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一: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探索、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概率”概念枯燥抽象,学生似懂非懂;抛币试验简单无趣,道理似易实难;教学活动,单调乏味;思辩之美,无从体会——“随机事件的概率”对许多高中教师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抛币试验是取是舍?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是否必要?再三权衡,笔者认为,抛币试验是本节课的精华,唯有亲历随机过程,体会其随机性与规律性,才能真正理解概率概念;另外,关于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笔者则一笔带过——因为频率估计概率,重在其思想方法,而非具体操练,而且对具体估计值的处理,没有确信的统一方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随机现象有趣的一面,纠正生活中一些错误常识,更客观的看待一些“偶然”情况;能使学生在紧张而活泼的教学环节中,亲历随机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过程;能使学生初步理解随机性,并感受利用统计方法处理随机性中的规律性——随机性是表象,规律性才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当然,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使严谨的课堂更具弹性,我还做了其他准备,比如模拟抛掷骰子试验,赌徒分金币等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适时的给学生拓宽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创设情境,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发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且不可因教学时间紧而淡化概念、模型构建的过程否则,学生因获得孤立的概念、模型,无法在纷繁的问题情景中去辨认,从而导致解题思想僵化.构建知识网络,引导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即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 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因题设条件理解不准,某个概念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在概率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获取模型选取的经验,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经验丰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二:随机事件教学反思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

随机事件

本节课,在课堂上我先由生活实际的例子吸引学生,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自己说一说,练一练,创造了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加深对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这三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了试验、观察、探究、归纳和总结的思想方法,符合新课标理念。在授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 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上完《随机事件》这一节课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本节重点在于对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这三个概念的正确理解,这方面应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从而加深对事件的进一步理解的和正确应用。 概率的意义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25.1.1节随机事件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体验用事件发生的频率去刻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而得到概率的定义

.1.对概率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后,发现事件发生的频率可以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特点,这节课以用掷硬币方法分配球票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猜测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这符合《新课标》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的理念.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情境,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而且会促进他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大胆猜想,主动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为寻求问题解决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更重要的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随机现象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概率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对随机事件的探索过程,通过与他人合作探究,使学生自我主动修正错误经验,揭示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从而逐步建立正确的随机观念,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概率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在教学中,力求向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注意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程度、自信心、是否愿意交流等,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与鼓励.

用列举法求概率

上课时我用体育彩票的这一随机事件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写一组数据,然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得到中奖号码是多少,学生很想增大自己的中奖几率,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以游戏形式展开:第一个游戏:前后桌四名同学是一组,以玩“手心手背“的游戏决出胜者;第二个游戏:老师准备了四道题(本节课需要用到的旧知识),请第一个游戏胜出的同学进行抢答,按成绩取前三名。第三个游戏:请第二个游戏胜出的名同学到前面来,面朝大家,老师发给每人一枚一角硬币,每人连续掷三次,三次都是正面的为胜,最后得胜者就是今天的幸运同学。”设置这三个游戏环节我想达到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公平性,渗透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条件,体会随机思想。以比赛的形式复习已有的概率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一章知识的兴趣,

最后通过第三个游戏为问题背景,引入新课。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将一枚一角硬币连续掷三次的游戏。游戏结束,我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能否从刚才的游戏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一个同学马上举手回答:“我想知道一枚硬币

