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讲话 >

忠孝的古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5    阅读:

100句孝名言
忠孝的古话 第一篇

100句孝的格言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说 :“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追念祖先,这样百姓的道德风尚就归于淳朴厚道了。”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忠孝的古话】

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7.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告诉他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事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8.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9.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忠孝的古话】

1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1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 意思是:孔子说:“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15.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荀子·君子篇》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篇上》

意思是: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1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意思是:只有孝顺父母,才能解除内心的忧虑。

1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意思是:父子之间有慈爱,君臣之间有礼义,夫妇之间有区别,老少之间有等级,朋友之间有诚信。

1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意思是:哪一种侍奉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哪一种守护最重要?守护自身(的善性)最重要。不丧失自身(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听说过;丧失了自身(善性)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从来没听说过。

20.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意思是:仁的实质,就是侍奉双亲;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

2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章句上》

意思是:亲友都疏远的人,说明他做人有问题”“不懂孝顺的人,就不是好子女。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章句上》

意思是: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23.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孟子说:“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24.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

25.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 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忠孝的古话】

2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 的孩子。”

27.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28.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忠孝的古话】

29.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

意思是: 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30.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意思是: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3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3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3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意思是: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34.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第二》

中国有句古语
忠孝的古话 第二篇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永远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怎么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尊重生身边的每一个人。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浓厚民风,这是我们学生的责任,我们应该要尽到责任。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因为老年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今天,他们年纪大了,并没有劳动能力了,我们就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有能力的人就应该多多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安度过晚年。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的老人,有好吃的食品,先给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乘坐公共汽车时,必须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让他们坐好等。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到敬老,爱老,助老。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宁夏银川兴庆区长庆小学五年级:刘嘉昊

第5篇:百善孝为先

宁夏银川市长庆小学五七班蔡婕

会使老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人们常说:由小见大,一个人如果都

不知道不懂孝顺的人,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又如何让人相信他会对社会有所建树。

其实,“孝”首先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情感活动。孝顺父母,心里才踏实,生活才充实,才能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才能走完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敬不孝者,表面上看像是占了什么便宜,实际上不但人有所失,也会给自己带来也许是难以挽回的损失。孝顺是只有人才会有的崇高情感。孝,是能使爱心由己推人,人人孝顺父母,世风自然就会完美;反之,若连自己的父母都要虐待,那又怎能善待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同类呢?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所有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啊!感恩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父母的爱,远远比那山高、比那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那么,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敬重。让我们学会爱,学会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父母,亲朋,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净化你的心灵吧!【忠孝的古话】

五年级:蔡婕

浅谈《论语》中“仁”、“孝”、“君子”三要素的内涵
忠孝的古话 第三篇

《浅谈<论语>中仁、孝与君子三大要素的内涵》

作者:桂佳 摘要:本文对《论语》中仁、孝、君子三大要素进行详细考察研究,将三者的释义进行深刻剖析,就其内涵展开论述。作者认为《论语》中的这三要素不能仅从字面分析释义,简单译为白话文即可,而是需要更深一步发掘它们内部的不同意义。“仁”、“孝”、“君子”可以说是撑起了《论语》的半壁江山,仅凭它们出现的频率就可以看出三者在《论语》中所占据的地位。所以,深刻研究“仁”、“孝”、“君子”的内涵,剖析它们的内里,对于研究《论语》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体系有着极大的辅助意义。 关键词:《论语》、仁、孝、君子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在《论语》中作者认为“仁、孝、君子”三者贯穿首尾,可以说是《论语》的中心内容。本篇文章不企图把《论语》中每一个内容都彻底解析,仅限于对于“仁”、“孝”、“君子”三者的考察研究。

一、仁

众所周知“仁”这一要素,在《论语》中是首屈一指的地位,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最看重的德行。“仁”在仅仅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可想而知它的地位是处于怎样的一个高度。正因如此,学者们对“仁”的研究也是多如牛毛。

仅从“仁”的释义上来说,我认为可以大概分为三类:第一为仁德,名词词性;第二为仁者,名词词性;第三为行仁,动词词性。第一类仁德,基本属于“仁”最普遍的释义,出现的频率最高。如《里仁篇》中第五章提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离开仁,哪里还能扬名立万,名垂千古?君子不会在须臾之间违背仁德,就是在仓促急迫之间、颠沛流离之时也一定会按照仁德办事。《雍也篇》第七章提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的心长久地不违背仁德,其他弟子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不违背仁德。《述而篇》第三十章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难道仁德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吗?其实不然,只要我想要仁德,仁德就来了。《泰伯篇》提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对于不仁德的人,痛恨的过分了,也会造成混乱。《卫灵公篇》提到“志士

