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政治学习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25    阅读:

篇一:《政治学习读后感》

第56号教室读后感(转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杨思卓

话说26年前,美国洛杉矶的霍伯特小学,来了一名新教师,他叫雷夫·艾斯奎斯,一个很普通的小伙子。面对一间又小又破烂的教室,一群又穷又淘气的孩子,雷夫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25年后,这位老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纽约时报》把雷夫尊称为天才和圣徒,《华盛顿邮报》称他为全美最好的老师。美国总统授予他“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也给他颁发了帝国勋章,媒体天后奥普拉授予他“善待生命奖”„„

这雷夫到底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这56号教室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奇迹? 法则一:“望子成龙”不如“教子成人”

中国的家长们,十之八九属于望子成龙一族。雷夫之所以得到全美教育界的最高荣誉,正是因为他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育才不如育人”。他这样讲:“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个小时,我和五年级的学生都会涌进我们那可怜的狭小的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每年其余的时间,我和孩子们都在旅行。”

最好的教育,不是“望子成龙”而是“教子成人”。对此,第56号教室给出了最好的注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人格的花园。

回想一下,那种“育才不育人”的摇篮,常常是“摇啊摇,摇到奈何桥”。让父母们的爱心流出了鲜血。

卢刚,一位28岁的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出国考试,来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因为太出色了,容不得别人超过他,容不得自己不优秀,更容不得老师的偏爱。所以,在一天,开枪杀死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戈尔咨,这是一位爱荷华大学物理系最好的教授;他杀死了自己嫉恨已久的竞争对手山林华博士,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杀死了无辜的副校长安妮等人,然后举枪自杀。所谓:才子一怒,六死一伤。

卢刚们成“才”了吗?可以说是的;可是他们成“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在精英导向的教育氛围下,每一年高考,都会引发“状元热”,高考成了一个产业,对智力的提升替代了对人格的培养,许多神童的家长们成了产业链上的牧师,传道者语重心长,闻道者心驰神往„„

什么事热得不行,一定是病得不轻!人才人才,核心是人,如果不成人,成才也是一场恶梦。在一个众人皆醉的环境下,雷夫能保持着异乎寻常的清醒,这就是奇迹。你看“在这里,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得到尊重,谦逊得以发扬”——这就是56号教室的奇迹。

法则二:“小红花”不如明是非

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用小红花激励我们,到了小学变成红领巾,到了大学变成奖学金,到了职场,变成了红包或奖金。激励就是屡试不爽的魔法。我们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在雷夫看来,这在道德行为方面,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档。那么,雷夫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

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政治学习后感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第六阶段的学生是怎样的?雷夫通过一个学生助人不留名的事例做了诠释: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法则三:超近路不如走弯路

我们这一代,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少走些弯路吧。于是,我们不断地辅导,不断的指正,让孩子们的路走得笔直。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又进入了一个误区。

一次,一群其他学校的老师到56号教室参观,学生们正在安装火箭模型,有一组学生虽然做得很认真,但是他们弄错了飞弹部分的装置,于是来访的老师频频向那一组走去,为孩子们示范正确的安装方法,一个暗藏的错误。雷夫老师果断而有礼貌地阻止了他们,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访客:(很小声地)雷夫,你都不知道啊,他们做错了。

雷夫:我知道啊。

访客:机翼都歪了。

雷夫:是啊,是歪了。

访客:发射架粘得太靠火箭头了。

雷夫:确实如此。

访客:可你就眼睁睁地坐在这里?

雷夫:是啊。

访客:可他们的火箭会飞不起来呀。

雷夫:一会儿肯定会飞不起来„„

访客:可是„„

雷夫对此早已深思熟虑了:他们接下来就得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他们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个?

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第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算失败。作为父母,我们吃了太多的辛苦,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想让孩子们走得更顺一些。我们让孩子走近路的时候,他们避免了挫折的苦恼,但是也失去了探索的乐趣。所以最佳的教学,不都是老师和家长说个不停,而是像雷夫一样,我不想说,我很清醒。让孩子展开探索的翅膀吧,让他们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远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这样的孩子将更知道怎样保重自己,这样的接班人将更有挑战力。

法则四:省吃俭用不如能赚会花

孩子们面临的是经济社会,要不要培养孩子们的经济头脑?

