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19    阅读: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一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

叶老的教育论述很多,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的部分已经辑印了两个专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为了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叶老的教育思想,我们特约请了杜草甬、商金林一道编辑了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

本书编入叶老1919年至1984年间论述教育问题的论文短评、散文书信和诗等一百二十四篇。为便于读者历史地了解叶老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叶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哪些教育上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和见解,所编入的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写作日期的以写作日期为序,没有写作日期的以发表日期为序。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中叶老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叶老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1979年写的《去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它继续安居着,继续发出影响。不必讳言,一切为了高考,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大家知道,叶老是教育家,也是作家。他曾经以教育界的人和事做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写了好些短篇小说和童话。叶老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他当过不少年教员,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去衡量,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就想提起笔来“讽它一下”,目的自然并不在讽,他讽的是这一面,希望却寄托在另一面。 吕叔湘先生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字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吕先生的这些话,就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来说,也是适合的。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受社会的教育观念制约的。旧式的教育奉行的是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所以旧式教育可以培养出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社会上如果视“古典”为光荣,视“利禄”为目的,就很容易让学生脱离现代生活,侧重与再现知识。叶老倡导的语文教学则强调学文与做人做事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公民生活服务。体悟文中描摹的境遇,进行探究,不断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不断整饰语言,获得表达的技能,最终能阅读,能写作,能运用于生活。这些观念仅是老师,仅是教育界知道是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让家长知道,让社会各界知道。叶老在文中说,让学生看一看课程标准,我觉得也有这个必要。如果社会的教育观念正确了,它的招生制度及评价体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转变旧式的教育观念。不要像以前私塾教师一样去讲文言文了,不要把教语文变成当“翻译”工作,只是把古文转换成现代文,转换成方言,逐字逐句地去讲解课文。我们现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了,再这样“翻译”已经没有必要,但很多老师还是受这样教法的影响,只是变成问内容、情节了。 现在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应该把握这几个关键词:境遇、情思、表达、听说读写并重。叶老先生所说的境遇,我想应该和“情境”这个意思差不多。一篇文章往往是有情境的,起码有具体的形象。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的“境遇”也许和课文中体现的情境有时是不一致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生活语文化》,对教师要创设的“情境”有所阐述,可以作为参考。创设、感受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情思,于是可以朗诵,想要讨论,这样就可以磨练学生的思想,培养情感,激起说话的欲望。此时,教师再暗示、指导,使之每句话合于论理,出于至诚。这样就有组织,有条理,发于真知真情,而不是从教科书或老师的话再讲述一遍。

这样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呢?叶老举了《 “国家的”》、《三黑和土地》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在这个教例中,我们看到叶老的教学也是用到讲解的,而且还比较多,不过他不是逐字逐句字讲解课文,讲解内容。教学的开始阶段,他也是让学生自学,读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理解内容和文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他就把阅读欣赏及写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了。这里摘录几句,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结合“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

“第十四节,用的是“阳韵”,这也表示喜欢的情绪。送公粮,看闺女,都是高兴的事,在韵脚和节奏上也可以体会出来”

“是不是三黑工作的时候,苏金伞在旁边看着他,然后写成这首诗的”他们也会回答:“就算苏金伞在三黑的身旁看着他,也不会看到他心里想的心思。”从这一点引到第三人称写法的一些写作特点。

文中还提到抓出几个比喻句来谈谈,感悟一下运用的精妙;还有比较一下“看见”和“一看见”的区别和运用。叶老先生这样的教学具有了语文味,有语文的特色。他使我们觉得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还要语言、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善于结合文章做具体的分析运用,从中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读书与写作。

看这个教例时,我曾设想了一下拿到这样的一首诗,我会怎么教,然后和叶老的教法进行比较,发现差别很大。细究一下,我是立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而叶老是在初中教的这篇课文。所以同样一篇文章,如果是放在不同的年级,它所采用的教法就应该不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很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对个年级的要求。这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要求,才好确定教材的使用。

中心小学

陈宇华

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

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二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点评:

祝遥的这篇读后感也是获得妙笔奖的。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现在读的人不多了。但他是我国现代童话写作的开拓者,祝遥读的这本书里的童话,在我国现代童话创作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正如祝遥在读后感的第一段里写的那样,这些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

