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一:《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匡琪敏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 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

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二: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为启发诱导式,学法为讨论式。第一层次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寻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悟读升华,品味意境。第四层次比较阅读,拓展练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

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青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杨云杰

2012/4/5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三:《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

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四:五柳先生传_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五柳先生傳》是初二語文

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

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

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體會

本文的寫作方法,針對大多

數學生不大喜歡文言文的現

象,教這一課時,我首先做

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

生感興趣的“五柳”入手,接著引出與“五柳”有關的一個典故,自然地過渡到陶淵明再讓學生結合以往所學說說“心中的陶淵明”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能與新知識形成一定的對比效果,自然地導入到課文的學習,這是我認為的可取處之一。

我認為的可取處之二在於對文章語言的品析上,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雜亂無章,我採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內容的品析方法,讓學生既放得開(可任取文中的語句)又收得攏(舊攏到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上)當學生對中心句認知不一致時,我靈機一動,讓學生分成幾派自由辯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巧妙地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結合現實對五柳先生的為人進行評析發表看法,讓學生能辨證地看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落實“教書育人”中的“育人”這一環。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學生對重點字詞的解釋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

朗讀訓練突出不夠,我瞭

解到學生上課前預習的

時間較長,課文讀的較

熟,所以忽略了這一環

節,後來通過檢測學生對

字詞的掌握情況,我才知

道“讀”是語文教學特別

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

一環,“書讀百遍其義自

見”這句俗語正說明了這點,今後我一定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

不足之外還在於我的教學觀念更新得仍不夠徹底,講課或多或少有考試的牽制,學生辯論時兩方都有理,而我為了學生考試時的唯一答案,在辯論之後把答案牽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這一點無疑是與新理念觀點相違背的,對此,我只能說我還未完全從過去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徹底走出來需要一個過程,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逐步戰勝“舊我”的。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五:五柳先生传说课稿及反思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 李艳清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篇幅精短,但内涵深刻。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见识有限,理解接受文言文的能力有限,所以要提前布置好预习,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3、教学环境分析

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是中学生普遍现象,所以选择在多媒体室利用现代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作者 “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观看图片,填写表格等方法把握文章内

容,了解陶渊明的志趣性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解决措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和精神。体会作者 “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六、教学流程

1、精彩导入。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作者在线。由学生先介绍作者,教师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陶渊明这个作者,帮助他理解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

3、赏析五柳。学生熟读课文,合作填写表格,师生共同探究人物形象。

4、穿越时空访五柳。让学生扮演五柳先生,其他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5、各抒己见评五柳。提出问题:你喜欢五柳先生吗?引导学生客观辨证的认识五柳先生。

6、奇思妙想话五柳。让先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五柳先生生活在当今社会,他会怎么样?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 李艳清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什么?调查结果是: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三怕之中文言文居首位,那么中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呢?我曾经问我的学生,他们的回答是:文言文枯燥无味,读不懂,没有小说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散文优美的语言。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同学机械的记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呢?在本课第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课堂同学的表现来看,收到了我预想的效果。

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他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它的导语很重要。本节课我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做导语,因为这个典故最能突出陶渊明的气节和精神,容易激发起学生深入了解走进陶渊明的欲望。

2、走进作者,联系背景,深入解读文本。

文言文是千年以前文人所写的,由于时空的距离感,所以不好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本文实际陶渊明为自己写的自传,更有必要全面详尽的介绍陶渊明。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然后教师加以补充。

3、搭建平台,展示才华,培养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所以这节课我我把教师的讲降到最低,然先生的活动占领课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展示的平台,填写简历表,赏析五柳,访谈五柳,点评五柳,畅想五柳,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各

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而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不必千篇一律。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深受学生欢迎。本节课,在每个教学环节插入陶渊明的图片,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五柳先生简历表,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展示,提高了课堂效率,扩大了教学容量。总之,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作为教育者,我也将不断反思,学习,积累,为创设有生命活力的开放的课堂而努力。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六:_五柳先生传_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邓晓丽

实用案例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

邓晓

[教学目标]

1、理解与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积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等名句。

2、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为自己作传,却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曾有人说过:“优秀的人物总是远离世俗的,而不是在罪孽的浊流里激荡。”(投影)晋代末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陶渊明由于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壮志而走上归隐之路。归隐之后陶渊明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醉心于田园,另一方面也有大志难酬的缕缕,遗憾。这种心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陶渊明曾自号为“五柳先生”并且晚年以《五柳先生传》为题写了一篇自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篇自传走进五柳先生的归隐生活,感受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课文

1、读顺句子,正音释词,掌握重要词语:辄欤晏如空衔觞赋诗

2、读懂课文,结合注释,翻译重要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三、认识五柳先生

1、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多次使用了一个字,你能找到它吗?

萧然

汲汲

戚戚

不求甚解

环堵萧然

箪瓢屡

综合天地

2011.04108

不字句呈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2、作者在这样一篇不到200字的文章里“不”字出现了9次,这9个“不”字究竟在向我们展示着怎样的一个五柳先生呢?以上这几个句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五柳先生的?

