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金刚经的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08    阅读: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的读后感 第一篇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大乘佛法。有所感得,亦只能属个人知见。现在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后秦法师鸠摩罗什的译本。“金刚”为最硬的金属,以金刚为譬喻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金刚经》能流传至今,可见其经意如金刚一样能摧毁人内心的贪嗔痴慢,虽日久弥深,却根治于人内心之中。“般若”为音译,意为智慧或最高智慧。“波罗蜜”亦为音译,意为彼岸或到达彼岸。

或许很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可尚未了解一样事物,就批判一样事物,这样难道就不迷信吗?正如一杯水,尚未喝之前,有人告之曰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但这仅是他人断见,自己若未曾尝过,怎能妄加断言这水是酸甜苦辣呢?或许自己是一个对事物总是抱有好奇心的人,所以越是有争议的事情,就越想一探究竟。故而我翻开了这部年岁悠长的著作。心中偶有一感,千百年间,千万数人翻开这部经书,会不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怀。若有轮回,或许在轮回中,我就读过此经,所以便有亲切之感。

经文以须菩提问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为开篇。其实这个问题很明白,就好像我们问怎样才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一样,怎么做,怎么用心呢?而佛的回答,想要降服其心,应无所住,即是不住贪嗔痴慢,使内心没有贪欲,嗔恚,愚痴,骄慢的想法。而常人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之难。只因我们常讲人之常情,常言谁人无悲欢喜乐,何须克制己欲?佛言不住,是不沉浸于悲欢喜乐。悲不悲极,喜无喜尽。情深不寿,但应寡欲淡味,才会福寿禄长。活在当下,然言及当下,当下又转瞬即逝。故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皆是无常变化。外境瞬息万变,对境不著心,不起念,即不生烦恼,自常受妙乐。此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欲望无尽,满足一个,就会有另一个,如此相续不断,何时才是尽头?自认为克服一个欲望远比满足一千个欲望要重要的多。何为迷人,只因不自知正是繁多纷杂的欲望,牵引着他们到达迷途岔口甚至是险境。不知回头是岸。

《金刚经》讲如何用心,且告诉众生不要执着于佛所讲的经文。佛经中有个故事叫盲人摸象。很久以前,有一国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从明眼人来看盲人是错的,但从盲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没有错。盲人摸象,只是各执己见。而我们作为迷人,总是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宛如坐井观天的青蛙,看到的有限,听到的有限,想到亦是有限,故而但凡做事,

总会有缺憾,总是不能圆满。佛常以筏喻佛法,寓意佛法只是度人到彼岸,人上了岸自然就不再需要船只。所以才不要众生执着于佛法。所以“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人有千千万万种,事有千千万万件。众生根性不同,所择的道路亦是不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全凭众生对何种生欢喜心,但不论选择如何,终究殊途同归。

人的一生总要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度过千难万险,才能到达彼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人生的一切,功名利禄,可得到亦可失去。难得的是“来也不欢喜,去亦不忧戚”的坦然自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人生在世,尤处荆棘之林,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故而人的心性定然要像金刚一样,才能不被乱花迷去人眼。

双语学院 1110

08李赞

读金刚经有感
金刚经的读后感 第二篇

读《金刚经》后感

首先,我不是一个佛教信徒。之所以读《金刚经》,一则是因为本身非常欣赏佛教文化,二则真心为佛教诸多为人处世之道理所心折。说读过一遍《金刚经》后思想境界飞升,那是骗人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是又很多地方引起我的深思。当然,由于《金刚经》原文太过艰涩,我不得不通过汲取他人感悟来帮助我理解,最后我选择了南怀瑾大师的著作《金刚经说什么》帮助我理解,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此番阅读的“修行证果”。

一个人若想成佛,首先要清洁自己,把一切放下而修行。念及我们,却从懂事起就学会了在红尘社会中打滚。早早的,我们有了理想,有了欲望;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都是竞争、比拼,没有这些,我们就会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我们需要金钱,需要玩乐,需要爱情,需要……

