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2    阅读:

篇一:《文化之旅,历史兴衰——《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之旅,历史兴衰

——《文化苦旅》读后感

虽说一直以来都有为看过的文写长评的习惯,但对于像《文化苦旅》这类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著作,我通常是恐于下笔的。我承认,若不是为了作业,即使我读完了这本书,也绝不会写下这篇文章。

“《文化苦旅》这一书中所写的每一处景物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处处彰显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篇篇散文中饱含着作者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感慨和叹息,给人以一种沧桑感,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愈发浓厚。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这也正是我恐于下笔的原因,我怕我尚且浅薄的思想还领会不到其中深刻的含义,我苍白单薄的语句亦承载不起这样厚重的文字。

道士塔

滚滚黄沙如海,湮没了历史的痕迹,血色残阳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伤口,伫立在四起的黄沙间。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看着余秋雨写愚昧的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又怎样在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将敦煌莫高窟的文化挥霍掉,很轻的笔触,带着些嘲笑和讽刺的语调,句句读来却痛入骨髓。我的脑中就和作者一样,一片惨白。

我们在指责王道士的同时,更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感到可悲。区区几个外国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华瑰宝,这不是屈辱是什么?反思中国的历史,没有一次来得像这一次心口滴血。愚昧的中国人,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盗窃国宝而不自知,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国人简单地以极少的钱财换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记录,把中国的辉煌带到了他们的国度,他们的掠夺,不只是掠去了几卷经卷,几幅绘画,几座雕像,而是让一个民族蒙受屈辱,让一个民族的灵魂千疮百孔,让一个民族今天只能从外国人手中以高价买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外国人,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也不懂,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泪。他只是这场悲剧中一个可笑的小丑。而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将这些敦煌文化放在伦敦博物馆,反倒能长久地保存。

“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好在,当西方的使者将中国的文明掠去,向世界宣告他们取得的成就时,有中国的敦煌研究者埋头苦干十几年,为敦煌洗刷屈辱,向世界证明,敦煌的灿烂在中国。

却只怕,再过千百年,当历史的风烟已成为旧迹,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份伤痛,剩下的只有一份可怕的漠然。

阳关雪

一道沙坡,苍劲碑文说道:阳关古址。如今竟只剩下了废墟,成了荒原。

阳关,在甘肃敦煌,旷野里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看似荒凉的无垠沙丘底下,却藏着另一番辉煌。王维从这里走过,留下了《渭城曲》,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若不是因为王维这首《渭城曲》,或许那一座已经坍了大半的土墩早已消失在莽莽黄沙中,又怎么会有无数文人顶着寒风烈日,来到这儿寻找几千年前繁荣的唐朝文化?

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除却诗意,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这里理所当然少不了杀戮和牺牲。在这片广袤而厚实的土地下,究竟掩埋着多少将士的灵魂?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可考的历史,只能默默地,永久地沉睡在此,化作沙堆一座。

“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如今,那些烽火早已不再,戍守边关的将士也早已逝去。

只有阳关,还在静静地矗立在如此广博的天地间,就像是历史的老人,孤独地站在边远的塞外,见证曾经发生的一切。

无论生前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光鲜亮丽,身后也不过是废墟一堆。

牌坊

一座牌坊,青石条砌成,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案,不施彩粉,通体干净,秀丽而寂静的立着。

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牌坊,算是中国独有的风景线之一。牌坊的作用本只是为了表彰功勋,并没有重要到要人用一生甚至性命去换取的地步,但正是这样一座牌坊,却又锁着一种贞洁,守着一份矜持,其下埋葬的血与泪,谁可数得清?

