。其实他什么也看不见,他的眼里只有一个景象:她同哪个穿漂亮大衣的年轻男子在前面走着,永远在他眼前走着。

他没有大男人的气魄和阳刚,却有着男人与生俱来的观念:自己的女人只要做错一次,就要记住一辈子。就像《奋斗》里头,向南不会忘记杨晓芸跟华子有过暧昧的一晚那样。

他的懦夫不仅表现在面临“情敌”选择灰溜溜走掉;不仅表现于母亲和妻子之间的互相战争中既保护不了母亲,也保护不了妻子,更保护不了自己;还表现在根本没有勇气去拉住要走的妻子。

另一边厢,母亲在知道儿子去找过媳妇后,想:这个没出息的儿子,居然跑去找哪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这太过分了,不是她所能忍受的。

推理一下,为什么儿子去找媳妇?因为儿子认为她必须在自己身边。为什么她必须在他身边?因为她不在身边他受不了。也就是说,儿子要媳妇在身边才觉得幸福,而现在儿子的幸福却是老太太不能忍受的。那就是说,母亲并不希望儿子幸福。

那么,老太太以爱的名义做的太多事情使我生出怀疑,她爱儿子,却看不得儿子幸福?我想不通。

老太太说:“她还会回来,你真是做梦!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我18岁嫁到你家来,30几年了,我当初做媳妇,哪里是这个样子?我就没有见过像她这样的女人。”儿子离婚,生活中没有“那个女人”,她就安心也安静了吗?其实她儿子娶的是哪个女人都是她没有见过的,每个媳妇都是从女孩变过来的,相信没有哪个女人天生是做媳妇的料。

媳妇打扮得漂亮她看不惯,媳妇的工作是在银行里做体面事情她看不惯,媳妇把孙子送到贵族小学她看不惯,媳妇上班没时间做家务她也看不惯„„嗯,她看不惯的都在媳妇身上,媳妇身上的她都看不惯。是不是说,做媳妇的把自己弄得邋遢不洁,去给人家当保姆或者扫大街,连送孙子去上学的能力都没有,或者干脆什么工作都没有,天天在家里做家务受气,她做婆婆的才会满意才会开心呢?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念:人有一种忘记初衷的惯性。

就像农民起义,它的初衷本来是推翻剥削阶级、消除剥削。当洪秀全等人真的推翻统治阶级以后,的确让百姓过上没有前朝统治者剥削的日子,只是让老百姓过上受他们代表的新统治阶级的剥削。

这个原理跟婆媳相处是一样的,一代的媳妇变成婆婆后,让二代的媳妇受苦受气,二代的媳妇变成婆婆后照样让三代的媳妇受苦受气。永远不会在变成婆婆后回想自己当媳妇时的艰辛,在刻薄程度上有增无减。

历史老师说农民起义的结果是因为农民的局限性,那么婆媳战争的循环应该就是女性的局限性咯。

他终于受不了了,受不了母亲的歪理,受不了又冷又暗的屋子,受不了他的心漂浮在虚空中找不到一个停留处。他跑了出去透气,在小酒馆里碰上了老同学。酒馆里都是失落灵魂的躯壳,他们用酒让自己暂时停止思考。

老同学杨柏青是文学硕士,有一大堆的著作计划,却说:“活着,活着,真不容易啊!以后除了酒,我还有什么伴侣呢?”

杨柏青的妻子(妻+子)死于难产,就在十天前。妻子死的时候,他在上班,不在她身边。医院的人说女人叫他的名字叫到断气那一刻,他始终没能赶去见妻子最后一面。那以后,妻子的惨叫成为他耳朵里唯一的声音。

“宁得罪小人,莫得罪女人”是真理,但是还有一种人万万得罪不得的。他因为得罪上司,才没能告假陪在妻子身边。历史不会出现太多新意,总是无独有偶。大唐曾经最得意的才子,王维,因为得罪了王爷而未能赶回去见妻子最后一面。

上司万万不能得罪,他们能成为你的上司,足以证明他们的杀伤力比你大。

安慰老同学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安慰:起码他一家四口还平安。人永远不会预料到下一秒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他出去喝了几盅酒,以为和妻子就此和平分开,却轻易把他妻子弄回家了。

醉得在街头呕吐的他,被妻子遇到了。即使只是普通朋友,她也必须要送他回家,何况他们是13年的夫妻。这一送他回家,她也就回去了。

老太太自然一脸的不高兴和刁难,拿谁刁难?她儿子。像对小学生一样逼问喝酒的理由,逼到儿子吐得一塌糊涂才肯松口。

而媳妇,她表现得神气,她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她的心理,书里没有描述,请准我做一番猜测。她的胜利感大概来源于:你儿子因为我跟他分手而痛苦,而去喝酒,说明没有了我他很痛苦,他不能没有我,说明我比你这个老太婆重要!