然而,《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凡事要无我、无相、无住。就是要有空观。何为空,佛所说的“空”并非看不见,这里的“空”是指建立在真假的基础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见的都是假的,是我们内心要这么以为。一切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皆有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执着于个人的独立存在性,因此产生了种种见惑。我们执着于你我他,执着于生死,执着于衣食住行,执着于花开花谢,执着于一草一木是无法达到般若也无法入涅槃的,连个人的解脱都无法达到,更别说成佛后的普度众生。真相在哪,真相是只有当我们觉悟后才能知道的,不过,当我们觉悟后,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所以,纠结于真真假假,最后还是空。荣华富贵,歌舞升平,最终也是过眼云烟。

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他们还是你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当今能做的最高的觉悟的状态了。

正如师尊释迦摩尼一直以化缘而不愿锦衣玉食一样,不一定别人的生活方式就是适合你的活法。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修行,富贵是,平凡更是。

布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做好事。比如我吧,在做好事的时候,我会知道自己做好事了,我会因为我做了这个好事而高兴,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这种思维好像无可厚非,但是真的是吗?《金刚经》告诉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思说叫人不要住在相上,在行慈善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在行慈善,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善人。我的理解就是,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学上理解就是,你的一切行为都是潜意识的,而不是下意识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都是平等的和性空的,所以不能执著也无以执著。

所以,我们常说的做好事跟布施是又区别的,这个区别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只能说是境界上的差距。布施的可以成佛,做好事,或者说慈善吧,却只能成为好人,还是人。但是,想要成佛,总要从好事开始,修行一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学会普度众生。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似乎也不必执着于布施和做好事,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将行善进行到底。只要你行善了,不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无论你是默默无闻还是大张旗鼓, 只要你做了好事,对他人精神上,生活上给予了帮助,那就是好的,就值得肯定的。当然,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做好事的时候,能够只讲奉献不讲收获。

下面,我想谈下“心”。《金刚经》中说,“一体同观分”,三心不可得,哪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们从心理上检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过去的,如梦如幻,已成回忆,时间不能回到过去,又怎么能够得到呢?我们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因为过去的事情而纠结,而不开心,其实何必那么执着呢?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无论你怎么想,怎么执着,那都是不会回来的,不用因为过去的事情而徒生烦恼。正如南怀瑾大师说的,老年人喜欢说当年怎样怎样,过去怎样怎样,今天说一遍,明天还说,后天继续说。不是说我讨厌老人,毕竟我以后也会成为老人中一员,只是用这个例子来给现在的我们敲个警钟,不要像老人那样只能执着于过去,不要想过去,过去心不可得,而且那样也很恐怖。

当然,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想的最多的还是将来如何如何,将来怎样怎样。将来会怎样?荣华富贵,或者加官进爵?注意,那些都是表相,去掉这些,你也就是个老头子老太太,然后就想我们的奶奶爷爷一样又开始天天的回忆往昔,不可自拔。所以,未来心不可得,活在当下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种的因,未来自然有果。

真正的佛法是最现实的,只有现在、显示,现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净,这就是佛。这也是我境界所限,这句话,我不懂,真不懂。我活在现在,心不可得,那我不准备得心了?换句话说,你像想不想,它就在那里,所以也就变得不可得,不要得了?好吧,我就这么理解了,按着这个往下想就是,现在不是用来想的,是用来过的,自由自在的过,清清淡淡的过,不着相的过。就想每天的吃饭,我不必想上顿吃的什么,也不用考虑下顿我该吃些什么,当然,对于眼前的这顿,我们也不必执着说在这顿我们必须吃到什么,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就好了。三心不可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金刚经的读后感】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许谈人生有点为时过早,但是也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一些所谓的感悟,毕竟,如心理学所言,态度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乎,我也就先谈为快了。

人生苦短,许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少年时忙着学习,青年时忙着事业,老了又围着儿孙转,最后最后莫名其妙地来,又糊里糊涂的走了,到死也没明白什么叫活的精彩。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首先要善待自己,而后如爱自己一样的爱一切世人,做个平凡但不频烦的人不也挺好。

正如前面所言,人生是场修行,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快乐,不要得意忘形;失意,不要灰心丧气,随遇而安,以一颗平凡心处之。不算前世来生,就今世来说,从出生到入土,满打满算,每个人的时间也不过世纪,而且每天都会有不同,那这个不同来自哪里呢?不正是来自它对于我们来说的酸甜苦辣咸吗?

