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李世民传记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8    阅读:

篇一:《《唐太宗传》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 蔡向东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10

简介:本书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分为十三章,包括:青少年时代、征讨各地、太宗即位、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民族关系、天下大治、太宗晚景等。

唐太宗李世民传 黄中业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

简介:本书详细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立章建制、偃武修文、修订唐律、任贤纳谏、统一边疆的故事。

唐太宗传 宋乃秋主编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出世篇”、“立业篇”、“兴业篇”、“为君篇”、“政思篇”等。

唐太宗传 冯国超(1965.10~)主编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

简介:本书分“贵族出身志在天下”、“东征西战一统宇内”、“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等栏目,以生动的叙述和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唐太宗的一生以及创建的丰功伟绩。

唐太宗传 林美荷编著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简介:本书以生动的叙述和翔实的史料,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唐太宗文治武功达到了古代君王望尘莫及的境界,创建了丰功伟绩。

唐太宗传 赵克尧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002重印)

李世民传记读后感

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唐太宗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的军事、政治活动和思想作风及宫闱生活等,都作了叙述;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

李世民传 王复之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2 简介: 本书介绍了李世民的一生,包括出自贵胄/初露锋芒;起兵晋阳/志在天下;继往开来/建章立志;太子风波/一代英主等内容。 唐太宗传 袁英光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6李世民传记读后感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人称之为为“贞观之治”。因此有人说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另外其书法也备受好评。

我选取了赵克尧与袁英光先生的两部《唐太宗传》,比较而言,袁英光先生的传记较为简略,重点在于唐太宗即位前如何辅佐其父夺取天下以及即位后抗击东突厥、治国政策;而赵克尧先生则详细的描述

了李世民的少年时代、夺取地位、开国政策、宫闱生活以及晚年喜好等等。另外赵克尧先生传记最大的特色就是每章后几乎都有历史原因、政策意义之类的分析。(如果哪位同学也对李世民感兴趣的话,以上两本值得一读,尤其是赵克尧先生的写得比较和学生口味) 其实后人对唐太宗的评论总体都是正面的,即治世明君。但关于宣武门之变却有不少争议,有人评价他大逆弑兄后逼父退位,有人为其辩护无奈为之„两部传记都提到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争,并非野史传闻李建成迫害李世民,然而袁英光先生传记中却有秦王密报建成与元吉淫乱尹德妃与张婕妤一段,虽未评论,却明显贬低李建成一派。在赵克尧先生的传记中描述是李建成因留守京城而与后宫相熟,故勾结后宫对付李世民,而李世民亦营结私党欲谋取帝位,更加客观。

其实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些是经过加工改造的,特别是关于帝王的部分,我们不能尽信流传下来的史书。首先,历来史书所载之建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庆幸登上帝位开创大唐盛世没有所托匪人。然而透过历史的重重黑幕,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长安的战略地位在当时并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李建成在战争初期即占据长安,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使得蜀地的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的西方成为了死路,

更使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唐军加上坚城长安的效果。),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后,理由后具),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大多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说上一句“建成纳计,乃克长安”。

再看李建成的人品,史书上最不堪的大概就是蒸淫父姬的罪名了,史载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可谓石破天惊的一笔。因为直接跟皇帝老爹说我哥我弟给您戴了项绿油油的帽子(而且居然能让史官知道),未免也太过滑稽,任李渊脾气再好,大概也不会窝囊到让此事不了了之罢。这条史载记录大半是李世民座下史官原创的吧,便保守估计,也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含糊道“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让人怀疑他究竟是否窝里斗的料。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刘文静(后为李渊所杀),李世民只是鼓动者之一,且其军功至此尚半点未立,那么这个“皆汝所致”就无从说起了。而且这个“请以世民为世子”的“将佐”事迹并未载于史,殊为可疑——试想如有人慧眼如此,如何会被李世民漏掉?由此推测,“废立”之说,十有八九有如“高祖斩白蛇”“刘备靠大树”一类的“事后诸葛亮”编造出来的。另外就是和尚道士的预言了,名字尚无,便有“年二十,可济世安民”。武德四年,攻打洛

