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一: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二: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描写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背诵古诗《山行》。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3)出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让学生各自试读,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啼 (叫) 愁(忧虑) 寺(庙) 教者讲: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该市的南面有座山叫姑苏山而得名。

3.师生合作探究这首诗的意思。

(1)学生能够讲出:月亮西沉了,乌鸦在啼叫,满地是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半夜里飘到了客船上。

(2)学生不大理解“对愁眠”的意思。

xiaoxue.xuekeedu.com

(3)教者讲: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要调整词序并适当补充一些话。

大意是:(看到这一切)面对江上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 (我)心里忧愁,很难睡得着。

(4)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枫桥夜泊》全诗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1.再次朗读全诗,思考: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通过写他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心中难以言说的忧愁。板书:所见 所闻)

2.比较《山行》与《枫桥夜泊》中的两个“寒山”。 《山行》中的“寒山”指的是“充满凉意的山林”。《枫桥夜泊》中的“寒山”是寺庙的名字。

3.反复朗读,做到能背诵 。 4.指名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上下结构,写时笔画要紧凑,下部的“心”字底写时稍大,要能托住上部。

2.学生描红、仿影。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所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三: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春”人“秋”,引出《山行》

1.你们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1)指名背《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2)指名背《春晓》(作者孟浩然)。

2.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人写秋天的诗:《山行》。

3.板书课题。山行

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走的意思。作者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杜牧。他与当时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被后人并称“小李杜”。他的诗和文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初读指导

1.让学生速读全诗,画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意思。

xiaoxue.xuekeedu.com

径:小路。

枫林:枫树林。枫树,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秋季变红色。

2.质疑,解疑。

(1)学生质疑:“远上寒山石径斜”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白云生处”?“坐”怎么讲?“红于”的“于”怎么理解?

(2)解疑:①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要调整一些词在句子里的顺序。“远上”是向远处伸展;“寒山”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石径”是石头小路;“斜”是弯弯曲曲的意思,为求押韵,可以读作“xi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②“白云生处”是指白云飘浮的地方。③再次查字典弄懂“坐”、“红于”的“于”的意思。“坐”是因为的意思;“红于”的“于”有比„„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1.反复吟诵,体会诗意。

2.各自试讲,相互交流并提出补充、纠正意见。

3.指名说说《山行》这首诗的意思。

4.观察插图,闭目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

5.讨论:在《山行》一诗中,诗人写了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这是“远景”。还写了枫林的红叶,这是“近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的感情。板书:远景 近景)

四、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左右结构,写时要左窄右宽,“彳”第一笔撇短,第二笔稍长,“竖”要稍短,“横撇”收,“点”写长些。“工”最后一笔要写平。

2学生描红、仿影。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近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四: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山行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2.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解题。

(4)介绍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2)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质疑。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六: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教案21古诗两首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七: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够准确无误地认读8个生字,区分形近字。

2.借助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所看到的画面,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通过对比诵读,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5.欣赏两首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秋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逐渐具有阅读和积累古诗的愿望。

【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品诗意,悟诗韵。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基于教材特点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绝好途径。《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这两首都是以“秋”为主题,将诗、景、画、情巧妙的融为一体的诗歌。《山行》的作者是唐代

诗人杜牧,这是一首描写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画面优美,色彩明艳,给人欢快、愉悦的感觉。而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诗中的残月、寒鸦、霜天、寒寺、江枫、渔火和泊船这些自然景物给人冷峻、寂寥的感觉,渲染了诗人旅途的孤愁情怀。两首诗虽然都是以写景为主的,但《山行》是因作者之“爱”,看到的山中之物都是美好的;而《枫桥夜泊》因作者之“愁”,看到及感受到的景物都是凄凉的,更是孤独的。所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比诵读,感受两首诗所表达出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

3.基于学生实际

三年级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不再是识字教学,而是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这两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让学生整体把握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字义的理解,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降低了逐句直译的难度。再让学生通过对比诵读,进入文本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的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

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揣摩、领悟两位诗人的情感,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借景抒情的精妙。

【评价设计】

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在评价上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两种途径,课后反馈分笔试和口试,从而检验目标的贴切性和达成度。

目标1,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维度。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相互交流来巩固,再借助读生字、读词的方法来检测掌握情况。课后反馈的第1题,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常用的形近字对比的方法进行测试。

目标2,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维度。这两首古诗的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让学生整体把握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字义的理解,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降低了逐句直译的难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说”这个环节检测学生是否能运用此方法对进行古诗了有效理解,在交流和评议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后反馈中的第3题和第5题就是检测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

目标3和目标5,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让学生通过对比诵读进入文本,欣赏诗人眼中不同的秋景,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的内心世界。在课后反馈中,通过第4题和第6题来进行展示。

目标4,是“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4的检测,更多的通过介绍诗人的环节体现,这是课堂内的交流,在课后第2题也有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预设与生成的一种诊断,只有在课前、课中、课后认真备学生,并时刻关注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教学过程预案】

一、谈话导入

1.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假如四季都有颜色,那么,你认为它们各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同学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了神秘的四季所展示给我们多彩的一面,体会到了同样的季节可能因为我们看到的颜色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大相径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杜牧的《山行》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跟随他们去欣赏诗中描绘的景色,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由谈四季的颜色导入,既让学生感受了四季的绚丽多姿,又引向了对诗歌相同题材却不同风格的思考。】

2.哪位同学先来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呢?

二、初读课文,求同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诗句。思考:这两首诗和哪一个季节有关。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通过观察与比较等方法准确识记生字,指名认读。

(2)这两首诗都和秋天有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小组为单位,结合插图、工具书理解诗题、诗句意思。

(1)交流,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

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在教学中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既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降低了逐句直译的难度,一举多得。】

(3)查阅工具书和利用图片提示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4.出示课文,指名朗读。

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师示范,生跟读,试读,个别读。

【设计意图:唐诗之所以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让学生浅吟低诵,品味诗词的韵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再读古诗,探异

1.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

【设计意图:此时利用两首诗的异,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一爱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

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大家。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四、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1.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

2.同样是秋天,同样是秋景,杜牧喜爱不已,张继却愁绪万千,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有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两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3.难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景把这情表达出来。请再读这两首诗,好好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五、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两位诗人去感受了截然不同的秋景图,课后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或文章,去更多的了解多姿多彩的秋天。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材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作业设计】

1.区分下列形近字。

径( ) 霜( ) 愁( ) 城( )

经( ) 雪( ) 秋( ) 诚( )

2.填空。

《山行》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季的景色。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 .

枫桥夜泊 .

4.通过学习,我知道《山行》诗中“_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枫桥夜泊》中“____”字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5.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所描绘的画面。

6.展示我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八: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五册全册语文教案

1、 让我们荡双桨

一、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二、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 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 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 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 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 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口头扩词:

荡( )( )( )推( ) ( ) ( )

课( )( )( )墙( ) ( ) ( )

2区别助词:

谁( )狼( )消( )西 ( )

推( )浪( ) 悄( )洒 ( )

3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 尽情的 ( )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 "、"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 (欣赏) 自然

迎、洒、望、听 (歌唱)热爱 党

问 谁安排 (感情) 祖国

2、 学会查"无字词典"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 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二、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查字典,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2 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 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⑵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板书: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看图1>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

"无字词典"指什么?

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

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读后讨论: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

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三、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怎样查"无字词典"?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板书:

2 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 -------晒焉

涌,撞,崩-------惊涛拍岸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九: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 山行 1教案 苏教版

山行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情感目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

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篇十: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一》教学设计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