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改革 >

清华大学2014招生政策解读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18    阅读:

清华大学2014招生政策解读
清华大学2014年招生政策解读

        主持人:清华大学有“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这些计划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于涵:清华大学本科招生政策的设计是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不仅是招生,招多少高分生、高考状元。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人才,这也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清华大学在招生政策的设计以及招生录取执行的过程中都是基于这个出发点的。我们在招选的环节就需要映射到招生上,用这把尺子来量清华需要招什么样的人,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手段是什么,最后怎样把招生和培养更好地衔接,这是三个层次的事。

        招生的目标是什么?是基于人才培养为目标,现在的清华“新百年计划”为什么要切出三个特殊计划,因为每一个计划的目标都是非常鲜明的,对应的三类群体是清华招选的重点!

“自强计划”

        主持人:从“自强计划”说起吧,我觉得这个计划更强调对于贫困薄弱阶层的扶持。也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于涵:对,这是对贫困阶层一种关注,一种扶持,一种倾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机会补偿。这是一个重要的导向,确实他们主体上来自于贫困、偏远、农村地区,但是我们特别强调,自强计划,要有自强自立的精神,要有品学兼优的基本素质,这是在招选过程当中我们衡量的重点,贫寒学子有很多,那什么样的贫寒学子是这些学生当中的典范。

        我举个例子,大家现在关注名校里面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问题,这个跟基础教育是关系极大的,完全按照分数来招,农村学生的比例不但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对于这一类学生,不能完全按照高考分数招生,因为他们在起跑线上已经相对落后,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如果一刀切,按照所谓考察综合素质的办法,他们更加输在起跑线上,那怎么办?就应该为这一类的学生因材施招,明确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为未来培养出中坚力量,要自强不息,德才兼备,还要因材施教。

        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通过“自强计划”专门给他们划拨自主招生认定的名额,去年是面向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今年的“自强计划”进一步扩大到全国832个贫困县区,包括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扶贫县。此外我们还期望覆盖一批不在这些县当中的农村中学,农村中学的定义,首先是县级以下的乡镇级的中学,我们对这个中学的门槛会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譬如说农村生源人数达到的百分比、今年的扩大范围等。这样做一是把县域覆盖面扩大,二是把县级以下的农村中学增加进来。每个学校都可以推荐学生参与到这个特殊的选材计划——“自强计划”里。

        我们还会对他们进行特殊选拔,清华自主招生考的题难,这些孩子见都没见过,这么难的题目对于他们来说区分度是很低的,选材的效果也体现不出来,所以对于他们的考试也要专门设计,再有对他们还有专门的面试,其他孩子可能很多地看综合素质,基于这些孩子的学业生活的背景,我们需要专门来考量,选拔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体现出同样清华特质的学生。此外,对他们还要进行一个特殊环节的考察,招生老师要到当地去,对这些将要成为“自强计划”候选人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我们真心地想把好事做好,这个实地考察的环节,主要也是来更全面地把握、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经历,以此确认我们特殊的招生计划、招生资源和清华未来的教育资源能够匹配到更需要的学生身上。所以“自强计划”整个流程是因材施招的,为这些贫困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量身订作的。

        联系到上面提出的三个层次,以自强计划为例,首先我们有明确的选拔目标,那就是培养来自贫寒家庭的未来社会中坚力量,对应到招生环节,我们有明确的选拔范围,还有特殊匹配的因材施招的选拔手段,保证把这些孩子顺利选拔出来,脱颖而出,让他顺利进入清华。这些都明确了以后,怎样把选拔和培养更好地对接起来也是我们考虑到的。

        首先,在生活经济困难方面,学校有专门的匹配,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满足他们正常上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经济基础。我们的经济资助体系非常完备。其次,我们关注到相对于其他正常招录进来的学生,这些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偏少,底子偏薄,对他们也有专门的学习辅助政策,特别是英文、计算机课程这些相对普遍薄弱的地方,专门设计了辅助环节,让他们能更快速适应,与其他人一样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的学业。第三方面,这些孩子多少会有一些自卑的情绪,虽然我们通过了这种特别的支持、辅助的程序进入到清华,但清华是牛棚牛圈,周围其他同学有省里的状元,有竞赛摘金夺银的,有全面素质的,在很多方面这些孩子会感觉跟别的同学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在心理调试,未来自己学业规划、人生发展规划以及学习动力上我们有专门的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辅导。对自强的学生,我们因材施教,后期会有很多匹配,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国际交流,开拓他们的视野,不断提升他们自我成长的动能和势能,让他们能在清华这样的舞台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并且能够发自内心的不断激励自己,很好地成长。这些孩子,他富有的是在逆境困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精神,一种经验,要让他们把这些在清华园里发扬光大,而补偿给他们的是在这之前经历较少的全面素质的历练、培养,视野的打开等等。

        主持人:其实这些孩子对周围的同学也有一个正向的引导作用,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尤其是大城市同学里面的另外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家长或社会有意无意的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虚假的身份环境,孩子考得好,就顺利进入好的大学,但是一旦进入社会以后,就发现很多不适应,因为过去没有经历过。

        于涵:对,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因为作为一所一流大学,它的生源需要多样性,将来毕业生要走进社会,他面向的社会关系就是多元的。来自贫寒地区、县级或者乡镇农村中学的孩子,他们的加入对于一流大学生源多样性是很好的互补,应该说这种更趋近于真实状态的人际关系和成长环境的构成,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在我们的自强计划里面有个别的同学有肢体残疾,普通人很难去想象去理解。当有肢体残疾的时候,怎么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自强计划里去年有个轮椅少年,广为人知。他在清华学习生活了一年,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好,今年大一结束后的暑假中,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一个英语夏令营活动,获得了英语夏令营演讲比赛全校第一名,他取得这些成绩,当然是离不开他的母亲、老师和同学们的众多扶持。