阳的李世民带房玄龄拜访了远知道士,道士的预言还是很有客观依据的:“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自是“眷言风范,无忘寤寐”。大概他便是从此才坚定了夺位建成的决心罢。同一年攻下洛阳后,他招贤纳士,设天策府、文学馆,闲则共话古今,纵谈天下,俨然君臣气派。封德彝便注意到:“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于是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的斗争中,李世民于情于理都处在主动出击的位置,但是重要的一点是,李建成得到了弟弟、宫中、朝中多数高官甚至父亲的支持,李世民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形势便要求李世民不断示弱退让,保存实力,营造环境,以求一击必杀。

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李世民的脸上可谓浓妆艳抹,厚厚地擦上了一层脂粉,而费心费力为他上妆的,正是他手下主管删略《国史》,编《高祖实录》、《太宗实录》的房玄龄等人(其实房玄龄也只是署名的主编而已,动笔者不详,盖有许敬宗、李延寿、李淳风等)。当然李建成也并非没有主动出击过,面对日益增加的秦王势力,李建成无疑比任何人都要担忧。他的对策,就是分化、瓦解秦王府的文武将佐,企图孤立李世民,再一举消灭他。然而李世民的策略要高出一筹,他将计就计,让手下假装离开长安再偷偷潜回天策府,示敌以弱,出敌不意。之后他又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收买了许多东宫势力下的要人,其中两个,在玄武门之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是东宫官王

[目至](字库无),他在玄武门之变前一两天,密奏说“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密谋害秦王”,结果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召集部下策划

篇二:《李世民传观后感 黄耀威》

李世民传记读后感

《李世民传》观后感

-----营销092 黄耀威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早年随父李渊征战天下,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政变”夺权称帝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虚心纳谏,经过主动消灭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俭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兴盛,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太宗登基后,因为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那么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荛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质量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优秀的管理者不苛求全才,他们尽力去做的是将一个有效的人才群体,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让它迸发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把每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来建成组织的大厦,这几乎是人之常识。试想一下,哪个企业的绩效不是各李世民传记读后感

个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做出来的?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人的长处上,弄清这个人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成功的原因只有五条:„„第二,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

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我们常说的“全才”,那也是相对的。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人才不是孤立的,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的关键。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单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要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并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互补互足,相互启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协作,通过这样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弥补人才的不足,以求达到人才的最佳效能。

篇三:《李世民-读书心得体会》

李世民大帝

我读过的历史题材小说不下十本,只因我对历史题材的小说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丝毫不逊色于人们对于宫廷穿越剧的喜爱。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有名的皇帝被我读了个遍,可谓增长了不少知识。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我从各代帝王的为人处事,勾心斗角的荡气回肠的事迹中想到我党在文革期间所犯错误的必然性——那是伟大领袖行帝王之术,捧杀功臣,正所谓兔死狗烹。文革中对大功臣的冤案错案的发生,有了自己的体会。

这个学期了解参读的有关的帝王有:汉高祖,汉武帝,汉光帝,李世明,武则天,朱元璋,朱棣,雍正。他们大多是开国皇帝,他们的事迹足以震天撼地,在中华的大地上呼风唤雨,改写乾坤。他们都是永垂不朽之人,他们为中华儿女做出的丰功伟绩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他们好比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华文明的滔滔历史长河之中,是中华名族的无价之宝,值得后人歌功颂德。李世民传记读后感

当然,历史小说参差不齐,寻求一本文笔刚毅但有不乏韵味的历史小说堪比大海捞针,总感觉我校图书馆购买的书似乎未经筛选,大多数小说书都是滥竽充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难以下咽阅读。然而我却有幸在图书馆找到一套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书写中国古代帝王的书籍。其中《李世民大帝》(董云卿著)让我难以忘怀,阅读这本书如或珍宝,不由得闲暇时翻上一番,细细品味,惬意不已。这本书多彩的故事背后有着引人深思的智慧,故事中的人物韬光养晦

