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千年一叹读后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1    阅读: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一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

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二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

文化,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绚烂的历史。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这些文明大千年一叹》提供给我们的是对于那些古老文明的直接肉眼观察——也许仅仅是走车观花的观察。这样的观察也许不如统计数字的客观和全面,但就其揭露一个文明,一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而言,有时也可以更为入木三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余秋雨先生的眼光还是挺深邃的..

我从余秋雨先生的故事中看到的最清楚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那些古老文明都濒死了,它们绝无康复的希望,现在仅仅是躺在床上等死而已,留给后代儿孙的只是一个卑贱、凄惨、麻木(这倒不是一件坏事,麻木了就不痛苦了,既然没救了,麻木就比痛苦好)如虫豸般的生活。让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几段精彩的记述和评论。

《千年一叹》对于实况的记述十分有价值,但余秋雨先生对于文明兴衰的一些评论我却认为不具备太多的价值。按余秋雨先生说,其他古老文明都无一例外的衰落了,而中华文明还没有败亡,其原因在于其他文明往往搞军事远征,杀的昏天黑地,中华文明则是和平自守。但这里有个太明显、太让人挥之不去的反例,那就是西方的近现代文明。西方的近现代文明可没有少军事远征,它远征得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文明都厉害得多,到头来是把其他文明消灭了,把人家种族都灭绝了,并没有看到余秋雨先生说的那种“两败俱伤”,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我想,像文明这么大的东西,实际上是什么都有,很难下一个论断的。你要找尚武不利、崇文有利的例子,有的是;但别忘了,别人要找尚武有利、崇文不利的例子也有的是。中国文人总是找到尚武不利、崇文有利的例子,无非是他们自己不喜尚武,并非尚武真的一定会断送一个文明。再举一例,余秋雨先生讲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认为原因在于佛教是一种智者的文明,难见容于周围的群氓,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出于余秋雨先生这样一个中国文人的自身处境、自身情感的结论。我记得曾读过一本英国人写的《印度佛教史》,那个英国人认为佛教在印度的败亡恰恰是在于它太缺乏尚武精神,因而在伊斯兰的武力面前,。论者确实也能找到不少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大学生们,小知识分子们,一个个激动得咩咩乱叫,恨不能当场把时钟拨回去,去请三百年前的西洋人来中国殖民。然而,他们就没想想

印第安人被灭了种的例子,也没想想余秋雨先生这一路所见所闻的例子。

理想主义时代已过。怎么办?大家多想想办法吧!可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想。我总是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那些思想界“大师”们,那么崇拜西方文明,却对于西方文明的最主要部分,科学,一贯忽视,甚至厌恶,他们总是说这只是“器物”,并不重要。“大师”们,把你们的超人智慧多用在科学上一些吧!我不是说你们应该去编写程序,或是去穿刺细胞膜,术业有专攻,这些用不着你们去做,但是,多想想科学与文明的关系,多想想科学与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关系,多想想我们中国怎么才能把科学搞上去。

每每想到这些事,我眼前就浮现出余秋雨先生所目击的那种濒死文明的恐怖。但我们毕竟还没有濒死,我们还是有救的。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三
《千年一叹 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以前总固执的以为,伊朗女人是很悲哀的。她们被黑袍裹着,失去了追逐美丽的自由。女人应当是属于缤纷的色彩的,而伊朗的女人只拥有黑色,她们周身都被黑色束缚,不禁让一些大谈个性解放的人对伊朗政府的规定愤然。但是,一位伊朗女士却这样告诉余秋雨先生:黑袍可以给人安静,让心灵也随着黑稠的飘动而沉淀,我们觉得它很美。

在看了这本书后,我真的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 在中东的很多地方,他们的贫穷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对现实的忍受也让我们悲哀,真想有一天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那时的感触一定会深刻的多。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四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读完余秋雨的这篇《千年一叹》,我思绪万千,感触颇深,故写此文章以发我内心之感。

《千年一叹》这本书写于20世纪末即将踏入21世纪时。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一次活动——“千禧之旅”,余秋雨应邀其中。他们这次远行是探索追求世界古文明遗迹,从而更好的认知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好的掌握文明一路走来的轨迹,更好的描绘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文明图谱。