过了几天相安无事的平静生活后,另一个问题又找上门了,肺病的征兆:发地热,咳出血痰,全身乏力。当他难受得请假回家,却又在路上遇到妻子和另一个男人走在一起,出入的依旧是他没有闲钱消费的咖啡厅。这时候,他的心里完全符合懦夫的特征——老好,他竟然觉得妻子跟那个男人一起显得更和谐。他跟妻子同样的年岁,他看起来单薄瘦弱,精神萎靡,还染了肺病。妻子还富有活力,看起来那么年轻,他觉得自己不配她。

他的心里总是不平:工作上受上司同事欺负,家里总是吵个不停,上天还赐给他一个传染病„他在心里发出千百次的抗议,但是谁也没有听见,谁也不会想到他也会不平和抗议。他老好人的懦夫形象已经深入民心。

妻子的心里总是寂寞,她怕黑暗,怕冷静,怕寂寞。在这个家里,却只有这几样东西,病倒的丈夫、苛刻的婆婆、老成的儿子,给不了她活力,给不了她痛快。她说:“现在我在没有什么理想,我活着的时候我只想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其实,她想的谁不想?

他说她没有得到她要的,要怪他没有出息。她的回答把一句话化成了一根根针扎进了他的心里:“怪你有什么用?只怪我当初瞎了眼睛。”

我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当丈夫听到妻子说自己是当初瞎了眼睛才嫁给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是我可以断定,这种感受是负面的,对家庭对夫妻感情的破坏力不亚于第三者。

当又一场婆媳战争以他的摔门而去落幕后,他又去了酒馆。我说过,人永远不会直到下一秒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酒馆里,他又碰上了唐柏青,这次如果唐柏青不开口叫他,他是不会认出跟自己同桌而坐的就是老同学的。因为唐柏青已经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终日买醉的流浪汉。而且就在这一晚,唐柏青冲出马路被车撞成了肉泥。

他吓坏了,他目睹了老同学从文学硕士到醉汉到流浪汉,还亲历了老同学的死。当晚回家吐血的事就让家里的两个女人知道了。这时,两个女人的情感终于得到了统一,她们关心他。为了他的病,她们停战了,妻子竟然乖乖听母亲的让丈夫看中医。

中药似乎很有功效,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地好起来,母亲当着妻子的面称赞中医高明,妻子并没有反驳,只是微微一笑。其实有效的药倒是妻子的态度的改变,他需要的正式休息和安慰。

但是他实在是对情况作了乐观估计了,女人的战争只可以暂时停一下。如果指望妻子和母亲和平共处作为治病的药,那么他注定无药可救。十天半月的平静过后,两个女人又抓住任何机会攻击对方。

这时时局进一步动荡起来,谣传日本鬼子打到西南了(我估计这是日本鬼子当时打的心理战术)。他因病失业了,妻子那位“同事”(陈主任)要调职兰州,要妻子跟他一起飞。

一个男人在女人身边出现的频率高了,说是单纯的朋友谁也不会相信的。 这位陈主任用尽方法拉别人的妻子走,从述说时局危急,到教唆她不应该为了让她寂寞的家而牺牲自己,到向她表白,最后到为她办好调职。这位陈主任真可谓用心良苦,要把她救于没有温暖和感情的家庭。不得不说一句,这样的男人在别的方面再优秀,也只能给我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印象。

一方面想逃离苛刻的婆婆,一方面舍不得老好的丈夫;一方面想遵守传统道德的规范而留下,一方面又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多重矛盾中徘徊,她留下的决心才坚定,又被战事和诱惑动摇;她离开的决心才竖起,又被丈夫的感动动摇。

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后,她决定跟陈主任飞兰州。婆婆反复跟儿子说她不是过日子的女人,更不是跟着他熬苦日子的女人,她早晚会跟人跑了,这一点是被婆婆看扁了。

但是我并不觉得老太太是高明的,如果她没有这一系列的猜想,就没有对媳妇的偏见,就没有一场又一场乐此不疲的战争。那么,媳妇就不会受不了,就不会下决心飞兰州,婆婆的预言就不会应验。媳妇最终抛下病夫透视出她对丈夫的爱没有太深,但她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婆婆,促成她下决心走的也是这一痛苦。

出发前夕,她像久旱的植物得到水分和阳光一样,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和快乐。她没有太多对丈夫对儿子对家的不舍,相反地她人还没有上飞机,心就似乎已经飞远了。

凌晨妻子的离开,带走了家里的热闹,他和老太太说上几句话就像把话说尽了。天生老成又给功课压得透不过气的儿子并没能给家带来多大热闹。

这时,他卧病在家,希望距离可以缓解母亲和妻子的冲突,于是让妻子写一封表达歉意和好感的信。

他不知道,距离的变远可以冲淡人的冲突,也可以冲淡人的感情。而距离的拉近,可以把人的感情升温。

这种状况下,冲淡的是妻子和母亲的冲突,在飞之前,妻子就已经不屑于跟老太太吵,不屑于跟老太太争她的爱了。冲淡的也是妻子和他自己的感情,而升温的是妻子和陈主任的感情。

