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第三帝国读后感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7    阅读:

第三帝国读后感(一)
《读后感》

纳粹?外星人?还是我们的同类?

——观《钢铁苍穹》有感

《钢铁苍穹》是一部黑色幽默喜剧片,故事讲述了2018年,美国总统为了自己的竞选能够胜出,再次启动了登月计划。当世界上第一位黑人宇航员詹姆斯·华盛顿与同伴踏上月球时,却遭遇到了子弹的袭击。原来,早在1945年纳粹即将战败之时,纳粹的科学家在反重力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在南极的秘密基地上,将一支纳粹的研究部队送上了月球,并在月球背面建立起了一个军事基地。在那里,纳粹的科学家不分昼夜地研究新技术、改善武器,妄图在月球上重新建立起部队,反攻地球。

看完之后我不禁想问,从月球乘坐飞碟而来反攻地球的那些人是外星人吗?外星人不都是来自外太空乘坐飞碟吗?可是他们又和我们长得一模一样,那他们是我们的同类吗?如果是我们的同类,那为什么他们又被叫做纳粹还攻击地球人呢? 纳粹到底还存不存在呢?现在各种UFO事件是不是真的和纳粹有关呢?如果纳粹当真如影片中那样从月球背面杀过来,我们该怎么办?他们在月球上的科学技术,因为人口和环境的限制而在21世纪时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中期的水准;可他们又因为资源丰富、人民团结而锻造出各种形态巨大的机械装置。还拥有地球上稀缺的资源氦三。现实中大量事实还在不停地证明着纳粹的存在。仅在1934-1940年间,纳粹德国就陆续制造了至少七款RFC系列的飞碟样机。1945年德国战败后,盟军在受降德国海军时,吃惊地发现:有54艘德国U型潜水艇和6000多名技术人员以及科学家,竟然从纳粹的海军中莫名其妙地失踪。这些潜艇究竟去了哪里,它们是否在秘密运送某些绝密的研究成果?美国军方推测,纳粹德国很可能在南极建立了秘密的基地,纳粹德国的这些科学家和潜水艇极可能被秘密转移到了南极。这个猜测虽然令人难以置信,却也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在二战爆发前一年,也就是1938年,纳粹德国就组织过南极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大陆,到处树立万字旗,宣称南极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领土。在考察中,他们详尽记录了南极大陆的地理水文等资料。大量事实表明纳粹也许真的存在。

再看地球上的人类。剧情的开头,竞选中处于下风的美国总统,需要发射宇宙飞船去月球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去换取大众的选票(还特别是为了黑人选民,

因为宇航员中有个黑人)(这算是体制问题么?)。在竞选演讲时,动用纳粹的语言和宣传风格演讲并很简单的煽动人民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在和月球入侵军爆发战争的时候,美国总统想到的第一点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到自己可以行使战时总统的权利(战时的总统是可以自动继续担任总统直到战争结束的)而欣喜若狂。剧本作者和导演用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肆无忌惮地揭露着所谓美式民主的可笑,和政客们毫无廉耻的丑陋嘴脸。除了毫无顾忌地嬉笑怒骂美国政治,对于国际政治的辛辣讽刺更是让人捧腹不已。先是朝鲜代表同志在联合国会议上“自豪”地宣称强大入侵舰队是他们伟大正确的领袖亲手设计和建立的,不仅仅是把朝鲜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形象描绘地惟妙惟肖,还告诉了我们一个荒谬而真实的事实,伟大的半岛人民真的是外星人啊!继而,在美国的宇宙战舰渐渐抵挡不住月球反攻军的反击的时候,除了奉行中立的芬兰(主要投资方的部分来自于芬兰,估计是专门吐槽自己国家来着)其他原本宣称不进行太空军备的各国纷纷亮出自己的太空战舰加入抵抗战团,就连本该早就坠毁的和平号空间站也原地满血复活并变身成宇宙战舰大杀四方。美国总统惊讶的发现,原来世界各国和自己的政府别无二至,背地里都隐藏着自己不可告人的项目和秘密来保护自己和防范别人,国际政治间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表现地淋漓尽致。当美国总统得知月球上有着纳粹遗留在月球的巨大氦三资源时,她无耻的宣布把月球资源归美国所有。而下一幕就演变成全世界领导人在联合国会场上的群体格斗大赛,皮鞋与假牙齐飞,口水和鼻涕一色。喜剧片中的他们是如此单纯,现实中又是如何呢? 看到这我在想,如果纳粹复仇反攻,地球人会不会真的被消灭?

