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4    阅读:

篇一:《论语为政篇感想》

论语为政篇有感

物理学院 2011213611 朱健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为政篇包括了二十四章,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对为政篇进行了阅读之后,我对此有了一些感受。作为一个师范生,想到以后会走上教师的岗位教书育人,我对为政篇中的一些教导人如何学习的章节由更特别的感受,这些篇章给了我一些启示。

为政篇第十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我最有感受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对以后教导学生,同时也是我自己学习时有的一些感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可以得到新的知识,在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温习时,总是会有新的体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总是活跃的,我们的思维会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让我们不断有新的收获。在我们的世界中,新的知识的获得总是建立在就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温故而知新”不仅在封建社会,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是孔子对我国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这让我想到在今后的教育岗位上也要强调这一点,不仅教导学生书本上的新知识,也要引导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在温习过程中思考,以获得新的体会。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学没有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温故知新,这样得来的知识不仅更加深刻,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为政篇中的关于学习的另一个观点是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该并重。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学习了却没有收获;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内心充满疑惑却得不到解答。学习和思考应该同时拥有,同时进行,只有将学习和思考一起进行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智慧。在我看来,学习和思考就像鸟儿的两只翅膀,共同支撑着鸟儿飞翔,缺一不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决不能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不仅学习新的知识,同样要思考知识的内涵,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习和思考一起出现,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的人才。

在为政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一个学习上很重要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我们的学习中,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虚心的向他人求教,不以不知为耻,以虚心求学为荣。人一旦有了自我膨胀、对待学习不能实事求是的心,那么就再难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这在教育中尤其重要,教导学生有一个谦虚求学的态度是我们老师的重要责任,学生一旦有了装作知道的心思,那他就会在学习上举步维艰,再难有进步了,在生活中也难与人相处。

《论语》为政篇对我的感触有许多,但只有关于学习、教育的才让我有了切身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会尽量努力做到。

篇二:《读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读《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论语每篇的标题是以文章的前二个字来命名的,当然除去“子曰”,因为,这两字出现的频率太高。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

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出自学而篇,没想到却是在为政篇,乍看,我也是颇觉新鲜,过后,我觉得也很正常,无论从政,为学,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一个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才,有时候,某个专业的问题跟他所研究的专业无直接的相关性,但却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门也!

最后,有一点对现在为政者都颇具借鉴意义的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话我觉得现在有志于从政而又摸不着门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国的政治里,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比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更厉害。对于刚从大学毕业长期处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是值得谨记!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当然,学而篇谈到与朋友交很重要的一点——信用,其实,为政也一样,这不,孔子就说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无论你是从政,还是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

篇三:《论语 为政篇》

论语 为政篇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孔颖达疏:‚格,

来也。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民有归上之心。‛‚格心‛与‚遯心‛相对成文,所以‚格心‛可理解为归正之心,归服之心。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篇四:《为政读后感》

<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孔子在其中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新,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园>里的一句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为政读后感。”

前者过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过于扩大武力的作用

其实,我想“以刑罚之,刑罚对犯罪的人来说是具有威慑力的,如果杀人不用尝命,如果抢劫无需坐牢,那国家一片混乱,所以刑罚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完善法制。

道德舆论也确实可以约束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仅靠此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闭户现在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罗。

当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桃李满天下,功业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个交流。哈哈!


为政读后感(二)

<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为政读后感。如开篇第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它。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同样也需要有诸多的美德才可达到,此种效果。

围绕德这个主题,<论语>为政篇讲到何为孝,讲君子不器,讲信之重要性,德是为政之源,使看似散乱的为政篇,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在德的主题下,又穿插了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谈论学习的名言,很难和为政相联系,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在思考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学与思是达到成事目的的必经之路。


为政读后感(三)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篇五:《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一:<论语十则>读后感]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论语十则读后感。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篇六:<论语十则>读后感]

今天老师教我们论语十则,我没一边读老师又让有的同学说意思,尤其是读到这一句让我深受感悟。

读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我感受到:只要学习学过的知识你就比别人学的多了,做别的事也要这样做,你就懂这方面的知识了,就比别人学的多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