学生归纳概括: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

3、上面这几个否定句里哪句是总起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预设有学生选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时,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加以区别:一是从两个句子所处的位置来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传部分的第二句,符合问话中总起概括的要求,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出现在文末的赞中即评价部分;二是从两个句子的关系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不慕荣利”是照应关系,“不慕荣利”是五柳性格的核心,“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处事的态度。)

四、说说五柳先生

以“我眼中的五柳先生”为题进行说话训练活动,目的在于:⑴继续巩固对课文大意的理解;⑵进一步感受五柳先生的品质;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格式为:在我眼中五柳先生是一个()的人,体现在文中()地方。

明确:归隐之士———“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率真放达———“性嗜酒———曾不

”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以”此自终。

爱读书、爱喝酒、爱写文章———关心逃避现实,寓心中苦闷于其中。

五、读读《五斗先生传》(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者结合课后练习一写一篇随笔《我读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在教学风格的把握上,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唯恐那种激昂和喧闹会破坏了五柳先生的心境,期冀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

《五柳先生传》教学过程,秉承了这么多年来诵读为主的教学主线。

用案例

全文的诵读,重点词语的诵读,重点句子的诵读,9个不字句的诵读,评价人物时的所引句子的诵读等等,实际都是引导学生一次一次的亲近文本,体味文意,一切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是看似玄妙,实则无效的教学行为。

《五柳先生传》的设计意图有二:一是言文合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对字词句的理解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二是人文合一。《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体味五柳先生此人的思想感情,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本文的设计意图贯穿教学的过程,两者的巧妙融合,教学设计的简洁流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学生完成“我眼中的五柳先生”时,全班学生跃跃欲试,回答精彩纷呈。“五柳先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古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世人,五柳先生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好人,五柳先生是一个闲静少言的男人,五柳先生是一个著文娱志的雅士,五柳先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五柳先生是一个醉酒陶情的痴人,五柳先生是一个读书适意的文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荣利的高人,五柳先生是一个生活窘迫的穷人,五柳先生是一个淳朴率真的大人”等等。

当学生说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学生真的走进了五柳先生的世界中了吗?真的深入到了五柳先生的心灵中了吗?真正明了了五柳先生的超然物外,淡然处世的生活态度了吗?这也许要用学生的一生来回

答邓晓丽,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109综合天地

2011.04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七:《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八: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

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感受人物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五柳丰神;

醉读课文品味文心,再现先生高风。

三.教学过程:

(一)说雅号,诵诗词,导入课文。

趣谈古代文人雅号,诵读《饮酒》、《归园田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并圈点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疏通。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品鉴五柳先生的高趣。

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爱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爱好?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

2.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

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感受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进一步品评五柳先生的形象。

(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2)体会五柳先生“闲静”背后的痛苦与不平,诵读有关诗句,感受其“金刚怒目”的一面。

(五)醉读课文:吟读课文,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

(六)结束语。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嵇康的《广陵散》已成遥远的绝响,五柳先生们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 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 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链接材料:

(一)“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

(二)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王绩《五斗先生传》)

(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归去来兮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叶世标

上公开课鲜有选择文言文的,但我选择了《五柳先生传》。

之所以选择《五柳先生传》,是因为自己对陶渊明的一份独特的爱,当然也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份好奇。

结果,《五柳先生传》在本届省优质课评比中无缘一等奖。尽管观众有不少肯定的意见,但专家的裁定无疑是唯一的公道,我信服。

球王贝利说:我最好的球是下一个!我也想说,如果让我再次执教《五柳先生传》,定然不会是这番模样。对我来说,上课永远都是憾迹斑斑的一段行程,回顾2006年11月10日上午在衢州二中上的这一堂《五柳先生传》,更是一段美丽的缺憾。

其一,教学激情缺乏。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喜张扬、性情内敛的缘故吧,也许是认为过度的激情对于《五柳先生传》这样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不相谐的原因吧,唯恐那种激昂和喧闹会破坏了五柳先生的心境。于是,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期冀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是比较低调的,于是,整个课堂除了荡漾着些涟漪,不曾掀起什么高潮来,这样的课自然是极不好看的,因为于学生少了深切的情感体贴,于观众更是缺少一种磁场效应。

其二,朗读教学不足。文言文,非诵读不能学好,这是我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理念。但这一堂课上,诵读却是极为有限,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听教师朗读,然后仅有一次全文的自由朗读,然后有几处句子的诵读。诵读的不足,如同用凉水泡茶一样,自然就少了许多意味。如何在短短一节课中既突出朗读教学,又不偏废对文意的探究,将诵读与理解融为一体,是今后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努力方向。

其三,字词教学轻浮。陈仲梁老师说,文言文不教字词,就少了许多味道。本文注解详备,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是以不求字字落实,同时,也是将字词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故教学时,只突出“不求甚解”、“晏如”、“戚戚”、“汲汲”等几个关键词语。只是对这些重点字词的教学感觉不够深透,这样一来,又影响了本课教学的厚味。