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眼里的志士仁人,没有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只有勇于牺牲来保全仁德的。第二类意思解释为仁者,也就是有仁德、行仁事的人。《学而篇》第六章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里的“仁”就是指具有仁德的人,年轻人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谨言慎行,诚信做人,博爱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由此看来孔子也认同近朱者赤的说法,这也是评判你是否交到益友的标准之一。《论语》中孔子较少的直接用“仁”单个的指代仁者,而是直接使用仁者多一些。《雍也篇》第二十三章中提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缠绵水畔,仁者留恋与山野;智者好动,仁者乐静;智者快乐,而仁者长寿。《子罕篇》第二十九章提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哪里会有疑惑的地方,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第三类将“仁”解释为行仁,也就是做仁事。《泰伯篇》第七章提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人志士的心胸要宽广,内心要刚毅坚强,因为他们的身上肩负着推行仁德的重担,使命艰巨而且路途艰辛遥远。这是孔子对读书人的期望,学习仁的意义就在于推广仁地,让仁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宗旨和信仰,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也就由千千万万的“仁”支撑起来,兴旺起来,这也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与奋斗目标。《子路篇》第十二章提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译为如果有圣明的君主出现,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这里的“仁”即“行仁政”,这就将“仁”与孔子的政治观念与理想挂钩。《卫灵公篇》第三十六章提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一向注重师生礼教伦理,只有在遇到行仁之事时,弟子不用谦让与老师,这也体现了“仁”在孔子观念中所占的位置十分重要。

除上述三种意义外黄怀信先生提出了第四种解释—仁的名声,并举出了例子:《颜渊篇》第二章提到“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黄先生将这里的“仁”翻译为仲弓想要求得仁的名声,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出门在外要像去见尊贵的客人一样庄重,役使百姓要像去承担祭祀典礼一样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中、在封地上都没有人怨恨自己,这才能得到仁的名声。这样解释我认为有些牵强。据史料记载,仲弓即冉雍位于孔门十哲之列,以德行著称,孔子对他也有着“可使南面”的高度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仁德的追求仅限于求一个“仁德”的名声吗?我认为在这里将“仁”当翻译为仁德比较切合,仲弓应该是想要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德,如何真正做到仁德,而并非仅限于如何求得名声。

当然上述都是当代学者们和我自己对《论语》中“仁”的不同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这方面存在差异是被理解的。在《论语》中也收录了孔夫子自己是如何解释“仁”的意义的。《颜渊篇》第一章提到“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一旦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并且践行礼数,天下就归于仁了。这样的解释孔子是将“仁”与“礼”结合在一起,从而看出孔子认为“仁”“礼”不能分离,“礼”如果没有

了“仁”就会流于表面,空洞乏味;而“仁”如果少了“礼”的反导作用,也不能真正达到“仁”的要求。“礼”与“仁”是《论语》的两个概念支点1,可以说是它们支撑起了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阳货篇》第六章提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谦恭、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是组成“仁”的五大要素,只要能够真正做大这五点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护、别人的任用、工作上的成绩以及使唤他人的权利,从而做到“仁”。《子路篇》第十九条章提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是樊迟想孔子请教“仁”时孔子的回答。平日的起居端庄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忠诚恳切,即使是到了夷狄之地,这样的品德也一样适用。《子路篇》第二十六章中提到“刚、毅、木、讷近仁”在孔子眼里,有仁德的人一定具备刚强、果敢、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而人们最熟知的孔子对于“仁”的定义莫过于《颜渊篇》第二章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良言。也是孔子对于“仁”最为直接,最普适的论理意义,时至今日,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

【忠孝的古话】

如果不仅限于字面释义上来区分《论语》中“仁”的类别,当代学者对“仁”也各有看法。陈开先先生在《孔子人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将“仁”的含义分为以下五层: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台湾著名教授傅佩荣在她的作品《我读孔子》中将“仁”分为了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这三层,人之性就是指人性,人之道就是指人活在世界上具体选择的道路,人之成则是之人格的完成;黄怀信先生则认为《论语》中的“仁”的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他认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这一项,而没有其他„„而我认为抛去“仁”的字面解释,从内涵深处挖掘的话可以将“仁”分为三类:一类流于理论层面,也就是说是一种人格、气度,是抓不到摸不着的虚物。这里的人格、气度并不是指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爱,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远大情怀2,是“杀身成仁”的豪情壮志;二类则深入实践层面,即行仁,将学到的仁德付诸实践才是真正学习仁德的目的,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作为仁人志士,他们不可以不宽容坚强,因为他们的身上是背负着推行“仁”的重任,这样的担当太重了、路途太遥远了;三类则是成为仁人,要想做到仁人十分困难,在我看来也是除去以仁治世之外最终极的目标,是人格道德的终极追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孔子的治世思想并不被君主接收,所以他只能通过教书育人来培养弟子,通过他们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践行“仁”的道路。我想他就是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成仁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仁”这一重要概念渗透给弟子,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二、孝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在《论语》中孔夫子也曾深入探讨过“孝”的话题。自商起,”孝“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德行,这和封建社会宗法世袭制及文化有相应的关联。3自“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之后,血缘关系覆盖了整个国家官员体制,世袭制也成为贵族垄断官场的手段,这也为“孝”的重要性埋下伏笔。孔子生活的年代决定了他必定十分重视“孝”,所以在《论语》中也有较大篇幅的记录了孔子对“孝”的看法与观点。