如果假使二战的结果同史实相反,人类的科学将朝何处发展?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一个样子?如果是轴心国取得二战胜利,靠他们的科学系统,我们有可能避免如今的气候异常、环境恶化、粮食紧缺、资源枯竭等问题吗?

“我等待着另一个机会。来宣告你属于我。终有一天我知道我们会再次相见。在那钢铁苍穹下。”杀人者们依然在杀人,只是做得更漂亮,几乎不让人察觉罢了。而正当那些无助的人们在仿若地狱的人间流离失所的时候,少数的人们仍然可以听着小曲儿在自己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里踩踩跑步机。 不管那些第三帝国的残党们是否还躲藏在月球的背面密谋着从新踩踏全世界;如今那些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人们,或许也不过是换下了笔挺军装的纳粹,他们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从未离去。

第三帝国读后感(二)
《第三帝国的兴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

提起世界大战,我总会想起德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残酷无情地挑起战事,是战争的始作俑者,是战事的祸端,对各被征服国的人民实行的恐怖统治的强度超过有史以来所有的野蛮与迫害。纳粹,希特勒,集中营„„这些名词紧紧地与德国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一直以来,我以为,一切均是希特勒与其所领导的纳粹党所做的孽,犯的过。对那段尘封的历史只是知道个大概,未深究过其起因进过。直至老师要求写读后感,我才阅读了与此相关的书籍——《第三帝国的兴亡》,愣是花了一周的时间硬啃下了这个著作,然而只读完了“上卷”,眼看上交期限逼近,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写下这个。威廉·夏伊勒大师的鸿篇巨著在经过我的一番囫囵吞枣之后,难免变味走形,只图没有亵渎大师的一番心血。

上卷主要描述阿道夫·希特勒的的人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从维也纳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弃儿一步步攫取国家政权与最高权力,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并如何引领德国一步一步走上纳粹,走上战争的道路,将德国,将世界玩弄于手掌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结果和希特勒的倒台则属于“下卷”的内容,没来得及一一品读。文中“德国的纳粹化”这一章的详尽叙述引发了我对德国纳粹化的思考。

希特勒该为这段历史负上全部责任吗?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希特勒是罪魁祸首,没有他,就不会有后来这些恐怖的战争,肆意的屠杀与摧残,历史就会因此而不同,会改写,一切都会不一样。无可否认,希特勒是罪大恶极,是他,创建了第三帝国,把德国人民送上从来没有到达过的权力的高峰,转身又把他们投入悲惨的深渊,在世界实行恐怖统治,置世界人民于水生火热的煎熬之中。可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英雄人物、重要人物不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不是意识决定的物质一样。当然,希特勒不是英雄人物(谁会承认呢,疯子才会这样想吧,又或者某些日本的狂热分子会这样认为也说不定呢),但他是个重要人物,这点不应否认。正如着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希·海因克所说,“希特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历史生活中,个人具有突出的和不可估量的力量”。重要人物虽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作者所说的,“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奇想以及惊人的判断人和局势的本领”,希特勒的确有着非一般的能力,不过他却把它用在了歧途上。然而,把一切都归咎于一个人身上,这就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正是德国人民,把希特勒送上总理的宝座;也正是德国人民,亲手埋葬了德国。