由于这本书并不是一个连续的故事,而是编入了很多篇各自独立的童话。所以写读后感就比其他的书要难一些。

《稻草人》是叶圣陶童话中最有名的一篇,是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一篇。祝遥就选择了这一篇来写读后感。

这篇读后感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是介绍这则童话故事的内容,第五自然段是祝遥的感想,说稻草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

由于这本书里不止《稻草人》这篇童话,所以在第六段又选取了《古代英雄的石像》,简单地写了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在最后一段里,对这尊英雄的石像和稻草人两个角色的价值进行了总结,那就是:“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不离不弃,永不言败”,则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要用这种精神去对待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

要记住: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也包括自己。

————————————

《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种子》。讲的是一粒非常宝贵的种子,先后落到了国王、富翁和士兵那里。他们都把种子看得很娇贵,精心呵护,想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果种子怎么也不发芽。后来,种子被一位农夫捡到了,便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起埋到地里,对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视同仁,一起浇水、一起施肥。不久,这粒种子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从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

只要是读过叶圣陶童话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深有感触。就正如鲁迅所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的确,圣陶爷爷的童话总是给予人无限感慨,更可以说是惊喜,直接说就是一种心灵的震憾。全书23篇短片篇童话,每一篇都引人深思,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小荷作文网

每一篇我都会细细品味。圣陶爷爷的童话就像是一张色彩滨纷的梦网,将我陶醉其中。我为童话中的主人时悲时乐,有时会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而高兴的手舞足蹈,同时也为了一个无言的结局而掉眼泪。由此可见叶圣陶的童话达到了何等的境界呀! 小荷作文网

我是很欣赏叶圣陶的写作手法的,他能灵巧的运用身边的一切事物,从而妙笔生花。譬如《小白船》: 小荷作文网 ,你也可以投稿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象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

这是何等怡人的美妙叙述呀!当我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不知不觉的被带进了这梦幻其中,成了这其中一员,和那红花、绿草、一起尽情舞动„„

当然精彩的还不只这些。再如《梧桐子》中对梧桐子的描写,多么逼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刻画的栩栩如生,仿佛那就是一群活泼蹦 乱跳的小生物。绿色的帷幕.深蓝的天空.幽静的庭院,衬托出自由活泼的梧桐子。显的一切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我不禁要赞叹起圣陶爷爷的返童之笔,他能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然后又把这种美丽的梦境跃然纸上,这是多么美丽的叙述呀!

但是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永久的,叶圣陶也不自禁地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傻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在我们看来,好人会一生平安,坏人就会得到应有的惩戒。在叶圣陶的童话中,他不仅有力的证实了我们刚才说的一点,并且更深入一步的想到原来的那个黑暗的社会并转存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让我们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一切。正如童话中的傻子,虽然在别人眼里他就是傻.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代表的就是善良的那一类人们,他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真诚.勇敢„„他身上闪耀着那种炽热无比的光芒是每个人都无法承任的!

叶圣陶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他是江苏苏州人。同样是为了阅读考级题目的命题,我捧起了《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集》。

这本专集选编了三十五篇童话,都已成为著名的童话经典,它已经影响了几代人。叶圣陶先生的童话写于二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和生活,有人民的饥苦、作家在过去那个时代的理想和追求、各种不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有过怎样的艰难,有过哪些斗争,今天的孩子对这些会很有新鲜感,从而更深切地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多么的幸福,才会倍加珍爱。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童话,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童话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极富教育意义,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读者的欢迎。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其中

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块石头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样,这个石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很高,很耀眼。人们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头很骄傲,最后被摔得粉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俗易懂地告我们“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只有谦虚的面对一切,才能进步。”

世界上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有孩子,有语言,就有了童话。一个孩子,离开母亲身体,来到这世界,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好朋友。孩子是离不开童话的。孩子在,必有童话在。

我想当孩子长大后,再拿起伴他成长的这套书, 将更会深领它的价值和意义。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三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金作花》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金作花

今天我推荐的书是《叶圣陶教育名篇》。想起去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曾读过几本现代名师的著作。大概是自己的理解力太过浅薄吧,追随着名师的足迹,一路读来,总感觉书中那复杂的理念,臃肿的体系,晦涩的阐述,让我仿佛是在云里雾里,无法领悟其精妙的内涵。

后来我就想: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常常鼓励学生去阅读经典,让他们从名著中汲取生命的养料,积淀人生的底蕴吗?那在教育领域里有没有经典?中国的教育有没有中国的教育之根?中国的教师有没有自己的灵魂?于是我就想着去寻找经典、阅读大师。

