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2    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一:四年级上数学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李东 本节课的教学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一课时。从整单元分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整单元的情景图主要从交通工具入手,要引入到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的教学。本节课的例题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那么,如何避免单调重复,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计算教学的学习中?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并让他们说说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亲切自然,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求知欲望,也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为后面新课口算教学做了较好的切入口。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口算方法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在交流反馈中,引出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意在通过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让他们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运用。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在学生进行方法讨论后,学生小组汇报的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对不同算法的算理梳理得不够明确,缺乏算法多样性和算法优化相统一的建设,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加培养孩子的汇报能力,最好能达到一节课师只说几句话,学生以自学和同学交流互学而学会知识宗旨教学。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欠感染力,对学生的表扬不够热情,以后多加训练。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展示课堂”活动中,教学《口算乘法》后

的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二: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实录

《口算乘法》课堂实录

衡阳市凯杰实验小学:蒋兰花

一、复习旧知:(课件出示)

6×3= 8×5= 4×9= 2×6=

4×22= 3×31= 11×6= 44×2= 指名口算。 师:你是如何计算3×31的?

生1:先算3×1=3,3×30=90,3+90=93。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2:还可以用列竖式笔算的方法,3×1=3,3×3=9,所以3×31=93。 师: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真牢固!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 创设情景

1.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郊游么?出去郊游,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生:汽车、公交车、摩托车、飞机、轮船„„

2.理解速度的含义 ,出示多媒体单元主题图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马车每小时行千米,汽车每小时行千米,„„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吗?师向学生介绍轮船及新型磁悬浮列车的速度。

教学设计意图:结合画面,介绍几种交通工具和新型磁悬浮列车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含义,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例1:

师:周末小明的爸爸选择骑自行车去野外郊游,谁来把题目读一遍?再全班读一遍题。

师:题中的16、3分别表示什么?

生:每小时行16千米是指自行车的速度,3小时是自行车行驶的时间。

师:3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什么?

生:也就是求3个16千米是多少?

(1) 列式:

师:你会列式解决吗?再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计算方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与大家分享呢?(生表述,师板书) 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3=30,再算6×3=18,最后30+18=48.

生2:我先算6×3=18,1×3=3,3+1=4,16×3=48.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16+16+16=48.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我们想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16×3=48。你们知道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吗?指名说一说。

生1:第1种算法是把16分成10和6,再用10×3=30,6×3=18,最后把30+18=48.生2:第2种方法是列竖式笔算的方法。 生3:第三种方法是3个16相加可以写成16+16+16=48.

(3) 总结归纳:

师:如果是口算的话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像这样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应该怎样口算呢?

师引导学生总结: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这两个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就是这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算法,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优化的口算方法,既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又体验算法更优化。

(3).课件出示练习屋: 指名口算,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18×4= 25×2=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口算方法。

2.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例2:

师:这次国庆黄金周,蒋老师去了我们湖南的著名旅游景点---张家界,你们知道我选择了什么交通工具吗?

(课件出示)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指名列式,板书:160×3=

师:这个算式你会口算吗?把你的口算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2)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生1、100×3=300 生2、16×3=48 生3: 1 6 0

60×3=180 160×3=480 × 3

300+180=480 4 8 0

师生对不同的算法进行点评,重点说出每种算法为什么要这样算?说出理由。

(3)师: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优化的口算方法。

(4)课件出示练习屋:

2×360= 150×6=

3.比较16×3和160×3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其中一个因数的末尾有0)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加清楚、深刻的认识到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乘法可以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引出课题:口算乘法(板书课题)。我们都是怎样口算的呢?指名举例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像这种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时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师:接下来就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来勇闯智慧城堡,敢不敢接受挑战啊?

第一关:勇攀高峰----口算抢答。(略)

第二关:快乐的节日----解决问题。(略)

第三关:神奇的金字塔----找规律。先指名口算。

6×3= 4×2=

12×3= 120×2=

18×3= 160×2=

师:观察其中一组,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组都是乘3,第二组都是乘2.

生2:另一个因数由 6变成12,积就从18变成了36。

生:另一个因数由6扩大2倍变成12,积从18扩大2倍变成了36。 „„

师引导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它们的积也随之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的练习,既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及时的巩固与运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齐心协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勇敢地闯过了智慧城堡,真是好样的!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板书设计:

口 算 乘 法

<1>10×3=30 <2> 1 6 <3>16+16+16=48 6×3=18

30+18=48 4 8

<1>100×3=300 <2>

60×3=180

300+180=48 4 8 0 × 3 16×3=48 <3> 1 6 0 160×3=480 × 3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蒋兰花

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在以前学的乘法的基础上再学习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体现:

一、 旧知巩固,为新课作铺垫。

课前出示了一组复习题,通过口算练习,进一步巩固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方法,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新课作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在班内交流。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算理与算法的统一。

本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学生已有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知识和经验,课堂上围绕学生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两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探索、尝试、交流中扩展和提升对口算乘法的认识,在获取数学知识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三: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案

丹江口市徐家沟小学杨山路校区 谢文忠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5页—46页

目 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 点: 教给学生两位数乘一位,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 点: 使学生学会把两位数分成两个数,个位数和十位数分别与位数相乘,积相加的口算方法.