        这是一类更加需要我们关心、扶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可能他的同学们从小到大过的都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家长只需要他们把学习搞好,其他的通通不用操心。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一样,他们要花比别人多得多的、十倍甚至百倍的工夫去好好学习,甚至用学习挣得的奖学金扶持家用,家里非但对他不能有更多的支持,反而因父母外出打工还要抽出宝贵的学习时间回家照顾老人。我们每年招收的“自强计划”的学生的事迹让我们,让他们的同龄人在感动的同时也心生钦佩,钦佩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这种坚忍不拔、勇挑重担的责任心。现在不能对自己、对家庭负起这样的责任,未来怎样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同伴教育的模式。所以当我们的生源群体当中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学生时会有什么效果不难想象。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懂什么叫忆苦思甜,这个词对于他来讲完全没有概念,从来没有吃过苦,怎么思甜呢?但是他的同伴同窗就在经历着。这个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0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是不是一种缺失?反过来讲,从教育规律、教育本身来讲,也需要有更多的这样成长背景的孩子广泛地进入到这些超级中学来的孩子当中,组成共同支撑中国发展的一支人才队伍,这是我们的中坚力量,应该说也是脊梁。

“领军计划”

        主持人:关于“领军计划”您能详细解读一下吗?

        于涵:和“自强计划”一样,“领军计划”和“拔尖计划”都是面向一类特殊的优秀学生群体。“领军计划”是清华大学用来选拔和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的特殊自主招生计划,这就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将来能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但并不是要求学生现在就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品质,因为他们毕竟还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但是在招选阶段,我们会把具备这种潜质的同学选拔出来。

        主持人:这种潜质具体指什么?如何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这种潜质?

        于涵:从清华这些年来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来看,未来要“领军”,那么需要有“领军”的经历。在高中阶段,学生会干部、班长、团支书并不会将太多经历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此这个比重不会太多。所谓的“领军”,首先要学业领军,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反对唯分数论,但是作为学生评价来讲,主体的评价当然还是学业,主要考量的第一要素一定是成绩。在学生阶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在选“领军”的时候一样,“领军计划”实际上是学业领军,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十六个字: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这十六个字也代表着我们在招选阶段对于未来领军人物的一个基本的判断。还要追求卓越,这应该算是一部分清华特质。有人说清华人很严谨务实,有的时候甚至到了较真的程度。用人单位评价清华人很要强,这不是一种面上的争强好胜,清华人骨子里都是很内敛的。这也是“自强不息”的一种体现。老子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断地超越自我。你永远不可能说已经达到卓越了,但是一直要追求卓越,这就是清华学生的特质,也是我们选才时看重的一种特质。

        “领军计划”也有三个层面。首先你的招选对象是什么?基于清华的培养目标,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招生的时候做一个界定。第二个层面,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招选,领军计划,我们非常明确,报名方式,中学推介,大学重点考察,今年在全国有309所中学成为清华大学2014年领军计划的重点生源基地。大家会问怎么评出来这些中学?做这件事也很严谨,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计算方式,重点是这些中学在历史上为清华输送生源的数量、质量,特别是我们对于中学送到清华的这些学生的成长发展质量做了全面的统计、评估,可能同样是送来十个学生,但是成长发展的结果不同,差别很明显。对于好的,我们会多给一些名额。对于相对较差的来讲,逐渐削减权重。从长远来看,我们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角度的生源质量。至少是从清华生源的角度,输送到清华的生源不能代表整个中学的情况。所以首先确定这些中学推荐的资格,然后对推荐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是过程评价,在中学期间的表现;再一个,在推荐阶段大学要进行重点考察;第三,进入到清华综合考核阶段,我们有综合面试;最后还有体质测试,这是非常重要的导向,其实这也是基于人才培养的成果来看,在清华输送出来的领军人物都是身体倍儿棒、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体质测试这把尺子,目前我们也考虑到现有在中学教育当中奖优不惩差,我们也借此建立一个数据库,记录高三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这个事我们已经做了三年的时间了。通过这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来考察学生,是对“领军计划”学生因材施招的特殊方式。

        第三个层次,刚才说了“领军”的选拔目标、选拔手段,最后“领军”还有一个跟人才培养的对接,我们有大量的在培养阶段因材施教的环节会匹配到“领军计划”的学生上,包括提前入校参加培训,他们比一般的新生要提前五天进入学校,要实现“领军”,踏入清华园门槛的时候就要开始了。当然也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公益活动,国际交流,从方方面面我们创造条件,希望这批学生能够脱颖而出。2012级第一批“领军计划”的学生,到今年七月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在校学习。据统计,200多个“领军计划”学生,占新生总数的7%,其中有22%的学生在第一年的年级综合排名中位于年级前10%。这一批学生的平均出优率比其他学生高1.2倍,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发展优势。对于自主招生,保送生等各类型的学生能够高出20%到30%已经是显著性差异了,而这一批领军计划学生高了120%,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统计结果。进校以后,我们经过因材施教的衔接,也发现初步成效来看,也很显著。

 

“拔尖计划”

        主持人:下面请您解读一下拔尖计划。

        于涵:“拔尖计划”也是很多学生关注的。清华要培养一批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也是清华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要培养未来拔尖人才,那么从招生开始就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在拔尖计划的选拔中,我们设计专门的环节来进行遴选。拔尖计划面向的对象更为广泛,你认为自己有学科的创新潜质,有专家推荐就可以,我们不是按中学分指标,而是自荐和专家辅助推荐,专家对你学科特长的领域、你的成果要相当了解,负责任地推荐。清华也将进行像笔试,综合面试,学科特长测试等等这些专门地选拔。所以能看到有一批在各个领域类拔萃的特长人才。