在学校图书馆我邂逅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张圣华主编从中精选了43篇汇编为三辑:第一辑、教育杂谈;第二辑、教学杂谈;第三辑、语文杂谈;以飨读者。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我们会聆听到穿越时空的声音: “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摘自《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

“知识的获得并不专靠读书,读书不过是种种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罢了„„可见读书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后的目的。”——摘自《小学教育的改造》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摘自《教育与人生》

“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摘自《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诸如此类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讲里。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大师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让星星之火闪耀成横跨时空的教育恒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说实话,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在教育教学上我依然渐行渐远。那是因为我愚钝所致。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在座的各位同仁,因为我知道你们是睿智的,相信你们会像牛顿一样——站到大师的肩膀上。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四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韦琴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我感悟颇多。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师应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此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灵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学习、借鉴。这本书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为每一位潜心求学者提供了丰盛的教学营养大餐,为我们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

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教师必须要有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还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样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五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感 悟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

“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

“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

“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

呢?”

“哈哈哈……”

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

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

《假如我当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言教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

没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迟钝,缺乏生活的灵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的开启,像气功大师为弟子疏通气路一样,当时机成熟时,手指一点,气路便畅通了。

有人说,一个教育者缺什么都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弥补,唯有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心中无“爱心”的人,必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认,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叶老的话给了我们启示,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观现在的某些公开课,教师“声光电”齐上阵,“说演唱”同登场,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晕头转向,但只见“老师费尽心机地教”,却很少见 “在

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尝试学”,不是显得可叹可笑吗?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教师的写作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自然就有了仿效与追求的样板。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他们读教师的文章不能不产生动笔之情,他们聆听教师谈写作经验体会不能不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写作的勤奋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古道热肠,春风化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朝夕相伴,言传身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心目中点燃起兴趣之火,这种火会越燃越旺,成为他们学好的强大动力。

阅读大师,仰望大师的背影,虽然大师已经远去许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愿追寻着大师的足迹,在教育教学上尽我绵薄之力。

光智中学 刘爱玲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六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透过历史篝火的余烬,我们仍能见到在一个不平静的时代,赫然屹立着的一群教育名人:蔡元培、鲁迅、胡适、陶行知、叶圣陶等。他们在沉思、在酝酿、在燃烧、在传递······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构建起了一个时代教育的高峰。时至今日,尽管他们给我们留下知识隐隐约约的背影,但仍然是我们追赶的方向。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吸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我们的教育有自己的传统,这个传统已经有上千年了。比如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是世界的“轴心时代”,“人们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可是,要回到传统并非易事。庆幸的是,在现代种种的教育理论和事件面前,广大教师的热情是空前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面前,茫然中,反而变得异常困惑、疲惫,变得手足无措:有了好胃口,却没有健壮起来!这是致命的问题。阅读大师是许多名师成为一个有自信的教育者的秘密“通道”,在知识传递、升学和效率之外,看到了教育是事关灵魂的事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

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说是要从小培养学生,而真正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我还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于现在的小学教育自然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可是有心的人都可以从邻居的小孩、亲戚的小孩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压力是多大,一堆写不完的作业,一堆看不完的书。尽管我不知道老师在课堂对学生的教法是怎样的,但是光从这些“作业”“书籍”来看,学生也必然得不到什么真正益于生活、益于学生本身的东西的。孩子们的目光从充满神采变得呆滞、无神,鼻梁上竟然还挂着个厚厚的眼镜,这究竟是有多悲哀。老师究竟把孩子们当成了什么?机器吗?我想,孩子们不是在学习、不是在长见识、更不是学有所用,只是在“读书”,很纯粹的“读书”,是的,“读书”!