他们坐着吉普车用车轮碾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这些国家曾经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俩河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发祥地。但现在却成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之一。

以前我也未曾到过上面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余老师笔下所描绘的这些国家时,都令我大吃一惊。希腊人与埃及人的懒散与邋遢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们不必像我们一样整天像机器一样工作,不必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必考虑生活的压力,每天只是闲散的活着。虽然这样的生存状态不能全盘否认,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必将被现代文明所取代湮埋。在德尔菲阿波罗神殿外侧刻着塔列斯的一句传遍世界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不知现在的希腊人是否真正的认识了他们自己。如果文明像人一样需要休

息的话,也许埃及人民在建造了金字塔之后累了,需要恢复元气。

每个人都知道耶路撒冷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不同文明本可多元共处,但当他们的终端型存在近距离碰撞时,却会产生悲剧。耶路撒冷正是被迫收纳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太多的终端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它是犹太王国的首都,是默罕默德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地方。耶路撒冷我不知人们还要蹂躏到你什么时候,我能听到的只有你留给世间无尽的叹息。我想这应该是因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人们背负了太多的历史,以至于无法喘息才导致了现在的僵局,那就让我们多一点遗忘吧,这可能就是拉宾最愿看到的结局。

我对约旦的印象不是很深,但安曼这个城市是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丝烙痕的。因为它太干净了,不仅仅是因为它没有垃圾,没有标语,没有断垣残壁还有它那不事声张的低调。这样小的国家能在侯赛因国王的领导下变得有声有色实在不易。我个人是十分崇拜侯赛因的,我想即使你没听过约旦也应听过侯赛因这个人,在他生前有如此业绩也就算了,然而死后也是那样的令人敬仰——他的坟墓仅仅是2平方米的沙土。

伊拉克与伊朗位于俩和流域,曾经有过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巴比伦当年是何等繁荣而

现在呢却是一片凄凉,难道先人留下来的远古文明到此就要终结吗?这里失学儿童太多太多了,当温饱都成为一个问题时如何让他们继承那些优秀的精神成果。提到巴格达我想你们肯定想起了《一千零一夜》,那些美丽的故事伴随着我们长大,充实了我们的童年。国王每一天的期待把一夜延长到了奇迹般的一千零一夜,我想只要我们心存期待,那么一切都会延续,只要有延续一切都会有改观。

提到巴伊斯坦我有几分激动,因为曾有俩位中国人在1400多年前来过这里,那就是玄奘和法显。他们把佛教大乘佛法这一文明成果传到中国,从而让中国有了现在 的精神寄托,让我们华夏民族传承着善良与道德。其实这几个国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印度。在我看来那已经成了一个人间地狱,拥挤的街道,遍地乱跑的“神牛”,无所事事的懒汉,一丝不挂的裸奔人简直让人嗤之以鼻。我就不明白一个创造出佛教这一伟大成果的民族怎么会变成现在这番模样,实在叫人难以想象。行将入木的人自己搬到恒河河边等待着死亡,我们可以想象美丽的恒河现在会是怎样的臭气熏天。释迦牟尼看到自己的子孙现在这个样在会是怎样的心痛。印度啊印度,你们为什么要抛弃佛教而选择印度教,阿育王的铁柱现在是那么的孤独,只有他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文明。

一路走来,冷眼相看,站在这千年之交的浪尖串

忆这一个个文明无一例外的凋残,甚是心痛。古文明的发祥地现在确实如此贫穷,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只有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传承。我们中华文明与现在的西方文明是有差距,所以我们以前只是一味的否定我们华夏文明,但现在想一想古文明只有我们还在发扬光大,我们是不是感到几丝欣慰,为我们是龙的传人而骄傲自豪。中华文明何以保存至今正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与“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这种精神与原则使我们不再偏激,让我们的文化有了澈明理性的基石。这也正是与其他古文明的差别所在。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五
《千年一叹 读后感》

