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论语勤学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4    阅读:

篇一:《502班论语(勤学篇)》

“聆听经典,品味书香”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502班论语(勤学篇)

独1:国学启迪智慧,经典浸润童年,今天我们诵读论语之勤学经典语录,字字珠玑,句句精妙。传递着勤学善思、善问之学理。

独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聆听经典,品味书香”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独1:国学启迪智慧,经典浸润童年,今天我们诵读论语之勤学经典语录,字字珠玑,句句精妙。传递着勤学善思、善问之学理。

独1:“学而时习之,

愠,(不亦君子乎?”

502班论语(勤学篇) (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篇二:《《论语》学习篇》

学习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经常复习,并加深印象,取得好成绩,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有自己的好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误会了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帮别人做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教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了)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而在其)中获得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论语勤学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傻学,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论语勤学

5、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6、

篇三:《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的主要内容:{此学习笔记,是一个老先生的学习心得与解析}

《论语》一书共有20篇,均以每篇首句前两个字或者前三个字命名,约两万余字,完整而充 分地反映了孔子的如下思想:

1.克己复礼,修养仁德从而成就圣贤君子。

2.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3.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4.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

学习《论语》的意义:

对当今人们的道德伦理重建和感情操性陶冶,培养智慧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有所裨益,从而真正感受到人的尊严和幸福。

《论语》学而篇第一要义

这一篇学而,是以篇首“学而”二字命名的。

(1)孔子热爱学习,重视学习。

“学而时习之”的“学”是学习、学习无废业,所以是很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孔子一生所做的努力看,这第一句话,应理解为“我的学说被天下人所学习效法,难道不喜悦吗。”

孔子对他的弟子要求很严,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他们都成为君子和圣人。君子是指人格上的完善,圣人是指仁义上的教化。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给别人做的,是要关系到自己的人生和境界。首先要完善自己,然后再宣扬大道,传播真理,造福人类。无论是对私对公,都要顺其自然,不为外境改变自己的初衷,这才是君子圣人。

孔子很注重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两个理由,第一:提出家庭和社会中实践自己的人生真理时,如果还有优裕的精力,那就要去学习文化。探讨古代典籍遗文,整体上会有一个道的思想体系,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去给他人传授真理,教化天下。第二:君子不是生下来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干的。所以需要去学习,这个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智慧,一个是实践智慧。

经常去学习和实践,便会把自己的思想或者学说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那么就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由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以便顺应规律,适应自然。人与人本来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处理问题事务的方式不同。同样的名利,一般的人是争夺,结果往往得不到。智慧的人不争夺,却往往名利随之而来。

(2)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所谓的仁,从人从仁,两个人相处就是仁。仁就是人,真正的人就是爱人,所以才说仁者爱人。人是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才得以体现的。而人类的各种关系孝悌之道便是根本。(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哥哥。)

(3)对父母兄弟所尽的孝悌,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没有任何虚伪与造作。巧言令色就是虚伪了。巧言就是背离了自己的本心而造做出来的语言,令色就是与自己的本质不合的美好颜色。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对待上司、父母、兄弟、朋友,那就是虚伪了,或者是别有用心。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与巧言令色相对的。他每天要反省自己三个方面。对君王上司,为人谋事尽忠心了没有,这是做臣子的职责。对朋友同事,守信用了吗?这是做朋友的本分。对自己的人格要求,老师讲习的真理实践了吗?论语勤学

曾子三省的,就是一个孝、一个悌还有一个是仁。能够实践老师所传授的真理,才会被社会所承认,并且拔荐为管理人才。论语勤学

如果管理有千乘车辆的诸候大国,就要抓住仁爱,讲究信义。把家庭中所行的孝悌推广出去,落实在天下人身上。

(4)孔子参与政治靠温、良、恭、俭、让。

子贡是几个得意弟子之一,对于老师的思想为人有着深刻的理理解和认识,子禽问夫子是追求参与政治呢?还是别人主动让他去参与的呢?但 子贡却回答说是夫子是因为温良恭俭,让而得到的。避开了求和与直接提出了得,说明是非求非与。是因为夫子的德性和本领而自然得到的。

孔子懂得参与政治的条件,就是温和、善良、肃敬、勤俭、谦逊这五种德性,这五点是一个从政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孔夫子都具备了,所以会得到参政的机会,无需要去乞求。更无需统治者的赐予。

(5)孔子所追求和宣传的一个核心,就是克己复礼。

论语勤学

对于礼的实行,以和为贵。和是一种状态,一种秩序。是一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便有可能造障碍和争夺,社会的秩序受到破坏,天下大乱,对认谁都没有好处,受到损害的是人类自身。