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但是有些种子竟然不能发芽,即便发了芽,竟也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这是什么缘故呢?或许,是它遭逢的环境有什么不适宜的地方,又或许那栽培它的种植家不知其根本,横加摧残。就好把植物比作小学生,小学老师是种植家。现在的小学老师对小学生真正负责的又有几个?都说小学教育是为了小学生的,可是我们究竟希望小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呢?若是单叫他们摹仿古人,记忆古人的思想,那教他们识些字也就完事了,若是单叫他们学得一技一艺,那么叫他们去那种专门招学徒的职业学校就好了呀,何必要受教育呢。

试问现在的小学教师对科学抱得是什么态度?莫名其妙,从未接触过的是一类;略一涉

猎便嗤为无用的是一类;而那些真正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在师范学校时就把心理学、伦理学看做最无味的东西,等毕业了,抛出脑海还来不及呢,怎么还肯花心思研究呢。教师只知道教人读书,却不教人怎样读书,更不知道读书是要学生知道“以往”,为“未来”做准备。老师只顾教书,却不管学生是否需要。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没有实验的机会,那是丝毫没有用处的。如果一个人的幼年时期都被老师引导在死读书上,就如同被抛入了汪洋大海。

在学校,如果你“学”的好,“读”的好,“记”的好,“考”的好,那他们便是好学生,如果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开小差,老师们便会认为这些学生不思进取,不好学,甚至还觉得他们在扰乱课堂,所以,教师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他们,甚至是惩罚他们。小学的学生,他们都还只是孩子,他们喜欢一切直观的东西,喜欢亲手去触碰、去实验。不喜欢只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教师所教授的并不是切合学生的生活的事事物物,学生就不会感到缺少这些知识的困苦,对这些知识自然无所需求,更不可能会提起兴趣。我们试想,使喜欢活动的儿童离开了他们玩弄、抚摸、观察、实验的环境,坐在教室里,所占的地位不过一桌一椅,所见到的东西不出一室一外,所接触的事物也就是某某科目,这不是一种特异的拘束的境界吗?如果不能在野外教学,如果一定要在教室教学,那么,老师如果注意启发、引起旧观念,授予新事物,那也是好的啊!

虽说读书、看书,但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好好利用书籍。书籍的效用在于传授以往的成绩,流布个人的思想,用书制度的好处,就在于使学生知道这些成绩和思想,并备遗忘。可见、书籍有多重要,可是知识的获得不一定要靠读书,读书不过是种种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罢了。书籍只是作为我们的一种参考。所以,读书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后的目的。我们既然认定知识不是可以传授的,那么对于儿童,我们决不能将现成的知识装进去,而要儿童自己做出来,不是使儿童学习了现成的知识预备应付将来的事物,也不是使他们只为了有知识而去求知识,而是使儿童从事物中寻求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学生有一种本能,在粗心的老师看来,这没有什么意义,有时还加上“无意识”的评语,表示厌恶和不屑。其实本能正是教育的原料,如果能加以引导,没有一种本能没有积极的倾向,不过有的比较容易陶铸成良好的品德,有的比较难一些罢了。教师如果能留心儿童的本能,便可以在教育上找到扼要的手段,随时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儿童的某一本能倘若有善的倾向,便应该设法使他们尽量发展,渐渐成为有意识的习惯;倘若有恶的倾向,便应该设法引导他们转向积极,不使造成恶的结果。阻遏绝不是正当的方法,如果将儿童的各种本能阻遏净尽,教育就失去了原料,那还有什么教育?

欲望是人生活动的原动力。欲望的起源由于感到缺陷。渡水不得,便想造船;致远累事,便想造车;推而广之,便是哲学科学,哪一件不是从弥补缺陷起源的。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顺着他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当尽力的事物。

兴趣是我们生命所寄托着的。一个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兴趣所及的范围,唯有这个范围方是他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在它所感兴趣的范围之外,固然有许多事物围绕着他,但是他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对他来说,可以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人的生活,以他的兴趣所及的事物来划定广狭远近的范围。一个人兴趣所及的事物很少,那么他的生活就分厂狭小浅近。所以教育者须要扩充自己的兴趣范围,更须要真切了解儿童的兴趣可能及到的范围。

要使儿童经常有求知识的动机,须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教育是有最终目的和价值的准绳的,教育者的义务便是使儿童得到合理的系统的知识,确定他们的新人生观。教师对儿童自然要担负帮助和指导的责任,但是教师自身也随时长进经验,随时有所创作有所进步。教学事业就是教师的社会生活,帮助和指导儿童就是他的“尽其所能”。

