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一:25.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25.《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任倩倩

2014.12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二:《伯牙绝弦》第二课时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小箐小学 吴国江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虽只有短短的5句话,全文才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也比较浅显。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现将本节课的实施情况反思如下:

在第一课时中,我已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的大致内容。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想象故事的情景,感受知音的难求以及体会伯牙绝弦的真正情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最后背诵课文来积累古诗文。

本节课中,我比较满意的有:首先,我采用的师生互读和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的方式导入课题,既让学生较快地融入了文本,教师也了解、巩固了学生的朗读情况,这使老师能及时地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进行教学。

其次,我紧扣“为什么绝弦”这一问题来切入课题,进而抓住“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真正体会知音相遇的那份激动和欣喜,从而为后面的伯牙绝弦的举动奠定情感的基础。

第三,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份真挚的友

谊,我还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画面,感受知音相遇的幸福和激动,并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真切地想象到当时的那种子音相遇的欣喜若狂的场景。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时,我还设计了伯牙与子期相约明年再见的故事,更好的为后面的绝弦奠定情感基础,使学生都能深刻地体会到知音的难求以及伯牙绝弦的无奈与悲痛。

最后,我还让学生在《高山流水》音乐的背景下朗读课文,并介绍了相关的课外资料,不光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

当然,我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第一,我在课堂上讲解得太多,留给学生想象、朗读的空间不大;第二,由于这样的比赛经验较少,在课堂上不大放得开,没有很好地进入状态;第三,由于授课时的紧张,没有将课前的设计有效地实施到位,比如,在最后我设想了让学生想象悲痛的伯牙就在身边,让学生劝劝他的环节,却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实施。

尽管这节课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还是从这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特别是听了评委老师的点评后,更是觉得受益匪浅。我一定会从这节课中总结得与失,争取以后在课堂上做得更好。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三: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四: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

五泉镇中心小学第一学期语文科师生共用导学案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五: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辅成教育集团 顾玲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以“绝弦”为线索,体味“知音”情深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

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上,是否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对于虚词、实词的理解是否到位?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六: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七: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三垟一小 林俊琼 《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热身,为后铺垫。

课伊始,我以AABC型词语的文字游戏与学生做一做课前热身活动,表面上是个简单的文字游戏,实则是为我后面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句型的练用打下基础。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我就要求学生轻声自由的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每次的朗读都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品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我指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读出长江黄河的那份广大。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八: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如在教学片断2中的导入部分,由黄鹤楼引入龟山电视塔再引入古琴台,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及说课稿(1)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铜仁市第六小学 罗绿英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重在培养学习方法。

1、培养了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方法。

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并让学生介绍图片,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资料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我便利用在上学期学习《杨氏之子》的基础上总结、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汇报。这样就使学生学习有法,目标明确。

二、、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在理解钟子期赞叹伯牙琴音时,我利用音乐《高山流水》中高山部分和流水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意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其中句子的理解。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

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三、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江河?你打算怎样赞叹伯牙的琴声?接着补充伯牙在宫廷中演奏《高山流水》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真正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说课稿

铜仁市第六小学 罗绿英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终身不再鼓琴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根据“学习方法自学法’,”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请同学们看伯牙鼓琴图。(让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料介绍图中人物的背景资料。教师相机板书:伯牙、钟子期)

25,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十: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者:赵福琴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教师的指导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教师的指导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巧注积累

指导学生积累描写风景的ABCC式的叠词。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二、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一起学习一个被人千古传诵,发生在公元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课题是“伯牙绝弦”,举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指导“弦”字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篇古文,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文章,都知道古文字少难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放声的读3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三遍试着读出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相机指导字音。

4、范读课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品读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过渡:读了课文,知道文中写了两个人,一个是伯牙,一个是钟子期。请读读错误!链接无效。,说说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

2、抓“善”体会伯错误!链接无效。擅长于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3、研读课文的2至4句

过渡:从哪些句子可以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学生默读课文勾出相应的句子。

(1)生默读课文,勾出相应的句子。

(2)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抓“志”体会伯牙擅长弹琴。

② 抓“峨峨兮”“泰山”体会子期听到的高山巍峨的画面。并指导学生读出高山的气势。

③ 抓“兮、善哉”语气词体会子期的听懂琴声并发出赞美的情感。指导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总结学法,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理解下一句话。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过渡: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的时候,子期心中又呈现出了怎样的江河?

①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②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运用课前交流的词语进行句式训练。

①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②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你们一定认为伯牙和子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识。当时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他始终觉得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但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同学们,郁闷的伯牙遇到知他,懂他的钟子期,他的心情如何?(激动、欣喜若狂)伯错误!链接无效。将这份激动与兴奋化成一曲高山流水溶于琴中,如果你是伯错误!链接无效。,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4)学生写话,指名说并相机评改。

(5)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

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无论是伯错误!链接无效。的琴声还是心声,子期都能从伯错误!链接无效。的琴声中听懂,他多想与子期就这样在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于是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在相识的地方相见。第二年春暖花开之际,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他悲痛不已,在子期墓前弹奏一曲后,就摔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摔琴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了“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总结读文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面对伯错误!链接无效。摔琴绝弦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

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教师的指导、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让我颇感欣慰:

一、以“读”为本,在阅读中感受、理解、体会。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利用朗读这把利剑来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二、将“阅读积累、理解想象、说写训练”有机结合,扎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重视阅读积累。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结合同学们说的词语,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绵绵,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此处学生的积累得到训练。另外,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描写山高的词语、江河的词来形容子期从伯牙琴声中听到的高山画面与江河画面。这也将学生的积累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了起来。

2、理解想象与读说写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在教学中我将课前积累与拓展延伸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读说训练落到实处。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