其四,因势利导不够。《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但自己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时而会有“引君入瓮”之愚思拙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因势利导,错失将教学推向高潮之良机,如当一学生引用《大学》与《老子》中的话语来解读“闲静少言”时,教师若能趁机追问,诱其深入,定能惊起波澜;又如,当学生认为五柳先生没有抱负时,教师引入陶渊明的两首《杂诗》,让学生感受陶渊明少壮时“骞翮思远翥”的襟怀“有志不获骋”之悲愤后,若因势设疑:当初襟怀高远、踌躇满志的陶渊明何以会成为一个深藏避世、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定能再起波澜„„

不足之处不一而足,自以为主要是以上四个方面,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味,没有立体感,显得过于朴实,不好听,不好看。

虽然此课甚烂,但还是有自以为得意处:

一,导入与断课。预设时欲以趣说古代文人雅号导入,来衢后,游了烂柯山,才突发奇想,课前与学生谈话时,引诱学生讲述王质观棋烂柯之传说,上课铃声响后,承接故事而入新课。

课的结束语是在将学生引向“魏晋风流”的制高点时,照应开头而设计的:

语和

束语

当地

文化嫁

接,

文人物和文章主旨相勾通,除了有一种别样的亲和力之外,亦是有一种晋人所崇尚的“言不尽意”之幽邈情怀的。末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五柳先生那种诗化人生亦是琴瑟相谐的。

原先设计的结束语本着对五柳先生的缅怀与对魏晋风流的追念,以为警世之 言,可能更受老师的青睐,之所以舍弃不用,乃是考虑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二,

“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设计思路自以为还是对头的。阅读其实就是对话,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对话的基本前提是亲近文本,“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章之后,便切入了教学的两大板块:

其一,由文及人——与文本对话,理解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其二,由人推己——让学生与五柳先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事实证明,这样一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整个课堂推进是流畅的,同时,不仅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课堂上不时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想于此插叙一下于上课的前一个晚上删除的一个情节:以尼采的“精神三变”评说五柳先生的精神境界。想听一听各位读者的意见,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是删去还是保留为好。

当五柳先生的形象从文字背后走出来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的情境: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曾提出了“精神三变”说,以骆驼、狮子和孩子比喻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三个阶段,你认为五柳先生属于骆驼、狮子还是孩子?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学生是有话可说的,通过对话,可以把对五柳先生的理解引向高远的境地——

阅读陶渊明的一生,当他感慨“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感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时候他是骆驼,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当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时候是狮子,雄心勃勃,英勇搏击;而晚年的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我认为他是孩子,因为小孩是纯真的新生,代表着五柳先生内心的和平、幸福和欢愉,是大自然至美、至善的表现,表明自我不再与天地万物对立,而是和谐地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某一部份,这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

考虑到这样一个高度,学生难以上去,所以便将“孩子”扼杀于襁褓之中了,呜呼„„

有人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言文合一,人文联璧,洗尽铅华,回归本色。以文化语文构建精神家园,以诗意语文引领幸福人生,这是我不变的追求与探索。

教学《五柳先生传》,试图展示出自己的这种思索与追寻,尽管这堂课没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句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的,归去!归去磨剑!

再来„„

2006年11月20深夜于听雨轩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点评叶世标老师《五柳先生传》的教学

遂昌二中 毛卫华

观摩了2006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我认为叶世标老师的课紧紧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初读、诵读、品读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在师生互动交流,质疑探究中,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品鉴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高洁志趣,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叶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叶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叶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引领的作用。

在课堂上叶老师作了四个环节的安排,节奏明快、板快清晰:

1、课前交流,讲故事,作好情感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其中叶老师的配乐朗诵极具感染力,选用的音乐是古琴曲《归去来辞》,与课文情景相得益彰,可见叶老师在情景渲染这一环节下了很大工夫,而且效果很突出。

3、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这一阶段叶老师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除了兴趣外,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又设计了一个重点探究学习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表达看法。叶老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教给了学生必要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了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和领悟,也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4、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在这一环节,叶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作出价值判断,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恰当的引用了陶渊明的《拟古》、《杂诗》、以及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印象。从而自然而和谐地过渡到洒脱、率真的“魏晋风流”的文化反思与咀嚼。叶老师在课堂最后的寄语中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反思:在充满阳光的现代社会,虽然魏晋时代的文人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已经不值得我们提倡了,但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老师不禁悚然深思,久久回味。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因为: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叶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也正因为叶老师处理好了这层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精彩纷呈,有几位学生的独特体验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叶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这样一个上课思路:从语言文字到言语文学在上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特别是最后环节中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反思,让当代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根,这已经涉及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认识脚下的土地,认识世代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和他们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痛苦与快乐,形成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篇九:第五周语文教学反思 2

第五周语文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余 婷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我在教这一课时,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知识,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自然地导入到本课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之处。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复习。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课文读得较熟,所以课堂上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处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受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