的策略之后的辛酸苦楚,他从一位将军之子到九五之尊历经多少的刀光剑影。血与火,诗与歌,在这位帝王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我不由得想将这一位传奇帝王的故事娓娓道来。

隋末杨广荒淫无道,黎庶百姓饥寒交迫白骨盈野,饿殍遍地,当时地面上先后出现了各路皇帝,刘武周,李密,李渊,薛秦,王世充,宇文化及等人,林立于中华大地,令人应接不暇。这些豪杰,包括他的父亲在内,都败在了他的谋略之下。李世民传记读后感

消灭这些人物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但早期的李世民就彰显包揽四海之志,深藏经略天下之心。李世民一生跟随他的谋士不计其数,第一位大贤当属刘文静,此人大家听的很少,但他有将相之才,要在隋末当一回逐鹿人,此人必不可少,李世民当初太原起兵时,他帮了大忙。也正因为此人,李世明结交了更多的海内大贤。只因他与李渊不和,又是李世民的第一死党,怕他威胁自己的皇位,趁李世民外出打仗之时,李渊以某逆之罪将其杀害。其他的各位功臣名将都没刘文静这么倒霉了。《隋唐英雄传》里的人物相比大家耳熟能详,历史中李世民的武将有李靖,李勋(徐世勋),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护其左,打江山,伴其右,得天下。可以说李世民的江山是他一手经营的。

喋血宣武门,李世民登帝位之后,谦虚谨慎,勤俭节欲,从谏如流,终于有了后人所称谓的贞观之治。他在位是甚至出现了一年仅有29人判死刑的清明之治。文成公主进西藏,玄奘取经著《大唐西

域游记》,魏征的《渐不克中疏》感人肺腑,还有偷来的《兰亭集序》……

唐太宗在年轻的时候未打过败仗,但他御驾亲征高丽,却无功而返,落得箭伤;这样一位贤主,却在由谁继承大位上犯下了错误。毛泽东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如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此书还原了一个生动逼真,有血有肉,伟大而又平凡的李世民, “在遵循历史的基本框架下,不仅条清缕析的基数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全力透视事件发展的内部联系及其实质”。(董云卿)

当然,此书蕴藏的为人处事的智慧,不是我一朝半夕能说清楚的。吊祭叛臣,杀李密的是李世民,吊李密的也是李世民,其先硬后软,收买人心。三擒三放尉迟敬德。李世民用兵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自己屯营,不与正面交锋,背后袭扰,待其粮草耗尽之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杀他个措手不及。对待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处处忍让,等待时机,先抑后扬,一举歼灭。他并未实行历代开过皇帝兔死狗烹之举,励精图治,使贫瘠的中华国力渐胜,开创圣唐。

《李世明大帝》这本书耐人寻味,是难得一见的一本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小说,胜《贞观长歌》,堪称写李世民的绝笔。读完此书,仿佛余音缭绕,三日不绝,大大的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2012/2/20

篇四:《武则天传记读后感》

我花两天读完了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感觉自己像一位历史的旁观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纵观了这将近半世纪的唐室兴衰,很畅快。关于武则天这个女人,其实说来也并不难懂,她的种种个性在她一生所作所为中显露无遗:机敏、沉着、精神旺盛、野心无限、对权利欲望出奇强烈、头脑清晰却也荒淫无度。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奇人,我只能在读完她的传记之后抚案长叹,遥想那个早已远离却真实存在过的年代,因为此人的功过得失,历史早已给出了最恰当的评价。但我一直好奇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女人如此胆大妄为,从一个卑微的才人走上至尊皇位?