“对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得势,德国任何阶级、任何集团、任何政党都不能逃避其应负的一份责任”,作者如是说。我很是赞同认可。共和国后期,政党数目过多,而且彼此相互倾轧,只顾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求同存异,更无法在国会中形成一股稳定的力量来应对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日本现在的状况与此很是相像,都是面临着经济危机,国内势力四分五裂,党派之间勾心斗角,把国家利益晾在一边。同样,日本国内出现为数不少的激进分子,企图转移民众注意力到外交上,通过向外扩张,解决自家党派所面临的危机,争取更多利益。这些现象让人忧心,应引起国际社会的警惕,避免在同一处地方栽倒两次。如果当时德国当局政党团结一致,岂会发生后来之事?其实,在当时也有反纳粹主义的德国人,可他们的致命错误在于没有团结起来反对它,不能联合

起来对付共同危险。忠于共和国的人,在最后过于目光短浅,慌张胆怯,不敢承担牺牲所带来的风险。不仅如此,德国还欠缺一个有力量的中产阶级,一个能起稳定作用的真正的保守政党。即使纳粹党纵火火烧国会,国家的司法、法庭也完全屈服于纳粹党。国会纵火案之后,德国最有权势的机构一个接一个向纳粹低头,毫无反抗,一声不吭,自行消声。就这样,纳粹党成立发展起来了。“它成立于和平时期,是由德国人们自己用和平的手段创立的,既产自他们的软弱,也产自他们的力量”。显然,德国人是善于反思的,是勇敢的,在战后德国政府及其国民所作出的弥补与努力就可见一斑,比如在对待历史教科书这个问题上就诚恳的多,向后代坦承曾犯下的罪孽并郑重告诫勿要再犯;对曾深深伤害过的民族——犹太,也是发自内心的歉疚,两位德国总理两次在犹太人墓前惊世一跪让人释怀之余更心生敬佩。他们,仍然是值得让人敬重的民族。相比,某些国家仍执迷不悔,没有勇气正视历史。

犯错误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撞到、踏碎了“南墙”还不懂得“回头”,一错再错,执意不悔。人如此,民族何尝不也是如此?

第三帝国读后感(三)
《读书笔记:第三帝国的兴亡》

读书笔记:第三帝国的兴亡

读书笔记:第三帝国的兴亡看完《活出意义来》,突然对纳粹党那段万恶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度娘说要了解那段历史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为最佳。kindle里,三册《第三帝国的兴亡》加起来长达20000页,光是想想就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咬咬牙,开始阅读吧。这注定会是一篇断断续续的读书笔记。1933年1月30日,德国历史上奇迹且悲剧的一幕产生了。在这一天,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是乱世造“英雄”的原因吗?在我看来,希特勒的当选是特别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首先,他年仅43岁(在非世袭制的年代,43岁这样的年纪在政途上简直与初中生无异);其次,个人形象不伟岸甚至滑稽(他留着卓别林式胡子,形象那么不严肃,何以服众?);再次,他的政治资本岂止是乏善可陈(首先,他爸是私生子,没有显赫的背景,他自己还在维也纳当过五年的流浪汉,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立下丰功伟绩,接着战后在慕尼黑也无人问津);最后,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 ! 你能想像奥巴马或金三胖当中国总理的画面吗?!No way!在阅读本书以前,我只知道希特勒是一个极具煽动能力的人。看过一些评论把他的演讲说的特别神奇,好像只要是听了他的演讲,就会热血沸腾到要为他卖命(很可惜由于对那个时代的所知甚少外加不懂德语,网上希特勒的演讲视频完全无法把我带入那个忘我的境界)。。这本书里也描述到希特勒在演讲时的声音具有一种魔性,而希特勒本人也在未作过任何演讲之前就己认识到要走革命的道路,必须要掌握演讲的技能,然后他就开始自我练习。 很多他的党内同事都不认为他能演讲,只到他第一次“粉墨登场”为他所参与的德国工人党筹到了300马克(要知道这个党之前只有7马克的活动经费啊)后才对他刮目相看,希特勒本人也是从这一次演讲中确认了自己能演讲。 虽然说他那激情四射的演讲更多的应该归功于天赋,但我认为希特勒在很早之前就认定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演讲技能并持以练习,这种远见才是帮他一步步踏上总理之位的最大助力。除了演讲的能力,让希特勒颇为引以为豪的还有“读书的艺术”--维也纳五年的流浪时光,认识他的人如此评价他:这个瘦小的人,做什么都懒的要命,唯独读起书来可以废寝忘食到不要命。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里提到他在那段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声称自己很早就掌握了判断从一本书里应该吸收到哪些知识要点再转化为己用的能力,他称之为“读书的艺术”。的确,这世上饱读“诗书”的人千千万,但能把所读转换为自己的思想,再转化为生产力的人,估计连10%的比例都达不到。如何拥有这样的读书艺术?希望书中接下来会有所提及。还有什么在推动着他成为德国总理?这是一个未完待续„„---读《第三帝国的兴亡》前两章共1200页有感。。。。

