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一: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青岛举行,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①。

(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第2种较麻烦;第3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

(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多说计算过程。)

2.小试身手,火眼金睛(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四、总结,布置作业。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二:青岛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胶州市五里小学 韩光星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结合情景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剪纸艺术在我国民间已流传很久,向阳小学的同学们在美术课上,也开展了剪纸艺术课,看,这是同学们的比赛作品(看图上的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很棒。

请同学们观察信息窗,说说你都了解了哪学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问题:

(1)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剪蝴蝶比剪鲤鱼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 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13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列出算式:+= 88

①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 13学生交流。求与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88

13②+= 应该怎样计算? 88

先让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③说说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算,再小组交流。 13413134如:+= +== 8888888

1341131341+== +=== 888288882

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④规范计算过程。 41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82

41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就是,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82

⑤最简分数。 1341师: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8892

学生交流什么叫最简分数?

师:你能说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学生举例,集体订正。

2.理解约分的含义。

①尝试“变”分数。 16你能把这个分数()变成分子、分母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且大小24

不变吗?

②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师: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③归纳意义: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学生理解约分的意义,并说说约分满足几个条件。

④规范格式

如:(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一次性约分)

三、拓宽应用。

1.计算:

14524153++= 99889988

让学生试做,订正时,学生说说减法是怎样算的?

2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内。

最简分数( )

3.把下列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四、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并了解了约分的意义,掌握了约分的方法。回顾本课教学过程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由于本课时知识点比较多,新授知识用的时间比较多,导致练习时间太少。 24二、当引导学生认识了最简分数后,直接把“你能把化成最简分数吗?”这30

个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有些学生一时有点不知所措,如果我能换一种说法:你24能把这个分数()变成分子、分母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且大小不30

变吗?,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三、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时,我提倡形式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进行一次约分,我忽视了有一部分学生找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有困难,这样会导致约分出错。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约分。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三: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分数的加减法(一)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加减法(一)

第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情景探索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请欣赏下面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中也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出示情境中的问题

让学生仔细读里面的信息理解题意

重点让学生理解剪完后没有剩余是什么意思?

2.猜想: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追问: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预设:剪一剪或摆一摆等

3,.动手操作验证

让学生摆一摆,并记录自己用的是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分别是怎样摆的。(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交流

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摆的。用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每行摆几个,摆几行(教师根据学生说的用课件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摆的结果)。

追问:如果要摆得快一些,应该选哪一种?

4.引导自主探索

谈话:你们怎样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厘米的正方形来摆呢?

(引导学生说出1、2、3、6都是18和24的因数或是24和18的公因数。)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24和18的因数

小结:1、2、3、6是24和18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可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5.用集合圈来表示24和18的因数与公因数。(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集合圈的组成)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你能把上面的结果填到下面的集合圈里吗?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24和18公有的因数

学生试填。交流时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特别指导公因数的填法,不能重复。

[设计意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形成的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观察发现、探索交流

怎样来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呢?

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独立找一找,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

(1) 列举法

(2) 重点讲解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

(3) 强调每次都用12和18的公因数去除,一直除到商的公因数只有1为

止。再把除数相乘。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基础练习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36和60 27和9

指生板演,订正

3.自主练习3

出示题目后,问: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就是求什么?

理解题意后学生自主完成。订正。

4. 自主练习8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注重认知结构的深化和发展。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在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

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板书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列举法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18的因数有:1、2、3、6、9、18

24和18的公因数有:1、2、4、6

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

短除法

参考教学设计网址:

1.

2.

3.

第2课时 最大公因数练习课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四: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第__10_册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第_10_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五:青岛版五年级数学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我学会了吗 教学设计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六: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教案

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29页。 教材简析: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4,6,8,12,24 1,2,3,6,9,18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 4,6, 8,12,24 1,2,3, 6 , 9,18

24和18共有的因数 1, 2, 3, 6,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 18 用公因数2去除 用公因数3去除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达标题:

自主练习2 、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 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 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 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2.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 (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

1.p32自主练习 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 8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达标题:p32自主练习 5、6

信息窗2:剪纸

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约分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认识最简分数。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约分的意义和方法。绿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 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4.规范计算过程。 1/8+3/8=1+3/8=4/8=1/2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 8.最简分数

(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2.判断3/36、6/8是最简分数? 三、达标题:

1.第一关:必答题(由每组派代表上台计算) + + 2/9+4/9 5/9+4/9 3/10+9/10 2.第二关: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 )。 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 ( ) 3.第三关: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总结评价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 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 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解法、最简分数,复习最大公因数,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约分进行铺垫。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 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 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 (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设计意图]串联情境,引出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生活经验,又可以引入下一步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归纳方法 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归纳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让多数学生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认识。 四、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五、总结评价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信息窗3 作品统计

课题: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材P38-4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出示课件)

1、5/6的分数单位是( ) 3/8是( )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2、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

生: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 13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15. 二、情境导入新知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七:三年级分数加减法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化马湾中心小学 高艳霞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圆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 从情境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 解决问题:“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

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谈话:怎样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2、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图片折一折、涂一涂,看看3/8+4/8是不是等于7/8,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4、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5、小练习(4道同分母分数加法)

6、观察以上4道算式,你有哪些发现?

分母相同——同分母分数

7、对比总结、深化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解决问题:成年人的下身比上身长的部分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独立计算

谈话: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想一想:同分母分数减法怎样计算?

2、班内交流

3、小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通过刚才的计算,总结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 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化马湾中心小学

高艳霞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八:三年级数学上册 奇妙的变化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案 青岛版

奇妙的变化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师: +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 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九:塔耳堡小学青岛版三上《简单分数加减法》

青岛版 简单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篇十:四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加减法(一)1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

若干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若干张边长1-8厘米的各种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剪纸作品吗?今天,我们来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剪纸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活动二

1.要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

2.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学生分组进行拼摆并按有剩余和没剩余两种情况进行记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分类板书。

4.独立观察,总结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5.学生观察集合图,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活动三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学生交流。

3.教师教授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1、3题。

活动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的感受。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