连续掷三次正面都朝上的概率是多大?”我马上予以肯定:“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太好了,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实践,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课下有几个同学还追着我问:“老师,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两个同学玩手心手背的游戏中,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四分之一。如果换成三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八分之一,如果换成四个同学,全出手背的概率是十六分之一,假设咱们班的32名同学都来参与,那么一起出手背的概率应该是2的32次方分之一,对不对?”我高兴的回答:“对!你们真是又聪明又肯动脑,真是了不起!”新课的引入,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同时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新课导入得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情景,设计好的引入环节,争取利用较短的时 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本节课是在前面对于结果个别有限且每个结果可能性相等的随机事件,去用列举法来解决的基础上人人统计式试验频率的角度去研究一些随机试验中事件的概率,由于此方法不受列举法求概率的两个条件限制,所以本节要强调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怎么用这种方法求概率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插入教学片断,在复习引入阶段首先把提出什么叫概率,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条件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略加思考就回答上来,虽然有的同学表述的不够规范,但基本思想相差不大,但是出于为本节课后面要用到以前的频数频率知识点的应用,又提出了“什么叫频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这个知识点的时间相隔时间比较长了,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花了一点时间,其实教完本课后感觉在这里没必要提出个这问题,因为后面的统计中有频数m,有总数n,有事件发生的频率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没必要在复习引入阶段让学生描述什么是频率,如果把这个问题所花费时间去间接的描述为什么不能用列举法去求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原因上来,可能效果要好的多,也为后段的练习腾出了一点时间。在举的两个不能用列举法概率的例子时,课前设计的时候主要是从后面第二课时的两个例题中的题材,主要考虑是在这里举这两例子可以为第二课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做些铺垫,把似乎感觉这两个例子用在这里不是特别恰当,不能很好地说明不能用列举法求这两件事的概率的原因,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运用身边的活生生的典型,贴切的例子更有例子教学。纵观本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板书的知识点,没有板书,主要原因是本节知识点不列于板书,所需时间较长,怕影响授课时间,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把这个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形式,提前预设,即巩固了学生的记忆,也让学生更加直现了解本节所需要点掌握的内容,一举两得。本节的教学节奏慢也是本节里显得有些忽忙结束的原因,导致教学节奏慢与本人教学习惯有一定关系,长期养成的一个习惯,总是担心讲的不够全面,生怕学生没听懂,

以致课堂容量显得有点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训练,以后还是争取精讲、多练、有时间练。

总之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完成了,重难点出突出了,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够完美,或者说还存在问题,是以后需要努力探索和改进的,争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一个问题,讲解透彻,训练到位,而非法泛泛而讲,力争做到节节课能解。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三: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梁潇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本节课“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定义及统计算法。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作为“概率统计”这个学习领域中的第一节课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以初中概率学为基础,又为选修2-3重新进行了知识建构,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结合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2、教学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概率的统计定义;③概率的性质. 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 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对频率与概率的关联有一定的认识,有阅读、观察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能力。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相对较弱,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掘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事件的分类;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概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

难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

由于概念比较抽象,突破难点的重要途径是注重它们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五、学法与教学用具: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发发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确定其大小的方法;

2、教学用具:硬币,幻灯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四:9上25.1《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很多环节都是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不足之处

生活中事件包含丰富的随机性以及随机中有规律性的辨证思想.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看,初中阶段只是辨证思维的萌芽,还很不成熟.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没有过分注意体现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创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五:9上25.2《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告诉我们 :“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课通过“摸球”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分析的能力,了解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因素.“摸球”试验操作方便、简单且可重复,又为学生所熟知,学生做起来感觉亲切,有趣,并且容易依据生活经验猜到正确结论,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历经“猜测—动手操作—收集数据—数据处理—验证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特点以及影响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客观条件.

随机事件来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成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生活的知识数学化,师生要共同努力才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部分学习任务.

2.不足之处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没有过分注意纠正学生的不准确的用语.本小节知识是教学难点,相关结论应由学生得出,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教师总结:要判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必须经过大量重复试验.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本节课的归宿.要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目的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理念.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六: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李代友

案例的背景: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

课题: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案设计说明】

1.作为高中数学必修内容的最后一个部份,本章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概率,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获得今日社会的广泛应用、概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通常识的今天,对它进行初步学习更是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获得概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思考方法,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为到高中三年级以及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索为主线,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发展方向。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而本课的设计主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方面作一尝试。

教案及其分析: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随机事件的概率》

【知识与技能】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过程能力与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理解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其发生呈现规律性

3.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及概率的性质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

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

能力练习:以实验沟通频率与概率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在概率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实验思想及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严谨性。

【教学模式】探究讨论式

【探究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名数学家=10个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布: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这句话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来历.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认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

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在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确定性现象,一般有着较明显的内在规律,因此比较容易掌握它.而随机现象,由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它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我们把随机现象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二).探索研究:

1.随机事件

(出示投影)下列哪些是随机事件?