第三帝国读后感(四)
《《从乞丐到元首》读后感》

从乞丐到元首

09生物医学工程 王祖铭 09060116

在追随者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仍然是个疯子,是个蠢才,是个不可救药的杀人犯。没有谁像他那样拥有着高远,严肃的理想;没有谁像他那样洁身自好;更没有谁像他那样有毁灭性。这个人物是如此地恶名昭著,又是如此地传奇,以至于在他逝去六十余年后,我们仍不能看清他的真实。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人是疯子,这个人是天才。也许,阿道夫·希特勒是20世纪撼动历史的最伟大(英文中的Great。 great是个中性词,表示希特勒确实是个大人物。中文中的伟大则是褒义词)的人物。

他是个有良知的幻想家,但是他似乎对现实不满。——库比席克 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托马斯·曼就曾在他的杂文《我们的兄弟希特勒》中对希特勒做过“人性化”的描述。他希望德国能够正视希特勒,他说过:“希特勒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一种真正正常的德国现象。反对许多德国人把纳粹的出现当作一次历史事故,真正的恶魔其实是在每个德国人的心里!不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选择了希特勒。希特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被压抑和损害的民族利益情绪的极端爆发。疯狂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民。在二战前,访问柏林后的林德伯格曾经在报纸上说过:“希特勒完全不像我们报纸上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神经失常的狂人,给我的印象恰好相反,他是一位冷酷、精明、敏锐和果断的领导人。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彻底改变了他国家的面貌,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建了他

们国家的力量和自信,这种能力,我相信从古自今还没人可以拥有。”他上台执政后仅用了6年时间,就把一个政治涣散、外交软弱、经济凋敝、军力弱小的国家,治理成欧洲第一军事强国,并且不流血地并吞捷、奥两国。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横扫欧洲大陆,直逼英伦三岛,深入苏联围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一国之力对抗美苏英三大强国。曾经有这样的评论:如果希特勒在1934年前死掉,那么他的名字留下的应该是荣耀而非罪恶。

对于希特勒,我们仍需要仰视。因为对于生活的安排他却以某种表面苟安式对抗去相搏击,他的人生平淡,但他却不甘于平淡。阿道夫.希特勒一步步脚印与生活对抗的历程,从最低层到最高层,有许多足以称道的地方。曾经有个评比是20世纪最愚蠢的事件,赫然榜首的便是维也纳皇家艺术学院拒绝了一位参加美术专业考试的考生——阿道夫.希特勒。原因是该考生在天资方面不够。当德军的铁骑踏向奥地利之后,希特勒道出了当时他生活的一个短景,或者是他当年在维也纳生活的一个缩影。在一个喜气洋洋的圣诞之夜,他在给帝王饭店扫雪,而天气是如此的寒冷却未有一下杯热咖啡的赏赐。而哈斯堡皇族成员踏着红地毯奔向歌舞生平的大堂。于是阿道夫.希特勒便指着帝王饭店放言。总有一天,我也要走进去。而30余年后的那天,他被簇拥着走了进去,而此饭店也是他下榻的首选。如此的一段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落魄与志气,让人不禁想起了项王那时“取而代之”的气概。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

