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贾庵子小学 刘金娥

一、对读写结合的一点认识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

中年级阶段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将对他们的写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真爱”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设计本节课,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我还力求做到抓住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努力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凋零”“辗转”“连忙”“奔波”等词语的意思时努力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感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另外,在学习课文3、4、5段时,我引导学生勾画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些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在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同时,还使学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带给心灵的感动,感受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统一,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抓住读写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从读入手,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默读学习课文3、4、5段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在书边用简短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养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这样读数,他们就会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为自己写文章积累更多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介绍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2、抓住重点修辞句子,进行读写结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懂得像比喻这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多多使用。

3、读写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限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几次为学生创造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的机会,如:想象医生可能在哪些人中为身患白血病的小钱寻找过骨髓,鼓励学生仿照“可能在( )找过,可能在( )找过,也可能在( )找过,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在( )找到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想象小钱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给小钱带来什么,仿照“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练习说话等。这些想象交流既是为深入理解

文本内容服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为学生写话,写文打下基础。

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为作文创造了条件。

4、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读写结合。

在研读课文,感悟爱心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在学习之后,我告诉学生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地方,都是细节描写,明确了细节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也要注意细节描写。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降低门槛,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学反思

由于自己心理素质较差,所以上课时有些紧张,把第五自然段中备课时精心准备地对“突如其来”的理解丢落了;还有在最后理解课题意思后,我原来想问学生:“此时小钱得救了,你们一定也会为他感到高兴吧,就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还有为了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连贯性,我没有让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感觉还是挺遗憾的。

四、教学收获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课教学中,有收获,有遗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大连市甘井子区庙岭小学 高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是一种人文素养。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正是一个人文教育的好的载体。

一 、 在期待中学会关心,接受人文

师: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却不曾开放就将凋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你的心情呢?

生:小钱肯定特别伤心,因为他快要死了,可是他还很年轻。

生:我也认为他会非常难过,我内心里也为他痛苦。

师:你为他痛心,跟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生:我为他着急。

师:急什么?

生:急救他命的可能性太小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唯有„„才能„„”看出小钱生命只有一线希望。

师:是啊,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骨髓都有可能不相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

在20万人里面才可能找到可以为他移植的骨髓。小钱生的希望多么渺茫啊!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感情朗读)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求。探求什么?

这是老师的责任。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本课开始,我就引导孩子直接探求、关注杭州青年的命运,一句“真让人痛心啊”敲击着孩子的心灵,激起学生读书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关怀。孩子们热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是收获人文思想的时候。

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价值——感受人文。

生:同一时刻,在台湾刚刚发生过大地震,可是医护人员却在为小钱抽取捐

献者的骨髓。

师:当你了解到这些,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非常感动。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再次读这段文字,用心去默读,划出

令你感动的词句,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生:这里让我感动,一场大地震刚刚过去,可台湾的人们却在为小钱忙碌着。

师:好,书暂时放下,一提“地震”,你脑海中肯定会出现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好吗? 生:声音震耳欲聋,房屋倒塌„„

生:地震很可怕,这种自然现象的破坏力很大。

生:地震可能会让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师:7.3级的大地震来临,顷刻间就是墙倒屋塌。地震过去后余震随时可能袭击人们,危险随时存在,台湾青年应该想的是什么?

生:他应该想自己躲在那里,怎样保护家人。

师:可他实际想的是什么?

生:他实际想的是小钱。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引读: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读:对于他来讲,这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大陆青年,这是多么崇高的

精神啊!请同学们再读——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件事中,感动无处不在,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从“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悟情、生情。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 “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灵的感动。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上是对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审视。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

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还有,学习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学习和感悟。如:在学习本课字词这一环节中,好多同学把间隔(jiàn gé)读成了jiān gé,那么对字音地纠正就可以联系这个词的意思,但在教学中却是采用了反复读词这一原始的方法。还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引导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提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

意思。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三: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宿州市萧县龙城镇中心小学孙书丹

