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02    阅读: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

姓名:翟茜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号:21411002 学号:1120102975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记载的历史达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共计1362年的历史逐年详细记载。

初闻此书,我便对书名产生了好奇:既不叫“XX策”,又不叫“XX记”,翻阅资料后方得知,书名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治理”。“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以史为镜),寓意深刻。

在《资治通鉴》中遨游,我仿佛穿越时光,脑海中浮现出历代风流人物,他们英明机智,英勇无畏,他们纵横疆场,摆布政坛,他们流芳百世,美名传扬。 项羽是我所欣赏的。在那风云突变的年代,出生于名将世家的项羽不但精通兵法,武艺高强,力能扛鼎,竟也是才气过人。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面对国破家亡,立下了反秦之志,敢于对始皇帝誓言“彼可取而代之”。好个项羽,放到现在,简直是个有理想有抱负而且有真才实学的截然不同的官二代啊!唉,现在的“二代们”有几个能比?项羽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仍在烈烈的战火中唱起生命的悲歌!帝王的史册里没有你的名字,可是西楚霸王何人能比?何人不晓?你刚直正义,一腔热血和勇气也能感天动地;你光明磊落,海一样的胸怀让敌人颤栗。你的一生可歌不可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是我所欣赏的。别说什么文人看重是品德,政治家看重是成败。这两个可以不矛盾。虽然刘邦人品不太好,但他自力更生,能屈能伸,审时度势,重用人才,把握机遇,当机立断。刘邦本是沛郡丰邑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山沟里的老农民;史书记载,他身高七尺八寸,秦汉1尺=23厘米 一寸=2.3厘米,所以他大概178cm,在身高一米九几的项羽面前,他是个矮子;而且他身无长物,是个穷光蛋,用现在网络上的一个词形容,那就是个“屌丝”啊!但人家刘邦不在乎啊,照样奋斗!可谓人穷志不穷!再说刘邦知人善用: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不像项羽,自命不凡。刘邦善于把握机会,当机立断:先入函谷关为王,那刘邦便毫不犹豫;不像项羽,做事犹豫不决,摆下鸿门宴竟然放过机会,让煮熟的鸭子跑了。所以说成大事者,是要具备刘邦身上一些优秀品质的。

关羽是我欣赏的。虽然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但是他同样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在那个时代里,他是东汉战乱中的名将,《资治通鉴》里,曾经缕述了东汉建安24年关羽招降河南伊阳县流贼孙狼之后,自许昌以南众多盗寇群起南附蜀汉的史实,然而就在这一段文字后面,司马光却赫然用了十分醒目的一段文字,他写道:“……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资治通鉴〉卷68汉纪60中华书局版12册大字直排本2163页)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威震华夏”四

字,在后人的约定俗成与观念演变中,如此评价关羽,乃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赞誉:“威震华夏”便是名震中国,威被遐迩。如今,他是人们心目中的“武圣”,是忠义的化身,永远的关公。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面向未来。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在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人要守信用;刘秀登基,韬光养晦,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采取韬光养晦政策;刘禅乐不思蜀,让我知道啃老族们吃老本却不思进取,终将坐吃山空;诸葛亮审时度势,让我明白应该知己知彼,把握机遇„„

《资治通鉴》与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合称为“史家双璧”。它史料价值高、编纂方法科学,文字优美,是研究唐以及唐以前历史一部最佳的参考资料,对从政、做事、为人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自成书以来,影响巨大而深远。它同时也是一部对后世史书编撰影响极大的经典著作,促进了编年体史书的长足发展和进步。此外,它的文学性也很高。它善于合理地选择材料,精心地进行剪裁,深入地发掘和描述,简明扼要地运用对话,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过程,对宋以来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文中的很多语句,后来都成为成语典故,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虽然都是史书,《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排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就是说通过各个朝代帝王将相的传记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一件事情你会在不同人物的传记里找到记载,而且有可能不尽相同。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除此之外,《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统治者以历史借鉴,所以更注重其中的谋略,带有批判色彩。【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阅读,可以领略和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美感和韵味,能够汲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精华和丰美的养分,在这感受与汲取中使道德情操得以提高,使多方面的素质得以培养。“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的这句名言,所言正是!寂寞时,书会给你以安慰;疑惑时,书会给你以指点;挫折时,书会给你以力量;顺畅时,书会指引你走向更大的辉煌。