千年一叹 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很早便如雷贯耳,但先生的文章却着实没看过几本,之前对余秋雨的印象,还停留在央视的青歌赛上,那时先生是评委。此次单位组织读书活动,看到书录中有《千年一叹》,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想拜读一下余秋雨这位当代文豪的著作。本想着这只是一本散文集,会有优雅的笔风、优美的意境,或许能有些人生感触,但当翻开书本,看到目录,却是一个个世界文明古国的名字,看了自序,才知道自己的这次选书是多么的明智。《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这是一本日记,更是一本游记,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先生随凤凰车队,一路风尘起于希腊,到埃及,再经中东,西亚,入巴基斯坦,印度,横跨亚欧,探险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数个古文明发源地。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受益菲浅。

从余秋雨先生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就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仍在毁灭着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书中记载着余秋雨者游历文明古国的经历,读完此书,感触颇深,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余秋雨在书中透露出来的观点,也

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余秋雨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我内心的爱国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先生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中国文明和其他三个古文明相比起来,其历史的延续性保持的比较好,这真是值得我们为之感到可贵和骄傲的地方,但由此也带来了其他一些问题,比如保守自闭等。余秋雨在2000年的这次比较之旅让我们深刻体会了一下世界文明的发展是如此的不同,也对文明的进程做了一些深刻的总结和反思。中国文明该如何面对,中国文明该如何走好这下一个千年,这是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都应该不时为之思考的一个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六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春节期间,在每天迎来送往、喝酒聊天、串亲访友„„喧闹的节日进程中,当夜深人静时,总是托着疲惫的身心静静阅读余秋雨先生写得《千年一叹》这本书,它表达了一个学者在对世界千年文明之源的实地探索中对现有文明、人文、经济、思想进化得失对比的一种思考,我推荐给喜欢文学的朋友们一赏。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心情莫名沉重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以前总固执的以为,伊朗女人是很悲哀的。她们被黑袍裹着,失去了追逐美丽的自由。女人应当是属于缤纷的色彩的,而伊朗的女人只拥有黑色,她们周身都被黑色束缚,不禁让一些大谈个性解放的人对伊朗政府的规定愤然。但是,一位伊朗女士却这样告诉余秋雨先生:黑袍可以给人安静,让心灵也随着黑绸的飘动而沉淀,我们觉得它很美。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强韧的缘由。在这里,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只是一种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而所谓的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人生,与命运,与人的存在景况相关的意蕴,也就经由这样的场所而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米开朗基罗,伽利略,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黑格尔,一个个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大师,在这里与你直面;庞贝古城,罗马的废墟,巴黎圣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闻名的建筑,让你亲身感受—怀古之请,兴衰之叹!秉承《千年一叹》的风格,审视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让人和自然更紧密地贴近,让个体在辽阔的田地中更愉悦地舒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无界的巡游来与世界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历史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读完从《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到最近的《千年一叹》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秋雨散文。读罢掩卷沉思,顿觉韵味无穷。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七
《《千年一叹》读后感》

读《千年一叹》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给我的感触以及感受。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 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知道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是在摧毁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本值得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八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他读书。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爱拾人牙慧、夸夸其谈。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九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这是同学送的一本书。在此之前,我没有读过有关余秋雨的书,只单单从课本摘抄的文章去了解过他。在我的记忆中,我认为他与其他当代作家一样写景写人写生活。但当你刚刚翻开朴素淡黄的封面,扫看过目录,去欣赏自序,你会发现余秋雨的另一面。

“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余秋雨与他的团队在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准备行走数万里去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此时的他,只是一名学者。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画满年轮的沧桑,多少的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阵阵叹息,缓缓的,从那遥远的巴特农神庙传来,从那微笑的爱琴海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传来,从破残的中东庙宇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那叹息随着人类的遗忘,增添了许多无奈,丝丝悲凉。《千年一叹》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城市,它用平凡的方式,去唤醒沉睡的回忆。

希腊,这次探索的起点,从一开始展现了人类古代至奂之美。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当孔子,释迦牟尼开始在东方思考时,爱琴海海边洁白的石柱开始屹立,经过神秘的“轴心时代”,迈锡尼文明,人类开始跨入停滞的时间中。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中断的埃及文明以及最坚挺的物质遗迹----金字塔,向世人证明着曾经的辉煌。

金字塔,颠覆了现代人类对古文明的认知,也是它指点人们对文明奥义的解读。时光的小舟缓缓飘去,河畔边卢克索太阳神庙廓柱上的象形文字,矗立千年的金字塔,慢慢磨损。“支撑它的文明基座早就消失在撒哈拉大沙漠正午的烈日和狂风中,无法寻找。”夜晚,稍有凉意的沙漠的风是在对其逝去文明的哭泣吧。