1

2樊洁《<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于丹《<论语>感悟》第七章

3

首先,孔子对于“孝”的认知并不仅仅停留于物质上的供养。《为政篇》第七章记载了子游询问孔子“孝”的对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当今的“孝”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孔子偏不认同这一点,对于犬马来说也都能够得到供养,这和供养父母有什么两样?这就能称之为“孝”了吗?如果你不从心底里敬重你的父母,那便真的沦为犬马之养了。本篇第八章提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孔子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认为“孝”难在儿女永远对待父母是和颜悦色的。难道说父母有事儿女操劳、提供父母吃喝就能算是孝了吗?远远不够!无论什么时候儿女对待父母都必须脸色和缓温顺,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当自己的工作出现窘境,当自己的学业陷入瓶颈,当父母老了腿脚不方便甚至神智不清的时候,你能保证自己永远拿一张笑脸面对他们吗?《阳货篇》第二十一章提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认为为父母守丧一年即可,不需要守丧三年。而孔子却不认同,并且认为宰我是“不仁”的,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当父母归西之后孩子为父母守丧三年是理所应当的,普天之下都是这样做的。难道宰我没有得到父母的三年之爱吗?在孔子看来,三年关爱和三年守丧是相守恒的。但是与其在父母身后做这些看似合乎礼节的事情,倒不如在父母仍健在时多做一点,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父母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4才是孝子们应该做到的。关于如何做到孝,孔子有着不同的回答。《为政篇》第六章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时,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担忧。现在的社会工作压力、工作竞争、工作风险都很大,或许在外受了许多委屈,吃了许多苦,想要回家发泄一下,跟父母倒倒苦水。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这样做只是让你的父母陪你一起痛苦,从而更加担心你的生活?父母已经为你操了一辈子的心,没道理再为你的挫折埋单了。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孔子说道“无违”。这又与礼节紧密相连,这里的无违是指不违背礼节。父母健在是按礼节服侍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照礼节埋葬并祭祀他们,就可以称之为“孝”《里仁篇》第十九章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时,儿女不出远门,即使出远门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去处。孔子不是反对儿女们离家父母外出闯荡,而是儿女应该有自己正确的志向。你既然不能在父母膝下供养他们,就必须要在外面的事业上给父母一个交代。当今社会,除过一些官、富二代,哪一个孩子不需要自己在外奋斗打拼?如果在家不远游,可能只会落得个啃老的下场。但是在外打拼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低头乱闯,在离家之前就要想好自己离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离开家要去哪里打拼自己的未来,或是漂洋过海留学,或是外出挣钱养家,这些都要告诉父母,让父母明白理解并支持你的志向。这样才叫“游必有方”,这才是“孝”。第二十一章记录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天的我们谁能一口说出父母的生日、年龄?反过来问,又有哪一个父母不知道自己儿女的生日、年龄?孔子说父母的年岁我们必须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他们仍健在而开心,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心。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尽儿女所能为他们提供好的生活条件,不让他们再为我们操心,安心享受天伦之乐;惧的是这样的年龄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还剩下多少,倒计时从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开始,这样的残忍是每个有孝心的儿女都会面对的。所以说“孝”真得不是说说而已。 4

孔子在外安其身内安其心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父志子继”的标准。儿女不简单,要供养父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弘扬父母之志。5《学而篇》第十一章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清楚明白地提到了如何观察一个人是否孝的方法,父亲健在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够在守丧的三年里不改变父亲的道德规范,便可称为孝。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里,父亲健在时孩子是基本没有自己的意愿的,只能跟随父亲的志向,遵从父亲的命令,所以在父亲健在时实无法真正看出儿女的孝心的。只有当父亲死后,他能够独立行动了,才可以观察他的是否仍然遵从父亲的意愿,是否真的孝。《里仁篇》第二十章也提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去世三年后,仍旧不改变父亲当初所教授的准则,就可以称之为孝了。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将“孝”与“顺”连在一起,说为“孝顺”。何为“孝顺”?顺者即孝者,这是字面上的意思,中国民间也有着这样的说法。只不过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孝”了吗?不,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只知没有原则的“顺”,则称之为“愚孝”。《里仁篇》第十八章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显然,孔子也是反对“愚孝”的。侍奉父母,应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父母没有听从仍然要恭恭敬敬,不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也不要心存怨恨。父母不会一直正确,当我们与父母的意思相悖时,我们可以提出异议,不过重要的是注意方式方法,必须要以父母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出来,婉转地提醒父母,不能直接违抗父母的意愿。当父母不听从我们的意见时,我们不能对他们心存怨恨,抱怨他们的思想陈旧或眼界不够宽广,做儿女的仍然要对父母抱有恭敬的态度,不和父母发生正面冲突,不冒犯父母。南开大学的艾跃进教授曾经也提到过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儿女应该如何处理,四个字:顺而不从。这不是说你当父母面一套背后又一套,而是说理解、退让,但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的处理方法才是得当的。