这两个地位差别之大让人无法想象她的跨越,更何况是在女人的地位可以被忽略的封建时代。武则天传记读后感。但她确实做到了,读完书后,我认为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起到决定作用的。

主观方面,客观上,又是当时在位的皇帝助了她。之前太宗在位时,并不喜欢她,因为一个刚强有谋的男子是不会喜爱一个像武氏这样健硕精明的女子的。但机会在太宗驾崩后,当高宗这个软弱无能的新皇帝登基后到来。高宗是喜欢武氏的,甚至可以说是依赖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政业上,这就给了她很大的发展空间。武氏就这样步步为营除去一个个心头之患,继而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绝对核心的中央政治团体,等到高宗真正认识了她而转为痛恨她时,因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而根本无力对抗了。武则天也就这样平步青云了,以历史年鉴学派的说法,她也就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产物。

主观与客观的条件驱使下,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我若去评价她的功过,这已无意义,只是在阅读历史时,让我发现在她的所作所为的不可思议中,其实也是有着必然方向的??


武则天传记读后感(二)

上个星期到图书馆闲逛,又走到了人物传记区,看见了<武则天传>,我决定读一读,因为以前了解的武则天总是那样的不完整,所以这次,我决定仔细的读一读,这本书真的很厚啊。我读了一段之后便爱不释手。于是我整天捧着那么一大厚本书。同学问我为什么要读<武则天传>,我说?因为我觉得对不起她。?于是她们睁大眼睛问:?什么??我就笑了。不是的,因为作为我崇拜的女人们之一,我竟然没读过一本有关于她的传记,实在是不应该

读了少半本之后,我的心里真的不大舒服,小的时候我理解的武后真的是太肤浅了。以致对武则天的崇拜全然是因为她的威风凛凛和女强人形象,我佩服她的果敢干练,羡慕她的智慧才华,但是却也忽略了的她的野心和权术,没看到她的阴险和狠毒。但是武则天终究是奇女子,无论她的性格是否有缺陷,为政是否过于独裁,都唯有她能够成为女皇。

两句话我记忆颇深:一是命运若不能创造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便会创造她自己的命运;二是武则天的处事原则为顺我者荣华富贵,逆我者有死无生。这两句话,估计天下也只有她配得上。无论如何骂其骄奢淫逸、妄自尊大、阴险狠毒,作者也不得不从字里行间挤出几句言不由衷的佩服和赞美。她,的确是个不一般的女人。

武则天,曾经是我颇为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初中历史书上对她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读完<武则天传>,我终于把我对武则天的种种?事迹?连了起来:

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其实这也不能怨武后,李哲还不如不当皇上呢),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便立即起用了狄仁杰、姚崇等人,气象为之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成为皇帝不用如此艰难,也就无须用那么多人的的性命做通向皇帝宝座的阶梯。毕竟,武则天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非一个杀人狂魔。


武则天传记读后感(三)

武则天,曾经是我颇为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初中历史书上对她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其实这也不能怨武后,李哲还不如不当皇上呢),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便立即起用了狄仁杰、姚崇等人,气象为之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成为皇帝不用如此艰难,也就无须用那么多人的的性命做通向皇帝宝座的阶梯。毕竟,武则天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非一个杀人狂魔。

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我觉得总体上写得很好,因为比较真实。但我很讨厌他对武则天的评价:什么历史上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后。也许,这与他写书的角度有关。毕竟,他是以一位唐室幸存王子的口气写的。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评价还是很不成熟。

在我的印象里,绝大多数皇帝比武则天骄奢淫逸,虚荣自私的多,然而却未必有她的智谋。而皇后呢?自然也不是个个贤德,宫廷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至于刚愎自用,我认为这个词用在项羽身上是贬义词,用在武则天上就大大相反。我从没听说过武则天有什么谋士或是智囊团,因为她比当时的任何人(除了狄仁杰)都更有远见卓识。其实有主见是相当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当那个人本身就很聪明的时候。

总之,觉得这本<武则天传>还是值得一看的,至于书中夹杂的个人情感,也许会让读者更真实地体会到那个年代。至少让那些曾经幻想成为为武则天的少女们不再做这样的梦。对于武则天的一生,我也不好多说。毕竟,一个又有野心又有智慧又有胆量而且那么幸运的女人,怎么能用常人的眼光来评价。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