我觉得现在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升学问题。现在的事实是,升学不易,就业困难。撇开就业,单说升学。我只是想说在如今的教育状况之下,大可不必升学。不必升学,升学问题不解决就自解决了。为什么不必升学,因为从如今的学校教育学不到什么。这所谓学得到学不到,系指受教育者本身有无真实受用而言,不指零星的知识,空洞的概念,以及分数和文凭。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希望受教育者的头脑是个空瓶子,用他们那些东西装满它,即便真的装满了,杂七杂八的像间杂货铺,哪里说得上清澈的认识?何况头脑到底不是空瓶子,硬装也是在不大容易装进去。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在学校里拜拜花费若干年的光阴?再说得到的知识是否真实受用,有些东西不进学校也可以学到。如辨别是非,具有正义感,你若认为优良的习惯,尽可以在人群中学。如看好书,读好文章,尽可以在家里干,可以约几个朋友一起来干,共同研究,相互指正,只要你识字,了解文义,自己养成读书的能力。如要研究理科,你家里没有实验的设备,当然也难办。但是如今学校里的设备仪器也少的可怜,甚至只是装饰,实习实验只是偶一为之。我们现在什么都谈不上,科学落后是注定的了,学校里的科学研究实在是个空名儿。落后当然可以拔脚追上去,但是照如今办学校的作风,绝对不像个拔脚的姿态。要受像样的教育,先得改造教育。要改造教育又得改造有关的种种方面。教育不是一件独立的东西,不像空地上的一所房子,觉得不好,可以拆了重新建筑。现在的教育不像样,至少可以说不受它也并不吃亏,在真实受用的观点上并不吃亏。但是,受学校

教育可以得到一张文凭,有了文凭可以占个地位,谋个职业,虽然不见得绝对可靠,可总比没有文凭的好些。如果把地位职业也包括在“真实受用”之内,那么,自然非升学不可了。然而这样的升学,其意义并不等于受教育。

教育应该变了,为了学生着想,我们必须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而传统的教育精神又是什么呢?让一些人读书、应考,考上了的做个或大或小的官,帮助皇帝统治老百姓。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一读了书,做了官,就站到皇帝的那边,事实上与老百姓对立。这样的教育,说得好听点,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拆穿了,就无非是替皇帝找帮手的途径而已,当然,如果碰到个忧国忧民的皇帝,那倒也无话可说。照理说,这样的教育精神早就该废弃了,其实不然,现在的教育无非想造就一班公务人员与技术人员,这些人员高不高明无关紧要,能不能为老百姓服务尤其不须顾虑。在受教的一方面,看重分数,看重文凭,认定自己走的是利禄之途,此途走通的时候,就可以出人头地,高高在上了。试想,谁还会去管老百姓呢,如果受教育不能为老百姓服务,那又何必受教育呢。教育要变,就得在精神上变,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学制与课程之类也不是不重要,然而精神不立,单就这些上讨论如何如何改革,就是舍本逐末,必然没有什么好处。对谁没有好处呢?我想,对谁都没有好处。

我自己是过来人,也当过好长时间的学生了,我很清楚,这么一路过来,我真正记到的东西没有多少,真正用到的更是少之又少。正规的学校教育不都是这样的吗?课程规定把一些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了,装到限度就算毕业了。可是毕了业又能怎么样呢?经过了些时日,装进去的忘干净了,跟自始什么都没有装进去有什么区别?徒然耗费了若干年一去不返的光阴,以及若干的学杂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并非是教书,而是教育学生、教学生学习。学习不等于读书。难道你们没发现吗?现在的家长和社会人士,都把进学校说成“读书”,这随便说说无妨,可是看得太死就吃亏了。我们上学是去受教育,受教育才是我们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而读书只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学校的立场很重要,老师很重要,学生也很重要。学校,它必须满足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一切学习材料、仪器、场所。还有可供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老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地位,我们不是要教予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即使离开了教师,他也能独立获取新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上学习,使其觉得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身体力行,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话说,学生也很重要,毕竟这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本人