【金刚经的读后感】

最后,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心是自己的,体是自己的,自己造的因,才能有自己的果。无论我们一生中做了什么,善也好,恶也罢,最终都是需要我们自己的承担后果的。所以,想多福,还得靠自求。【金刚经的读后感】

南怀瑾大师所言,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与其说学佛礼佛,不如说从把这些书当做名著来读。我们不应该信佛,更不能迷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诸如《金刚经》,亦或是儒家“四书五经”,我们读的时候,思考更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这些著作也是这么教我们的。“四书五经”自不用说,就《金刚经》来说,佛可不就是一直在教我们怎么做人嘛。

【金刚经的读后感】

佛说:无诤,意思就是叫我们我要以抗拒的心态生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哪怕遭遇各种挫折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消极对待,懂得和人友好相处。

佛说:无我相,百年之后我们在哪里,一堆黄土罢了。因此对于太多的事就不必过于执着,对人对事也不应太刻薄。

佛说:去除我执,为什么要因为别人做错了事或者别人指出了你的缺点的时候,你就会生气,继而想去辩解?因为你“我执”未断,因为你一直都“有我”,就是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缺点,诸如自大,贪婪之类的。这个是太关注自己后而忽略了他人对自己的感觉。试问,一个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缺点的人又怎么能“明心见性”呢,或者有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

《金刚经》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能读到的东西却有很多。它不是如我这样似走马观花似的看过之后就能看懂,看透的。它就像是一个宝藏,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收获,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学习。

下面,我想用大家都熟知的一句佛家语来结束此次的感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得悟且悟吧……

《金刚经》读后感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金刚经的读后感 第三篇

【金刚经的读后感】

今日晚读完了怀师的《金刚经说什么》,掩卷释然,感慨全无。 佛也是凡人,佛是世间法,法是世间觉,正可谓道不远人,修身悟道不用非跑到深山老林,不用非买多少书,非上所谓高校,大隐于市,小隐于林,人生处处是真言。

佛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都是众生,我们不是众生,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佛说众生皆有佛根,皆能成佛,皆可自度。但是我们仍要度人,但度人不要着度人之念,度人也是度己,正可谓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

佛即我心,求佛就是修心,但是心中不能有佛像,不能着相,不可以有果之心,求无果之法。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万里而来,何有利于我者?孟子曰:何必曰利。不管学佛还是念儒,不要有功利心,那样只会徒增烦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呢,不是说被误会还不生气,被误会怎么能不气呢,而是说做学问学知识自己知道了就行了,别人知不知道没关系。求的是自己的内心清净世界。

人一生下来就双手紧抓,一抓就是一辈子,抓的什么呢,无非是烦恼心魔。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就可以了,就是种善因,有些东西是要看缘分的,福报必有善因,恶因定生恶果。道济和尚(济公)本名李修缘,做了一辈子好事,修了一辈子善缘,为的什么呢,没有什么,修缘不要有修缘心。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正可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下面是电视剧《百年虚云》里的台词。

广济:那么长老所见什么是空?

虚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广济:什么是戒?

虚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广济:什么是清静?

虚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要知三心不可得,应无所住。心无所着,亦无挂碍。以前读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不知何意,只是看似很高深,所以人云亦云。现在才明白,心如明镜就是不着相,就像镜子一样,物来则映,物去则空。

不生法相,不要老想着打坐的那个佛,如来所说法相,即非法相。如来如来,好像来,好像没来,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佛讲一念,一念是可生净土,一念永堕轮回,很多事情就在一念之间。作恶而不着恶念,不是恶,行善而着善念,是伪善。

善护念,善护内心平静的这一念。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的读后感 第四篇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人最可怕的是谁也不信,就信自己。我赞同,我个人觉的人总有晕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相信自己的行为想法是正确的,那不就容易犯错吗?我觉得有点信仰挺好的,但是不是邪教啊,比如说法轮功什么的。生命的长河,清澈透明,流淌的地方多了偶尔也会受染,能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力争清澈不是一件坏事,<金刚经>教人修行,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金刚经读后感

我又想到前两天说到了?心静?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在这个繁杂的大社会里,总是会遇到烦心琐事,做到?吾将三省吾身?,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就想剩了半瓶好酒,悲观主义者会说:唉,就剩半瓶了。相反,乐观主义者说:还有半瓶那!所以,心才是根源。所以当你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事情,就决定了你的心情,所以有悲伤与喜悦,消极与积极,美丽与丑陋等等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修行三省吾身,修善每日必行。


金刚经读后感(二)

还是要把自己读经的感受随手记录下来,这是对自己的时间一个交代。

佛陀的思想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佛陀称为"实相","法相","如来","阿寥多罗三藐三菩提","遍无上正觉",这些词语说得都非常不适合我们现代人理解,我给这个支点取个现代名字,叫"宇宙心灵",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来了。

首先人为什么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萨道?这是因为"宇宙心灵"第一特性就是利他。我们假设一下,原初有个宇宙心灵,这个宇宙心灵如果不首先具备利他之心,如何能诞生出宇宙万物?