在他请求妻子写信给母亲道歉后,他收到了妻子的一封长信,意思就是不能在他家待下去了,说“你有这样的母亲,根本就不该结婚”,请他放他自由。

病得不轻的他,忍住悲痛给她回信“我除了向你道歉外无话可说,耽误了你的青春,这是我的大不是。现在的补救方法,便是还你自由。”

妻子的打击使他的病情迅速恶化,他回到了原单位上班,同事联名写信要求他不能在单位吃饭。他在一步步向死亡逼近,最后,在举国为抗战胜利庆祝的时候,他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寒夜巴金读后感(七)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这是我能想到所有的词来形容汪文宣,看完《寒夜》后,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他。巴金将一个软弱并且摆脱不了封建礼教束缚的旧社会知识分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简介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简简单单的一个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矛盾。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二、汪文宣与汪母

《寒夜》中描写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个人之间的纠葛。首先想说的是汪文宣与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汪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旧时代女性,然而她在整个悲剧过程中扮演着悲剧催化剂的角色。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范围,超越了溺爱。在她眼里,她的儿子是最宝贝的,受不得半点苦,所以有错也一定是儿媳的错,有苦也一定要她来受,有病也是累的一定会好。而汪文宣对她也是一种“愚孝”,就算母亲做错了,也是可以原谅的。他一直夹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想在母亲面前为妻子说好话,但是他却没意识到这恶化了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汪母虽然保守、固执,但是她爱她的儿子,所以我觉得只要汪文宣拿出强硬的态度,母亲一定会听他的话。更深入地思考,汪文宣与他母亲之间的矛盾不正是这个社会普遍所存在的矛盾。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汪文宣是那个时代中国小知识分子的典型:善良、老实、正直、不会阿谀奉承,这是他性格中美好的一面,然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无法生存下去。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汪文宣性格中有价值的东西被那个时代的社会毁灭了。

三、汪文宣与曾树生

其次是汪文宣与他的妻子曾树生之间的关系。他们曾经很相爱,或者说一直很相爱,但他们的爱在汪母眼里不值一提,或许说实在这个依然封建保守的社会里不值一提。他们曾经为了共同梦想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天真的认为即使不结婚他们也能够一直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事成了母亲厌恶她的原因。曾树生在故事中一直是纠结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开明解放的女性她渴望自由,但她面对汪文宣时又很同情担心她以至于难以离开这个牢笼。她无法忍受汪母,她一次又一次地希望汪文宣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为她反驳汪母,而汪文宣一次次地让她失望,使她在丈夫的爱与自由之间选择了自由,最终她还是活到了最后。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

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但是在我的心里,我还是崇拜曾树生的,就像俗话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曾树生将这句话表现地很到位。虽然她崇尚物欲,但她只是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欲望而已,她渴望自由,渴望时尚,这完整地体现了一个新时代女性。就算她离开丈夫去了兰州,我觉得她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罢了。而且她并没有对不起她自己的家庭,她也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她没有给儿子很多的爱,但是她不怨不悔地给他最大的经济支持,最好的教育。对于汪文宣,在他病重的时候一直努力照顾他,即使每天受母亲的冷嘲热讽她还坚持地留下来,最后在百般纠结思考后才离去。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认为曾树生早就可以走了,面对这样的婆婆她也已经仁至义尽了。只有离去她才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自由飞翔,实现她的梦想。

四、曾树生与汪母

最后是曾树生与汪母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的矛盾是整篇小说的主线,正因为她们之间的矛盾体现了那个时代旧中国的半封建性,新时代与旧时代观念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然而这一切汪母都无法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她对她儿媳的污蔑,轻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其子与儿媳的婚姻不是按封建社会的程序来办,没有按着封建的“八抬大轿”抬入他们汪家的大门,因此她不能算作汪家真正的儿媳,仅仅是他儿子的“姘头”是一个下贱的女人,她打心眼里鄙视她,因此她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儿媳,即使是儿媳将自己的开始献给了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理想所在的教育界,不得不去银行工作,并且家中大部分开销得她一人扛,而且因为工作而使得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母亲。二,她认为女人天生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应该天天在外面抛头露面,而且更不应该和任何人有社会接触,因此,她不停的骂自己的儿媳是“花瓶”是卖相的,自己和儿媳吵嘴后,儿媳负气出走是和人“私奔”,因此她不顾及儿子病重,一味和儿媳争吵,并多次在儿子面前中伤,试图从中将二人的感情完全破坏掉,在每次儿媳离家后都是“带着胜利的微笑”,殊不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打击,老奶奶不仅保守,而且固执,她从不相信西药,认为只有中药可以治病,因为儿媳的缘故她相信儿子的病仅仅是劳累,休息几天,吃几副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在一步步地拖延下,终于将儿子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因此,汪母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又可恨又可悲的角色。

五、汪文宣与其他

其实《寒夜》想要表达的还有更多,比如汪文宣与他老板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他与同事之间冷漠的关系更是表现了人性之间的冷漠,还有他与邻居之间的关系明明自身难保还要答应帮别人表现他“老好人”的性格······

《寒夜》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漫长、战火纷飞、寒冷的冬天,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夜晚死去,这就是他的悲剧人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