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及犹太人的仇恨。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这和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于天堂被剥夺,希特勒选择了地狱,由乞丐变成了元首。

第三帝国读后感(五)
《读《我的奋斗》有感》

《我的奋斗》,是阿道夫。希特勒在发动“啤酒馆暴动”后被捕,在大牢中口授,由希特勒口授,由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1925年12月8日《我的奋斗》第一卷正式出版。1928年,希特勒又开始口授《我的奋斗》续篇,书名为《希特勒的第二本书》。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能否集中力量,是很重要的,五个指头分开,是打不过一个拳头的。所以,历史上那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件也就能发生了,比如蒙古几十万人为什么能打趴下欧洲,为什么日本那个小岛却能打了中国八年,为什么小小的德国却能发起两次世界大战!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是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认知和感情。相同民族会有相同的民族心,做事也会更加努力地付出,甚至自己的财产、生命!

而德国就是这样,要想研究德国,就得先从“民族”二字着手,而本文(《我的奋斗》)也体现了阿道夫的民族性,甚至可以说他把日耳曼人从一个民族,变成了一家人!他把民族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宣扬日耳曼人应该做世界的主宰,让他得到了人民的主持,更使得战士在战场上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阿道夫认为“经验告诉我们,对外政策的建立,以及国家强弱的判别,根据于现在的军备者少,而根据于民族的显著或是潜蓄的抵抗力者多”。

首先,阿道夫提高了日耳曼人的民族荣誉感,启一个收心的作用。在书中,他这样说“目前我们须知道,力量虽然已经分散,但是事业的成功,任属是可能的,因为优秀的人士对于共同的祖国,永远表示着同情的,他们的祖国的国土,完全属于他们的”。甚至,对于在其他国家的日耳曼人,他也要收容,他早年在奥地利,他说“一个日耳曼人。。。。。。他的视线虽然狭小得只奥国境内,但是他仍能望到帝国的边界,他虽然不幸受到脱离祖国的命运,但他仍能负起这伟大事业”。

其次,阿道夫不光收心,还要把他的“信徒”的力量释放出来,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好的,甚至比基督教、伊斯兰教还要彻底。他认为“于是利己主义,也就成为民族中的主要势力,个个只是唯利是图,社会秩序立刻废弛,人类都从天堂堕落入地狱中去”,于是,付出吧,无条件的、无节制、无保留的付出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把日耳曼民族全部剥削了。当然,这也是他能发动世界大战,还取得那么大效果的原因。因为团结,因为奉献。

再有,阿道夫不光夸自己民族,还要贬低对方(世界各民族,不过主要是犹太人),他认为“犹太人现在所有的文化,大都是他民族的东西,而在犹太人的手中败坏了”“他们(犹太人)的智力,在一切的时期中,都是因为和邻近他们的文明相接触而得到发达的。可是犹太人对于他族,那就是没有丝毫的贡献了”。正是阿道夫这样夸大自己,贬低别人,才会使得日耳曼人在心里有一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观念。阿道夫的理论知识还是不错的,他不光贬低了别人,他还在日耳曼人心里种下了“我们民族奴役其他民族是对其他民族好的”思想,他说“但是,当他驱使这班被征服者工作的时候,被征服者不但生命有了保护;而且命运也比较优于前所谓‘自由’的生活了”,这更加使日耳曼人坚定了奴役世界的心!