从约旦河两岸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再从伊朗高原延展到南亚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这一路上拥挤着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每个文明都曾认为,自己执掌了世界。因此,他们都对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可现在,由于极端主义势力蔓延,这片神秘的土地被搞得筋疲力尽,遍地狼烟。文明古迹被催坏,这并不是最可拍的,被铲灭的遗址可以重建,古书可以再寻。可孩子本应天真无邪地生活,享受着上学的权利。但因战争,百姓沦为牺牲品,父亲上了战场,生活的重任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上。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但由于知识贫瘠,谁去重建古城?谁去修复古书?又有谁去守护文明?令人心寒的,是传承者的无知。

丰富多彩的文明,衍生了各种文明,也产生了许多的摩擦。这或许是文明造的孽吧。 读这本书,宛如饮一本醇酒。它横贯了整个亚欧大陆,跨越几千年的时光。寻找欧洲的西方文明;寻找中东的神秘;轻抚西亚的伤痛;感受南亚的哀乐。在我们感叹西方文明的喜怒,也会思索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缘由,“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世界这麽大,值得我们去看看。

千年一叹读后感篇十
《千年一叹读后感

再次拜读《千年一叹》,心中那份敬仰与向往依然激荡,只增不减。敬仰的是余秋雨先生的睿智博学和他对文化的坚守,向往的是能在残垣断壁中穿行,感受那被历史研磨的时光。 他放弃了所谓的名利,去寻找文化的灵魂,我跟着他一起穿越万里,横亘时空,去看看那些被岁月掩埋了的文明。

在埃及,是我们旅途的开始,没有人会看见金字塔下时光的旅者在徘徊,金色的夕阳将大地染成神秘的色彩,老人深邃的目光穿透苍穹,爬满皱纹的脸上是对未来的迷茫;在雅典,我和他并肩跑过奥林匹克的古老广场,当年盛世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在巴特农,我看见余秋雨先生背对着城墙,低头沉默不语,我知道那是他在追忆逝去的文明时光;在地中海,湿冷的空气混着波浪,在暗夜的空气中流淌,克里特岛的森林消失在远方;在中东,我们坐着吉普车越过沙漠,风尘仆仆,恍如隔世;在伊拉克,我们护着包裹,揣着稿件,躲着军队,喝着凉茶,惴惴不安;在恒河,我们听着梵钟,看着肮脏的河水洗净慵懒的人群……从始至终,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尽数崩塌,千年以后,还能剩下什么?文化这东西,承载了太多人类的灵魂,于是我不禁感到庆幸而自豪。从希腊一路向东、埃及、中东、巴比伦……那些古老的文化早已被历史的车轮碾得体无完肤,终于消逝了,只有我中华文化,依然还在生生不息着。 余秋雨先生是虚怀若谷的,他放下一切所谓学者作家的身份,俯身聆听,以灵魂对灵魂。他用自己的存存肌肤去触摸那些苍老冰冷的伤口,唤醒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奇迹。我跟着他一路走来,穿过巴比伦的城墙,在法老的陵墓前伫立,听见希腊的海潮在暗夜中翻滚,听见耶路撒冷的秋风在低吟。我在享受这旅行中的文化盛宴的同时,也时常听见余秋雨先生的叹息。他坚守着对文化的责任,用心灵去触碰那些赤裸裸的伤口;他叹息着时光的流逝,说那是废墟的泪、隔代的伤。他如实记述着每个文化的兴衰荣败,这些文字上沉淀着闪亮的时光,真实而伟大。

终于,我们回来了。那晚,他激动得难以入睡,在喜马拉雅雪山下的旅店,他远眺着东方大陆,那是中华民族的文明,那是祖国,那是家乡。当回到祖国的那一刹那,他激动地像个孩子,我知道这是他,也是我心底最浓烈却无法言说的归属感。

愿中华民族灵魂之火生生不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范文三篇
  • 领航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学生范文六篇
  •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读后感【三...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十一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读后感范文...
  • 中国共产党党史读后感(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