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荷马史诗有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9    阅读:

西方史学史 读《荷马史诗》有感
读荷马史诗有感(一)

读《荷马史诗》有感

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论求知》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弗兰西斯·培根将“读史”置于众多求知方法之前,可见“史”的重要所在。“读史”必要研究史学,而世界各国史学之演进,最早还是要追溯神话与史诗。在文字创造以前,人们大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先民对自然与社会最初的活动记录,文字产生以后,口耳相传的神话与史诗,逐被文人删改纳入诗歌戏曲,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各民族的神话与史诗,《荷马史诗》正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同意史学史是由神话与史诗而开始的观点,神话与史诗反映了每一个民族在步入文明时代之前的一面镜子,不仅西方国家,中国也是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神话与史诗反映了人类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等原始先民的最初意识形态。史诗并不一定是历史,但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以前,古希腊人把史诗当做历史来看待,著名的《荷马史诗》就被古希腊人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学习启蒙的教材。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创作,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但对荷马其人在18

世纪以前,学者们都认为历史上确有此人,18世纪以后西方学者有人质疑荷马的真实存在,并构成了西方学术史上的“荷马问题”。但如今学术界认为确实有荷马其人,荷马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古老神话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整理定型后记载下来,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史诗,用荷马本人得其《荷马史诗》名,编成后的史诗还在不断地进行增删补充。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荷马史诗》才能得以形成正式文字,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至2世纪由亚力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编订的。《荷马史诗》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读荷马史诗有感】

《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主题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与阿伽门农之间的争端。《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十年未果,而勇将阿基里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战死,乃与阿伽门农复合出战,并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英勇作战,赫克托尔战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王子葬礼,但特洛伊城仍严防死守,希腊联军无法攻克,最终想出以“木马”献于特洛伊人,即木马大战的方法攻陷特洛伊城。特洛伊人好大喜功,减轻防御措施,相互庆祝,最终导致希腊联军攻陷特洛伊城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活动。

至此《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本篇至此结束。

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阅读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伊利亚特》,《伊利亚特》中包含了我最喜欢的众多故事,如帕里斯与“金苹果”的故事。特洛伊最小的王子帕里斯从小被父母遗弃,最后堕落成牧羊人,一天赫尔墨斯让帕里斯做评判,将写有“送给最美丽的”字样的金苹果送给谁。各女神纷纷向他贿赂。赫拉允诺他给他无上的权利,并保佑他做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雅典娜愿意赐给他智慧和力量,鼓励他有勇气去冒险,闯出一条英雄般辉煌的路。阿佛洛狄忒答应让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爱上她,并自愿做他的妻子。帕里斯被阿佛洛狄忒的美丽迷惑,他觉得权利和统治他继承王位就可以得到,英雄的道路他能靠自己去闯,但美女却不一定了,于是帕里斯就将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赫拉和雅典娜恼怒地转身离开,发誓要向所有的特洛伊人报复,并让他们毁灭,尤其是赫拉,她从此成为了特洛伊的仇人。而当帕里斯造访希腊时,古希腊第一美人海伦在顷刻间就爱上了这位特洛伊王子,这正是许多年前爱神阿佛洛狄忒向他

许诺的誓言,但当帕里斯将这位世上最美丽的女子带回特洛伊时,他带回的不仅是美丽,更是战争。海伦的丈夫,也就是斯巴达的国王墨涅拉俄斯听到被劫走的消息后,怒不可歇,他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哥哥阿伽门农,他们两人都为海伦被劫走感到痛苦与屈辱,兄弟两人奔走与希腊各地,鼓动所有的王子都参加讨伐特洛伊的战争,然后雅典娜亲自示范,教斯巴达人用木马计对付特洛伊,而赫拉则动用特权,派人偷袭了战神,以阻止阿佛洛狄忒引诱战神自出马参与作战,赫拉又拉拢丈夫宙斯威胁众神,不准帮特洛伊人,特洛伊战败,帕里斯被杀,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只因那个给阿佛洛狄忒的金苹果。

