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1984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30    阅读: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第一篇

《1984》读后感

这本书读后的感受很复杂。1949年的小说预测到了中国文革。真的有些让人震惊。在震惊背后。更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政治的黑暗??

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说:“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1984》不是一个年份,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令人窒息的、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尽管宣传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在主人翁生活的国家叫做“英社”即“英国社会主义”,在我看来这个恶心的国家是纳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文革时的中国,红色高棉,以及当今的朝鲜的综合升级版。

作者写《1984》于1948年,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位先知,能预测到未来所有极权主义的所有统治情况。

在这个人与人没有真情实感的黑暗世界里,党统治着国家的任何一切,群众的一切将不再是隐私,群众以及所有党员都受到一种叫“电屏”的监控,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音,甚至是表情及心跳,这种电屏无处不在,在家里,在单位,在路边小巷,甚至隐藏在一张海报之后。

任何人不允许邪见异端,一但发现,哪怕是在“老大哥”面前没有表现出崇拜感,或讲出“god”“freedom”“science”或“democracy”,都将“被蒸发”(原来“被”XX始于此) “老大哥”是谁?没人见过他的真身,但是他的头像被张贴得全国都是,在家、单位、大楼。路边、电屏里,巨大的“老大哥”以那八字胡子和炯炯有神杀人般气势的眼球注视你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字眼贯穿全文。

真理部,一个与其名字完全相反的部门,一个制造谎言、篡改历史、伪造历史的宣传、统治部门有三句名言: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战争即和平,党实际上没有与其他国战争,但在国内却一直制造战争的气氛,使人民处于一种战争疯狂状态(请参考纳粹,希特勒),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下,一切异见人士都将被顺理成章地打为叛徒。间谍(我想到了Chairman Liu shaoqi),群众的生活物资将被“合法”征用(战时共产主义嘛),一切持反对思想将被洗清(斯大林爷爷万岁),人们在“老大哥”的领导下,互相检举、揭发,六亲不认,儿子女儿随时可能在你说梦话中向思想警察(下文解释)举报(文革!文革!文革!),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亲情、友情、爱情,,性爱生产被称为“对党的义务”(很像某国),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就是“同志”。

自由即奴役,没有自由的国度里,群众都是奴役,群众制造生产力服务的都是上层党员,有的人衣食丰富,大部分人都挣扎在生死线。(我想到了金爷爷)

无知即力量,有了知识和科学的人不是内党员就是将“被蒸发”的人,知识分子的下场都是死,与文革无异啊。

书中有一句话“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未来”,因为历史不可改,所以真理部改了一切书籍、报纸,“老大哥”的光辉业绩被不断提前,成就被涉及更多更广的领域,包括一切发明,比如飞机。想知道“英社”如何一直“超额”完成一切计划经济的么?“经济”虽然

一直未达标,“经济”不能改,那就改“计划”,把几年前的预计、预算、报纸、档案通通翻出来修改一下数字,以致达到“超额”。(没有人会质疑,因为有双重思想,下文介绍)。但后来我还发现,他们连“经济”都能改。

“群众”在小说里被赋予“低人一等”,这便是等级社会,上层为内党和外党。群众一直“被”声称生活富裕、丰衣足食,但现实生活却是饥寒交迫。(我想到了某国的GDP飞涨和国进民退)。

【1984读后感】

还有一些了让我恶心的政策和人民的思维方式。

“新语”,即发明新语言,毁灭旧词汇,目的是让“思想不纯洁”的人无词可用,以致无法表达其“荒谬”的观点,再被人民唾弃。没有旧词的英语将失去生机活力。

“思想警察”,就是揪出思想异端人士的特别警察,他们无处不在、无所不为,渗透在社会的每一角落,很可能一位老房子的老人就是。他们监视你,控制你,玩弄你,折磨你,改造你,蒸发你。可怕的“101牢房”,那里是你最恐怖的地方,你无法预料,你最怕什么,那里将出现什么。所有人在那里将被颠覆自己的思想,即使主人翁的思想再刚烈,在“101牢房”里,他背叛了他所爱的人,前面他受尽折磨也没表现出来。可见“101”之恐怖。【1984读后感】

