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 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学会修改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学到了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们还学到了如何去写作文如何去修改作文。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习删除号、阅读叶老的评语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文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教学中我抓住《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我在第一课时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二、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肖复兴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在第一课时里的收获,并进行全班交流,有目的地让学生更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叶老修改作文的发法有更深刻的掌握。

四、用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写作及建立写作的自信

学生学习写作也已有一个年头了,在这一年中,学生有的收获了自信,有

的在学习写作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但通过这课学习一定有懂得了写作一定要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地写,这样才会有进步,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引用写作名家的名言鼓励学生坚持写作,相信他们一定也会写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覃桂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 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

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还有读词语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语后,再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二、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潍坊市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滕海青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 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

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五: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发布:倪君宁 时间:2009-12-3 13:26:14 来源:兴庆区教育局信息中心 点击:714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筠岗小学 郑霜

这是一篇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1-5自然段主要写叶圣陶帮“我”修改作文的事情;第6-10自然段主要写叶圣陶邀请“我”做客的事情。

前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中让“我”感受到: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主要通过文中以下几个典型语例感受到:一是“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从修改的符号上可以体会到叶圣陶修改作文非常仔细、认真,从而让人感受到叶老对肖复兴这个普通中学生是多么关心。

本堂课针对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扎实、有效。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叙述了哪两件事。我设计了两个围绕主题的问题“作者看到叶圣陶先生修改的作文看到了什么”和“有什么感受”,感悟文本第一部分,感悟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认真、仔细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地读,并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并教会学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半小时课堂”后的10分钟作业设计,我设计了“组词、填空”

来巩固字词教学。还设计了“修改短文”的环节,旨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修改符号学会修改文章,达到语言能力的训练。还有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还不够深。希望批评指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七:《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城关小学 井亚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我在上第一课时,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来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一、成功之处:

1、 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开头我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又出示大家的疑惑问题:

(1)为什么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为什么我们见面谈话之后,我感到他亲切之中蕴涵着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着 期待?

(3)为什么文章最后总结: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课文写了两件肖复兴与叶圣陶之间的故事,为什么故事

与爬山虎毫不相关,还要以“爬山虎”命题?

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我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

2、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我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解决以上问题,从而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二、不足之处: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

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1)

人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抓住文章“借物喻人”体裁特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初步理解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教学重点:

1. 以读为主线,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开篇读——抓住主要人物

1.要求:请大家读一篇文章,打开课本126页,看看谁能通过这次读书,读出这篇文章写的是谁?

2.操作: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肖复兴 叶圣陶

4.交流:遇到哪个字不会读,可以查字典、或向他人请教,难读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请同桌帮忙帮忙。

5.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效果,意在激励、提示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读书学会读书。

二、 二次读——了解主要事情

1. 要求: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重点写谁,做了什么事?

2. 操作:学生自由通读全文,读完后,用笔画、圈相关文段,归纳“谁 做了什么事”

3. 汇报:学生汇报:谁 做什么?老师板书。

4. 评价:从“带着思考去读书,读书效果就会好”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读书行为及效果。

三、 三次读——了解主要内容

1.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提示学生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人物,二是事情,读完后,老师再提问。

2.操作: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读完后,教师提问:谁能用老师板书的内容连起来说一句话?

3.汇报:学生汇报。

4.评价:依然重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效果,让学生谈谈怎么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四次读——推敲文眼,读“爬山虎”文段

1. 疑问:文中,主要写的是叶圣陶修改我的作文,请我到他家做客,为什么课文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题目?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爬山虎”?

2. 操作:学生找出相关文段,读读。个别读。

3. 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并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才能读得正确、流利。

五、 五次读——读写生字词

1. 要求:板书“会读、会记、会写、会用”的生字词学习目标。通过与同桌合作,自学生字词。

2. 操作:先自己读生字,读给同学听,落实“会读”。同桌互相交流怎么识记生字,落实“会记”。选一两个“最拿手”的字来写,写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写得最漂亮的字”,并请两个同学上黑板来写,落实“会写”。结合课文,在小组里说说一两个自己能理解的词语,落实“会用”。

3. 汇报:以“A”组点名“B”中某个同学的形式来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情况。

4. 评价:从学习方式、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六次读——让“爬山虎”与叶老融通

1. 要求:集体朗读课文,再次检查读书效果。朗读时关注两个地方,一是叶老说的、做的、想的句段,二是描写爬山虎的句段,想想,爬山虎与叶老有什么联系?