而阅读像《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我更是受益匪浅!正如清人王鸣盛所说的:“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连毛主席都读了十七遍!我这才是浅尝辄止。《资治通鉴》虽是写给皇帝看的教材,但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读它。因为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上并无太大差别。就像培根在随笔《论求知》所述,“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诵读经典,古为今用。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第二篇

用历史的眼光看当下

——读《资治通鉴》有感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题记

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但司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

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比如《资治通鉴》中《三家灭智伯》,晋国智家选取接班人,重才不重德,导致本来实力强大的智家军队被消灭、土地被分割,成员被全部处死,智家从此从历史舞台消失。这,是给当今那些企业乃至国家的管理者关于品德的重要性,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呢?是否让那些徘徊在如何抉择人生仕途手段的人有了启示呢?

读《资治通鉴》还可以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可提高修养增加阅历,也有助于增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西汉开国功臣之一,萧何,凭着过人的胸襟气度与深远高明的见解眼光,成就了大事业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有才有德,总会有我们的平台!

读《资治通鉴》,我边读边感悟到人的渺小,于是我活学活用。我们都知道,只要翻开《资治通鉴》,就不难明白本书的思想深刻,论述严密,内容繁富,文字简洁。但对于我来说,尚未有扎实严密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力实在有限,很难迅速阅读并且完全领会和掌握它的主旨和精髓。所以,在品读《资治通鉴》原著的同时,

我还参考了其他一些的关于《资治通鉴》的解析版本书目,原著的原汁原味,结合上研究史书的专家们编写的书目,不仅激发了我对阅读这些史书的兴趣,更让我进一步地品味其中的精髓。

今年,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社会各界都掀起回顾历史、纪念历史的浪潮,目的很明确——就是努力避免在历史中吸取经验跟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现如今,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关注中国,也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关注中国文化,关注中国历史,逐渐发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书背后的无限价值及现实意义。作为中国人,作为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好好利用与参与到学习并运用历史文化精髓的行列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我们大学生是文化接受和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我们能带头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多学习历史来修身养性,学习治国平天下之道,于个人,解决现实困惑,于国家定能为铸就国家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画下一笔浓墨重彩。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第三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贵的经验。回顾历史的长河,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倘若我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衰、明得失。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古人也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早已把历史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后人借鉴。

宋朝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花费了19年的心血来撰写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共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详细记载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而又不乏生动地告诉读者关于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优良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仍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应该学习的。【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近日,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其中的部分篇章,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想。

在战国时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商鞅变法,他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的确太残酷、缺乏人性,例如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竟然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所以积怨太深,等到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我想这就是商鞅变法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改革不可忽略民意与现实,只有实施顺应人心的改革,才能得到最终的好结局。总而言之,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他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他不计前嫌,任用敢于顶撞他的魏征,虚心听取意见,廉明施政,倾听民声,因此才会有后来的大唐盛世。唐太宗也始终明白: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只顾自己,不知关心下属,则使国家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虚心,切勿傲娇,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每个王朝的灭亡总与一个原因有关联,那就是:君王安逸享乐,萎靡颓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末代君王留给我们的血淋淋的教训。就如商纣王,宠溺妲己,不理朝政,建造酒池肉林,颓于享乐,导致王国;还有周幽王等等,只要当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就会变成一个又一个贪淫无度的暴君,露出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最终让百姓们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反对暴君统治。

《资治通鉴》里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个学习的榜样,不仅教会了我们一些正直、忠诚等优良品质,而且也使我们从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借鉴经验,吸取做人做事乃至治国的道理。因此阅读《资治通鉴》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帮助的,鉴古今、明得失,有时间的话,我一定将其全本读完。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第四篇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资治通鉴读后感。可见,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读后感(二)

文/业务科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资治通鉴读后感。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

文/黄慧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资治通鉴读后感20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第五篇