第56号教室里,每一个学生开学的第一天就会申请一份工作,雷夫会给出一份职务清单。上面有教室管理员、银行、玩具管理员、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官等职业,上面有工作内容的说明。每一份工作都有不同的薪水。有工作就有月薪,虚拟的薪水可以存在银行。那么储蓄用来做什么?

第一是支付使用课桌椅的费用,在56号教室,座位越靠前排,费用越高。如果存到的金额为租金的3倍,就可以买下座位的产权。如果够多,还可以买下同学的座位,然后每个月收租赚钱。

第二是在班级拍卖会上,购买文具用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努力成果。于是: 56号教室的孩子们体会了父母赚钱的辛苦,学会了节俭和爱惜;

56号教室的孩子们体会了什么是所有权和什么是使用权,学会了投资与财务管理。 56号教室的孩子们体会了拍卖会上的冲动和后悔。学会了储蓄克制与延迟享乐,有一天走上社会,最好的东西会留给这些懂得等待的人。

56号教室的孩子们还能体会财务制度与审计。从开学的第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分类账本。页面上会标示日期,交易名称,收入、支出、节余,班上通常有四名学生,担任银行,每个银行管理8名左右学生的账户副本。如果谁的账户有差错,就会查对出来。

我们孩子他、一天到晚在唱,“准备好了吗,时刻地准备着”,其实面对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教育者都茫然无知,孩子们哪能准备好?而对从56号教室走出来的孩子们,他们才是时刻地准备着。

教育是一艘巨大的船,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也让无数的梦想葬身海洋。当大多数人争相挤上教育的“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雷夫把56号教室,建成了诺亚方舟。这实属不易:一个大男人,26年如一日,和五年级的小学生打交道,不容易;敢于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成为精英教育洪流的中的砥柱,不容易。如果让思卓书坊颁发一个奖项的话,我想该给56号教室一个“教育诺亚方舟奖”,颁奖词是这样的:

在这里,探索得到扶持,失败得到鼓励。政治学习后感

在这里,信任代替了恐惧,自觉代替了纪律。

在这里,应试教育结束统治,全面成长得到鼓励。

在这里,可以“读万卷书”,可以“行万里路”。

在这里,学生是快乐的,他们找到了心里的家园。

在这里,老师是幸福的,他们播种这知识的春天。

颁奖词的最后一句应该是——“学习雷夫好榜样”!

篇二:《学习政治有感》

新课改下的政治课

姚高升

周口西华二高高二文科八班

辅导老师:

王晶

周口西华二高政治学习后感

新课改下的政治课

周口市西华县第二高级中学 学生:姚高升 辅导老师:王晶

按照国家课改精神的要求,我校积极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在课改实践的激发下,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显著提升,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深刻地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与快乐。在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及改革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把握时代特征 加强时政教育

作为高中的学生特别想了解国家大事、时政新闻,我们的政治老师做到政治课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政简评”,让我们对近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针对国家“反腐倡廉”活动,老师要求我们课前做好准备对这次活动进行简评。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通过辩论,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身居何职,都要遵守国家法律,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了实际,又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二、学生互动 培养合作精神

传统教学中,老师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满堂灌、面面俱到,而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实行新课改之后,由原来以老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阵地交给了学生。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选出一名思维敏捷、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老师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给大家留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分组进

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然后我们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就指定的问题上台发言,凡是发言非常精彩的,老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同学们则报以热烈的的掌声给予鼓励。对于那些发言不足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先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再做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一改原来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的状况,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又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教学的理念是知行统一,要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才把知识学活了 。原来的政治理论高高在上,离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太远,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而现在的新课程教材体现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并且课本的内容浅显易懂、图文并茂。老师每周给我们布置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凡是研究的好的论文都张贴在我们班的“政治生活天地”,以供大家借鉴、欣赏。例如:“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金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有一次,我根据所学的知识,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写了一篇有关投资理财的论文,后来老师在课堂上对我所写的论文进行了表扬。通过这件事使我深刻认识到“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的深刻内涵。

以上是我对政治课改的几点感受,但同时也感觉课改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教学中,老师运用多媒体,内容量大、信

息多、速度快,同学们思考的时间有限,有时候上完一节课感觉知识体系混乱,希望老师能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指导我们的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政治学习后感