(1)导体通电时发热;

(2)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3)抛一石块,下落;

(4)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5)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6)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 时,冰融化.

由一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可让学生再分别举一些例子.

[目的在于让学生认清、分清几种事件的区别]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七:9上25.3《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概率的意义

1.成功之处

新课的引入,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同时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新课导入得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情景,设计好的引入环节,争取利用较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能对简单事件进行概率计算.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关概率知识的事件,在教学中,我将这些事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不再单一、枯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收获,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理解概率的意义:

体会概率的意义不仅是本节、本章的重点,也是学好本章的关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概率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科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的众多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随机观念,才能从容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通过掷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在大量做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

2)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学习概率,必须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和概率论的基本思想,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真正树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3)教学方式的开放:运用了讨论发现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在知识的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

2.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概率的意义理解不透,对“在事件发生之前,并不能确定会出现哪种结果.”理解尚可,但对“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就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的理解就颇为费力了。

3.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生实验时,部分学生抱着“好玩,有趣”的思想去做实验,却忘记思考其中的规律与道理.甚至有学生记录结果不实事求是,认为“反正结果不确定” .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八:9上25.5《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内容跟实际生活经验较为接近,在教学设计中,我从转盘游戏等话题组织教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趣味性,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新课程理念。根据本人对前几年中考试题的一些分析,等可能事件中的两步实验是中考的热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应用与拓展环节,如何利用树状图或列表分析事件的各种可能性结果,从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可知,有90%的学生已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落实,难点突破。

2.不足之处

本节课感悟最深刻的是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课堂中师生的心态也会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而发生变化,教师不应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强行抑制学生的各种思路和想法,而应该允许学生“插嘴”、“打断”、“不举手就发言”,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尽可能使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使课堂具有良好的生成性。 教具的缺乏导致学生不能亲自动手试验,由于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具,我只能自制教具,导致“转盘游戏”只能有我演示,学生观看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对不确定性体会不深,为此,我不得不通过口述在加课件演示重复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本节课还有一个疏忽比较大的地方,对解题过程的书写不够规范完整,本节所学的概率计算公式应用的前提是等可能性事件,但是,在过程的板演中,都对这一条件进行了略写,只是重在分析方法,导致学生也养成不规范的解题习惯,“课堂细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九:随机事件教案和反思

《随机事件》(第一课时)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2、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随机事件概念的形成,理解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变化规律 突破重点、难点方法: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并注意同学间的互相协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循序渐进,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师和学生做抽牌、摸球游戏,在游戏中得出判断事件结果的三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通过“抽牌”和“摸球”这两个游戏,让学生感受到随机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引出课题。

活动一、

1、从老师手中的四张扑克牌中,在看不见正面的情况下,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是红牌还是黑牌?

2、从老师手中的八张扑克牌中,在看不见正面的情况下,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是红牌还是黑牌?

活动二

下列事件中哪些必然会发生,哪些必然不会发生,哪些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发生?

1、在地球上,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有一匹马奔跑的速度是70千米/秒。

3、明天,我买一注体育彩票,得500万大奖。

4、用长为3cm、4cm、7cm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一个三角形。

5、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6、2010年12月1日当天我市下雨。

7、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纯净水会结成冰。

活动三

在不透明的纸箱中有若干除颜色以外均相同的小球,三人每次都能摸到红球吗?

数学中在一定条件下:

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

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

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活动四、数学和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如下事件:

在空地上抛掷一球,球终将下落

太阳从西边升起

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1、下列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 哪些事件是不可能事件,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说明理由.

(1)在地球上,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小明想用长度为10cm,20cm,40cm 的小木条首尾连接, 做一个三角形.

(3)明天会下雨。

(4)一袋中在若干球,其中有2个红球,小红从中摸出3个球,都是红球

2、填空:

(1)-a是负数。属于事件

-a是负数。属于必然事件。

-a是负数。属于不可能事件。

3、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至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

向上一面的数字大于0.属于什么事件?

你能就以上背景举出不可能事件和随机

事件的例子吗?