关 键: 把两位数分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然后再乘一位数.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利用多媒体出示题目进行口算练习,生自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一) 创设情景

1. 师:同学们,秋天是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郊游么?出去郊游,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

2.理解速度的含义 ,出示多媒体单元主题图

师结合画面,介绍几种交通工具和新型磁悬浮列车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含义。

(二)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出示自学提纲

(1)读书46页例1,说说例1中有哪两个题目

(2)一题中的两个数量各表示什么

(3)书中是怎样计算16×3的 说出计算过程.

2.分组按着目标合作学习

3.检查自学效果,分组汇报,重点说计算过程.

4.小组交流,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口算方法。

教师尽可能把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1>10×3=30 <2>20×3=60 <3>16+16+16=48

6×3=18 4×3=12

30+18=48 60-12=48

5.师生对不同的算法进行点评,重点说出每种算法为什么要这样算?说出理由。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优化的口算方法。

6.练一练:

18×4= 25×2=

7.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例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1)师:这个算式你会口算吗?把你的口算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小组交流) 汇报方法:

<1>100×3=300 <2>200×3=600 <3> 16×3=48

60×3=180 40×3=120 160×3=480 300+180=480 600-120=480

师生对不同的算法进行点评,重点说出每种算法为什么要这样算?说出理由。

(2)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优化的口算方法。

(3)练一练:

2×360= 150×6=

8.比较16×3和160×3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其中一个因数的末尾有0)

9.小结:像这种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时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板书设计:<1>10×3=30 <2>20×3=60 <3>16+16+16=48 6×3=18 4×3=12

30+18=48 60-12=48

<1>100×3=300 <2>200×3=600 <3> 16×3=48

60×3=180 40×3=120 160×3=480

300+180=48 600-120=480 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 0得420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在以前学的乘法的基础上再学习的,所以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四: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说课稿

1、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2、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3)通过小组学习,教材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 1

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计算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结果,汇报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总结口算方法。

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五: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1、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6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口算

10×5= 20×3= 40×4= 60×3= 100×3= 8×20=

2、笔算

23×3= 43×2= 61×2= 21×2=

(23×3= 21×2=怎样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谈话.

(1)、交通提问:平时上学你们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往返,外出郊游去外地时又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报。

(2)、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课件出示)

(3)、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4)、揭示课题直接告诉学生这一节课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二)、新授内容

(1)、出示例1(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2)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多种方法)

(3)总结口算方法。

(4)练习口算

18×4= 24×3= 25×2= 14×6=

(三)、出示例1(2)

(1)、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160×3= )

(2)、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纵向对比,说出160×3=的结果和口算方法。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7。

附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六: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整册教学反思

第一 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这一阶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亿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第二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二、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单元小结与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学生掌握的不错!可部分学生太过于马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小结与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加强了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应该深刻体会!!

第四单元小结与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加强了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应该深刻体会!!

第五单元小结及反思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对于试商的方法,

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

第六单元小结及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第七单元小结及反思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全册总结与反思

本册教学中,我力求做到: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 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 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七: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笔算除法 杨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列竖式计算。 2、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方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列竖式计算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学会试商,调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学生口答)

20×4 = 40×6 = 18×4 = 43×5 =

30×6 = 90×5 = 24×3 = 58×2 =

50×5 = 70×3 = 2×25 = 6×25 =

80×4 = 60×7 = 6×14 = 7×24 =

2、 竖式计算 280÷70 =

93÷40 =

422÷60 =

3、 说一说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开火车) 21

46

52

63

87

21

79

二、新课

(一)、教学例2第(1)题。

1、大屏幕出示P84页例2情境图,请学生观察图后说说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并请学生提出问题。

2、出示问题“一本《作文选》多少元?”。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并列出算式:84÷21 =

(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公式:总数÷份数=每份数,迁移至:总价÷数量=单价)

(二)、教学试商及竖式。

教师谈话:我们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现在的除数21不是整十数,怎样来试商呢?