由此可以看出荷马所著的《荷马史诗》带来年浓厚的神话色彩,同时在《荷马史诗》中的神都具有人的一些特性,贪图虚荣,好争好妒,神也同人一般拥有自身的缺陷,神只不过比一般的普通人拥有了一些更多的能力,技能,神也同人一样的自私自利。这一点众神之道庙斯体现得淋漓尽致,庙斯的蛮横,对妻子,儿女毫无亲情可言。对妻子赫拉更是怒极而骂,毫无丈夫对妻子应有的关爱,对子女更是铁石心肠,毫无父爱,一幅出庄严不可侵犯状。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宙斯尽然与自己的姐姐成婚,这种为东方人看来的大忌,在古希腊那个时代却并不以为忌。在西方的神话与史诗中,神的长像与人一样,他们与人生活在一起,他们与人一样具有美丽的一样也同人类一样,拥有丑陋的一面,西方世界的神并不完美,他们的神更具人性化,全面化,而在东方的神话中,神是万能的,是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之上的,他们拥有我们所无法拥有的神力,承担着我们所希望自己能拥有的一却,【读荷马史诗有感】

美丽,长生不老,腾云驾雾等,我们的神是完善的,无私的。

读了《荷马史诗》将西方的神话与东方的神话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东西文明的差异性,西方文明的人性化与宽容性是东方文明中很难体现的,对方的伦理道德,完美主义也是其独到的体现。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他们之间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就是双方在史学史基础上都是发源于神话与传说,这是社会逐步发展的规律所制的。文字创造前,祭神巫祝、行吟歌手,世代口耳相传,文字产生之后,为了记录和研究前人的事迹而记录成册,成为神话和史诗。《荷马史诗》在西方,乃至世界社会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愧为“希腊的圣经”,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

我认为《荷马史诗》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它创造了英雄史观。 《荷马史诗》创造了众多的英雄,描写英雄必然描写战争,战争场面为英雄们提供了一展英姿的天地,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荷马史诗》通过对英雄战争的描写也被人们赋予了“英雄史诗”的美誉。英雄史诗都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的,通过《荷马史诗》向我们展示的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在从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暴力干扰,古希腊的国家组织纯粹是通过私有财产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直接从氏族公社中产生出来的。在《荷马史诗》中对英雄的描写都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统,就是具有神所赋予的力量他们在历史

读《荷马史诗》有感
读荷马史诗有感(二)

观《荷马史诗》有感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影《荷马史诗》。一个个恢弘壮阔的战争场面不时的闪过脑海。展现了沃尔夫冈·彼德森巧妙妙的构图方式。当《荷马史诗》用现代技术向世人展示成千上万名古士兵战斗的奇景时,我不得不感叹,传奇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特洛伊之战的宏大和悲壮,还有什么是现代科技所不能做到的呢?当史诗与现实零距离的时候,到底是复述传奇呢?还是又在书写一段传奇呢?数万士兵的前进与对峙再到相互冲击,茫茫碧海上的千帆争舸,凌空回转的不可思议的长镜头,不得不让人称奇。出海时,镜头由近及远,海面上出现几只战舰,缓缓拉远,战舰数目逐渐增多,木色的战舰与天蓝的海面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军万马的气势不言而喻。无论影片还是史诗, 似乎所有的人性光芒都聚集在特洛伊一方.