请你举出一个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例子。

活动五

谈一谈你的收获

活动六

作业:P126练习

P131习题1

《优化课堂作业》P75随机事件

教学反思

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常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性上接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通过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四道题目层层递进,重视课本习题的同时,又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习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3题可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第四题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强化理解三个事件的概念,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随机事件教学反思篇十:2011-随机事件概率反思new

概念课,一样可以精彩

----“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的教学反思

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 何韬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数学必修3教材第三章《概率》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内容相对简单,却是难现精彩,但我相信,即便是这样的概念课,同样会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非常乐意去亲历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诸多事情,这是积极因素,但学生对抽象乏味的概念课通常不太感兴趣,而且常常会因为一点阻碍而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本节课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充分调动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应该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精心的设计,在课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在课后进行了一些反思,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我用二战期间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1名数学家=10个师”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指导阅读,检测总结的方式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初步了解事件的种类。这个做法,从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好几位学生又反复确认此故事是否为真实的历史典故,仍旧对其感到不可思议。由此可见,运用此典故引入课堂突出了概率的重要,而且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设计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自学,问答——动手试验,引出概念——适时反馈,强化理解——例题分析----畅所欲言,归纳总结----延伸问题,延伸课堂”。其中,动手实验,引出概念为本节课的主基调,出发点是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在动手实验的体验中,理解随机事件每次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大量实验的规律性、稳定性,从而得出概率的概念。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和动手的能力,以及同学的分工、团队协作能力。下面,我将就主要环节的细节设计和教学效果对比而言来进行反思:

1. 实验前,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人准备一个硬币,然后在一个足够大的容器中摇晃,最后再将容器倒扣在桌面上。此举在于防止学生在课上做抛掷硬币实验时极有可能出现的满地找硬币的混乱场面,提高实验效率。事实证明,此举非常有效,满地找硬币的现象没有出现。而之后外教在MME课的概率一节上上演类似的自抛硬币时,硬币就顺着过道从讲台滚到了第二排座位处。

2. 实验中,我在大屏幕上设置了表格,方便大家记录。但我作为老师,考虑是问题是:实验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怎样用实验来充分地说明问题?这其实是问题的关键。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统计归纳,找出规律,这是需要具体去做、去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上课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这中间需要很多细节的考虑,需要教师理解教学设计背后的思想,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掌控课堂。在这节课中,我的想法是务必充分利用好任何一次实验的过程和数据,在时间空间都很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每一次机会,每一个资源。 于是,我要求学生试验之后与旁边的同学对比,安排组长统计本组数据后与个人数据对比,然后让各组之间互比。每一次对比之后,我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思考:你的实验结果与同学的一样吗?与本组实验的频率一样吗?各组实验的频率一样吗?为什么?如果你重新试验一次,结果还会一样

吗?为什么?最后,将各组数据汇总,输入计算器或电子表格,将各组频率与全班实验频率对比,并作出条形图,让全班同学从中寻找规律„„这些安排和反复的设问,无非就是突出频率的随机性,以及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中所蕴藏的规律性,必然性,进而引出概率的概念。

3. 掷币实验后,最后的结果我通过CASIO计算器的spreadsheet统计到全班数据如下,并作出条形图,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其中规律。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

为了避免试验的数据因为次数过少而可能出现过大的出入,影响实验效果,同时也为了让试验数据更有说服力,在这里,我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如果在实验中出现了过大的出入,则带领大家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事实是,课堂实验数据并不理想,大家也分析到了试验次数过少这个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使用准备好的掷币模拟软件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观察每次试验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观察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频率是否在某一个确定的常数附近摆动。电脑很快试验到数百次,上千次,在这个动态的,及时的频率计算显示中,随机事件大量试验体现出非常强的规律性,几乎是越来越紧密地围绕着0.5附近变化着。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历史上试验的真实数据,最多达到七万多次的真实掷币试验,再次不容质疑地体现出这种规律性,效果非常不错。

4. 顺着试验这个思路,总结之后,下课之前,我布置了三个任务,以期强化课堂所学方法,体现先猜后证的探索思想,试验方法寻求概率的方法,并且将课堂探索实验延伸到课后。其中的一个任务如下:

任务3:做同时抛掷两枚硬币的试验,观察试验结果.