“双重思想”,这个词我难以解释,那么根据书中的例子,比如塞姆“被蒸发”了,人民会很正常地当他从来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一样,即他完全不存在!(你找不到一切资料和档案来证明他存在过,因为都被马上修改了)。如果你再次提及他,提及一个“不存在过”的人物,你将犯禁忌,你将被蒸发!双重思想会颠覆你的常识、认识、知识,最后会像主人翁从“He hated Big Brother.”转变为“He loved Big Brother”(最后被枪毙时)。

这就是老大哥,《1984》,它预言到了未来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第二篇

《1984》读后感

这是一本让人很不舒服的书,初看到这本书的名称,很多人会被1984这些数字误导,其实书名非一个年份,更非是描写1984年发生的某些事,或者说仅是一个书名,并无其他用意。让人无比心寒,在这本书中,乔治奥威尔通过描写为读者铺出一卷社会的没落,政治的黑暗,而本书主人公史密斯就生活在这个恐怖压抑的社会背景下。

奥威尔描写的是在一种极权政治制度下人民的生活。而这能是我联系到很多,比如现在的我们。一九八四的伦敦,人民的思想与行为百分之百的受政府控制,满大街都贴着巨幅的领袖的照片。到处都是警告的标语"老大哥在监视你",私人家里也装有电眼与麦克风,个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咳嗽都逃不过思想警察的眼睛,连写个日记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都会被抓去判死刑。这种控制,这种高压,僵化束缚民众的思维能力,最后只剩下一种思想,也是统治者需要人民只能有的思想: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1984读后感】

奥威尔所描写的国度里,人民的思想被钳制,让人民失去了理智,失去反抗能力,失去了价值观,继而成为顺民,就像是被喝了迷魂药,他们已经丧失了灵魂,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但悲哀的是自己却不知道,他们只会盲目的遵从。记得书中提到了仇恨周,是政府为了让人民仇恨其他外部势力而进行得宣传,而且是经常宣传,电幕上出现仇恨的标语,出现战争图画,播放仇恨歌曲,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调低人民盲目的爱国热情,获得国内统治的和平。在奥威尔描写的时代,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人们的历史都被篡改,只留下统治者需要【1984读后感

留下的东西,这和我们也没多少区别。书写历史的权力是掌握在胜利者一方的,我们的执政党经历千辛万苦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所以他们就有权力书写历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了教化人民,甚至可以编造历史,删掉历史,我们有特殊国情嘛,这都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只有顺从。

书中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具有"双重思想"的人,或许可以说是整个黑暗世界里的一盏小灯,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可怕,极权者控制了一切,人民没有任何自由,却还每天被监视。温斯顿想反抗,并且找到了组织,但是执政者太强大了,而且人民还没有觉醒,这导致最后温斯顿还是放弃了反抗思想而转化为"正统思想"。个人在一个强大的体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就像自焚者在围观干部前是何等的渺小,就像弱小的流动商贩被城管围着毒打,他们又是何等的无耐与绝望!

其实挺佩服作者的,因为他用想象力为我们献上了一场令人可怖的思想盛宴。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世界,这里到处充斥着“思想警察”“电屏”“真理部”“仁爱部”“老大哥”“党的思想”??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被人监视的处境中,这里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这里只有老大哥,只有电屏,只有绝对的服从,只有不断变坏的物质条件,永不停止的战争和每分每秒都在被修改着的历史。作者再三强调“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最终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打着和平、自由、力量的旗号,然后把战争、奴役和无知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党——这个