赫克托尔无疑是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人物,他是睿智的领袖,勇猛的战士,特洛伊最杰出的守护者,同时他也是孝顺的儿子…善良的兄长…温柔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虽然他战死疆场,但是他是整部影片中唯一屹立的人,普里阿摩斯,英明的君主,赫克托尔坚强的父亲,为了国家的尊严,他选择了抗击,为了自己心爱的儿子,他不顾性命安危,来到阿凯奥斯人的营地,亲吻杀死自己儿子的仇人的双手,献上礼物,只为能带走爱子的尸首,【读荷马史诗有感】

当看到那满头白发的老人跪倒阿基琉斯脚下时,不禁唏嘘。希腊的神话,是塑造英雄与荣誉的神话。按照希腊人的观点,英雄是神的后裔,天之骄子,凡人中的宠儿。他们出身高贵,人人都有显赫的门第,可资夸耀的家族,坐霸一方,王统天下。他们相貌俊美,仪表堂堂,鹤立鸡群。

在希腊战争中,战士都是为了荣誉而战,英雄们更是为了荣誉而战死沙场。但影片去掉了明显的神的成分,将神塞进了故事人物的信仰中而不是赤裸裸由神明目张胆的来操纵这场战争。“敬仰天上的神名,热爱自己的女人,保护自己的祖国。”这是特洛伊王子,也是特洛伊的第一包围者赫克托尔的一句台词。敬仰天神却不盲目的相信神谕,热爱自己的女人却不宠溺她也不沉醉温柔乡里,保卫自己的祖国也不践踏别国的尊严,这就是赫克托尔,尽管他的武力只逊与阿基里斯,但他的形象却千万倍的厚实而鹏大,深扎进每个男人的心里。西方的哲学文化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往往在于它的童话人格,荷马史诗不是历史,但它却能反映和指导历史。其实看看特洛伊通篇,没有一处是彰显智谋和诡辩的,即便是后来的木马计,将美好事物的毁灭过程看得清清楚楚。看星辰撩拨那些悲剧英雄们的命运,看他们身死后艳媚的谈资。明知命运险厄,但却拒不向它屈服;明知征战艰难,但即使打到头破血流,也要拼个你死我活。活要活得扬眉吐气,死要死得明明白白——这就是古希腊的英雄!特洛伊人中俄底修斯的木马计,从而导致城池被毁,满城被屠,葬在一片火海中。但是,这一场

战争,的确是希腊神话的一个传奇,是荷马史诗一部不朽的篇章。也让后来者领略到希腊英雄的英勇与不朽。

本片避免了由于虚拟摄影产生的梦幻的感觉,而力求更多的细节表现。影片聪明地将更多镜头对准了局部人群的战斗,以此来烘托整体战场的激烈,同时又能突出个体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在观看本片的同时,我不得不感叹东西方神话的不同。雅典希腊似乎与我印象中的中国神话有存在很多不同,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均是与人类十分接近的,其集中了所有美的特点,男人有健硕的体魄,女人有美丽的容貌。

而中国神话大多是以动物为载体的神,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在精神层面上,古希腊神话的诸神是入世的。神的存在是为了人,人是目的,而神是手段,希腊神话的多人信仰没有导致人听命于神、人的命运完全由神来决定,而是权利、义务、交换。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几乎不存在什么权威。他们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维护自己的家园。这种以人为本,包蕴不断追求奋斗,不断超越内涵的人本精神与中国神话截然不同。在道德层面上,希腊诸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等需要,有正直勇敢的,也有奸诈狡猾的。因此,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特征。希腊人推崇的是一种暴力美学,神之间的战斗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战斗很接近,而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神拥有常人没有的超能力。神多以英勇无畏的形象示人。这是中西文化的差距。本片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将大场面用到极致,巧妙地再现了《荷马【读荷马史诗有感】

史诗》中的神话故事。也如实的反映神话代表的文化背景。很容易让人在内心里比较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别,进而上升到文化艺术上的思考,古希腊人认为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去求知、去创造他们充分相信自己。这对来说我们是一种启示与指导。

黄金时代——读《荷马史诗》有感
读荷马史诗有感(三)

黄金时代

——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有感

初二三班 许思奕

从热武器疯狂传遍全球开始,城堡不再是坚不可摧的壁垒,骑兵也不再是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兵种。冷兵器迅速失去地位,而那些随之而去的童话故事,骑士已然退出舞台。