此次在淮北一实小展示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结合课标和单元导读,我想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由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2、“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目标。阅读全文,整体感知。3、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串词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结合以上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回头看整个教学过程,感觉得自己真的是欠缺太多,与其他老师比起来,特别惭愧。第一:是我的板书问题,粉笔字练的太少,所以在课堂上板书没有写好,给孩子们留下了不好的影响。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自己的字都写不好,今后在教学中,又如何指导学生写字呢?眼前练好字,是我当下的第一目标。第二:是整堂课给人感觉太松了,还有课堂语言,不够精练也不够细致。也可以说是,心里没底,所以语速把握不好,没有节奏更没有进入文本,也没有走进学生。大家听的难受我上的更是痛苦。第三:课堂上我教态给人感觉不稳。有气无力的站在那里,对学生哪来的影响?都说细节决定成败,经过这次尝试,真切的让我明白,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处,应该在细微处入手,方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流程上,感觉特别处理不好的有两个环节,一是生字的指导,由于紧张,本来应该写的三个生字,只写了一个,便草草了事。就这样仅有的一个“峡”字,指导的也不到位,课堂上也没有学生的练写,更没有对字的整体的认知。我想这样的课上完了,根本都是不踏实的,孩子们字都没落实好的情况下,读文肯定要出问题的。第二是我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在轮读过后,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提练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大都说不出来完整的内容,而我为了下一个环节,草草处理了一下进入了品读的环节。其实,课堂上出现了这样问题就说明我在教法了出了问题,没有对学生加以指导,还有学生的课文也没有读好。另一方面,此处出现的问题也我对学情掌握

不准的根由。我个人觉得在初读和轮读过后,学生应当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则不然。最后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本来我想以读促讲的方式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以期达到一种感情的升华,但是,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没有层次的读书。更谈不上有感情,读书的指导太过少,孩子就没有进步,由此感觉到,自己对朗读的指导确定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做。语文课最重要的两件事,写和读都没有落实好,这样的课确定是一节失败的课,我的确应当认真反思自己。

此时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从参加工作至今,第一次自己备课上课,写反思。现在仔细想想,我从一开始态度就存在问题,我没打算在影子学校上课,因为上次的失利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此时来上课,心里真的没底。但是,在反复的读了文本之后,又觉有了些许底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准备这节课。也可以说,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尽全力去做这件事,现在想想,确实自己做事情太过不负责任。课后,好几次还都想去那个班对孩子们表示歉意。真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但我这节课带给他们什么了呢?我是想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结果我做到了吗?我在课后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来师大国培班学习之前,我一直没把语文教学当过一回事,总觉得语文,其他教师能教的我也能教,不就是认识几个字,会写几句话,背背书吗!两个月的国培学习让我看到了当下语文课改的发展、看到了新的思想和理论、看到了真正的语文教师、看

到了什么是语文人!更感受到了,原来我才是那只“井底之蛙”。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从自身来说,我个人对教材的解读就不充分,也没有深入教材,对文本的把握也不够。而且在文本解读没做到位的情况下,就把心思放在了设计思路上,一心想要做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出来,现在才明白,要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读,了然于胸,什么教学设计,都是自然之物,何必费神呢?但是,在我努力想设计的同时,结果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出现我想要的效果,怎么样才上的漂亮。结果,却是沉重的失败。就像陈老师说的那样,做菜光想着让菜的样式好看了,却没看火候,看似好看放到嘴里才发现根本不是少盐就没熟。这样的菜怎么能吃呢?吃下去也没有营养呀!最主要的是,把背教案的过程忽略了。课后,我也在想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的教案,怎么到上课就忘记了呢?原来,备课的过程,也是“背”课的过程呀。背完了还得回忆,直到不需要看就知道,不需要想就自然出来才行。所以说,备课也没备充分,自己都糊涂在课堂上教学生,又如何能够清晰呢?还有部分课堂语言,是自己都没拿捏好,所以用起来很生硬,更不能得心应手。经过这次失败,我认识到了,无论上什么课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稀里糊涂的就上场,这也是极度的不负责任,更是做为一名教师的失德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谢 静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时间分配不均匀,导致课堂条理不清晰,思路不明晰。如在解决字词时花费的实间过多,但自我感觉并没有把生字落到实处。

