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2    阅读: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 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二:八年级语文上册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0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两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质疑探究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用准确的语言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

3、两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各是什么?

4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 1984年 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

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如 1989年 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

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此外, 1989年 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1、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2、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__相同的两个短句。

(1)_提供了有利条件; (2)_提供了有利条件;

3、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和____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

4、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 (1)_______ (2)_______ 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

5、本文主要说明了( )

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B、预测地震的方法

C、预报地震的方法 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三:八年级语文(上)课后训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 (2)褶皱( ) (3)潮汐( ) ...

(4)劫难( ) (5)追溯( ) (6)遗骸( ) ...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3.阿西莫夫是______国______作家和______家。两篇短文均选自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太空“清洁工”

①浩瀚的太空,有许多人造航天器绕着地球运行。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着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着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另外,太空望远镜、空间轨道站日夜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进行着科学实验。

②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地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③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预期寿命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的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太空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④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 “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四台摄像机,能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温度骤然升高,它们将一同被烧掉。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层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时间,让它的残骸落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太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⑤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太空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但现在的做法还是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高,但是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划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们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太空垃圾,多完成一些清理工作。

4.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5.结合选文第③段内容,说明什么是“太空垃圾”。

6.选文第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三、综合运用

8.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材料:从早期的蒸汽机、火车、无线电,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基因技术,以及在

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说成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日本主办世博会,世博会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据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会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生直接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主要信息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信息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tún (2)zhě (3)xī (4)jié (5)sù (6)hái

2.B 提示: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故选B。

3.美 科普 科学幻想小说 《新疆域》

4. 太空“清洁工”

提示:本题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是指作为目标进行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本文标题即说明对象。

5.示例一:“太空垃圾”是指残留在太空中的报废卫星、因发射失败而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以及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示例二:“太空垃圾”是指遗留在太空中的失去地面控制的航天器以及火箭残骸。 提示:本题是对内容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考查。抓住“报废卫星”“航天器”“火箭残骸”等关键词,就能得出答案,要求语句通顺、简洁。

6.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及其用途(功能、功用)。

提示:本段考查对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可采用分层次法,根据内容分成两层,再分别概括出每层含义,即可得到答案。

7.示例:“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这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垃圾”的危害。

提示: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只要抓住文中运用修辞方法或运用描写的句子,从表达效果和说明内容上结合语境分析,就能够完整作答。

8.世博会是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平台 世博会可以起到推动主办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提示:读材料可知,材料写了两方面内容,找出起止,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出两方面内容即可。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四: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 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合作探究】

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

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精读精练】

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

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 .

地核( ): .

蜕变( ): .

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

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 1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

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答:

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

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

答: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五:最新精编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预习导学

1、课题解读 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

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

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

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 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3、查工具书,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遗骸( ) 褶皱 ( ) 劫难 ( ) chán chú( ) ...

鸟tún( )目 潮xī( ) yǎn( )射 二氧化guī( )

追溯( ): 天衣无( ):

4、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思考: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

恐龙呢?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2)自读课文《被压扁的砂子》,思考: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这篇文章

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1

合作探究

1、请比较这两篇文章并填写下表。

2、一个学科的发现竟揭开了另一学科之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这对我们的

学习有什么启发?

3、说说下列括号中语句的作用。

(1)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才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2)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

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提多么天衣无缝。)

(3)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致密。

4、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能力提升

2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

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追溯( ) 鸟臀目( ) 两栖动物( ) .....

(二)读第1-5自然段,完成下面3-6题。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2-4段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① ;

② ;

其依据分别

4、第2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5、第3段文字运用了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3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六: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重点)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难点)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二、预习热身

导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 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 ) 骨gé ( ) zhě( )皱 追sù( )

)难 ) 陨( )石 携( )带

2、解释词语

劫难: 追溯

天衣无缝: 致密:

3、整体阅读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自主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活动二 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活动三 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四、盘点提升

1、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2、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我的收获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七: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八: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师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八下语文配套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篇九:18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