下面来说说阿道夫是怎样做的:

1.实力。“唯一的方法,便在夺权”“实力实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我们要恢复我民族的势力,第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应该先恢复我民族自卫的欲望”

2.宣传。之前有一次他宣传时是打印宣传单,共80份,但是到场的只有七八人,第二次他们利用“慕尼黑观察报”宣传,到场110人。。。。以后越来越多。还有就是他的演说能力。“在群众的大会中,效力比较最大的是演说,这演说并不在能感动知识分子,而是在能投合群众的意思”。

3.

第三帝国读后感(六)
《从乞丐到元首——读《希特勒传》有感》

从乞丐到元首——读《希特勒传》有感

蒲中哲

阿道夫·希特勒 也许是属于 亚历山大 、 恺撒 、 拿破仑 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由他主导的这段二战历史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梦魇。本书试图还原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希特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被压抑和损害的民族利益情绪的极端爆发。疯狂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民,德国人民造就了希特勒狂妄的个性。希特勒率领德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大赌博,在 欧洲 大陆抢占更多的生存空间是驱使他们铤而走险的诱因。

在追随者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仍然是个疯子,是个蠢才,是个不可救药的杀人犯。没有谁像他那样拥有着高远,严肃的理想;没有谁像他那样洁身自好;更没有谁像他那样有毁灭性。这个人物是如此地恶名昭着,又是如此地传奇,以至于在他逝去六十余年后,我们仍不能看清他的真实。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人是疯子,这个人是天才。也许,阿道夫·希特勒是20世纪撼动历史的最伟大(英文中的Great。 great是个中性词,表示希特勒确实是个大人物。中文中的伟大则是褒义词)的人物。

他是个有良知的幻想家,但是他似乎对现实不满。——库比席克

德国当代着名文学家托马斯·曼就曾在他的杂文《我们的兄弟希特勒》中对希特勒做过“人性化”的描述。他希望德国能够正视希特勒,他说过:“希特勒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一种真正正常的德国现象。反对许多德国人把纳粹的出现当作一次历史事故,真正的恶魔其实是在每个德国人的心里!不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选择了希特勒。希特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被压抑和损害的民族利益情绪的极端爆发。疯狂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民。

在二战前,访问柏林后的林德伯格曾经在报纸上说过:“希特勒完全不像我们报纸上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神经失常的狂人,给我的印象恰好相反,他是一位冷酷、精明、敏锐和果断的领导人。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彻底改变了他国家的面貌,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建了他们国家的力量和自信,这种能力,我相信从古自今还没人可以拥有。”他上台执政后仅用了6年时间,就把一个政治涣散、外交软弱、经济凋敝、军力弱小的国家,治理成欧洲第一军事强国,并且不流血地并吞捷、奥两国。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横扫欧洲大陆,直逼英伦三岛,深入苏联围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一国之力对抗美苏英三大强国。曾经有这样的评论:如果希特勒在1934年前死掉,那么他的名字留下的应该是荣耀而非罪恶。

对于希特勒,我们仍需要仰视。因为对于生活的安排他却以某种表面苟安式对抗去相搏击,他的人生平淡,但他却不甘于平淡。阿道夫.希特勒一步步脚印与生活对抗的历程,从最低层到最高层,有许多足以称道的地方。曾经有个评比是20世纪最愚蠢的事件,赫然榜首的便是维也纳皇家艺术学院拒绝了一位参加

美术专业考试的考生——阿道夫.希特勒。原因是该考生在天资方面不够。当德军的铁骑踏向奥地利之后,希特勒道出了当时他生活的一个短景,或者是他当年在维也纳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一个喜气洋洋的圣诞之夜,他在给帝王饭店扫雪,而天气是如此的寒冷却未有一下杯热咖啡的赏赐。而哈斯堡皇族成员踏着红地毯奔向歌舞生平的大堂。于是阿道夫.希特勒便指着帝王饭店放言。总有一天,我也要走进去。而30余年后的那天,他被簇拥着走了进去,而此饭店也是他下榻的首选。如此的一段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落魄与志气,让人不禁想起了项王那时“取而代之”的气概。 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及犹太人的仇恨。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这和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于天堂被剥夺,希特勒选择了地狱,由乞丐变成了元首。