        比如去年清华招选到一个同学,叫肖亚洲,90后时评作家,在中学期间他就有一个时评作品的专集出版,每周都有自己水平比较高的作品通过媒体发表。再比如清华招收到的位同学都是在申请清华“拔尖计划”的时候,就有若干本专著的,有的是在文学领域,有的是在历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就已经展现出一定的能力和素养的。清华对他们的作品真实性也要有非常严谨的判断,证明你确实出类拔萃。

        主持人:这也是我想提的一个问题,我相信也是很多家长、学生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尤其是“拔尖计划”,是专家推荐,在我们国家目前缺少诚信文化体系的背景下,这点是让大家都要加问号的。

        于涵:自主选拔最终决定权一定是在大学,而不是某个专家或者中学的校长老师。清华大学是极其珍视自己的声誉的,对于招选进来的每个学生,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特殊人才。所以清华让拔尖创新人才,去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我们有这样的专家团队及非常严谨的程序保证这种公正、公开、透明、严谨。选完学生,与学校进行对接,谁选由谁来带,所以名师出高徒。

        这些年,清华实行拔尖计划受到一些质疑,比如说清华给那么高的优惠,降60分,甚至要降到一本线来录取学生,这些学生到底行不行?清华选拔的整个程序通过网上公示,每个人都可以看得见,从开始的推荐,到最后的认定,再到入校录取,全程都有社会监督。

        另外关于“拔尖计划”,大家知道,今年咱们国家的保送生的制度有了重大的调整,以往五大学科竞赛,以及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那些有保送资格的学生,今年绝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保送资格,但是里头仍然有大批的优秀人才,我们是非常关注而且要选拔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年的 “拔尖计划”实际上有一个扩容。在以往有保送生的阶段,这几大学科竞赛,包括科技创新大赛等等这些的选拔是基于这些大赛的保送资格来进行选拔的,今年这一块几乎削减没了,那有这些方面特长的学生该说了,那我们学竞赛不是白学了吗?当然不会白学,你在这个学术方面上的志趣能我们还是非常看重的,我们的“拔尖计划”会承接相当一部分以往保送生的选拔工作。实际上这个选拔,在最近的一两个月已经在开展,主要指向的是数、理、化、生、信息等各科竞赛。今年正式的“拔尖计划”的实施办法,大概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就公布,大家要上网来看,今年有可能有什么样的变化,以我们公布的实施办法为准。

        再有,“领军”和“拔尖”这两个计划,今年的优惠加分幅度都有所调整了,往年最高幅度是60分,今年也是,承接保送生这个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计划的优惠幅度最高都达到了当地一本线,幅度非常大。因为以往在我们的保送生选拔当中,有大批的优秀学生,他本身是已经可以保送了,高考都不用参加了,现在参加高考,所以只需要满足我们一个最低标准,达到一本线就可以。当然我们的选拔仍然是最严格的选拔,水平最高的选拔,而不是说,我有了一个奖,我就来清华,你就可以给我一本线,这个理解是完全理解差了,我们是优中选优,这里面最优秀的学生才给他匹配最高的。当然被认定的学生,最少仍然是30分,在清华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这两个计划中,认定最少仍然是30分,没有被认定的一分没有。

        “自强计划”,刚才讲了,面向的范围、对象扩大了,特别是今年,很明确的,县级以下的中学,特别是农村生源,要向他们倾斜。所以我们希望大家更多地口口相传,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贫寒子第、农家孩子有进入清华的希望。今年的自强计划,我们选拔认定的规模,肯定要扩大。

        新百年计划,这三个子计划,领军、拔尖、自强,都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是两点,一个是目标明确,因材施招。第二个是全程培养。这是未来高水平大学在人才选拔上及招生上的一个重要趋势。

        主持人:整个“新百年计划”占招生数得比例是多少?

        于涵:“新百年计划”在过去若干年认定的学生大概占到整体比例的8%到9%。清华自主选拔当中的特殊计划,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它代表了清华在这方面实现了一种引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大众,考生,中学招选对象相关群体的认可。

 

其他特殊类型招生

        主持人:除了自主招生以外,清华还有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都有吧?这种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要求?

        于涵:清华设计任何一种招生的类型,都基于这样的理念,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选拔什么样的人,用合适的方法把他选进来。所以对于优秀人才本身来说就是多元的,千万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行行出状元。相应地,清华现在一共有10类本科招生,自主招生,只是大体其中的一类,其他包括高考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定向生,定向生里面有国防定向、军工定向,飞行员班,港澳台招生,留学生招生,艺术类美院的招生,对于每一类学生都要因材施招。虽然占有的比例大大小小,总体上这些特殊类型的招生,目前通盘加起来也没有高考为主体的招生多,所以仍然以高考的选材为主体。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清华相应地都设计不同的评价体系、招选手段。在清华的评价体系里面,能够为他们进入清华来创造条件。

        主持人:有人质疑说,比如说艺术类的,体育类的招生,他上大学,又不是去当运动员,不是当歌唱家,干吗要对他们照顾,如果你以体育的保送生身份进来,你就专职搞体育,不再搞其他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于涵: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个是一种比较,是比较有局限性的说法,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通用说法,为什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拿艺术来说,相当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恰恰是艺术和科学的一个完美的结合。而艺术本身对于一个全人的成长,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和提升,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包括他可以调试你的心理,对人的创新思维也很有帮助。

        于涵:对,它包括对人的创新思维,科学研究表明,艺术对于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也是体现,体育更不用说了。为什么要做体质测试?决定我们是否要你取决于你本身的身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清华目标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身体健康很重要,这是对所有人的导向。

        清华历史上,还有三支代表队之说,就有文体的代表队,吹拉弹唱样样都非常棒。艺术特长生对于学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氛围的创造,包括生源的多元化结构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清华同样同样需要体育明星,而他们就是学生。