2. 操作:学生朗读,教师适时提示叶老说的、做的、想的句段和描写爬山虎句段。

3. 问题预设:下节课,让我们再深入研读课文,让“我”带着我们,走近叶老,体会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板书:

26 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 肖复兴 叶圣陶

事 写 获 修改

做客 邀请

物 爬山虎

第二课时(略)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3.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我从我的思考、设计与课堂实践效果三方面来反思。

(一)我的思考:

1.阅读课堂教学,我们“有效”的面,是面向个别学生、少数学生、还是全班学生?是某个教学环节的参与,还是全程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即课改的理念“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

2.如何落实“有效”的面?重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扮好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学习行为上——“听、说、读、写、思”)

3.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最终的落脚点在哪?对行为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学习方式,合适、有效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带来学习效果的“有效”)

(二)我的设计:

三个教学内容,一是初读课文、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是生字新词教学。这节课,教学重点是如何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确定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这样表述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这样来理解这个目标要求。首先“能初步把握”是一个目标,要求不高。从“能”字来看,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初步形成这种能力。

2.教学策略:确定了“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这个教学内容,明确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我采取的,就是分解问题、分步解决、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教学策略,把如何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分解成三个问题“课文写什么人?”“课文分别写了这些人的哪些事?”“这些人中,谁是主要人物,这些事中,哪些是主要事情?”

3.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目标、有层次、充分地读书,所以就有开篇读——找出人物,二次读——找出事情,三次读——确定主要人物、主要事情,四次读——推敲“文眼”,选读“爬山虎”的文段。让学生“读书”就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把“大”内容,分解成几个“小”内容,让学生逐步感知,然后根据同学们读出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4.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具体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上,我设计的学习方式主要有:1.读书,每一次读书,只提一个要求,只解决一个问题。2.交流,每一次交流,必先有前面读书思考作准备,全班学生必须处于“倾听”状态。最为明显的,就是让学生在小组里,用板书的内容说一句话,然后才全班交流。在小组里先交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全班交流,有“倾听”的保证,也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3.让学生以“读、听、说、思”为主的学习方式。

5.具体措施:要保证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或者说保证学生学习更有效,我首先认定:课堂有秩序、教学步骤明确,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所以,我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约定,课前与学生“三约定”,一是学会倾听,二是要真诚,三是小组合作。上课时,如果发现学生不注意听或听得不专心,我就让学生看黑板上的“约定”,以此提示,学生很快进入状态。2.任务驱动,每一次小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明确,就是让学生清楚要做什么,就是前面提到的如“每一次读书,只提一个要求,只解决一个问题”。3.激励机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比如在分小组学习生字这一环节,就让某小组的人来点名让某个小组某个人来或读、或讲、或写。4.评价推动,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老师就针对学生有效的学习状态、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评价,以推动下一个教学任务。5.方法助动,交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读、记、写、用”,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三)实践效果思考:

怎样的课堂才“有效”?我们不是专家,我们也没有掌握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估系统,我从这几方面考虑,请大家给予评价。

1.教与学的用时,是老师教的用时多,还是学生学的用时多。

2.教与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是重视老师的“教”,还是重在如何提供机会给学生“学”。

3.教与学的精彩,是老师上得精彩,还是学生学得精彩,比如学生的发言,是不是透露出他读书的“得”。

4.教与学的状态,是老师教筋疲力尽,还是轻松从容;是学生学得疲倦困顿,还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这些主要是从教学现象来看的,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现象,推测其效果,回归我们的课程标准,再看其质量,则我的这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是否让教学“有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规范、删掉、眼帘、融洽、黄昏、余晖、客厅、模模糊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改下的课堂上,教师是引领者,指导者,启发点拨,不愤不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找找——画画——读读——评评——写写,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习中习得概括大意的能力,语境中解词的能力,朗读中悟情感,默读中悟写法,续读中再积累,在训练中增技能。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导入新课:

说到爬山虎,大家一定马上想到一篇文和它的作者叶圣陶,板书“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依然和叶老有关系,只不过作者是

肖复兴(出示图文简介)。肖复兴和叶老有着怎样的情缘呢?我们一起来揭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自由读、指生读词、男女生读、齐读)

2、检查词语的基础上读文。默读课文,同时初步理清课文结构: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精讲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叶老批阅手稿图”,给你留下的印象:(吃惊、惊讶)作者是怎样表现的?有什么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1—5段找到有关的语句。

出示句子:

A、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作者为什么愣住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叶老先生做事怎样?(认真、一丝不苟)

指生读

叶老先生给我做出了哪些具体的修改呢?指生读。

2、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

B、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指生读。

春风拂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愉快、舒服。)