孔子毕竟是大圣明师。其境界的确难于估量。他虽然认可了子贡的境界。但却可更进一层,提出贫困却乐于人生之道,富贵但却实践人生礼仪,才是真正的君子。

(6)孔子主人为人格的培养要如对玉石象牙攻冶那样切磋琢磨。

人生的真正目的,无非就是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那就是君子。

子贡受到启发,便想到了诗经中的如切磋,如琢如磨。以为君子修养自身,就是要砺砥德性,超越现状,切磋琢磨专指对玉石和象牙的工攻治,切了还要磋,琢了还要磨,越切磋越精细,越琢磨越微妙。人格的修养与磨炼也是一样,越修养越圆润,越砺砥越完美,最后会成为一个君子。

《论语》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各章大意

(1)讲学习是快乐的,讲朋友来是快乐的,讲人不知己不怒是君子。

(2)讲孝悌是仁的根本点。

(3)讲巧言令色的人,是很少有仁的。

(4)孔子的弟子曾子与巧言令色相反,吾日省吾身。

(5)讲孔子认为治理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要谨慎从事、守信用、爱惜民力费用、调动民力要有时节。

(6)讲修养有剩遗精力,那么就应该学习文化知识。(这里也有修养比学习文化更重要)这章讲两点,一讲修养,修养是什么?养就是守孝悌、仁德。二是学习,学习包括学智慧和实践两方面。

(7)讲子夏讲要爱贤人,轻美色要努力孝顺父母,舍身服侍君主,诚信与朋友交际,说话要守信用。

(8)讲孔子主张,贤人君子要持重,立足诚信,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害怕改正。

(9)曾参认为慎办丧事,追怀远祖,百姓的德行就归于仁。

(10)通过子禽对子贡的请教知道 孔子参与每个国家的政治,是非求非与,而是以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得到的。

(11)讲孔子对尽孝的解释:父在时要看他的志向,父死后要看父之道行,三年时间不改变父亲所走的路。

(12)讲礼的运用与和关系,和就是恰到好处,礼的运用以和为贵。要达到恰到好处,也要以礼为节制。

(13)讲实行符合道义的诺言是可以实践恭敬合乎礼仪的准则,可以远离羞耻,依靠且不离开自已的亲族也是可尊崇的。

(14)孔子提出对圣人君子的要求和对好学的又一种解释。对圣人君子的要求:食不求饱,住不求适,敏捷办事,谨慎说话,近有道之人,匡正错误。

(15)讲孔子在认可了子贡的境界,即贫穷不谄媚,富贵不骄傲后,更进一层提出贫穷乐于人生之首,富贵但却实践人生礼仪(为什么孔子能够更进一层,因为孔子是圣人,圣人的境界更高)于是子贡从此受到了启发,想到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专指对象牙和玉石的政治,人格的修养与磨炼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君子。讲人格修养,坚持切磋琢磨。

(16)孔子讲不要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为政篇第二要义

(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

这一篇由为政开始。主要谈论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万邦的中心,万民百姓仰慕肃敬。如果天子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仁德政治,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环绕北斗一样。而天子则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讲述了自己实践道德人生的经历和过程。提出了道德礼教治国的可行性。(解释孔子的经历)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道德。

三十而立是说礼仪道德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礼仪道德的学习和实践阶段,进入了传播和教化的时期,有了真正克已复礼的事业,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十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无所困惑了。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十年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六十而顺耳,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

自然而然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

(3)孔子对颜回的认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与孔子相对言语,却从不提出问题,没有积极的反应,好像大义,什么都懂,好像愚钝但并不愚蠢,这种境界就如老子说的大智若愚,由此引发开去,只要你观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业,什么东西都隐瞒不了的。

(4)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并列句,是说温习探索过去的史实,并且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光知道过去是不成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给人做师表了。(师表:给人学习的表率)

(5)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只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针对子贡的实际,孔子提出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思同步。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已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言行一致,学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里发中。学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学即是实践,思即是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升华出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论相统一,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随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这次明确教诲子路的,是怎么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和就说知道,不知疲乏 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见达到智慧的途经很简单,就是一个诚实啊。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百姓与长官的分别,长官少而重,百姓众而轻,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么去做,怎么去做好的问题。

篇四:《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1、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4、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6、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7、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8、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富兰克林,

篇五:《论语读后感800字

[篇一:<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论语读后感800字。“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篇四:<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800字

我读完<论语>,也算是对<论语>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篇五:<论语>读后感]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篇六:<论语>读后感]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主持词范文...
  • 2023年度组织生活会主持词三篇
  • 纪检组长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3篇
  • 在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用12篇)
  • 让勤俭之花在心中绽放国旗下讲话【6篇】
  • 在全市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023年组织生活会领导点评讲话七篇
  • 在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