        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简章,网上在前几天刚刚公布,今年是增加了一个高水平选拔项目,是击剑,大家也可以上网来查。艺术特长生选拔的简章,预计也会在大概1周到10天之内就会公布。对于语言类外国语学校的考生,仍然会有保送生的资格,预计也是在一周时间内公布章程。登陆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或关注新浪微博“清小华”,还有我们的官方微信“清小华”。

        对于港澳台学生,我们会面向港澳台的媒体来发布,这个港澳台指的是在港澳台就读的,说起来会很复杂,因为对香港、澳门、台湾分别有一套选拔体系,今年主要是对香港的招生,做出了一些调整,相应的我们都会发布简章,通过一些媒体面向港澳台学生。香港是双轨制招生,一类是进入到香港从去年开始的文凭考试,以文凭考试的成绩和我们设定的文凭考试的科目门槛来申请学校,首先达到我们的成绩基数,在这个基础上,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再一类是从今年开始,我们把领军计划的推荐考察制纳入到了对港招生当中,进行特殊的综合的面试。

        主持人:好,于老师几乎把清华今年全部的新政策告诉大家了,一个礼拜到10天之内,清华各种各样的政策都会密集发布,大家一定要去注意,如果到时候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再请于老师继续解读。



文章来源:高考http://www.chinazhaokao.Com 请保留
清华大学2014年高考招生政策及改革方向解读

本文为招办主任于涵接受3773考试网专访的要点及实录 清华推出“学堂在线”,借网上公开课展现清华风貌

        大学招生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敞开大门,公开透明,围绕着考生进行,不但要让考生了解这所大学,还要让考生了解如何进入这所大学。

        清华大学最近推出了“学堂在线”,这是第一个中文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基于这个平台,清华正在推出一门网上公开课,叫做《清华院系概览》,这门课将每周推出一个院系上线。通过这门课程,考生、家长以及对清华关注的各方面人士,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华的各个学院,各个专业。这门课程是清华大学面向社会开放的一个招生宣传窗口,是考生观察和了解清华的一个新的渠道。

自强计划将覆盖全国832个贫困县并单独设计选拔方式

        2014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自强计划”面向地区进一步扩大,从往年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扩展到832个贫困县区,覆盖全国超1/3的县,以及全国的农村中学。参与的大学也由以往的4所扩大到了6所(编者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且每个申请考生可以选择其中3所大学。

        由于这批学生没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在起跑线上已经相对落后,所以不能完全按照高考分数招收。如果一刀切,按照所谓考察综合素质的办法,他们更加输在起跑线上。应该对这批学生进行因材施招,专门设计笔试和面试环节,以及专门的实地考察环节,更全面地把握、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经历,以此确认特殊的招生计划、招生资源和清华教育资源能够匹配到更需要的学生身上。

 

入选“领军计划”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学业领军

        清华大学“领军计划”认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学业领军”。这是招选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成绩基础之上,再考虑学生其他的素质。从清华这些年来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来看,未来要“领军”,那么需要有“领军”的经历。在高中阶段,学生会干部、班长、团支书并不会将太多经历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此这个比重不会太多。所谓的“领军”,首先要学业领军,我们反对唯分数论,但是作为学生评价来讲,主体的评价标准当然还是学业。

        今年对于申请“领军计划”的学生将采用“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高中阶段的成长过程评价、清华招生教师的重点考察、到清华进行的综合考核以及体质测试四部分。

 

奥赛尖子生将纳入清华大学“拔尖计划”

        今年国家的保送生的制度有了重大的调整,以往五大学科竞赛,以及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比赛中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今年绝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保送资格,但是里头仍然有大批的优秀人才,清华大学是非常关注而且要选拔出来的。所以今年清华大学的“拔尖计划”实际上有一个扩容。会承接相当一部分以往保送生的选拔工作。

 

清华特质可归结为“自强”、“厚德”和“忠诚”

        从人才的培养到招生的选材,清华都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清华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数不胜数、各具特征,但总结起来“自强”、“厚德”、“忠诚”是清华人的共同特质。前两个词来自于清华的校训,清华人身上都有这么一股劲头,自强不息,内敛,包容,靠谱。“忠诚”则一直体现在清华的历史中,清华从诞生开始就比其他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强烈的报国心。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清华人有很多,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最多的也是清华人

        广大考生在选择报考清华时,不妨通过这三个词来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符合,以及自己对这一类特质是否认可、向往。

 

招考“双选模式”才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高考改革要体现两个"为本",一是以学生为本,学生要有多样化的选择权,二是以大学为本,大学在招生选材上的主体性要体现出来。学生和大学恰恰是高招当中最重要的两方面。

        在我国目前的招考体制下,通过高考内容、形式的改革对高校人才选拨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招考不分”,大学招到的学生只是一个分数代码,所以,仅改革高考考试本身,无异于“隔鞋搔痒”。高考改革更需要的是打破目前大学按照高考分数统一划线录取的“一元选拔模式”,全面、深化地改革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的招考“双选模式”,即考生可以选择大学、大学也可以选拔考生,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业状况和发展意愿有多次、多样的选择;大学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实施更科学、多元的选拔,实现学生“学”有所选、大学“教”有所选。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老师,请于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在2014年的招生政策,对清华特质的解读,以及高考改革的话题。首先我们欢迎于老师。

        于涵:你好。网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于老师,清华在新学期开学不久就已经进入下一个招生周期了,那2014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政策,有哪些新的调整或者变化?