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能得到叶老如此认真细致的批改,使作者感受到如春风般的舒服、愉快。谁来读读这种感受。

当时的叶老先生是教育部副部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总编,每天有数不清的稿件需要批阅,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可还是挤出时间为一个中学生修改作文,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啊!再读句子。

3、叶老不仅给我修改了作文,还给我写了评语。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感动,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令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这是一则怎样的评语呢?生齐读。

4、课文的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写到爬山虎了吗?请同学们朗读课文6到10段,画出相关句子并交流汇报。

品味三处描写: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指生读。即将见到叶老先生了,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怎样?(激动、紧张)再读句子。

在叶老家看到爬山虎,想到叶老,虽未曾谋面,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男女生读。一个大作家居然要邀请一个中学生到家里来足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的人,再齐读。

另一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在哪?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指生读、齐读。读着读着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的爬山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仿佛看到作者充满了信心和活力。再读句子。

(读一读并说一说借景抒情的妙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文悟情,深入心灵,只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思考的,都加以肯定和评价。)

研读这两句话。

5、真正和题目相契合的是第二件事:邀请做客。15岁的肖复兴,一个普通中学生,竟能得到68岁的在国内外都很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的约见,我们的交谈如何呢?

A、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的到来。

B、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融洽、融化”

(2)补充资料:

“一个偶然的机会,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句发自肺腑的心语出自一个当代非常了不起的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肖复兴,时隔29年后作者念念不忘,感恩戴德。(齐读最后一段)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总”字是多长时间?是啊,永远留在作者心中的正是叶老先生,让我们怀着深情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3)思考: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四、拓展延伸、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读一读)

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写一写)

3、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批改作文 一丝不苟

邀请做客 平易真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201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201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第1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还有读词语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语后,再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二、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第2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分层次读,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情感体验法: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绿叶书签,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整合学习法: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选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进行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以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一)复习引入,指导学法。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交流上节课收获"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并相机奖励写有修改方法的绿叶书签,为突破难点埋下伏笔。再小结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读、划、议、品",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课文中那些语句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采用"读、划、议、品"的学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汇报环节中,用写有文中出现的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作为奖励,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三)以读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初读、细读、赏读中,在形式多变的个人读、分组读、齐读中,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引导学生理解:"融化"一词,一般指什么?(固体遇热变为液体的过程。)在文中又是指什么呢?(作者心情从紧张到轻松的变化。)再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吗?"这样,使学生在细细品味中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问启思,突破难点。

教学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就更有趣了。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

写作手法上质疑,如: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感悟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总结全文的环节中,我邀请得到写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体现叶老先生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今天送给大家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借这一枚小小的绿叶书签,不仅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叶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许还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阅读,深化体验。

为进一步深化体验,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及拓展资源文章进行相关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名人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父子或同龄人之间),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为第三课时的打写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六)课外延伸,强化目标。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作为礼物送给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们以帮助、启迪的良师益友,表达我们的谢意。希望凭借这一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本课知识、情感目标。

第3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探索,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抓住教学难点质疑。课题的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恰恰从课题入手,巧妙的运用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确立教学重点研读。要想顺利地突破难点,又必须先要理解两件事中叶老的高贵品行,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到爬山虎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为解决"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认真"这个问题,我预想学生光靠肖复兴的叙述和表达,很难走进叶老这位名人的。因此,我把"叶老修改稿的原稿"这一直观作品呈现在同学面前,并启发学生想象70岁的叶老坐在灯下、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一字一标点地修改作文的情景,进而引出"假如这是叶老为你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对叶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在处理"叶老为我修改的两处语病和简短的评语"时,我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这篇课程资源,不仅教给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中的语病,还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写真事、表真情

,并渗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在抓住字、词、句重点细致地研读了"修改作文"这件事后,我又采用读文与想象、角色换位与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研读文章的"邀请做客"一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现、感悟"握手"这一细节,感受叶老的亲切平和。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叶老先生,你会对肖复兴说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后,畅所欲言,此时的学生俨然成为了一位"叶老",深刻感受着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回首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感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与缺憾。如,在这堂课上,感觉读的还不够充足。虽然努力地通过快读、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

第4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第5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我在第一课时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二、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肖复兴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在第一课时里的收获,并进行全班交流,有目的地让学生更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叶老修改作文的发法有更深刻的掌握。

四、用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写作及建立写作的自信

学生学习写作也已有一个年头了,在这一年中,学生有的收获了自信,有的在学习写作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但通过这课学习一定有懂得了写作一定要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地写,这样才会有进步,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引用写作名家的名言鼓励学生坚持写作,相信他们一定也会写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