(1)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 分别将它们表示出来.

(2)猜测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然后做100次试验,验证你的猜想。并由每种出现的频数、频率,估计每种结果的概率?

我问学生,抛掷两枚硬币,有几种可能?学生回答,4种,然后马上改口:3种。我不置可否,继续问道,那如果让你先猜一下每种可能的概率,你会认为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答:“三分之一”。这时候,我其实已经观察到有个别同学持怀疑态度,“4种可能吧……”。于是,我布置了任务,“好的,我们知道,得到概率最直接的方法是大量的实验,所以,现在请两位同学一组,每组进行尽可能多的试验,然后组长统计下来……”。同学们又开始实验起来,下课铃就在同学们的实验中响了,我想,孩子们会把这个探索的氛围和方法延伸到课后吧。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节课下来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经过反思,与沟通交流后,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尚需改进:

1、频数、频率、概率的概念突出不够,原因是概念给出比较晚,后面的使用次数就相对少了,概念的强化和反复略显不够。经过思考,我对概念教学的认识更为清晰了。概念的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还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多次地重复从而达到内化的过程。一个新的概念绝不仅仅是理解了它的形成和内涵就足够的,必须通过多次地重复,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正如同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一样,知道了怎样打旋转球之后,必须经过足够的重复训练后才能对它有更全面,更深入地领会,从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才能在以后的训练和实战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它。而且,从语言学上说,概念的用词也绝非随意,而是很有讲究。很多概念在我们学习它之前,就能通过字面上产生潜意识的、模糊的理解,这时候,不妨尝试慢慢地使用它们,在对比中,在学习中,更可能在未尝正确的使用中不断得到纠偏和修正,直至最后对概念的理解达到明朗化。这难道不是概念学习的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吗?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不也正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吗?因此,本节课,在正式给出频数、频率、概率之前,不妨先行部分适时地使用,尤其可以与次数,比例等这些近似词汇并行出现,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而非避之不及。这样,到给出概念之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就更加严谨,认识也就更加清晰,明朗化,理解自然就更深刻些了。

2、本节课的中心概念和思想“随机事件每次试验的结果是随机的,不能确定的,但多次重复试验却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强化次数不够。通过实验,对比,观察,分析规律,学生或许能达到知道、理解的程度,但难以达到理解后熟练表达的程度了。改进的方法是把握每次试验机会,更多一些在语言上、甚至板书上多次使用和强化。数学概念和思想的抽象性决定对它的理解需要多次强化和反复才能更加透彻。我想,这恰好也是当时在课堂上,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方法、思想时,很多学生难以正确表达所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3、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两个意外、机会,也许处理的并不是太好。一学生举出了一个概率的生活实例:“明天会下雨”是随机事件,而且是小概率事件。问为什么是小概率事件呢?学生解释因为现在天空晴朗,而且体感凉爽,并无湿、闷的感觉。此处体现出的概率并非前面所提到得大量重复实验得到,而是一种经验型的概率,即对过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而得出的概率。平时经常听到的天气预报类似“降雨概率为70%”,该属于此

类。只可惜当时,我竟然没有把握此时机进行知识拓展,有些可惜;还有一学生在总结提问时问道:抛硬币实验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好比说在沙地上。我的回答是:“在保证抛掷硬币事件的正常条件的前提下,没有第三种可能。所以,对于求事件的概率,务必要注意事件发生的条件。”其实,课后回想起来,解释是对的,但却失去了顺着学生思路,将概率所学再延伸到生活中的机会。数学上的概率是理论的,通常是可计算的,但若在实际生活中条件很多,难以一一列出,难以完全掌控时,最直接的概率求法就是从大量重复的实验中区发现规律,或是通过过往数据的统计分析来得到。绝好的将数学所学延伸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机会又哪会总有?至今觉得遗憾。

教学设计与实践,就像是身上的一双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好的教学设计会让实践有着明确的方向,而实践又同时能反过来给设计提供更好的修正和更多的改进。精心设计,经常反思,则会让双腿互相配合,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越走越远。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