总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犹如一缕春风,给课堂带来了清新怡人的气息,同学们都很喜欢。我们希望老师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完善,使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收获更多的成功与喜悦,沐浴在课改的阳光下,充满着幸福与快乐。

教师简评:

本文作者是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勤学好问、聪明好学。针对他的特点,一方面,我教育他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一直让他担任小组长。不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而且还带动了其他的同学。

新课改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舞台,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还经常存在困惑,但这只是前进中的困难。高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奋力开拓、大胆探索,推动政治课的变革和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借鉴姚高升同学的文章,不断地实践和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政治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三:《政治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三卷四读后感学术 2007-11-10 22:13:54 阅读3164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政体、城邦、公民的概念:

1、三者的概念看其三者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是建立在国家理论基础上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国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邦。政体则是“关于城邦居民的某种制度或安排。”“而城邦的含义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简言之,是以维持自足生活的公民的组合体”

2、关于公民的讨论:

我们还要清楚公民的概念: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于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首先强调的是要有参与城邦权力机构的权利。那么,哪些人可以享有这一权利从而能够成为城邦公民呢?在他看来,侨民和奴隶显然不得称为公民,儿童与老人也不能算做“全称公民”,因为这些人“只有诉讼法权或不完全的诉讼法权”。他进一步指出,“这个定义,对于一切称为公民的人们,最广涵而切当地说明了他们的政治地位,„„那些人们如果一旦参加城邦政体,享有了政治权利,他们就的确是公民了”。这里,“享有政治权利”第一次成为公民资格的必要条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公民资格所受的严格限制,因为,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然而在古希腊,就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城邦型式应当是不把工匠作为公民的”,因为工匠不大可能具备“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这一良好的公民品德。同样,“忙于田畴”的农民和“从事贱业”的商贩也不能作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闲暇来培育善德以从事政治活动”。这样看来,在一个亚氏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善良之人的德行与良好公民的德行相同还是不同?

例子,水手的的功能不同,但是都有一个目标,即航行的安全。同样,公民尽管不尽一致,但整个共同体的安全则是所有公民合理谋求的目标。他们的共同体就是他们的政体,因而,公民的德行于他们的政体有关。所以,政体如果有多种形式,作为一个好公民,不必人人具备一个善人所应有的品德,公民的德行不必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但是善人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当然善人与公民的德行也有重合的地方。也就是在某些城邦中善人与好公民的德行是相同的,在同一城邦中,只有政治家、和有能力领导公共事务的人才既是好公民又是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很显然,在他看来,公民必定是属于某一个城邦的,这一点可以类同于现代定义中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国籍”。亚氏反复强调的“既能被统治又能统治”的公民品德,也可以相应地被诠释为“既能忠实地履行义务又能充分地行使权利”。如此看来,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的界定已经暗合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定义了,或者说为现代公民的定义提供了原初的范式。这样,我们不妨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公民称做“原初公民”或“前现代公民”,对应于民族国家产生之后的“现代公民”。

二、政体的划分:

1、根据城邦所追求的目的对政体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统治者对国家终极目的的不同态度,形成不同的统治宗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划分政体类型的第一个标淮:“以绝对公正的原则来判断,凡照顾到公利的各种政体就是正当或正宗或叫正确的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到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这一标准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性标准,是从根本性质上对政体进行的分类.

2、根据政权形态对政体的划分

将政体进行了最基本的划分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了第一个政体划分称准.即根据“政权形态”,在正当政体和变态政体中又分别划分出三种不同政体:在正确政体中,也就是为共同利益着想的政体中,最高治权由一人掌握的是君主政体,由少数人掌握的是贵族政体,由多数人掌握的是共和政体;在变态政体中,依照同样的人数标准,可划分为僣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其中僣主制是君主制的变态,寡头制是贵族制的变态,平民制是共和制的变态。但亚里士多德同时指出,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并非绝对的划分标准,“人数标准”还有两点补充原则:首先,人数与其它因素相结合原则。人数并非划分贵族制与共和制/寡头制与平民制的准确依据,而要与其它因素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划分标准:在正当政体中人数因素要与才德因素相结合,少数人联系于才德之士,而多数人则与贫穷结合因此,‘平民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门望)教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其次,人数为