自古以来,从小小闺房到巧巧秀脚,女子终其一生都要被礼教所束缚,忍受不公正的遭遇,然而个中的辛酸血泪,又与何人说?她们既要坚守妇女的贞操,又要在放荡的男人面前善解风情,爱情,在她们眼中太过奢侈。即使是到了现在,男子一如既往地潇洒风流,会哭哭啼啼求人负责的都是女子。

一个女子的夙愿,不过是觅得如意郎君,结发百年为良人,长相厮守罢了。但是这样一个社会,用种种荒诞的舆论,把女子放在了比男子低一级的位置。在两个人之间,需要一方放低身段,委曲相就,这样的爱情,注定只能是一场悲剧。多少年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向往迎来幻灭,一个又一个花般的生命早早凋零,碾为尘土。

淡淡的悲浅浅的哀贯穿了一座座牌坊,女老师们,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女子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艰难地求着生路,委曲求全地去了,只留得一块冷峻的牌坊,无情地伫立在历史的风烟中。

这里真安静

迟迟不敢下笔,不知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充满幽冥气息的地方,这个让我震撼又让我畏惧的地方。

跟随作者徘徊在僻远森严的坟地,望着眼前的一个个石桩,那些日本战俘在黑夜偷运染血巨石的画面仿佛尽在眼前,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我们再次触摸到了 “大和民族”的可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足以令任何一个民族生畏,令任何一个国家恐惧。

“历史的悲惨历程最终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静,当懦弱者不肯直面个体生命的深重罪苦和百病缠身的灵魂时,他就会一厢情愿的闭上自己的双眼然后说:安静罢,一切都回归清净了。无声而黑暗的东方就是这样在麻木的自醉中失掉了旷野里为拯救的光呐喊的嘴巴。”面对日本人,历史总会让我们对这个民族有着一种愤怒,一种尴尬,但也许有时候我们应该放下愤怒,去学习那些我们很早就该有的精神。

再来说说那些日本妓女。不知为何,无论看什么文章,令我感触最深的总是女人,哪怕她们并不是最重点的。

她们做着最屈辱的工作,却要整天强颜欢笑,她们思念故乡,死后却背向故乡,更不愿在墓碑上刻下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她们也许曾经拥有美丽的容颜,但现在早已化作一抷黄土。

“我相信,这些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一定比那边的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更通人性。可惜,这些墓碑群什么资料也没有留下,连让我胡乱猜想的由头也十分依稀。”

“这些,都一定有故事,而且是极其哀怨、极其绚丽的故事,近乎中国明清之间的秦淮诸艳。”7

她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她们的往事是怎样的一场烟梦?传说人死前,她一生中经历的事,都会闪电般回放。不知在死前,她们想起的那个人是谁,在夜静更深之时,她们的相思曲又是为谁而弹?

我多想作者能够写下去,告诉我她们的故事,告诉我她们的曾经沧海。可惜作者也无从说起。那些动人的故事全都化作了泥土,化作了无边飘渺的灰,留下的只有一个个石桩,长久地沉默着,仿佛是一场盛景过后,摆出的苍凉的手势。

坟地是这样的安静,安静到虚空,“神秘得像寓言,抽像得像梦境”,就像是旅途的终点站。

合卷轻叹,感受着心底一丝孤独的余韵。或许文中还有很多东西,我读不出来,读不透,但无论如何,《文化苦旅》一书,确实值得用心去细细品读。

篇二:《《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采撷文化的真实与苦涩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全书共收录37篇作品,借山水风物书写着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历史命运,在字里行间探寻着文化的灵魂与人生的真谛,文字优美又言之有物。其中既包括《道士塔》《白发苏州》《青云谱随想》等文采飞扬、见解独到的历史文化散文,也包括《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充满怀旧气息与文化感慨的心路回忆散文。余秋雨先生行走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其细腻的心思和笔触,带领我们一起感受这华夏文化的“苦旅”。