        于涵:我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跟网友朋友们也介绍一下,在新的一个年度当中,清华大学在整个招生中,特别是在自主招生这个方面的一些思考和一些政策,这也是大家近期最关注的话题。

        确实如你所说,现在的招生工作不仅仅局限于高考招生宣传、咨询报考志愿以及录取那个阶段,实际上已经覆盖到全年的工作当中,我们面向2014届学生的咨询、招选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了。

        主持人:因为清华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要挑好学生。

        于涵:对,包括让更多的好学生如何深入地了解一所大学,也包括让学生了解如何进入这所大学,这是现在我们在招生和宣传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地方。大学招生也是基于考生视角的,大学招生不是等着别人敲你的大门,而是让大家去了解这所大学,也要了解如何进入这所大学,这也是在我们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过程当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公开、透明,一定要围绕考生来开展招选工作。

        这里也先做一个小广告,清华大学最近推出了一个叫“学堂在线”的在线教育平台,这是第一个中文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基于“学堂在线”的平台,现在我们正在推出一门课程,叫做《清华院系概览》。大家可以通过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或者登陆“学堂在线”的网站,选修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考生、家长以及对清华关注的各方面人士,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华的各个院系,各个专业,了解每一个名字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学生在这些院系当中怎样学习,未来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学校、特别是院系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在“学堂在线”的平台上,《清华院系概览》这门课每周都将会有一个院系上线。大家免费注册登陆就可以选修,这门课程是清华大学面向社会开放的一个招生宣传窗口,让是大家观察和了解清华的一个渠道。

        主持人:很长时间内清华在我们的眼里都是一个理工科学校,其实清华历史的厚重,清华学科的繁荣,清华各学科的发展,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把清华的校史做成一门课,比如现代社会科学的大师,绝大部分出自清华,或是清华毕业,或者在清华执教过。

        于涵: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来自清华国学院。那一代,有一批始创的大师,实际上是发端于清华。在这之后形成的清华学派,形成的这种中西、古今、文理贯通的清华学派特点,到现在仍然延续下来。在清华血脉当中,这种中西、古今、文理的贯通,对现在清华的学术环境,清华的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导向,现在仍然体现得非常明显。

        主持人:现在北大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过去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清华。

        于涵:包括像季羡林先生。

        主持人:这些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经常讲,一个学校的文化质量不是一两天能出来的,这是是需要历史的沉淀,。

        刚才我们打断了,于老师强调清华需要做好进一步的宣传推广,即使是名校,也需要让大家知道好在哪里,清华推出了在线课程,里面可以详尽地了解到每个院系的具体情况,这是一方面。还有呢?

        于涵:我们通过3773考试网来跟大家交流,包括发布相关政策,我想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渠道。清华的招生非常受大家关注,我们也始终不停地在探索,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推出了一些新的自主招生政策、计划,大家觉得新词比较多,“领军计划”、“自强计划”、“拔尖计划”,这些到底代表着什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多登陆我们的本科招生网站,以及3773考试网网站来更多地、系统地了解。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是想把在设计这些政策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招生简章中反映不出来的重点,跟大家来做一些讲解。

 

清华大学2014年招生政策解读

        主持人:清华大学有“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这些计划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于涵:清华大学本科招生政策的设计是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不仅是招生,招多少高分生、高考状元。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人才,这也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清华大学在招生政策的设计以及招生录取执行的过程中都是基于这个出发点的。我们在招选的环节就需要映射到招生上,用这把尺子来量清华需要招什么样的人,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手段是什么,最后怎样把招生和培养更好地衔接,这是三个层次的事。

        招生的目标是什么?是基于人才培养为目标,现在的清华“新百年计划”为什么要切出三个特殊计划,因为每一个计划的目标都是非常鲜明的,对应的三类群体是清华招选的重点!

 

“自强计划”

        主持人:从“自强计划”说起吧,我觉得这个计划更强调对于贫困薄弱阶层的扶持。也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于涵:对,这是对贫困阶层一种关注,一种扶持,一种倾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机会补偿。这是一个重要的导向,确实他们主体上来自于贫困、偏远、农村地区,但是我们特别强调,自强计划,要有自强自立的精神,要有品学兼优的基本素质,这是在招选过程当中我们衡量的重点,贫寒学子有很多,那什么样的贫寒学子是这些学生当中的典范。

        我举个例子,大家现在关注名校里面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问题,这个跟基础教育是关系极大的,完全按照分数来招,农村学生的比例不但不会上升,反而会下降。对于这一类学生,不能完全按照高考分数招生,因为他们在起跑线上已经相对落后,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如果一刀切,按照所谓考察综合素质的办法,他们更加输在起跑线上,那怎么办?就应该为这一类的学生因材施招,明确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为未来培养出中坚力量,要自强不息,德才兼备,还要因材施教。

        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通过“自强计划”专门给他们划拨自主招生认定的名额,去年是面向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今年的“自强计划”进一步扩大到全国832个贫困县区,包括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扶贫县。此外我们还期望覆盖一批不在这些县当中的农村中学,农村中学的定义,首先是县级以下的乡镇级的中学,我们对这个中学的门槛会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譬如说农村生源人数达到的百分比、今年的扩大范围等。这样做一是把县域覆盖面扩大,二是把县级以下的农村中学增加进来。每个学校都可以推荐学生参与到这个特殊的选材计划——“自强计划”里。

        我们还会对他们进行特殊选拔,清华自主招生考的题难,这些孩子见都没见过,这么难的题目对于他们来说区分度是很低的,选材的效果也体现不出来,所以对于他们的考试也要专门设计,再有对他们还有专门的面试,其他孩子可能很多地看综合素质,基于这些孩子的学业生活的背景,我们需要专门来考量,选拔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体现出同样清华特质的学生。此外,对他们还要进行一个特殊环节的考察,招生老师要到当地去,对这些将要成为“自强计划”候选人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我们真心地想把好事做好,这个实地考察的环节,主要也是来更全面地把握、了解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经历,以此确认我们特殊的招生计划、招生资源和清华未来的教育资源能够匹配到更需要的学生身上。所以“自强计划”整个流程是因材施招的,为这些贫困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量身订作的。

        联系到上面提出的三个层次,以自强计划为例,首先我们有明确的选拔目标,那就是培养来自贫寒家庭的未来社会中坚力量,对应到招生环节,我们有明确的选拔范围,还有特殊匹配的因材施招的选拔手段,保证把这些孩子顺利选拔出来,脱颖而出,让他顺利进入清华。这些都明确了以后,怎样把选拔和培养更好地对接起来也是我们考虑到的。

