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反思

火炬开发区一中 苏惠军

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三点比较成功。

一、引入。能抓住同学们仍然记忆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入,熟悉的场景和画面,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让孩子们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经历如何照相的过程,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通过投影仪演示,使孩子们很直观地知道投影仪的成像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三、通过照相的过程和对投影仪演示的观察及自主探究和相关拓展,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

这节课所有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二: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毕重丽

这一节主要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三种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所以我在上本节课时,主要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以达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 教学思路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课课前知识储备,让学生先复习小孔成像、平面镜的成像以及透镜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导入时让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光学仪器出发,在去使用并探究它们的成像特点,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在学生学习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中,利用纸筒、半透明薄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在学生学习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后,利用课件展现透镜的光路。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透镜成像的特点,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二、教学的优点

1、物理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真实的生活,教学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本课设计时破除以往物理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习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接受物理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民主的活动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好和力量,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使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成功人生打下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教材原来安排的顺序,把放大镜提到最前面学习,通过使用它看书上的字,并类比前面刚学习的平面镜成像,从而了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这样由最简单并且最熟悉的放大镜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很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学起来也非常轻松。

3、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环节,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在学习投影仪的使用过程,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4、从反馈练习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比较好。

5、在情感态度方面,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到目的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的不足之处

1、作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可能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部分同学没有完成。

2、课堂上老师讲的还是偏多,观察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时,还是没有全部放手给学生。

3、过渡语言不自然,课堂细节处理的不好。

4、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 。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

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三:生活中的透镜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物理思维过程

——对《生活中的透镜》一课的反思

物理组 郭开宇

新课程改革向广大物理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变‘注重教学结果’为‘注重教学过程’,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能力培养’”,而要实现“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一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广大教师就必须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

我在讲授初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一课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对投影仪上方的平面镜所起的作用不能透彻地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画光路图的讲授方法。课前我先把平面镜拆下来,让物体经投影仪镜头所成的放大像先呈现在天棚上,这样物体和它的像分别位于镜头的上下两侧,学生观察物距、像距的大小关系十分明显,对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也会一目了然。然后再让学生亲手把拆下的平面镜恢复原位,这时天棚顶上的像便会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其他同学不必再仰头观察像了,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方便。通过这样的简单操作同学们会自然地说出平面镜在此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门艺术,构建物理思维过程的方法也不拘一格,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时时处处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同,教师应该多走近学生的生活,多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

节, 当遇到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难点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该“出口”时就“出口”,该“出手”时便“出手”,而不能当旁观者。

此外,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对于某些物理概念的理解还不能立刻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方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涵加以深刻的剖析和充分的挖掘,这是构建学生物理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生活中的透镜》一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怎样改变照相机底片上的像的大小,我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模拟照相机,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兴奋地发现只要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一些,再把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些就可以使光屏上的像变大。事实证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很顺利地突破了难点,而且印象也很深刻。不过,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上述这种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知道了只要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就可以使像再变大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应该再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物理知识的内涵,让学生从理性认识角度上理解要想使照相机底片上的像变大,只靠把照相机移近被拍摄的物体(减小物距)是不够的,因为刚才学生在实验中已经发现当物距变化时,像距也会随之改变,如果不同时改变像距那么底片上的像就是模糊的。我们为了得到物体清晰的像就必须再把照相机的镜头向前伸来使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变大,可是在镜头前伸增大像距的同时物距又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物距和像距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里隐含着变量牵制的问

题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注意的一个疏漏之处,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把自己的认识程度也只停留在物理知识的表层,这一点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加以注意。

综上,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而构建这一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逻辑性和连续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合理而有序地设置教学环节,相信我们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实现!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四:WL8-032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编号: WL-8-032

物理 导 学 案 设 计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五:生活中的透镜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用于实际之中。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达到会使会用的目的。

对于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透镜的成像规律有机的融合到照相机、投影和放大镜之中,二是利用光具座让学生来进行调节,体会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现代化的音像设备的介绍来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效果上来看基本达到了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做到了将繁杂的知识用清晰的知道线条展示出来,主要体现在:

1、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2、学生在动手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将抽象的知识蕴于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感悟了知识。 但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让人感觉不如意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语言多,有许多东西可以让学生讲而教师却代替了;

2、教师的语言有时还有重复现象,必要的重复还是可

以的,这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3、在小结中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在讲照相机时提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教师应在板书中体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八年级物理组 陈建玲

2011年10月24日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六:《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3.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习。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七:生活中的透镜(有反思)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弄清楚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大致构造及成像性质。

法制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方面的法律法规。 教 具: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

毛玻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以像片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照相机为什么能拍摄风景,人物呢?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播放课件1生活中透镜)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思考:生活当中我们使用的照相机的机构是怎样的呢,并且指出照相机的结构的名称,以及照相机的原理

【合作探究】

(一)照相机

1、学生演示实验:凸透镜成缩小像特点

2、学生指出照相机由镜头、调焦环、光圈、机箱、快门、胶片等

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二)投影仪

1、同过课件,先请大家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 学生观察,教师介绍投影仪的结构。】

板书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等组成。

演示实验: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特点

板书 原理: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师]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光路图再来认识一下,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课件展示:投影仪的原理)

(投影时物体离镜头距离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再一起了解下使用投影仪的注意问题。(投影仪的使用)

(注意解释一下如何才是倒放)

[师]投影仪中还有一种是实物投影仪它能直接投影实物,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使用时更方便。 [师](拓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还会用到另一种仪器——幻灯机,它和我们学习的投影仪相似,也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制成。所不同的是幻灯机必须使用幻灯片,另外它是直接投影在屏幕上。

(三)放大镜

[师]放大镜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透镜之一,我们的桌上就有放大镜,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的构造,看

看它是哪一种透镜?

[生]凸透镜。

[师]很好,回答得非常正确。放大镜顾名思义就是能起到放大作用的透镜,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 (学生实验,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

[师]大家刚才都动手了,很好。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生]让放大镜贴着书本,再慢慢的拿开,发现字是越来越大。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你们刚才在使用放大镜时观察到的像的特点是怎样的? [生]呈正立、放大的像。

[师]很好。大家在刚才使用放大镜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利用放大镜观察到的像一定都是放大的么?大家都实验一下。

学生实验后,请同学回答。

[生]放大镜贴着书本慢慢移开,字是先变大变清晰,但后来变得模糊,看不清,再到后来观察到前方的物体呈现出了倒立、缩小的像。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回答得也非常准确。看来,放大镜要体现其功能,它和物体的距离必须适中。(顺便介绍后出现的情况是照相机的原理)

(四)实像和虚像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平面镜、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都能成像,但实际上,这些像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有实像和虚像之分。

板书 实像和虚像

板书 实像是由实际光会聚而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师](播放幻灯片 实像和虚像)

如小孔成的像,照相机、投影仪和幻灯机的像等。

板书 虚像是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师]如平面镜成像、“眼睛受骗”、放大镜的像等。

课堂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和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实像和虚像。

达标检测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 ) 镜,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能在底片上得到一个( ) 的( ) 的实像,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想使底片上的人像大一些,照相机和被照物体之间的距离应该调( ) ;用照相机照相时,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 ) 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 ) 控制曝光的时间。

2、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 ) 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它形成一个(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图像。

3、放大镜也是( )。观察时把它放在( )(选填“上方”或“下方”)。可以看到物体(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布置作业:p96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也为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做好了准备。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正立放大的虚像,从而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征有哪些,这样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也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对比实验数据,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八:透镜教学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透镜》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现将本人所执教的《透镜》一节进行反思如下: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利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 2009年济南全运会两个不同圣火采集的图片、让同学们认真观察两张图片中镜子与火炬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入新课。初三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还比较陌生,在引入新课时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看和动手摸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从而总结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并不是很多,所以通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有关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光心、主光轴。我采用多媒体动画播放把这一抽象的问题给简单化和形象化,从而便于学生掌握。