记得初读《文化苦旅》是在学业繁重的高三,当年略显浮躁的匆匆一瞥,到现在静下心来,怀着对中国文人和中华文化的思索,再次捧起这本书细细品读细细咀嚼,便又是另一番滋味。既为书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历史沧桑所震撼,又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动。 文化苦旅,不仅仅是穿梭在各种名胜古迹、田园山水中的空间旅行,更是一种穿越千年,探索中国历史与文化灵魂的时间之旅。它从敦煌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之所以是苦旅,是因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正在逐渐的沦陷和丧失,作者在感概和惋惜之余,也将自己满腔的悲愤和不满寄于笔下,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流失的批判和思索中,重拾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所缺失之物。 品读书中的文字无疑是苦涩的,我们既为书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历史沧桑所震撼,又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动。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丧感,书中讲述的那一段段沉重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悲凉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道士塔》一文,短短几千字,我已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既为余秋雨先生辛辣的笔锋拍手叫好,更为莫高窟中珍贵的文物就这般轻易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不已。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负责看管的愚昧的王圆箓无疑是敦煌文化的罪人,更是历史的罪人,但正如作者所说,他太卑微渺小,无知的躯体无法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但究其根源呢?是官僚的腐败和政府对文化保护的无视才导致了这惨痛的民族悲剧!中华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啊!而如今的中国人呢?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文化,而惟独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倾慕时尚任何国家的时尚,而惟独寻不到自己的时尚;他们可以走出国门为自己的骄傲,而忽略了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事实上,仅仅运走一些文物并不能撼动中华文化之根本,但一旦运走了思想、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一个民族即将面临的便是消逝的命运,这怎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最可怕的,不是丢失,而是丢失了过后,我们依然走在丢失的道路上。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原来散文,真的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文化苦旅》据对是一位历尽世间沧桑的老者,散发着书墨的清香、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余秋雨先生携着他的纸笔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文学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抹油彩。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乾坤在心中,人文山水也在心中。如果可以,我也愿开始一段文化苦旅,去感受那世间百态,去触摸历史的魂魄,去聆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当无憾矣!

篇三:《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苦”之探寻

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比如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兼有美文与历史文化意味。《文化苦旅》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本书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奖项。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其作品《信客》被选入浙江、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

之所以余秋雨会写下这部文化散文,原因有三:首先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自序中说“纽约大学的著名教授Richard Schechner比我大二十多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回到上海仍毫无倦色,逛城隍庙时竟像顽童一样在人群中骑车而双手脱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给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与刚满八岁的小儿子合著的,父子俩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痴痴地编著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我把这本书插在他那厚厚一叠名扬国际的学术著作中间,端详良久,不能不开始嘲笑自己。”

其次是对中华文化的苦苦的思索与追寻。自序中“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第三,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自序的最后“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为了心中的理想,已功成名就的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他艰辛而漫长的文化苦旅。走出书斋的余秋雨, 行走在长江和黄河的两岸, 行走在文明的废墟上。他在思考, 他在笔记,他在感叹。“山居笔记古今事, 文化苦旅叹兴衰。”他用脚步丈量文明的印记,在跨越中思索, 从而交织形成了一系列以独特人文情怀。他的倾诉打动着每一个有文化良知的灵魂, 给我们读者以无尽的思考。

关于《文化苦旅》,著名作家沙叶新认为:“秋雨是散文大家,《文化苦旅》是神品。历史、文化、山川、人物,在秋雨笔下立意颖脱,情致盎然。如此美文似乎决不是在小小的稿纸上一格一格地爬出来的,而像是秋雨羽扇纶巾,焚香抚琴,在古城头,在云水间,从心底流出来的,所以才那么儒雅, 那么潇洒,那么淋漓,那么高格,而且又那么具有现代感! „„什么叫文化,什么叫修养,什么叫高尚,什么叫文

章,《文化苦旅》的每一篇都会给你答案”所以,《文化苦旅》这样看来无疑是成功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正是作者本人身体以及心路的有关文化探寻的苦旅。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这是“苦旅”。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一)关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之“苦”

1.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中华文明的盛衰,这是历史苍凉之“苦” 我们的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跋涉中,已历经了数千年的路,经过了天灾人祸,沧海桑田。所以作者在这辛苦的旅程中,已经没有当做是自己的旅程,而上升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艰辛旅程,这是中华文化的“苦”!民族精神的“苦”!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冷静的历史反省,瞩目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兴衰荣辱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命运的变迁, 从尘封的历史遗址和人文山水中抉发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他深入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中, 揭示文化的发展, 展示文明的兴衰。

《莫高窟》以一尊尊古老的雕像,构筑黄河文明的盛衰,漫延着苍凉,吮吸着“千年的生命”作者在咀嚼文化废墟音符的过程中,体味到几千年前,曾经被人验证过的历史壮美情怀和古战场遗迹上的血腥杀戮的苍凉意蕴。古佛神像、壁画、历史、山川、河流无不漫延着苍桑古老与厚重。穿越时空的呐喊无不发出生命原始的声音。他说“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积,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道士塔》中那个活鬼式的王圆篆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相貌雌耀的道士在所谓五鬼闹 中华的那个动荡时代居然把持着敦煌瑰宝的生杀大权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让外国人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敦煌,这个被诗人冠以“沙漠上的牡丹”,在这个肮脏的土道士手里,就象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一样随意地与外国人做了个小买卖。“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