世界的统治者——用“老大哥”作为形象代言人,由内党党员进行指挥和控制,由外党党员卖命地运作着整个国家的各个机器,然后对所有人进行最为恐怖和彻底的思想控制和行动的限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依然随着党的情绪而起伏,在党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挣扎,就像演绎了一场安静、绝望、令人窒息的皮影戏,幕前幕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员,那个世界的群众甚至是外党党员们都机械、麻木地过着自己那越来越糟糕的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党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总结了各时代统治者统治失败的教训,因而党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想要永久地、牢固地维护其统治。

显然,这是一个极权的社会,社会的主人不会是人民,相反,他们仅是一群“奴隶”罢,满足极权阶级的奴隶罢,这让我想起历史上的许多片段时期,譬如清朝的“文字狱”,“文革”,还有许多被极权笼罩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在思想上无非一个愚民策略,“三纲五常”对国人思想的束缚不可谓不大,就算是在今天依然可寻痕迹。而“文革”更是让人扼腕,四人帮糊里糊来,随意地整改历史,随意地判人入狱,“右派们”更深受其害,本来国家建设就需这一撮人,却被无情地扣上“右派”“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帽子,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使国家发展停滞不前。尤其“两个凡是”更是愚昧可笑。

《1984》不是一个年份,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令人窒息的、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尽管宣传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 控制人的思想能够获得权力,控制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用权力获取权力,直到权力至高无上。书中所提到的“英社”,便沉醉于这样一【1984读后感

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权力,可以否定一切自然科学,可以否定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权力,可以剥夺一个人的隐私,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剥夺一个人的存在,也可以剥夺一个人存在的证据。这权力,可以通过篡改记忆来改写过去,可以通过控制意识扭曲现在,可以通过冻结历史让未来永不存在。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遭遇及其内心活动, 奥威尔肯定了人类对真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社会潜在的危险。如果温斯顿真是最后一个人类精神的守护者, 如果大家都听任极权主义的泛滥而不与之斗争, 那么大洋尼亚就是我们的明天, 温斯顿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温斯顿对奥布赖恩既信赖又失望的复杂心情生动地表述了作者对现代统治阶级的怀疑。他们似乎具有高度的智慧, 但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人类的幸福和平, 或者是任何意义上的进步都不是。他们已将权力本身作为追求目标。他们随意改写历史, 对人民实行精神奴役。他们所设想的未来是“一只永远踩在人脸上的脚”奥威尔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种对人性的践踏、对权力的追求已近乎疯狂。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类在科技方面又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和平、幸福的未来依然遥远。回首本世纪, 人们可以轻松愉快地阅读《我们》和《美妙的新世界》, 但却无法以同样的心情阅读《1984》。它与现实太相似。对历史真相的掩盖, 甚至对历史的有意篡改,依然存在。八十多岁高龄的东史郎老人还在奔波, 为的是让其日本同胞能正视南京大屠杀这个显然的历史事实。对权力本身的追求、对人性的肆意践踏依然随处可见。年代初美国为了原油资源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实行了

【1984读后感】

空袭以及长期的经济封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又悍然轰炸南斯拉夫, 并炸毁中国驻南使馆、炸死三名中国记者。他们这种恃强凌弱、侵犯他国主权、使无数无辜百姓遭殃的行径, 居然会得到许多政府的默许 和支持, 这无法不使人对人类的明天产生深刻的忧虑。 人民都希望在温斯顿梦寐以求的金色田野里徜徉, 静静地倾听小溪在其中轻轻地流淌, 都希望在画眉的尽情歌唱声中忘却自己的一切烦恼。但是严峻的国际形势使这些依然只是美好的愿望。

奥威尔1948年写的《1984》,当时的他,想象着共产主义极权政治下的社会百态。今天,1984年已经过去29年了,他的想象,或者说他的恐惧,很多都成了现实。我们亲历其中,一字一行地读来,仍然感觉到他天才思想的光芒。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第三篇