三、君子

《论语》开篇第一章第一节就提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全书提到君子的地方共有60处,可以说《论语》以“君子”开头,以“君子”结尾,“君子”贯穿着正本《论语》。所以说,研究《论语》,“君子“是绕不过去的。君子之说由来已久,在中国各个学派都有着和深刻影响,尤其是儒家。对于君子的研究也是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本文只谈论令我印象深刻的两篇文章中对于“君子”的看法。

《于丹<论语>心得》中第四章,专门将“君子”从《论语》中剥离出来,独立地进行研究。于丹给“君子”定了三个标准,并在《论语》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名句论证。首先,君子得是一个善良的人;其次,君子是一个有恒心的人;最后,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于丹由内而外地给“君子”下了定义,且不论她这样划分是否有说服力,单看她的书中描写就是十分精彩。《论语》一类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什么现在慢慢衰落了呢?而为什么于丹就能够掀起“国学热”呢?看了她的书,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于丹,一位学传媒出身的博士,自然是从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论语》,她把《论语》中枯燥乏味的文言文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哲理故事串联起来,激发了国人们重新拿起《论语》的兴趣。在于丹眼里的“君5

最牛的中国古话歇后语经典语录
忠孝的古话 第四篇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猪狗养的

◆一把粉打在后颈窝---釉子上反了◆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三伏天卖不掉的肉---臭货◆三角坟地---缺德

◆三年不洗口---一张臭嘴◆三年不屙屎---粪胀(混帐

◆大姑娘养的---丑东西◆大车拉王八---载你

◆土地老爷挖了眼---瞎鬼◆天上落豆渣---该猪吃

◆元宵滚进锅里---混蛋一个◆天落馒头---狗造化◆五百钱分两下---二百五

◆牛屎虫搬家---滚蛋◆头顶上长疮,脚底下化脓---坏透了

◆东岳庙里二胡---鬼扯◆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

◆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老虎拖蓑衣---无人气

◆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灰堆里烧山药---都是些灰(混)蛋

◆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阴间出赏格---寻鬼

◆吊死鬼打粉插花---死不要脸◆肉骨头敲鼓---荤(昏)都都

◆肉骨头吹喇叭---荤(昏)都都◆肉锅里煮汤圆---荤(昏)蛋

◆后背梁长疮骨脐眼流脓---坏透了◆豆豉口袋---臭东西

◆孝弟忠信礼义谦---无耻◆披着狗皮---不是人

◆范进中举---喜疯了◆茅厕里题诗---臭秀才

◆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狗打喷涕---三日晴

◆狗咬叫化子---畜牲也欺人◆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

◆屎壳郎打哈欠---一张臭嘴◆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屎壳郎趴在鞭梢上---光知道腾云驾雾,不知道死在眼前

◆骆驼生驴子---怪种◆种地不出苗---坏种

◆看衣服行事---狗眼看人◆看见菩萨屙屎---讲鬼话

◆高梁撒在粟地里---杂种◆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

◆望乡台上高歌---不知死的鬼◆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菩萨的胸怀---没有心肝◆雪地画梅---狗脚板

◆堂屋里挂兽皮---不象话◆猫儿攀倒甑---狗得福

◆强盗画影象---就你那副贼形◆跌在竹园里---该扦(千)死

◆猴子拉稀---坏了肠子了◆墙头上跑马---不回头的畜牲

◆瞎子拉琴---瞎扯◆阎王的爷爷---老鬼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接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接着中头喝水――勉强不得◆矮子推掌――出手不高◆矮子爬坡――贪便宜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0:0)◆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比喻双主旗鼓相当, 不分胜负、 高下、优劣。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安禄山起兵――反了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八十岁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半夜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抱住木炭亲嘴――碰一鼻子黑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茶壶煮饺子――倒(道)不出

◆拆了的破庙――没神◆出窑的砖――定型了◆厨房里的垃圾――鸡毛蒜皮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大老爷坐堂――吆五喝六

◆大炮打麻雀――不够本钱◆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刀尖上走路――玄乎◆肚皮上磨刀――好险

◆肚子里敲鼓――心中乱扑腾◆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飞机上吹笛子――唱高调

◆飞机上吹喇叭――空响(想)

◆飞机上点灯――高明◆飞机上挂口袋――装风(疯)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瓶(平)◆飞机上做梦――天知道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刚孵出的小鸡――嘴硬腿软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撵鸭子――呱呱叫◆狗头上长角――装羊

◆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挂羊头卖狗肉――里外不一

◆何家的姑娘嫁郑家――正合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怀里抱冰――心寒◆黄连树下吹喇叭――苦中作乐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火车拉汽笛――鸣(名)声挺大

◆捡芝麻丢西瓜――贪小失大◆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近视眼看月亮――好大的星◆井里划船――前途不大

◆开弓不放箭――虚张声势◆孔夫子搬家――净书(输)◆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拉磨的驴断了套――空转一遭◆拉琴的丢唱本――没谱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老虎打架――劝不得

◆老虎挂念珠――假慈悲◆老虎拉车――谁赶(敢)