1、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交流。

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甚至没有一个学生把21看做20来试商。此时,应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

教师谈话:要想算84里面有几个21,试商的话既要看十位,又要看个位。这道题中84、21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数、除数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该商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想一想,除数是整十数来试商,是不是会比较方便些。下面咱们就用84÷21来试一下。

3、共同经历试商过程。

请学生说说应把21看作几十来试商。之后,试除„„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怎样进行检验呢?(余数要比除数小。)

4、 强化练习。

(1)、出示:94÷31 = ,让学生在同桌间说一说这道题进行竖式计算时,应该怎样进行试商。在请几个学生起来汇报。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进行展示,检验“初商”,全班订正。 5、完成例2下面“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指几个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把除数看成什么试商的?”,全班交流订正。

(二)教学例2第(2)题。

1、接着上面的情境图,教师出示第(2)个问题“王老师还有196元,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

2、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并列出算式:196÷39 =

(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公式:总数÷每份数=份数,迁移至:总价÷单价=数量)

(二)、教学试商及竖式。

师:“这道题该如何试商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间讨论一下?” 1、请几个学生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2、师生共同在黑板上进行竖式计算。

计算中,学生会发现把39看成40进行试商,商4,余数是40,

比除数大。教师提问:余数比除数大,说明什么?(商错了,商小了。)那么该把商改成几呢?(5)

教师谈话:想这一道题我们在进行试商时,“初商”不一定合适,这时就要对商进行更改,这一过程我们叫做“调商”,也就是“调整商”。

3、完成例2下面“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几个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把除数看成什么试商的?“初商”以后需不需要“调商”,为什么?你是把几调成几?”,全班交流订正。

(三)、小结。

师:“请同学父观察一下,刚才做过的这几题,除数个位上的数分别是几?应该怎样试商?”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说明:试商时我们用“四舍五入”法求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进行试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填写后,组织交流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大屏幕出示第2题,请学生齐读题目,先在四个小组里说一说每道题的“初商”错了没有,然后再说说准确的商,最后再书中把错误的更正过来。 3、完成练习十五第3、5题。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机动)。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除法,请同学们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怎样试商,怎样检验“初商“是否合适?怎样“调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八: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麻栗小学:李杰

2014年10月,我们学校自发组织一次“自我构建一节优质课活动”。课前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熟悉了教材,通过自己精心准备, 10月31日组织教学。课后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课堂实录,我发现了一些优点,也发现了一些缺点,为了总结经验,特作一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为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而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意在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交通工具的时速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发现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打好基础。

这节课,通过给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往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讨论,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的方法,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1、课前导入时间有点长,导致本节课时间非常紧促。2、在课中让学生团体讨论的机会太少,以至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小组讨

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应该由学生总结的口算方法我自己给出来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原则。4、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还不够恰当。5、教学语言欠感染力,普通话不够标准,对数学语言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表达不够严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感受到计算教学重要性,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的基础。但计算对学生来说又比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极低。这些矛盾该如何去化解,怎样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改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九: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口算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

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原理。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方法。

3、结合练习中的有关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难点:积末尾的“0”比因数末尾的“0”的多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让学生回忆本学期的秋游,简要的说一说

2、引入光明小学也去秋游,引入主题图。

3、教学例1的每一小题。

①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②出示“10人要多少钱?”

要求学生列式,并四个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出示修改后的第二小题

①坐碰碰车每人3元,2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表示几个几是多少,教师用电脑演示用算珠演算的过程。 ②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③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5、把3道算式板书一起,提出要求: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加以引导:你用了什么乘法口诀?乘完后在哪里添“0”?你是根据什么来添“0”的?

从而总结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先按表内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20×7= 200 ×7= 2000 ×7=

20 ×4= 40 ×6= 60 ×8=

600 ×5= 500 ×4= 500 ×8=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先问用了什么乘法口诀,再问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最后一行的题目结果出示时,把添上的“0”用红色标出,在做完题目后反问学生:为什么这里的“0”有不同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的“0”是在做表内乘法时产生的,并非全是添上去的“0”。

2、提高练习

40×( )=120 30 ×( )=210

80 ×( )=240 50 ×( )=250

700 ×( )=4900 600 ×( )=3000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①出示神州六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然后出示题目:神州六号的飞行速度大约每秒8千米,1分钟它大约飞行有多远?

请班里的男同学作答。

②出示嫦娥一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之后出示题目:它的飞行速度大约是每秒9千米,半分钟大约飞行多远呢?

请班里的女同学作答。

4、游戏

以刚才做完的两个题目为男生命名――神州队,为女生命名――嫦娥队。指名选取队长各一名。各队代表从袋子里先抽一张数字卡片(1~9的数字卡片各有两张),任意放在其中的一个因数上;再抽一张放在另一个因数上。所得的积较大的队获胜。

游戏一共进行两到三次。

三、课堂总结

教师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时你会注意什么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篇十: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1篇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 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 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

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