        首先,在生活经济困难方面,学校有专门的匹配,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满足他们正常上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经济基础。我们的经济资助体系非常完备。其次,我们关注到相对于其他正常招录进来的学生,这些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偏少,底子偏薄,对他们也有专门的学习辅助政策,特别是英文、计算机课程这些相对普遍薄弱的地方,专门设计了辅助环节,让他们能更快速适应,与其他人一样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的学业。第三方面,这些孩子多少会有一些自卑的情绪,虽然我们通过了这种特别的支持、辅助的程序进入到清华,但清华是牛棚牛圈,周围其他同学有省里的状元,有竞赛摘金夺银的,有全面素质的,在很多方面这些孩子会感觉跟别的同学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在心理调试,未来自己学业规划、人生发展规划以及学习动力上我们有专门的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辅导。对自强的学生,我们因材施教,后期会有很多匹配,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国际交流,开拓他们的视野,不断提升他们自我成长的动能和势能,让他们能在清华这样的舞台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并且能够发自内心的不断激励自己,很好地成长。这些孩子,他富有的是在逆境困境当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精神,一种经验,要让他们把这些在清华园里发扬光大,而补偿给他们的是在这之前经历较少的全面素质的历练、培养,视野的打开等等。

        主持人:其实这些孩子对周围的同学也有一个正向的引导作用,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尤其是大城市同学里面的另外一面镜子。现在的教育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家长或社会有意无意的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虚假的身份环境,孩子考得好,就顺利进入好的大学,但是一旦进入社会以后,就发现很多不适应,因为过去没有经历过。

        于涵:对,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因为作为一所一流大学,它的生源需要多样性,将来毕业生要走进社会,他面向的社会关系就是多元的。来自贫寒地区、县级或者乡镇农村中学的孩子,他们的加入对于一流大学生源多样性是很好的互补,应该说这种更趋近于真实状态的人际关系和成长环境的构成,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在我们的自强计划里面有个别的同学有肢体残疾,普通人很难去想象去理解。当有肢体残疾的时候,怎么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自强计划里去年有个轮椅少年,广为人知。他在清华学习生活了一年,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好,今年大一结束后的暑假中,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一个英语夏令营活动,获得了英语夏令营演讲比赛全校第一名,他取得这些成绩,当然是离不开他的母亲、老师和同学们的众多扶持。

        这是一类更加需要我们关心、扶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可能他的同学们从小到大过的都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家长只需要他们把学习搞好,其他的通通不用操心。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一样,他们要花比别人多得多的、十倍甚至百倍的工夫去好好学习,甚至用学习挣得的奖学金扶持家用,家里非但对他不能有更多的支持,反而因父母外出打工还要抽出宝贵的学习时间回家照顾老人。我们每年招收的“自强计划”的学生的事迹让我们,让他们的同龄人在感动的同时也心生钦佩,钦佩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这种坚忍不拔、勇挑重担的责任心。现在不能对自己、对家庭负起这样的责任,未来怎样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同伴教育的模式。所以当我们的生源群体当中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学生时会有什么效果不难想象。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懂什么叫忆苦思甜,这个词对于他来讲完全没有概念,从来没有吃过苦,怎么思甜呢?但是他的同伴同窗就在经历着。这个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0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是不是一种缺失?反过来讲,从教育规律、教育本身来讲,也需要有更多的这样成长背景的孩子广泛地进入到这些超级中学来的孩子当中,组成共同支撑中国发展的一支人才队伍,这是我们的中坚力量,应该说也是脊梁。

 

“领军计划”

        主持人:关于“领军计划”您能详细解读一下吗?

        于涵:和“自强计划”一样,“领军计划”和“拔尖计划”都是面向一类特殊的优秀学生群体。“领军计划”是清华大学用来选拔和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的特殊自主招生计划,这就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将来能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但并不是要求学生现在就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品质,因为他们毕竟还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但是在招选阶段,我们会把具备这种潜质的同学选拔出来。

        主持人:这种潜质具体指什么?如何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这种潜质?

        于涵:从清华这些年来培养出的优秀毕业生来看,未来要“领军”,那么需要有“领军”的经历。在高中阶段,学生会干部、班长、团支书并不会将太多经历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此这个比重不会太多。所谓的“领军”,首先要学业领军,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反对唯分数论,但是作为学生评价来讲,主体的评价当然还是学业,主要考量的第一要素一定是成绩。在学生阶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在选“领军”的时候一样,“领军计划”实际上是学业领军,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十六个字: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这十六个字也代表着我们在招选阶段对于未来领军人物的一个基本的判断。还要追求卓越,这应该算是一部分清华特质。有人说清华人很严谨务实,有的时候甚至到了较真的程度。用人单位评价清华人很要强,这不是一种面上的争强好胜,清华人骨子里都是很内敛的。这也是“自强不息”的一种体现。老子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断地超越自我。你永远不可能说已经达到卓越了,但是一直要追求卓越,这就是清华学生的特质,也是我们选才时看重的一种特质。