◆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头上拔毛――不知厉害

◆老虎头上拍苍蝇――好大的胆子◆老虎嘴里拔牙――找死

◆老九的弟弟――老十(实)◆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啃碟子――全是瓷(词)

◆老鼠碰见猫――难逃◆老鼠跳进糠囤里――空欢喜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梁山上的兄弟――不打不相识

◆林黛玉进贾府――谨小慎微◆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得出神

◆龙王跳海――回老家◆聋子的耳朵――摆设

◆鲁智深出家――毫无牵挂◆捋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麻子跳伞――天花乱坠◆马群里的骆驼――高一等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马尾作琴弦――不值一弹(谈)

◆卖豆芽不带秤――乱抓◆盲人上街――目中无人

◆猫吃老鼠――天经地仪◆猫哭耗子――假慈悲

◆毛驴和牛顶架――豁出脸来干◆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没病抓药――自讨苦吃◆梦里看牡丹――想得美

◆庙里失火――慌了神◆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拿着凤凰当鸡卖――贵贱不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判官的女儿――鬼丫头◆皮球抹油――又圆又滑

◆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秦琼卖马――没办法◆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入秋的高梁――老来红◆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沙滩上走路――一步一个脚印◆上弦的月亮――两头尖(奸)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屎壳郎搬家――滚蛋◆屎壳郎下饭馆――臭讲究

◆寿星拿琵琶――老调常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宋江的军师――吴(无)用◆孙二娘开店――进不得

◆孙猴子穿汗衫――半截不象人◆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孙悟空翻跟头――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碰见如来佛――有法难使◆孙悟空听见金箍咒――头疼

◆偷来的锣鼓――打不得◆头发里找粉刺――吹毛求刺(疵)

◆头上点灯――高明◆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兔子拉车――连蹦带跳◆兔子尾巴――长不了

◆腿肚子上绑暖壶――水平比较高◆驼子上山――前(钱)紧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王八吃称砣――铁了心

◆王八笑乌龟――彼此彼此◆蚊子打呵欠――好大的口气

◆乌龟请客――尽是王八◆乌龟笑王八――彼此彼此

◆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

◆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瞎子点灯――白费蜡

◆瞎子逛大街――目中无人◆瞎子认针――对不上眼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小泥鳅跳龙门――妄想成龙◆小子打老子――岂有此理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小和尚埋地雷――炸庙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哑巴挨打――痛不勘言◆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哑巴拾黄金――说不出的高兴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一根筷子吃藕――专挑眼◆鱼口里的水――有进有出

◆月亮跟着太阳走――借光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张飞遇李逵――黑对黑

◆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落进针眼里――巧极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归天――气死的

◆猪八戒喝磨刀水――内锈(秀)◆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鼻子插葱――装象◆竹篮打水――一场空

◆锥子上抹油――又尖(奸)又滑◆走夜路吹口哨――壮自己的胆子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盲人戴眼镜――假聪(充)明◆盲人拉风箱――瞎鼓捣

◆盲人剥蒜――瞎扯皮◆盲人学绣花――瞎逞能

◆盲人上大街――目中无人◆盲人给盲带路――瞎扯

◆盲人骑瞎马――乱闯◆墨里藏针――难找寻

◆墨鱼肚肠河豚肝――又黑又毒◆庙里的和尚――无牵无挂

◆端里的泥象――有人样,没人味◆庙里头放屁――熏爷爷来了

◆庙里的佛爷――有眼无珠◆庙里的马――精(惊)不了

◆庙里的钟――声有肚里空◆茉莉花喂骆驼――那得多少

◆霉烂的冬瓜――一肚子坏水◆霉烂了的莲耦――坏心眼

◆蜜蜂的屁股――刺儿头◆蜜蜂的眼睛――突出

◆蜜蜂窝――窟窿◆蜜蜂蛰人――*急

◆蜜蜂飞到彩画上――空欢喜◆煤炭下水――一辈子洗不清

◆煤面子捏的人――黑心肝◆煤铺的掌柜――赚黑钱

◆媒婆子烂嘴――口难张◆眉毛上失火――红了眼

◆眉毛上放爆竹――祸在眼前◆眉毛上搭梯子一一放不下脸

◆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眉毛上挂*胆――苦在眼前

◆眉毛上荡秋千――玄乎◆眉毛上掐虱子――有眼色(虱)

◆磨上睡觉一一转向了◆磨眼里推稀饭――装什么糊涂

◆妹妹贴对联――不分上下◆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梦中聚餐――嘴馋◆梦里见黄连――想苦了

◆梦里对媳妇――想得倒美◆麻雀嫁女――细吹细打

◆麻雀饮河水――干不了◆麻雀搬家――卿卿喳喳

◆麻雀飞进照相馆――见面容易说话难◆麻雀飞到旗杆上――鸟不大,架子倒不小

◆麻雀飞到糖堆上――空欢喜◆麻雀的肚腹――心眼狭小

◆麻雀掉在面缸里――糊嘴◆麻雀开会――细商量

◆麻雀落在牌坊上――东西不大,架子不小◆麻雀飞大海――没着落

◆麻雀鼓肚子――好大的气◆麻雀飞大海――没着落

◆麻子跳伞――天花乱坠◆麻布片绣花――白费劲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麻布下水――柠不干