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采用了先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初步判断了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同,再利用激光笔和透镜对具体的光线进行探究。有了这一过渡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光线更靠近于主光轴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光线更远离主光轴。同时这里我也把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这样既解决了演示效果可见度差和学生参与度低的缺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发现实际效果很好。对于透镜对特殊光线的作用我采用在实验中穿插进行,最后通过作图进行概括,这为下一节学习生活中的透镜打下基础。在掌握测凸透镜焦距,学生讨论自主归纳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由于课堂条件的限制我没有利用太阳光,而是让学生利用小手电或激光笔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结果差距就较大,所以没有总结实验的数据,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但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比较不同凸透镜的焦距,通过比较发现凸透镜凸起程度不同会聚能力不同这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教学打下基础。

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本节课我通过走进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为小明解决两个问题,来感知透镜给生活来到了好处,也带来了不足之处,从而能辩证的认识透镜,利用透镜生活服务。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采用学生先自己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回顾查漏补缺,同桌交流、班内交流的步骤进行,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讨论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针对本节课我认为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好以下几点:

1、进一步在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

2、加强实验的改进与完善,使实验效果明显,实验器材简单化,便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九:透镜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标要求: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单纯的局限于常识性了解,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各种应用中透镜成像的特点,进而为后一节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做铺垫。使学生先知道凸透镜能成像并有实像和虚像两种。

教学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先复习了上节的内容。通过提问看出学生掌握的还不够扎实。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又不能细致的加以讲解,于是就放在一边继续讲新课。课后想起来问题是出在前一节讲完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加以消化所学知识就继续下节内容。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因此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调整好教学计划,在每堂新课后都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来消化当堂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前面的学习效果并未影响下面的教学,随后讲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资源后总结。由于视频资源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学习兴趣浓厚,所以很顺利的就总结出结论,但由于调焦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就较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板书反复的画图讲解,才有些勉强的使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点并且花费的时间也较多。虽然有些知识点不是重难点,大纲也没有具体要求,但考题也时而会出现,所以我认为所花费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进行的都很顺利,最后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本堂教学,发现了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教学进度的掌握,不能一味的追求进度,要以学生的认识度为前提,适当调整。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由一节拆分为两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全理解、学会。完全要好于只完成进度而没有完全学会,这才是教育教学应该做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逐步的完善自我。为更好的教学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是与缺点,及时改正,所以不愧对学校和家长对我的信任。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篇十:透镜教学设计及反思

《透镜》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透镜是照相机、幻灯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所以这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能够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领略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以及成像现象的奥秘,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②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1.透镜的初步知识;

2.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1.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理解三条特殊的光路;

2.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力。

五、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发现法。

六、学生学法

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练习。

七、教学器材

透镜组、老花镜、近视镜、激光笔、小手电筒。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二)新课讲解

1、认识透镜

(1)透镜的分类

①什么是透镜?透镜不同于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各类面镜,它是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

制成的光学元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

②让学生仔细观察外观相似的近视镜和老花镜,说出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其他学生也可借助眼镜纸摸凸透镜和凹透镜,感知其差别。

③对透镜命名。

④展示各种形状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分类。

(2)主光轴、光心

引导学生发现透镜表面的共同特点,教师用圆规、三角板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形成,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的概念。

2、探究透镜的作用

(1)提出问题:透镜对光的作用相同吗?有怎样的作用?

(2)猜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者 你做的小实验,你可以初步判断透镜对

光的作用。

(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利用激光笔显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况

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指出焦点和焦距,并指明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的形成原因,指出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4)想想做做:

我们知道太阳光线也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

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

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平行光会聚法测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张白纸,改变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5)问题:

现在如果入射光线从焦点发出,射出的光线射向什么方向,谁能画出

来?为什么?

用激光笔显示两条任意方向入射的光线,让其通过透镜,观察射出的光线。

3、师生交流讨论、归纳结论

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你觉得经过透镜以后的光线发生了

什么变化?

(1)射出的光线跟原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2)射出的光线跟原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九、课堂练习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___________。

3、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一个透镜有两个___________。

十、本课小结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3、关于透镜的概念:

(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光 心(O)---主光轴上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焦 点( 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4)焦 距( 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4、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作用: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 过 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异侧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

十一、作业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十二、教学反思

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在合作中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在教学中,只有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才能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