辅的原则: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明确提出第二个标准,只是因为人数是一种方便的概括的直接的标志,但实际上,“人数这个因素应该为次要的属性„„寡头和平民政体的主要分别不在人数的为多为少,两者在原则上的分别应该为贫富的分别。与此相对应,“贵族政体的主要特征是以才德为受任公职(名位)的依据:才德为贵族政体的特征,正如财富为寡头政体的特征,自由人身份为平民政体的特征。” 第二个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性标准(阶级性标准)

3、根据法制性对政体更具体的划分

在具体分析各种政体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又对之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划分,在这些特殊的小标准中,隐含着亚里士多德的第三个政体划分标准—法制性标准。所谓“法制性标准”,是指以人的意志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将政体划分为法制政体与人治政体这是在对政权的动态运作状况进行现实考察后提炼出来的。在城邦中,根据不同的劳动分工,划分出不同社会群体,如农民、工匠、商人、武士、行政、司法、议事机构等等,各群体在政权运作过程中影响力大小和行为为一式的不同又造成同类政体之间的差异,各自分化出若干变异品种,法制性原则就是划分这些变异政体的标准之一。在平民政体中,按“人的意志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程度’又可以划分出五种政体,其中第三、第四种政体属于“其治理完全以法律为依归的”法治政体。而最末一种极端的平民政体“其政事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属于人治政体

同样,寡头政体中也包括人治政体(“权门政治”)和法治政体。

另外.在探讨君主制的具体形态时,亚里士多德也提到人治与法治的问题。

法制性标准在价值性标准和政治性标准的基础上,解决了统治依据的问题。

三、六种政体的评价

1、六种政体的特征

(1)君主政体:亚里士多德指出,主要特征有3个:王室的始祖由优异的才德和卓绝的功勋起家,建制的目的在于同平民群众相抗衡;一人掌握最高权力,全权统治着所有人民,管理一切政事,具有专制的性质;王位的继承采取世袭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政体适合于古代。王权经历代削弱,在现代已不多见了。

(2)僭主政体的特征也有3个:僭主的权力的僭窃得来;对人民实行暴力统治,施政专以私利为尚,压迫贫民,消灭异己,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限制他的权力;王位也采取世袭制。这是所有世间自由人全都不能忍受的制度,因此僭主制是短促的。

(3)贵族政体的特征在于:其统治者是少数贤良,以才德为受任官职的依据;从法制意义上说,已具备较好的法律,而且由于贤良为政,不会乱法。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政体在大多数城邦中难于建立。

(4)寡头政体的主要特征在于:以财富为权力的实际基础,最高治权往往由少数豪门贵族掌握;他们因财富的优裕则要求一切方面都优先,追求着不平等;在他们执掌政权时,权力可以超越法律,既取盛名,又贪厚利,恃强凌弱,掠夺贫民;少数执政者往往是终身制,甚至是世袭继承。寡头政体难于保全,或由平民推翻或由于自相倾轧的内讧而发生变革。

(5)平民政体的主要特征在于以自由为宗旨。自由体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人人轮流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表现在司法行政方面,有从全体人民当中选举陪审员、职官的任用制度,废除了职务终身制。在议事方面,有抽签参加议事会的制度。平民政体的又一特征是实行公职的津贴制度,使贫穷的公民可以担任公职,鼓励参政。平民政体较接近于共和政体。

(6)共和政体则指贫富两要素混合的政体。在这种政体中,由中产阶级掌握了职权。这是因为中产阶级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别人的财物,也不像富人那样引起穷人的觊觎。它能遵循理性生活,很少有野心。也就是第四卷中提到的最优的政体,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中产阶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化身,并认为“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共和政体兼顾了富人和穷人的利益,不趋向任何一端。因此这种政体消除了党派之争,避免了内讧,由内在均势而保持其稳定, 更为主要者,他认为共和政体崇尚法制,主张以法治国。是人治好,还是法治好?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当然是法制好。因为不论把治权寄托于任何人(或一组人),而个人则难免感情用

事,办事不公。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他说:“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只有按照法律办事,才能做到正义即公平。亚里士多德把共和政体看作是理想的政体,期望在各城邦中普遍建立起来。亚里士多德推崇共和政体,从方法论上看,既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又有浓厚的折衷主义成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