        “领军计划”也有三个层面。首先你的招选对象是什么?基于清华的培养目标,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招生的时候做一个界定。第二个层面,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招选,领军计划,我们非常明确,报名方式,中学推介,大学重点考察,今年在全国有309所中学成为清华大学2014年领军计划的重点生源基地。大家会问怎么评出来这些中学?做这件事也很严谨,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计算方式,重点是这些中学在历史上为清华输送生源的数量、质量,特别是我们对于中学送到清华的这些学生的成长发展质量做了全面的统计、评估,可能同样是送来十个学生,但是成长发展的结果不同,差别很明显。对于好的,我们会多给一些名额。对于相对较差的来讲,逐渐削减权重。从长远来看,我们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角度的生源质量。至少是从清华生源的角度,输送到清华的生源不能代表整个中学的情况。所以首先确定这些中学推荐的资格,然后对推荐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是过程评价,在中学期间的表现;再一个,在推荐阶段大学要进行重点考察;第三,进入到清华综合考核阶段,我们有综合面试;最后还有体质测试,这是非常重要的导向,其实这也是基于人才培养的成果来看,在清华输送出来的领军人物都是身体倍儿棒、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体质测试这把尺子,目前我们也考虑到现有在中学教育当中奖优不惩差,我们也借此建立一个数据库,记录高三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这个事我们已经做了三年的时间了。通过这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来考察学生,是对“领军计划”学生因材施招的特殊方式。

        第三个层次,刚才说了“领军”的选拔目标、选拔手段,最后“领军”还有一个跟人才培养的对接,我们有大量的在培养阶段因材施教的环节会匹配到“领军计划”的学生上,包括提前入校参加培训,他们比一般的新生要提前五天进入学校,要实现“领军”,踏入清华园门槛的时候就要开始了。当然也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公益活动,国际交流,从方方面面我们创造条件,希望这批学生能够脱颖而出。2012级第一批“领军计划”的学生,到今年七月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在校学习。据统计,200多个“领军计划”学生,占新生总数的7%,其中有22%的学生在第一年的年级综合排名中位于年级前10%。这一批学生的平均出优率比其他学生高1.2倍,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发展优势。对于自主招生,保送生等各类型的学生能够高出20%到30%已经是显著性差异了,而这一批领军计划学生高了120%,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统计结果。进校以后,我们经过因材施教的衔接,也发现初步成效来看,也很显著。

 

“拔尖计划”

        主持人:下面请您解读一下拔尖计划。

        于涵:“拔尖计划”也是很多学生关注的。清华要培养一批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也是清华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要培养未来拔尖人才,那么从招生开始就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在拔尖计划的选拔中,我们设计专门的环节来进行遴选。拔尖计划面向的对象更为广泛,你认为自己有学科的创新潜质,有专家推荐就可以,我们不是按中学分指标,而是自荐和专家辅助推荐,专家对你学科特长的领域、你的成果要相当了解,负责任地推荐。清华也将进行像笔试,综合面试,学科特长测试等等这些专门地选拔。所以能看到有一批在各个领域类拔萃的特长人才。

        比如去年清华招选到一个同学,叫肖亚洲,90后时评作家,在中学期间他就有一个时评作品的专集出版,每周都有自己水平比较高的作品通过媒体发表。再比如清华招收到的位同学都是在申请清华“拔尖计划”的时候,就有若干本专著的,有的是在文学领域,有的是在历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就已经展现出一定的能力和素养的。清华对他们的作品真实性也要有非常严谨的判断,证明你确实出类拔萃。

        主持人:这也是我想提的一个问题,我相信也是很多家长、学生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尤其是“拔尖计划”,是专家推荐,在我们国家目前缺少诚信文化体系的背景下,这点是让大家都要加问号的。

        于涵:自主选拔最终决定权一定是在大学,而不是某个专家或者中学的校长老师。清华大学是极其珍视自己的声誉的,对于招选进来的每个学生,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特殊人才。所以清华让拔尖创新人才,去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我们有这样的专家团队及非常严谨的程序保证这种公正、公开、透明、严谨。选完学生,与学校进行对接,谁选由谁来带,所以名师出高徒。

        这些年,清华实行拔尖计划受到一些质疑,比如说清华给那么高的优惠,降60分,甚至要降到一本线来录取学生,这些学生到底行不行?清华选拔的整个程序通过网上公示,每个人都可以看得见,从开始的推荐,到最后的认定,再到入校录取,全程都有社会监督。

        另外关于“拔尖计划”,大家知道,今年咱们国家的保送生的制度有了重大的调整,以往五大学科竞赛,以及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那些有保送资格的学生,今年绝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保送资格,但是里头仍然有大批的优秀人才,我们是非常关注而且要选拔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年的 “拔尖计划”实际上有一个扩容。在以往有保送生的阶段,这几大学科竞赛,包括科技创新大赛等等这些的选拔是基于这些大赛的保送资格来进行选拔的,今年这一块几乎削减没了,那有这些方面特长的学生该说了,那我们学竞赛不是白学了吗?当然不会白学,你在这个学术方面上的志趣能我们还是非常看重的,我们的“拔尖计划”会承接相当一部分以往保送生的选拔工作。实际上这个选拔,在最近的一两个月已经在开展,主要指向的是数、理、化、生、信息等各科竞赛。今年正式的“拔尖计划”的实施办法,大概会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就公布,大家要上网来看,今年有可能有什么样的变化,以我们公布的实施办法为准。

        再有,“领军”和“拔尖”这两个计划,今年的优惠加分幅度都有所调整了,往年最高幅度是60分,今年也是,承接保送生这个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计划的优惠幅度最高都达到了当地一本线,幅度非常大。因为以往在我们的保送生选拔当中,有大批的优秀学生,他本身是已经可以保送了,高考都不用参加了,现在参加高考,所以只需要满足我们一个最低标准,达到一本线就可以。当然我们的选拔仍然是最严格的选拔,水平最高的选拔,而不是说,我有了一个奖,我就来清华,你就可以给我一本线,这个理解是完全理解差了,我们是优中选优,这里面最优秀的学生才给他匹配最高的。当然被认定的学生,最少仍然是30分,在清华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这两个计划中,认定最少仍然是30分,没有被认定的一分没有。

        “自强计划”,刚才讲了,面向的范围、对象扩大了,特别是今年,很明确的,县级以下的中学,特别是农村生源,要向他们倾斜。所以我们希望大家更多地口口相传,因为这样会有更多的贫寒子第、农家孩子有进入清华的希望。今年的自强计划,我们选拔认定的规模,肯定要扩大。

        新百年计划,这三个子计划,领军、拔尖、自强,都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是两点,一个是目标明确,因材施招。第二个是全程培养。这是未来高水平大学在人才选拔上及招生上的一个重要趋势。

        主持人:整个“新百年计划”占招生数得比例是多少?