◆麻绳上按电灯泡――搞错了线路◆麻绳拴豆腐――提不起

◆麻绳穿绣花针――通不过◆麻绳吊鸡蛋――两头脱空

◆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麻绳上拉电灯――路线错了

◆麻袋里装*――不知黑白◆麻袋片上绣花――一代(袋)不如一代(袋)

◆麻袋绣花――底子不好◆麻油煎豆腐――下了大本钱

◆麻线穿针――钻不进◆麻线穿针眼――过得去就行

◆麻柳树解板子――不是正经材料◆麻茎当秤杆――没个准垦

◆麻花儿上吊――脆鬼◆密封船下水――开口是祸

◆密封船下水――随波逐流◆猫儿念经――假充善人

◆猫嘴里的老鼠――剩不下啥◆咬老虎一冷不防

◆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猫披老虎――抖威风

◆猫肚子放虎胆――凶不起来◆猫头鹰抓耗子――干好事,落骂名

◆猫头鹰唱歌――瞎叫唤◆猫守鼠洞――不动声色

◆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一手◆猫戏老鼠――哄着玩

◆猫不吃死耗子――假斯文◆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

◆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猛火烤烧饼――不出好货

◆棉花耳朵――经不起吹◆棉花换核桃――吃硬不吃软

◆棉花堆失火――没救◆棉花堆里找跳蚤――没着落

◆棉花地里种芝麻――一举两得◆棉花耳朵――根子软

◆棉花塞住了鼻子――憋得难受◆棉花卷儿找锣――没回音

◆棉花槌打鼓――没音◆棉纱线牵毛驴――不牢靠

◆棉裤没有腿――凉了半截◆棉袄改皮袄――越变越好

◆媒婆夸闰女――天花乱坠◆媒婆提亲――净拣好听的说

◆媒婆迷了路――没说的了◆媒婆夸姑娘――说得象仙女

◆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棉花里藏针――柔中有刚

◆摸着光逗乐――耍滑头◆摸黑几打耗子――到处碰壁

◆蒙住眼睛圭咱――不行正道◆蒙着被子放屁――独(毒)吞

◆蒙上眼睛拉磨――瞎转悠◆馒头里包豆渣――人家不夸自己夸

◆麻子不叫麻子――坑人◆麻子管事――点子多-

◆麻子敲门――坑人到家了◆麻子的脸――尽是缺点

◆麻包里装钉子――露头◆麻布袋里的菱角――硬要钻出来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

◆麻秆搭桥――相当不起◆麻秆搭桥――难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雀跟着编幅飞――白熬夜

◆麻绳蘸水――紧上加紧◆麻挪树解板子――不是正经材料

◆麻杆打老虎――不痛不痒◆麻子照相-一脸上不好看

◆马背上看书――走着瞧◆马大哈当会计一-全是糊涂帐

◆马来西亚的咖啡――耐人寻味◆马勺碰锅沿――常有的事

孝道演讲稿
忠孝的古话 第五篇

[篇一:“孝德之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玉泉小学五〈7〉班的黄煜坤。今天我站在“孝德之星”演讲台上,此时此刻我感到十分的荣欣,首先请允许我向几年来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及在生活中、学习上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下面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德伴我行。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贤能的人,只有一身倾注着孝与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孝道演讲稿。我作为当代的一名少先队员,理应把在家孝敬父母、关心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在外提高自身人格,弘扬美德作为我的行为之准则,只有让孝德在心中扎根,才能使孝德伴我行。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孝心,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是用金钱就能弥补。孝心的终极奥义,就是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5分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

当然,我们要孝敬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对于他们我们同样也要敬孝心,讲孝道。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三:孔子的孝道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计算机系10电商本的李旭。很高兴很来参加这次演讲比赛,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我的人生格言是:穷达自有路,天地皆为功。我的演讲题目是:孔子的孝道。

我国古代曾有“三纲五常”这种说法,“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我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其中“父为子纲....”所指的就是一个“孝”字。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做人要各守各的本份,在孔子看来,处理好这几对关系,天下就井然有序。

正所谓“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这里的“止”是最高境界的意思,作为父母,最高的境界是“慈”,作为儿女,最高的境界是“孝”。

当然这之中也有着孔子浓厚的政治理念,即——人是有等级的。

但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有关孔子“孝”的思想价值就应当相应的削弱了呢?

因为在现今时代这种文化的浪潮之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了“孝”的存在。很多人认为老人有饭吃这就是“孝”,然而这样做就真的是“尽孝”了吗?