二、在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

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三、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四、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五、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五: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赵宗波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颂扬人间真情的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上完这节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在上课的时候,我主要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再齐读一遍课文,没有很好给学生示范,因而导致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里的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有的学生读得比较有感情,但有的学生读的很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果当时在教学中,我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其次,在课文教学中,我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对“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如果在解释这个词语的同时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

另外,通过教学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的这一特点。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最后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我有将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合为一体,在教学中通过课文内容加入了思想教育。课文的重点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这一点我有着重提出,并且在课文的结尾部分升华了主题。同时也向学生讲述了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关系,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体现出来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45-02

目前,全国正在掀起一股强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风,那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构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模式很科学有效,而有的模式值得商榷。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含义是指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考量教师对课堂教学技巧与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让学生适应的方法才是好教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参考,绝不能全盘模仿。我负责学校教研工作多年,经常见到一些老师上课时为了营造氛围,又是编排座位,又是小组讨论,又是多媒体展示,又是表演,其结果是花样不少,但很多细节却没有落到实处,教学重点模糊。难道说高效课堂就是变变课桌摆放,一阵乱哄哄的”讨论”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洗去铅华,让语文教学真正返朴归真!

前不久,我在全校上了一堂还算成功示范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情节感人肺腑。第一次备课时,我想了很多,也上网看了许多视频,总想搞点新花样,追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可是,我发现那样做,

一堂课看起来很热闹,却缺乏深度;看起来很活跃,却没有思维的启发。于是,我又重新构思,深深地追问自己,上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我要用什么方法去教?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去学?怎样才能感化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扣问下,我确立了返朴归真的教法——以读感悟,以写体验,读写结合,达到内化。

1.深入文本探究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文读熟,最好能够背下来。”的确,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能达到的高度。于是,我反复地阅读教材,直到能背为止。我每次走进文本,都会被这些人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都有不同的感悟。文中的文字感动了我的心灵,我才能通过课堂打动学生的心灵。

2.回归本真导读

2.1 抓住重点词语的解读来体会人物心灵。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词语。如运用动作演示鲜花盛开的情形,利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凋零”的意思,并适时指导朗读,读出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送回句子读相关语句,读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不幸,读出自己对小钱的深深同情,读出小钱对美好生命即将消逝的痛惜。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词语教学中得到了熏陶。

“谈何容易”一词虽然只在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了一次,而且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可是在文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视。我紧紧抓住这个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小钱寻找骨髓的历程是谈

何容易的,台湾同胞为他捐献骨髓的过程同样是谈何容易的。这样有机地将课文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就更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同胞博大的爱心。

2.2 抓住重点语句的朗读来感悟人物内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读书,引导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读书的方法,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把重要的词句作上符号,并可以旁批自己的读书感受。对文中至关重要的句子,老师要采取多层次的引读。如体会小钱的不幸时,我抓住关键词”18岁”层层迭进,反复烘托,让孩子们对小钱的同情,对美好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时光的珍惜都融进琅琅的读书声中。

案例1: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绿荫场上奔跑欢呼,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

含苞的花朵。

师:生命之花还没来得及开发就要凋零了,小钱是多么不幸啊!他是多么渴望能找到适合的骨髓啊!设身处地,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吧!

2.3 利用音像资源来体会人物品质。在体会台湾青年的可贵品质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1999年台湾花莲地震的相关视频,并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这场地震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同时结合我国5·12大地震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险,而这位青年忘记的是自己和亲人,想到的是小钱,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就在这样合情合理的想象中得到了升华。 案例2:出示多媒体——花莲地震片段

师:此时,人们最该干什么?而他在干什么?

生:人们最该避难,而这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医生来抽取骨髓。

师:因为他知道——

生:在海峡的那一头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不知道什么?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

师: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他的家人可能会怎样?此刻,他的家人最需要他干什么?可是他却怎么样?