        于涵:“新百年计划”在过去若干年认定的学生大概占到整体比例的8%到9%。清华自主选拔当中的特殊计划,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它代表了清华在这方面实现了一种引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大众,考生,中学招选对象相关群体的认可。
 

【尖子生获清华北大推荐生资格经验分享】www.chinazhaokao.Com
  学习前先做计划
  高三·二班的李芳宇是哈三中的考试常胜将军,这次他以高三理科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入选2014年清华大学领军计划。在班主任闫士金的眼中,李芳宇做事特别有方法,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都会做好计划、打出提前量。李芳宇在班里是生活委员,经常带领全班同学打扫卫生,工作中他会提前制定好在哪些时段干哪些活,有时甚至精确到分钟。在学习上,李芳宇不会给自己增负,下课会到操场上打打球,课余时间他喜欢读书。虽然在物理竞赛中得过全省一等奖,但李芳宇不赞成用大量时间搞竞赛,“学习应该以兴趣为主,大块时间用于竞赛容易造成偏科。”

  做课外题拓宽视野
  来自高三·一班的干思扬此次入选2014年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班主任季春临印象最深的是他参加学习委员竞选时说的话:“只要我有一口干粮,就不饿着兄弟们。”三年来,他常给同学讲题。干思扬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方法,“我常找一些课外题做,不仅解题视野宽,还能学到多种解题方法。”季春临说,干思扬善于思考,考试中遇到难题,推理过程写得特别完整。他写作文思维开阔、大气,这和他平时读书多是分不开的。

  做题重质量做事讲规范
  高三·二班的学习委员王健宇给班主任闫士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在竞选班干时的表现。“当时王健宇把讲稿都打印出来,而且准备得很精细。”闫士金说,王健宇的这种严谨态度坚持了三年,在准备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推荐材料的过程中,他的材料是最规范的。王健宇说,他的成绩之所以能一直在全校领先,得益于他平时做题注重质量,做一道是一道,做过的类型题下次再遇到通常不会有阻力。他遇到难题不绕着走,一定要解决掉。王健宇认为,参加各种竞赛也是提升和检验自己能力的方法,他不排斥竞赛。

  专注听课跟住老师
  罗天佑是获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之一,来自高三·一班。在班主任季春临的眼中,他学习扎实,为人稳重。季春临说,罗天佑学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结构掌握得好,有良好的习惯。课堂听讲,每节他都保持高度专注,虽然不主动举手,但当老师的目光看到他时,总能得到回应。他小声说出的答案和老师讲课的思维是处在同一个点上的。

  组织兴趣小组探讨待解难题
  邸昊然是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之一,来自高三·二班。在班级里担任学习委员的他不仅自己学习勤奋刻苦,还不忘发挥“辐射作用”。他发起成立了班级兴趣小组,组织大家探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还把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这些尖子生在课堂上容易“吃不饱”,在兴趣小组中,他们都要拿出几道自己认为不错的题,和大家分享。

  有效利用学习时间
  常静之是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理科生中唯一一名女生,来自高三·三班。担任班长的她经常要组织收取班费、书本费等费用,三年来她一分钱也没收错过。常静之说,平时工作多了,学习时间会变少,所以她更加珍惜有限的学习时间。“理科生经常在语文课上学理科知识,但我从不这样,所以语文成了我的优势学科。”
  除了学习,常静之的钢琴演奏达到中央音乐学院业余9级水平,笙独奏则通过了中国民乐协会的10级认定。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谢旭是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之一,来自高三·七班。班主任老师赵尔丰说,谢旭的入学成绩在全学年100名开外,而高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他就排到了全学年第二。“谢旭在学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平时遇到的问题。有问题及时问老师,而他问的问题如果在下一次考试中出现,他就不会犯错。

  跟住老师保持互动
  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吕晶磊来自高三·二班。在班主任老师闫士金的眼中,吕晶磊听课做题反应非常快,思维缜密活跃,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但吕晶磊不认为自己有多么好的天赋。他说,老师在学习方法指导上有经验,充分相信老师,课堂上跟住老师,保持和老师的互动,成绩就不会差。

  注重效率不钻牛角尖
  在高三·一班季春临老师眼中,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孙克乙学习上最注重效率。有的同学遇到难题就会被“卡住”,孙克乙则会暂时把难题放一放,第二天老师讲课时认真听难点,如果还弄不懂就问老师。季春临老师说,孙克乙不仅学习刻苦,悟性也好。原来他写作文得不了高分,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他马上能找到感觉,现在写出的文章很耐读。

  爱好广泛有节奏学习
  王伦是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之一,来自高三·一班。一次信息技术课上,老师要求制作一个音频资料,王伦写了一段关于数学老师发卷子的段子,自己模仿单田芳的声音录了下来,没想到惟妙惟肖的模仿让他在同学、老师中一下出了名。
  学习成绩优异的王伦学习生活非常有规律,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生活。班主任季春临说,王伦生活中还很俭朴,三年当中他就那几套衣服来回换着穿。“我自己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我学习之余经常打篮球,吹口琴。”王伦说。

  看电影开阔视野
  李欣禾是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中唯一一名文科生,来自高三·六班。作为一名文科生,李欣禾的数学甚至得过满分150分。兴趣广泛的李欣禾课余时间喜欢看电影。她认为,看电影可以使她开阔视野,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新高考选课
  • 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
  • 安徽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
  • 2017年 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 2017年广西高考改革最新方案确定
  • 2017年山西高考改革
  • 四川高考 四川高考改革
  • 2016高考政策 高校自主招生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