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阳关雪 》借阳关的风雪凭吊汉唐雄风和气象。作者冲着王维的《渭城曲》雪天入阳关,“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士兵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所以阳关毕竟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这是历史文化之“苦”,珍贵文物之“苦”,还有《沙原隐泉》《白莲洞》《都江堰》《三峡》《贵池傩》,还有《五城记》《废墟》《夜航船》《牌坊》„„文化苦旅滴血的伤口

2.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这是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之“苦”

江南历来在中国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江南多情自古即有,先秦即有《越人歌》《楚人歌》,越地楚地都是江南一带。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偏安的君主大臣,文人骚客沉迷于山水又感怀古国,所以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偏惆怅和多情。再至于南唐,南宋,江南在山水美色和诗人词人们惆怅的心绪里变得多愁善感,有无数千古流传的作品。从此,江南被冠以哀怨凄婉的形象,这又与其气候特征相吻合。于是流传至今,江南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多情的代表。这不正是在《文化苦旅》中的最好体现么?

《白发苏州》中作品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度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 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第二部分,作家笔锋一转,写到古代文人事成事败之后都愿来苏州走走,从而译解了苏州作为中国人心理深

层的一个美好情结之谜: 如果说京城是中国文化喧闹的“前台”的话,苏州则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尽管如此,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第三部分,状写苏州老百姓在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厮杀混战中的苦难命运;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国集体无意识中视苏州为阴柔之美的俗论,写出“柔婉的苏州人”在那场明末反抗魏忠贤阉党的政治斗争中掀起的风暴,它的五位被杀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视大小官员,与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的唐伯虎、金圣叹等,从而袒露了苏州阳刚之美的一面。最后,写作家漫步在苏州的小街小巷,感受着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的“无数厚实的灵魂”,获得一种奇特的体验。上述五个方面分别以中外对比、文化界定、 阶级压迫、美学梳理和个人观感等五种视角评说苏州,并始终统一于历史追踪这一总的视角之中,将江南的多情,婉约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我突然有些害怕,怕哪个亭门突然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鬓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这也是作者心中的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苦”。

《江南小镇》中,作者写江南小镇周庄600多年前一位理财大师沈万山 ,主演了一幕“熊的服务”的悲剧。“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如果说我么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作者对江南的情怀都化作内心的一缕缕思绪,使作者产生了一种略带忧患的“苦”。

还有《西湖梦》的苏东坡,苏小小,白娘娘;还有《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以及扛鼎之作《上海人》《狼山脚下》„„无疑都是从分析文化走向的角度,“苦”其各种文明的失落。而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随之抛出: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落脚处到底在哪里?我们当代文化人怎样去循迹中国五千年上下之历史与文化?

(二)关于中国历代文人人格与生命之“苦”

篇四:《文化苦旅经典语句》

自序:

1、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2、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道士塔:

1、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文化苦旅经典语句

莫高窟:

1、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2、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3、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文化苦旅经典语句。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4、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5、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阳关雪:

1、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2、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3、就像于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2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柳侯祠:

1、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都江堰:

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3、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三峡:

1、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2、余光中<寻李白>诗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洞庭一角: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泪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庐山:

1、因此,庐山可以证明,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2、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太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

贵池傩:

1、固执得如此不合时宜。它慢条斯理地承受过一次次现代风暴,又依然款款地展露着自己苍老野拙的面容。坟丘在一圈圈增加,纸幡飘飘,野烧隐隐;下一代闯荡一阵、焦躁一阵,很快又雕满木讷的皱纹。

白发苏州:

1、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2、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3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悄,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利,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江南小镇:

1、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寂寞天柱山:

1、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诚,把这条山道连结得那么通畅,踩踏得那么殷实,流转得那么潇洒自如。

  • ·文化苦旅读后感300字(2016-01-03)
  •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2016-02-04)
  •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字(2016-03-03)
  • ·新版文化苦旅读后感(2016-03-16)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