生:„„

3.读写结合明理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语”习”文”。通过对课文的品析,教学生学会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渗透一些习作的技巧。如:抓住人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学习用环境来

烘托人物的品质等。在教学的尾声,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有一天,获救的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此时,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的闸门打开了。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小钱的感激啊!就在孩子们激情澎湃的时刻,我倡议大家帮小钱写一封感谢信。孩子们的写作畏惧感被强烈的冲动所取代。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我希望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回顾这一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是在回归本真的理念下进行教学的,它一改过于注重新奇、表演、追求亮点的风格,显得朴实大方,脚踏实地,有如”清水芙蓉”,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蒲险峰,男,生于1966年,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已27载。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的优秀论文十余篇,参研省级课题两项,主研市级课题一项并获二等奖。曾先后获得”南充市学科带头人”、”南充市青年骨干教师”、”南部县优秀教师”、”伏虎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人生格言是:”良心就是不给自己和他人留下遗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七:2015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2015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第1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第2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意义。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写是对内心情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可以通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

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第3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不会这么强烈,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浅,没有这样感同身受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的激发就尤为重要。听了余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这节课上得非常真实,也很朴实,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学习的桥梁,其中有许多环节值得回味。

一、教师营造亲近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整节课余老师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与老师、与文本引起共鸣,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平等民主氛围。课堂上余老师真切的话语中包含着挑战,更包含着鼓励,因此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很高。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用语上会用平和、亲近地语言来引导孩子,用真诚、中肯的评语来肯定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必然会以一种轻松、积极的心情去对待学习。

二、以情感为主线,抓住关键词句,体验情感,走进人物内心。

本文的情感线非常分明,余老师抓住文本中的三个人物,通过品词析句,引领学生走进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内心世界,感受小钱身患绝症的绝望和无奈,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舍己为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先让学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满无限生机,充满无限希望",想象十八岁的小钱会在这丹桂飘香的日子里做些什么呢?孩子们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唤着小钱。接着余老师打破这幅美好的画面,呈现残酷的一面,让学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节课虽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较深入,但没能让学生回归文本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大遗憾。

第4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时间分配不均匀,导致课堂条理不清晰,思路不明晰。如在解决字词时花费的实间过多,但自我感觉并没有把生字落到实处。

二、在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三、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四、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五、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第5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范文之教学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三、以说促思,发散思维,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在地震中,那个青年人仍在躺着,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小钱病好后和青年人见面后,他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的结束语让学生对以后的生活中会怎么做,升华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与遗憾: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最终对"跨越海峡"也不是很明了。

第6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

"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周围的环境不能安静"时,我适时地运用了"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像在本课教学"含苞"这个词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够深,没有把"含苞"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八: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南北寺小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学习本文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骨髓捐献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后就可以了。于是请学生想表演,一年后的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的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情景?

我的话题一出,马上有学生举手说,小钱对台湾青年说:“谢谢。”我点头表示赞同,但提出“难道就这两个字吗?”学生立马领会到表述的太简单了。接着有一生说“小钱很感激台湾青年,见面后激动地说谢谢。”我表扬该生注意用提示语了。那小钱说话时会有什么动作什么神态呢?有学生说出了“拉着小钱的手”“拍了拍小钱的肩膀”“给小钱一个拥抱”“微笑着”等动作神态。可见学生语言逐渐丰富起来。这时张馨心同学站起来说:“一天,在一个茶馆里见面了。小钱手里拿着一袋水果„„”她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来让这两个人物见面,说的有头有尾很完整。我对她的表现及时表扬,接着由静雯模仿她说了一段话。

对这样的话题,只要我们教师引导恰当,学生就会让我们收获惊喜。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屯庄营小学 刘丽英

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进行综合性学习。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激情燃烧,激起阅读的兴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展开合理想象,强化血肉亲情。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同宗同祖,同根同源。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本课教学“血脉亲情”这个词的时候,虽然补充了许多资料,但是挖的还不到位,还不够深,没有把“血脉亲情”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十:《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作者:蒲险峰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45-02

目前,全国正在掀起一股强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风,那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构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模式很科学有效,而有的模式值得商榷。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含义是指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考量教师对课堂教学技巧与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有让学生适应的方法才是好教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参考,绝不能全盘模仿。我负责学校教研工作多年,经常见到一些老师上课时为了营造氛围,又是编排座位,又是小组讨论,又是多媒体展示,又是表演,其结果是花样不少,但很多细节却没有落到实处,教学重点模糊。难道说高效课堂就是变变课桌摆放,一阵乱哄哄的"讨论"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洗去铅华,让语文教学真正返朴归真!