而现代战争更是信息技术的较量,科技统治一切,最新式的战舰与导弹就是制胜的法宝,划时代的核武器不费一兵一卒毁灭城市。网络和卫星传递的情报能让人足不出户便第一时间了解战况。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早已忘却远古时期,那些被历史尘埃悄然掩埋的神话与歌谣。

但它们并未褪色。

特洛伊之战是一幕再也不会重现的宏伟传说。

或许人类的原始本性中就渴望着这样血与火的厮杀,纯粹力量的比拼,干脆利落不带丝毫其他因素的真正较量。

古希腊神话中,拥有强大智慧力量与生命的神灵也拥有凡人的卑劣品行,他们能执掌天地万物,只手翻云覆雨,在古人看来,那便是一个人类力量的极限。那是个人英雄主义极度盛行的年代,英雄并不是驭使他人流血牺牲的将领,而是冲在第一线以自身武技浴血战斗的人类。

故事的起源不是海伦,是三个女神的争风吃醋。一枚赠给最美丽女神的金色苹果,引得智慧女神,天后和爱与美女神几乎大打出手。天父宙斯无法定夺,于是将决定权随手送给一个凡人,特洛伊城流亡在外的王子帕里斯。雅典娜承诺将给他超人的胆识与智慧,赫拉承诺将给他无上的荣耀与权力,阿芙洛狄忒承诺将让他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然后就是广为流传的情节,红颜祸水一朝倾覆天下。斯巴达的皇后成了特洛伊城的王妃。希腊第一美人海伦被带走的消息传开后,一场战争已无法避免。迈锡尼王阿伽门农联合了希腊诸国,不仅为给弟弟墨涅拉奥斯抢回妻子,更为夺下那座传说中从未被占领的坚固城池。

伊利亚特的述说,便主要从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决裂开始,到赫克托尔的葬礼为止。 瞬间的燃烧,与长久的冻结,这向来都是人类所难以抉择的命题。

作为希腊第一勇士的阿喀琉斯并不后悔。虽然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曾得到神谕,他必将死于这一战役,但在奥德修斯的劝说下,他还是带着自己的军队和朋友帕特洛克罗斯一起奔赴战场。

阿喀琉斯无疑是个十分冲动而意气用事的人,在与阿伽门农发生争执后,他可以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开退出战斗,冷眼旁观希腊军队的节节败退。而在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死后,他亦不顾众神的警告拼力战斗杀死赫克托尔为朋友复仇。他可以残忍的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拖在战车上绕城三圈,也会因为一时的心软而将赫克托尔的尸体交还前来敌营哀求他的普里阿摩斯。

事实也正如奥德修斯所言,这将是一场举世无双空前绝后的战争,无论是胜是败,亲眼目睹的人们将世代传诵着英雄们的功绩,他们的名字将被镌刻在神庙最坚硬的石板上,与众神的塑像并列,永垂不朽。

《伊利亚特》真正的结局出现在《奥德赛》中。也就是著名的木马计。当那些人物最终的命运被吟游诗人轻声讲述时,仿佛一瞬间过了百年。阿喀琉斯死于毒箭,卡珊德拉与阿伽门农死于他妻子的暗杀,而智慧的奥德修斯,也早已在漫长的归家之途中垂垂老去。

但那些英雄人物,神话般的黄金时代毕竟流传了下来,那种荣誉至上的精神为后人所铭记。很多人相信那个年轻的不死英雄曾经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所向披靡意气风发。而百年之后,风沙漫天的高加米拉平原,那个将要横扫亚欧的伟大帝王立于战车之上,长剑所指处万军齐发。他的眼中,依稀有着当年阿喀琉斯的影子。

……传说结束了,历史才刚开始。

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
读荷马史诗有感(四)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读后感2000字。<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