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孔子给出的这样两种说法: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孔子将“尽孝”划分成了两个档次:一。是“能.养.”;二。是“色难..”。

所谓“能养”,就是指我们能养活自己家的老人就行了。然而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对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能养”只是孝的最基本形态,也是最低级的“孝”。

那么“色难”又是什么呢?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老人天天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这才是最高级的“孝”。

不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年轻人与老人之间不可避免的要存在着“代沟”的问题,正因为这种“代沟”问题的存在就难免会跟父母会发生冲突。那么,当父母有时做得不对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有这样几点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当你觉得父母做的不对,跟父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你可以很克制地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

为此你心中可能会有些不舒服,但千万不能因此对父母心生怨恨,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也是在为我们着想的,这就叫“劳而不怨....”。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

我们都知道,人这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而父母从来不会对儿女说嫌烦,父母也从来不在儿女面前表功。但是,如今有几个儿女愿意点点滴滴为父母默默做点事呢?

由此可见现代人“孝心”的缺失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人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就算我们捶胸顿足,涕泗滂沱,也追悔莫及。

在此我发出倡议:大家在听完我的演讲后,回家时都能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一个“顺心”足矣!

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

[篇四:心系感恩,胸怀孝道,肩负责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财务部***,站在这个讲台,参加这次演讲比赛,倍感荣幸和自豪。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心系感恩,胸怀孝道,肩负责任。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世间万物,莫不存感恩于心中。落叶飘旋在大树周围,撰写着一曲安详的乐章。那是对大树哺育的感恩,白云浮沉在蓝天之上,刻绘着一幅温馨的画卷,那是对蓝天孕育的感恩。因为感恩世界才会变得如此多彩,因为感恩亲情才会显得如此真挚,因为感恩才会有工作承载的责任,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感恩是一种孝道,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心系感恩,胸怀孝道,感谢父母,生命源自于您们的全心呵护,成长源自于您们的含辛茹苦,幸福来自于你们的始终如一。从幼时的嗷嗷待哺到如今茁身壮材,父母倾注了无私的心血与汗水,十年如一日,为我们编织出五彩缤纷的摇篮。俗话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对于父母,我们更应该胸怀孝道,懂得感恩于父母。

心系感恩,感恩于给予了我生命、哺育我健康成长的父母;感恩于给了我教诲、让我增长知识的老师;感恩于给了我友爱与情谊,使我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不再孤单 的朋友;感恩于给予我鼓励与帮助、提升我职场价值的领导和同事。

心系感恩,感谢给予我们工作的企业,让我们在碌碌的人生追逐中,拥有了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轨迹。秉着责任,转化为感恩,转变为对孝道的承递。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的心改变着我们的态度,改变着我们的习惯,改变着我们的行动。

在这里,我们每个人在为酒店奉献着青春和智慧的同时,酒店也在为我们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生存,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同时也丰富着我们的阅历,体现出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懂得心系感恩,胸怀孝道,肩负责任的我们,应该感恩酒店,把对酒店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化为忠诚酒店的行动,转变成一种崇高的责任。

作为一名威酒企业的员工,作为一个父母的儿女,我们肩负着重若泰山的责任和使命,爱岗敬业,感恩企业成了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即使有时觉得不公平,有时觉得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也不必有所抱怨,只要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终将会有回报。因此,我们要尽职尽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没有任何借口,抛弃一切怨言,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

亲爱的同事们,既然奋斗的目标已经确立,前进的动力已经加注,昂扬的斗志蓄势待发,责任和使命正在强烈地激励着我们,就算前方的路途布满着荆棘,眼前的虚幻充满着迷离,我们也继而披荆斩棘,排迷祛离,心系感恩,胸怀孝道,肩负责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激昂的斗志投入到明日辉煌的工作中去!

[篇五: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生活在穷乡僻壤、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顽强拼博,终于考取了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县一中,父母为此流下了激动和高兴的泪水。孩子进入县一中读书后,因为离家近百里,于是在学校寄宿。这所学校因为是县城唯一的重点中学,所以县城许多当官及有钱人家的孩子几乎都送到这里来读书,也使得校园攀比之风盛行,渐渐地,这位农民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感到很自卑,总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对那些有钱的同学特别羡慕。有一次,母亲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为了节省几元钱的车费给孩子送冬天的衣服,硬是赶了近一天的路直到学校给孩子送冬天的衣服和食物。当疲惫不堪、穿着破旧、日见苍老的母亲敲开教室的门时,老师问她找谁,她说了自己孩子的姓名,然而,当老师问这位孩子她是你什么人时,这位孩子居然像犯了错误似的,脸涨得通红,小声地说她是我家的一个亲戚。当这句话传到站在门外把他含辛茹苦养育大的母亲耳里时,她愣住了,眼里涌出了泪花,她一句话也没说,把东西交给了老师,转身走进凛冽的寒风里。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我想每一位同学都会在心里痛哭并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位没有良心的农家子弟。的确,这位农家子弟为了那可怕的一钱不值的虚荣心竟然连母亲都不认,真是可悲可恨。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孝敬父母,无论父母相貌有多丑、地位有多低、生活有多苦,我们都丝毫没有理由看不起父母、嫌弃父母。据报载,日本有一些大企业在招聘高级管理人员时都要调查和了解其是否孝敬父母,对父母好不好并作为能否录用的先决和必备条件,可见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同学们,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体谅理解父母的艰辛,替父母排忧解难,做父母喜爱、人人称赞的好孩子吧。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
忠孝的古话 第六篇