并不想学习,那么,教的再怎么好,再怎么用心,都不会得到你想要的效果。所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说真的,如果以后我要当教师,我要和学生做朋友,多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去引导他们。当然,教师不要按自己的思想去引导他们,不要以为你认为是错的,就一定要学生也这么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哪错了,为什么错了。现在的学科很多,分科很细,可是从总的来说,除了英文,就全都是中文了,教法应该大同小异才对。因为不管学哪一科,学生们都是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解字义,然后拿笔来抄写老师的板书,记录老师的讲解,我们的学习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什么教学理论都是假的,只有学生有兴趣学才是真的。我觉得,学校教育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为什么人都要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呢?而且一做就是45分钟,中间也就休息了10分钟,又再坐着听讲,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以前古代也就“十年寒窗苦读”,而我们居然要如此忍受长达15年之久,天啊,想想都觉得枯燥。你说,如此环境之下,教师的讲课如果都是枯燥无味的话,那得是多大的煎熬,对学生是多大的摧残,最美好的光阴就这么葬送在所谓的“读书”之上了吗?所以,不要怪学生上课东张西望,不要怪学生不认真,任谁都无法直挺挺的呆坐一天。如此古板的教学方式,会泯灭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天性。什么教育纲领,什么课程标准,就算这些理论写的再好,定的怎样完美,如果还是这么枯坐听讲,那完美都是枉然。如果以后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让我的学生围成一圈,跟玩游戏一样上课,不仅动手、动脑,还能全身心的活动,上课也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学习也就能变成学生所热爱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才是我所追求的。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七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篇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点评:

祝遥的这篇读后感也是获得妙笔奖的。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现在读的人不多了。但他是我国现代童话写作的开拓者,祝遥读的这本书里的童话,在我国现代童话创作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正如祝遥在读后感的第一段里写的那样,这些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

由于这本书并不是一个连续的故事,而是编入了很多篇各自独立的童话。所以写读后感就比其他的书要难一些。

《稻草人》是叶圣陶童话中最有名的一篇,是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一篇。祝遥就选择了这一篇来写读后感。

这篇读后感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是介绍这则童话故事的内容,第五自然段是祝遥的感想,说稻草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

由于这本书里不止《稻草人》这篇童话,所以在第六段又选取了《古代英雄的石像》,简单地写了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在最后一段里,对这尊英雄的石像和稻草人两个角色的价值进行了总结,那就是:“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不离不弃,永不言败”,则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要用这种精神去对待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

要记住: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也包括自己。

————————————

《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种子》。讲的是一粒非常宝贵的种子,先后落到了国王、富翁和士兵那里。他们都把种子看得很娇贵,精心呵护,想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果种子怎么也不发芽。后来,种子被一位农夫捡到了,便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起埋到地里,对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视同仁,一起浇水、一起施肥。不久,这粒种子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从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

只要是读过叶圣陶童话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深有感触。就正如鲁迅所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的确,圣陶爷爷的童话总是给予人无限感慨,更可以说是惊喜,直接说就是一种心灵的震憾。全书23篇短片篇童话,每一篇都引人深思,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小荷作文网

每一篇我都会细细品味。圣陶爷爷的童话就像是一张色彩滨纷的梦网,将我陶醉其中。我为童话中的主人时悲时乐,有时会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而高兴的手舞足蹈,同时也为了一个无言的结局而掉眼泪。由此可见叶圣陶的童话达到了何等的境界呀! 小荷作文网

我是很欣赏叶圣陶的写作手法的,他能灵巧的运用身边的一切事物,从而妙笔生花。譬如《小白船》: 小荷作文网 ,你也可以投稿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象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

这是何等怡人的美妙叙述呀!当我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不知不觉的被带进了这梦幻其中,成了这其中一员,和那红花、绿草、一起尽情舞动„„

当然精彩的还不只这些。再如《梧桐子》中对梧桐子的描写,多么逼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刻画的栩栩如生,仿佛那就是一群活泼蹦 乱跳的小生物。绿色的帷幕.深蓝的天空.幽静的庭院,衬托出自由活泼的梧桐子。显的一切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我不禁要赞叹起圣陶爷爷的返童之笔,他能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然后又把这种美丽的梦境跃然纸上,这是多么美丽的叙述呀!

但是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永久的,叶圣陶也不自禁地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傻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在我们看来,好人会一生平安,坏人就会得到应有的惩戒。在叶圣陶的童话中,他不仅有力的证实了我们刚才说的一点,并且更深入一步的想到原来的那个黑暗的社会并转存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让我们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一切。正如童话中的傻子,虽然在别人眼里他就是傻.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代表的就是善良的那一类人们,他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真诚.勇敢„„他身上闪耀着那种炽热无比的光芒是每个人都无法承任的!