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资治通鉴读后感2000字。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为从现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点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换个角度从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发,司马光的行为不仅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在处理历史痕迹)上,因为中国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当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书以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历史材料参差不齐,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

那是一片广漠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国,遍野都是狼烟,我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只听得远远近近,人的悲号和兵刃撞击缠绕在一起,偶尔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迷蒙的烟雾中,显现出几个巨大的名字:尧、纣、汉高祖、唐太宗??烟雾渐渐散去,这些名字不见了,代之以遍地征人的鲜血,倾倒的旗帜,焚烧着的画作、诗稿,以及倒塌的宫殿与茅草房??一束束竹简从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数千年积聚的尘埃里,每一片都有同样的红光在闪烁,那是鲜血写就的两个字??历史。是的,历史。硝烟、鲜血和民众的苦难,这是历史在我脑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说,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书之前,我对于历史的了解,还毫无例外地局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三皇五帝,文学艺术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东西的话,那么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一种残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厚厚的史书那蝇头小字里,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都有阴谋、都有杀戮,都有着民众苦难的呼喊与挣扎。文学、艺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后世的人看到了它们得以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文明谱写赞歌,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故纸堆,去看一眼历史的真实。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残酷,而我们总乐于接受快乐和幸福,然而,历史从不因我们的好恶而改变一丝一毫。当我们豪迈地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处在外夷杀掠下的百姓正在那个时代奔逃,陈尸荒野;当杜甫含泪写下<卖炭翁>的时候,他胸中对于苦难的同情远远高于我们今天对于诗的艺术本身的注意力,骆宾王一代才子,却因为文人的不谙世事而卷入封建朝廷的权力之争,最后落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就连我们从小熟悉的那个让梨的孔融,也因为得罪权贵,同全家人一起被无幸杀害??对于历史,我们有什么可以值得炫炔的呢?秦始皇穷兵牍武,希望能够统一中原,甚至发动几十万人去,修那座万里长城。在这座今天让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誉的建筑物里,埋藏的是千千万万秦朝百姓的血与尸骨,萦绕的是孟姜女们家破人亡的哭号,即便时间将这一切都冲淡了,遮掩了,几千年后你站在长城上时,看到的仅仅是雄伟壮观,胸怀的仅仅是自豪吗?五千年的文明史啊!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明?呢?

历史,字字行行都是残酷。残酷的统治,残酷的文化,残酷的道德。一个犯了大罪,不仅他的家人、他的邻舍、他的朋友要与他同罪,就连妻子、祖母、母亲的宗族以及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要受到诛连。一案既发,成百上千的人无辜被杀,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祸从天降。而这种诛连九族的手法,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漫长的历史中源源不断地重演。就是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弃鱼肉人民的机会,他往往将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们,和他生前的嫔妃婢仆,一齐或杀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资治通鉴>里就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武士们用刀枪将帝王的陴妾们逼进陵墓,然后用石头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开始还能在静夜听到隐隐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声息全无。这样悲剧几乎充斥了每个朝代。我们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还有成吉思汗都做过类似的决定。不同的是太宗的遗命因为一个武则天而改为出家感业寺,总算保全了一群女人的性命。而这样的行径,在那个时代很少遭到人们的质询。不公正的事情经历了年年月月,人们的感觉也仿佛麻木了起来,因此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辟如缠足、辟如文字狱,辟如女性的极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为老百姓所默认和遵循,连那些所谓有知识有见解的士大夫阶层也深以为然。于是,无以计数的人们,不是死于战乱流离,就是受害于那个黑暗的社会,难怪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狂人?,频频翻动历史,却从头到尾只看见两个字???吃人?。