人如何才能利他?当然就是要无我,破除对我的执着。假设宇宙心灵本身是我,它必须诞生出他,宇宙心灵本身就存在在宇宙万物之间。

这种无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实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备的第一性--创造性。这也是所有宗教关于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没有创造一个造物主,如上帝。

佛陀应该算得上人类第一个完美阐述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向佛陀学习创造哲学。

宇宙心灵与人合一的时候,人就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其实佛说涅槃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于在生前获得了对宇宙心灵的体悟,死后就成为了宇宙心灵。没有说宇宙心灵附身这样的命题,佛陀是个彻底无神论者,虽然佛陀这个宇宙心灵仍然具备人无法理智思考的特征,但是佛陀一直是个坚定而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就是要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人如何才能获得与宇宙心灵合而为一的体会?佛陀有一个方法是观照。专注地观照,人就可以获得这种体会。这里其实有个对时间体验问题。观照,譬如观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实是把时间在细分,随着呼吸的均匀,呼吸越来越细微,人通过体验这个细微的呼吸,刹那間获得了时间的细微感受,和时间重合的感受。时间和宇宙心灵是一致,如果说宇宙心灵创造出来的第一物是什么?那一定是时间,然后是空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就思考过道生出来的这个一是什么?其实就是时间。这种无我的感觉在中国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过专注获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么?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个世界之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物质世界来看,而是用大脑的触点制造出来的空间看,脑科学家说大脑制造出来的触点形成的虚拟脑空间比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要大得多。我们以人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这种观照形式来阐述这个现象。呼吸刺激大脑空间产生一个虚拟世界,人专注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世界,于是获得了天人何以这种心灵感受。

佛陀的思想都可以从这个支点推理出来,当然我学习佛学才开始,也许后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这样简单的思想为什么在佛陀的学说里显得那么辉煌壮大?就是因为佛陀把他的学说建立在自己练习瑜珈产生的心灵幻觉解除上。佛陀练习瑜珈多年,产生了无数幻觉,佛陀把自己关于宇宙心灵的哲学思想和这些幻觉结合了起来,所以佛学就显得非常辉煌壮大。


金刚经读后感(三)

慧能大师与佛结缘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慧能本来是一个不识字的砍柴樵夫。在一次给人送柴回家的路上,听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意中触动了机缘,从此慧能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

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

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金刚经>不但破除了文字和言教,?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谓佛法,决不是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法,也并没有一个什么法是最上乘的法,因此,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用?筏喻?来破除对法的执著;人渡河必须要靠舟筏,但渡到对岸以后,如果还舍不得扔下舟筏,那就是执著于法。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

金刚经的经典名句
金刚经的读后感 第五篇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的经典名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的经典名句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读匆匆有感800字
金刚经的读后感 第六篇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匆匆。这篇文章出自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之手。文章意义深厚。

本文主要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 评语:初看这篇文章在立意方面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我相信这篇文章如果在考试中肯定会得到客观的分数,本文胜在哪里呢?我们看文章的内容,从文中可以感觉道作者占有材料的丰富性,丰富的材料,并不是毫无章法得堆砌在一起,作者由著名演员成方圆谈起,成功的吸引了读者的眼睛,然后作者按照中外古今的顺序或陈述或引用,所引材料非常适合于中心,叙述语言通畅明白,现实中也的确是这样。一晃眼,十二年过去了,从一个无知的小男孩变成现在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了。四千三百八十多的日子里,除了吃喝玩乐,读背学算又干过些什么?短暂的人生中,十二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列宁先生生前曾这样说道:?浪费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仔细想想,又是的。时间是公平的,它只会给每一个到世界上的人一次机会。读匆匆有感800字。如果你不珍惜,过了,就没能再回头的了。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金钱虽说是万能的,但是它怎样也买不到过去。