第三帝国读后感(七)
《《纳粹女人》读书笔记》

《纳粹女人》读书笔记

“纳粹”这个词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罪恶的代名词,希特勒靠着“国家社会主义”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当时,德国很多纯日耳曼血统的普通民众,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合一部分工人,是支持希特勒政权的,因为这一政权从理论上给了他们心理上的优势。法西斯理论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血统高于犹太人,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又优于知识分子。希特勒政权初期还给了他们一些实惠,例如给他们提供免费旅游的机会等。“纳粹”,使很多德国人有了一种兴奋感,这种兴奋感使他们产生了要重新称霸欧洲的梦想,也使他们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狂热之中。

在这群狂热的人当中,当然也有不少女人。她们确确实实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负有振兴德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心甘情愿地支持“纯日耳曼血统”的邪说,并愿意为保持纯日耳曼血统而生儿育女。她们全然看不到灾难正在身边发生,因为她们太热衷于眼前的利益,也太相信希特勒“富国强民”的承诺了。当战争使她们成为寡妇,使她们的子女成为孤儿,使她们居住的地方成为废墟时,她们中的一些人才明白过来,可为时已晚。

这本《纳粹女人》说的就是这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女人们。她们有的是妻子,为了丈夫的权利事业而奉献自己;有的是情妇,虽没有得到所谓的名分,但仍狂热的沉迷于纳粹活动;有的是职业女性,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纳粹的宣传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女人们经历各不相同,但不要忘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权力结盟。她们在选择人生伙伴和生活取向时,起码在下意识里选择的都是权力。她们不可能对周围发生的残暴行为浑然不觉,却仍醉心其中。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她们在官方场合又扮演什么角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入了这14个女人的世界。

这14个纳粹女人,有人们所熟知的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劳恩;有第三帝国的传奇女飞行员汉娜·赖奇;有盖世太保头儿的妻子莉娜·海德里希;有纳粹妇女领袖格特鲁德·朔尔茨—克林克……她们当中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类是妻子,她们的丈夫都是“声名显赫”同时又是臭名昭著的纳粹高官,戈林的两任妻子,盖世太保头儿的妻子……一类则是我们所称的“女强人”,她们自己有不输男儿的本领,却甘愿为希特勒“俘虏”,如飞行员汉娜,女导演莱妮;剩下的这一类,只有一位,她的名字叫尤妮蒂·瓦尔基里·米特福德。她的特殊是因为——她是英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媒体就对那些接受审判的纳粹名媛做了大量的报道,但当时许多引起轰动的揭密材料,以及当事人颇动感情的自我辩解,事后证明都是失实的。但这本书的作者则是通过查阅事后公开的保密档案,比较大量当事人和第三者的描述来完成此书,力