叶圣陶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他是江苏苏州人。同样是为了阅读考级题目的命题,我捧起了《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集》。

这本专集选编了三十五篇童话,都已成为著名的童话经典,它已经影响了几代人。叶圣陶先生的童话写于二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和生活,有人民的饥苦、作家在过去那个时代的理想和追求、各种不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有过怎样的艰难,有过哪些斗争,今天的孩子对这些会很有新鲜感,从而更深切地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多么的幸福,才会倍加珍爱。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童话,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童话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极富教育意义,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读者的欢迎。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其中

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块石头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样,这个石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很高,很耀眼。人们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头很骄傲,最后被摔得粉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俗易懂地告我们“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只有谦虚的面对一切,才能进步。”

世界上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有孩子,有语言,就有了童话。一个孩子,离开母亲身体,来到这世界,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好朋友。孩子是离不开童话的。孩子在,必有童话在。

我想当孩子长大后,再拿起伴他成长的这套书, 将更会深领它的价值和意义。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八
《叶圣陶教你写作文 读后感》

读《叶圣陶教你写作文》后感

写作文一直是小学生头疼不已的事情,记忆中自己也曾为写作而大伤脑筋。如今,看着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孩子面对写作依旧一筹莫展,不觉有点奇怪,但是看了《叶圣陶叫你写作文》一书,茅塞顿开!

写文章要有感而发,是无可厚非的,而抒发感慨也需要合适的文字来表达才行。现在的孩子,除了应付好课堂教学内容外,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电视,电脑,手机旁,所有的思维都已经被高科技的数码产品束缚,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尽情的发泄就行。于是,阅读,离他们越来越远,哪怕只是堆砌好词佳句也不是他们的特长,何况是发表由衷地感慨呢?这就涉及到了文章题材的问题。要写出好文章,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地有感触。很多孩子都只是干看着题目发呆,就是因为缺少生活经验,缺少阅读体会的结果,,如何写好作文呢?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把博览与精读科学地结合起来,博览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的事迹,古今佳话,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们写摘要或做成剪报,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随时查阅,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细读,潜心揣摸,体会别人是怎样围绕中心合理地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对于其中好的章节、句段,特别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要重点读,甚至熟记于心,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勤动手,多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书读多了,从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语言,也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时,学生自然觉得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知道,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才能为文章的内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积累。新大纲对中年级就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因此,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校园内甘为人梯、呕心沥血的教师和那许许多多勤奋好学、勇于攀登、聪明活泼的学生;校园外,那些战斗在各行各业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的叔叔阿姨,以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件,还有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以一定的方式摄入我们的脑海,成为编织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我都要根据本次作文的需要,要么让学生先去生活中观察,要么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体会,要么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去回忆,追寻过去的往事。作文时,先引导他们说,再指导他们写。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的问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结合作文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还借科技课、劳动课,结合其它科的教学,指导学生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活动中,我还给学生作适当的观察指导,活动后,让学生把印象最深,自己觉得最精彩,最有趣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通过读文章,我知道了怎么教学生写好作文,通过自己的整理出的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学生言之无物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普遍乐于作文。相信他们以

后写出的文章不仅有内容,而且真实感人,生动有趣,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九
《叶圣陶专集之《最有意义的生活》读后感》

叶圣陶专集之《最有意义的生活》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专集里一个叫《最有意义的生活》的故事。主要讲了一块小青石和小黑石被水冲到了石滩上,他们的生活平静极了,舒适极了,可是小青石讨厌这样的生活,它希望自己成为水晶,玛瑙,纽扣,但小黑石觉得它这样就很好了,很满足了。过了几天,石滩前来了一群工人,把小青石捡走了,可小青石变成了铺路石。终于,它明白了,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看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给予是快乐的,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四年级:张容瑄

叶圣陶含羞草读后感篇十
《有效阅读 形成能力》

有效阅读 形成能力

——一年级组 倪雅芳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

密切的联系。”其实,新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

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

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但仅限于读课本中的文章显然是不够的,因此,

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关注。而我们的学生呢,成绩差的学生几乎

就没有时间看,也不想看课外书,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也许会有部分走马灯、快

餐式地读读课外书,成绩好的学生在作业考试和娱乐中间也许还有一片安静的心

灵之地,但不乏一心钻研课本考出好成绩来的,能比较专注地把自己交给课外阅

读的孩子其实并不多。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课外阅读教学

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从而达到改善学生表达

能力的目的?