人生其实就是由喜剧和悲剧组合而成。何为喜剧?何为悲剧?没有标准答案。同一件事情,对那些惯用头脑思想的人来说是喜剧;而对那些惯用感觉的人来说则是悲剧。这也说明,面对同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笑,为什么有人哭。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凡能理性、客观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有精神家园;凡凭感觉、激情、主观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只有一片荒芜。所以,英国小说家梅瑞狄斯说:“喜剧是充满思想的欢笑”;美国女诗人维尔库科斯也说:“笑,世界跟你一起笑;哭,你只好一个去哭。”

看来,人类还是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大家都读过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心中没有一个精神家园,在那种环境下,他能“独钓”得住吗?按现在的价值观他不投江才怪呢。所以,按南怀瑾先生的比喻,儒家像是开了个粮店,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所以中国挨饿,就是精神饥饿啊。现在不光在中国把孔家店又开了起来,而且还开到国外。道家是药店,人生有毛病,社会有毛病,一定要吃点药。人的心灵和精神有点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佛家是开大型购物广场,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哲学上有个观点,就是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社会、人生都是未完善的,因此需要药去治。所以,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林语堂先生也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当然,要集儒道佛于一身,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你面前即使有粮店、药店、购物店,你也会迷茫,无法自我超脱,说不定会跳楼自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中国一直存有一些误区。

过去我们动不动就讲政治,上纲上线,这是迷信,那是毒草。后来讲道德讲文明,无论讲哪种道德、哪种文明,你身边都会留下阴影,只有开启你心中的文明之灯,才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现在又流行心理咨询,因为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断增多,精神失常、跳楼自杀的不断增多。有些话其实都是专家的语言,是些抽象的教育。

什么叫专家,专家最大的特征就是“片面”,当然,是一种深刻的片面。试想苏东坡发配黄州、岭南、海南,如果自己想不通,专家能治好他的“病”吗?还有,当一个人在得意或失意时心中要有一个缓冲地带。得意时,不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当了官还想发财,有了钱就想包二奶。不要认为中国人不信基督教就没有上帝的存在,“头上三尺有神灵”。

得意千万不要忘形。失意时,也要想得开,想不通发发牢骚,但后退一步也会有天地宽的感觉。大学毕业虽然没有考上公务员,但我也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据说西方人碰上这样的事就没有这个调换心眼,他或者认死理走向精神崩溃,自杀了事;或者他会干一件轰动的事来引起社会的注意。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个凶手辛克利要追求一个电影明星,人家根本不理睬他,说你这个毛娃娃,有什么资格追求我呢?要是中国的小伙子,也许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呢,追你是看得起你,要知道你这德行叫我追我还不追呢,这事也许就过去了。但美国这个小伙子却认了死理,追你没资格吗?一个星期后,我就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给你看看。结果一枪把肯尼迪给打倒了,全世界都知道。

在薛城临山公园南侧的墙上,曾有一幅宣传画,大体是教育人们要懂得知足常乐。其实,作为年轻人要学会进取,敢于担当。中国人常把人生作为一个结局,大学毕业、博士毕业,就达到目的了,从此不再读书学习;做生意,挣了几百万、几千万,够花就行了;当官当到了一定年龄,一看没有什么前途了,就想歪门道,贪污、养情妇,立马像换了一个人。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一个过程,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目标。

人到中年慢慢有一些道家思想也是正常的,人家提拔重用年轻干部,你年龄到杠了,想不开有什么用呢?人家有钱买车、买房,你看不惯,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到了老年,儒、道、佛集于一身,也是人文精神的自发倾向。不要认为没读过<论语>、<道德经>,没读过佛家经典。实际上,在我们身上都有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基因。

中国文人常画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兰、梅、竹、菊,谓之“四君子”,表现的主题就是从入世到出世。松树的品格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大雪压来之时,高压线的铁塔都被压塌,而青松仍能挺住。竹是什么呢?竹本固,不见异思迁;竹性直,不趋炎附势;竹心空,不刚愎狭隘;竹节贞,不改志向,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而到了菊花,便是一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的境界了。

形容团队精神的语句
忠孝的古话 第七篇

1、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2、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3、一滴水飘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棵孤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的直观表现,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团队精神,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形容团队精神的语句

4、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

5、狼的生存,6、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麽。--贺拉斯

7、有句古话,“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意思是说,如果一千个人同心同德,就可以发挥超过一千人的力量,可是,如果一万个人离心离德,恐怕连一个人的力量也比不上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团队精神!

8、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奥斯特洛夫斯基

9、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形容团队精神的语句。——马克思

10、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杰弗逊

11、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

12、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13、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王杰

14、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奥斯特洛夫斯基

15、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毛泽东

16、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我们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的和慷慨地去作。——富兰克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主持词范文...
  • 2023年度组织生活会主持词三篇
  • 纪检组长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3篇
  • 在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用12篇)
  • 让勤俭之花在心中绽放国旗下讲话【6篇】
  • 在全市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023年组织生活会领导点评讲话七篇
  • 在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