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毓老师讲庄子》读后感

编辑:lin13459411179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14    阅读:

《毓老师讲庄子》读后感

  《庄子》一书,概分内篇、外篇与杂篇三大部分。其中,内篇有七,普遍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也是研究庄子学说最核心也最重要的文本。历代对《庄子》一书的注解,以郭象的注最具有代表性,毓老师就说“注《庄子》没有比郭象更高的”、“庄子有余言、余音,郭象就发其未尽之言,发其未尽之音。”因此,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应当将郭象的注当作了解庄子思想的敲门砖,细细研读,细细体会。

  内七篇当中,以〈逍遥游〉为第一篇,全篇的主旨即如标题所言,是“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此篇乃是庄子说明自己的心境即是逍遥自在、优游物外,全篇围绕在这个关键点上,去做描述。支氏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子在本篇中阐明逍遥物外的代表乃是“至人”的境界。本篇提出的三种境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物外的代表,代表一种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绊。本篇当中,庄子利用许多动植物来做譬喻,例如蜩(蝉)、鸠(斑鸠)与大鹏,还有朝菌(蕈芝)、蟪蛄(夏蝉)与灵龟、椿树,由这些事物带出了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照,换言之,就是微小的事物与巨大事物间的对比。郭象在注解此篇时就明确地说出这种小大对比之间的寓意:“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认为物无分大小、境界不分高低,只要随顺天性、发展禀赋,则同样可以逍遥自在,不分高下。毓老师评郭象这段注文时说:“这几句话道尽自由之真谛。”老师更进一步解析说:“小大皆有自得,其自得之性以形言有小大,以性言无小大之别。”老师认为,人必须要认识自己的本能,将本能发挥出来,这就如同儒家所说的“尽性”。老师引用《中庸》的话:“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真正能够“尽性”,就是把自己禀性的本能完全发挥,就不会去分大小、善恶、好坏,如此每个人都能尽其责,就是逍遥游,就是真正的自由。老师更进一步举出杨子“人人为我”、“贵生重己”的观念,如果能将自己调理到无所缺乏,就不需要他人来为自己负担,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总而言之,老师借用儒家“尽性”和杨子“贵生重己”的观念,来解释郭象的注,同时更扼要地说明了庄子“逍遥游”的精神。

  毓老师还特别说明庄子思想的特色:“儒家和佛家一样,都是想尽方法来克制自己。庄子的思想就不同,庄子在乎逍逍遥遥,得自自由由。此庄子与儒佛不同。”儒家讲礼和佛家讲戒,都是条列非常多的规矩来克制自己,不使自己走偏。而庄子则强调身心灵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不是用许多条文来强制约束,这与儒佛的观念有区别。因此,老师更进一步强调,要达到“逍遥”,必须要能够做到“自得其性”,也就是顺自然之性而自得。近人黄锦鋐在《新译庄子读本》当中诠释庄子的性情时说:“庄子的情感,是对天地间的至情,而不是个人的私情,他看整个宇宙,都是充满生机,天地间的一草一木,甚至一块石头,一具髑髅,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对它们都能够发生情感,也因为他对万物都有感情,所以对万物就没有厌恶、爱憎、是非的观念,对任何物体都一视同仁,物我之间,没有什么差别,既然没有差别,那就不必要加以情感上的区分,所以就变成无情,其实庄子的无情,正是他对于宇宙的大感情。” 这段话里面所说的庄子对于宇宙的“大感情”,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于天地的一种无私的大爱,或许也就是毓老师所引《中庸》当中所说的“尽己之性”到最后而能够“与天地参”。正因为有这样涵养,庄子就能够达到他所谓的“逍遥”的心灵状态。以儒家的“尽性”来诠释庄子的逍遥自在的境界,可说是毓老师别出心裁的独到之见,颇值得后生如我辈等细细探究。

  对于郭象的注解:“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其实后代也有不同看法,笔者于此稍微补充,以供参考。清朝刘武在《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当中有针对郭象的注提出异议:“郭氏此说,自树一义则可,若次之释本篇,则失其旨矣。”接着,刘氏又进一步从〈逍遥游〉整篇的脉络上来做申论:“游有大小,特设鹏鷽之喻以明之。蜩鷽自以为游之至而逍遥矣,然局促数仞之高,抢攘榆蓬之间,以视鹏之一举九万里,其游固至小而有限也。鹏之游较大矣,然必积九万里之厚风,而后乃今掊之以图南,则其游犹有所待也。夫游有限与有待,乌在其能逍遥也?⋯⋯斯之为文,由小以至大,由浅以及深,喻之以物,衬之以人,旁敲侧击,反托正喻,无非说明无为之道而已。郭氏乃谓大小虽殊,逍遥一也,按诸文旨,岂其然乎”刘氏这段话是从〈逍遥游〉一篇的思想理路来分析,认为庄子的想法从小到大、由浅至深,这是一种有层次、有次第的提升,从篇首“鲲化为鹏”开始,直到篇末“有用无用”皆然。刘氏以为,庄子的用意是说人应该了解自身认识的狭隘,进而跳出那个狭隘的框限,这是有先后次第的。因此,对于郭象“各适其性”的说法,认为只是光从对文字表面去诠释,跳过中间按照层次向上提升的过程,而直接用超越小大、圆满无碍之境界去解读,并非庄子此篇文字的原意。其实,〈逍遥游〉的中间,庄子有说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若加以直译,就是“知识浅薄的不了解知识深厚的,寿命短暂的不了解寿命长久的”。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人的所知有限,应该要明白有超越我们能理解的事物。庄子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同段的结尾更反问:“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顺着上面的思考来讲,彷佛也在说明,世人的价值观有很大局限,难以认识真理。此说言之亦成理,谨补充于此,提供前辈与同好们参考。

  •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3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600字(共9篇)(2015-08-30)
  •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2篇)(2015-08-30)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