虽说是这样,但只要你抓紧它??时间,你还是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的。又如鲁迅先生生前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只要你愿抓,还是有的。?没错,我们都要抓紧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好比如晚上做作业。只要你不放过任何一秒,保质量,保速度地去做,你就会很快地完成任务,然后你就可以读多一点课外书,扩宽知识量。假如你感觉到时间就像命运一样在你掌握之中,你将会度过一个不平凡的一生。

除了抓紧时间之外,还不能虚度一生。为我们的将来定一个目标,奋力向目标前进。我们还要为社会多作贡献,因此我们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事力求完美 句句精进有力不能马虎。多学点东西,长大为祖国增光。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要珍惜时间,不得虚度一生。


读匆匆有感800字(二)

?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是啊,时光匆匆,岁月匆匆,自然界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周而复始,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停留,永远不复返,那就是时间。?昨日之日不可留啊?。当你昨日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就会沉浸在高兴、喜悦当中,时间便从眉梢中溜掉。当你做错事时,便会埋在悲伤和忧郁之中,日子便从忧郁之中逝去。朋友,每当你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便从屏幕里闪去;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这样,时间就在你的喜怒哀乐中悄然逝去了,时间,它是不等人啊。

自从学了<匆匆>这篇文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而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许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时。你是否觉得这句话自相矛盾呢?不,不矛盾。我们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小时,这是时间的公平之处。那为什么时间又是偏私的呢?因为这些人随意浪费时间,任凭时间飞快地流逝,一天一事无成。他抛弃了时间,时间也抛弃了他。因此,他的二十四小时是短暂的。而有些人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不虚度时光,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他们用二十四小时做了平常人需要二十五小时,二十六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们的二十四小时是漫长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呀。?人生虽短暂,但细细地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学习上呢?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无论往后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不要耽搁自己的行程。匆匆让我们想到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且一去不回。因此,必须珍惜人生有限的日子,珍惜时间吧!我们要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从这句话我感受到,时间是有限的,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无意义的事,虚度年华,最后两手空空地离开。看着西下的太阳,我想:虽然我不能把今天的太阳留住,但我可以让它停留的时间更长些。


读匆匆有感800字(三)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生命?则会有很多很多说法,可是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然内心里却对此问题挥之不去,茫茫然然,正如<匆匆>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啊,我们懵懵懂懂的来,糊糊涂涂的走,在生命的过程里,如一场黄梁,了无所得。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若是旅途,这一站起点是生,这一站的终点是死,没有一个死去的人会让生者明白死去后的体验,可是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正如我们有生,可是为什么会恐惧死亡,我想正是源于我们对生的无知。大话西游中孙悟空说:?生有很欢,死有何苦??。我们总要抓住一些东西,让我们自己感觉到生命的存在。()我们活的时候,争名夺利,无休无止,我们的欲望大的可怕,我们总是看见自己没有的,却总是看不见自己有的;我们总是追求进取,可是却不知道休养生息。因此,老子说:?知止不辱,知足长乐?。孔子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是啊,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早晚自食恶果。正如我们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可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给世界万物众生留下了什么?给养育我们的天地留下了什么?一个人的富有,聚敛了的财富,要靠千千万万的穷人供养;一个发达国家的富足,要靠众多不发达国家的供养;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死的时候你能够问心无愧吗?如果能问心愧,庶乎近焉。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很悲观吗?也许以前我是这样看得,但是现在的观念看来,这句话是很冷静的,我们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为什么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活?有人说:过去的已过去,如轻烟、如薄雾,不留一丝痕迹;未来的还没有来,太渺茫;只有现在,是最实在,最可把握的了。我认为这个观念很好!可是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最可把握的现在是如此的不可把握,当你想抓住它时,它刹那即逝,了不可得。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当我想现在时,现在马上就过去了,倏然而逝;可是未来的日子,马上就在现在的影子里变成过去。正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为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了不可得,轮回往复,故王羲之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今天看过去人正如我们的子孙后代看我们,那么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将何去何从?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金刚经经典名句
金刚经的读后感 第七篇

1、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金刚经经典名句。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经典名句

11、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如来所说法,15、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8、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9、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2、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3、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6、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8、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0、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3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34、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3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38、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9、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40、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1、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42、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3、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44、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4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6、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父亲的病感悟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