求再现历史。

14位纳粹女人中,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有2位。

第一位就是纳粹党办公厅主任兼“元首”秘书马丁·博尔曼的妻子格尔达·博尔曼。

在现在看来,如果一个男孩子“脚踏两只船”,或者一个丈夫搞外遇,都是对爱情极为不忠诚的表现,作为女友或妻子,应该感到震惊与失望,然而,格尔达却是一个典型的一夫多妻制的倡导者!这真让我费解。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男人,会让女人如此甘愿?马丁·博尔曼脑袋圆圆的,身材又肥又胖,按照汉斯·君特教授在其纳粹种族经典论著中定下的标准,必属“劣等种族”无疑。甚至于,他比身高苗条、相貌迷人的格尔达还要矮上几乎一个头!如此不和谐的夫妻搭配,在我看来几乎相当于两个极端的结合,但格尔达却仍旧甘心呆在丈夫身后,无论是马丁与自己的父亲闹别扭,又或是马丁背叛自己,与电影演员曼妮娅·贝伦斯亲密无间。在外人看来,格尔达像她父亲一样正派、内向、有教养,却偏偏和一个最粗暴的男人绑在了一起,此人还把在外人面前像对待牲畜一样侮辱自己的妻子当成一种乐趣……可是就这样,格尔达仍为马丁剩下了九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夭折。丈夫是希特勒幕后的策划者,格尔达作为妻子,也从不爱出风头,在纳粹聚会场合,她总是“整个晚上一句话不说,一副孩儿他妈的模样。她这样倒让希特勒特别尊敬地待她。”人人都同情格尔达,以为她不得不默默认命,一定痛苦不堪。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纳粹社交界的正统夫人们可能会感到震惊,格尔达的确不仅不反对丈夫有外遇,而且还鼓励他这样。博尔曼有和妻子通信的习惯,他们的私人通信可以说明一切。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临终的时候也没忘记纳粹,但为了下一代,格尔达抛弃了一切纳粹主义的想法,将孩子托付给天主教的神甫。

格尔达是可悲的,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她似乎认为纳粹理想高于一切,却忽视自己身为一个女人的根本。她觉得“大度”是纳粹者应做的,所以对丈夫寻花问柳毫不在意,可是她真的不在意吗?我很怀疑。她的可怜也就在此,又哭不能说,还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更何况她引以为豪的“元首”,坚定不移追随的“党”,竟是那么的不堪。

第二位是希特勒的英国女战神——尤妮蒂·瓦尔基里·米特福德。

尤妮蒂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勋爵家庭中。她的父亲,里兹代尔勋爵,和母亲悉尼,一共有7个孩子。尤妮蒂排行第四,从小到大,尤妮蒂就很野,他们把她送进无数个学校念书,但是哪个学校她都没呆多久。长大后,尤妮蒂的大个儿和一头浓密的金发使得她在社交界格外引人注目。后来,经历一番波折,尤妮蒂和姐姐来到了德国,见到了希特勒。希特勒本来就敬仰英国上流社会,现在居然有个英国贵族小姐完全是为了见他来到德国,他也受宠若惊,于是,尤妮蒂一步步地接近了希特勒,接近了德国纳粹党。希特勒的亲信净是些稀奇古怪的

人物,作为唯一的外国女子,尤妮蒂居然受到如此礼遇,并且在短时间内能在纳粹社会中占据如此显要的位置,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她到处不知疲倦地宣扬英国人和德国人应该结成兄弟般的友谊,随后数年,她经常在英德之间往来穿梭,充当传声筒。尤妮蒂对希特勒是狂热的英雄崇拜,因而当最后她所敬爱的“元首”要对英国爆发战争时,尤妮蒂的世界崩溃了,她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尽管没有死,但她脑中却永久留下了那枚子弹,最后痛苦的生活了十年的孤单日子,死于自杀后遗症。

尤妮蒂命好苦,她曾说过“我有两个祖国”,当一个祖国向另一个祖国宣战时,她又能怎么办?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可事实终究不会因此而改变。在我看来,尤妮蒂走入歧途的首要原因是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由此进一步地接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纳粹观”,并乐意为此效力。

这些女人们都忘记了一点,纳粹党本身对女人的主张就是很变态的。早在1921年,纳粹党全体党员大会就一致决定:纳粹党领导层和党内主要委员会不得接纳女性。希特勒把话说的更简单明了“我最讨厌女人干预政治,我敢说,99%的讨论议题都是男人的事务,女人是没这份儿判断力的……”

看了《纳粹女人》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观看了这场战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洗牌的是上帝,玩牌的是人。我们既然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就应该在自己的信仰上多下点功夫。也许,恶魔会永远与人类做伴,但如果我们有了人性,有了如何做人的素质,恶魔打出的牌就不会令那么多人晕头转向,悲剧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人文学院 07对外汉语

吴保宜

2009年4月3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