在黑暗中

——1984读后感

书中的人是生活在黑暗中的——而我相信没有人是愿意生活在这样的黑暗之中的。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没有自由的世界。书中无所不在的注视着你的老大哥、无所不在的束缚、身边那些随时随地可能消失的人们,是这样的让人毛骨悚然并且压抑沉闷。而奥威尔笔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让人觉得冰冷到骨缝里,所谓的一男一女在一起只是为了党的任务而非人之常情,后代却也是党的间谍。这是什么样的党,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啊!这样的情况比封建时代的道路以目还要严重。也许我的看法和作者要表达的不是完全一样,不过这却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真切的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首先, 我认为思想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权力的触角不能真正直接地触碰到思想。

《1984》里是没有思想自由的。这就让整本书透露出一种无比压抑的沉闷的感觉。思想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即使我们在没有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拥有思想自由,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自由的人。就如霍金之思想驰骋。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进一步说,思想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别人的东西,同样,思想自由也是我们真正自由的条件。我可以想象失去人身自由的场面,那必定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但是我真正无法想象的是失去思想自由的场面。那必然是黑暗的绝望的压抑的生活,就像温斯顿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样。

那个年代是荒凉的、破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亦然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下,人民——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具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的生活亦是苍白的、茫然的、缺失方向感的。为什么这样强调“人”的定语?我们这样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民必然是痛苦的。他们的痛苦(也就是一般人的痛苦)是浅层次的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痛苦,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艰难的处境。就是说他们不知道生活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去想为什么会这样。社会的顶层人员,他们或许知道事情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他们痛苦与否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想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并为之付诸行动。从这一程度上来说他们的痛苦并不是最深切的。最痛苦的社会群体在我看来应该是“温斯顿”们。他们接触不到核心的东西,但是他们却比一般民众较为了解让事实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这一社会群体的人对现状感到困惑、迷茫,他们觉得未来是漆黑的,他们希望可以打破这种黑

暗。而且让他们痛苦的不仅仅是现在,更有他们面对现状的浓重的无力感。他们不是被一根谁系的线栓住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行动,他们是被一张细细密密的网千般缠绕捆住了不能行动,电幕窃听器还有随时可能在你身边的思想警察,这些都给人一种束缚着的感觉。整个社会里除了你——也许有别人,但是你们彼此都不知道——想破茧而出没有别的人了。有人了解真相却又无所谓,有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他们都比“温斯顿”们轻松。

就是因为思想自由的极度缺乏造成这种压抑的氛围让我整本书看下来觉得眉头都抬不起来。

思想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渴望拥有思想自由却没有可能拥有的人是很痛苦的。我不能忍受也不敢想象没有思想自由的日子。思想自由不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没有思想自由我们不能有意义的生活。

诚然,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对媒体对社会舆论加以引导,但无论如何,权力是不能够直接地改变我们的思想的,保持思想独立、捍卫思想自由对每一个人而言不容忽视的。

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也就是说,团结就是力量吧。这句话也许有些老套,但事实证明在面对黑暗的时候,在面对极权统治的时候,单枪匹马的斗争是很难取得突破的。

《1984》里似乎一直只有温斯顿一个人在为冲破黑暗而斗争,所以让人看得很是难受。而且我对于书中对无产者的描述、定位很是不理解。在我看来无产阶级应该是可以进行反抗的,是有力量的。而不是书中那样没有思考能力没有反抗意识没有品位没有文化的人群。

极权统治下的人真的都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吗?还是说无产阶级就是没有任何力量的人群?我并不这样认为。并不是说群体的就是无力的软弱的,不管多么极权多么严格的统治者都不能完全忽略群体的力量。任何忽略群体力量的统治者都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是黑暗的沉闷的没有生机的。有人觉得这本书主要讲世界上仅存的三个国家间战争不断。战争不是为了争夺利益,而仅仅在于通过此来消耗生产过剩的产品。有人觉得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对一种极权统治的乌托邦社会的描绘。不过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最主要的还是缺少思想自由的黑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对历史的忽视和对群体力量的不重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