前不久,我在全校上了一堂还算成功示范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述生动具体,情节感人肺腑。第一次备课时,我想了很多,也上网看了许多视频,总想搞点新花样,追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可是,我发现那样做,一堂课看起来很热闹,却缺乏深度;看起来很活跃,却没有思维的启发。于是,我又重新构思,深深地追问自己,上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我要用什么方法去教?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去学?怎样才能感化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扣问下,我确立了返朴归真的教法——以读感悟,以写体验,读写结合,达到内化。

1.深入文本探究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文读熟,最好能够背下来。"的确,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能达到的高度。于是,我反复地阅读教材,直到能背为止。我每次走进文本,都会被这些人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都有不同的感悟。文中的文字感动了我的心灵,我才能通过课堂打动学生的心灵。

2.回归本真导读

2.1 抓住重点词语的解读来体会人物心灵。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词语。如运用动作演示鲜花盛开的情形,利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凋零"的意思,并适时指导朗读,读出词语蕴含的意思,然后送回句子读相关语句,读出小钱的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不幸,读出自己

对小钱的深深同情,读出小钱对美好生命即将消逝的痛惜。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词语教学中得到了熏陶。

"谈何容易"一词虽然只在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了一次,而且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可是在文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视。我紧紧抓住这个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小钱寻找骨髓的历程是谈何容易的,台湾同胞为他捐献骨髓的过程同样是谈何容易的。这样有机地将课文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就更能真切感受到台湾同胞博大的爱心。

2.2 抓住重点语句的朗读来感悟人物内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读书,引导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读书的方法,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把重要的词句作上符号,并可以旁批自己的读书感受。对文中至关重要的句子,老师要采取多层次的引读。如体会小钱的不幸时,我抓住关键词"18岁"层层迭进,反复烘托,让孩子们对小钱的同情,对美好生命的渴望,对美好时光的珍惜都融进琅琅的读书声中。

案例1: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本该在绿荫场上奔跑欢呼,可是小钱却——

生: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因为——

生: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生命之花还没来得及开发就要凋零了,小钱是多么不幸啊!他是多么渴望能找到适合的骨髓啊!设身处地,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吧!

2.3 利用音像资源来体会人物品质。在体会台湾青年的可贵品质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1999年台湾花莲地震的相关视频,并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了解这场地震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同时结合我国5·12大地震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险,而这位青年忘记的是自己和亲人,想到的是小钱,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就在这样合情合理的想象中得到了升华。

案例2:出示多媒体——花莲地震片段

师:此时,人们最该干什么?而他在干什么?

生:人们最该避难,而这位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医生来抽取骨髓。 师:因为他知道——

生:在海峡的那一头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不知道什么?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

师: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他的家人可能会怎样?此刻,他的家人最需要他干什么?可是他却怎么样?

生:……

3.读写结合明理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语"习"文"。通过对课文的品析,教学生学会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渗透一些习作的技巧。如:抓住人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学习用环境来

烘托人物的品质等。在教学的尾声,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有一天,获救的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此时,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的闸门打开了。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小钱的感激啊!就在孩子们激情澎湃的时刻,我倡议大家帮小钱写一封感谢信。孩子们的写作畏惧感被强烈的冲动所取代。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我希望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回顾这一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是在回归本真的理念下进行教学的,它一改过于注重新奇、表演、追求亮点的风格,显得朴实大方,脚踏实地,有如"清水芙蓉",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蒲险峰,男,生于1966年,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已27载。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的优秀论文十余篇,参研省级课题两项,主研市级课题一项并获二等奖。曾先后获得"南充市学科带头人"、"南充市青年骨干教师"、"南部县优秀教师"、"伏虎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人生格言是:"良心就是不给自己和他人留下遗憾。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