一、立足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迁移运用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循序渐进的,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所以教师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凭借教材,在教学中把握好读写的结合点,并围绕

结合点完成阅读教学,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才科学有效。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时,

不仅仅要学习课文内容,还要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

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丰富、生动规范,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同时,灵活地仿照这些“例子”,进行写作训练,会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粽子》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积累文中对粽子形状、颜色、

味道的描写内容,因为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粽子写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

模仿。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投入地朗读,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朗

读的水平,我在朗读中设置了坡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

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独特之处。比如,通过“以词带句”,让学生先读好表

示颜色的词,再来读描写粽子颜色的句子,读出它颜色的特别。虽然,学生对粽

子并不陌生,但为了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在

指导朗读的时候,我还是适时出示了粽子实物。读到粽子味道时,让学生闻闻、

尝尝粽子,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对语言文字加深理解,读出粽子味道的

特别„„然后让学生模仿粽子的写法来介绍汤圆、青团等其他节日食品,学生对

这些食品本身就有一定的了解,有了课文作为“范例”,学生的说和写也就水到

渠成。

二、上好阅读指导课,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一些方法,教师就应该认

真上好阅读指导课,让学生知道读课外书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消遣、好玩而读。读

书为的是积累词句,学习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

如,本学期结合学校的读书节及主题月活动,我班开展了“童话世界我遨游”

的读书活动,首先我上了一节《童话世界我遨游》的读书指导课,在课上,师生

一起阅读了著名的童话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写的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

他的童话故事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在全球销售超过超过一千五百万本,

是一篇很有名气的童话故事。通过这一节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懂得,要想

读懂一个童话,首先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向爸爸、妈妈、

老师、同学或是字典请教。有不懂的地方自己想一想,或者找人请教。这样简单

的泛读只是对童话有一个大致了解,要想读懂童话就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走

进童话故事的情境当中,像人吃东西那样,要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

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我还告诉学

生读童话故事时,还可以问问自己:童话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为

什么喜欢?也就是说读懂童话要读懂人物。除了读懂人物,还要知道这篇童话要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就是读懂道理。进而告诉学生读一篇童话是这样,读一本

童话书也是这样,读更多的课外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世间真

理。

三、鼓励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积累词句。

读书都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课外书也该是这样。例如:读到人物内

心活动时,应写下心中的体会;读到精彩动词时,圈一圈,体会一下妙处,以便

自己的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课外书中的许多故事生动有趣,小学生尽管不能透彻地理解,也没有能力去欣赏

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们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并不困

难。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

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养成思考的好习

惯,还能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摘抄本,

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记载下来,还每星期对他们的

摘抄进行检查。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也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

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摘抄下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话练

习中加以运用。如在教学完《含羞草》一课后,我让学生摘抄“千姿百态、色彩

斑斓、不畏严寒”等描写花草的词语,而在教完《喇叭花》《鸬鹚》两课后,我

让学生摘抄了描写喇叭花的三句句子和描写湖面的四句句子,督促他们熟练背

诵,帮助他们有效积累。

四、走进课外阅读,写出学生心中所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学生获取写作内容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儿童眼里,书本中的魔幻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他们在阅读这些

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往往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悲伤、一起欢呼雀跃。因此,

当学生看完一些课外书后,我就鼓励学生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学生对这种形式

的写话兴趣浓厚,持久性也比其他形式的写话长,而且写出来的都是学生阅读课

外书之后思维的火花。下面就是班中的一个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写出

的一篇非常精彩的读后感

学会勇敢 学会坚强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鲁滨逊漂流记》,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鲁滨逊十分喜爱历险,在一次航海中,他所坐的船不幸遇到

了台风,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漂到了一个小岛上开始历险的故事。谁能想象,

有人能只靠一双手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呢?然而鲁滨逊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

了人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能存活下来,关键就是看有没有勇气和智慧,这给

了我莫大的启发。

我以前数学上遇到难题,稍稍想一下,想不出我就放弃了,现在看了这本书

后,我也要向书中的主人公学习,他在荒岛上都能生存下来,我这点小小的困难

真的是太微不足道了。

如果你也想学会勇敢,学会坚强,那么不妨去看看这本《鲁滨逊漂流记》吧!

无论课内课外,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努力营造轻松、愉快、

和谐的学习和活动氛围,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发现,使学生在一种快乐、轻松的

积极状态下尽情地说、自由地写,有创意地表达,才能逐步把学生引入创造性的

习作之门。我坚信:给孩子一片五彩的天空,他们定会像小鸟一样展翅翱翔,定

会用五光十色的笔来描绘美好的生活。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老子读后感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