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千年文化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2    阅读:

文化叹千年-------(读后感)
千年文化读后感(一)

文化叹千年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文化读后感】

书名: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

内容简介: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千年文化读后感】

直至前几个月,我才接触余秋雨的文字,《千年一叹》便是我读的第一本。本是为了消磨时光,却让我感叹为何不早点认识它。

无人能想象在当今政治格局如此严峻的国土一路走过,会有多少感悟。千禧年之际,作家余秋雨从柏拉图的希腊出发,途径神秘宏伟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哭墙,黄沙之中已为废墟的巴比伦,虔诚信徒沐浴的恒河,菩提树下释迦牟尼的讲坛,探寻千年来人类文明发祥的足迹,为新的千年奠下文化的篇章。

埃及政府为保护游客而专派装甲车的举动让人感动,犹太人千百年来对家园的寻觅与守护让人感动,约旦国王侯赛因那仅是沙土的陵寝让人感动。而那些失学儿童的生活让人心痛,伊拉克婴孩无药救命的现实让人心痛,印度人对贫困与生死的麻木让人心痛。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古老灿烂文明的发源地如今贫困了下来?为什么曾经强大的文明古国如今衰败了下来?为什么那些古国的灿烂文化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无法寻回?这些问题作者向文明提了出来,相比之下,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让人感到欣慰。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它虽在有些句子上不如经深思熟虑的文字,可正因如此,它的文字更加朴实,更加真实,更加能反映出作者敏锐的情感,更加显出了文字背后作者对各种古老文明命运的深刻思索。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有不断被其他远征文明所摧毁,有过兴旺繁荣,也有过破败衰落。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守卫自己的土地,需要土地,但又不必远征,在守护之中竟已流传千年。中国人缺乏宗教的信仰,却因此免于宗教的纷争。中华文明的基调是守旧,但余秋雨已看出,千年以来中华文明隐藏着一中内在弹性,避免了排他和极端,中华文明虽保守,但也懂的包容,传承也懂的创新。种种机缘让张红文明在各种纷争中延续下来。

走过不平静的古老土地,探寻古老文明的遗迹。本书虽写的是他国的古老文明,却延伸至中华的古老文明。千年一叹,文化一叹一千年。当我们跨进新的世纪时,古老文明的去留依旧会让我们嗟叹千年。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文化读后感(二)
【千年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

【千年文化读后感】

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
千年文化读后感(三)

《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

孟丽君 经济学院12级金融三班 18366136039

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下,中国的这一部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我一直以为远古的中国是个完全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千万人民生活的主旋律。最让人心动的是文化的灿烂,百家争鸣、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等熠熠生辉。

但不曾想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还曾存在着一个基本已经被遗忘的世界-----中国的企业史。在几千年的商业经济的起伏中,一位位商人一次次站在历史的舞台,长袖善舞,大多数成了中国集权政治的殉葬品。

作者站在两千年的历史视野和如此高的社会维度来思考中国政治和中国商业紧密发展的历史,对每一个朝代,每一次变法从经济和社会政治角度给予深刻解读,发人深省。读完这部著作,心中很多对当下纠结的问题赫然开朗,对现实的中国经济的理解也深入了许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国有经济的存在。

国有经济在世界任何一个大国中都存在,国家要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控,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成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有专营企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来源。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所有推行高度管制国家主义的人,都是打着“均贫富”的口号,而实际上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谋求财政收入。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垄断高价和依靠特权攫取利益的权贵经济集团,这也就决定这

些国有垄断行业的高额消费,我国出现中移动通讯费全球最高、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全球第一、中石油油价世界第一等等这些国企占据世界多个第一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强势的国营化运动在短期内能够发生举国效应,迅速提高国家人力财力,达到国家战略的目标。但在长期而言,必然会削弱民间经济的积极性,导致社会机能的退化,进而造成国力的衰弱。即所谓的“一世而盛,一世而衰”的必然轮回,苏联的解体、中国计划经济的夭折都可以以见证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处于国家高度管制的朝鲜的计划经济破产是注定发生的。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讲,一些涉及国家机密安全的产业,就必须被国家所垄断。甚至在一些特殊时期,国有化是普遍趋势,就像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的大规模救济计划,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演变为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任何政权,当他以国有专营为经济政策的主轨后,一定会产生如毒瘤一般的依赖性,其管制之升级往往是加速度的,在古代,高度专制的政治制度,没有可以限制统治者权利的群体,往往是尝到甜头之后,就开始变本加厉,欲罢不能,最终招致灭亡。但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可以依靠民权和法治,和政府抗争博弈。新一轮“国退民进”潮起,国企改革成为“两会”前后最热的话题之一;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晰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表述,又更进一步;在改革方向上,明确了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

源开发、公用事业七大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这些都显示我国国有经济正在革故鼎新,逐步放开,市场化的改革必然让这些行业大放光彩。

“世界上最大的贪婪,其实是制度的贪婪。”【千年文化读后感】

前几日网络信用卡被央行叫停,虽说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安全是最大的隐患”,一个被认同的观点是,目前金融创新动了“某些部门”的奶酪,双方是在博弈状态,具体的重启时间或最终恢复却仍是未知之。众所周知,在传统线下收单业务模式中,发卡行、收单行(主要是银行、银联商务和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按照7:2:1的方式分成;而在线上收单模式中,刷卡手续费仅有发卡行和收单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完全被架空。而二维码等支付方式本质上是用线上方式来做线下收单业务,银联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而最近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余额宝频频受限,让人不得不担忧,中国政商关系是不是已经走出两千年来的寻租阶层和特权化这个圈子?政府如何在经济活动中端正自己的立场和角色,工商业者如何与政府平等相处,迄今是一个危险的,甚至是带有某种禁忌性的话题。中国特色和普世规律之间的斡旋融合还在探索中。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清楚:

两千余年来,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剥削,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正真禁止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施抢劫的,不仅仅是任何一种不甘压迫、呼唤自由的思潮,而主要是有一套具有刚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则和法律体系。

柏杨先生说,我们中国人是最不会学习历史的民族。活在当代的我们

都对中国人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思想的流浪,从我们投胎于这个国家就开始了。我们一直在谋发展促增长,却忘记了去反思去思考自己走过的路、摔过的沟。

泱泱我大中华,在16世纪失去了它的耀眼光芒,过去的已经不能再改变,现在的我们却需要去寻找自己的记忆。我相信,经过几千年的漫长、血腥和充满探索的历程,我们国家一定能够比那些缺少厚重历史的国家,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千年文化读后感(四)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我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譬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我们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儿而已。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欢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二)

文/郑牧之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
千年文化读后感(五)

这是一个周末,我泡了一杯奶茶,放置于桌上,又搬了把椅子放在阳台。边喝沁人馨香的奶茶,边看一本赏心悦目的书,这岂不是一种享受,岂不是一种养生之道?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第一页,便是此书的前言。细细浏览一遍,发现其中并没有太多的修饰词,也没有什么夸张之处,但句句属实朴素,字字铿锵有力,刚劲端庄。从中我也获取了不少信息,?前言?这位老师也教予我不少知识??原来,中国是一块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形似雄鸡的土地。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在这片土地上有世界最高的山峰,我又翻开另一页,来到了?目录?。粗略地看一遍,这本书目是把五千年的历史分为了十大块。一是?远古传说时代?,二是?夏商西?,三是春秋战国时期,四是?秦朝汉代?,五是?三国西东晋南北朝?,六是?隋唐五代十国?,七是?两宁辽金?,八是?元朝?,九是?大明王朝?,十是?大清帝国?。

看完目录,我便一面一面地看,一页一页地翻,在看到?三国西东晋南北朝时,我至甚喜爱。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其中的原因是这版块,让我更深刻了解三国时期人物的不同一面,和平常人没有发现的人物个性的独特之处。

比如说?曹操?这个人物吧。以往,在我个人的印象中,他?挟天子而令诸候?这是一种多么卑鄙、肮脏的手段,也可见他是多么的狡诈,心怀不诡。但见?一代枭雄曹操?这篇文章后,我对曹操这个人物又有了新的认识。我突然才发现曹操这个人物撇开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说,但还是充满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况且,他在平时也十分喜爱题诗吟曲,著名之作<观苍海>、<龟虽寿>等。这些诗词被后人广为流传,堪称佳作,为此,也可见他才华横溢。再看,当曹操刺杀董卓失败时,他便镇定自若地谎称自己是献剑的。在此节,也可看出曹操随机应变的本领。而且,曹操对于有才之人,更是礼贤纳士,珍惜良才。对于曹操这人,用?奸雄?这词来形容,的确有偏离史实。

而蜀国之首??刘备,在我平常思维中是位仁德之君,几乎没有太大的缺点。我觉得他最大的优点便是重情重义,而这优点,到头来却成了他致命的弱点。关羽麦城被杀后,刘备便决心攻打东吴。而诸葛亮、赵云百般劝解之下,并告诉了他种种的害处,但他还是义气用事,攻打东吴。结果打败而归,刘备这时才悔悟过来。从这件事中,也可知刘备把情意看之太重,有些不顾大局,以致他的兵力大减,得不偿失。从刘备做得种种事中,我可以体会到刘备虽为一代仁德之君,但也有些不顾大局,常常义气用事,这便是他之不足。

又是一个周末,阳光照耀在身上,是那么惬意,我看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最后一页,合上了整本书。那红色的封面在阳光下格外的注目。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000字(二)

世界的历史文卷中,中华民族必定被其列于首位。只要对历史略知皮毛的人都会知道,中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尊严与威严!各朝各代的文化教育,各国各军的你征我伐,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要旋律。可以说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传奇战事、诸侯形式与琴棋书画、兵书诗词,其余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更重要是人们因此对问题思考的多样性、深度也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使自己的生活、处事都面临着不尽的麻烦。

读完了上下五千年,我觉得自己收益非浅,原本对中国历史了解甚少的我,现在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读这本书,就好像漫步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中,重温中国这五千年来的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各种不同的人格魅力,也是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用思想去领悟,用实际行动去学习、实践。

当然,中国历史当中也有一部分的奸恶之人,这些人所犯下的罪过、罪行是被世人所唾弃的,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永远也抹煞不掉的黑渍,我们要牢记这些事实,化作经验与教训,在我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也是永远的启明灯。同样,对一些优秀历史人物,主要写他们积极的一面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消极的一面。任何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缺点或错误。例如古代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和坚持改革的政治家,他们的爱国的xxx活动,几乎都存在着封建的忠君思想。我们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苛求古人,也不能离开历史条件盲目崇拜古人。

通过上下五千年的阅读,就好比在学习历史,有一句话说的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学习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预见未来,当然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这似乎是古往今来都承认的道理。在这部书所收集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找到一些有借鉴作用的东西;在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我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教育意义。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怀恋过去,重要的是创造未来,发扬全中国人民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激励我们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强国的志气。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的使命亦是如此,不过这是以后的事,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学习,长大了就要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 ·中国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六百字(2016-03-03)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