面对历史我感到惊愕,我从不曾知晓那些灿烂辉煌的背后有着如此苦难深重的隐情。我们赞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业绩。却看不到盖世功勋背后的遍野枯骨;我们欣赏着古往今来的佳诗妙句,却体会不到这些诗句中隐含的悲惨现实;我们炫耀着四大发明的成就,却无视它们被应用于杀戮和掠夺的不光彩历史,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与灿烂,却忽视了作为任何一个社会之主体的老百姓的痛苦与悲哀。解读历史,才渐渐明白,?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任何在对历史的无知基础上的自豪与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的潮讽。只有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走进历史。你才会发现,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不是文学,不是艺术,也不是伟人,而是和平与秩序的宝贵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学、艺术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够展其所长,社会生活才繁荣稳定,才有了真正令我们自豪的历史。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至少不对那些英雄伟人们作一知半解、津津乐道的评说;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看到过去的苦难,未来的希望,那就看看现在吧:打开电视机,听一听伊拉克的枪声,看一看非洲难民的眼泪,望一望世界动荡的股市,你就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你读与不读,它都永远存在,而且,只要贪欲与战争存在于这个世界一天,真善美的东西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人类的悲剧也将源源不断地重演。历史永远不仅仅是历史。

这几天,我利用署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史记读后感10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第六篇

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史记读后感1000字。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名族聪慧的祖先给我们奠定精神基调。在我们构想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史记读后感1000字(二)

对于我们这种学文学的孩子来说,<史记>无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与<资治通鉴>齐名的史家名书,与<资治通鉴>联合,链接上了中国的千年历史。

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而且,它的特点在于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它采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及见解,运用矛盾的手法让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适合自己立场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史记>这本书中,作者司马迁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将不同人的见解如身临其境的展现在了所有读者的眼前。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而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的便是这八书,并不是整本的<史记>。也正是因为这八本,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

?大江东去楚王留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中学课本中见过的<项羽本纪>节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这是让人能够深思的名篇啊。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鲁莽,后悔,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早在他年少的时候就看出了,不学兵法,只知光凭武力取胜,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而在最后,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可是大势已去,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他注定遗憾千年。

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坦诚,负荆请罪,都让我们学到不少道德方面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

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些人遗憾千年,也有些人畅快淋漓,有很多都流失在岁月的洗礼中,但是这些纷纷琳琳的事迹,在史学家的笔中,总有一些是留下来的,总有一些是值得留下来的。<史记>中有很多遗憾,不过留下更多的是给后人的反思与考量。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第七篇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就是从盘古开天地时到现在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所发生的事,大大小小几百几千个故事,清清楚楚地将五千年来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段故事里,我结识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有聪明过人的晏婴,有敢作敢当的荆轲,也有诸有胆识有谋略的诸葛亮、皮肤黝黑的盘古,孔夫子文绉绉的面孔,精忠报国的岳飞。在这本书中,我也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例如商鞅变法强秦国、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陈胜和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与项羽、司马迁与<史记>、官渡大战、一代女皇武则天、民族英雄岳飞等等等等,很多很多,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的性格鲜明,<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学习了许多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还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这真是一本好书啊!我自从读完这本书后,慢慢开始喜欢上了历史,也关注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空时也读一读,相信你读完一定不后悔。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二)

暑假,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神箭手后羿等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勇敢和智慧;那一个个杰出的人才,如:司马迁受了严刑,但他不屈不挠,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写下了<史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李时珍历尽千难万险,踏遍青山,尝遍百草,终于写下了<本草纲目>??那一部部伟大的著作,使我感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优秀和伟大呀!

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秦始皇是怎样统一中原的。在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原以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制度的:车道有宽有窄;文字又不统一,一样的子也有很多种写法。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国家统一了,规定车辆两轮距离六尺,文字也采用了方便的写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这些改善以后,商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从那时起,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用的度、量、衡制,于是,各地买卖起来球没有困难了。现在看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啊。

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他们有名的故事,如:飞将军李广;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等等。他们以他们的成就为中国五千年历史增添了许多光彩,使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永远自豪!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它里面记载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可以让我增长见识,广博见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这本书记录了从盘古开天地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体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而骄傲。知道了中国出现了名垂青史的伟人;也出现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帝王;还有一些残害忠良奸贼,知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屈原投身汨罗江;楚霸王自刎乌江;抗金名将岳飞。等一些感人故事,还知道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使中华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任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国土。,清朝政府不但不抵抗,反而割土求荣。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从小做起,打好基础,学好本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长大后,建设和保卫好我们对祖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